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理论与基础 12第十二章 燃烧诊断技术
燃烧理论基础

三、链式反应旳分类
新旳活化中心旳数目等于或不小于原有旳活化中心旳数目
链式反应分为
不分支反应 分支反应
四、氢气与空气旳反应——分支链式
爆炸反应
2H 2 O2 2H 2 0
反 H原应子开为始活化中心,H 2M为M任何2活H化分M子
中间反应
H O2 0H O (慢)
O H 2 H OH
第一节、燃烧反应速度及其影响原因
燃烧反应和化学反应一样,根据参加反应旳物质不同分为:
均相燃烧—气体燃料在空气中燃烧 异相燃烧—固体燃料在空气中燃烧,煤粉燃烧
一、反应速度旳定义
根据质量作用定律,反应速度有不同旳定义方式:
第一种定义:单位时间内和单位体积内燃烧掉旳燃料量或 消耗旳氧量
aA bB gG hH
kzC0
ks
k
ks k
ks k
不同反应区域分析 —动力与扩散燃烧理论
(1)动力区(化学动力控制区)
温度较低:碳表面化学反应速度远不大于氧气向 表面旳扩散速度,氧气供给充分,足够反应所需。 燃烧速度取决于化学反应速度,反应处于动力区。
K很小(温度很低),1/k很大,所以
1 1
k ks
w kC0
对于异相反应-煤粉与空气混合物
w kf ACBn
f A —单位容积可燃混合物内煤粉的表面积; CB —氧气的浓度。
二、影响化学反应速度旳主要原因
1,浓度 从前面反应速度旳定义式,可知:浓度越大,反应速度越
快。 原因:燃烧反应属双分子反应,只有当两个分子发生碰撞
时,反应才干发生。浓度越大,即分子数目越多,分子间 发生碰撞旳几率越大。
第二种定义:
在一定旳温度下,化学反应速度和各反应物旳浓度成正比 1867年由Guldberg和Wage提出 对均相反应:
第2章 火灾燃烧基础PPT课件

23.07.2020
9
• 链式反应速度: • 链式反应速度可按下式进行分析:
• 式中:F (c)为链式反应物浓度函数;fs为游离基在器壁上 销毁因素;fg为游离基在气相中销毁因素;Ac为反应物温 度有关系数(倒数);δ为链分支数,直链,δ= 1,分支链 δ > l。
23.07.2020
14
2.1 燃烧基础
•(二)物质燃烧的条件
1. 物质燃烧的必要条件 就客观而言,物质燃烧的基本条件是:必须具有可燃剂、氧化 剂及热源(温度、点火源),如图2-4所示的燃烧三角形。从现 代燃烧理论的角度分析,燃烧的必要条件除了上述的三点外, 还必须保持参与燃烧物质的链式反应未受到抑制,如图2-5所 示的燃烧四面体同时存在。
• 影响链式反应速度因素分析;当反应物的浓度和温度增加 时,链式反应速度增加,链式反应速度与链的形式有关。 分支链式反应速度快,直链链式反应速度慢。当 fs+Ac(1δ) 0 时,v变为无穷大,体系将发生爆炸。
23.07.2020
10
➢直链反应
反应活化中心不增殖。如反应:
Ea=25kJ/mol
23.07.2020
6
(2)链引发--由反应物分子生成自由基的反应。 当游离基在少量外能作用下被激活后导致游离基 活化反应,物质连锁反应开始。这些外能如加 热、光照射、放射性照射、催化作用等。
❖自由基的生成 ✓光解
C2l 热2C3H
23.07.2020
7
23.07.2020
12
3.几种典型的支链反应
1)、氢氧的燃烧 反 应机理
预混燃烧

一、预混燃烧的基本介绍1.贫燃预混燃烧的介绍贫燃预混燃烧是在保证燃料充分燃烧的情况下,增大空气的供给量,从而降低燃烧室的温度,满足较低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可以做到低NOx的排放)。
但是与常规的扩散燃烧技术相比,贫燃预混燃烧是在偏离正常化学当量比下进行的,这就会产生燃烧的不稳定性(主要包括回火以及振荡燃烧),严重阻碍了贫燃预混燃烧技术的发展。
维持贫燃预混燃烧室内的正常燃烧,其关键就在于避免火焰的吹熄与振荡燃烧。
火焰吹熄现象是因为燃烧室内当量比被控制在接近贫燃熄火极限,以便尽量降低火焰温度以及的排放,而在这种燃烧状况下,火焰传播速度很低,在相对高速的火焰流场中,会导致火焰的熄灭现象,这种现象发生的时间很短,被称为静态不稳定。
