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利益分配
价值链分析的三个步骤

价值链分析如同转魔方价值链是一个工具,用于确定各集团公司之间的特征关系。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最新的利润分割草案中指出,所有商业运作都可以通过价值链来表述,许多跨国企业集团都是通过其全球价值链开展业务运作的。
而价值链分析是对跨国企业集团业务活动所做的一种端对端式的分析,展示了各项业务活动之间如何交互运作,集团实体如何创造价值,以及集团利润如何在全球价值链上分配的整体视图。
通俗地说,价值链分析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如同转魔方,需要同时考虑多个不同的面和颜色。
因为价值链上的价值是由许多集团公司共同创造的,而这些价值埋藏在整个集团运作和技术流程的各个环节中,分析时需要充分考虑每个环节创造的价值因素。
因此,跨国企业的转让定价文档要与其业务实质相符,每一个价值创造因素都要与实际利润分配相匹配。
分析跨国企业的价值链就像转魔方,每一小块颜色都代表一项由一个或多个集团公司创造的价值。
合理的价值链分析结果应该是价值创造、经济活动以及利润分配的完美匹配。
跨国企业可以考虑使用上述一种或多种方法相结合来分析价值链,从而获得全方位的分析结果和整体视图。
价值链分析可反映出关键价值驱动因素对跨国企业的业务、部门以及经营活动的影响,并确定关键价值驱动因素对价值创造过程的相对贡献,可以用于关联交易定价、检验关联交易实际结果,以及确定各集团公司对整体价值链所作的贡献。
方法一:财务比率分析法基于多年分析跨国公司价值链的实践经验,我们为跨国公司介绍三种主要的价值链分析方法,跨国公司可结合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来分析中国实体所属的全球价值链。
通过评估中国子公司4个财务比率是否匹配,来分析各集团公司的相应价值贡献,分析价值创造是否与利润回报相匹配。
如果不相匹配的比率越大,税务机关对中国子公司的利润回报所产生的质疑也就越大。
跨国企业应在其转让定价报告中(通过价值链分析)对这种情况作出相应解释。
这4个财务比率是:集团公司销售额与跨国公司总销售之比率(销售率);集团公司息税前利润与跨国公司总息税前利润之比率(息税前利润率);集团公司毛利与跨国公司总毛利之比率(毛利率);集团公司人数与跨国公司总人数之比率(人数率)。
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的关系

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的关系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格局中,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是两个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
国际贸易作为各国之间经济交流的主要方式,促进了商品和服务的跨国流动;而国际分工则是这种流动背后的生产组织模式,决定了各国在全球生产体系中的角色和地位。
国际分工指的是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
这种分工的形成和发展并非偶然,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推动。
首先,技术进步是关键因素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生产工艺和技术使得生产过程更加专业化和精细化,从而为国际分工提供了技术基础。
比如,在制造业领域,自动化生产线的出现使得生产环节可以被分解得更加细致,不同国家可以根据自身的技术优势专注于特定的生产环节。
其次,各国的资源禀赋差异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际分工的格局。
有些国家自然资源丰富,适合发展资源型产业;而有些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低廉,更有利于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
此外,市场规模和需求结构的变化也会影响国际分工。
当全球市场对某类产品的需求大幅增加时,相关产业会迅速扩张,不同国家会根据自身条件参与到该产业的不同环节中。
国际贸易则是指跨越国境的商品和服务交易活动。
它使得各国能够通过交换获得自己无法生产或生产成本过高的商品和服务,从而提高整体的福利水平。
国际贸易的发展离不开国际分工,而国际分工的深化也进一步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增长。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国际分工的发展历程与国际贸易的演变紧密相关。
在早期的农业社会,由于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各国之间的分工较为简单,国际贸易规模也较小。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产品种类日益丰富。
这一时期,英国等率先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凭借技术优势成为了“世界工厂”,向其他国家出口工业制成品,同时进口原材料和农产品,形成了以工业国与农业国为主要特征的国际分工格局,国际贸易也随之迅速增长。
提升我国加工贸易在国际价值链中分工地位的对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论
住
20 0 6年( 3 卷 ) 3期 第 5 第
提升我国加工贸易在国际价值链中分工地位的对策
安 占然
( 兰州商学院 经贸学院, 肃 兰州 702 ) 甘 300
