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跨媒体新闻方向)
新闻传播学媒介经济知识点梳理

新闻传播学媒介经济知识点梳理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传播学中的媒介经济领域愈发重要。
媒介经济涵盖了众多关键的知识点,深入理解这些知识点对于我们把握传媒行业的发展规律、运营模式以及未来走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媒介经济的基本概念媒介经济,简单来说,就是研究媒介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的运行规律和经济效果。
它关注媒介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以及媒介组织如何在市场中运作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媒介产品具有独特的性质,与一般商品相比,它既具有经济属性,又具有文化和社会属性。
例如,新闻报道不仅是一种信息产品,还承担着传播价值观、引导舆论的社会责任。
二、媒介市场的结构与特征媒介市场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市场体系。
从市场结构来看,它既存在垄断竞争,也有寡头垄断的情况。
大型传媒集团在某些领域可能占据主导地位,而在一些细分市场,众多小型媒体也能找到生存空间。
媒介市场的需求具有不确定性和多样性。
受众的兴趣、偏好随时可能发生变化,这使得媒介产品的生产和推广面临较大的风险。
同时,媒介市场的供给也受到技术进步、政策法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三、媒介产业的价值链媒介产业的价值链包括内容创作、制作、传播和营销等多个环节。
内容创作是源头,优质的内容是吸引受众的关键。
这需要专业的记者、编辑、编剧等创意人才,他们的灵感和才华决定了媒介产品的质量和吸引力。
制作环节涉及技术设备、制作团队等方面的投入,以确保内容能够以高质量的形式呈现给受众。
传播环节则依赖于各种传播渠道,如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以及新兴的互联网平台、移动终端等。
营销环节则负责将媒介产品推向市场,通过广告、推广活动等手段实现价值变现。
四、媒介融合与数字化转型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介融合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不同类型的媒介相互渗透、相互合作,形成了跨平台、跨媒体的传播格局。
数字化转型则给媒介经济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数字技术降低了传播成本,提高了传播效率,同时也改变了受众的消费习惯。
新闻传播学类毕业论文选题参考方向

新闻传播学类学年论文、毕业论文选题参考方向-更新版各位同学请注意,为了增加大家的选择方向,老师们在原来的选题基础上又特意追加了一部分选题,在下面的文档中用红色标注,请大家抓紧时间确定选题,截止时间5月10日。
新闻学一、新闻职业道德与法规方面1、中国电视节目低俗化现象(娱乐化倾向)与规制2、新闻炒作的道德思考3、有偿新闻在中国当下的具体表现及其治理4、论当下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5、论新闻自由与个人隐私(隐私权、知情权和采访权的冲突与平衡)6、论隐性采访所面临的道德法律问题及规避之策7、(网络)虚假新闻的危害与治理8、司法新闻报道中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的冲突与平衡9、新闻侵害名誉权问题研究(典型案例分析)10、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职业道德建设11、论当前我国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12、舆论监督与“媒介审判"研究13、媒介报道与司法审判的界限14、媒介规制研究15、灾难新闻的报道伦理16、舆论监督与调查性记者的职业准则二、新闻业务方面1、新闻叙事研究2、从近年典型人物报道看新闻传播的审美化3、新闻作品的语言美4、新闻作品的形象美5、新闻作品的意境美6、论新闻报道中的人性化写作7、社区新闻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研究8、传媒的都市空间生产研究9、城市形象传播研究10、抗争性新闻事件报道研究11、中国媒介融合研究12、论日本动漫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13、武汉都市报业市场研究14、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创新15、公共评论与知识分子的表达16、新闻评论的人文化趋势及其写作形式17、我国舆论监督类电视调查性报道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18、论新闻媒体在中国公共领域构建中的角色与功能19、公共危机传播研究20、新闻文体发展研究21、新社会阶层的媒介形象与身份认同研究22、典型报道的改进研究23、大众传媒在转型期中国“群体性事件”中的实际效应及作为分析24、大众媒体都市集体行动报道机制研究25、医疗报道研究26、中国转型时期政府形象的媒介再现研究27、风险传播研究28、健康传播研究29、农民工的新闻话语表达研究30、区域传播研究31、传媒的公共性研究32、传媒的消费主义研究33、媒介恐慌研究34、当前我国对外报道研究35、当前灾难报道的新趋向研究36、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研究37、食品安全危机的传播机制分析38、电视“真人秀"节目研究39、大众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40、读图时代与新闻审美的价值走向研究41、新闻时评热成因探析42、新闻线人的利弊研究43、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与信息公开44、公共广电的理念与中国广电体制改革45、纪录片影像与社会表达46、突发公共事件的媒介报道47、社会变迁时代的媒介时评分析48、新闻专业主义观念的产生、内容与价值49、CNN的价值观及其对电视新闻的影响50、美国新闻自由的发展与《纽约时报》51、社会热点问题的媒介报道52、谣言与舆论传播53、黄色新闻与媒体娱乐浪潮54、明星访谈类电视栏目设计三、新闻史1、19世纪中后期中国报业生态研究2、维新时期报刊舆论对社会进程影响研究3、《新记大公报》“文人论政”研究4、《申报》经营管理研究5、《世界日报》、《世界晚报》副刊研究6、外报对中国晚清社会发展研究7、报刊舆论对中国近代社会影响研究8、新文化运动之在新闻史上的意义研究9、梁启超新闻思想研究10、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兴起成因研究11、第二次鸦片战争上海报业繁荣原因研究12、王韬报刊思想研究13、维新派报刊特点研究14、晚清女报研究15、《民报》在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研究16、章太炎报刊思想研究17、《中央日报》研究18、黄远生报刊通讯特点研究19、《解放日报》整风改革与中共新闻理论发展研究20、范长江新闻思想研究21、《新华日报》研究22、20世纪初年留日学生报刊活动研究23、《申报》副刊“自由谈"研究24、邵飘萍报刊思想研究25、五四时期四大著名副刊研究26、新华社发展历程回顾与研究27、储安平《观察》周刊研究28、20世纪初年我国新闻教育事业发展研究29、《时务报》研究30、《新闻报》之“经济新闻"研究四、新媒体1、试论当前我国政务微博的发展2、微电影兴起的传播学思考3、微博兴起与“全民记者”研究4、网络环境下的大众传媒新闻处置研究5、对手机报的思考与研究6、QQ群的传播模式探析7、微博时代的民生话语权辨析8、网络微博与公民新闻实践9、新媒体事件的民意表达与公众参与10、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与信息公开11、农民的互联网使用行为12、农民的手机使用行为13、互联网媒介对中国日常政治生活的影响14、网络时代主流媒体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话语分化15、手机微博的发展及对策研究16、网络舆论引导研究17、新媒体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五、媒介经营管理1、中国传媒业可持续发展研究2、中国传媒多元化投资现状与对策研究3、湖北媒介文化企业经营环境研究4、武汉都市报赢利模式研究5、武汉市城市电视台发展战略研究6、媒介产业财务预测方法的研究与应用7、论武汉动漫产业的发展之路8、武汉传媒产业发展的法律环境分析9、传统报业集团的新媒体创新思路10、媒体行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11、改革开放30年武汉市电视产业发展成就和经验研究12、个案研究:华谊兄弟13、移动电视受众市场与赢利模式分析14、武汉市城市文化与城市品牌研究15、电视台版权管理16、电视台品牌管理17、法制节目相关问题研究18、论影视产业的版权战略19、政府在新媒体中的监管20、浅析我国电视行业发展中的体制性制约因素21、探讨新的媒体