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方向
机械化种植水稻

机械化种植水稻
机械化种植水稻是指利用机械设备进行水稻的耕种、种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作业的一种种植方式。
相比于传统的人工耕种方法,机械化种植水稻具有以下优势:
1. 提高效率:机械化作业能够大幅提高作业效率,减少人力投入和耕种时间,提高农田的综合利用率。
2. 降低成本:机械设备替代人工劳动,可以降低劳动力成本,减少劳动力需求,提高农田的经济效益。
3. 提高品质:机械化作业可以实现精细化管理,提高水稻的品质和产量稳定性。
4. 提升农民收入:机械化种植能够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劳动条件。
机械化种植水稻的主要设备包括种植机、插秧机、收获机、施肥机、喷洒机等。
当然,机械化种植水稻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需要大量的机械设备投入、维修和更新,对农民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等问题。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机械设备的不断改进,机械化种植水稻的前景依然广阔。
浙南山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认 真落 实上级 一系 列扶持农 机化 发展 的政 策 , 还是适合 发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 09年莲都区农业局农机管理 20
高 投 入 不 一 定 带来 高效 益 , 于受 当 地 自然 环 境 、 植 技 由 种
术 、 区作业市场不完善的限制 , 跨 农机作业量低 , 效益不高 。
三、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 展对 策
1增 加 地 方 财 政 专 项 基 金扶 持 力 度 , 展 农 机 信 贷 。 . 开 扶 持 农 机 合 作 社 建 设
一
加工 资源 , 重点 发展畜 禽加工 、 果加工 、 应 水 蔬 菜加工等 , 提高其产 品精 深加工能力 、 市场竞争
、
莲都区水稻 生产全程 机械化发展现状
自 20 0 4年实施购机 补贴起 , 都 区国家财政补 贴额 由 1万多 莲
能 力 和 对 这 一 产 业 的带 动 能 力 。积 极 拓 展 农 副 元 增 加 到 2 1 年 18 元 。 补 贴 机 具 以小 型 农 机 具 为 多 ,如 手 扶 00 4万
宜地拓展农业机械化 的作业和服务 领域 ,提高
劳动生产率 , 加快农业 劳动力 向二 、 三产业转移 和 由农村 向城镇转移 , 产业结构调整 优化 , 使 从 而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 。 农机生产企业 与农 机科研 等单位应深入 山 区认真调查研究 ,为广 大丘陵 山区提 供技术先 进、 质量可靠 , 能适应 山区特点和农艺 要求 的农
的指导下 , 由乡 镇 农 技 、 机 化 服 务 站 组 织 实 施 。 培 训 内 农
水稻育秧播种机的发展概况与趋势

是易 于 大 面积 推 广 应 用 , 秧苗 长势整 齐 , 秧 片 宽 窄 一
致, 厚 度均 匀 , 能 够 很 好 地 满 足 机 插 秧 的规 格 化 和标 准 化要 求 。 掌 握插 秧 机 的 配 套 育 秧 技 术 是 推 广 机 插 技 术 的 关键 , 是 实现 水 稻生 产 全程 机 械 化 的 重要 环 节 。本 文 通 过 介绍 国 内 外 的 水 稻 育 秧 方 式 和 育 秧 机 具 的 研 究
0 引 言
水稻 是 全 球 近 5 0 % 人 口的 主 要 粮 食 作 物 , 其 中 9 0 %的水稻产于亚洲, 并 在 亚 洲 等 发 展 中 国 家 消 费¨ 。我 国水 稻 种 植 面 积 高 达 3 0 0 0万 h m 多 , 大 约 占全 国粮食 种 植 总 面积 的 3 0 %左 右 , 是 全 世 界 水 稻 种
2 0 1 3年 l 2月
农 机 化 研 究
第 1 2期
水 稻 育 秧 播 种 机 的 发 展 概 况 与 趋 势
孙 勇 飞 ,吴 崇 友 ,张 文毅 ,金诚 谦 ,汤 庆
( 农 业部 南 京 农 业 机 械化 研 究 所 ,南 京 摘 2 1 0 0 1 4)
要 : 机 插 秧是 水 稻 全 程 机 械化 的 中心环 节 , 水 稻 育秧 机 械 化 和 标 准 化 是 实 施 机 械 插 秧 的 前 提 条 件 , 凶 此 需
稻 育 秧 播 种 机今 后 的发 展趋 势 。
关键词 :水稻 ;育秧 ;播种机 ;排种器 ;播种 装置
中 图 分 类 号 :¥ 2 2 3 . 1 3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3 — 1 8 8 X( 2 0 1 3 ) 1 2 — 0 2 1 0 — 0 6
黑龙江建三江寒地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黑龙江建三江寒地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作者:王世强来源:《科学种养》2014年第08期建三江垦区是我国“最早迎接太阳的垦区”,位于祖国北部边陲,系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汇流的河间地带,总面积1.24万平方公里,占整个黑龙江省垦区面积的22%。