摘 要 : 文借 用 价 值链 分 析 方法 , 利 益 分 配 的 角度 专题 探 较优势的动态转换 , 本 从 其在全球价值 链中的位置也将得到提升 。但 跨 国公 司的技术 转移通常 只在母 、 子公 司之 间转移 , 东道 国企业 讨我 I ̄ "贸易在 国际价值链分工 中地位的提升 问题。 i r q 受跨国公司“ 所有权优势” 的控制 , 子公 司会倾 向于母公司 的技术 关■闭 : 加工贸易 价值链 分工 对策 转移而很少致力于新技术 的吸收 、 消化 和再创新 。在短期 内外商 围绕加工贸易利益分配的若干争论 投资企业所 从事的加工贸易生产和 出 口效益显 著 ,但从 长期来 我 始终处 国内学者对加工贸易的利益 以及 中 国是否应该 大力开展加 看 , 国在跨 国公 司全球价值 链中的地位难 以得到提 升 , 工贸易存在诸多争议 , 形成了肯定论和缺陷论 两派意见 。 于低附加值环节 , 从而使得 我国通 过引进外资促进本 国技术进步 1肯 定论 、 和产业升级的 目标也难 以实现。 持肯定意见的人认为 , 加工贸易是改革开放 后逐 步形 成的一 第二 、产业连锁效应弱,影响产业结构优化。 加工贸易 的大部 种发展战略 。加工贸易 的快速增长 , 对于推动中国对外 贸易的发 分原材料和产品市场都在海外 ,涉及 国内的产业链条短 ,对 国内 展, 发挥中国在 国际竞争中的比较 优势 , 拓宽 国际市场 , 效利用 经济的前 向和后 向联系都很弱 ,对 国内产业 的带动力小 ,其 出口 有 国际国内两种资源 , 扩大就业 , 促进 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 进一步参 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小 。 近几年加工贸易在进 出口总额中的比重 与国际分工有着重要 的意义 。加工 贸易 的做法 , 确实带 动了经济 大大上升 ,但其增值系数始终在1.2 】3之间 ,对 国民经济 的 - 特区等沿海地区经济 的发展 , 解决了大量的就业 问题 。中国有 大 带动作用不如一般贸易。由于国内生产水平低 ,质量差 、配套不 量的廉价劳动力 ,就凭相对优势这个简单的推论 即足以看 出, 中 齐 ,不符合加工要求等,加工贸易企业不得不依赖进 1产 品。加 2 1 国在今后相 当长的时期 内, 会是世界上最重要 的劳 动密集 型产 工贸易初期更 多地表现为一种“飞地经 济”,即不使用 国内原材 都 品的供应者 。目前国内的产品配套能力明显增强 , “ 在 三来一补” 料也不存在对其他企业的示范效应与扩张效应 , 仅仅是为了利用 中 , 内配套 的产品 、 国 部件 比重 已经 在提高 , 此应 当有新 的认 国内的优惠条件和低廉的要素成本 。 对 这些简单的加工生产,附加值 识。邵祥林 , 王玉梁 , 晓薇 (0 1认为 , 任 20 ) 未来 国际贸易 的主流是 低,增值小 ,对国内原有经济存量改变不大 。 也难以迅速发展高科 加工贸易 , 发展加工贸易符合 国际分工发展 的趋势 。 技和高附加值 的产业。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会逐渐失去发展后 罗兴武和蔡宜斌 (o 2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 ,0 2o ) 2 世纪8 年代前 劲 。 0 半期 , 加工贸易净 出 口的贡献度 与G P ̄长率之间存在负相关 的 D: t 加工 贸易 的发展偏离了中国产业结构调整 的方向。 中国 目前 关系, 经济增长拉动度也是负数 。 对 其原因可能是 , 我国加工 贸易 的产业结构存在着基础产业 薄弱 、 加工制造业规模过 于庞 大的问 刚刚起步 , 了有来料加工装 配贸易与进料加工 贸易 , 除 还有 相 当 题 。 鼓励加 工贸易 , 会使加工制造能力大大超 过国内市场 的需要 。 大的一部分是来料加工装配进 口的设备 , 这些设备主要是供 国内 进一 步加剧 中国产业结构 的不合理状 况 , 不利 于发展 中国较为薄 从事加工贸易的生产者使用 , 此类 贸易 只有进 1 , 2 没有 出 1 , 1 2 从而 弱的原料工业和设备制造业 , 1 这与 中国鼓励发展基础产业 的产业 导致我国加 工贸易从 总体上来看呈现 出加 工贸易 中的进 口大于 政 策 是 矛 盾 的 。 出口。 0 9 年代 ,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 的背景下 , 国港 、 、 我 澳 第三 、 加工 贸易 的市场 几乎完全 由外 商控制 , 企业 利润被转 台地 区以及 日本 、 国、 加坡 等东 南亚 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 , 韩 新 将 移境外 。 品附加值 比较低 , 目夕方控制 了企业 的经营管理 , 产 而. L 控 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 向外转移 。 我国 由于劳动力数量丰裕价 制 了企业 的采购和销售权 , 一些 外商利用“ 高进 低出” 的手段转移 格低廉而成为这些国家和地 区转移采用的首选 目标 。 并且我国在 利润损害 国家税收和我方利益。 一些学者从利益流失 的角度分析 8 年代通过各种 贸易方式 ( 0 包括加工 贸易 ) 1必要 的设备 等资 了中国加工贸易存 在的问题 。关 志雄 (o 4 认 为 , 进 2 1 2o ) 中国以加工 贸 本 品, 国已建立起 自己的生产能力。 我 因此在9 年代 , 国加工贸 易为 中心 ,中国制造 ” 0 我 “ 的产品包 含很 多诸 如“ 日本制造 ” “ 国制 、美 易才开始出现顺差 , 加工 贸易进 出1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才呈 现 造 ” 2 1 的外国 的零部件 , 这些进 口的零 部件 当然并 不构成 中国的 国 正相关的关 系。19 年 , 国G P 长了92 91 我 D增 . 个百分点 , 中有 1 4 其 . 内生产总值 ( D ) 1 G P 。据 中国统计 , 出1 l 万 美元 的产 品, 每 2o 1 就需 个百分点是由加 工贸易进 出 口所拉动 的, 它在G P D 增长率 的份额 要进 15 万美元 的零部件等中间材料 。 20 1 而且 , 越是高科技产品 。 这 也达到了1.%。19 年对G P 2 4 98 D 的拉 动达到38个百分点 。 . 7 王怀民 种进 口成 份的比重就越高。