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22、我国电视媒体市场化过程中的困境23、政府媒体进行管理的原则与方法24、武汉地区电视媒体人才需求调查25、我国报业的数字化转型26、英美广播电视产权制度变迁对我国的启示27、媒介资本市场现状研究28、广电集团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员工忠诚度研究29、广播电视媒体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30、纸质媒体的品牌化发展路径31、电视媒体的品牌化发展路径32、户外媒体的品牌化发展路径33、本土传媒企业与跨国传媒集团的营销策略比较研究六、传播学1、国际传播的文化霸权研究2、国际传播的刻板成见问题研究3、媒介生态环境问题研究4、3G时代手机媒体传播优势分析5、网络实名制的可行性研究6、网络流行语研究7、网络文化研究8、网络恶搞研究9、电影中的国际形象研究10、网络时代的政府媒介现象传播策略11、好莱坞电影中的美国形象研究12、网络互动与现实人际传播的异同13、近年国内媒体对大学生群体的报道研究14、灾难事件新闻传播中的政治控制与新闻专业注意15、新闻伦理研究16、“公共新闻”与社会变迁17、影视剧中的女性形象研究18、女性主义的跨文化传播研究19、电视媒体的节目文化传播研究20、中国经济新闻报道的话语研究21、当代中国媒介权利与政论权利的结构变迁22、分文人化时代生活服务类电视节目的发展策略23、新闻报道中隐私权保护问题24、公关在新闻传播报道中的作用及其发展25、重大突发事件媒体报道研究26“新闻立台”理念及其实践27、我国儿童电视节目如何发展现状与品牌建设研究28、美国总统竞选中的传播策略29、争议性公共议题的媒介表达与社会参与30、网络传播中心群体极化现象31、网络传播对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影响32、转型时期中国“公共新闻"的实践研究33、网络媒体的“舆论绑架”现象研究34、食品安全报道研究35、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36、风险社会中的媒介治理37、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及对策38、风险社会中的危机传播研究39、重大事件的议程设置效果分析40、中美主流媒体报道的新闻框架比较分析广告学1、20世纪广告创意模式研究2、整合营销传播对广告发展的影响3、国家形象传播策略研究4、城市形象传播策略研究5、城市形象传播的定位策略6、20世纪广告策划的理论流派研究7、广告传播与国家软实力建设8、广告传播与品牌建设9、广告传播与企业文化建设10、广告传播与公共关系的互动影响11、互联网时代的广告传播创新研究12、广告策划与广告创意的关联与区别13、全媒体时代的广告传播价值研究14、广告的社会价值15、广告传播与时尚文化16、中国广告产业的创新与发展17、李奥•贝纳、奥格威、伯恩巴克广告理论研究18、世界著名广告公司策划流程与方法研究19、广告人的知识结构研究20、广告传播与大众文化的关联与影响。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解读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解读下设六个方向: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与媒体管理;新媒体传播;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广告与品牌传播;媒体话语与传播序号专业方向所属单位专业方向介绍 1 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方向致力于培养具有现代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深刻了解中国国情,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本方向的人才培养注重两个方面的素质:一是着重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新闻理念,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使学生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
二是重视学生广播电视方面实践能力的训练,在课堂内引入实践环节,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的作用。
在实践中发挥业界导师的作用,安排学生进入主流媒体实习,强化训练学生的新闻采编能力。
本方向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较高的政策水平,拥有扎实的新闻传播理论基础,具备较丰富的媒体实践经验与业务能力,熟练掌握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的规律和流程、技术及特点,除了常规广电新闻,还能够从事高品质新闻报道的工作;旨在为广电新闻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党政新闻宣传部门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
本方向采用学校与业界共同培养的模式,学校先后与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香港卫视、湖南广电集团、浙江广电集团、河南广电集团、亚洲电视集团等建立了紧密型合作关系。
师资队伍强大,除学院专职导师外,还从中央及地方媒体聘请了一批业界专家担任兼职导师。
实践基地包括国家级和省级媒体,与主流媒体紧密合作,为学生深入媒体一线进行观摩、考察、实习提供了便利条件。
2 新媒体传播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传播方向致力于培养具有新媒体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深刻了解中国国情,能够创造性地从事新媒体传播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本方向的人才培养注重两个方面的素质:一是着重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传播理念,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
新闻学研究如何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新闻学研究如何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在当今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浪潮中,媒体融合已成为传媒领域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新闻学研究作为传媒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新闻学研究能够为媒体融合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深入研究媒体融合的发展规律、传播模式和受众需求,新闻学能够构建起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媒体融合的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
例如,对于不同媒体形式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分析,为融合过程中的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提供依据;研究受众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获取习惯和心理需求,有助于媒体更好地进行内容创新和传播策略的制定。
其次,新闻学研究能够促进媒体融合的技术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技术在媒体融合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新闻学研究可以关注前沿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应用趋势,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探讨如何将这些技术与媒体内容生产、传播和用户互动相结合,提高媒体的传播效率和服务质量。
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受众的兴趣偏好,实现精准推送;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自动化新闻写作和编辑,提高新闻生产的效率。
再者,新闻学研究有助于培养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专业人才。
媒体融合需要既懂传统媒体业务,又熟悉新媒体技术和运营的复合型人才。
新闻学研究可以针对这一需求,调整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跨媒体思维和实践能力。
