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外部空间设计

合集下载

外部空间设计(环境设计参考资料)

外部空间设计(环境设计参考资料)

建筑学扫盲读物之三(外部空间设计)第一章: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 1 外部空间的形成:作为建筑空间,空间的形成既与视觉有关,也与嗅觉,听觉,触觉有关.同时也与风雨曰照等有关。

一般来说,建筑空间是由地板,墙壁,天花板三种要素所限定的。

建筑的外部空间是从在自然中限定自然开始的。

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

因此外部空间是向心的积极的空间,自然是无限延伸的消极空间。

建筑家所设想的外部空间是建筑的一部分,可以说是没有屋顶的建筑空间,即把整个建筑看作一幢建筑,有屋顶的部分作为室内,没有屋顶的部分作为外部空间考虑。

在外部空间中,由于没有了空间限定三要素中的天花板要素,地面与墙壁就成了极其重要的设计决定要素,所以应进行仔细地推敲!如材料,高差,材质,D/H,视线,照明,光照等等。

例子:锡耶纳的坎波广场。

(意大利的广场不单单是一块空地,它是生活的方式,是对生活的观点。

它就是市民们的起居室,会客厅。

它们的广场不种一棵树,地面施以美丽图案的铺装,室内外的看不到有一点的区别,而且窗子很小的厚厚的墙壁明显地划分了内外空间,空间没有丝毫地通透性。

这就形成了“逆空间”,内外空间的颠倒。

)把整个用地作为一个建筑来考虑设计时,可以说这才是外部空间设计的开始。

2 积极空间(Positive-space)与消极空间(Negative-space):建筑空间大抵可以分为从周围边框向内收敛的空间和以中央为核心向外扩散的空间。

所谓空间的积极性,就意味着空间满足人的意图。

或者说有计划性。

所谓计划,就是首先确定外围边框并向内侧去整顿秩序的观点。

所谓空间的消极性,是指空间是自然发生的,是无计划性的。

因此前者是收敛的,后者是扩散的。

(N空间,P空间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PN空间。

)第二章: 外部空间的要素: 1.尺度: 人的眼睛以大约60度顶角的圆锥为视野范围,熟视时为1度的圆锥。

人看前方时,如果以2:1比例既以40度仰角,要看到建筑全体,那么D(与建筑物的距离)/H(高度)=2,仰角约27度;如果要从单幢建筑进而为看一群建筑的时候,一般认为D/H=3,仰角约18度。

外部空间设计:定义概述

外部空间设计:定义概述

影响空间感受的因 素
一种物体同感受它的人之间产生 关系主要是通过视觉来确定的, 但在很多时候,触觉、嗅觉、听 觉等其它身体感官也参与其中。 甚至天气中的风、雨、日、照都 会对空间感受产生影响。
什么是外部空间
外部空间是有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 部环境,是从对自然的限定开始的, 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它与无 限伸展的自然空间不同,它是在自 然当中由“框框”所限定的空间 (“框框”就是可以创造出满足人 的意图和功能的有意义的积极空间, 是一种向心秩序的体现)。
边界
举例
紫禁城外林荫道(单一型柱列边界) 卢浮宫神庙(双重型柱列边界) 春日大社灯笼群(记号型双重边界) 婆罗浮屠塔群(记号型多重边界) 圣马可广场(双极平坦型场地) 丘伊雷利庭图(多极平坦型场地) 洛克菲勒中心广场(单极凹形场地)
什么是外部空间设 计
外部空间设计,就是为人的活动 创造有意义的外部空间(相对于 建筑内部)的技术或方法,是一 种营造人类活动空间的过程。
被营造出来的空间,质产生变化
1.建筑空间
建筑室内空间的长、宽、高对空间 的尺度感影响最大,房间的四壁产 生封闭围合的作用,底界面和顶界 面之间的关系决定了房间的亲切行 和遮蔽性。
关于对外部空间距离问题 的总结
一般情况下,人与物体的距离在25米左右的时候,最 能产生亲切感,可以辨认出人脸和建筑的细部,这是 古典街道的常见尺度。
01
02
宏伟的街道或广场空间的最大距离不超过150米,超 过后会使建筑立面上的沟槽效果消失,透视感减弱而 接近立面。此时巨大的广场可以作为一个纪念性的建 筑的前景。当人与建筑的距离超过1200米时,就看不 到具体形象了,只能看到模糊的外轮廓线。
3. 建筑材料表面的肌理与肌理的组合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3居住区外部空间设计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3居住区外部空间设计

