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舒小说中女性形象描写的局限性
试论亦舒现代都市言情小说的特征

试论亦舒现代都市言情小说的特征言情小说一直是小说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个言情小说百花齐放的时代,很多作品及作者都如同昙花,真正能够长时间的留在读者心中的经典屈指可数,亦舒就是为数不多的奇葩之一。
亦舒充满强烈的现代都市气息的作品,以洞察世情的目光,简洁优美的笔调,穿梭于现实与浪漫之间,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即区别于其他作家而自成一格就是她的作品能够经久不衰的最大原因。
总的来说,亦舒的作品有以下几个特征:一.独特的女性题材亦舒不是女权主义者,但是她提倡女性的独立自主意识:一个女子,如果想得到尊重,必需先自重。
如果身无长物,那真是可悲的事。
在亦舒的《玫瑰的故事》里,男人追着女人,“我会原谅你的”,女人却义正辞严:“我有什么要你原谅?我有什么对你不起,要你原谅?每个人都有过去,这过去也是我的一部分,如果你觉得不满,大可以另觅淑女,可是我为什么要你原谅?你的思想混乱得很,女朋友不是处女身,要经过你的伟大原谅才能重新做人,你以为你是谁?”这个女人已经29岁半,竟有这么大的胆子对待未婚夫,这来自于她心理上的自立,更来自她经济上的自立。
“我是个有本事有能力的女人,我自己双手可以解决生活问题,” 所以她有权利要求真正的爱与尊重,若他不给,她不必迁就他。
这简直是标准的女性主义的姿态了。
然而在另外的一些亦舒小说里,女主角最终却是迁就的。
两个人都作一点让步,合作愉快。
也许这是亦舒的局限,也许正是她的聪明所在。
人们说,男女真正平等还要等一千年,我不怀疑这话,因为人们花了几千年来制造它。
那么,与其苦等千年,倒不如抓住点实惠的东西。
所以,在《她比烟花寂寞》中,女记者尽管年少气盛调子颇高,然而当她在对女演员姚晶死因的采访中发现,所谓女人成功的灿烂背后,竟是如此凄凉不堪,立即去抱男朋友的大腿:“当我死的时候,我希望丈夫子女都在我身边。
我希望有人争我的遗产。
我希望我的芝麻绿豆宝石戒指都有孙女爱不释手,号称是祖母留给她的。
我希望孙儿结婚时与我商量。
我看亦舒小说中的小资女性文学

我看亦舒小说中的小资女性文学摘要在香港的通俗文学中,亦舒以言情小说获得文学声誉,她的小说自成一格,散着浓郁的都市气息,语言简练流畅,篇章一气呵成,开创了言情小说的新模式。
她的小说,以独特的女性的角度,为女性的命运做出探索,从而塑造了其独特的女性形象,本文以探讨中国20世纪小资女性形象为主线,从爱情、寂寞、独立、衣食和旅行四个方面来论述了小资女性形象的特点,并阐述了亦舒塑造出的女性形象给我们现代女性所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亦舒;小说;小资;女性形象“小资”是1990年代开始在中国大陆流行的名词,它是“小资产阶级”的简称,但是小资产阶级或小资产者并不必然的是“小资”。
当下流行的“小资”一词的理解与看法众说纷纭,而我认为,“小资”一词实际上指的是一种生活情调,生活品位,在这种情调和品味中,渗透着对生活和生命的一種感悟和理解,作为这种感悟和理解,它是高于现实法则的一种浪漫情趣。
不管各人看法如何,随着社会的发展,小资文学也开始发展并形成了一种气候。
在这里我就以亦舒的小说为例,分析其中的小资女性。
一、关于爱情我认为有着小资情调的人都是怀旧的,比如一杯1878年的波尔多,或者一杯蓝山的咖啡,放着《卡萨布兰卡》或者《刺激1995》的D9碟片,或是和着一首《moon fiver》的舒缓音乐,但是他们的怀旧并非是这样单纯的怀旧,而是他们的脸面向着过去,倒退着走向新的时间和空间,生性有着浪漫的小资们就总是梦想着爱情或者是温暖。
亦舒小说中的一位女主人喜宝这样说过:“在生活中,你最希望得到的是什么?”“爱。
”“第二希望得到什么?”“钱。
”“多少?”“足够。
”“多少是足够?”“不多。
”“还有其他的吗?”“健康。
”可以这么说,亦舒小说中的女主人都是渴望邂逅爱情的,爱情是重要的,奋不顾身的,但是爱与她们的现实生活是有别的,她们大多都是都会里的白领女性,聪明干练,但是在感情生活中却往往饱经沧桑,或情感受到挫折,或感到都市优秀男性的匮乏,苦于难觅知音,因而她们总是对男女间的感情有着清醒的认识,而非一般人的盲目。
论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论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朱芸芸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
【年(卷),期】2017(000)012