同时,通过对媒体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和技能要求进行研究,为他们提供持续学习和提升的方向,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媒体环境。
此外,新闻学研究能够推动媒体融合中的内容创新。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优质的内容始终是吸引受众的关键。
新闻学研究可以关注如何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创新内容形式和表现手法,提高内容的质量和吸引力。
例如,研究如何打造沉浸式的新闻报道,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为受众带来全新的体验;探讨如何进行多媒体叙事,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元素有机融合,提升新闻的传播效果。
新闻学研究还能够加强媒体融合中的伦理和法规建设。
新闻传播方向专业论文题目与选题

新闻传播方向专业论文题目与选题论文选题是按一定价值标准或条件对可供选择的课题进行评价和比较并对研究方向、目标、领域和范围作出抉择的过程,是决定论文内容和价值的关键环节。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新闻传播方向专业论文题目与选题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论文题目1、新形势下广播电视台编辑工作的策略探析2、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培养探析3、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辑业务创新与发展研究4、解析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5、从微电影实验室建设探析创新人才培养路径6、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影视后期系列课程中的应用7、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改进8、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主体意识与受众意识9、广播电视编导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10、大学生手机视听APP使用状况调查研究11、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发展对策分析12、广播电视编导在现实环境下的发展探索13、浅谈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14、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对电视节目质量的影响分析15、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辑业务的创新发展16、媒体融合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转型17、从编导文化素养看节目质量18、不断提升广播电视编辑的职业素养19、编导专业“3+3”人才培养模式及运行机制20、广播电视编导在现实环境下的发展21、论广播电视编辑在工作中应具备的能力22、编辑职业素养对电视台发展的重要意义23、现代传媒中广播电视编导的核心作用24、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再思考25、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工作的改进策略26、“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建设27、关于现代广播电视编辑工作创新的思考28、探讨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培养29、广播电视编导的素质要求分析30、大数据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复合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探究31、传播学视野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定位再思考32、论广播电视编辑的主体意识与受众意识33、新媒体视域下广播电视编导的职业素质探析34、关于广播电视编辑的综合素质提升研究35、广播电视编导的情商和培养措施36、如何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综合素质37、全媒体视野下广播电视编导创作方式思考38、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策初探39、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提升策略40、基于新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编辑业务的发展和创新研究41、关于传播学视野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定位思考42、浅谈如何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素质43、试分析现实环境下的广播电视编导发展44、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现状思考45、浅论岗位培训对提升编辑记者素养的作用--以威海市广播电视台岗位成才为例46、关于现代广播电视编辑工作的新思考47、浅谈如何提高县市广播电视编辑的素养48、对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创新的分析以及思考49、关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新型就业前景的思考50、提高广播电视编导综合素质的几点建议51、广播电视编辑的社会责任与创意策划研究52、广播电视编辑素质之我见53、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技巧及策略54、浅谈广播电视编辑的前景55、广播电视编辑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分析56、浅谈电视节目编辑57、对广播电视编辑的业务素养探讨58、以微电影实践教学促进编导专业学生能力培养59、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师徒制工作室”实践技能培养模式研究60、全媒体背景下电视编辑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61、互联网时代编辑的华丽转身62、现代广播电视编辑工作创新分析传播学论文题目1、传播学视角看微信公众号的传播要素2、从整体到多元:论传播学本土化的地方性视角3、传播学视域下跨境电商平台上广西特产英译初探4、国家传播学会重庆论道5、符号学转向:互联网语境下传播学研究的新走向6、传播学研究的科学取向与"人"学迷失7、传播学视域下音乐理论教学发展研究--评《音乐传播学理论教程》8、传播学视域下网红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9、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国际话语体系建构:基于全球的学术变迁理论10、传播学视域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走红原因探析11、传播学视角下电影翻译中的文化意象分析12、教堂空间与谣言生产:明末清初反教谣言的传播学分析13、融合创新与文化重构--对近年几档电视戏曲栏目的传播学思考14、融媒体时代运动员"网红"现象的社会传播学解读--传播游戏理论15、全球南方、社会主义探索与批判传播学新想象--中印比较三人谈16、传播学视角下研究生管理工作的实践17、中美主播约辩事件的传播学解读18、传播学视域下音乐教学理论的发展研究--评《音乐传播学理论教程》19、数学与传播学的渊源探讨20、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新闻学与传播学核心期刊互引研究21、传播学视阈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国际话语体系建构22、浅谈微博语言的特征--微博语言的传播学分析23、从传播学视角探析IP剧的火爆现象--以《亲爱的,热爱的》为例24、交通天人:商周时期巫文化演进的传播学考古研究25、传播学视角下的严复编译研究--以赫胥黎的《天演论》为例26、传播学视阈下典型的英美音乐剧歌词定位与探索27、传播学视野下的电影《侠女》的影像符号探析28、_诗词英译的副文本研究--传播学视角29、依托竞赛平台的传播学实践课程教学改革30、传播学视域下明星"人设崩塌"的原因分析31、基于CDIO 