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面对世界与人生-叔本华与尼采美学思想浅探

合集下载

试论叔本华的美学思想

试论叔本华的美学思想

试论叔本华的美学思想作者:马春节来源:《科海故事博览·智慧教育》2013年第12期摘要:叔本华的美学思想是溶入他的哲学思想中,他的“观审”和“迷失”的美学思想,即认识主体在观赏自然或者关照艺术作品的时候,由于消除物我之间的差别而获得的一种忘我境界,或者主体摆脱求生意志的缠绕,迷失于对象之中,把自我完全放弃,成为纯粹的主体,这种美学思想与西方的思辨美学思想不同,包含深刻的人生意义,因此对我们的人生也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理念;自失;观审一、美存在与理念中叔本华这里的理念和黑格尔的理念是不同的概念,叔本华认为理念是意志的唯一直接的客体性,意志通过理念才能间接的客体化为现象。

而现实的许多现象在我们面前,并不是整齐有序,是很杂乱的,又是变幻莫测的,和意志不是直接同一的,所以不是意志恰如其分的客体化,因此就是不完美的。

“唯有理念是意志或自在之物尽可能的恰如其分的客体,甚至可说是整个自然之物,不过只是在表象的形式之下罢了。

”[1]“理念把意志客体化了,这样的客体化是完美的。

”[1]“生命意志就在这理念中有着它最完美的客体性。

”[1]这就是叔本华所认为的完美性,就是这种理念把意志客体化的完美性,因此美只能存在于理念之中,而“美感”也就是指人们认识到了这种完美性。

但是认识到存在理念中的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为我们的认识总会受到各种意志的限制,因为认识本来就是为意志服务的,认识中的表象世界总是与个体发生这种或那种因果关系,或者认识总是依据根据律行事,所以认识不能够认识到它背后永恒的不受因果性制约的理念。

这样也就意味着不能认识到理念把意志客体化的完美性了,也不会有美感的发生。

所以叔本华认为,要想真正获得美,那就必须“它是在认识挣脱了它为意志服务的关系时,突然发生的。

这正是由于主体已不再仅仅是个体的,而已是认识的纯粹而不带意志的主体了。

这种主体已不再按照根据律来推敲那些关系了,而是栖息于,沉浸于眼前对象的亲切观审中,超然于该对象和任何其他对象的关系之外。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以其对人生智慧的独特见解而闻名于世。

他的思想深刻而富有启发性,对于我们如何理解并应对人生中的各种挑战和困境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叔本华的人生智慧,希望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示和帮助。

1. 人生的苦难与悲观主义叔本华认为,人生充满了苦难和痛苦。

他认为,人们的欲望和追求永远无法得到完全满足,这导致了人们的不满和痛苦感。

他将这种现象称为“欲望的无尽之轮”,并主张通过放弃欲望来减少痛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观点并不是一种消极的态度,而是一种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生的真实认知。

他认为,只有通过接受人生的苦难和痛苦,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并珍惜生命的价值。

2. 意志与冲动的控制叔本华认为,人的行为受到内在的意志驱动。

这种意志是一种盲目而无情的力量,它驱使人们追求自身的利益和满足。

然而,叔本华主张通过理性和自我控制来抑制意志的冲动。

他认为,只有通过自我约束和冷静思考,我们才能摆脱意志的束缚,从而达到真正的自由和内心的平静。

3. 知识与智慧的重要性叔本华认为,知识和智慧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主张通过学习和思考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并通过对世界的观察和分析来获得智慧。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世界的深入了解,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叔本华还强调了对艺术和文学的重要性,认为它们可以帮助我们超越现实的局限,寻找到更深层次的智慧和理解。

4. 孤独与内心的平静叔本华主张通过与自己独处来寻找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感。

他认为,与他人的交往往会带来矛盾和纷争,而孤独可以让我们远离外界的干扰,更好地与自己的内心对话。

他认为,只有通过与自己的内心深入交流,我们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并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感。

