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危害与防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以潜在危害程度分类
分类原则
参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有关规定,按照放射源对人体健 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将放射源分为Ⅰ、 Ⅱ、Ⅲ、Ⅳ、Ⅴ类,V类源的下限活度值为该种核素的 豁免活度。
1、Ⅰ类放射源为极高危险源。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 这类源几分钟到1小时就可致人死亡;
2、Ⅱ类放射源为高危险源。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 类源几小时至几天可致人死亡;
IV类源
(贝可) ≥6×108 ≥6×108 ≥2×109 ≥2×109 ≥5×1011 ≥2×1011 ≥1×1010 ≥9×109 ≥2×108 ≥2×1011 ≥4×108 ≥5×108 ≥7×109 ≥3×108 ≥2×1010 ≥4×108 ≥1×109 ≥6×108 ≥6×108 ≥8×1012 ≥1×1010 ≥7×109 ≥2×1013 ≥3×109 ≥2×109 ≥2×109 ≥8×108 ≥3×1011 ≥3×109 ≥9×108 ≥6×1011 ≥7×108 ≥1×1011 ≥9×1011 ≥4×1011 ≥6×108 ≥6×108 ≥6×108 ≥6×108 ≥6×108 ≥7×108 ≥4×108 ≥1×1010
III类源
(贝可) ≥6×1010 ≥6×1010 ≥2×1011 ≥2×1011 ≥5×1013 ≥2×1013 ≥1×1012 ≥9×1011 ≥2×1010 ≥2×1013 ≥4×1010 ≥5×1010 ≥7×1011 ≥3×1010 ≥2×1012 ≥4×1010 ≥1×1011 ≥6×1010 ≥6×1010 ≥8×1014 ≥1×1012 ≥7×1011 ≥2×1015 ≥3×1011 ≥2×1011 ≥2×1011 ≥8×1010 ≥3×1013 ≥3×1011 ≥9×1010 ≥6×1013 ≥7×1010 ≥1×1013 ≥9×1013 ≥4×1013 ≥6×1010 ≥6×1010 ≥6×1010 ≥6×1010 ≥6×1010 ≥7×1010 ≥4×1010 ≥1×1012
剂量cGy(rad)
损伤程度
<25 25~50 50~100 100~200 200~350 350~550 550~1000 1000~5000
>5000
不明显和不易觉察的病变 可恢复的机能变化,可能有血液学变化 机能变化、血液变化但不伴有临床症象 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中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极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肠型急性放射病 脑型急性放射病
(1)确定性效应
是指通常情况下存在剂量阈值的一种辐射效应, 超过阈值时,剂量越高则效应的严重程度愈大。 一般在辐射导致组织细胞大量死亡而超过机体 的再生和代偿能力时,则出现确定性效应。由 于这种损害效应是当受照剂量达到一定水平后 肯定发生,故称为确定性效应。
确定性效应特点
存在‘剂量阈值’:超过‘阈剂量’值, 才会产生效应。
3源自文库电离辐射效应类型
按效应出现的时间早晚分: 近期效应 远期效应
按效应发生在自身或子代身上分为: 躯体效应 遗传效应
按剂量-效应关系分: 确定性效应 随机性效应
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
目前常用的分类方法:
(1)确定性效应 (2)随机性效应
(3)遗传效应(后代中的随机性效应) (4)胚胎和胎儿效应(遗传、确定效应)
5.0 0.5 2.0 18 25 10-12 1
长期暴露 (年剂量,重复多年)
0.4 2.0 >0.2 >0.1 >0.15 >0.4
1.0 -
(2)随机性效应