在中国的 出口中, 除去支付进 口外 国 (o 5 2 o )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角度论 证了我国发 展加 工贸易的缘 中间材料 费用 和投资收益以后 , 以出口金额表示 的“ 中国制造 ” 的 由, 一分为二地分析 了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 和就业 的积极作 规模 , 与实 际计入 中国国民生产总值 ( N ) 中国人制 造” G P 的“ 两者 用。 朱廷 口(o 6 通过价值链分析技术 , 2o ) 依靠计量方法 , 探讨了加 之间 , 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 。 工贸易的积极作用 , 客观地分析了外资对加 工贸易利益分 配的影 第 四、 容易造成 贸易摩擦 。我 国加工 贸易 出 1的大多是劳动 2 1 响。 密集 型产 品, 与我国非三资企业一般 出 口形成 同构性矛盾 。加工 2 缺 陷论 、 贸易涉及原产地的确定 问题 , 在进 1 国按原产地实行 配额 管理的 2 1 缺 陷论早在2 世纪9 年代中期就 已经形成。其 主要论点有 : 情况下 , 0 0 加工贸易出口挤 占的是我 国一般 贸易 的配额 。这 方面较 第一、 产品技术含量 和附加值低 。现 阶段我 国在跨 国公司全 为 突出的是 中国东南沿海 以劳动密集型产 品为主 的加 工贸易经 球价值链中的位置还处于低附加值环节 ,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 了 香港 出1美国市场引起 的贸易摩擦。 2 1 特别是港 台加工贸易对 大陆 我国加工贸易出 1的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偏低 的现象。 2 1 在跨国 的转移 , 加大 了中国与美 国等国的贸易逆差 。中国的出口极为倚 公 司的全球价值链 中 , 由于各 国生产要 素禀赋不 同 , 技术水平 存 重美 国市场 , 但来 自美国的进 1相对较小 , 2 1 因而使 中国享有 巨额 在差距 , 国与国之间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为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环 的双边贸易盈 余。中国的外 贸分布之所 以不均衡 , 可能源 自不 同 节 的优势。 具体表现为拥有高技术 的发达国家通 常处于全球价值 国家在相 对优势上 的差距 ,并不表示 中 国方 面有 任何 不当 的行 链 的高附加值环节 , 从事技术创新活 动 ; 而技术 落后拥有 劳动力 为 。 但是 , 中国外 贸的这种分布格局 , 导致 了双边贸易摩擦等负面 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则处 于低 附加值环 节 ,仅仅进行简单加工 。 获 效应 。在 与中国最大贸易伙伴 之一美国的关 系上 , 这个 问题尤显 取低廉的加 工费用 。 如果东道国能不断推进技术水平 的提高和 比 突 出。
国际贸易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中 图分 类 号 : F 7 文 献标 识 码 : A
拥 有 各 自具 有 比较 优 势 的资 源 或 产 品 , 进 全球垄断性采购 , 把发展中国家纳入 到其 而 可 以 通 过 国 际 贸 易 进 行 资 源 或 产 品 的 全 球 生 产 体 系 中来 ,并 利 用 其 优 势 地 位 ,
交换, 实现较之本国封闭经济下更多的社 获取 最 大 的生 产 和 贸 易利 益 , 从 而 挤 压 发
的产 品, 或者以更低 的代价获得与贸易前 值的完全 国内分配被打破, 参与 国际贸易 正在对各 贸易 国的经济发 展产 生着 深刻
相 同 的产 品 。静 态 利 益是 开展 贸 易后 , 贸 利 益 分 配 的 主 体 呈 现 多元 化 的 形 式 。 而 的 影 响 , 动 态 贸 易利 益 已成 为 各 国特 别 是
国际 贸易利 益分配 问题研 究
口文 /张 小 红
( 大连理工大学城 市学院 辽宁 ・ 大连 )
[ 提要] 国际贸易利益分配 问题一 后 , 对贸易双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 贸 易 利益 分配 的主 体 就 包 括 中 问产 品 、 零 直是经 贸界的研 究热点 。 本文从国际贸易 问接 的积极影响。 技 术 等许 可 国 、 投资国、 出口 国际贸易对贸易国经济 部 件 出 口国 、 的静 态利益和动 态利益角度分析 我 国在 发 展 的作 用 主要 就 体 现 在 其 动态 利 益 上 。 国等 的企 业和 国家 。 在 当前 全 球 价值 链 分 国际贸易中的利益所得 , 进 而提 出发展建
我国产业集群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的诱因及其突围

获取外部资源、 知识 、 信息与市场 , 并与全球价值链其
它 主体互 动 . 谋求 自身 的发展 。 但根 据我 国 比较 优势 及现 实条 件 , 我 国地方 产业
空间上离散性地分布于世界各地 , 并在全球空间上重 新 整合 所形 成 的价值链 条称 为全 球价 值链 ( G V C ,
g l o b a l v a l u e c h a i n ) 。
集群只能走“ 低端嵌入 ” 道路 的方式嵌入到全球价值
链 分工 体 系 当中 。 即 只能 凭借 低 廉 的劳 动力 、 土 地 和
虽 然全 球 价 值链 的片 断 化 导 致各 个 价 值 环 节在 全球 空 间上 出现 离散 分布 格局 , 但 是分 离 出去 的各个
MODE RN EC 0N0MI C R ES E ARCH
我 国产业集群全球价值链“ 低端锁定 " 的诱 因及其突围※
胡 大 立
内容提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深入 , 全球价值链各环节越来越具有空间上的可分布性 我 国地 方产 业 集群 作 为 区域 经济发 展 的一 种载 体 , 正快 速 以不 同方 式嵌入 全球 价 值链 。但 由于种种 原 因. 我国