5. 爱与同情的重要性尽管叔本华对人生持有悲观的态度,但他也强调了爱与同情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对他人的同情和关爱,我们可以超越自身的利益和欲望,体验到更高级别的幸福和满足感。

略论叔本华和尼采的不同

略论叔本华和尼采的不同

略论叔本华和尼采的不同叔本华是现代西方哲学意志主义的开创者。

他主要围绕生存意志构建了自己庞大的理论体系。

虽然叔本华开创了意志主义的哲学流派, 但是他的意志主义带有太多传统哲学的烙印, 所以在他的理论中并没有始终坚持意志主义原则, 这一点受到他的继承者尼采的批评。

尼采主要围绕着他的权力意志#重新诠释了意志主义, 使意志主义更加完备。

本文就试图简略论述一下叔本华学说和尼采学说的不同。

一、在本体论上, 世界二分法向世界一元论的发展在本体论上, 叔本华坚持了自柏拉图以来把世界分为现象和本质的两部分的传统思想。

他像康德一样, 将世界分为现象和自在之物两部分, 只不过他对自在之物的界定不同于康德, 他指出自在之物就是意志。

而尼采认为, 叔本华的这一本体论意志主义的性质不突出和彻底, 于是对之作了修改和补充。

其一, 尼采不像叔本华那样将世界分为现象和自在之物两部分, 而是将世界笼统地说为是意志及其变化形态。

他指出世界是一元的, 并称之为现象世界, 所指的是我们生活其中的客观世界。

在尼采的眼中, 这个世界既是现象又是本质。

作为本质, 并不是在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东西, 而是以多种方式、样式显示着自己的东西, 它同时也是这些方式、样式本身; 作为现象, 也不是表面的、易变的东西, 不是某种内在东西的外在表现, 它自身就是一切, 在它之外就没有任何东西了。

尼采把这个不区分现象和本质的一元世界说成是意志权力意志。

这样, 尼采就取消了传统哲学一贯坚持的现象本质之分。

叔本华主张, 同一的意志整个地出现在每一个别事物之中, 它由于在不同事物中显现的程度不同, 而成为千差万别的个别事物的意志。

而尼采却不这样认为, 他指出整体世界就是权力意志, 个别事物也是权力意志, 个别事物的权力意志是整体世界权力意志的一部分。

其二, 将叔本华的生存意志改造成为权力意志。

在叔本华的理论中, 他所认为的作为事物本质的意志的根本属性就是求生存, 人生惟一的目的就是求生存, 因而他的意志被称为生存意志。

尼采美学思想述评

尼采美学思想述评

尼采美学思想述评尼采美学思想是20世纪西方思想史上一次重要的嬗变。

他的哲学思想对于当代的艺术发展、审美理论和文化习惯的改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么,什么是尼采的美学?其核心思想又是什么?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尼采美学思想,并通过五个例子来证明他的影响。

尼采的美学思想尼采美学的核心就是强调人类艺术的创造性与创意的自由。

他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阐述了“两种本质”这一观点,即人类存在的两种本质——阿波罗式的理性、秩序、和谐与狄俄尼索斯式的冲动、破坏、混沌。

他认为,艺术是这两种本质创造力的结合,同时也是对于现实生命的一种超越。

在尼采看来,艺术家通过艺术的创造力与创新实现了一种“自我超越”,“心灵陶冶”,并达到了某种最高境界的美感体验。

尼采认为,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艺术表达出过去、现在、未来的人类生活,这种表达是一种精神的自我发掘、自我创造,是“艺术家形成自我深度感悟的过程”。

同时,艺术不单是一种保存文化遗产的手段,更是生活处处可见的一种生命现象,使人们对于生命和自我有了更深层次理解的同时,对于现实的反思也是一种启迪和深刻的思考。

五个例子证明尼采美学思想的影响1. 艺术破旧,创新至上尼采美学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影响非常明显,艺术家们在他的美学理论的指导下,更加重视对于艺术的自由创造,不断挑战传统艺术模式,实现破旧创新。

