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摩擦学性能及摩擦机制研究进展
摩擦磨损的主动控制研究进展

1引 言
自从上 世纪 3 0年代 以来 , 人们相继 发 明 了磁流体 润滑 、 电流变 体润滑 与液 晶体 润滑 以来 , 逐步实现 了对润滑过程 与状态的 主动控 制; 同时人们也追 求主动控制 机器 中摩擦副 的 摩擦过程 和磨损过程 , 以减 少机械零部 件的磨 损 , 约能 源与材料 消耗 , 节 也降低 了机 器的成 本并 延长 了机 器的使 用寿 命 。用 电场控制 摩 擦磨损过程起 源于 5 年代 , 0 用磁场的控制 技术 起源于 1 6 年 印度学者 的研究 , 8 9 用超声 波的 主动控 制技术开始 日本学者 的 9 年 代的超声 0 波电机和导轨 的研究 , 其起源 可追溯到物理 学 中超声波 的开 始阶段 , 当时人们 就试验研究 r 超 声波 对 磨 损的 影 响 。 本 文拟对 外加 场 主动控 制摩 擦副 的摩 擦 磨损过 程研究 的历史与现状 作全面的介 绍 , 以 期 在今 后的 机械设 计 中有意 识地利 用这 三个 技 术 原理 以更 好地 设计 机 器 中的摩擦 副 。
维普资讯
! Q:
Sci ence an d Techn ogy nn ol I ovaton i Her d al
工 业 技
术
摩擦磨损的主动控制研究进展①
汪久 根 薛峥 ( 江大学机械 系 浙 江杭州 3 2 ) 浙 1 0 7 0
压 、磁场的关 系 , 为消除相对滑 动界面 间的 认 电流可以减 少摩擦与 磨损 。T n u g等i 为施 1 认 加 电场可以减摩 抗磨 , 擦系数 可下降 3 % 。 摩 5 我国学者 翟文 杰等11 92 1 发现摩擦 自生 试验 电势和摩擦力有 很大的相关性 , 外加 电压的大 小和极性对金 属间的摩擦 力有较大影响 , 外加 电压 与摩擦 自生 电势抵消时 的摩 擦系数最小 , 比无外加 电压时的摩擦 系数 低 l % ~2 % ; 2 6 这 时 外加 电压可 以阻 止界面 的 电子流 动而 降低 摩 擦 力 。金 属摩 擦 副的 摩 擦 力受 自生 电势 、 对 摩金 属的相 溶性 及其 品格 点阵 型式的综 合
摩擦原理课件固体摩擦详细

摩擦材料:包括金属、塑 料、橡胶等不同材质的摩 擦材料
测量仪器:包括力传感器、 位移传感器等用于测量摩 擦力的仪器
控制设备:包括计算机、 控制器等用于控制实验过 程的设备
辅助材料:包括润滑油、 清洁剂等用于维护实验设 备的材料
实验方法与步骤
准备实验材 料:固体材 料、摩擦力实 验条件、实
04
固体摩擦的应用
机械工程中的摩擦应用
机械传动:利用摩擦力实现动 力传递和速度控制
制动系统:利用摩擦力实现车 辆的减速和停车
密封系统:利用摩擦力实现密 封效果防止泄漏
润滑系统:利用摩擦力实现润 滑效果减少磨损和能耗
交通工具中的摩擦应用
轮胎与地面的 摩擦:提供车 辆行驶的驱动
力
刹车系统中的 摩擦:通过摩 擦力使车辆减
验步骤等
进行实验操 作:按照实 验方案进行 实验操作记 录实验数据
分析实验结 果:对实验 数据进行分 析得出结论
撰写实验报 告:详细记 录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等
实验总结: 总结实验经 验提出改进 建议为后续 研究提供参
考
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目的:验证固体摩擦原理 实验方法:采用摩擦力测量仪进行测量 实验结果:摩擦力与接触压力、滑动速度、接触面积等因素有关 分析:摩擦力与接触压力成正比与滑动速度成反比与接触面积成正比 结论:固体摩擦原理在实验中得到验证为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松开
橡皮擦:橡皮擦与纸张 的摩擦力使笔迹擦除
汽车轮胎:轮胎与地面 的摩擦力提供汽车前进
的动力
门锁:锁舌与锁孔的摩 擦力使门锁紧
笔尖:笔尖与纸张的摩 擦力使笔迹清晰
拉链:拉链与衣物的摩 擦力使拉链拉合
自行车链条:链条与齿 轮的摩擦力使自行车前
afm摩擦学表征

afm摩擦学表征摩擦学是研究物体表面间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而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 AFM)则是一种能够观测表面原子级别的仪器。
AFM摩擦学表征是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对材料摩擦特性进行研究和表征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AFM摩擦学表征的原理、应用和相关研究进展。
一、原理AFM是一种基于扫描探针显微镜的技术,它通过利用探针与样品表面的相互作用力来获取表面形貌和其他物理性质的信息。
在AFM摩擦学表征中,我们关注的是探针与样品表面的摩擦力。
AFM的探针是由一个微小的探头和一个弹簧组成,当探针接触到样品表面时,弹簧会受到力的作用而发生弯曲。
通过测量弹簧的弯曲程度,我们可以得到探针与样品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其中包括摩擦力。
通过在样品表面上扫描探针,我们可以获取摩擦力的分布情况,从而研究材料的摩擦特性。
二、应用AFM摩擦学表征在材料科学、表面科学、纳米科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1. 表面摩擦特性研究:通过AFM摩擦学表征,我们可以研究不同材料表面的摩擦特性,包括摩擦系数、摩擦力的分布等。
