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知青”岁月
我在黑土地上的知青岁月

我在黑土地上的知青岁月文/黄祖辉从去年开始,全国大中城市70岁左右年龄的人群纷纷聚会,许多年轻人都不解,这些人在干啥?告诉大家,这些人是上世纪60年代后期的一批初、高中生,他们是年纪轻轻就离开各自的城市,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知识青年,简称为“知青”。
他们卷入了中国历史上声势最浩大、涉及人数最多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浪潮。
今天的聚会,是为了追忆和纪念他们上山下乡的50周年。
我就是他们其中的一员,当年去了遥远的黑龙江。
挤上火车奔赴黑龙江1969年的6月24日,是我人生中难以忘却的一天。
上海站人声鼎沸,一辆即将开往黑龙江的绿皮火车上,挤满了年龄在20岁左右的年轻人,大家响应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即将奔赴黑龙江。
他们簇拥在窗口,依依不舍地向站台上来送别的亲人和朋友挥手告别。
不少知青不知是挤不到火车的窗口位置,还是不愿意直面自己亲人的缘故,站在车厢里默默地与亲人告别。
说是知青,就我个人而言,一点都不够格,那年我17岁,还是一个初中都没有读完就不得不弃学务农的毕业生,个子还没有长透,也根本不知道要去的黑龙江有多远。
火车速度很慢,一路上走走停停,差不多用了三天三夜的时间,一直到6月27日上午才到达终点站——黑龙江北安县龙镇火车站。
这是一个没有围墙、设施极其简陋,却能通达大上海的火车站。
下了火车,引龙河农场派车来接我们了。
我们这批大约1000多名从上海虹口区来的知青,按照不同的分场编号排队,分别坐上农场派来的几十辆敞篷式解放牌汽车,向各个分场驶去。
不到一个小时,我们就到了目的地。
比我们先到农场的上海长宁区知青和哈尔滨知青热烈欢迎我们,帮我们提行李,让我们感受到了远离父母后的新的温暖。
由于房屋不够,一开始我们住在帐篷里。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家”,是葱葱绿草地上的一排崭新的军用帐篷,里面有还未干透的两排木板床铺。
幸好6月的东北气候已经开始转暖,因此,并不觉得住帐篷很冷。
在良种站见识广袤的黑土地出生在大上海的我,到了黑龙江后,才见识了广袤的黑土地。
难忘的知青岁月

难忘的知青岁月
我曾经是一名知识青年,那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经历之一。
在我18岁那年,我被分配到一个偏远的山村,成为一名知青。
一开始,我感到非常不适应。
这个村庄缺乏基础设施,如电和水。
我和其他知青们都住在一个简陋的小屋里,我们必须每天早早起床去采摘茶叶和收割庄稼。
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我们必须在酷热的夏季和严寒的冬季中工作。
但是,慢慢地,我开始适应了这个生活方式。
我开始更好地了解村庄的人们和他们的文化。
我开始学习他们的方言,并了解了他们的传统习俗。
我和其他知青们形成了紧密的友谊,我们互相支持,互相帮助。
在知青岁月中,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我学会了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生存,如何在没有基础设施的情况下生活。
我学会了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和合作。
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珍惜生活和感恩所拥有的一切。
尽管知青岁月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但我从中获得了很多收获和经验。