充分发扬尼采美学精神的艺术家,表现他们对于自由艺术的追求,在新的形式、新的艺术表现手法上进行了充分地创造。

如中国当代艺术家刘小东在其画作中充分发扬了尼采美学思想的精髓。

刘小东的绘画以对人类的深刻洞察和理解为出发点,充分表现了艺术中的狂欢、混沌、人的欲望和超越等元素。

2. 表现法的突破尼采的美学思想影响了当代电影艺术、音乐艺术、舞蹈艺术等众多领域,在舞蹈艺术中,《速度步舞》(Speed Walk)这首舞曲就是充分发扬了尼采美学的思想。

《速度步舞》以舞动表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快节奏、快节奏的生活状态,同时也表现了狂欢、冲动的核心元素,充分体现了尼采对于艺术中“狂热、迷失和翻转”这些元素的认可。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是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的一部重要著作,本书于19世纪初期出版,被誉为叔本华哲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本书主要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幸福的追求以及人类存在的困境等重要主题。

以下将详细介绍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中的思想观点。

第一部分:人生的苦难与无常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以悲观主义为核心,他认为人生充满了苦难和痛苦。

他将人类的存在比喻为一个无尽的欲望与痛苦的循环。

人们不断追求欲望,但欲望的满足只是短暂的,之后就会陷入空虚和无聊。

他主张人们应该认识到生活的苦难和无常,从而摆脱对欲望的追求,减少痛苦的产生。

第二部分:幸福的追求与意志的否定叔本华认为,人们追求幸福是基于对欲望的追求,而欲望永远无法得到完全满足。

他提出了一种否定欲望的思想,即通过否定自己的欲望,达到超越欲望的境地,从而获得真正的幸福。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欲望的否定,人们才能摆脱痛苦和苦难,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第三部分:人生的意义与道德观念叔本华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道德观念。

他认为,人类存在的意义不在于追求个人的欲望满足,而是通过超越个人的欲望,追求普遍的道德原则和伦理价值。

他主张人们应该关注他人的痛苦,以同情和慈悲的心态对待他人,从而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第四部分:艺术与审美观念叔本华对艺术和审美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逃离现实世界的方式,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暂时忘却自身的痛苦和苦难。

他将艺术比作一面镜子,能够反映出人类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情感。

他强调艺术的重要性,认为艺术是人生中的一种救赎和解脱。

结论: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是一部深刻而富有启发性的哲学著作。

他的思想观点对于人们认识和面对人生的意义、苦难和幸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的悲观主义思想引发了人们对生活的深思,同时他对道德和艺术的探讨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超越痛苦的方式。

通过对叔本华思想的学习和理解,人们可以更好地应对人生的挑战,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尼采的生命美学

尼采的生命美学

尼采的生命美学尼采的生命美学是关于人生价值和美的哲学理论,其中包含了很多值得深思的观点。

尽管这个理论有着其争议性,尼采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透露出了它的魅力和多样性。