垦区地处三江平原腹地,属于寒冷地区。
垦区内土地集中连片,三江环绕,河流贯通,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源充足,生态资源优势明显,机械化程度较高,交通便利,现以生产优质水稻作物为主,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建三江垦区在四十多年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建三江垦区已成为国家抓得住、调得动、能够应对突发事件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国家“直属粮仓”,因地处祖国东北角,又盛产粳稻,故有“中国绿色米都”“东方第一稻”之誉。
一、建三江垦区具备发展寒地水稻的特点与优势所谓“寒地”是指冬季冻土层厚度达到1米以上的地区,我国的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四省区均属于寒冷地带,特别是黑龙江省年无霜期或农作物生育期较短,年有效积温少,一般在2200~2500℃。
建三江垦区具有寒地水稻生产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低”“三多”。
1. 三低“三低”即气温低、水温低、地温低。
水稻种植面积的98%为井水灌溉,无霜期较短,仅为125~130天。
2. 三多“三多”即地上水和地下水多、平坦连片的土地多、适合水稻种植的肥沃耕地多。
土壤结构80%以上为白浆土(中国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东部、东北部和吉林东部,以三江平原最为集中),缺点是生、冷、硬,优点是保水保肥性较好、土质肥沃,具有发展优质绿色水稻的优越条件。
二、“三化一管”生产技术栽培模式经过多年的实验、探索优选出较好的栽培模式——“三化一管”,即旱育壮秧模式化、全程生产机械化、产品品质优质化、叶龄指标计划管理。
1. 旱育壮秧模式化技术要点是实施集中大棚、秋作高床、调酸消毒、盐选浸种、破胸精播、温度控制、水肥调控、除草防病和培育壮秧。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的实践与思考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的实践与思考摘要介绍了水稻机械化育秧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以及其自身的特点,分析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的有利条件及可行性,并提出建议,以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可行性分析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标志,是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劳动过程机械化,是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也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力量。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生产的机械化在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尤为重要,机械化育插秧又是水稻生产的源头,我国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市场将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1]。
1机械化育插秧的现状水稻在我国的种植面积近3 200万hm2,占世界水稻种植面积的21.4%,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4.5%。
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水稻机械化,我国直到20世纪90年代,水稻生产过程机械化才有了较大的进展。
我国工厂化育秧在水稻上的应用进展还较缓慢。
主要原因是农户一家一户的土地面积较少,水稻育秧要求不高,农户按传统方式就能育好秧,工厂化育秧缺乏市场支撑。
现在随着我国农村土地整理、整村推进、产权交易政策的不断深化,农村耕地逐渐向种粮大户集中,同时农民工二代、三代逐渐向城市和小城镇集中,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农业生产工业化已势在必行。
2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的特点(1)地理空间发展水平不均衡,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情况:沿海、沿江开发开放地区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缓慢。
(2)发展规模大小不一,在大农场和土地大面积集中的地方,发展较快,在以家庭为主的小生产、小环境下发展较慢。
(3)市场化机制没有完全形成,虽然个别地区已经开始市场化,但其不够完善。
政府购机补贴力度较大,但没有重视市场化运作对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起到的作用。
