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转地下开采..共68页
金属矿山露天转地下开采的研究现状与措施

金属矿山露天转地下开采的研究现状与措施摘要:以金矿四号矿段为工程背景,基于矿山露天转地下开采工程布局和开采现状,提出优化单排孔爆破,控制爆破振动速度,提高紧邻露天采矿边坡稳定性;同时在回采过程及时控制上部采空区,留足保安矿柱,确保边坡的稳定性;另外通过计算确定井下排水涵洞能力,讨论了露天采场遗留凹陷采坑,地表水汇集井下的排水安全问题,对于露天矿山露天转地下开采的安全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露天开采;地下开采;边坡稳定;采空区;防排水1矿山概况1.1 矿山开采布局金矿4号矿段415m标高以下为露天转地下开采,410m中段为回风兼露天凹陷坑底排水,380m中段为350,320,285m回风巷兼残采。
矿山采用平硐—盲斜井开拓,目前井下回采矿体位于东南侧露天边坡底,380m中段残留矿体已回采结束,350m中段投入生产,320m和285m中段处于建设中。
采矿方法为分段凿岩分段出矿法和浅孔留矿法。
矿区围岩为砂岩及泥质砂岩,较破碎,裂隙较发育,其稳固性较差;东南侧形成近145m高陡边坡,490m台阶以下已坍塌形成一体,各台阶坡面角约为70°,遗留有490,510,535,550m4个安全平台,平台宽度约3~5m,最终边坡角约为55°。
1.2 矿体特征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分布于四面被断层切割的断陷区内,赋存在上石炭统船山组地层中,含金岩段的下部,即Cca层位的顶部,矿体下盘岩性大多为粉砂岩、角砾岩,有的与花岗斑岩接触,上盘一般为角砾状灰岩,少数为粉砂岩。
矿体呈似层状,层位稳定,规模较大。
矿体上部即SW侧为混合原生金矿。
矿体长87m,北厚南薄,平均厚度22.02m。
矿体产状:倾向60°,倾角50°,矿体向SE侧伏,侧伏角63°。
矿体延深沿倾斜方向80m。
在氧化带内,岩石较松软破碎,氧化带以下的原生带内,岩石致密坚硬。
围岩蚀变比较强,主要是硅化及碳酸盐化。
矿体中的夹石不甚发育,其夹石主要是碎屑岩类及少量角砾状灰岩。
金属矿山露天转地下开采的研究现状与对策

金属矿山露天转地下开采的研究现状与对策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金属矿产资源逐渐减少,不可避免的要经历露天转地下的开采过程。
尤其是对于宽体的、直接顶板稳固性不好的、连续性不好的,露天转地下的开采方式是必然会采用的。
主要原因是存在上述问题的矿产在开采时,极易发生顶板冒落的事故,对作业人员的生命造成的威胁不容小觑。
所以,近些年来,金属矿产的露天转地下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思路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
关键词:金属矿山;露天转地下开采;研究现状1国内露天转地下开采技术发展现状国内露天转地下开采的矿山主要包括江苏的凤凰山铁矿、江西的良山铁矿、安徽的铜官山铜矿以及山东的金岭铁矿等,虽然我国露天转地下开采的金属矿数量不多,但在开采期间也积累了很多经验,为此后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更多优良条件。
针对露天转地下开采技术的要求,金属矿行业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并改进了相关的开采技术,为露天转地下开采提供了理论支持。
江苏省的凤凰山铁矿属于我国最早的露天转地下开采矿区,且于1960年开始露天开采工作,并在1973年至1976年间转向地下开采,期间采用了恰当的过渡方式,因此提升了矿山的经济效益。
在过渡期开采过程中,露天与地下开采同时进行,为地下提供了充分开采时间,不但保障了露天残柱的回采,且为过渡期的持续稳产创造了优良条件。
同时,浙江的漓渚铁矿也属于露天转地下开采的矿山,完成露天开采后,矿体走向留下了顶底板三角矿带以及三个露天坑。
而在进行地下开采工作后,对于底盘残矿主要采用了无底柱分段崩落方法进行开采,而底板围岩则采用了爆破方式,作为地下开采的上覆层,有效保障了地下矿山的安全性。
除此之外,铜山露天矿也属于露天转地下开采的实际案例,且其开采期间可以人为的控制爆破作业对地下作业面的破坏程度,且此矿采用了多排微差爆破方法,并严格控制了每段的药量,预防了地下巷道的冒顶与开裂问题,提升了矿山区域的稳固性。
在开采过程中,还计算了地震波的影响范围,确保地下工作人员可以在发生意外情况时及时撤离至安全地带,保障了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矿山露天转地下开采的几点个人思考