教学模式的传播学实战化教学改革探讨32、刑法"传播淫秽物品犯罪"的传播学再解读33、网络时代新闻传播学基础课的教学探讨34、从传播学视角浅析博主"@老师好我叫何同学"走红缘由35、传播学视角下的知识付费平台传播模式探析及展望36、论高校新闻传播学课堂互动的建构与优化37、大众传播学视域下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38、传播学视角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研究39、基于学科融合背景下的舞蹈传播学构想40、传播学视阈下纪实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历史认知研究41、基于传播学的中国当代文学"三阶段译传模式"42、传播学视域下探析"吃播热"现象的原因43、融合与创新:认知传播学的国际视野与中国学派--中国认知传播学第六届年会暨国际认知传播学术论坛综述44、人工智能与计算传播学45、传播学视野下的马术翻译探究46、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融入的传播学策略47、用传播理论进行传播学教学改革的探讨48、传播学视角下国企网页英译评析--以重庆国有制造业企业为例49、理论谱系与本土探索:新中国传播学理论研究70年(1949-2019)50、学科建制下的规范化:新中国新闻与传播学方法研究70年(1949-2019)51、关于中国传播学研究国际发表的几个事实问题--与韦路教授商榷52、学术公众号运营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为例53、中国传播学SSCI高被引论文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54、传播学视域下的APP社交表情符号情感化研究55、传播学视阈下的湖湘名人著述译介研究56、传播学视角下公共演讲策略的有效运用57、传播学视域下甘肃天水社火舞蹈的传播价值与途径58、传播学视域下中日"佛系"文化差异的探析与反思59、论中国新闻传播学博士论文选题及知识生产的"系列设计"--兼评《民国新闻史人物》60、当下传播学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国际新闻专业硕士论文题目参考1、大众传媒与美国政府处理国际危机研究2、甘肃特色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3、在涉及国家利益的国际事件中我国网民的态度研究4、国际电视节目模式在中国的生产与消费5、中国媒体对国际重大事件报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6、泰国大学生中国形象认知调查与国际传播策略反思7、中国应对国际规范传播的社会机制研究8、中国大陆电视剧国际竞争力培育的政策体系创新9、传播学视野下的城市“情感结构”10、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赛时媒介传播研究11、从新闻社会学视角看美国国际新闻报道的建构12、基于公共关系理论的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形象塑造13、我国传媒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14、国际展会中对外传播的内容研究15、中日语言国际传播比较研究16、公共外交视野下体育赛事的传播策略研究17、从新华社看我国媒体国际传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18、省级电视台国际频道运营策略研究19、我国报纸的国际环境新闻研究20、孔子学院国际传播的现状和发展趋势21、从棱镜事件看网络空间国际关系变化22、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国际新闻报道研究23、中国城市的国际媒体形象24、论西方媒体在国际政治中的角色与作用25、数字时代下的两岸电视国际新闻对比研究26、美国之音停止中文广播探因27、国际新闻驯化视野下中美报纸的利比亚战争报道研究28、上海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管理探析29、中国民族音乐国际传播的理论与策略研究30、人民网国际新闻报道研究31、都市报国际新闻报道框架研究32、从媒介战略管理视角看央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33、“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电视新闻报道研究34、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发展研究35、论CCTV-4中文国际频道形象的建构与传播36、大型会展的跨媒体传播策略研究37、中国对外广播新变化探析38、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策略研究39、国际媒体如何解读中国共产党执政模式40、网络时政论坛维护及治理41、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文化类栏目品牌化研究42、“国际在线”网站泰语版的国际传播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43、中国中央电视台掌握国际媒体话语权的路径研究44、徐福典故源流及国际传播45、中国城市形象的国际传播效果研究46、创联凯尔国际传媒机构发展战略研究47、汉语国际教育视野下的“汉语桥”节目分析48、中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下的品牌化战略49、中国与韩国电视国际新闻报道比较研究50、大型国际会展的文化传播功能探讨51、国际英语频道在播包装研究初探52、欧盟的国际规范与传播方式研究53、中国加入国际经济组织的动因与收益54、央视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策略研究55、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56、从驻华国际媒体透视其涉华国际新闻的产制57、海外华文网络媒体国际话语权的提升策略研究58、软实力视域下的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对策研究59、论我国国际旅游品牌打造中的国际媒体公关策略60、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国际传播方式的研究。
近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概述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陈力丹()*+)&,-男-江苏南通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新闻学研究.#$$%年第%期第#/卷(总第)#%期,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1234561789:4;54<=13>56?4@A :3B @C ;(81D @568D @:4D :E F @C @14,G %-#$$%H I J K #/L M N M O P J -G Q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R传播学研究S 近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概述陈力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北京)$$T /U,!摘要"自)**#年进入市场经济以来-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逐渐从强调新闻传播与政治的关系-转向多样化的学术视角.中国的新闻传播业面对陌生的市场经济新环境-以及新旧体制的转换-遇到颇多问题.新闻学界迅速从传媒经营V 新闻侵权与诉讼V 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V 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等方面展开研究-传播学自身也因此得以深化.!关键词"新闻学W 传播学W 传媒经营W 新闻法治W 新闻道德!中图分类号"L #)$!文献标识码"X !文章编号")$$$&+##U (#$$%,$%&$$/$&$/中国的学术新闻学研究-开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以)*)/年)$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为标志-而中国的政治新闻学传统则比学术新闻学要久远一些-开始于清末的戊戌维新时期-而以梁启超)/*U 年发表的论文Y 论报馆有益于国事Z 为标志.将新闻业定位于与政治的关系-不仅是维新派对新闻业认识的思路-也是后来孙中山国民党革命派V 蒋介石国民党当权派-以及中国共产党考察新闻业的切入视角-只是他们政治观点上存在差异或对立.#$世纪T $年代末-传播学进入中国新闻界的视野-几度被视为[资产阶级\而遭到批判-但最终得到承认.现在[新闻传播学\被列为一级学科-下设新闻学V 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年代中国进入市场经济的社会发展阶段-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呈现从政治新闻学传统向学术新闻学转变的趋向.