这段经历让我成为了一个更有耐心、更坚强和更独立的人。
- 1 -。
我的知青岁月之五

我的知青岁月之五(爱好武术)我和高中同班金齐鸣同学是以武交友的,我喜爱武术是启蒙于上初三时班主任喻佳文老师带我们几个住在附近的学生早晨在绣溪公园跟看园的老头(真是对不起,姓啥已经忘记了)学习太极剑;为了学太极剑,胡建农同学的父亲还为此纺织厂的工人给胡建农打了一把真的铁剑,足有十几斤重,胡建农和我没有腕力根本举不直。
后来我高一暑假去蚌埠跟我表舅学习了一套少林长拳。
当年我也下过功夫,伸直腿,脚尖能贴到嘴,与齐鸣同学坚持了一年多的晨练。
1976年初我们各自奔赴农村成为下放知青,到农村的初期,跟随妇女干农活,一天给记8分工,劳动之余给一起干活的妇女们讲故事,为了能更好的听到稀奇的故事,她们让我休息,我分配的活她们帮我包了,不过我一般不同意,就是来锻炼的,怎么偷懒呢?又一次因为听故事入神,锄地速度慢了,被赶来的芮队长把妇女们一顿臭骂,我也觉得好尴尬。
阴雨天,只要不下地,我还时不时的在平坦的打谷场上走一遭,练一趟拳术,当年我们生产队长叫老芮,四十多岁,五大三粗,皮肤黑黑的,能挑担二百斤走个三五里路都不用歇的一个壮汉,一天看我在打谷场上练习,非要和我过招,我不愿意,看他那么壮我也有点怵,可是他说着说着就一把逮住我了,怎么说就是不松手,他的力气太大了,我一时摆脱不了,只能应付了,就使了个仰后翻,一下把他从我头上摔了出去,摔倒后他半天爬不起来,把我吓坏了,万一他摔坏了,他家一家老小就可怜了。
还好,他没事,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敢和我过招了,队里的半大小伙子都喜欢围着我问这问那,有的还想拜我为师,我心里暗笑:就我这武术水平还能教授徒弟?一年后我上学去了,再以后工作单位请一个太极拳大师业余教我们练习太极拳,我因为有武术基础,所以学得快,打得也最好,可再后来,由于工作忙,就不再坚持了,有朋友问我:你可锻炼?我打趣的说,“断炼!以前练,后来断了”。
一生最难忘的知青岁月

一生最难忘的知青岁月
那是我年轻的岁月,被送到陌生的农村,在那里生活了六年。
一开始,我对这个未知的地方感到很害怕,但很快我就爱上了这里。
这里的人们非常友善,即使我是一个陌生人,他们也很热情地欢迎我。
我学会了整个农业生产的过程,耕种、收割、植树、喂养动物等等。
农村的生活非常简单,但也充满了乐趣,比如野外野餐,晚上在田地里看星星,与朋友们一起跳舞。
尽管我们知青们偶尔会想念城市的生活,但是我们也在这片土地上发现了许多美好的事物和人们。
这段经历对我人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让我更勇敢、更有耐心、更善于接受挑战。
即使事隔多年,我仍然能够清晰地记得那段难忘的时光,我始终为能够成为一名知青感到骄傲。
难忘的知青岁月

难忘的知青岁月
我是一位曾经的知青,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段难忘的岁月。
在我的印象中,那个时代的中国正处于一个风云变幻的时期,经济和社会的变革正在向前推进。
然而,我作为一个年轻的知青却被派往了一个偏远的农村,这里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
我们住在简陋的茅草房里,每天的工作都是农活和劳动,没有电视、电影或者其他娱乐设施。
生活的艰辛和单调让我感到非常的疲惫和无助。
但是在这段时光里,我也收获了很多。
我认识了许多优秀的年轻人,我们相互帮助,共同度过了艰苦的时光。
我也学会了许多本领,如种田、养鸡和兔子等等,这些经验不仅让我更加独立,也让我更加坚强。
最重要的,是这段经历让我更加珍惜生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和团结,这些情感连接着我们每一个人,让我们在困境中不会感到孤单和无助。
如今,我已经回到了都市生活,但是这些经历永远都会留在我的心中。