矿山露天转地下开采的几点个人思考摘要:一般而言,露天地下埋设的矿山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没有复盖厚层,其中大多数是高度倾斜、中等厚度和超厚的矿藏。
在露天开采阶段之后,这些矿山的特点是生产速度快,初始成本低,贫困和损失指标高。
在20世纪之前,这项工作通常采取露天采矿的形式。
但是,随着露天开采的深度增加,它变成了地下开采。
面对这种情况,向露天开采过渡需要对矿区进行细致的设计、统一的规划和实施。
在向地下开采过渡的后期阶段,需要考虑设计低交通线。
在过渡期间,地下采矿应充分利用露天采矿所使用的设备和安全措施,以促进从金属采矿到地下采矿的安全和稳定过渡,并确保在采矿安全方面的竞争力和稳定性。
关键词:金属矿山;发展现状;露天转地下;安全实践分析;前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矿产资源得到广泛利用,消费增加,总量减少。
因此,有必要加强开采,许多金属矿应遵循露天开采到地下开采的模式。
该模型广泛用于低延续性和结构广泛的金属矿山,在开采过程中很容易上升到地面以上,从而威胁到采矿工人的安全。
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和分析从露天开采到地下开采的金属矿山的现状,并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改进采矿技术,确保安全作业。
此处讨论的问题仅供参考。
一、国内露天转地下开采的技术发展现状1.现状分析我国没有太多的金属矿山被转移到露天开采。
自二十世纪初以来,尽管我国露天铁矿的数量很少,但成功地将铁矿转化为经验教训,积累了技术专门知识,为采矿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其中铜陵有色金属有限公司的两个铜矿是最具代表性的露天地下开采金属矿山。
对铜山铜矿而言,矿的主要输送线位于-40m煤层,实际开采过程中使用的技术是:露天开采,但该技术可以利用多孔毫秒开采技术人工控制对地下煤层的影响,即粉尘量因此,在火药量的控制下,行车道顶板不能开裂和误差,未成年人的安全不受影响,爆炸产生的地震波将在安全限度内计算。
采矿结束后,尽可能进行计数,以确保人员的安全。
更重要的是,该矿在转入地下之前与有关科学机构进行了合作,以研究和分析在这一转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技术问题。
露天矿山转地下开采隔离层安全厚度及采动稳定性研究

露天矿山转地下开采隔离层安全厚度及采动稳定性研究摘要:大型矿山,在露天开采后期及结束后,将采用地下开采,而研究露天转地下开采采矿方法是基础性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基于此,对市政工程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露天矿山转地下开采;隔离层安全厚度;采动稳定性引言露天转地下开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地表矿坑与地下结构组成复合的动态开采系统。
其中,在露天转地下联合开采过渡时期,隔离层的设计是关系到矿山能否安全生产的重要问题,通过布置一定厚度的隔离矿柱可以保障露天与地下开采同时正常运行。
若隔离层过薄,会对井下生产带来极大安全隐患,若隔离层太厚,又会使得矿产资源严重浪费。
因此,隔离矿柱安全厚度的确定及其采动影响分析是露天转地下矿山需要开展的一项重要研究工作。
1工程概况某铜矿分为露天和地下开采2种方式:露天开采分南北2个采坑,南采坑计划开采到最低标高34m水平,现已完成开采,北采坑计划开采至-50m水平,现已开采至底部境界标高-14m;地下开采范围为矿权范围内+300~-255m,首采中段为-100m中段(标高-50~-100m),现已经全部完成回采并进行了充填,正在回采的-150m中段,采场分布高度为-95~-137m,因前期露天开采仍在进行,地下开采采用嗣后充填采矿法。
2隔离层安全厚度计算常用的隔离层稳定性分析方法主要有:荷载传递线交汇法、厚跨比法、结构力学法、松散系数理论法、普氏拱理论、空场长宽比法、K.B.鲁别涅依特理论估算法等。
3数值模型建立及开采方案3.1三维建模采用FLAC3D程序建立三维计算模型,模型尺寸:矿体倾向X=1250m,走向Y=1050m,标高Z为-300m至地表。
整体模型网格采用六面体单元划分,共计473058个实体单元,461200个节点。
3.2边界条件模型上部设置为自由面,允许发生自由位移,四周设置法向约束,限制水平位移,允许发生竖向位移,底部设置固定约束。
计算时不考虑其他构造应力的作用,在垂直方向施加反向应力加速度,在自重应力下平衡初始地应力。
露天转地下开采下矿山边坡稳定性难点解析