就讨论的话题而言-聚焦于现实问题-历史和理论研究尽管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不被多数研究者看好.这与新闻传播业发展过快-现实问题研究必须跟进有关.下面仅就近年研究的主要话题或方面作一简单概述.一V 关于传媒经济研究近年中国传媒的体制处于缓慢的改进过程中-多数传媒与原来的党政机关在经济利益上开始分离-传媒管理上实行任命主要负责人的委托制.这种体制上的悄然变化-刺激了传媒经济的研究.于是-传媒资源配置不合理V 条块分割和法规滞后等问题被提出-许多新的问题也要求得到回答-例如明晰产权V 跨地区跨传媒形态兼并V 防止趋同竞争V 传媒核心竞争力V 制播分离V 有效发行V 传媒消费V 娱乐策划V 受众市场细分或专业化V 媒介资本融入等等.新闻传播学学者不得不在较快的时间内涉猎传媒经营管理-一些经济学界人士也加盟进来.问题的广度仍在扩展-但是深度不够-还较多地带有总结经验的性质.现在中国传媒业发展的问题在于]巨大的增量空间与传媒业发展速度逐年减缓的落差W 适应新形势的传媒业宏观调控体系滞后于传媒业的微观改革.现在改革的关键已经逼近传媒体制本身-原有计划经济时期的体制是造成传媒领域资源配置不合理V工作效率低下V 传媒服务脱离群众的制度根源-长官意志和个别人的主观判断替代传媒业的社会V 经济运作的客观规律-集中统一的领导变成了自说自话式的领导-传媒业的巨大资源在没有效率地虚掷和浪费-良好的发展机遇被搁置-传媒实践中的首创精神被挫伤-传媒人的专业精神和智慧被窒息-传媒产业的内在动力被扼杀!)".这个问题随着#$$’年为减轻农民负担而进行的报刊业调整而显现出一些进展.这次整顿报纸-取消了县一级的党的机关报和省一级的行业报-保留中央一级的行业报-但要求党政机关与部门报纸[三脱钩\和[一挂钩\-以体现市场经济的原则.第一是财务脱钩-报纸与机关收支两条线-机关不能从报纸那里拿到任何好处.第二是人员脱钩-报纸作为独立的法人单位-公务员与报纸工作人员的岗位完全分开-不得混淆.第三是发行与行政职能脱钩-不允许通过行政权力搞发行-只能走市场渠道.[一挂钩\是报纸与依法纳税挂钩-不在税收上予以照顾-这也就浇灭了部门办报的热情.当然-中央级行业报的主要负责人还由相关的党政机关任命-在舆论导向上向相关的机关负责-但编辑事务与报纸经营分开W 报纸经营与行政权力分开.报纸作为文化产业-与普通的产^$/^万方数据业毕竟有些不同了!"#$这种做法可以概括为%管办分离&’即报纸在人员上不与党政部门公务员混岗’财务上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发行上不得利用部门职权搞摊派’但是%管&的机关要通过任命主要负责人’对报纸的舆论导向进行监督$关于传媒集团化’除了许多具体的运作和管理探讨外’有的文章同时认为’党委机关报和国家广电机构进入集团化的门槛很低’占据了多数市场份额’侵害新闻竞争的公正与公平$要从这种垄断竞争过渡到实力竞争’通过公平的竞争赢得更多的资源!)#$在近年的传媒经济研究中’有的文章认为’中国报刊市场远没有饱和’但是国内报刊相对过剩(媒介产品趋同严重’相当多的媒介对于预期的利润过于乐观而造成对资源的超前消耗’缺乏人才是明显的问题’广告媒介有压倒新闻媒介之势’而新闻媒介的经营理念还未完全与市场接轨!*#$有的文章进一步指出’报纸将告别暴利时代$这是由于发行与广告的边际效应在递减(运营成本在提高’竞争使得利润平均化’报业已经进入相对过剩期等!+#$有的文章认为’中国广告发展的症结在于,媒介主导’缺乏社会监测机制-零散化作业’看重短期回报’追逐市场投机’漠视行业规范-重传播频率轻传播效果-迷信天才创意和形象包装的神话等!.#$对于中国媒介产业发展的基本估计’是宏观上讨论媒介经济文章的重点$有的学者认为’由于中国媒体产业领域尚未受到系统的市场化开发’其产出回报的潜力较大’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前景$现在对媒体的投资主要问题不是存在%泡沫&’而是媒体产业还没有真正热起来$但是’对中国的媒体产业的投资属于%高风险&投资’对此要保持清醒头脑’决策要缜密’操作要规范!/#$在%传媒经济&这个一般话题下’广电媒体集团化是一个较新的具体话题$有的广电工作者认为’广电集团应以产权改革促进产业化’以资本重组推进集团化$当前需要做的具体工作有,举网并台(网络经营商业化(政企适当分离(宣传和经营分开(除新闻类节目外的制播分离(非经营性资产与经营性资产分离等!0#$另一位广电工作者指出’在实现集团化之前’需要先作好广电媒体的数字化(频道的专业化(管理网络的系统化!1#$根据"223年的一项调查’中国媒体市场呈现三大趋势,第一’在人们寻求传播满足的选择中’价格杠杆的效用递减$第二’媒体的目标受众趋向定位主流人群’即最具社会行动能力的(拥有较多消费(知识(时尚和管理话语权的人群-媒体消费趋向于倚重信息和思想来源$第三’媒介市场细分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减去共同的东西&和增进对事实%意义&的解释’成为努力的目标’%小而全&或%大而全&的模式被否定或改造!32#$%传媒经济&话题中较新的具体话题是%媒介资本&$有的研究者指出’我国媒体的发展需要资本的投入’它是一种成效明显的经营手段’可以盘活媒体的可经营性资产’激活媒体的无形资产’发挥其品牌优势’使媒体整体增值-在短期内’可以迅速筹集产业发展的急需资金’提高媒体抗拒风险的能力-同时’这样做也便于实现行政调控!33#$另一位研究者认为’我国的媒体要通过资本经营手段实现高度产业化’明晰产权是必须跨过的一道门槛’否则’在产权主体缺位(产权边界模糊的情况下’我们将面临高额的交易成本!3"#$在中国加入456的背景下’近年涉及传媒体制问题的文章增多$一位国家传媒管理负责人认为’目前做强中国的报业’要解决三个%瓶颈&,一是媒介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媒介只生不死’一些亏损严重的媒体因为可以安排某个级别的干部而不存在倒闭之说$二是条块分割’不能或难以跨地区跨媒体联合’媒体真正做大也难$三是法规滞后’已有的法规是按计划经济模式制定的’以许多%不准&为法规的模式’一些通知(要求(办法’年年重申’管理者天天%灭火&’%如果十二道金牌都不能号令三军’那恐怕是这号令本身有问题$他那里在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你这里非要按计划经济那一套来管理’怎么不矛盾多多7&!3)#一位媒介集团经营负责人指出’当前媒体的竞争力不是体现在总收入多少(广告多少’其核心竞争力应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资产结构是否合理$二是产品结构是否合理’以及市场占有率如何$三是人才的结构构成!3*#$另外’中国媒介收入的绝大多数来自广告这种单一经营的现象’也是不少文章讨论的话题$作者们对这种结构普遍担忧’但是如何做’存在分歧$有的文章谈道’媒体搞多元化投资可以’但不能搞多元化经营’不熟悉的产业如果贸然经营’结果必死无疑$对于媒体的上游’例如造纸业(信息产业和下游的印刷业(物流业和媒介产品销售业等可以幅射到的领域’宜通过控股方式取得主导权$与此同时’也出现不少研究媒介经营游戏规则和制度创新的文章$关于媒体的同质化传播8又叫趋同竞争9’也是讨论中的重要话题$有学者认为’造成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是定位趋同’综合性报纸大都定位于%市民生活&-由于受众细分市场培育不成熟’泛众化媒体比分众化媒体更容易进入市场-同时’市场的分散化强化了这种趋同的程度$这种恶性的趋同对于媒体的影响是消极的’市场新闻资源得不到合理使用’新闻产品难以形成符合受众需求的市场体系与媒体结构$在受众市场上形成供大于求的局面’而且受众的自主选择权无形中也被剥夺$在这种趋同下’媒体的竞争集中(定向(竞争空间大大萎缩’导致竞争的恶性冲突上升!3+#$在经营方式的探讨中’报纸的编营分离和广播电视的制播分离基本得到肯定’被认为是一种较好的促进媒体发展的模式$为了使媒体尽快地适应市场’科学的媒体市场调研问题再次被提到研究层面$二(关于新闻法治与新闻职业道德研究从"2世纪12年代出开始’中国的传媒在急遽扩张中与社会发生的矛盾冲突也增多了’呈不断上升趋势的%新闻官司&8传媒与社会矛盾诉诸法律的事件之俗称9刺激了传媒与法的研究$由于许多问题处在意见很难统一的职业道德层面’讨论颇为热烈’涉及新闻侵权的各种情形(与传媒相关的著作权问题’以及隐性采访的合理性(%新闻策划&的理解(新闻损害(记者特许权和采访权的法律依据(传媒与司法的天:3:万方数据然矛盾!有偿新闻"应为#受贿新闻$%!隐匿权!更正与答辩权等等具体话题&部分法学家参与了这方面的讨论’使得传统新闻学在研究微观的新闻法治问题方面得到强化’职业道德和规范的研究被提上日程&但是’宏观的新闻法研究’目前处于停滞状态&社会普法的新背景’使得传统新闻学不再陷入#必须$! #应该$!#一定要$等等词汇中’需要考虑以客观的!学术的话语认真讨论实际活动的界限’这种无形的进步正在促使传媒业摆脱某种#权力特权$’变成一种普通的社会职业&当然’这个进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的媒介法律工作者认为’中国新闻媒体侵权纠纷现在进入了第四次浪潮(第一次是在)*+,-)*++年’以小人物告大报为特征.第二次是在)**/年’以大明星告小报为特征.第三次是在)**0-)**1年间’以工商法人告媒体为特征.现在新闻侵权纠纷进入了第四次高潮’它开始于)**2年’至今似乎还处于这个阶段’其特征是官方机构和公务人员告媒体’大面积地涉及到公法与私法的冲突3),4&近年讨论较为集中的是隐性采访中的法律问题&多数文章认为’隐性采访需要强化记者的法律意识&有的文章指出(目前偷拍偷录几乎被运用于一切被拒绝采访的情形下’因此需要划定适当的限制’这种采访应只适用于#四个公共$’即公共利益!公共场合!公共人物!