这对于理解材料的摩擦行为、优化材料的表面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2. 润滑剂研究:润滑剂在减小摩擦和磨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AFM摩擦学表征,我们可以评估不同润滑剂的性能,优化润滑剂的配方,并研究润滑剂与材料表面的相互作用机制。
3. 纳米摩擦学研究: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材料的摩擦特性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通过AFM摩擦学表征,我们可以研究纳米材料的摩擦行为,揭示纳米尺度下摩擦的特殊规律,并为纳米器件的设计和制造提供指导。
三、研究进展近年来,AFM摩擦学表征在理论和实验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
以下是一些研究方向的发展动态:1. 多尺度摩擦学:传统的摩擦学理论主要适用于宏观尺度,而在纳米和微观尺度下,摩擦行为显示出与宏观尺度不同的规律。
研究人员通过结合实验和理论方法,探索多尺度下的摩擦特性,为纳米和微观尺度的摩擦学理论提供了基础。
基于硬质WC_涂层的不同摩擦副间的摩擦磨损特性及损伤机制研究

表面技术第53卷第7期基于硬质WC涂层的不同摩擦副间的摩擦磨损特性及损伤机制研究王晓霞1,陈杰1,郝恩康1*,刘光1*,崔烺1,贾利1,魏连坤1,郝建洁1,曹立军1,安宇龙2(1.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宁波分院,浙江 宁波 315103;2.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 730000)摘要:目的探究硬质WC-12Co涂层与摩擦副间的力学性能、摩擦磨损特性的对应关系。
方法采用超音速火焰喷涂(HVOF)技术制备WC-12Co硬质涂层,利用SEM、XRD、EDS等分析涂层的微观形貌、物相组成和元素分布规律等,研究该涂层与不同对偶配副的摩擦学性能及摩擦磨损机理等。
结果采用HVOF技术制备的WC-12Co涂层中各元素及物相分布均匀,涂层的显微硬度约为1 103.8HV0.3,纳米硬度约为20.47 GPa。
涂层和不同对偶配副的干摩擦因数均在0.80以上,磨损率在10−6 mm3/(N·m)量级,其中与Al2O3对偶球配副时摩擦因数(约0.81)最低,与WC-6Co对偶球配副时摩擦因数(约0.85)最大,在与Al2O3配副时磨损率最大,约为11.09×10−6 mm3/(N·m),与GCr15配副时磨损率最小,约为1.60×10−6 mm3/(N·m)。
结论硬质WC-12Co涂层致密均匀,其力学性能优异,与不同材质对偶球配副时其磨损机制有所不同,导致摩擦副间的摩擦因数和磨损率略有差异,但其耐磨性均良好,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工况特点选择不同的摩擦副,以保证硬质碳化钨涂层的安全稳定长效服役。
关键词:WC-12Co涂层;超音速火焰喷涂;摩擦副;力学性能;摩擦学性能中图分类号:TG174.4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3660(2024)07-0076-09DOI:10.16490/ki.issn.1001-3660.2024.07.008Friction and Wear Behaviors and Damage Mechanisms ofDifferent Friction Pairs Based on Hard WC CoatingWANG Xiaoxia1, CHEN Jie1, HAO Enkang1*, LIU Guang1*, CUI Lang1,JIA Li1, WEI Liankun1, HAO Jianjie1, CAO Lijun1, AN Yulong2(1. Chinese Weapons Science Academy Ningbo Branch, Zhejiang Ningbo 315103, 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Solid Lubrication, Lanzhou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Lanzhou 730000, China)ABSTRACT: The WC-12Co metalloceramic coating is regarded as the ideal choice to improve the wear resistance of engineering components. However, the friction and wea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ating are not only related to its structure and收稿日期:2023-04-10;修订日期:2023-10-09Received:2023-04-10;Revised:2023-10-0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2205223);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2022QN05019);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2022J316)Fund: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52205223);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Inner Mongolia Municipality (2022QN05019);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Ningbo City (2022J316)引文格式:王晓霞, 陈杰, 郝恩康, 等. 