露天转地下开采下矿山边坡稳定性难点解析摘要:目前,我国露天开采的矿山普遍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即随着露天开采的延深,剥离费用会不断增加,所形成的高陡边坡将给矿山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从而造成采矿成本不断增加,从安全和经济方面考虑,这些矿山需从目前的露天开采转为最终的地下开采。
矿山由露天转地下开采后,边坡及坑底周围岩体与地下开采组成一个复合动态变化体系,其变形和力学行为极为复杂,局部呈现出典型的非线性特征。
关键词:露天转地下;采动响应;动态演化特征;力学分析模型;形态方程引言:“十二五”末期以来,我国露天矿主产区的露天矿山均进入深凹露天开采阶段,部分矿区甚至已经转入地下开采阶段。
特别是重要经济区、生态功能区、重点流域的连续层状矿床,呈缓倾斜、薄至中厚、软夹层的赋存状态。
由于其成矿年代久远、历经多次地质构造与浅部露天采矿作业扰动,局部呈现典型的松散体特征,矿体顶板与围岩节理、裂隙发育,属于典型的不稳定岩体类型。
其矿山由露天转入地下开采后,矿体上盘附近还矗立有露天开采形成的层状高陡岩质边坡,该类型露天边坡的存在对地下开采工程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现阶段需通过现场调研、相似材料模拟试验、数值模拟试验和理论研究,对复杂地质赋存条件下矿床露天转房柱法地下开采后,地下开采与边坡耦合作用下体响应的演化特征及其动态效应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以揭示露天层状高陡岩质边坡与地下采场围岩及其上覆岩体的非线性变形机制与动态失稳机理。
相关成果对我国复杂地质赋存条件下矿山露天转地下后地压管理与控制及露天边坡的安全维护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1.露天转地下开采的特点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全世界现已建有有色金属、钢铁、煤炭、黄金、化工等各类露天矿山1500余座。
按矿山当前生产能力计算,露天开采在各类非能源固态矿床开发中所占的比重约为:有色金属矿50%,铁矿87%,化工原料矿71%,建材矿山近100%。
经过几十年持续高强度的开采,绝大多数露天矿山已经进入深凹露天开采阶段,大部分矿山正在或者已经转入地下开采。
露天矿工艺和地下采矿方法 PPT课件

❖ 大型露天矿宽轨运输主要使用电机车。中、小型 露天矿所用牵引机车为内燃机车、蒸汽机车、电 机车三种。由于电机车的粘着重量大,牵引力也 大,在同样功率条件下,具有运输能力较高,爬 坡能力大(可达40%)等优点。与其他机车比较,可 通过较小的曲率半径,运输费用低,制动性能和 劳动条件好。因此露天矿广泛采用粘着重量为80、 100,150吨的直流电机车。
❖ 露天矿生产过程中,为了保证挖掘机的工作 安全和提高采掘效率,必须合理确定采掘工 作面参数。工作面参数包括工作面高度、采 掘带宽度和采区长度。
14
❖ 1) 露天矿工作面高度:在不需爆破的软岩中即是 台阶高度,需要爆破的岩石中是指爆堆高度。工作 面高度受矿岩性质及埋藏条件、穿爆方法、挖掘机 规格等限制,但主要决定于挖掘机规格,要求既能 保证挖掘机的工作安全,又能提高其工作效率。
17
❖ 第—次采掘带宽度A1是:
❖ A1=f(R站十R卸大)一C—O.5b
(m)
(8-6)
❖ 式中:f—挖掘机工作规格利用系数,一般 f≤0.9;
18
❖ C—爆堆坡底线至运输设备边缘距离,一般 C=l—1.5m;
❖ b—运输设备宽度(m)。
❖ 第二次采掘带宽度A2是:
❖ A2=B-A1(m)
(8-7)
❖ 按挖掘机工作安全要求的工作面高度,在挖掘不需 要爆破的松软岩石时,一般不应大于挖掘机的最大 挖掘高度H挖大。若挖掘爆破后块度不大的矿岩时, 爆堆高度应不超过最大挖掘高度的1.2~1.3倍。按 照满斗要求的工作面高度,一般不应低于挖掘机推 压轴高度的2/3。
15
❖ 2) 采掘带宽度:是把台阶或爆堆划分为若干个具有 一定宽度的条带以便进行采掘,为了提高挖掘机效 率,挖掘机向里侧挖掘时回转角度不得大于90°,向 外侧应不得大于30°,否则不易满斗。因此采掘带宽 度:
浅谈露天转地下开采挂帮矿体的回收