公共事务3)24&一些文章从讨论庭审直播转而涉及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话题&有的文章指出’由于摄像机和录音跟随着办案人员’这种介入无疑制造了一种舆论空间’会对判决结果形成影响&这需要在法庭与媒介之间建立一套共同遵守的规则3)+4&关于隐匿权’这是随着市场经济深化以后逐渐露头的新问题&无实在来源的匿名新闻源’是媒体新闻竞争中的重要资源’但是同时又是一种可能的失实陷阱&因此’有的学者指出’在这种情况下采用这类稿件’要衡量消息的重要性!是否存在其他消息源!多方证实消息的可靠性&有实在来源但要求匿名的新闻源’应尊重其匿名的要求3)*4&但也有的法律工作者指出’隐匿权的行使也可能造成对其他人基本权利的侵害’如隐私权!名誉权&当隐匿权与公共利益冲突时’隐匿权要服从公共利益&因而’隐匿权仅仅是一种有限特权3/54&有的学者认为’为新闻来源保密的必要性在于(为了尊重采访对象的合理要求!为了采访的相对安全!为了保护受害人的名誉&但是’这一新闻业普遍认同的行为准则’各国法律并非都认可’所以’另一位研究者指出(关于新闻取材来源隐匿的争议’已经超出法律领域’而涉及伦理!惯例甚至民主等关系&冲突的结果往往是一种妥协’否定记者绝对的隐匿权’承认他们在这个问题上的有限特权&这是一种用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信任维系的东西’记者以承担法律责任来对抗逼迫他说出新闻来源的法律要求’因而使法律的目的落空&于是’很多国家处理这一问题的结果便是(保持现状’尊重惯例3/)4&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新闻策划已经威胁到媒介恪守职业道德&企业的某些新闻产品’人为地制造大众话题或华而不实的新闻事实’造成与众不同和成为公众议论的对象’诱使媒体争相报道&这类新闻是以企业利益为出发点的’容易滋长新闻炒作之风’使媒体陷入被动&因此’媒体在选择事实时要保持客观态度’不轻易发表议论’多提供背景以暗示新闻背后可能的商业目的’让受众作出判断3//4&关于记者采访权的依据’有的文章认为’记者的采访权是与生俱来的’当他们作为国家公务人员担负起发布新闻的责任时’便拥有了采访的权利3/04&另一种意见认为’采访权在中国没有作为一项授权性规范在法律上加以规定’它是从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权中延伸出来的&新闻工作者是公民’他们和他们所在的媒体是服务于公民言论出版自由的’为满足公民的表达权和知情权才拥有采访和批评的自由权&记者不享有行政!司法等国家公务人员的特权&这种权利的另一个法律依据是宪法规定的公民对国家机构和其工作人员的批评权和建议权’这些权利的前提是公民的知情权&记者的采访权可分为消极采访权’即在公开或约定场合采访的权利.积极的采访权’即对负有特定的信息公开义务的主体’记者有权索取信息3/14&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二者在现实社会中既统一又矛盾’因而为学术研究所关注&有的研究者认为’二者的关系存在两种情形(技术性层面’舆论监督在司法没有遵照法理运行!发挥其#正义$的功能时’可以形成改变和消除不公正的压力’而报道事实若不公正则会影响司法的不公正&在制度层面’有时一些案例是司法自身操作的政治性和行政性造成的’而新闻报道往往对此欢欣鼓舞’认为是领导重视’无形中助长了人治3/64&有的学者认为’深究二者产生矛盾的原因有五(二者的职业特征不同’工作时效要求不同’使用的语言特点不同’认定事实的依据不同’所处的法律地位不同3/,4& #新闻损害$问题也是近年提出来的问题’即日常报道中由于对新闻业务不熟悉或不谨慎’无形中产生损害当事者的情形&有的学者总结了其表现(新闻写得越细’越透明’差错越大.经济报道中些微的差错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损害.进行式报道中报道不及时造成对当事者的损害.报道中传统的绝对化判断对当事者造成的损害.由于错误地正面报道了违规经济行为造成的社会性损害.转载中发生的损害扩大化问题’等等3/24&/550年发生的山西繁峙矿难中))名记者受贿无闻的事件’引发了中国新闻界对职业道德和职业工作规范的重视&中国传媒的新闻专业主义意识明显缺乏’记者#赶会$拿红包并非特殊现象’免费看戏!看体育比赛和旅游等也司空见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样的现象为什么长期存在而得不到遏制&在这一领域’缺乏有效的执行机制’尽管早在)**)年就有了7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8’但是一次全国性的调查表明’有近半数的新闻工作不知道它的存在’当然也就谈不上遵循它了&有的学者指出(一个健全而有效的自律机制’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的7准则8’这是当前我国传媒界亟需的&当我们谈到记者的专业主义的时候’现在较多地想到的是设立诸多明确的规范"自律%和如何保证这些规范的执行’落实到确切的奖惩上&这些是当前必须的’也有些无奈’因为问题似乎太多而一时得不到解决&但是’从长远看’一种行业的专业化程度较低’其职业行为才需要更9/+9万方数据多的由外部控制而非来自内部的压力!而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它的职业角色通过职业理念和精神的内化而形成"从而每个个体能够在从业的过程中自觉担当社会道义和服务公众的责任#$%&!三’关于电视和网络传播研究$(世纪%(年代中期以后"中国进入了电视时代"印刷传媒退居第二位!)(年代中期以后"网络逐渐步入大城市的家庭!电视和网络的共同特点是声像传播"*读图时代+的特点与读字时代存在明显的差异"并对现实社会结构的变化产生影响!)(年代中国电视,包括卫星电视-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是空前的"并积累了较多的财富"因而在电视研究方面投入了相当的资金!这一措施产生了效果"研究项目上马较快"成果数量也很多"包括许多成套的丛书!于是)(年代以来声像传播的研究"其比重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陡然上升"关涉的研究内容包括频道专业化’广电业集团化’制播分离’电视节目形态’广播语言’节目质量评估’节目主持人制度’制片人制度’收视率"以及许多具体节目,栏目-的评价性研究等等!这种研究中"传播学,包括传播学批判学派-的一些理论假设得到较为普遍的运用!现在的问题在于"研究内容分散"总体深度不够!如果在这方面加紧培养学科带头人"在学科研究的宏观布局方面有所协调"鉴于这方面研究的经费充裕"可能会在不长的时间内吸引较多的人才"有望获得某一方面较为深化的研究成果!鉴于电视业面临的体制改革"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电视面临六大变化趋势.电视机构由单一经营型趋向多元经营型’经营方式由政府拨款趋向资本市场运作’传播观念由平面的宣传理念趋向立体的传播理念’传播方式由综合频道趋向专业频道’传播思维由趋同思维趋向另类思维’传播文化由宣传中国文化趋向中西文化交流!另一学者认为"中国电视面临的三大矛盾是.电视业的公益服务和赢利性经营的矛盾’电视传播的价值取向把握中的矛盾’*小而全+的体制与社会大生产型现代化经济格局的矛盾!因而电视业需要进行三方面的改革.减负增效"提升内部经营管理的水平/体制创新"推进中国电视战略性重组/事业转型"渐进地实现产业化改造#$)&!关于中国广播影视集团发展宏观研究的文章"多数集中在要求体制改革方面!有的学者就此提出三个改革方向.一"地域经营"破除市场的*采邑制+!二"跨级别经营"破除行政本位制!三"跨行业经营"破除产业垄断制!实现这些改革的前提是改变广播和电视台法人地位的模糊状况"以及随之而来的市场角色含混不清的状况#0(&!电视频道专业化是近年的一个热门话题"有的文章写道.频道专业化有三方面特点.从粗放经营发展到集约经营"从不计成本到以成本管理为中心的企业运营管理"从节目本位到观众本位!频道专业化要求在目标’成本’人员和资源四方面实现现代化管理#01&!*节目主持人+是一个老话题"一位资深主持人谈到"现在最大的危险是主持人正在被时尚化"其实"主持人作为大众情人的时代已经结束!主持人将被分众化"高收视率是一种垄断"应该在同一时间段有若干个优秀节目供不同的受众群选择"主持人随着节目的多元化而多元化#0$&!近年一个较新的具体话题是*广播电视批评+"这不是指简单地批评缺点错误"而是指对广播电视现象展开学理性讨论和评价"这需要作者的知识和理论功底’悟性和敏锐洞察力’胸襟和开阔的视野!电视批评尤其重要"由于当代电视占据了社会注意力资源的大部分"电视的商业化和庸俗化倾向"使得电视批评成为一种显学!对电视的批评本身就是当代文化思想发展的一种方式"它可能有助于走向市场的中国电视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从而纳入理性化发展的轨道#00&!近年电视研究中的缺陷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电视集团化研究没有对实践产生理论应有的指导作用!二是在质量评估研究方面"缺少创新性理论探索!三是记录片研究没有新的进展!四是西部电视研究中很少有东部学者关注!五是对电视产业改革重组规则的研究空缺!六是缺少对电视传播艺术的研究#02&!从$(世纪)(年代中期起"随着网络传播逐渐在中国普及"新闻传播学界以新闻的敏感性迅速抓住了这个研究话题"上项目"建立专门的研究室或教研室"发表大量的论文"1))%年出版第一本专著"$((1年出版第一套教材"随后的两年内"又出现较多的关于新传媒的论著和成套教材!这一研究除了研究者具有较敏锐的学术眼光外"与网络传播市场化有一定关系"市场需要以科学的名义开展广泛的公关活动和投入广告"而这种知识的普及需要不断地研究"提出新问题和新视角!当然"由于这个背景"这种*研究+本身无形中也带有了替商人做嫁衣裳的色彩"匆忙之下的研究其学术性多少有些水分!近年关于网络传播研究的话题开始呈现多样化’具体化"除了对抽象的网络性质研究外"其他话题均较为具体"例如网络新闻的发布’网络传播伦理’网络受众及网络调查方法’虚拟社交’网络与传统媒体的关系’媒体网站建设’网络文学和个人出版’电子商务等!有的学者对网络被称为*第四媒体+提出质疑"认为网络是不能同报纸’广播’电视并提的大众传播媒体"它既能承载大众传播"又能承载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是一种全新的传播平台!人类社会各种形式和形态的传播活动几乎都能在互联网上进行"因而它是人类传播的第二世界"它是现实的第一世界的延伸和扩展!这个世界具有比第一世界无可比拟’望尘莫及的优势!把网络说成是虚拟世界是有道理的"但是网络的内容来自现实世界而又服务于现实世界"因而虚拟世界并不虚幻"只是人类交往的另一个空间#03&!另一位学者进一步指出"网络对舆论具有整体的排斥性和对整合舆论具有破坏性!关于前者"这是由于网上传播大多停留在*知晓+的层面"个性化排斥控制"不会形成舆论性意见"议程设置在网上很大程度失去作用" *沉默的螺旋+也不再沉默!关于后者"这是由于舆论形成的初始阶段在网络上就产生了信任危机"因为网上的信息可信性较差"网络交流的即时反馈"使得个人意见在成为公众意见之前就被消解了!网络不可能将虚拟的东西变成现实"网络之外的传统媒介仍在发挥着对舆论的巨大影响力"因而"网络的舆论功能呈现一种弱势样态#04&!5%5万方数据。