因此要避免火焰吹熄,维持预混火焰的稳定燃烧,关键就在于保持火焰燃烧速度与流场速度的平衡,可从以下两种方法着手:①提高燃烧速度;②降低燃气供给速度。
提高燃烧速度可使用端流产生器提高火焰瑞流强度,而降低燃气平均速度可以通过减少燃气供给做到,但是燃机的总效率也会下降,通常采用在燃烧室内安装钝体稳焰器或在燃烧室避免加工凹槽形成局部低速区域,使火焰燃烧速率与流场速率均衡,以便维持火焰的燃烧。
另外除上述方法外,旋流因为其特殊的流动特性,也常用于稳定湍流火焰。
预混燃烧的不稳定受燃料种类、进气温度、燃料一空气过量空气系数、燃烧室几何参数、燃烧室温度以及压力等众多参数的影响。
按压力振荡频率可将燃烧不稳定分为:低频振荡、中频振荡、高频振荡。
按照压力振荡涉及的燃烧系统部件可以将其定义为三类:燃烧系统不稳定、燃烧室腔体不稳定以及固有燃烧不稳定。
根据燃烧系统内不同扰动间的相互关系,可将燃烧不稳定分为受迫燃烧不稳定和自激燃烧不稳定,也可称为受迫振荡和自激振荡。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Lieuwen等人对预混燃烧室内的燃烧不稳定性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宄,将预混燃烧室分为进口区域、燃烧区域以及燃烧产物区域三个部分,用“完全撞拌反应器”模型(WSR)对当量比波动引起燃烧热释放波动的机理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锅炉燃烧理论基础.doc

在等温条件下,化学反应速度可用质量作用定律表示。即反应速度一般可用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烧掉燃料量或消耗掉的氧量来表示。可用下面的式子表示炉内的燃烧反应:
aA+bB==gG+hH (5-1)
(燃料)(氧化剂) (燃烧产物)
化学反应速度可用正向反应速度表示,也可用逆向反应速度来表示。即
第三节 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
质量作用定律和阿累尼乌斯定律指出了影响燃烧反应速度的主要因素是反应物的浓度.活化能和反应温度。
一.反应物浓度的影响
虽然认为实际燃烧过程中,参加反应物质的浓度是不变的,但实际上,在炉内各处.在燃烧反应的各个阶段中,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浓度变化很大。
在燃料着火区,可燃物浓度比较高,而氧浓度比较低。这主要是为了维持着火区的高温状态,使燃料进入炉内后尽快着火。但着火区如果过分缺氧则着火就会终止,甚至引起爆炸。因此在着火区控制燃料与空气的比例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状态,是实现燃料尽快着火和连续着火的重要条件。反应物浓度对燃烧速度的影响关系比较复杂,将在后面的内容中加以分析。
在一定温度下,某一种燃料的活化能越小,这种燃料的反应能力就越强,而且反应速度随温度变化的可能性就减小,即使在较低的温度下也容易着火和燃尽。
活化能愈大的燃料,其反应能力愈差,反应速度随温度的变化也愈大,即在较高的温度下才能达到较大的反应速度,这种燃料不仅着火困难,而且需要在较高的温度下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燃尽。
挥发分很低的无烟煤,活化能大,反应能力低,着火温度最高,需要减小周围散热,维持高温状态,才能稳定着火。
表5-3 各种煤的着火温度
煤种
无烟煤
烟煤
褐煤
着火温度℃
700~800
油机喷雾燃烧光学诊断技术及应用

油机喷雾燃烧光学诊断技术及应用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油机喷雾燃烧光学诊断技术及应用引言随着燃烧技术的不断发展,油机的燃烧过程已成为工程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燃烧学