【摘要】亦舒笔下的现代女性形象,根据年龄及特点可以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张扬的青春型女性、成熟的职业型女性和自私的母亲型女性.而成熟的职业型女性是亦舒小说中着重描写与塑造的形象,她们具有独立自主的个性精神、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冷静理智的婚恋观念,从这些特征中我们可以看到亦舒小说中强烈的性别意识以及内涵丰富的独特婚恋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页数】4页(P92-95)
【作者】朱芸芸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丽人行——从原型视角析琼瑶、亦舒、张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J], 刘平
2.略论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J], 姚皓华
3.丽人行——从原型视角析琼瑶、亦舒、张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J], 刘平;
4.亦舒小说中女性形象描写的局限性 [J], 林琼
5.浅析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J], 李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母亲形象的颠覆与重构_亦舒笔下母亲形象分析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10.10odern chinese土地庙捐了门槛,就以为可在祭祀时“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了,谁知四婶见了她还是大声说:“你放着罢,祥林嫂!”语气中显然比先前更加严厉和不满。
结果,祥林嫂“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
”猛然发现,自己的命运丝毫也没改变。
从“讪讪的缩了手”写到“受了炮烙似的缩手”,从“疑惑的走开”写到“失神的站着”,作者藉助细节强化,揭示卑怯人生的社会根源:祥林嫂的不幸也许更多的不是直接来自自身的遭遇,也不是直接来自上层统治阶级的压迫,而是来自鲁四老爷、四婶、柳妈这样一些封建卫道士和伪善者。
作者欲告诉人们,祥林嫂生活在这些人中间,其处境是多么可悲。
尤其像鲁四老爷、四婶、柳妈这样的伪善者,更易将祥林嫂推向苦难的深渊。
看来,妇女解放问题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将套在脖子上的精神枷锁解开就万事大吉,难的是不易铲除制造精神枷锁的环境和土壤。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鲁迅的短篇小说创作是很善于运用强化艺术技巧的。
只要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他总是将一个深刻的现实主义作家的感知觉和思维力集中于某个方面,哪怕是小小的细节也不断重复强调,以引起人们对其笔下人物命运的深切关注。
事实也表明,强化思维不仅是鲁迅小说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而且也是一种重要的写作技巧。
这种技巧在他那里,既能深刻的刻画人物,巧妙的表达创作倾向,又能拓展读者的感受空间,提高读者的鉴赏力。
其短篇小说享有“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4] 的美称,恐怕与此不无关系。
注释:[1]鲁迅:“文学的修养,决不能使人变成木石,所以文人还是人,既然还是人,他心里就仍然有是非,有爱憎;但又因为是文人,他的是非就愈分明,爱憎也愈热烈。
”(《鲁迅全集》卷六265页)鲁迅的创作正具有这一强烈的主体意识。
[2]这里只以《祝福》为例,其实鲁迅的其它小说如《孔乙己》、《风波》、《长明灯》、《示众》等也是很好的实例。
论亦舒《玫瑰的故事》中的女性形象

论亦舒《玫瑰的故事》中的女性形象亦舒的《玫瑰的故事》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性格迥异、命运多舛的女性形象,她们在爱情、婚姻、事业和自我认知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挣扎与成长。
这部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揭示了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种种困境与抉择,以及她们对真爱的追求和对自我价值的实现。
玫瑰,作为故事的核心人物,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她拥有着倾国倾城的美貌,这既是她的幸运,也是她的不幸。
玫瑰的美让无数男人为之倾倒,却也让她在爱情的道路上历经坎坷。
她天真浪漫,对爱情充满了憧憬和渴望,然而,她的爱情观却十分纯粹和理想化。
她追求的是那种刻骨铭心、生死相依的爱情,容不得半点杂质。