国珠 三角 、 长三 角 、 闽南 三角 和环 渤海 地 区 , 以及 中西 部 地 区 相继 产 生 了 大量 的产 业 集 群 。这些 地 方 产业 集 群作 为 全球 价值 链条 “ 片断化 ” 一个 从属 部 分 , 正 以 不 同方 式快 速 嵌 入全 球 价 值链 中 。特 别 是处 于 沿 海
范 围 内 出现 垂 直 分 离 并 重 新 整 合 ( A r n d t 和
K i e r z k o w s k i 把价 值 链 的垂 直 分 离 过 程称 为 “ 片 断化 ” ( F r a g me n t a t i o n ) ) 。这种 价值 链各 环 节被 分割 开来 , 在
全球价值链理论及其实践应用

全球价值链理论及其实践应用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格局中,全球价值链理论成为了理解和分析国际贸易、产业分工以及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
这一理论不仅揭示了商品和服务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复杂关系,也为企业和国家在全球经济竞争中提供了战略指导。
全球价值链的概念最早由迈克尔·波特在其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简单来说,全球价值链是指将一项产品或服务从概念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销售配送直至最终消费的全过程中,所涉及的一系列价值创造活动连接而成的链条。
在这个链条上,不同的企业和国家根据自身的优势承担着不同的环节,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价值的最大化。
全球价值链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和交通运输的发展,极大地降低了沟通和物流成本,使得生产环节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布局。
其次,国际贸易壁垒的逐渐降低以及各国经济的开放政策,为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销售提供了便利。
再者,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动力促使其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生产要素和市场。
在全球价值链中,各个环节所创造的价值并非均等分布。
通常来说,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往往被发达国家的企业所掌控,而加工制造等低附加值环节则更多地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这种价值分布的不均衡性导致了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引发了各国对于产业升级和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关注。
对于企业而言,全球价值链理论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思路。
企业可以通过参与全球价值链,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专注于某个特定的环节,实现规模经济和专业化生产,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例如,苹果公司主要负责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而将生产制造环节外包给富士康等代工厂商。
通过这种方式,苹果公司能够将资源集中在核心竞争力上,同时利用全球各地的优势资源,实现了产品的快速创新和市场扩张。
然而,参与全球价值链也并非一帆风顺。
企业可能面临着供应链中断、技术泄露、汇率波动等风险。
国际贸易、全球化及全球价值链对就业和工资水平的可能影响

国际贸易、全球化及全球价值链对就业和工资水平的可能影响凯瑟琳·西米诺·伊萨克斯王宇译收稿日期:2021-05-07作者简介:作者凯瑟琳·西米诺·伊萨克斯为美国经济学家;译者为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研究员王宇博士。
本文发表于2021年3月,翻译于2021年4月。
摘要:国际贸易是推动就业、提高工资、促进收入分配的众多因素之一,对一国经济发展来说具有净积极影响。
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快速增长,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全球价值链发展不断向前推进。
一方面,可以创造高效率、高收益和高增长;另一方面,也对一国经济或某个行业带来一定的扰动,增加风险隐患,需要政府运用财政政策或者货币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并对国际贸易中受损者给予一定的补偿。
关键词:国际贸易;全球化;全球价值链;就业;工资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21)05-0027-04DOI :10.19647/ki.37-1462/f.2021.05.004一、关于国际贸易的经济学分析(一)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经济学主要研究如何最有效地利用稀缺资源。
根据经济学基本理论,国际贸易之所以发生,是因为通过贸易活动可以改善贸易双方资源配置,提高福利水平。
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每一个国家都可以生产自己擅长生产的、效率较高的产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换回自己不擅长生产的、效率较低的产品,从而提升整体福利水平。
与没有贸易活动的国家相比,国际贸易可以使一个国家充分利用自己的要素资源,生产更多的产品,获得更多的消费。