融合新闻学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新闻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方式、传播渠道和传播理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融合新闻学应运而生,它将新闻传播理论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旨在培养适应新时代新闻传播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本文将对融合新闻学进行总结,分析其特点、发展趋势及在我国的应用情况。
二、融合新闻学的特点1. 跨学科性:融合新闻学融合了新闻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艺术设计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培养具备多方面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 技术驱动:融合新闻学强调运用新媒体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提升新闻传播的效率和质量。
3. 内容为王:在融媒体时代,优质内容依然是核心竞争力。
融合新闻学注重培养新闻人的内容创作能力,以吸引受众。
4. 互动性强:融合新闻学强调与受众的互动,通过社交媒体、网络直播等方式,提升新闻传播的互动性和参与度。
5. 全球化视野:融合新闻学关注全球新闻传播趋势,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新闻人才。
三、融合新闻学的发展趋势1. 技术融合:随着5G、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新闻传播将更加智能化、个性化。
2. 内容创新:新闻内容将更加多元化、互动化,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3. 平台化发展:新闻传播平台将更加多元化,如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等。
4. 国际化竞争:新闻传播将更加国际化,全球新闻传播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
四、我国融合新闻学的应用情况1. 人才培养:我国高校纷纷开设融合新闻学专业,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新闻人才。
2. 媒体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形成新的传播生态。
3. 内容创新:新闻媒体积极探索新的内容形式,如短视频、直播等。
4. 技术应用:新闻媒体积极运用新技术,提升传播效果。
五、总结与展望融合新闻学是我国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在新时代背景下,融合新闻学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未来,我国融合新闻学的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1.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校将进一步完善融合新闻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新闻人才。
全日制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全日制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扎实的新闻理论和技术知识,具有丰富实践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能够从事新闻传播领域的教学、科研、媒体工作、舆论引导等方面的工作。
二、培养内容1.新闻理论基础:包括新闻学原理、新闻伦理、新闻法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2.新闻采编技术:包括新闻采访、写作、摄影、视频制作等技术技能,并注重跨媒体、跨平台的新闻传播能力培养;3.新闻传播理论与研究方法:包括传播学理论、媒介效果研究方法、大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4.新闻传播管理与评估:包括媒体管理、舆情监测与危机公关等方面的管理和应对能力;5.新闻与社会:包括新闻与社会发展、新闻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三、培养模式1.课堂教学:开设必修课程,涵盖新闻理论、新闻采编、新闻传播理论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2.实践教学:包括新闻实习、媒体实验、采访案例分析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3.学术研究:鼓励学生参与学术讨论、发表学术论文,并开设研究课程,培养学生独立研究能力;4.指导与辅导:设立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个别指导和辅导,规划学习和研究方向。
四、学制及学分要求五、培养质量评价与保障1.质量评价:通过学术成绩、实践能力、学位论文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2.培养保障:设立学科教研团队,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定期进行教学评估,改进教学质量;与行业合作,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六、培养效果预期1.学术能力:从事科学研究,具备撰写学术论文和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3.领导能力:能够承担媒体管理、舆情监测与危机公关等工作职责,具备组织和管理团队的能力;4.创新能力: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适应新闻传播领域的快速变化和发展。
这是一个简要的全日制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该方案旨在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技能和独立研究能力,从而培养他们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跨媒体新闻方向) Communication Studies 专业代码:050305 学 制:4年 Speciality Code: 050305 Schooling Years: 4years 培养目标 Educational Objectives: 本专业培养能胜任在企事业单位(如新闻报刊部门、传播公司和营销传播部门、广播电视部门等)和政府相关部门从事编辑、记者、节目编播、节目主持、新闻发言人、策划与管理等传播理论与传播技术方面工作的高级大众传播学专业人才。 Our department provides professional training for senior professionals in mass communication engaged in editing, reporting, TV broadcasting, program hosting, news spokesman, media planning and managing of media theory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for enterprises and institutions (such as news department, communications and marketing departments, radio and television departments) and 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目标1:(扎实的专业基础)以新闻传播为核心,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专业基本原理、方法和手段等。 