第 6期
矿 业 工 程
Mi n ni g Eng n e i i e rng 21
21 0 0年 1 2月开 采 挂 帮 矿 体 的 回 收
梁 庆 壮
( 冶北 方 工程 技术 有 限公 司 ,辽宁 鞍 山 14 0 ) 中 1 0 9
了 山坡 露 天 矿 、深 凹 露 天 矿 的 开 采 过 程 ,逐 步 转 入 地 下 开
南 侧 18 O m标 高 以 上 已 经 靠 帮 ,采 场 内 剩 余 矿 石 量 为 4
35 3 t 岩 量 为 5 0 5 t 剥 采 比 为 1 4 / , 预 计 在 1万 , 1 万 , . 2t t
难 圈 定 在 “ 理 ” 的 境 界 内 。 在 露 天 矿 转 地 下 矿 之 前 , 如 合
何 处 理 和 回收 该 部 分 矿 体 令 人 关 注 。 中 冶 北 方 工 程 技 术 有
限公 司 近 年 来 先 后 对 海 南 、 眼 前 山 和 峨 口 铁 矿 挂 帮 矿 体 回 收进 行 了 深 入 的 研 究 。 本 文 以 太 钢 ( 团 ) 矿 业 分 公 司 峨 集 口铁 矿 南 西 西 采 矿 场 挂 帮 矿 的 开采 做 进 一 步 的 论 述 。
2 挂 帮 矿 体 开 采 的 必 要 性
峨 口 铁 矿 4个 露 天 采 场 境 界 外 矿 石 资 源/ 量 为 储 2 8 . 2 t 23 2 1 万 ,该 部 分 矿 体 需 转 入 地 下 开 采 。 由 于 南 西 采
场西 端 的 挂 帮 矿 体 赋 存 较 高 ,如 待 南 西 采 场 露 天 开 采 结 束
境 界 台 阶高 1 2m,并 段 高 2 4m,露 天 底 标 高 16 2I ,封 闭 1 I T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露天转地下开采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1

2013年 科研热词 露天转地采 露天转地下开采 边坡稳定性 露天转地下 边坡稳定性预测 边坡监测 边坡失稳 边坡动力响应 脆性硬岩 结构设计 经济效益 细观力学特性 等效塑性参数 相似材料 物理力学性质 演化机理 极差分析 方差分析 敏感性分析 控制措施 扰动岩质边坡 强震作用 强度折减法 强度准则 岩石力学 安全系数 大变形模式 复合型人工境界矿柱 地震载荷 动力冲击灾害 全球定位系统 人工境界矿柱 临界塑性应变 fssi-cas2d flac数值模拟 flac3d cwfs强度准则 推荐指数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科研热词 露天转地下 数值模拟 边坡 高陡边坡稳定性 静动力学分析 钢筋混凝土假底 采空区 遗传算法 边坡失稳 蚁群算法 联合开采 稳定性分析 离散元pfc2d 矢量和法 有限元flac3d 料仓稳定 挂帮矿 嵌入式复合型人工矿柱 失稳概率 境界顶柱 地下采矿方法 地下开采扰动 shape metrix 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rfpa midas/gts flac3d 3dmine
推荐指数 3 3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3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