围合空间所具有的特 点均更适合居住生活的需 求,它符合居住空间需要 安全性、安定感、归属感 和邻里交往的要求,易于 提供亲切宜人的、可靠的 生活空间,同时也为居住 空间层次的形成创造了条 件。
1.5 空间的围合
1.5.1 竖向要素与围合的关系 空间的封闭性与墙的高度有密切关系
1)30cm 、60cm、 90cm 高:几乎没有封闭性,视 觉上连续 2)120cm高:身体大部分 逐渐看不到,产生出一种 安心感,但是,视觉上仍 有充分的连续性 3)150cm高:产生了相当 的封闭性 4)180cm高:人完全看不 到了,产生封闭性
1.5 空间的围合
1.5.3 建筑高度与围合尺度
(1)一般认为,人的眼睛以大约60°顶角的圆锥为视野范围, 熟视时成为1°的圆锥
1.5 空间的围合
1.5.3 建筑高度与围合尺度
(2)人的视点与建筑、建筑与建筑、人与人之间距离与高度的比值D/H: • D/H=1,成45°仰角 ,观赏任何建筑细部的最佳形象位置 • D/H=2,成27°仰角,既能观察对象的优视整体,又能感觉到它的细部效 果 ,具有反应良好的竖向空间关系观测区,因此27°作为最佳垂直视角 • D/H=3,成18°仰角,能够看清建筑全貌的基本垂直视角 • 界于18°到45°之间是理想的观感区域 • D/H>4失去相互间的影响力
1.5 空间的围合
1.5.1 竖向要素与围合的关系 当竖向要素的高度H、水平距离D
1)D/H﹤1 ,人们更多关注 竖向要素本身 2)D/H=1的街道空间比例一 般属于街区中生活性街道 3)D/H﹥4 ,不会产生围合 感 • 水平距离D/竖向要素的高 度H=2或3时,其空间要素 所限定的外部空间最舒适
1.5 空间的围合

《外部空间设计》的笔记

《外部空间设计》的笔记

《外部空间设计》的笔记《外部空间设计》笔记一、外部空间设计的概念与意义1.概念:外部空间设计是对建筑外部空间进行的设计,旨在创造一个舒适、自然、和谐的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2.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良好的外部空间设计可以为人们提供愉悦的生活体验,增强社区凝聚力,促进身心健康。

二、外部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1.整体性:外部空间设计应从整体出发,考虑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

同时,设计中应注重与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等各方面的衔接。

2.人性化:设计应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的行为和心理需求。

例如,空间的大小、形状、色彩等都应符合人的审美和使用习惯。

3.生态性:外部空间设计应注重生态环保,尽可能保留自然元素,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同时,应考虑植物的多样性、节水性和环保性。

4.文化性:设计应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和风土人情,使外部空间成为展示当地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

5.功能性:外部空间设计应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合理划分空间,满足人们的活动需求。

例如,休闲区、运动区、儿童游乐区等。

三、外部空间设计的要素1.地面设计:地面是外部空间的基础,应根据使用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和铺设方式。

同时,应注意地面的排水和防滑性能。

2.墙体设计:墙体是外部空间的围合元素之一,应根据周围环境和空间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构造方式。

同时,应注意墙体的保温、防水和装饰性能。

3.植物设计:植物是外部空间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植物生长习性选择合适的种类和配置方式。

同时,应注意植物的色彩、形状和高度等要素的搭配。

4.水景设计:水景是外部空间设计的亮点之一,应根据空间需求和地形条件选择合适的水景类型和规模。

同时,应注意水景的循环和节水性能。

5.照明设计:照明是外部空间设计的辅助元素之一,应根据使用需求选择合适的灯具类型和布置方式。

同时,应注意照明的节能和环保性能。

四、外部空间设计的程序与方法1.前期调研:了解当地的气候、地形、文化等条件,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