本文将讨论尼采的生命美学,并举出5个例子来证明它的存在。

尼采的生命美学受到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

在他的哲学中,人生的价值是基于人们如何追求个人的个性和幸福感。

尼采认为,人生需要放弃传统的道德原则,要追求自由和个性的生活方式。

人们可以通过个人的创造力和创新来建立自己的价值,而不是仅仅遵循传统的规则。

因此,尼采强调了个人的自由和自主性,以及对自己生命的轨迹和目的的掌控权。

在生命的哲学上,尼采认为,个人需要克服消极的情绪,像愤怒、恐惧、悲伤等。

这些情绪可以在其生命哲学中表达为"巨人"。

"巨人"是指那些干扰自由和命运的人生因素。

通过克服自身的巨人,个人可以自由地追求美好的生命体验。

这些生命体验可以表现为幸福、快乐和满足。

尼采认为,要追求这些生命体验,个人需要追求美,美是目的和生命价值的根源。

基于这些尼采的生命哲学的想法,我们来举出5个例子,来证明它的存在:1. 巴赫的音乐,可以被解释为无私和个人幸福感的追求。

据认为,巴赫是尼采生命美学的一个范例。

他的音乐被赞扬,因为它充满着个性,个人的欲望和理想的完美。

巴赫的音乐是源自于他个人内在的生命哲学,因此充满了自由、创新和生产力。

2. 马蒂斯的艺术作品,体现了尼采的生命哲学的核心。

马蒂斯认为,艺术是关于个人的感受和经验,需要依赖个人对生命体验的感知和感受。

他的作品从个人身上升华,又传达给了观众和世界。

这种艺术来源于个人的生命体验和真实感受,是追求生命价值和美的表现方式。

3. 賈斯汀·魏伯 (Justin Bieber) 的音乐,也能够被解释为追求生命美学的实例。

魏伯的音乐是富有创意,精髓和感性的代表,讲述了爱情、幸福、自我探索和自省。

他曾经参与了一些颇具争议的行为,但通过这些事情,他体现出了追求幸福和个性的价值。

叔本华唯意志论及美学思想

叔本华唯意志论及美学思想

叔本华唯意志论及美学思想哲学思想也是生命体验的一种表达。

只不过我们普通人只能感受它,而无法精确地表达。

叔本华在柏拉图和康德的哲学基础上,综合东方佛教哲学,创立了反理性主义和悲观主义的唯意志论哲学。

他的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生命意志本体论、直观主义认识论和悲观主义人生观。

与同时代的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不同。

他的理念旨趣不在于思辨唯心主义的抽象理论演绎,而是生命、生存、人生。

本体不再是绝对的实在,不再是上帝,而是生命意志。

它是一种盲目的,不可遏制的冲动,超出人类认识范围以外的,不受充足理由律支配的非理性的存在。

叔本华在其理论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开宗明义第一句就写道,“‘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

对于任何一个活着的和认识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

”对于这句话的认识,小听见给我们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拿起一个将要丢掉的垃圾纸,然后对它说五句话:“你对我是没有意义的。

”“你如果有什么意义,那也是我所赋予的。

”“但是我的头脑充斥着我过去的经验和念头。

”“过去的经验和念头是有局限的。

”“所以我并无法真正认识你。

”反复感受这几句话加深对叔本华理论的理解。

意志是第一性的,最原始的认识,只是后来附加的是作为一只现象的工具,而隶属于意志现象。

就像大多数的美学家一样,他的美学思想是其哲学思想的自然延伸,突出了非理性,主体性。

叔本华没有给美下过确切的定义,而是从主体的心理方面来谈论美,或者说从美感出发来论美。

后来的学者干脆把叔本华的美学思想概括为非理性的美感论。

他认为现实中的个体的认识只能停留在表象世界,无法不受到根据律制约的理念。

只有认识主体摆脱了意志的束缚,上升为审美直观,“审观”时,才能认识普遍的理念。

叔本华认为,美作为理念,只有出现在主体的观审状态中,即审美中。

审美观审说是叔本华美学的核心部分,其它的美学观点都是由此生发出来的。

在美学史上有很大的影响,预示着20世纪西方美学由客观论向主体论转向潮流,为现代“审美态度”说奠定了基础,揭示了审美和艺术活动中的一些活动的特点,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悲剧的诞生”,生命的礼赞——尼采的美学主张

“悲剧的诞生”,生命的礼赞——尼采的美学主张

“悲剧的诞生”,生命的礼赞——尼采的美学主张尼采是德国哲学家,但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罗素说,尼采虽然是一位教授,却是文艺性的哲学家,不算是学院哲学家。