发生几率与受照剂量成正比而严重程度与剂 量无关的效应称为随机效应。如受照个体的癌 症和遗传效应。如果照射后细胞DNA的损害和 突变没有使细胞死亡,也没有得到正确修复, 而是出现错误修复,这些修复的细胞可以保存 继续增殖的能力,并把错误的信息传给后代的 细胞,演变成伴有特定DNA变化了的异常细胞 克隆,造成细胞变异。
H-3 Hg-203 I-125 I-131 Ir-192 Kr-85 Mo-99 Nb-95 Ni-63 Np-237(Pa-233)
P-32 Pd-103 Pm-147 Po-210 Pu-238 Pu-239/Be Pu-239 Pu-240 Pu-242 Ra-226 Re-188
I类源
(贝可) ≥6×1013 ≥6×1013 ≥2×1014 ≥2×1014 ≥5×1016 ≥2×1016 ≥1×1015 ≥9×1014 ≥2×1013 ≥2×1016 ≥4×1013 ≥5×1013 ≥7×1014 ≥3×1013 ≥2×1015 ≥4×1013 ≥1×1014 ≥6×1013 ≥6×1013 ≥8×1017 ≥1×1015 ≥7×1014 ≥2×1018 ≥3×1014 ≥2×1014 ≥2×1014 ≥8×1013 ≥3×1016 ≥3×1014 ≥9×1013 ≥6×1016 ≥7×1013 ≥1×1016 ≥9×1016 ≥4×1016 ≥6×1013 ≥6×1013 ≥6×1013 ≥6×1013 ≥6×1013 ≥7×1013 ≥4×1013 ≥1×1015
随机性效应的特点
主要表现是癌症发病率增加。 癌症发病率与接受的剂量有关,接受的剂
量越大,癌症发病率越高 严重程度与接受的剂量无关。 不存在“剂量阈值”。
(3)遗传效应-后代中的随机性效应
主要表现受照者后代遗传紊乱
如果射线损伤了生殖细胞,使生殖细胞发生 变异,则错误的信息将向后代传递,并表现为 受照者后代的遗传紊乱。
II类源
(贝可) ≥6×1011 ≥6×1011 ≥2×1012 ≥2×1012 ≥5×1014 ≥2×1014 ≥1×1013 ≥9×1012 ≥2×1011 ≥2×1014 ≥4×1011 ≥5×1011 ≥7×1012 ≥3×1011 ≥2×1013 ≥4×1011 ≥1×1012 ≥6×1011 ≥6×1011 ≥8×1015 ≥1×1013 ≥7×1012 ≥2×1016 ≥3×1012 ≥2×1012 ≥2×1012 ≥8×1011 ≥3×1014 ≥3×1012 ≥9×1011 ≥6×1014 ≥7×1011 ≥1×1014 ≥9×1014 ≥4×1014 ≥6×1011 ≥6×1011 ≥6×1011 ≥6×1011 ≥6×1011 ≥7×1011 ≥4×1011 ≥1×1013
常用不同核素的64种放射源按下列表进行分类。
核Am素-名24称1 Am-241/Be
Au-198 Ba-133
C-14 Cd-109 Ce-141 Ce-144 Cf-252 Cl-36 Cm-242 Cm-244 Co-57 Co-60 Cr-51 Cs-134 Cs-137 Eu-152 Eu-154 Fe-55 Gd-153 Ge-68
(3)剂量率:一般情况下,剂量率越高生物效 应越显著。这是因为高剂量率的照射使机体对 损伤的修复作用不能充分显现出来所致。
(4)分次照射:同一剂量的照射,在分次给予 的情况下,其生物效应低于一次给予的效应, 分次愈多,各次间隔时间越长,其生物效应越 小。其原因与机体的代偿和修复过程有关。
(5)照射方式:内、外照射或二者兼有的 混合照射作用于机体产生的生物效应各 不相同。外照射时,多方向照射的生物 效应大于单向照射。内照射的生物效应 则受多种因素影响,一般射线的生物效 应大于、射线。混合照射的效应一般 较单一照射的效应更显著。
效应严重程度:与接受的剂量有关,剂量 越大越严重。
临床表现:乏力、呕吐、脱发、牙龈出血、 白细胞降低、白内障、性欲降低、皮肤红 斑、溃疡、不同类型的放射病,直至死亡。
某些确定性效应是特殊组织所独有的:
睾丸和卵巢的暂时和永久性不育 眼晶体的白内障 皮肤的良性损伤 骨髓内血细胞减少所致造血障碍 任何器官都能发生的炎症过程
随机性效应 – 活产儿癌症概率增加。
8-15周最危险:严重智力障碍,其概率约为0.4Sv-1
第二部分:辐射防护
主要内容 放射源与射线装置分类 辐射防护基本原则 外照射防护 内照射防护
一、放射源与射线装置分类
(一)放射源分类 1、按来源可分为
天然放射源 人工放射源 2、按密封状况可分为: 密封源:是指将放射性核素密封在包壳或紧密覆 盖层内的放射源。正常情况下不向环境扩散。 非密封源:粉末、液态、气态,易向环境扩散
全身和局部照射的剂量阈值