燃烧学燃烧学是研究燃烧现象、实践和理论的科学。
燃烧是涉及到化学、热力学、传热传质学和流体力学等问题的复杂过程。
燃烧学是研究着火、熄火和燃烧机理的学科。
燃烧是指燃料与氧化剂发生强烈化学反应,并伴有发光发热的现象。
燃烧不单纯是化学反应,而是反应、流动、传热和传质并存、相互作用的综合现象。
燃烧学的研究内容通常包括燃烧过程的热力学,燃烧反应的动力学,着火和熄火理论,预混气体的层流和湍流燃烧,液滴和煤粒燃烧、液雾、煤粉和流化床燃烧,推进剂燃烧,焊震燃烧,边界层和射流中的燃烧,湍流和两相燃烧的数学模型,以及燃烧的激光诊断等。
远古时代,火的使用使人类从野蛮状态走向文明。
十世纪以前,人们认为物质燃烧取决于一种特殊的“燃素”。
18世纪中叶,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和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根据他们的实验,分别提出燃烧是物质氧化的理论。
19世纪,人们用热化学和热力学方法研究燃烧,发现了燃烧热、绝热燃烧温度和燃烧产物平衡成分等重要特性。
20世纪初,苏联化学家谢苗诺夫和美国化学家刘易斯等人发现,影响燃烧速率的重要因素是反应动力学,而且燃烧反应有分枝链式反应的特点,即中间生成物可以加速燃烧过程。
20 世纪20年代,苏联科学家泽利多维奇、弗兰克·卡梅涅茨基和美国的刘易斯等又进一步发现:燃烧现象,无论是着火、熄灭和火焰传播,还是缓燃和爆震等,都是化学反应动力学和传热传质等物理因素的相互作用。
在研究了预混火焰和扩散火焰、层流燃烧、湍流燃烧、液摘燃烧和碳粒燃烧等基本规律之后,人们认识到,控制燃烧过程的主导因素往往不是化学反应动力学,而是流动和传热传质,于是初步形成燃烧理论。
20世纪40~50年代,由于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使燃烧的研究由一般动力机械扩展到喷气发动机、火箭和飞行器头部烧蚀等问题中,并取得了迅速的发展。
因此,力学家卡门和中国的钱学森建议用连续介质力学方法来研究燃烧,提出了“化学流体力学”这一名称。
许多人运用粘性流体力学和边界层理论对层流燃烧、湍流燃烧、着火、火焰稳定和燃烧振荡等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定量分析。
基于激光的测量技术在燃烧流场诊断中的应用

在处于高压、高温等严苛环境的现代燃烧系 统中,基于激光的测量技术既能为燃烧基础研究 提供测量手段,同时也能在实际燃烧装置中,为燃 烧效率最大化、污染最小化提供经验性的解决策 略。此外,激光诊断技术在解决实际燃烧问题如 催化燃烧、火焰抑制、燃烧控制、燃气轮机和内燃 机的燃料注入与混合、材料燃烧合成等方面都具 有重要的作用。
激光燃烧诊断技术是以激光器件、光谱物理、 光电探测、数据图像处理等为基础的非接触式测 量技术,当前已发展成为燃烧实验研究的主要测 量工具之一。与传统的接触式测量手段相比,其 具有如下优势:首先,它是非侵入式测量方法,对 燃烧流场基本没有扰动,测量结果能更好地反映 真实的燃烧过程;其次,测量信息丰富,可获取燃 料雾化、流动速度、燃烧场温度及组分浓度等各种 信息,有利于较全面地了解燃烧过程;第三,它具 有很高的时空分辨力,其时间分辨力可以达到纳 秒甚至飞秒量级,空间分辨力可以达到毫米甚至 微米量级,可为认识和理解发动机湍流与燃烧相 互作用提供信息;第四,能够用于燃烧流场参数的 可视化测量,结合图像处理与图像显示等手段,可 以显现燃烧场的各种变化特性。
燃烧理论分析及相应计算