基于硬质WC涂层的不同摩擦副间的摩擦磨损特性及损伤机制研究[J]. 表面技术, 2024, 53(7): 76-84.WANG Xiaoxia, CHEN Jie, HAO Enkang, et al. Friction and Wear Behaviors and Damage Mechanisms of Different Friction Pairs Based on Hard WC Coating[J]. Surface Technology, 2024, 53(7): 76-84.*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第53卷第7期王晓霞,等:基于硬质WC涂层的不同摩擦副间的摩擦磨损特性及损伤机制研究·77·components, but also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friction pairs and working conditions. Thus, the work aims to expou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chanical and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 hard WC-12Co coating sliding with different friction pairs. In this work, the WC-12Co coating was prepared by the high velocity oxygen fuel (HVOF) spraying technology, and then its morphology, phase composition and element distribution were analyzed by SEM, XRD and EDS. Meanwhile, the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and friction and wear mechanism of the coating sliding against three different coupled balls of GCr15 stainless steel, WC-6Co and Al2O3 were studied as well. Moreover, the friction and wear mechanisms were analyzed from the evolution of microstructur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phase components.The elements and phases of WC-12Co coating prepared by HVOF technology were evenly distributed. The interior of the coating was uniform and compact with an average porosity of (2.86±0.16)%, while the near-surface layer was loose. This was caused by the tamping effect because of subsequent particles compacting the previous deposited particles. In addition, there wasa slight decarbonization during deposition proved by the presence of W3C phase in the coating. The WC-12Co coating had amicrohardness of about 1 103.8HV0.3, and a nano-hardness of about 20.47 GPa.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GCr15 stainless steel, WC-6Co and Al2O3, the microhardness, contact stiffness, nano hardness, elastic modulus and resilience of the coupled balls gradually increased, while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coating were slightly less than the values of the WC-6Co coupled ball. The dry coefficient of friction (COF) of