尼采出生在普鲁士一个牧师家庭,他的母系有波兰贵族的血统,这一直是尼采引以为自豪的事情。

尼采名言在尼采4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

性情孤傲、多愁善感、身体纤弱的尼采成为家中唯一的男人,与母亲、祖母、两个姑姑和妹妹住在一起。

尼采幼时受到正规的宗教教育,是一个虔诚的教徒,但是成年的尼采没有继承父亲的遗志从事宗教事业,并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喊出“上帝死了”,一语概括了基督教文明的危机,昭示着虚无主义的来临,将整个西方思想界震得摇摇欲坠。

尼采与哲学小时候的尼采就显露出对音乐的爱好,他说:“如果没有音乐,生活对于我将是一种错误。

”1864年,尼采入波恩大学修习神学和古典文献学,后转入莱比锡大学跟从当时语言学巨擘李希尔学习。

1865年10月,尼采在房东的旧书店里,看到叔本华的著作《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他写道:“书里的每一行都发出了超越、否定与超然的呼声。

我看见了一面极为深刻地反映了整个世界、生活和我内心的镜子。

”正是叔本华和后来结识的音乐家瓦格纳,使得尼采认为:“音乐是意志的直接体现”。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69年,25岁的尼采没有进行论文答辩,就被李希尔推荐到巴塞尔大学担任古典文献学教授。