(4)市场化农技服务较乱,近几年水稻直播发展较快,农资市场产量众多,良莠不齐,农民选择难度大。
水稻机械成农机发展新亮点

提高国内粮食竞争力
我 国水稻种植从南N: ,地域分布广阔,气候条件差异大,从 l t 而形成 了非常复杂的耕作制度和品种体系 。水稻种植方式多样而复 杂,从而在种植制度 、收割时间、水稻品种等方面有很大差异,对 水稻生产机械也提出多样化的不同要求。 目前水稻机械收获主要分为分段收获和联合收获 。在分段收获 中主要使用割晒机、割捆机 、脱粒机;联合收获使用的有全喂入、 半喂入和梳脱式三类联合收获机 。欧美各国种植小麦多,水稻收获 多是在小麦联合收割机械上增加或改变 一些部件来完成 。欧美机 型采用全喂入脱粒,机型较大、生产率高,适合于大规模的生产条 件。日本 以水稻为主,联合收割机械 以收水稻为主兼顾麦类作物, 其机型大多采用半喂入脱粒,机型较小、生产率较低 ,适合于经营 分散和小 田块水田条件。我国市场上的主流机型则是履带 自走式全 喂入、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 现状 我国水稻机收面积20 年为14 05 .亿亩 ,2 1年为2 5 00 . 亿 亩;机收率2o ̄ o5 达N4 ,21年达7% % 0 00 0 ;水稻收获机20年可达 05
上升趋势 。
机械、甘蔗收获机械、棉花采摘机需求迫切。牧草种植、收获等机 械化和秸秆揉丝及加工机械化市场需求 己开始启动。二是农机社会
化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三是农机产品质量有所改善。
21O 山表 示 ,针对外 农业 资 广泛 进入 中 国种业 的现 象 ,国 内种业 发展 关键 在 于提 高 国内粮食 自身竞 争力 ,推 进种业 发展 政 策 的制定 ,完善种业管理 法律 法规。 前 不久 , “ 盛养 猪 、黑石 卖莱 ”情 况 出现 高 后 ,社会 争议 不 断。外 资 越来 越多地 进入 到 中 国
现 在 中国 的农机 化 正转 入第 二大 战 役 ,即集 中力 量 突破 水稻 机
关于水稻全程机械化发展进程中的问题及建议

关于水稻全程机械化发展进程中的问题及建议水稻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其全程机械化发展进程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在机械化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水稻全程机械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推动水稻全程机械化发展迈向更加健康、稳定和高效的轨道。
一、问题分析1. 技术水平不够先进当前我国水稻全程机械化发展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技术水平不够先进。
虽然我国在水稻机械化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关键技术和装备不够先进的问题。
在播种、施肥、除草、收割等全程机械化操作中,很多作业还是依赖传统的方法,效率和质量都无法与先进的机械化操作相媲美。
2. 生产成本偏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结构的调整,农村劳动力的供给日益收缩,水稻全程机械化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目前机械化生产的成本相对较高,对于一些小农户来说还是难以承受的。
这一方面来自于机械化装备的投入成本高,另一方面也来自于机械化作业所需的维护和维修成本较高。
3. 适配性不足当前,我国的水稻种植面积广泛,地域跨度大。
这就要求机械化装备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能够适应和应对,但目前的一些机械化装备在适应性方面还存在不足。
在山地、平原、丘陵等不同的地形条件下,机械化装备的适应性有待提高;在不同的水稻品种、生长期、生长环境下,机械化技术的适应性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建议1. 加大科技研发力度为了解决当前水稻全程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技术水平不够先进的问题,我们建议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加快研究和开发先进的机械化装备和技术。
特别是要注重研发适应不同地域、不同品种、不同生长环境的机械化装备和技术,提高机械化操作的适应性和智能化程度。
2. 政府加大支持力度政府应该加大对水稻全程机械化发展的支持力度,提高对先进机械化装备的补贴力度,减轻农民的购置和维护成本;加大对机械化技术研发和推广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提高机械化技术水平和适应性,同时在农业政策上加大对机械化作业的扶持力度,促进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改革和发展。
农业机械化未来发展趋势与方向

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
3.市场经济模式