燃烧机理分析林树军浙江温岭燃烧过程高速摄影1燃料和空气混合气缸混合气残余废气过程湍流火焰燃气混合物燃料空气点火TDC@1430r/min&部分负荷Lamberda=1.30喷油角度为30CRA BTC出现火焰达到离火花塞最远的气缸壁理论温度最高点燃烧阶段划分火焰高速传播期火焰传播火焰扩散期早期火焰传播火焰终止火花点燃2燃烧机理解释内燃机的燃烧过程是湍流燃烧,而湍流燃烧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带化学反应的流动现象,湍流与燃烧的相互作用涉及许多因素,流动参数与化学动力学参数之间的耦合的机理极其复杂,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和预测湍流燃烧现象的关键问题是正确模拟平均化学反应率,即燃料的湍流燃烧速率。
3燃烧湍流模型Eddy Break up(涡团破碎模型)Spalding的涡团破碎模型,其基本思想是:对预燃火焰、湍流燃烧区中的已燃气体和未燃气体都是以大小不等并作随机运动的涡团形式存在。
化学反应在这两种涡团的交界面上发生。
化学反应的速率取决于未燃气体涡团在湍动能作用下破碎成更小的涡团的速率,而此破碎速率正比于湍流脉动动能k的耗散率,其基本表达方式如下:该模型是AVL公司fire软件里面计算燃烧的基础计算模型。
4缸内传热模型5内燃机的传热既是与燃烧现象密切耦合的一个子过程,又是整个燃烧循环模拟的一个重要环节。
然而,内燃机的传热问题又被认为热问题中最复杂的一个,这是因为由于内燃机工作过程强烈非定温度变化的高度瞬变性,以致在毫秒量级的时间内,燃烧室表面的热流量从零变化到10MW/m2,同时温度和热流的空变化也非常剧烈。
在1cm 的位置上,热流峰值相差可达5MW/m2。
一般而言,发动机的传热计算包括3个方面:(1)工质与燃烧室热量的交换(包括对流和辐射两种方式);(2)燃烧室壁内部的热传导;(3)燃烧室外壁与冷却对流和沸腾传热。
对于内燃机燃烧过程来说,主要考虑的第一项,因而对于内燃机传热模型方面主要考虑两个方面:1、工质与壁面之间的对流换热模型,2、是辐射换热模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红外辐射及颜色定量测量技术
热辐射是物体因本身的温度而以电磁波形式 向外发射能量的物理现象。 辐射测温仪按工作原理可分为“亮度测温仪 ”和“辐射比测温仪”两大类。辐射比测温 仪可分为双色和多色测温仪。
火焰辐射频谱分析方法也属于红外辐射测 温范围。火焰频谱分析试验装置由光探头 、光电转换器、放大滤波电路、A/D转换和 计算机组成。其中光电转换(光电管)和 放大滤波电路均安装在光探头内。在滤波 电路中滤除了信号的高频噪声。火焰信号 频谱估计采用通用的周期图窗函数快速 FFT法。
第三节 数字图像处理方法
数字图像测量火焰温度主要的依据是热辐 射理论和三色法测量温度理论,包括普朗 克黑体辐射定律、维恩公式、斯蒂芬-波尔 兹曼定律和三色法测温公式等,利用BP神 经网络算法、最小二乘法和改进输入的神 经网络算法进行运算。该技术属于光学测 温技术范畴。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温度测量系统主 要有火焰图像获取系统和图像采集处理系 统两部分组成。其中图像获取系统包括彩 色CCD摄像机;图像采集处理系统主要是 由一台包括图像采集卡和专用图像测温软 件的多媒体计算机构成。
从激光器发出的相干单色光用分光板分为 两束,一束光经扩束后用来照明被摄物体 ,此称物体光(O光);另一束光经扩束直 接照射到高分辨率的全息底片上,此称参 考光(R光)。当来自物体的散射光即物体 光在全息底片上与参考光相遇就进行位相 比较,其结果是产生干涉条纹。干涉条纹 经曝光记录在底片上,这就完整的记录了 被摄物体形状和位相,存储了物体景物的 三维信息系。通过干涉条纹确定温度。
实时全息干涉法:首先记录一张位相物体 未变化时物光波标准波面的全息图。经显 影、定影处理后,将该全息图准确复位于 光路中的原来位置。然后,用位相物体变 化后的被测试物光与参考光同时照射全息 图,使直接透过全息图的测试物光波与全 息图所再现的原始物光波相互干涉,从而 获得实时全息干涉图。依据该干涉图上条 纹的变化情况确定被测物理量。
荧光测温技术具有测温范围宽、测量精度 高、重复性好等特点。 必须解决材料和耦合问题。 采用LIF技术是获取被激激光照射的粒子的 诱发荧光,对实验条件要求较高,实验系 统较复杂。