这种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定,使她在面对一次次的感情挫折时,依然能够勇敢地去爱,去追求。
少女时期的玫瑰,爱上了庄国栋。
庄国栋是一个风度翩翩、事业有成的男人,但他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给予玫瑰承诺。
玫瑰为了他,不惜放弃一切,甚至变得卑微。
然而,最终庄国栋还是离开了她,这给玫瑰带来了巨大的伤痛。
但玫瑰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她依然相信爱情,依然在等待那个真正属于她的人。
后来,玫瑰遇到了溥家敏。
溥家敏年轻帅气,对玫瑰一往情深。
然而,玫瑰却发现自己对他只有感激和感动,并没有真正的爱情。
她果断地结束了这段感情,不愿意将就,不愿意委屈自己的心。
这种对爱情的清醒和理智,让人敬佩。
在经历了多次感情的波折后,玫瑰终于遇到了她的真命天子——罗德庆爵士。
罗德庆爵士成熟稳重,对玫瑰呵护备至。
玫瑰在他的身边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安全感和温暖,她终于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然而,命运却再次跟她开了一个玩笑,罗德庆爵士因病离世,让玫瑰再次陷入了痛苦的深渊。
玫瑰的一生,在爱情中起起伏伏,她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女性在追求爱情道路上的勇敢和坚定,也让我们看到了爱情的无常和残酷。
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对真爱的信念,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除了玫瑰,小说中还有其他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
比如苏更生,她是一个独立、坚强、聪明的女性。
论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论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内容摘要】香港言情小说家亦舒塑造了一系列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主要是因为她独特的生命体验以及她在女性命运上的独特思考的影响。
本文主要通过女性的婚恋观念、女性的坚强自立、女性的金钱观念及女性的内心寂寞四个方面来分析亦舒笔下的女性形象,并探讨亦舒小说揭示现代香港女性的精神心理特点,及对现代女性的深切关怀和思考。
【关键词】言情小说;生命体验;女性形象;女性命运;思考亦舒是一个天才女作家,她自六七十年代开始写作,“台湾有琼瑶,香港有亦舒”,其时琼瑶时代已经接近尾声,亦舒的言情小说则以鲜明的时代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使阅读其文章成为一种潮流,与金庸的武侠、其兄倪匡的科幻并称为“香港文坛三大奇迹”。
亦舒是一个多才的言情小说家,她的作品主要有《我的前半生》、《喜宝》、《流金岁月》、《圆舞》、《她比烟花寂寞》、《石榴图》《我们不是天使》《镜花缘》、《胭脂》、《香雪海》等二十多部。
其作品基本上都是婚恋故事,题材比较狭窄,但其中的女性却是非常精彩的。
生活上独立自主,最后急流勇退的唐晶,不把婚姻看做女性人生归宿,选择独身的杨之俊,美丽如玫瑰内心却寂寞无比的玫瑰、被丈夫抛弃后迅速坚强起来的子君,还有姚晶、徐佐子、马莉、承钰……这样一个个焕发时代女性的形象,在亦舒笔下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将她们置于社会这样一个大潮流之中,置于充满竞争的现代都市——香港。
其作品主要描写的是现代女性在现代都市中的婚恋、工作、生活,她们所表现出来的是内心坚强、个性独立、有明确的金钱观念和婚恋观念、内心充满寂寞的特点。
所以说,她的作品不仅仅限制于言情这样的婚恋的小说,其价值已经超越了一般言情小说所具有的价值。
本文即将从现代都市女性的这些特点,来探讨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时代意义,进而深入研究她对笔下女性形象的影响以及她在女性问题上的独特思考。
(注:本论文主要参见陈武英《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观点)一、小说中女性形象分析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大都以坚强独立、自尊自爱而独树一帜。
论亦舒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浅谈亦舒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文学院 086班杨佳雯 08113251 亦舒是享誉海内外的香港资深女作家,她被誉为香港文坛上的一大奇迹。