迄今为止,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纷纷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1991年,世 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转换到市场经济》的研究报告中提出了成功的市场经 济的三种主要模式:美国的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德国和北欧的社会市场经济 模式;法国、日本的行政管理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
1983年中央下发文件,指出联产承包制是在党的 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 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1991年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 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界定》。提出把以 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 体制作为我国乡村 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 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
农业机械化未来发展趋势与方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朱瑞祥 教授
汇报内容
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 二、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三、“十三五”发展规划解读 四、发展趋势与方向
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
新中国的农业机械化事业,伴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 立,从兴办国营机械化农场和拖拉机站开始。不断探索, 不断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道路。
4.农业机械配备结构优化 ※农业机械配备结构优化,大中型拖拉机增加; ※配套比增加等。
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
为什要讲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史?
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事业是伴随新中国的成立而发展的,是由高度计划经济 开始发展的,正在逐渐转向市场经济体制。
1. 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虽然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实行计划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其弊端日显 突出,效率低,缺乏活力,产品不对路,致使我们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差 距拉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方向 (发布日期:2006-3-6 9:57:38) 浏览人数: 677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的之一。1996年水稻种植面积约3140.6万hm2,占全国谷物种植面积的34%,世界水稻种植面积的21.0%;稻谷总产19510.2万t,占全国粮食总产的43%,世界稻谷总产的35.7%,居世界第1位;稻谷平均单产6.212t·hm2,是我国粮食作物中单产最高的作物,高于世界稻谷平均单产近1倍,位居世界前列。由此可见,水稻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世界水稻生产也有重大的影响,探讨21世纪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概况 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模式主要取决于水稻种植栽培技术。纵观世界水稻发展概况,水稻种植技术主要有2种模式,即水稻直播种植技术和水稻育秧移栽种植技术。采用直播种植技术的国家主要有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及其他欧美国家。亚洲地区以育秧移栽为主,水稻插秧移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我国水稻移载种植模式主要是人工插秧种稻,生产工艺落后,作业条件艰苦,劳动强度大,占用人员多,作业效率低,给水稻生产带来一定困难,所以,改进生产工艺,改善作业条件,提高作业效率是农民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我国在解放后就开始了对水稻插秧机械的研究,首选研制出的洗根苗水稻插秧机,由于其他技术不配套,综合效率低等原因而未能推广,但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1967年我国自行研制的第1台东风-2S型自走式水稻机动插秧机鉴定投产,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首批拥有机动插秧机的国家之一。