进口而不是生产那些自己并不擅长生产的商品和服务,是国际贸易的主要优势所在。
就美国情况来看,美国可以通过国际贸易进口以下产品和服务:一是国内无法生产,或者国内可以生产,但生产成本非常高,不如进口合算;二是国内可以生产,但相比之下,外国企业生产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价格更便宜。
很明显对于这些产品和服务,进口比自己生产更有利。
我国产业集群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风险分析

我国产业集群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风险分析摘要:我国产业集群作为全球价值链条“片断化”的一个从属部分,正以不同方式快速嵌入全球价值链中。
嵌入全球价值链,一方面给我国产业集群带来了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给我国产业集群带来了很多风险,本文对这些风险进行了分析,这些风险包括:路径依赖风险、价值贫困化风险、战略边缘化风险、恶性化竞争风险、产业空洞化风险。
关键词:产业集群;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风险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的不断深入,产品的价值链环节越来越具有空间上的可分布性。
于是原本垂直一体化于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各环节开始在全球范围出现垂直分离并重新整合。
产品的价值链各环节的空间分离和重新整合为发展中国家地方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我国地方产业集群作为全球价值链条“片断化”的一个从属部分,正以不同方式快速嵌入全球价值链中,特别是处于沿海地区的外向出口加工型地方产业集群,与全球价值链的融合程度最高,成为了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国产业集群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一方面可使本地企业频繁与外部联系,拓展集群发展空间,扩大信息来源,增多学习交流的机会,承接新知识和新技术转移,从而促进产业集群升级;另一方面可使本地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获取资源,突破区域限制,使产品更多、更快地进入国际市场。
这一切都会推动集群的成长并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嵌入全球价值链,在为本地集群企业打开国际市场,促进集群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风险。
(一)路径依赖风险路径依赖风险包括全球价值链上下环节的依赖风险和全球价值链治理者的依赖风险。
全球价值链上下游环节的依赖风险主要是集群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功能分工所导致。
价值链中的各个环节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影响其他环节甚至波及整个系统。
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游部分,负责制造生产环节,设计和销售都依赖于价值链的上下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资料推荐………………………………………………… 分类号: F740.00 单位代码: 10697 密 级:__________ 学 号: 200410025
西 北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题目: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利益分配 作者: 曹明福
指导教师: 李树民 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 学科(专业): 世界经济学 答辩日期:2007年6月10日 学位授予日期:
二OO七年六月 ……………………………………………………………精品资料推荐…………………………………………………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于西北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人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本人保证,毕业后结合学位论文研究课题再撰写的文章一律注明作者单位为西北大学。 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用本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曹明福 指导教师签名: 李树民 2007年6月 5日 2007年6月6日
----------------------------------------------------------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曹明福 2007 年6 月 5日……………………………………………………………精品资料推荐………………………………………………… 摘 要