建筑外部空间设计

建筑外部空间设计
交谈;(例图19) (C)适宜人们进出房子都要停留的
外部空间门厅。(例图20)
例图20
例图19
B、不等比例空间(例图21) (A)由于又长又窄的性质,暗示一
种运动;(例图22)
例图21 例图22
例图23
(B)指向端点处的景观; (例图23) (C)不适合聚集和交流; (例图24)
(D)适合面对外部景观 的某些亮点(例图25)
• 实例: 自然的尺度
• 实例: 自然的尺度
2、亲切的尺度
就是把建筑物或房间做得比它的实际尺寸明显的小 一些,使其感觉与人的自身尺度更加密切。
我国的苏州园林,它的指导思想是“小中见大”, 但整个园林的尺度处理比较协调。例如,水面加大了空 间的开阔感.离水面很低的小桥,桥上低矮的石栏,不 太高的池岸,并没有失去应有的尺度.高大的园墙又避 免了园中的尺度与园外尺度的对比.整个园林不大,但 又不局促,尺度近人,创造了宁静的生活气息,很符合 私家住宅园林的性格特征.整个园林的布置是按盆景的 设想而布置的,但人处在园林之中,并没有身处盆景的 感觉,这主要是因为尺度处理适当的缘故。
• 实例:城市-建筑群体
君主的尺度 纪念的尺度 圣彼得大教堂及其广场
• 实例:
市民的尺度 自然的尺度 锡耶纳城坎波广场
• 实例:
步行的尺度 传统的街道 淄博·周村
• 实例:
马车的尺度 香榭丽舍大道 法国·巴黎
• 实例:
汽车的尺度 城市鸟瞰 纽约市
二、设计中的尺度运用(how do)
1、自然的尺度:
建筑是为人类提供居住、休息、娱乐、工作、生产等 空间.因此,无论从建筑形体,细部尺寸直到家俱设置 等都要满足人们物质上及心理上的需求.如室内楼梯踏 步一般采用150mm×300mm,扶手高度采用900~1000mm, 因为它适合于一般人体的尺度。

山地城市片区项目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的开题报告

山地城市片区项目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的开题报告

山地城市片区项目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的开题报告1.项目概述山地城市片区位于山地城市的中心地带,是该城市的历史文化区域和商业、行政中心。

该项目旨在通过建筑外部空间的设计,提升该片区的形象和风貌,营造出宜人的公共空间,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休闲娱乐和文化体验的场所。

2.设计目标(1) 提升该片区的形象和风貌。

通过外部空间设计,创造出新的功能区域,提高街区的整体形象,实现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塑造城市品牌形象。

(2) 创造宜人的公共空间。

打造多样化、趣味性、舒适的城市综合公共活动场所,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丰富的休闲娱乐和文化体验的场所,在城市空间中创造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氛围。

(3) 实现城市生态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灰空间绿化、可持续水利设施和绿色交通等设计手段,使城市空间具有优越的生态和环境条件,实现生态和城市的和谐发展,利用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思路,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设计思路(1) 利用地形优势,打造地形起伏的公共空间。

山地城市片区地形较为陡峭,通过创造地形起伏的公共空间,不仅可以弥补城市道路交通纵深的距离,而且可以创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和空间感受,如山地公园、夯土步道等。

(2) 创造多样化、趣味性强的城市街头公共空间。

通过艺术雕塑、灰空间绿化、景观设计、轻轨出行系统等多种设计手段,创造出趣味性强的城市街头公共空间,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利用率,同时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娱乐和休闲体验。

(3) 安排绿色景观和绿色交通系统。

在街头公共空间设置灰空间绿化,为市民提供了美丽、安全、舒适的城市空间,同时充分利用区域内的各类自然资源,如河流、山岗,创造出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城市景观。

在绿化系统内,实现绿化景观和绿色交通的无缝连接,形成舒适的行人步行系统,并充分利用绿化环境,将道路设计成活泼的绿色廊道。

4. 预期成果通过建筑外部空间设计,创造性地充分利用了河流和山岗的自然资源,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间,提升了该片区的形象和风貌,为市民和游客的休闲娱乐和文化体验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同时实现了城市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苏州古典商业街区外部空间设计分析与优化探讨

苏州古典商业街区外部空间设计分析与优化探讨

苏州古典商业街区外部空间设计分析与优化探讨1. 历史文化氛围浓厚苏州古典商业街区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其建筑风格、街道布局、石板路面等元素都具有浓厚的特色。