WC-12Co coating sliding against different friction pairs was above 0.80, and the wear rate (WR) was in the order of 10−6 mm3/(N·m). The lowest COF was about 0.81 when the coating slid against alumina ball, and the highest COF was about 0.85 when the coating slid against tungsten carbide ball. The coating had the highest WR(11.09×10−6 mm3·N−1·m−1) coupled with aluminum oxide ball, and the lowest WR (1.60×10−6 mm3·N−1·m−1) coupled withGCr15 steel ball. Due to the low hardness and large plasticity of GCr15 stainless steel ball, the transfer film was easy to form and adhere to the coating surface during friction, appearing typical abrasive wear and adhesive wear characteristics.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WC-6Co ball and coating were approximate, and there were no typical signs of abrasive wear or adhesive wear. The alumina would appear moisture absorption phenomenon in the air, and the formation of intermediate products could play a lubricant effect to reduce the COF. However, the hardness of Al2O3 ball was very high, and it was easy to wear the softer one of the friction pairs, so the wear rate of the coating was the largest. Besides, the tribochemical reactions of the coating sliding against different coupled balls were roughly the same.In general, the WC-12Co coating is dense and uniform with excellent mechanical properties. Although the COF and WR of the coating are slightly different due to the wear mechanism difference with different coupled balls, the wear resistance of the hard WC-12Co coating is very excellent. The various friction pairs can b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tual application conditions, so as to ensure the safe, stable and long-term service of the hard WC-12Co coating.KEY WORDS: WC-12Co coating; HVOF spraying; friction pairs; mechanical properties; tribological properties履带行动系统(如主动轮齿圈、履带连接环等“四轮一带”运动摩擦部件)具有高速重载的典型特征,互相接触的运动部件之间通常伴随着磨损的产生,这是导致相应部件损伤失效的重要因素[1-3]。
磷系极压抗磨剂的反应机理及研究进展_

2020/11总第537期磷系极压抗磨剂的反应机理及研究进展刘敏1,2,安海珍1,2,甄鹏厚1,2,陈莉1,2(1. 江苏徐工工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徐州 221004;2. 徐工集团高端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徐州 221004)[摘要]磷系极压抗磨剂因其优异的极压抗磨性能在工程机械润滑油中受到广泛应用。
本文对不同类型磷系极压抗磨添加剂的反应机理进行了分析和归纳,简要介绍了其在润滑油中的应用,可指导工程机械不同系统部件润滑油对极压抗磨剂的选用。
[关键词]磷系极压抗磨剂;机理;润滑油[中图分类号]TH117 [文献标识号]B [文章编号]1001-554X(2020)11-0059-03 Reaction mechanism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phosphorus extremepressure antiwear agentsLIU Min,AN Hai-zhen,ZHEN Peng-hou,CHEN Li机械设备在正常运转时,大约有1/3的能量消耗来源于摩擦,80%的部件损坏是由磨损造成的。