全球价值链分工是一种产品在多国或地区分工连续生产,伴有中间品的进口和最终产品出口的国际分工形式。全球价值链分工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条件下国际分工呈现出的新特点,也是当代国际分工的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 全球价值链分工深化了国际分工形式,从不同产品之间的分工走向了同一产品内不同工序、不同价值链环节之间的分工;弱化了传统分工的国家界限,分工的主体从国家过渡到企业;整合了各国的比较优势,企业竞争优势由传统分工中的本国的比较优势演进为世界比较优势。在这种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动中,世界的分工贸易利益的增长机制以及分工贸易利益在各国间的分配也变得扑朔迷离:跨国公司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可能损伤某个国家甚至本国的利益;东道主国家在获得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利益的同时,相伴随的交换利益很可能受损;发展中国家在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福利水平却可能下降等。 目前,国内外对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微观主体的跨国公司或中观的行业、地区的产业集群,从宏观层次上、以国家为分析视角的基础理论研究还显得十分薄弱。本文在吸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遵循着传统国际分工和贸易理论发展的基本路线,试图顺延、完善起传统分工贸易理论在解释全球价值链分工时断裂的逻辑链条,同时也有意将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微观研究提升至世界利益、国家利益的宏观层面。 本文紧紧围绕着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利益分配这一主题,对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基础、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利益分离、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利益分配格局、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利益提升以及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战略选择等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作为传统分工基础的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依然是全球价值链分工利益的来源;全球价值链分工产生的利益不再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而是出现了“产品利益”和“成本利益”、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分工利益和交换利益、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分离;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全球价值链分工未必一定能促进世界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一定能够增加世界经济利益;全球价值链分工从理论上能够增加参与国的经济利益,但现实中的利益变动却十分复杂;跨国公司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精品资料推荐………………………………………………… 整合了世界比较优势、产生了规模经济优势、占据了价格倾斜优势、实施了转移定价优势;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一般会发生偏向劳动要素密集型产业的经济增长,但如果发展中国家能够充分利用本国的“重叠要素”,不断优化本国的要素结构,就能够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乃至赶上发达国家;中国由于“大国效应”,其全球价值链分工利益现状堪忧,应该增加高级生产要素,打造企业竞争优势,追求动态经济利益,并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在对上述问题进行解析的基础上,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以比较优势产品中的绝对优势价值链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一定获利,以比较劣势产品中的绝对优势价值链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可能获利也可能受损,但发展中国家以比较劣势产品中的绝对优势价值链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肯定存在获利空间。第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全球价值链分工到底是“比较优势陷阱”还是“比较优势馅饼”,关键是看发展中国家是否充分发挥了本国的“后发优势”。第三、全球价值链分工下的“世界工厂”和传统意义上的“世界工厂”已经不再是同一个概念。“世界工厂”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只能是我们在走向世界经济强国之路上所经历的一个过程。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一是通过“产品利益”和“成本利益”的分离证明了学术界争论已久的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传统分工的不公平交换问题,并把这一结论应用到了全球价值链分工中。二是相对于林德尔(S.B.Linder)的“需求偏好相似论”(theory of demand preference similarity),本文提出了“重叠要素理论”,似乎能够从供给的角度弥补“需求偏好相似论”解释产业内分工贸易需求角度假定的先天不足。 总之,本文对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利益现状做出的一般性解释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还有助于廓清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经济实践中的困扰。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分工 基础 利益分离 利益分配格局