这些特色成为了苏州古典商业街区外部空间设计的独特魅力,也是吸引游客和民众的重要因素。

2. 人文景观丰富苏州古典商业街区外部空间设计中,人文景观的布置非常丰富多样。

例如传统的石狮、古建筑、古树、雕塑等元素,使得外部空间更具有历史和文化的魅力。

3. 交通状况不容乐观古典商业街区外部空间设计中,交通状况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交通压力也日益增大,而古典商业街区的街道狭窄、交通拥堵等问题愈发显现。

4. 商业活力不足苏州古典商业街区的外部空间设计中,商业活力不足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受到现代化商业的冲击,古典商业街区的商业氛围逐渐式微,这也使得外部空间设计面临着挑战。

3. 智能交通引导古典商业街区外部空间设计中,需要加强智能化交通引导。

可以通过智能灯光、路牌导航、交通疏导等方式,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提高行人和车辆通行效率。

4. 强化商业氛围建设在古典商业街区外部空间设计中,应当强化商业氛围建设。

可以通过举办文化活动、推广特色商品、发展特色美食等方式,激活商业活力,提升外部空间的吸引力。

三、结语苏州古典商业街区外部空间设计的优化迫在眉睫,需要充分考虑历史文化特色、人文景观布置、智能交通引导、商业氛围建设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

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古典商业街区的历史文化,提升其吸引力和活力,真正实现古典商业街区的永续发展目标。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与探讨,可以为苏州古典商业街区外部空间设计的优化提供参考和启示。

建筑外部空间设计

建筑外部空间设计

學策云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团委学生会学术策划部荣誉出品建筑初步外部空间与场地设计三个问题✧什么是外部空间✧外部空间的种类和性质✧外部空间的设计要素什么是外部空间?✧“没有屋顶的建筑”?✧“开敞庭院”?外部空间的种类和性质消极空间和积极空间逆空间——格式塔心理学外部空间与建筑内空间互为逆空间“把建筑周围作为积极空间设计时,换句话说,把整个用地作为一座建筑来考虑设计时,可以说这才是外部空间设计的开始。

”西长安街香榭丽舍大街PN空间京都龙安寺石庭纪念碑外部空间的设计要素✧地面✧墙壁地面踏步设计踏步设计材质铺装其中不同高度的瀑布将许多高低错落的水池联系起来,那些混凝土台阶和池边的设计造成了一种如同流水冲蚀过的感觉,其形象是从高原荒漠中得到的灵感Harprin,1961年为波特兰设计的Lovejoy Plaza广场墙壁了解外墙的材质,从什么距离,怎样才能看到。

这很重要。

多重质感?墙的高度比视线高还是比视线低D/HD/HD/H=2 可以整体地看到建筑1< D/H<2 广场的最适宜尺寸上海静安寺广场美国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Italian plaza in New Orleans✧D/H>2,广场周围的建筑显得过于矮小和分散,起不到聚合与会集的作用,影响到广场的封闭性和凝聚力以及广场的社会向心空间的作用。

✧D/H>4 相互影响很小外部空间尺度✧“百尺为形,千尺为势”✧“百尺” ——24m左右✧“千尺” —— 230~350m“十分之一理论”✧内部空间的亲切距离看清脸部的250cm✧外部空间的舒适距离25米左右的距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外部空间设计城市的外部空间是它的门面。

城市外部空间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到访人们对这个城市的印象。

那么,如何对城市的外部空间进行设计呢?以下是有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城市外部空间设计,希望能帮到你。

城市外部空间设计城市外部空间设计的探索1.外部空间1.1外部空间定义提到“外部空间”,首先了解“空间”这一概念。

“空间”作为概念从提出到现今,一直被广大的设计者们所谈论,并成为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研究的重要内容。

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一文中提到“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句话被广大设计者们用来解释“空间”的概念;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的设计》中指出“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

因而可以分析总结出“空间”的价值是通过“使用”来衡量的,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它与其“使用人群”进行互动才能实现它的价值。

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的设计》中对外部空间做出了解释,认为“它是从自然当中限定自然开始的,是从自然当中由框框所划定的空间,是由人创造出的有目的的外部空间,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

总结“空间”和“外部空间”的定义可以得知,外部空间是对空间形式的一种细分,它是相对于内部空间提出来的概念,并在现今受到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领域的关注。

1.2 外部空间的限定要素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的设计》中认为“建筑空间根据常识来说是由地板、墙壁、天花板三要素所限定的”,而建筑空间是与外部空间对立划分出的空间形式的一种。