润滑油中的极压抗磨剂可以有效改善机械设备主要摩擦副的摩擦磨损,提高机械的工作效率,延长机械使用寿命。
在所有极压抗磨添加剂中,磷系添加剂因其优异的抗磨减摩性能、较高的承载能力、良好的复配性以及制备工艺简单等特点,已成为目前应用最广、抗磨效果最好的一类润滑油极压抗磨添加剂。
磷系极压抗磨剂种类繁多,按其所含活性元素划分,可分为磷型、磷氮型、硫磷型、硫磷氮型、硼磷氮型[1]。
本文将简要介绍磷系极压抗磨剂的反应机理和研究进展。
1 磷型磷型添加剂在润滑油脂中应用较早,主要有磷酸酯和亚磷酸酯系列。
一般认为磷酸酯的抗磨效果不如亚磷酸酯。
最初的磷酸酯作用机理为“化学抛光”理论[2],即磷酸酯在摩擦表面凸起点处瞬时高温条件下分解,与接触表面的铁反应生成磷化铁,再与附近的铁生成低熔点共晶层流向凹部,使金属表面更加平整,防止磨损产生。
界面黏滑摩擦现象的研究进展

界面黏滑摩擦现象的研究进展宋保江;阎绍泽【摘要】从宏观尺度和微观尺度两个方面介绍了界面黏滑摩擦的研究进展,重点概述了宏观黏滑现象及其摩擦特性、微观黏滑现象及其摩擦特性、黏滑摩擦的建模以及黏滑实验研究进展,分析了现阶段界面黏滑摩擦研究中的重点问题.最后指出,从微观和介观尺度上研究界面摩擦行为是黏滑摩擦的未来发展方向.%The recent progresses in stick-slip friction on both of macroscopic and microscopic scales were reviewed.The friction properties embodied by the macroscopic stick-slip phenomenon,the discovery of the microscopic stick-slip phenomenon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microscopic stick-slip friction were introduced.The achievements of the modeling researches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in the field of stick-slip frictions were summarized.This paper gave a brief perspective to the focus studies on stick-slip frictions and proposed the ideas that exploring the interface friction behavior from microscopic and mesoscopic scales is the developing trend in the area of stick-slip frictions.【期刊名称】《中国机械工程》【年(卷),期】2017(028)013【总页数】10页(P1513-1522)【关键词】界面;黏滑摩擦;微观黏滑;宏观黏滑;摩擦特性【作者】宋保江;阎绍泽【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4;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北京,100084;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4;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北京,10008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H117.1黏滑(stick-slip)摩擦现象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及工程领域,它是一种在低速驱动情况下接触界面间滑动和静止交替出现的摩擦现象。
自润滑复合材料论文-自润滑材料及其摩擦特性(精)

自润滑复合材料论文-自润滑材料及其摩擦特性摘要:自润滑复合材料是材料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由于其在特殊使用条件下具有优良的摩擦学特性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主要介绍国内外自润滑复合材料的开发与进展,讨论了对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固体润滑摩擦磨损自润滑复合材料一、前言:液态润滑(润滑油、脂是传统的润滑方式,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润滑方式。
但液体润滑存在一下问题:1.高温作用下添加剂容易脱落;2。
随温度升高,其粘性下降,承载能力下降;3.高温环境下其性能衰减等问题;4。
液体润滑会增加成本,如切削加工中的切削液;5.液体润滑会造成环境污染.所以,自润滑材料已成为润滑领域的一类新材料,成为目前摩擦学领域的重要研究热点。
二、自润滑材料的种类自润滑材料一般分为金属基自润滑材料、非金属基自润滑材料和陶瓷自润滑材料。
其制备方法通常为粉末冶金法,此外,等离子喷涂、表面技术和铸造法也被应用于自润滑复合材料的制备。
1金属基自润滑材料金属基自润滑复合材料是以具有较高强度的合金作为基体,以固体润滑剂作为分散相,通过一定工艺制备而成的具有一定强度的复合材料。