清华大学获22亿元捐款,史上最大笔捐款这一年5月28日,尼采在巴塞尔大学发表题为《荷马与古典文学》的就职演讲。

尼采主张,学者必须接受艺术家的观点来阐述经典。

巴塞尔大学1872年,尼采出版了《悲剧的诞生》。

在这部著作中,尼采要“用艺术家的眼光来考察科学,又要用人生的眼光考察艺术”。

山西新大学简称雷人1876年,尼采的健康状况开始恶化,此后的岁月里,尼采一直时断时续地受精神分裂症的折磨。

尼采画像1879年,尼采辞去了巴塞尔大学的教职,开始10年的漫游生涯,同时进入他的黄金创作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美学:面对世界与人生——叔本华与尼采美学思想浅探 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美学与西方传统的思辨美学截然不同。他们不是回避与具体人生的联系,去追求所谓的无限与永恒、去探索审美现象背后的本质奥秘,而是把美学放在人学的大背景下,将人在“生命意志”、“强力意志”的驱动下而展示出的本真的存在状况和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作为美学思考和艺术表现的唯一对象。这种美学研究的全新切入,意在阐释和规范他们认为应当如此的人生态度和人生方式,率先反映了现代西方人试图摆脱异化、追求精神自由的努力。我们认为,审美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同时也是人生价值取向,因而,艺术、审美、人生在他们的美学中是紧密相连的。这既是叔本华、尼采与传统美学的明显区别,也是他们两人最大的共同之处。但是,我们也看到,面对多灾多难的世界和矛盾复杂的人生,叔本华和尼采又常常发出不同的声音。 一、哲学背景 叔本华和尼采的美学思想是他们的意志主义本体论、反理性主义认识论和悲观的人生观或悲剧世界观相结合的产物,因此,要把握他们的美学思想,首先应对其哲学背景有个基本的了解。 叔本华的哲学有三个来源,即康德、柏拉图和印度佛教哲学。他把康德的“现象世界”和“自在之物”改造成“表象”和“意志”,认为“一切客体都是现象。唯有意志是自在之物”。(注: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64-365页。)意志的直接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客体化是理念,它通过理念才间接地客体化为各种表象。意志是世界的本质,表象是世界的存在方式,理念则是意志和表象的中介。那么,作为“自在之物”的意志究竟是什么呢?叔本华说,“意志自身在本质上是没有一切目的,一切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注: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35页。)这就是说,意志是一种盲目的、永无止境、永不停息的欲求与冲动,其基本特点就是求生存。因而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又被称为“生存意志论”或“生命意志论”。 这种非理性主义的生存意志论在人生观上的推演便是悲观主义。叔本华认为,生存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因为人活着必有欲望,而一切欲望与追求都是由于缺乏,由于对自己现状的不满,但欲望是永远无法满足的,每一次暂时的满足都会成为又一个新的欲望的起点,那么,人怎样才能摆脱痛苦?叔本华认为,摆脱痛苦的根本办法看来只有摆脱意志。摆脱意志无非是要摆脱产生欲望的自我或个体,即走向死亡。一旦没有了产生欲望的自我或个体,没有了意志,也就没有了表象,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也就不再存在,世界就等于“无”。这样,叔本华又由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最后走向了否定一切的极端虚无主义。这是其哲学的必然逻辑结论,也是其艺术美学的哲学立足点。 作为一个哲学家,尼采也与叔本华一样,终生都在探索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他在探索人生问题之初,就遇到了叔本华,并深为其理论所吸引。他认为,叔本华揭示了人生的可悲真相,远比那种浮浅庸俗的乐观主义高明,是一位能把他从时代的缺陷中拯救出来的真正哲学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家。然而,尼采虽然接受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理论前提,但他又不甘忍受生存意义的毁灭和人生的无意义,他是一个“悲剧哲学家”,他要创造有别于叔本华的人生哲学。 关于世界的本质,尼采也认为是意志,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冲动,但它并不像叔本华讲的那样是求生存、温饱的生命意志,而是强力意志。而且,尼采认为,叔本华的理论在逻辑上是不彻底的,既然生命意志是世界的本质,它就应当是永恒的,个体生命的不断毁灭又不断产生,正表明了自然界本身生命力的强大。所以,他以叔本华哲学的终点——生命的悲观意识——作为自己哲学思考的起点,与叔本华为逃避痛苦而否弃生命不同,他为了肯定生命而肯定痛苦。尼采的本体论已清除了叔本华否定、灭绝生命意志的悲观主义成分,而注入了创造、奋斗和热爱人生的肯定生命意志的精神。强力意志还被视为伦理道德标准,作为一种最高的价值尺度,尼采用它来衡量人类的一切精神文化的价值,对传统的基督教文化和现代生活进行了透彻的反思。他认为,所谓真理、道德、审美等,都只是为强力意志服务的工具,是意志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创造的。任何一种理论,无论多么荒谬,只要能满足强力意志的要求,那就是真的、善的、美的。基于这种认识,尼采广泛地抨击了传统文化,提出要“打倒一切偶像”,即打倒一切旧有的真理。但尼采并不主张虚无主义,而要“重估一切价值”,实现“价值的转换或重建”。