因此,相对的建筑空间而言,芦原义信认为“外部空间因为是作为‘没有屋顶的建筑’考虑的,所以必须是由地板和墙壁这两个要素所限定的”。

因此,外部空间与自然环境相比较,区别在于是外部空间有限定元素的,而限定元素正是外部空间设计的手法。

换句话说就是外部空间是把自然环境通过“地板”和“墙壁”这两个限定元素设计而出的。

所以,外部空间的限定要素是由基本水平性和垂直性形式和由基本水平性与垂直性演变成的形式组成,通过限定使外部空间既区别于建筑空间,又有别于自然环境。

1.3外部空间的设计从上述的解释中可以看出外部空间设计处理的是“外部空间”与“使用的人”之间的互动关系问题。

因此进行外部空间的设计其实就是对自然进行一定目的的改造设计,通过组合外部空间的限定元素的手法,创造出相对于自然的自由、离心、无序状态所进行的一种空间形态,以满足人和空间之间进行互动的行为,使其满足人们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和心理上的需求,使其成为满足人们生活的要求的积极空间,最终达到“外部空间”和“使用的人”之间协调的目的。

2.外部空间尺度对人的感受2.1积极空间与消极空间芦原义信将建筑空间分为由周围边框向内收敛的空间和以中央为核心向外扩散的空间,并且认为相互协调可以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芦原义信在举例论证对象A与对象B在何种情况下彼此之间关系为消极性或者积极性后提出空间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定义。

芦原义信认为积极空间是因为该空间能够满足人的意图,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是由外向内收敛的;而认为消极空间是自然发生的,是无计划的,无目的的,是由内向外扩散的。

因此,外部空间会在尺度上会给人一种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的感受。

掌握空间尺度会使外部空间与使用人群互动更加具有积极性。

2.2“十分之一理论”和“外部模数理论”在进行外部空间设计时,会因为尺度的问题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

例如,在《外部空间的设计》“中,芦原义信提到卡米洛﹒西泰关于广场大小的阐述。

卡米洛﹒西泰认为广场的最小尺度的宽度L等于主要建筑的高度D,最大的尺寸B不超过其建筑高度的2倍,这样的广场在空间尺度上会给人一种均衡的感觉。

2.2)芦原义信的“十分之一理论”是指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尺寸8-10倍的尺度,是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的设计》中提出的,该理论也在对外部空间大量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

因此,在进行外部空间设计时可以参考“ 十分之一理论”,这样能够使外部空间给人一种舒适、亲密的尺度。

“外部模数理论”是指外部空间可采用行程为20-25米的模数。

“外部模数理论”是芦原义信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而出。

因为人在实际行走的过程中,因为视觉生理上的限制,在距离20-25米的范围内的事物能够很清楚的看见,超过这个距离的事物会辨认不清事物的细节。

因此,在进行外部空间设计时,可以以20-25米范围作为一个模数单位,可以进行母题重复产生节奏感,或者通过此模数进行材质变化设计,或者在空间层次上做出变化。

总之,就是尽量通过该模数打破外部空间单调性,给人营造一种有趣的、有计划的外部空间。

2.3质感与视野距离空间的质感在视觉上会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比如木质纹的边缘界面与混凝土的边缘界面给人视觉上的感受就截然不同,因此可以通过材料质感的表达起到活跃空间的效果。

芦原义信提到当视点到墙体的距离(D)与墙体的高度(H)比值大于2时,在仰角为27°的情况下,墙体材料材质的表现能力将减弱,甚至在一定距离之后人眼完全识别不出材料的材质。

所以,在外部空间设计上考虑到材质与视觉距离之间的比例关系可以使设计意图更好的传达给使用外部空间的人3.外部空间设计的文化性3.1 地域性进行外部空间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该外部空间所在的场所文脉。

在王建国《城市设计》在介绍“team 10”小组理念时,指出“Team10“的“门阶哲学”中强调城市设计中以人为主体的微观层次,注重寻求人与环境有机共存的深层结构,并且指出在美学问题上城市需要一些固定的东西,能起统一作用的点。

也就是要求我们在进行城市外部空间设计时,注重挖掘场所的文脉,将标志性或者历史性东西组织到设计当中,将场所的永恒感展现给人们。

阿尔多﹒罗西在《城市建筑学》中也强调城市设计时需要体现出“记忆和纪念性”的城市主题,因此这些城市的主题提出都是需要挖掘场所的历史文脉。

斯皮罗﹒科斯托夫在《城市的形成》中以历史的角度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探索城市模式和城市形态背后隐藏的文脉。