目前已开发的金属基自润滑复合材料,如在铁基、镍基高温合金中添加适量的硫或硒及银基和铜基自润滑材料,都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
2非金属基自润滑材料非金属基自润滑材料主要是指高分子材料或高分子聚合物,如尼龙等.它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电子电气、医疗和食品加工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高分子基自润滑材料的制备途径主要是通过聚合物与聚合物共混及添加纤维、晶须等来提高基体的机械强度;通过添加各类固体自润滑剂来提高摩擦性能。
3陶瓷自润滑材料陶瓷材料以其独特的特点和优点,使得陶瓷及陶瓷复合材料的自润滑研究已经引起了较为广泛的重视。
三、自润滑减摩材料的特点、性能1 粉末冶金法制造减摩材料的特点(1在混料时可掺入各种固体润滑剂(如石墨、硫、硫化物、铅、二硫化钼、氟化钙等,以改善该材料的减摩性能;(2利用烧结材料的多孔性,可浸渍各种润滑油,或填充固体润滑剂,或热敷和滚轧改性塑料带等,使材料更具自润滑性能,减摩性能特佳;(3优良的自润滑性,使它能在润滑剂难以到达之处和难以补充加油或者不希望加油(如医药、食品、纺织等工业的场合,能安全和无油污染的使用;(4较易制得无偏析的、两种以上金属的密度差大的铜铅合金-钢背、铝铅合金-钢等双金属材料;(5材料具有多孔的特性,能减振和降低噪声;(6材质成分选择灵活性大,诸如无机材料金属及合金、非金属、化合物和有机材料聚合物等,均可加入其中,并能获得较理想的减摩性能,例如高石墨含量的固体润滑减摩材料等;(7特殊用途的减摩材料,如空气轴承、液压轴承、耐腐蚀性轴承等,更发挥了粉末冶金减摩材料的特点。
表面织构化改善摩擦学性能研究综述

年首次提出, 其利用光刻蚀 的办法获得表面织构 , 通 过 电流 的测 量 判 断 有 效 润 滑 膜 的存 在 . 其后 , E t s i o n 等L 2 通 过激 光 对 摩擦 副进 行 织 构 化 处理 , 考 察 其 润
滑性 能 的变 化 , 研 究 发现 , 带微 孔阵 列 的表 面 比光 滑 表 面具 有更好 的润 滑性 能 , 表 面 的部 分 织 构 化 能 够 十分有 效 地 增 加 流体 动 压 效 应 . T 0 n d e ” j 将 表 面 织
密封等) 中得到成功应用 . 1 9 6 6 年, H a m i l t o n 等u 最先通过蚀刻技术在机械
密封 件上制造 出一系列微 观 凸起 , 并 通过理论 分 析和
构引发的流体动压效应归 因于 2个方 面: 一是表面 织构区会产生类似 R a y l e i g h 轴 承的阶梯效应 , 二是
中图分类号 : 3 t t l 1 7 文献标志码 : A
0 前
言
多 年来 , 表 面织构 化 作为 一种 改 善机械 零 件 、 微 / 纳 零件摩 擦 学性 能 的有 效手 段 已得 到 广 泛共 识 . 目 前, 这 种 技术 已在 计算 机 磁 盘 存储 器 、 M E N S系统 及 机械 行业 ( 内燃 机 活 塞 与气 缸 套 系 统 、 齿轮 、 轴 承 和
实验验证 , 获得 了最优 的表面织构尺寸, 其研究结果 表明, 这 些微 观 凸起 可 以起 到微 流体 动 压 轴 承 的作
用, 明显增强 了摩擦 副 的承载 能力 , 降 低摩擦 系数 . 之 后, 研究人 员又 推 出 了许 多新 的表 面织 构 技术 , 并 运
用多种表面织构化形式来改善摩擦学性能 . 比如, E t . s i o n等 u 2 利用 激 光加 工 技 术 在 机 械 密封 件 接 触 面 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碳/碳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及摩擦机制研究进展59碳/碳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及摩擦机制研究进展AdvanceinResearchonTribologicalBehaviorandMechanismofCarbon/CarbonComposites
胡志彪,李贺军,陈强,李克智,黄荔海(iN北工业大学碳/碳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安710072)HUZhi—biao,LIHe—jun,CHENQiang,LIKe—zhi,HUANGLi—hai(c/cCompositesTechnologyResearch
Center,
NorthwesternPolytechnicalUniversity,Xi’an
710072,China)
摘要:碳/碳复合材料是一种性能优异的高温摩擦材料,作为刹车材料在航空工业已得到成功应用。但碳/碳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强烈地依赖于试验条件和制备工艺。综述了各种因素对碳/碳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总结了碳/碳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机理,并指出了碳/碳复合材料摩擦学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及新的研究方向。关键词:碳/碳复合材料;摩擦学行为;摩擦机制中图分类号:TQ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381(2004)12—0059—04