2、自发(线性)拉曼散射法(SRS)
拉曼散射被证明有可能是唯一一种可以同 时测量燃烧系统气体种类(N2、O2、CO2 、H2O、CO、H2、CH4)和温度的光学诊 断技术。 激光拉曼散射诊断技术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具有很高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因此,自 发拉曼散射技术目前已广泛用于“清洁” 火焰的燃烧研究中。
3、相干反斯托克斯拉曼散射光谱法( CARS)
CARS法测量原理为:当两束频率为ωp和ωs的高能 激光束(泵浦Pump和斯托克斯Stokes激光束)聚焦 在一点,入射到被测介质中时,通过分子中的非线 性过程互相作用产生第3束类似于CARS光束的偏振 光,其频率为ωR。如果ωR=2ωp-ωs正好是分子的某 一共振谱线,且满足非线性光学中的相位匹配条件 ,那么ωR频率的光会极大地增强。用这一信号就可 以对燃烧组分成分进行鉴别。最后,通过对检测光 谱与已知其温度的理论光谱的比较,就可以得到燃 烧温度。通过与配置的标准浓度的光谱的比较,可 得气体组分的浓度。要执行这些反复迭代的最小二 乘法计算程序,还需要具备相当的计算能力,这就 是CARS法。
双曝光全息干涉法:将来自激光器的光束 分成两路光束,他们分别进行扩束和准直 后重新汇聚在全息干板上。其中一束穿过 被测物场,为物光束;另一束为参考光束 。参考光束与物光束相干,在全息干板上 记录下物光全息信息。全息干板经两次曝 光,每一次曝光记录一个物光波。第一次 曝光时物场是均匀的,即没有待测物场; 第二次曝光时物光穿过待测物场。
1、激光诱导荧光法(LIF)
LIF通过高能量的脉冲激光器激发标志分子 的荧光,应用强度开启CCD相机,通过适 当选择标志分子,可以获得流体定量参数 的二维图形。根据图形得到有关标志分子 浓度的定性测量和随时间变化的扰动,来 研究燃烧过程。
在实际测量时,LIF图像所能感受的燃烧参 数包括温度、组分浓度、速度、压力和密 度。一旦获得这种2D场测量参数,即可计 算其它量。
火焰颜色,由可见光波长段的火焰发光所 决定。碳氢化合物火焰的发光光谱,由燃 烧中间产物如CH、C2中间基的非连续光谱 、CO分子与O原子再结合反应所产生的连 续光谱、作为固体的炭黑粒子所发射的连 续光谱等组成。
对火焰颜色的定量计量,可采用CIE(国际 照明委员会)定义的XYZ表色系统的表色 方法。
第二节 声学方法
一、声波法测温原理
声波传播时间和传播路径上的气体温度( 假设为均匀温度分布)的关系式为:
L 1 20 .05 T
二、声波温度测量在燃烧诊断中的应用
二维声波温度监测在燃烧重油的试验炉上 进行应用,检测信号经过CT重建,得到的 温度测量结果与抽气热电偶测量结果进行 对比,误差在10%以内。声波传播路径及 试验结果如图12-13所示。
燃烧理论与技术
第十二章 燃烧诊断技术
第一节 光学方法
激光测量技术、全息干涉测量技术、红外 辐射及颜色定量测量技术和基于CCD的三 基色测量技术。 激光的特点 激光测量技术可分为三种方法:激光诱导 荧光法(LIF)、自发拉曼散射法(SRS) 和相干反斯托克斯光谱法(CARS)。
一、激光测量技术
二、全息干涉测量技术
全息术的原理是“干涉记录、衍射重现”,其 最成功、最广泛的应用之一是在干涉计量方面 。 按记录方式不同,可分为双曝光全息干涉法、 实时全息干涉法、时间平均全息干涉法(连续 曝光法)、双波长全息干涉法、多次曝光全息 干涉法、波前错位全息干涉法及多通道全息干 涉法等。最为常用的是双曝光法和实时法。
与自发拉曼散射不同,同一时间CARS通常 只能测量一种组分(除了N2、CO、CO2与 O2以外)。为了克服此局限性,同时测量 多组分,可用多色CARS技术。这时CARS 信号位于反斯托克斯区,要产生波混合的 各种组合,每一种需要单独的相位匹配。
在激光技术中,CARS是唯一可用于实际含 尘燃烧系统中的燃烧温度与组分浓度分布 非接触式激光诊断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