在挖掘外部空间场所的文脉时可以从空间所处地区的城市色彩、城市肌理、建筑形态方面着手。

比如在城市色彩方面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的白灰色彩、北京故宫的金黄、朱红色彩,北京四合院灰瓦灰墙的色彩等等;在城市肌理方面北京城市方正的块状肌理,西方网格状城市肌理等,以及西方古典主义城市肌理等;在建筑形态方面有白墙灰瓦的江南名居,冬暖夏凉的陕北窑洞等建筑形态。

因此,在进行外部空间设计时充分的挖掘出空间场所存在的文脉,将其作为设计的重点或者点缀到空间设计当中,体现出空间的历史感,体现空间的永恒感,做到传承文脉,珍视城市现有的历史文化和区域特色。

3.2 多样性城市不同时期的发展,会使城市的历史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

因此,在进行外部空间设计的时候应该注重体现文化的多样性。

4.外部空间的秩序4.1外部空间的布局外部空间布局明确空间布局时可以根据该空间为使用人群提供的活动进行分类。

比如根据人的散步、跳舞、跑步、打球等将空间定为运动类空间,也可以根据人的静坐、演说、阅读行为将空间划分成停滞空间。

在外部空间布局中除了考虑根据功能进行布局外,还可以根据空间的封闭性进行空间布置,以创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

如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的设计》以墙壁作为限定要素考虑空间封闭性时总结出,当墙壁的高度低于1.2米时空间在视觉上是连续的;当墙壁高度在1.2-1.5米时,人产生出一种安全感并且空间的隔断效果加强;当墙壁的高度达到1.8米时,空间马上变成了封闭空间。

在进行外部空间秩序设计时应该注意外部空间的布局,从空间的功能方面和开放程度方面组织空间秩序。

外部空间布局设计相当于建筑设计中的平面设计,因此在设计时应该明确空间的用途,并且根据这个标准确定空间的大小,地面的空间层次、限定要素的造型等4.2外部空间的层次在组织外部空间秩序的时候,一个很好的标准就是区分出外部空间的层次,然后按照不同层次的顺序按照设计的要求进行组织,形成空间的秩序。

划分外部空间层次可以按照外部空间的用途和功能进行划分。

比如,按照空间的使用上可以分为“外部的——半外部的——内部的”、“公共的——半公共的——私人的”、“运动的——中间的——静谧的”等等。

将这些不同的外部空间层次结合人的行为方式进行平面布局和组织,已达到空间秩序在顺序上的转化,形成相应的空间氛围。

例如,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的设计》中关于武藏野美术大学校园案例就是通过根据学生的行为方式与限定要素相结合来对空间层次进行布置,形成“外部的——半外部的——内部的”空间层次的秩序。

5.总结外部空间设计处理的是“外部空间”与“使用的人”之间的互动关系问题,其外部空间设计的核心在于将自然的、无目的、无计划的离心空间设计改造成有计划的、有目的的、为人所用的积极空间。

因此,在进行城市外部空间设计时应该充分的处理好外部空间尺度与使用人群感受方面的问题,根据外部空间的功能和用途对外部空间进行平面布局,并划分出外部空间层次,按照有计划、有目的的方式组织外部空间秩序,合理使用各种外部空间限定要素,创造出有别于自然的自由、离心、无序状态所进行的一种空间形态,以满足人和空间之间进行互动的行为,使外部空间满足人们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和心理上的需求,使其成为满足人们生活的要求的积极空间,最终达到“外部空间”和“使用的人”之间协调的目的。

什么是城市剩余空间?简单的来说,就是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能够被合理的规划,利用,因此在楼与楼之间,在社区与社区之间,在不同的形式种类作用的建筑群中间会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空间上的浪费。

他们无法没有被充分的利用可能是因为:1)建筑物之间的狭窄不规则地块2)被污染的土地3)地形的限制如陡坡4)被高架道路分割(本文的主要讨论点)5)因为原有设施用途改变使用剩余空间的意义首先,对于用地资源紧张的国家地区(比如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来说,土地资源是非常稀缺的生产资料,人类不可能无休止的通过填海的方式扩大生存空间,因此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就成为了另一个突破的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