Abstract:Duetoitsexcellenttribologicalproperties,carbon/carboncompositeswereemployedas
aircraftbrakematerial.Itstribologicalbehaviorwasdramaticallyaffectedbyboththetribotesting
environmentandthetechniquesusedforthepreparationofcarbon/carboncomposites.Thefactors
affectingthetribologicalpropertiesofcarbon/carbonwerediscussed.Themechanismsoffrictionandwearwerereviewed.Theexistingproblemandthefutureresearchdirectionalsowerepointed
out.Keywords:carbon/carboncomposites;tribologicalbehavior;tribologicalmechanism
与其它摩擦材料相比,碳/碳复合材料具有密度小、耐高温、比强度大、耐热冲击、耐腐蚀、吸振性好以及合适的摩擦系数和摩擦性能,是一种综合性能优异的高温摩擦材料口]。碳/碳复合材料已成为飞机刹车盘的首选材料[2]。在法国,空中客车公司民航飞机的刹车系统已完全用碳/碳盘取代了钢盘;在美国,许多军用飞机均已采用碳/碳刹车盘,如F一16,B—l等;在中国,西北工业大学、中南工业大学和沈阳金属所等在碳/碳刹车盘的制备及其摩擦性能的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除用做刹车盘外,碳/碳复合材料也可用作滑动轴承材料[33和内燃机活塞[4]。碳/碳复合材料作为摩擦材料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因此研究碳/碳复合材料的摩擦学特性对于指导和推广碳/碳摩擦材料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各有关因素对碳/碳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和碳/碳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机理的研究进展。1碳/碳复合材料摩擦机制碳/碳复合材料的增强相为碳纤维,基体为热解碳,二者均为非晶态碳嘲。但就其微观结构而言,碳纤维和热解碳属于乱层石墨结构,而与纯石墨的层状结构不同。因此,不能用石墨晶体的层间滑移理论来解释碳/碳复合材料摩擦行为。Murdie等[6]通过观察磨屑的微观形貌,认为碳/碳复合材料摩擦行为与磨屑类型有关。他发现有3种不同类型磨屑。如图1所示L7]。类型?I:薄、光滑、明亮(在灯下)碎片薄膜。类型Ⅱ:厚、粗糙的和黑的(/在灯下)粉未碎片层。类型Ⅲ:光滑、致密、明亮(在灯下),碎片薄膜。薄的类型I碎片伴随低摩擦系数和低磨损率。粉末状的类型Ⅱ碎片伴随高摩擦系数和高磨损率。类型Ⅲ碎片也伴随低摩擦系数和低磨损率,但摩擦系数和磨损率要比类型I高。在摩擦过程中,当碎片类型发生转变时,就伴随着摩擦系数和磨损率的改变。但碎片的转变机制目前还不清楚。这一理论已成功地解释了多种因素对碳/碳复合材料摩擦行为的影响。另外一种观点认为碳/碳复合材料的摩擦行为主要受到水蒸汽和氧气的影响[8]。水蒸汽和氧气对碳/碳复合材料都有润滑作用,但氧气的润滑效果不如水蒸汽。若摩擦环境中缺少润滑气体,碳/碳复合材料显示出高摩擦系数和高磨损率。即使水蒸汽含量非常低
万方数据60材料工程/2004年i2期
(o.01%,质量分数)也显示良好的润滑效果。这主要是由于碳原子能够与水蒸汽和氧气反应嘲,反应生成的络合物对碳/碳复合材料有润滑效果。这一点和许多其它碳材料一样,可能由于它们的结构中都含有SP2杂化轨道[1…。
图l磨损面形貌扫描电镜图(a)类型I;(b)类型Ⅱ;(c)类型ill;(d)类型Ⅱ和类型Ⅲ的混合(箭头代表滑动方向)
Fig.1Scanningelectronmicrographsofworn
surfacemorphologies
(a)typeI;(b)typeⅡ;(c)typeⅢ;(d)Ⅱ一Ⅲmixed(arrowsindicateslidingdirections)
2影响碳/碳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因素2.1碳/碳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及其结构对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2.1.1基体类型的影响基体的类型是影响摩擦磨损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1¨。在二维的不同密度的碳/碳复合材料中,中等密度的碳/碳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摩擦性能,其摩擦系数较低,磨损量也比低密度和高密度的碳/碳复合材料低一个数量级。在摩擦磨损的过程中,各种碳/碳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的变化情况也不尽相同。2Dpitch/
resin/CVI、高密度的2DPAN/pitch和中等密度2D