虽然这段岁月很艰辛,但是它也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 1 -。
我的知青岁月(一)

我的知青岁月(一)背树西洞庭农场位于湖区,农场建场初期栽的树还没有成材,所以农场生产和生活所需木材,每年都要派人进山砍伐。
那一年刚插完早稻,连队派李班长和我以及另外几位同志一道,到离农场六七十里外的山上伐木。
与我们同时进山的还有其他连队的十几个人。
到了山上,我们二十几个人划分为二组,一组伐木,另一组将砍伐好的木材运到山下河边运走。
李班长分到伐木一组而我则被分配到背树这一组,背树有任务,每天每人必须完成一定的定额才能休息。
有一天大家差不多完成任务了,而我还差一趟没有完成,我选择了六根,每根长约2米做锄头把的树坯子,如果这些是风干了的锄头把坯子,六根最多也就是五十来斤,可是这是刚砍下来的湿树坯子,大约有一百多斤。
我将这六根锄头坯子捆扎紧,扛起就走。
天已经是后半晌了,我要赶到太阳下山之前返回宿营地。
山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在树丛中就自然形成了一条小路。
下山的路有七、八里,山路弯弯曲曲,我背着这捆锄头把坯子,小心地向山下走。
背树不仅是一个力气活,而且是一个技术活,不仅要有一把力气,还要掌握好肩膀上的树的平衡。
俗话说得好“上山容易,下山难”何况我肩膀上还扛着一百多斤,由于力气小把握不住肩上树坯子,一不小心就撞到了路边的树枝上,由于捆扎的不紧,撞几次把子就撞散了,只好停下来重新捆扎,七八里山路我不知停下来多少次,将撞散把子重新捆扎好,走走停停,心里急得火烧火燎的。
人背时老天爷也跟你作对,我快到河边时天突然下起雨来了,肩上的锄头坯子越背越重,浑身上下湿透了,我也分不清身上到底是雨水还是汗水,迎着风,冒着雨我迈着艰难的步伐向前进,谢天谢地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这时躲在舱里避雨的船老大看见我吃惊地说:怎么还有一个?!这时天已经已经快黑了,我冒着雨赶紧往回走,因为这里离宿营地还有七八里山路。
走了没多久天就渐渐黑了,而雨却越下越大,根本无法行走,我突然看见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亮光,走近一看原来是一间乡村榨油房,我仿佛看到了救星,也不管三七二十一,跑进去避雨。
我的知青岁月之六

我的知青岁月之六(爱好美术)我上高中时还学过画画,还专门找人介绍去县文化馆跟俞雅生老师学人物国画,但只是学了点皮毛。
初中与好同学一起练过钢笔画,觉得懂点绘画也很好,俞雅生老师是上海人,在县文化馆工作,一个很儒雅的文人,我很崇拜他。
入门绘画首先要画素描和速写,都是绘画的基本功,我因为没有童子功,尽管以前在上课时开小差在书本上画打仗的小人画,画的自己看也不像,基础差,所以素描进步很慢,速写还行,因此有时狐假虎威的拿个画板去外面写生,根本就不是速写,而是骚包显摆。
我们高中阶段不能专心上课,而是时不时的参加社会活动,比如送肥料下乡,去生产队听会计讲计算,去工厂参加劳动,特别是去纺织厂学工一两个月时间呢。
所以这段时间我会有空学习绘画,当然进步还是很快的,我记得画了一幅国画,题目叫“从那边上去”,内容是两个民兵伏在一个小土坡上,年龄大的队长用手指着右侧前方,年轻的民兵抱着一个炸药包,随时准备冲上去的架势。
意思很明白,就是队长指挥怎么去炸碉堡。
现在想起来很可笑,以后的战争哪里还有碉堡可用人抱着炸药包去炸?落后的思维,可笑的回忆。
你还别说,就我那一张还在巢湖地区进行巡回展览,后来不知道画的下落了。
1976年初我当了知青,业余时间帮助大队画黑板报,大队会计根据我的要求,专门去城里买了五种大瓶的广告色及毛笔、排笔、纸张等,我也没事就画几张画,比如舞剑、奔马、下山虎等,不管水平了,只要看的人能认出来就行,我的画被周围的群众拿去不少,他们有的来我这里直接要,我一般不拒绝;我的床头也张挂着我自己画的舞剑画,每当我干了一天的农活回到我那个被烟雾缭绕过的寝宫时,也能看看自己的画自我高兴一阵。