在此以后,随着国家对农机投入的加大,水稻种植机械化有了较大发展。到1976年,全国水稻插秧机械保有量达10万余台,水稻机械化插秧种植面积约35万hm2,占水稻种植面积的1.1%,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对世界水稻种植机械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70年代末,我国从日本引进了盘育机插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解决了育秧与机插秧的配套问题,使水稻种植机械化作业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此基础上又开发研制了国产2ZT-935系列水稻插秧机,目前该机已累计销售近2万台,对我国水稻机械化插秧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80年代,由于农村政策的调整,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种植地块小而分散;农村经济正处于起步阶段,政府减少了对农机的投入,农民还没有购买农机的经济实力,这些因素限制了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使得水稻机械插秧水平降到了最低点,全国机插面积不足18万hm2,仅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0.5%。 90年代,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劳动力逐渐开始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民对机械化的要求迫切。国家开始重视对农业的投入,水稻价格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这些大大激发了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农村集约化经营开始实施,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有了较大的回升和提高,与此同时,我国开始了对水稻直播机械化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到1995年,全国水稻机械插身和机械化直播种植面积已达70万hm2,机械化程度提高到2.3%,创历史最高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还相当低,发展潜力很大。 2、世界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 目前世界上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较高的国家有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其中欧美国家以直播机械化为主,美国最具代表性;亚洲国家以育苗移栽为主,以日本为代表。 美国是最早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国家之一,目前已100%实现了水稻机械化直播。水稻直播种植技术,具有作业效率高,劳动强度低,作业机具简单,生产作业成本低,产量较高,适合大规模经营的特点;但是水稻直播技术对水稻品种、生长期、灌溉条件、整地质量及杂草控制技术都有较严格的要求,而且水稻直播技术对水稻品种、生长期、灌溉条件、整地质量及杂草控制技术都有较严格的要求,而且水稻直播用种量是移栽用种量的8-10倍。采用水稻直播技术除有适宜的水稻品种和良好的灌溉条件外,对整地质量要求较高,一般应保证地表平整高度差在20mm以内,否则由于水层难以控制,将直接影响水稻的出苗。美国已采用大型的激光平地机械,以满足水稻直播技术成败的关键,高效除草剂的应用为这一技术的推广提供了有利的支持,使得这一技术在欧美工业化国家得以发展应用。 日本是水稻移栽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在完成工业化的进程中,逐渐实现了水稻种植机械化。60年代,日本在对我国水插秧机研究的基础上,特别结合对水稻种植工艺的研究,注重农机与农艺配套技术,从育秧到插秧综合考虑,解决了带土中、小苗的插秧农艺问题,并首先实现了工厂化育秧作业,为插秧机的使用提供了良好的秧苗条件。插秧机结构的简化,机械造价的降低,及水稻插秧机工作效率和可靠率和可靠性的提高,使得日本的裟种植机械化水平得以迅速提高,到70年代末,机械化插秧作业面积已超过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90%。80年代,日本全国基本形成了统一的水稻栽培模式,育秧、插秧机械已实现了系列化、标准化,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达到98%,居世界前列。 3 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方向 水稻种植机械对水稻生产有非常重大的影响,据有关文献资料报道,机械化作业与传统工作业相比每hm2可增产稻谷1000kg,增产幅度为5%-10%,按我国现有水稻种植面积计算,水稻种植机械化程度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既可增产稻谷3.7亿kg,具有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我国地域辽阔,水稻种植分布广,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各不相同,经济发展也不平衡。