PAN/pitch碳/碳复合材料摩擦系数都发生转变,而低密度的2DPAN/pitch和2DPAN/CVI摩擦系数不发生改变。转变前的摩擦系数为0.1~o.2,在极短的改变过程中,摩擦系数突升至0。5~0.9。而3DPAN/pitch碳/碳复合材料在高转速下其结构会被破坏,因此不适合在高转速下使用。2.1.2纤维取向的影响碳纤维取向对碳/碳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有强烈的影响。在低转速下,当纤维平行于摩擦面时,磨损率比纤维垂直于摩擦面方向要低得多,而摩擦系数比纤维垂直于摩擦面方向要高得多;在高转速下,摩擦系数和磨损率都没有大的差别[1引。z向纤维的含量增加,能提高碳/碳复合材料的热导率,降低摩擦面的温度,也会影响碳/碳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13|。z
向纤维的含量为5%时,摩擦系数为0.4~o.5;Z向纤维的含量为15%时,摩擦系数为0.3~o.5;Z向纤维的含量为25%时,摩擦系数为0.2~0.4。而罗瑞盈等[143在研究三维和二维碳/碳复合材料的摩擦性能时,得到了不同的结果:三维碳/碳复合材料摩擦系数较大,磨损率小;二维碳/碳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小,但磨损率较大。2.1.3热处理温度的影响热处理温度不同,碳/碳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也不同。对于不同的增强体,热处理温度的影响也不尽相同。针刺毡增强的碳/碳复合材料样件[15]随着热处理温度升高,摩擦系数增大,温度在2300。c时摩擦系数出现峰值,继续升高热处理温度,摩擦系数却下降;而对于短切纤维增强碳/碳复合材料[1引,在2200,2500℃热处理温度下,摩擦系数不稳定,而在2700℃热处理温度下,摩擦系数曲线平稳,摩擦系数增加。对于碳布叠层碳/碳复合材料,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干态平均动摩擦系数由大变小,湿态平均动摩擦系数及干态静摩擦系数由小变大[1…。若将碳布叠层碳/碳复合材料用作刹车材料,其合适的热处理温度为2000。C[18。,在此温度处理的碳/碳复合材料具有足够
万方数据碳/碳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及摩擦机制研究进展61
高的摩擦系数和低磨损率。2.1.4热解碳结构的影响E19]对于CVD热解碳,可根据其偏光下的形貌特征,分为粗糙层、光滑层、过渡结构和各向同性结构[20’21]。它们具有不同的密度、导热系数、石墨化度、消光角、金相结构,对碳/碳复合材料性能有不同的影响。基体为粗糙层结构的碳/碳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石墨化程度和摩擦系数。基体为光滑层结构的碳/碳复合材料,石墨化度低,摩擦系数低,磨损量小。2.1.5表面状况的影响碳/碳复合材料的表面状况不一样,它的摩擦磨损性能也不相同。在相同摩擦试验条件下,表面抛光的试样比表面已经磨损的试样的摩擦系数高,磨损量也大。而且较难预测表面已磨损的试样的摩擦行为‘22m3。2.I.6结构完整性的影响碳/碳复合材料中存在两种晶格缺陷:边缘缺陷和空洞缺陷。晶格缺陷越少,结构越完整。结构完整性不同,碳/碳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稳定性不同瞳…。碳/碳复合材料的结构越完整,摩擦性能越稳定;结构不完整,其刹车副摩擦特性曲线呈马鞍形,摩擦性能不稳定。这主要是由于结构不完整的碳/碳复合材料,其内部及表面活化点多,表面易于产生物理吸附物和化学吸附物及含氧络合物,在摩擦过程中产生高温使这些吸附物分解导致摩擦性能不稳定。2.2摩擦参数对碳/碳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2.2.1能载的影响在不同的能载下,碳/碳复合材料表现出不同的摩擦磨损行为[2…。碳/碳复合材料在载荷为1.OMPa时,在初始阶段,都呈现低的摩擦系数(o.1~0.2),后摩擦系数发生改变,突升至0.4~o.5,然后再降至稳定的数值。在载荷为2.4MPa时,摩擦系数的改变都发生在初始阶段。2.2.2转速的影响转速是影响碳/碳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重要因素瞳“。在低转速(800和1100r/min)下,摩擦系数和磨损率较小且基本保持稳定,摩擦系数为0.1~0.2;在高转速(1400r/min或更高)下,摩擦系数在摩擦过程中会发生突变,摩擦系数上升到0.6~0.7,后摩擦系数又降低到0.4~o.5。在高转速下,磨损率也较低转速时大。这主要是由于转速不同,碳/碳复合材料表面的温度也不同。在低转速时,摩擦面的温度在100。C左右;在高转速时,摩擦系数发生变化,摩擦面的温度也突升。在转速为2300r/min时,滑移66m后,温度高达900℃。2.3环境对碳/碳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2.3.1湿度的影响相对湿度对三种复合材料的摩擦行为有着很大影响[7]。在低湿度下,能够促使类型I磨屑向类型Ⅱ磨屑转变,摩擦系数升高。而在高湿度和高转速下,能够加快磨屑Ⅲ的生成,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又降低。总的说来,高湿度能降低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在试验中发现,不同的碳/碳复合材料对湿度的敏感程度不一样,2DPAN/CVI对湿度最敏感,而2Dpitch/res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