记得舞剑画被公社广播员小赵要去了。
要是能存放到现在,也四十多年了,也算是古董了。
我的知青岁月之二

我的知青岁月(2)《音乐之友情》垂谷1976年初我高中毕业下放安徽无为县汤沟公社,汤沟公社一个副书记是我父亲的朋友,他家就住在镇上,我落户的大队离汤沟镇大约有十里路,每次走路去镇上,碰到吃饭时间他家就是我的餐馆,书记的妻子也很热情,在他们面前我是孩子,也不管那么多,有时还可能在他家住个两天,他家人也不烦我。
有一次我跟邵书记去公社,认识了公社的广播员小赵,一个蛮漂亮的女孩,啥名字我忘记了,当时年龄和我差不多大,那个时候生活枯燥,能有音乐听是一件很美的事情,为了听音乐,我就经常去她那里坐坐,她那里有很多唱片,我就想让她放给我听,每次想听音乐了或者有新的唱片来了,我就会去听,她那里也有好多男孩去玩,记得还有个会画画的男孩,是镇上人,对她很是殷勤,送她一幅画,画的是两条鱼,非常好看,画技很高。
可是她在我面前表现不喜欢他的画;后来我被公社抽调去民兵营帮助工作,吃住都在公社,去听音乐的机会就多了很多,一天半夜我和另一位四十多岁的民兵接受任务,去十几里路远的一个大队去下通知,乘着夜幕我两出发了,走小路田埂,四周都是蛙声,我们穿过村庄还引来彼此起伏的狗叫。
那是夏天,野外有许多村民把凉床搬到了风口处乘凉,我两下完通知在回来的半路上,那人提出休息一会,还让我去远处休息,可是黑暗中看到他的白褂子一闪一闪的,我就靠近想看个究竟,原来凉床上睡了两个小女孩,睡着了,他坐在床边上偷偷的抚摸女孩。
看到此景我大喝一声:混蛋,想死啊!我二话没说,上去就给他一脚,他立刻老实了,我让他老老实实的在我前面走,我在后面押着他,时不时的踢他一脚,那个时候我正在练武术,正想找个靶子练练,如果他敢反抗,我可能会把所有招数拿出来把他打个半死,可是他一点不反抗,乖乖的在我前面走。
回到营部我向营长做了汇报,营长表扬了我还让人把他看起来做交待。
第二天营长让我写个事情经过,我去小赵那里听音乐,顺便借了纸笔,很快经过就写好了,小赵好奇,拿过来看了看,赞我写的这么快,语言也通顺,表达也清楚,表示了佩服;后来我每次去听音乐,感觉她都像过年一样,我也渐渐的感觉到了她的心意,为了避免误会,我就很长时间不去听音乐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3
我的“知青”岁月
我的“知青”岁月
《实习报告》姓 名:韦 愿 毕业学校:吉林大学 所学专业:汉语言文学 所
在部门:狮子山铜矿党群工作部实习目标:熟悉选矿厂生产流程;加强与工人交
流沟通的能力一、实习情况明细表:实习时间:XX年7月12日-XX年10月16
日实习地点:云南达亚有色金属有限公司狮子山铜矿选厂实习车间:综合车间 、
磨浮车间岗 位 指导师傅 岗 位 指导师傅检修组 武存有 检修组 张永新一号、
三号皮带 李 剑 Ⅰ段磨 (自学)二号皮带、振筛 张正荣 Ⅱ段磨 (自学)四号皮
带 普琼珍 浮 选 刘玉琼中细碎 余国春、郑安武 精矿车间 (自学)二、生产流
程图:(略)三、实习心得与总结:(言不由衷)(人世间最痛苦的莫过于有话
无处说) 大千世界,想找一个能听懂你话的人——一个能跟你说得上话的人,
实在是太难太难…… 我的知青岁月 原来以为知青只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才有,
没想到,21世纪也有。所不同者,此知青非彼知青,前者还能知道自己是知青,
后者好像连自己是什么都不知道…… 痛苦的身份转变。 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
子。XX年7月1日,我走出吉林大学的校门,告别给我知识教我做人的母校,
坐着K125/128次列车离开长春,前往西安;XX年7月2日到达中转站西安,因
车票太紧张,滞留西安一周的时间,正好沐浴古城西安厚重的文化气息;XX年7
月9日晚,终于能挤上开往昆明的K165次列车,在车上度过漫长的一天两夜;