按地理位置和耕作制度划分,我国水稻产区可分为3大类:一是高寒温带一季稻区,主要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新疆、河北和北京部分地区;二麦稻轮作地区,主要包括江苏、江西、安徽、湖北、四川、山东、河南等省区;三是多季稻地区,主要广东、福建、湖南、广西、云南等地区。在发展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方面,应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地制定其发展方向,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水稻种植机械化模式,以高产、高效为目标,同时还必须与环境保护和持续发展相结合。21世纪我水稻种植机械化模式将是以钵育行栽为重点,向钵育行栽、传统育秧移栽直播3种模式并存的方向发展。 3.1 钵育密移栽种植机械化 水稻钵育移栽,即水稻抛秧种植技术,是我国90年代开始推广应用的一项新的水稻种植技术。几年的生产实践证明,采用水稻钵育移栽种植技术具有两大优势:一是在水稻育秧方式上进行了重大变革,突破了传统的毯状育秧形式,采用了塑料穴育秧。育秧时每穴秧苗各自独立,没有相互牵连,减少了秧苗病害的发生和蔓延,且秧苗根系发达,素质明显提高。更重要的是避免了采用传统育秧方式栽插分秧时的伤秧、伤根现象,秧苗抛栽后可直接生长,无明显返青期,这样可使水稻的生长期延长(争取到5-7d的积温),对无霜期较短的东北稻区具有重大意义。采用穴盘育秧,还可减少秧田用地面积,秧田、大田比例可从常规的1:15增加到1:80,每hm2大田可节约秧田0.05hm2。穴盘育秧比传统育秧栽节种30-40kgohm-2,比水稻直接播种节种270-280 kgohm-2。二是采用了抛栽的形式。秧苗靠下部土坨的惯性落入成泥浆状的大田,栽植深度适当,避免了插秧造成的栽插过深和勾秧现象;秧苗分蘖早,低节位有效分蘖多,优势蘖比例大;穗型整齐,成熟度好。采用抛栽方法增产效果明显,且生产效率高,劳动强度低,这种方法目前已在全国推广应用。1998年水稻钵育移栽面积470万hm2,并迅速发展,预计到本世纪末达到700万hm2。水稻钵育移栽种植技术将成为21世纪我国水稻主要种植模式之一。 目前水稻的秧作业主要由人工手抛完成,虽比插秧减轻了劳动强度,工效也有所提高;但由于人工操作的不准确性,抛秧、育秧均匀度差,抛秧密度不易控制,作业质量不十分理想。这种现状影响了水稻抛秧栽培技术优势的进一步发挥,直接影响了水稻产量,因此水稻抛秧技术必须走机械化的发展道路。实现水稻钵育精确移栽,这将是我国水稻种植发展方向。水稻钵体育秧方式的采用,为水稻工厂化育秧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比较规范的种苗,为进一步简化钵育行栽机械的结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打下了基础。实现水稻钵育行栽种植机械化应重点开发以下产品:1)水稻工厂化钵体育秧设备。目前水稻钵体秧苗均采用塑穴盘培育,主要由人工作业完成,育秧均匀度较差,空穴率高。为适应水稻钵体秧苗移栽机械化的发展,就研制开发能够实现精密育秧的工厂化大型成套设备,保证每穴精确的播种量、铺土和覆土量,在工厂一次完成全部的育秧作业工序,为农户提供合格的钵体秧苗,并形成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网。同时,开发研制新型钵体材料和相应育秧设备,如采用新型纤维素作为钵体材料,既时成型,定时降解,不必回收,并在钵体材料中添加一些有利于秧苗生长的肥料和微量元素,以培育高素质水稻秧苗。2)钵体秧苗精密移栽机具。新型机具在性能上应比同等动力条件下的水稻插秧机效率提高1倍以上,成本上应下降20%左右,应保证精确的株距和行距。满足农艺要求,结构形式应利用高新科技,如气动电子控制技术,等等。 3.2 水稻插秧种植机械化 由于水稻钵育密移栽所具有的独特的技术优势,在部分地区将取代传统的水稻插秧种植技术,因此对水稻插秧机械的发展将产生不利的影响;但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条件差异较大,在一些地区传统的插秧种植技术将会继续应用,所以应对现有水稻插秧机械进行改进,同进完善育秧体系使秧苗与插秧机械相配套。进一步研制性能优良,工作可靠的新型插秧作业机具,使水稻插秧种植机具向着轻型化、小型化、高速化的方向发展。 3.3 水稻直播种植机械化 在我国积温比较富裕的水稻产区,对经营规模大、经济比较发达的稻区,应着重发展水稻直播种植机械化,拟解决以下问题: 1)水稻种子处理技术及设备。对于水稻直播技术,种子处理是很重要的一环。种子处理技术可解决种子的包衣和发芽率问题,减少直播稻的用种量。 2)高效质量的整地机具。水稻直播技术另一重要环节是提高整地质量,因此研制开发大型高效的整地机具是必不少的。 3)水稻直播精密播种机具。在解决了种子和整地问题后,种子在田间的精密分布必须依靠高效的水稻直播精密播种机具来完成,该机具在性能上能够适应不同的种子,可实现种子在田间以精确的株距、行距分布,为水稻后期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作者:宋建农 庄乃生 王立臣 刘小伟 魏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