Objective: (consolidate the basis of the special field) with News and Communication as the key training the students to systematically master the basic principles, methods, measures etc. of the special field. 目标2:(良好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扎实的采写基本功以及电视报道、网络传播等专业技能以及相关的社交、公关能力。 Objective 2: (good technical abilities in the special field) train students to strengthen the basic technical abilities in interviewing, writing techniques including television reports, internet editing etc. and their capability of social intercourse and public relation. 目标3:(知识广博)培养学生宽广的知识面,思路广阔,头脑开放。 Objective 3: (extensive knowledge) train the students to broaden their range of knowledge, thinking and open their minds. 目标4:(独立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独立思考和判断以及开展工作的能力。 Objective 4: (independent spirit) train the self-confidence, the capability of independent thinking, judgement and launching tasks of the students. 目标5:(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尊重并愿意考虑各种不同的观点。 Objective 5: (consciousness of working together in teams) train the communication and team work abilities of the students, respect and willing to consider different kinds of viepoints. 目标6:(可塑性)培养学生对社会改革和变化的适应性,准备从事相关不同的职业。 Objective 6: (plasticity) train the students to adapt to reforms and changes in society, prepare them to deal with related different occupations. 目标7:(国际视野)全球化时代的必备素质。 Objective 7: (international field of vision) personal quality (qualification) needed for global times
专业特色:文化与科学知识基础宽厚,本学科基本理论扎实,熟练掌握媒体尤其是新媒体传播
技术,了解传播政策法规和国际性操作规则,理论与应用并重。 Speciality Features: Generous culture and science knowledge basis, consolidate the elementary
theories of the speciality, solid mastering of the media especially new media communication techniques, understand the politics,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communic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 rules, equal importance of theory and application.
培养要求: 课程目标体系构成,每门课的设置都有相对应的培养目的,即学生所获得相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Educational Requirement: The objective system of each course is composed of a corresponding set of cultivation purposes, which are the appropriate knowledge, ability and quality that students are supposed to gain.
知识架构:(Knowledge Structure) A1 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的基本知识;A1 Fundamental knowledge of literature, history, philosophy and art; A2 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入门知识;A2 Fundamental knowledge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methods; A3 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A3 Fundamental and frontier knowledge of na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4 数学和逻辑学的基础知识;A4 Fundamental knowledge of mathematics and logic; A5 传播学专业领域内系统的核心知识;A5 Core knowledge of communication professional area; A6 专业技术知识;A6 Knowledge of specialized technique; A7 媒介经济与管理知识;A7 Media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knowledge; A8 跨文化、国际化知识;A8 Cross-cultural, international knowledge.
能力要求:(Ability Requirements) B1 清晰思考和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的能力;B1The ability of clear thinking and accurate language expression; B2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B2 The ability of discovering, analyzing and solving problems; B3 批判性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B3 The ability of critical thinking and independent working; B4 与不同类型的人合作沟通的能力;B4 The ability of cooperating and communicating with different various people; B5 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初步审美能力;B5 Preliminary aesthetic ability on the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 B6 至少一种外语的应用能力;B6 At least one foreign language proficiency; B7 终生学习的能力;B7 The capacity for lifelong learning B8 组织管理能力;B8 Organizational and managemental capacity; B9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B9A sense of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B10 分析写作能力;B10 Analytical writing skills; B11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B11 Directing and producing television progra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