XX年7月11日中午,终于到达一直向往的梦幻之地彩云之南——云南;XX年7
月11日下午,来到了我的目的地云南达亚有色金属公司狮子山铜矿,心情也像
2 / 3
打翻了的五味瓶,但说不出是哪一味。顷刻间,我彻底明白何谓“社会”;顷刻
间,我明白自己不再是老师的学生、父母的孩子、爷爷奶奶的孙儿了。我成为独
立的我了。 流泪的男儿。 XX年7月20日,那是一个辛酸但值得纪念的日子,
那天我拿到了我毕业后的第一份工资。在学校的时候,虽然通过勤工助学、业余
兼职等形式也领过不少工资,但真正的第一份工资还是在这里,在这个曾经能给
我很多幻想的地方。那天从财务人员手中接过第一份工资,941.60元,我的手
没有颤抖,但我的心却在流泪。四年的重点本科,换来的是如此出人意料的“高”
报酬。我无语了。 告别茫然。 7月11日报道之后,经过几天的思想教育,终
于实习开始了。实习地点定在地表的选矿公司,离矿山机关所在地大约4公里。
记不清当时是悲是喜,但终于告别茫然了。首先是安全教育,这是新员工、实习
人员和长时间离岗人员进车间下队组之前的必需。接着便是石忠师傅带路,去车
间参观。走进车间的一霎那,我开始不相信自己的眼光,车间里的设备如此陈旧
落后,但是工人们的工作热情却胜过炎炎夏日。我开始吃惊了。我开始切身体会
“环境能塑造人,也能摧毁人”的道理,就看人如何应对了。 千里之行,始于
足下。 走进车间才知道,接近工人才明白,这里可能不是生活的乐土,但肯定
是成长的摇篮。这里更是炼金炉。如果是真金,就不应该怕火;如果是金子,就
应尽快发光。自己来自农村,深知生活的艰辛,从来不敢看低任何人。在学校表
现出色,并不代表来矿山就能发光,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工人能静下心来快乐工
作,为什么我们不能放下架子从头开始?工作和劳动之余,这是我那段时间思考
最多的问题。 开始奋发。 体验了三班轮班的工作之后,体验了周日也要义务劳
动之后,终于感受到工人之不易。工人如此辛苦,我们才初涉社会牺牲周日就叫
苦不迭,实在是于心有愧啊。吃不了苦,还谈什么锻炼意志?机会总是留给那些
3 / 3
有准备的人。主观不努力,总是埋怨是改变不了现状的,而且毫无道理。经过一
番思想斗争,经历一段工作磨练之后,自己终于慢慢的平静下来,也终于磨平全
身的棱角,变老实了。领导的开导,外加自己的努力,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终于有
点起色:逐渐适应生活环境,逐渐适应工作环境,并在全矿的“科学发展 挺进
一流”演讲比赛中获得好名次,没有丢母校的脸,为自己所在的实习单位争光,
也为自己增加了信心。 融入矿山。 不管做什么,兴趣非常重要。读书如此,工
作亦如此。在矿山,兴趣就表现为对矿山文化的认可。在经过初期磨练之后,自
己逐渐对矿山由不闻不问变为关心它的发展。除了把条序化的企业文化牢记于
心,把企业的远景发展目标了然于胸,发现自己爱上了矿山的工作。发现自己不
上班就感觉浑身不自在,发现自己爱管矿山的“闲事”了。同时还发现,矿山这
个集体很温暖。在选矿公司的三个多月里,在师傅的指导下,我实现了自己预定
的实习目标,即了解了选矿公司的生产流程,熟悉一些选矿相关的专业术语。此
外还学会如何与工人师傅沟通。因为自己虽然会说普通话,但毕竟云南方言与普
通话相差不小,要实现与工人师傅的无障碍沟通,就必须下苦功夫。 漫漫人生
刚起步。虽然在选矿公司的实习已经结束,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因为在矿山
机关,接触面更加广泛,除了要加强工作能力,加强与人沟通能力,更应该时刻
注意维护矿山的企业形象和声誉,并打响“狮子山铜矿”这个品牌。所以,其实
漫漫人生刚起步。所以,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珍惜每一个机会,更加努力的工
作,为矿山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