对当代建筑外部空间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当代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的探析

摘要建筑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建筑外部空间指建筑与周围环境、城市街道之间存在的空间,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这个有秩序的人造环境,即建筑外部空间予以重视,进而对建筑师的设计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着重依据空间设计的重要性,剖析空间的类型和特点,观察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的变迁与发展,强调指出外部空间设计的层次以及侧重点。为更好地利用建筑外部空间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建筑空间外部空间设计环境风景建筑学

1 前言

传统的中国建筑是封闭式的,如图1,是一种筑高墙、围大院的建筑,它的外部空间是冷漠的,当时对建筑的外部空间没有足够的重视。而在最初是由一位风景建筑师奥姆斯特德在1858年提出了“风景建筑学”的概念,他将风景园林与城市生活相结合,对建筑的外部环境质量的提高作出了有益的贡献,把园林扩大到了城市环境。

近些年来我国对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也越来越重视。这也是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所在,更是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环境融合、人与景观共赏的需求所致。

建筑的本质是空间。空间设计的最高境界是产生有表情的空间,有生命的空间,有色彩的空间,使人们身处其境能感觉到建筑师的激情和所要表达的意境[1]。这时,建筑才从物质形态升华为一种

精神境界。因此,建筑外部空间设计是衬托该建筑不可缺少的风景线,也是当代人选择居住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2]。

2 解析空间

2.1空间的概念

“空间”(space)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大家不断的使用它,但是在探究的时候,却又发现它的概念有时那样的陌生。为什么呢?是因为空间具有多义性,使得我们在用语言对它做出普遍性定义的时候,也似乎会产生很大难度。

空间概念作为一种反映空间特有属性的思维方式,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从对空间的许多属性中,抽出特有属性概括而成的。“空间概念”是从“空间经验”转化而来的,标志着人类对空间的认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过程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变化,即:

(1)在物质的存在性方面,体现的是物与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空间关系论的来源;

(2)“空”的状态确实存在,虚空经验反映了独立于物体本身之外的存在,是空间实体论的经验来源;

(3)物体的大小、形状差别的普遍性。广延经验反映的是物体自身的与物体不可分离的空间特性,是属性论的来源。

在空间的理解上,古代的西方人不同于古代的中国人,古代人又不同于现代人。人类认识“空间”概念,其实是从哲学开始的。所以意大利建筑理论家布鲁诺赛维(bruno zevi)认为:空间的解

释“不像其他那些属于某一专门方面的解释,因为空间方面的解释可能是政治方面的、社会的、科学的、技术的、生理的、心理的、音乐的、几何学的,或者是形式上的” [3]。

2.2对空间的再认识

人类对空间的认识其实最早是从原始人对山洞的利用开始的,为了避风遮雨,他们躲进了山洞并居住其中,这样天然的空间就现成地被人类占有。而后他们学会了用草、木和石头来营造一个可以居住的场所。因此建筑艺术是空间的艺术,“空间——空的部分——应当是建筑的主角。”

那么,空间究意是以什么状态存在着呢?首先它不是一种物质形式,它是一种被限定的三维环境,是一个内空体,是可被感知的场所。人们在空间在不断转换及与自然的不断接触和碰撞中渐渐感悟到中国人所特有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然而四维的多层次的空间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逐渐被大量采用。最简单,也是最明显的例子是书房或客厅中天井的运用。由此可见,建筑的发展方向必是空间的革命以及相伴随的技术的革新,而形式上的变化只是空间革命的副产品而已。

3.建筑空间的特点、深度及外延

探索“空间”特性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和设计空间,首先应具体的分析建筑空间的类型和特点,其次考虑建筑空间的有效利用。

受哲学和美学的影响,“空间”一词作为一个相对独立而又具有

明确含义的建筑术语存在。建筑长期以来一直被称之为房屋,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它的归属以及最为特殊的意义。在建筑艺术的殿堂,不仅可以得到所需的使用场所,而且可以赏阅建筑艺术的灵魂[3]。

对于建筑空间的类型方面,赛维说:“每一个建筑都会构成两种类型的空间:内部空间,全部由建筑本身所形成;外部空间,即城市空间,由建筑物和它周围的东西所构成。”除了“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从空间层次上来说,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还存在着另一个空间层次,即“灰空间”。因此,由建筑空间的多层次性,我们可以把建筑空间分为三种类型,即内部空间、外部空间和灰空间

3.1 外部空间的特点

外部空间是相对于内部空间而言的,如果说建筑实体的“内壁”围合而成的“虚空”部分,形成了建筑的内部空间;那么建筑实体的“外壁”与周边环境共同组合而成的“虚空”,则形成了建筑的外部空间。其具有开敞、流动的特点。

这个外部空间的定义是相对狭义的,它特指的是有人创造的有目的外部环境,例如室外景观,这种空间和室内空间最大的不同是缺少建筑三要素中的“天花板”,可以抽象的概括为“没有屋顶的建筑”。广义上外部空间,则包括了伟大的自然界的一切地表形态。人在相对的自然状态下并不是必须的,那么广义的自然的外部空间可以简单的想象为狭义的外部空间的无限外延。这种延伸有很大伸缩性,可以到田园、山丘、荒漠、甚至是宇宙背景下的星辰。

在建筑空间理解的深度上,大致有三个层次[5]:

第一,空间的三维化,能够以立体的角度,深入进去看待空间。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开始发现空间具有的几何深度,而且这种深度是可以通过一定手段来实现的。

第二,在“三维空间”的基础上,增加了“时间”的概念,成为“四维空间”。美国建筑师赖特(frank lloyd wrignt,1869-1959)将老子的空间说进一步深化,转化为他的“连续空间”的概念。即空间是可以作为序列连续存在的,连接的纽带就是时间。

第三,在增加了时间的三维空间基础上,又增加融入其中的人类情感,成为“五维空间”。当人的情感受到空间美的影响,产生了各自不同的情感思维,当人们抑扬顿挫,浮想联翩的时候,建筑就不再是单纯的建筑,空间不再是单纯的空间。空间变成了礼堂,一座充斥着华美乐章的美丽的殿堂;或者空间变成了教堂,一座充满虔诚忏悔的灵魂的存在。

在欢快的感知方面,中国传统园林景观的营造是最有特点的,当随着园林中的游廊前行,或“移步异景”或“曲径通幽”,如图4,除了对匠人鬼斧神工的赞美,就是借景抒情的酣畅了。在心灵的另一面,是人类的懊悔与感恩,教堂建筑在这方面卓有成效,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tadao ando)所设计的“光之教堂”、“水之教堂”是其中的代表作。压抑之后的释放得自于心灵的开启。

图4“曲径通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