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课堂PPT)
考研暑期强化经典教材-马原第五章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内容概要】第五章和第六章论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第五章论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形成及其本质。
本章共三节。
第一节阐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揭示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说明资本主义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的,因此,关于商品经济运动规律的理论是人们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前提。
第二节阐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分析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石。
第三节阐述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分析说明资本主义政治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本质与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理论。
难点在于,第一,如何正确认识商品、货币、价值规律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第二,怎样科学把握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的产生、实现和分配等理论问题。
具体说,难点主要在于正确理解: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劳动力商品的特点、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实现条件等知识点。
【命题预测】近几年本章内容只考选择题,今后也可以出分析题。
特别要注意掌握近三年没有考查过的知识点,主要有:商品价值量的决定、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所有权和所有制、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循环与周转规律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等理论问题。
【考点精解】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1.产生的两个途经14 世纪末15 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已有资本主义的萌芽。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有两个途经。
(1)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雇佣关系。
封建社会末期,小生产者之间因激烈的竞争而发生两极分化,一极是竞争中获胜的作坊主成为最早的工业资本家,另一极是竞争中破产的作坊主同帮工、学徒一起沦为雇佣工人。
第五六七章马原知识总结

思维导图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一)生产集中与垄断的形成 1.生产集中: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日以集中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其结果是大企业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
2.垄断产生原因:(1)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2)企业规模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3)激烈的竞争会给各方带来严重损失,为避免两败俱伤,企业间联合实行垄断1,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巩固和扩大垄断地(二)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2,竞争的手段更加多样3,竞争更加激烈,破坏性大4,竞争的领域遍及各个领域和部门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金融寡头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真正统治者(四)垄断利润与垄断价格操作形式-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形式。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作用1)积极作用:第一,国有垄断资本的形成和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二,国家对科学研究的参与和协调,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国家作为消费者,为私人垄断企业的产品销售提供了有保障的市场,改善了商品的实现条件。
第四,国家推行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其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危机的进程,从而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通过社会福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较好的社会环境。
2)消极作用:第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难以阻止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第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干预使70年代以来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缓慢,陷入“滞胀”困境。
第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可能改变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贫富悬殊的状况,反而会使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矛盾进一步加深。
(二)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1、西方国家普遍走上了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道路.背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考研暑期强化经典教材-马原第六章

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内容概要】第六章论述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的历史进程、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新变化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本章共三节。
第一节阐述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揭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第二节分析说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特点及其实质。
第三节阐述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揭示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学习本章内容,首先要掌握资本主义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及其特点。
这四个阶级依次包括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全球化。
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要求而调整和变化的结果。
其次要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五个方面的新变化。
这五个方面的新变化分别包括所有制关系、劳动关系和分配关系、社会阶层和阶级关系、经济调节和经济危机以及政治制度等。
应了解和掌握每一方面新变化的表现、原因和实质。
再次要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
随着生产力、科技的不断发展,生产的高度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雇佣劳动制度的固有矛盾不可调和,必然要求用新的生产方式代替旧的生产方式,也就是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实质、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后果、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及原因和实质。
难点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区分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二是正确认识垄断利润及其来源,三是正确理解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命题预测】本章内容近几年只考选择题,今后也可以用来出分析题。
要特别注意掌握近三年没有出题的知识点,例如垄断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的扩展、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后果、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等内容。
【考点精解】第一节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一)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
马原第四章之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马原第四章之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对于马原的复习,除了全面铺开了解基本知识点,还要加强对框架结构的理解和把握。
下面凯程考研政治辅导名师针对马原中的考点和历年所考题型等进行分析,各位考生可以把这个内容当做复习的参考资料,提高政治成绩!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考点1 旧历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对立1.历史观(1)定义:历史观是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
(2)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为第一性的回答划分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2.唯心史观(1)定义: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存在第二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2)主要缺陷:①至多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②只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而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点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所有哲学派别的历史观都是唯心的。
3.唯物史观(1)定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意义:把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从唯心史观的统治下彻底解放出来,给社会历史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把对社会主义的研究奠定在实践的基础之上,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为科学。
考点2 社会存在及社会意识的含义、构成及作用1.社会存在(1)定义: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2)构成: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3)作用: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重要影响和制约作用。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本考点在2011年考研政治真题中的第2题考查过)2.社会意识(1)定义: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2)构成:①根据社会意识的主体和承担着划分,社会意识可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②根据社会意识的低级和高级层次划分,社会意识可划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马原第六章第一节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发展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建立在生产集中和基本集中的基础上。
生产集中: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
资本集中:大资本吞并小资本的过程。
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是资本及追求剩余价值和自由竞争的结果。
1. 垄断的形成、本质、垄断组织形成原因:自由竞争引起的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
生产集中使得少数企业联合起来控制本部门的生产销售,获得高额利润;企业的规模巨大也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为了避免激烈竞争引发的损失暂时妥协达成联合。
垄断的本质:通过联合来操纵并控制商品生产和销售市场,操纵垄断价格,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2. 垄断与竞争垄断不能消除竞争的原因:①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②垄断必须要通过竞争来维持。
③社会生产是复杂的,任何社会组织不可能将所有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总之,在垄断的条件下,存在着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垄断组织和非垄断组织之间、非垄断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
3.垄断条件下的竞争的特点:在目的上:是为了攫取高额的垄断利润,巩固扩大垄断地位和统治权力。
竞争手段上:除了经济手段,还有非经济手段,使得竞争更加激烈。
竞争的范围上:规模扩大,遍布各个领域、部门总结,垄断下的竞争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更激烈、破坏性更大。
3. 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金融资本: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
金融资本形成的途径包括金融联系、资本参与、人事参与。
金融寡头:金融资本的形成,产生了金融寡头。
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的命脉,实际上控制了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者垄断资本家集团。
金融寡头实现统治的方式:在经济领域的统治是通过“参与制”来实现,指金融寡头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
对国家政权的控制:同政府的“个人联合”(亲自担任或者指派代理人担任政府要职)对文化领域控制:建立政策的咨询机构,掌管科教文化。
4. 垄断利润、垄断价格垄断资本的实质在于获得垄断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利用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2012-《马原》第3章