虽然这种思想在本质上同叔本华的结论一样,也是令人沮丧的,但在主观上,尼采是竭力要赋予它一种乐观的色调的。这一点,我们不应忽视。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正因为这种哲学思想上的师承和变异,使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论美学的合唱中演奏着相同的曲调,也唱出了不同的变调。 二、艺术与人生 叔本华、尼采的哲学所关心的主要问题是人生问题,而美学则是他们思考人生问题的一种特殊方式,因而,艺术与人生的关系自然也就成为了这种理论思考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前所述,在人生问题上,叔本华的一个主要观点就是,人生即痛苦。人如何才能摆脱痛苦?除了灭绝意志,走向“寂灭”、涅磐即死亡这一根本彻底的解脱之途外,暂时的解脱办法则有赖于艺术。 艺术何以具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呢?按叔本华的哲学,意志作为终极实在,是无法认识的,唯有作为其客体化的理念,才是认识的对象。而“艺术的唯一源泉就是对理念的认识,它唯一的目标就是传达这一认识”,(注: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73页。)这就是说,艺术是以理念为对象的。而且,艺术活动对理念的认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感性认识或理性认识,而是一种完全独立于因果律之外的纯粹“直观”,它能使人在表象世界中直观到理念这个意志的直接客体性,因而能够避免为意志服务的劳役。这种对理念的直观就是审美。同时,在审美观照中,由于作为观照主体的个人暂时忘记了自己,忘记了自己的意志,或者说忘记了自己的欲望和烦恼,而仅仅作为纯粹的主体,作为客体的镜子而存在,因而也就达到了对人生痛苦的暂时忘却,进入一种独立自足的境界。叔本华称这种审美境界为“自失”,即主体“自失”于对象之中。也就是说,审美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观照中的主体,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个体,而是与客体对象混为一体,在客体中忘却自己,成为丧失了自身的纯粹主体。这种主客体水乳交融的认识活动,也就是所谓的审美“观审”。生活中的痛苦可以为艺术审美的愉悦所淡忘,艺术的神奇力量正在于此。因而,艺术是“人生中最令人愉快和唯一纯洁无罪的一面”,是“人生的花朵”。(注: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58页。) 在艺术与人生的关系问题上,尼采是深受叔本华影响的,但他更明确地肯定了艺术对人生价值的崇扬与升华。尼采也认为,人生充满了痛苦与冲突,个体终将毁灭。这是真理,但真理并非最高的价值标准,真理是丑的、残忍的、令人恐怖的。为了战胜这真理,人们只有求助于艺术,因为“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注:尼采:《悲剧的诞生》,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2页。)有了艺术,人“就不致毁于真理”。(注:尼采:《悲剧的诞生》,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366页。) 尼采认为,审美的人生或人生审美化的必要性,在于人生的悲剧性。他把人生看作是一种悲剧艺术,认为虽然人生中充满了种种困苦和不幸,但人们在同不幸与痛苦的抗争中,又会感受到宇宙生命力的旺盛与丰盈,体尝到生命的欢乐。而个体生命的毁灭本身也是生命意志肯定自身的一种形式,这就是人生的悲剧美。 将人生视为一种悲剧艺术,尼采认为其实质并不象叔本华所说的,来源于生命的有限与欲望的无限,而是植根于人性中的两种精神——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的对立与冲突。尼采认为,这两种精神既是一种审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美情趣,更是一种人生态度,但它们是相互对立的。人类的艺术即源于此。日神精神产生出塑造美的形象的造型艺术和大部分的文学,酒神精神产生出令人迷醉的音乐和舞蹈。而二者的结合则产生出悲剧。无论是日神艺术还是酒神艺术,都是出于对人生痛苦的敏感而对人生的肯定,因而悲剧是表现人生、肯定人生的艺术高峰。 由此看来,在艺术与人生的关系问题上,叔本华和尼采都认为艺术是解决人生矛盾的所有可能性中最好的一种。这对西方现当代美学的发展,无疑有着重要的影响。 艺术与人生的关系问题,或者说艺术在现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是现当代西方美学十分关注的问题。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就认为,现代资本主义对人的控制已深入到存在的本能和生理层次,故而反抗和解放也必须在这一层次上进行,因为人的自由植根于人的感受性之中。而艺术和审美便代表了人的感性方面,它可以成为一种颠覆的力量,反抗社会对人的控制,使单面的人成为全面的人。艺术是建立新感性的灵丹妙药,可以代替政治革命来克服异化。这未免太过于夸大了艺术的功能,但从突出艺术的本体论意义来看,它又是不无根据的。其实,真正使艺术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应该说是自叔本华、尼采开始。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是以人的分裂为基础的。叔本华、尼采强调将艺术作为解决欲望与现实的矛盾的重要途径,视审美为弥合现代社会分裂的强大粘合剂,至此重新找到了人的存在的主体性,人不再是分裂的。 三、悲剧功能 叔本华和尼采都非常推崇悲剧,认为悲剧是文艺的最高峰。应该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