利益提升 战略选择 ……………………………………………………………精品资料推荐………………………………………………… The benefits distribution of the Global Value Chains Specialization Abstract
The Global Value Chains Specialization is an international specialization mode, in which a product is continuously produced in more than one country or region, with importing of some intermediate products and exporting of the final products. It is a new feature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k division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economy globalizing and condition of Knowledge Economy.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trend of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specialization of labor. The Global Value Chains Specialization has deepened the mode of international specialization. It has been changed from various products specialization to procedures or value chains specialization. National boundary of traditional division is fading out. The subject of specialization is transformed from countries to enterprises. It has also integrated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different countries. The national comparative advantages in traditional division have been evolved into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advantages. During the changing of international division structure, the interest growth mechanism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how it was distributed between different countries, become confusing.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may hurt the benefit of some other countries or even the hosted country for its own better profit. The hosted country may gain the specialization benefit of the global value chains, while losing some benefit of exchanging.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can promote domestic economy by carrying on some industries that transformed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but which could decrease the social welfare. The current domestic and foreign studies on the Global Value Chains are mainly focused on the micro subjects such as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or medium subjects like industries, industrial cluster of a region. Basic academic study from perspective of macro level or based on analysis of countries is very limited. This paper is based on relative researches, following the basic developing path of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international division and trade, and trying to expand and consummate a part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