(3)人口因素 也是社会存在和发 展的必要前提。
人口因素不仅指人口 的数量,而且还包括 人口的质量、构成、 分布、迁徙、自然变 动和社会变动等。 一般地说,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口数量 应是同社会的生产和科技水平要求相适应的人 口数量;人口素质越高就越能适应生产和科技 进步的需要,就越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 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 社会是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唯心史观:
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 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 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 定作用。
唯心史观共同本质: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这一规律为我们提供了一把探究历史发展根源 的钥匙,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战略、策略、方针、 政策的理论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一规律,对于 无产阶级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特别是对于我国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具体分析:
生产力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并从自然 界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它包括、劳动资 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以及科学技术和管理 等要素等。
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一)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 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 决定 唯心 史观 唯物 史观
社会存在
决定
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出发,
• ①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
马原第三章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二)社会基本矛盾怎样推动社会发展
生产力 变化
生产力既 是社会基本矛 盾运动的起点, 又是社会基本 矛盾运变化
生产力的 发展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阶级斗争的概念 阶级斗争是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集团之间的斗争。 争取和维护本阶级的经济利益是阶级斗争的实质内容。 十月革命 辛亥革命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3.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4.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时数:6学时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一)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心主义的分水岭。 决定 唯心 史观 唯物 史观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四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改革的含义:是在保持社会根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 对社会制度的某些方面进行的变革,是社会发展中的量变。
2、改革的作用:它是推动同一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3、改革的根源: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社会规 律的客观要求。
4、改革的实质:它是同一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自我更 新、自我完善。
3.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 择性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 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1、从存在时间看,它们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2、从涵盖范围看,它们涵盖了社会的经济、政治、 文化三大领域,构成了社会的整体结构。 3、从它们与其他矛盾的关系看,它们规定和影响着 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与发展。 4、从与社会规律的关系看,它们构成了贯穿与人类 社会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
马原知识总结

思维导图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一)生产集中与垄断的形成 1.生产集中: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日以集中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其结果是大企业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
2.垄断产生原因:(1)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2)企业规模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3)激烈的竞争会给各方带来严重损失,为避免两败俱伤,企业间联合实行垄断1,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巩固和扩大垄断地(二)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2,竞争的手段更加多样3,竞争更加激烈,破坏性大4,竞争的领域遍及各个领域和部门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金融寡头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真正统治者(四)垄断利润与垄断价格操作形式-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形式。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作用1)积极作用:第一,国有垄断资本的形成和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二,国家对科学研究的参与和协调,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国家作为消费者,为私人垄断企业的产品销售提供了有保障的市场,改善了商品的实现条件。
第四,国家推行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其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危机的进程,从而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通过社会福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较好的社会环境。
2)消极作用:第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难以阻止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第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干预使70年代以来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缓慢,陷入“滞胀”困境。
第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可能改变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贫富悬殊的状况,反而会使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矛盾进一步加深。
(二)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1、西方国家普遍走上了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道路.背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