器官/组织
效应
睾丸 卵巢 眼晶体 骨髓 皮肤
全身
暂时不育 永久不育 不孕 可见浊斑 视力损伤(白内障) 造血损伤 红斑(干性脱皮) 湿性脱皮 表皮和深层皮肤坏死 皮肤萎缩并发毛细管扩张 急性放射病(轻度)
阈值吸收剂量(Gy)
短期暴露 (单次剂量)
0.15 3.5-6.0 2.5-6.0 0.5-2.0
(6)照射部位与面积
机体受照的部位不同,其损伤的严重程度 也不同。在同一剂量和剂量率情况下,腹部损 伤最重其次是盆腔、头颈、胸部和四肢。
当照射的其他条件相同时,受照射的面积 愈大,机体出现的损伤效应愈显著。200cGy的 辐射作用于几平方厘米的皮肤时,只引起暂时 发红,一般不伴有全身症状,若同样的剂量照 射全身,就可发生急性放射病。
辐射危害与防护
第一部分:辐射危害
主要内容 放射性危害途径 放射性危害影响因素 电离辐射效应类型
1.放射性危害途径
外照射:外照射系指体外的X 、γ、β等 射线对人体的照射
内照射:当α、β等放射性核素经食入、 吸入、皮肤粘膜或伤口进入体内引起的 照射。
辐射损伤原理
人类接受辐射照射后,通过各种辐射电离作用引起组 织细胞中原子及由原子构成的分子的变化,可以使很 多生物活性物质,特别是生物大分子受到损伤,引起 健康危害。其中最重要的是细胞核中的脱氧核糖核酸 (DNA)损伤。
(7)辐射敏感性 所谓辐射敏感性,即当一切照射条件完全严格一致时,
机体或其组织、器官对辐射作用的反应强弱或速度快慢 不同,若反应强、速度快,其敏感性就高,反之则低。 个体发育的放射敏感性:一般情况下放射敏感性随发育 过程而逐渐降低。胚胎最为敏感,幼年、少年、青年至 成年敏感性依次降低,老年人由于各种功能衰退,其放 射敏感性又高于成年。 个体敏感性差异 人体各组织的放射敏感性以形态学损伤为衡量标准分为: 高度敏感组织(淋巴、胸腺、骨髓、胃肠上皮、性腺、 胚胎)、中度敏感组织(角膜、晶状体、结膜、内皮细 胞、皮肤上皮、唾液腺、肾、肝、肺组织的上皮细胞)、 轻度敏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腺、心脏)、不 敏感组织(肌肉、软骨和骨组织、结缔组织)。
3、Ⅲ类放射源为危险源。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 源几小时就可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接触几天至几周也 可致人死亡;
4、Ⅳ类放射源为低危险源。基本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 损伤,但对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这些放射源的人可能造 成可恢复的临时性损伤;
5、Ⅴ类放射源为极低危险源。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 伤。
放射源分类表
遗传效应主要发生于受照后的第一、第二子 代。虽然在放射生物研究中尚未被确认,但对 动物研究提示,这种效应将会出现。
(4)胚胎和胎儿效应
胚胎死亡 畸形 智力障碍 出生后生长发育障碍 儿童期白血病等
胎儿受照
胎儿出生前受照: 1-3周内受照: 不致引起活产儿的
确定性效应与随机效应。 3周-妊娠终了:确定性效应 – 胎儿畸形,阈值:0.1Gy。
(1)电离辐射的种类:由于不同种类的电离辐 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特点不同,其生物效应也 不同。如相同的吸收剂量,中子产生的生物效 应要比X或γ射线严重数倍至二十几倍。
(2)吸收剂量:一般剂量越大,生物效应越严 重。在1-10Gy之间,剂量越大,平均生存时 间愈短,剂量与效应基本上呈线性关系。
不同吸收剂量的X、射线对人体损伤的估计
其它原子或分子(如水分子)在射线作用下,产生自由 基,使生物活性物质受到损伤。
辐射也是一种能引起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的物理诱 变剂,与一些如多环芳烃、黄曲霉素、亚硝胺等化学 诱变剂一样,都是环境中的重要污染物。
2.放射性危害影响因素
电离辐射的种类 吸收剂量 剂量率 分次照射 照射部位和面积 照射方式 辐射敏感性敏感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