她以言情小说见长,但她的作品又比一般的流行作品更具内涵,这与她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的女性意识是不无关系的。
亦舒描写的爱情故事多是以香港为背景,她塑造的女性形象多是当下的都市白领或是中产阶级或是知识女性。
从她们身上可以看到亦舒强烈的女性意识。
香港无疑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国际性大都市,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都发生了改变。
基于此,亦舒的作品跳出了缠绵悱恻的模式,冷静理智地描写了一个个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提出女性要自尊、自强、自立的诉求,表现出女性对精神独立的执着,对人格独立的追求。
因此在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在发展过程,亦舒以尊重女性的人格独立为首要,注重女性完整的人格和精神,而不是表面的平等。
她认为女性要自尊、自强、自立首先必须要实现经济独立,这样才能实现精神和心灵上的独立,才能和社会环境相抗衡,维护自身利益,争取社会平等。
《胭脂》中的杨之俊就是这种女性的典型。
杨之俊的父亲抛弃了她们母女,而她的丈夫如同她的父亲一样不负责任,又抛弃了她和女儿杨陶。
十八年后,丈夫因为不育想认回女儿。
母亲的护花使者最终求婚的对象却是自己,而自己年仅十八岁的女儿还是叶的女伴。
生活对于杨之俊来说仿佛是一场闹剧,但她却选择了宽容:帮助父亲一家渡过难关,接受女儿的选择,和前夫冰释前嫌。
在她看来,她的归宿,便是健康与才干。
“一个人,终究可以信赖的,不过是她自己;能够为他扬眉吐气的,也是他自己,我要什么归宿?我已找回我自己,我就是我的归宿。
”像杨之俊这样,经济独立,精神独立的女性才能潇洒地走向社会。
这也是亦舒所倡导的女性独立精神。
亦舒对女性意识尚未觉醒,仍然依附于男性,不自尊、自强、自立的女性进行了批判,以此来提醒那些想要依附男性的女性。
《喜宝》中的姜喜宝就是这种女性形象的代表。
喜宝想“要很多很多的爱。
论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论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作者:马玙歆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17期摘要:亦舒是香港文坛中难得的才女,几十年来笔耕不辍,其作品真实地反映了以香港都市为核心圈子的女性心理抗争及矛盾。
本文针对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亦舒小说及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类型,其次分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了亦舒笔触下的女性形象,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亦舒小说女性形象的解读提供帮助。
关键词:亦舒小说女性形象分析引言亦舒以简洁凝练、泼辣直率的语言风格描绘了现代都会中女性的生命体验与情感状态,以特立独行的女性意识抒写当代女性内在感受。
面对青春的渐行渐远、现实生活的迷茫与徘徊,亦舒有着独到的人生见解。
亦舒小说中丰富的女性形象,饱含了独特的婚恋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值得我们去品味。
一、亦舒小说与女性形象迄今为止,亦舒已有三百多部小说作品。
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多半拥有姣好的面容,她们精明、世故,却懂得自矜自持,在香港中产阶级甚至名流圈里懂得进退,遂心淡定,这群早已放弃古典浪漫主义深情的女人,或轰轰烈烈,或宠辱不惊,在各自的故事里自爱自立。
亦舒笔下的女性形象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张扬的青春型女性。
这类女性美丽、颠倒众生,仅仅是出众的外貌便有无数男人为之癫狂。
这类女性主要以姜喜宝、黄玫瑰、花解语最为典型。
她们因美貌而追求者不断,却有超然洒脱的性格魅力,对生活见解独到,对人对事知世故而不世故,将一切事态发展掌握在手中。
年轻漂亮的姜喜宝13岁便学会了享受美丽带来的便利,让男孩子为其买单,诚然,将青春美貌折现喜宝是习惯的,懂得独善其身,以其风华正茂绽放光彩,极尽嫣妍;玫瑰拥有最无邪的美丽,被亦舒赋予最纯粹理想的女性形象,在男人眼里她是娇艳欲滴的玫瑰,在女人眼里她是所有美的化身,褪去外表,她是真正的性情中人,懂得打扮,头脑聪明,面对倾慕不屑一顾,却用极端的自由开放态度不顾一切追求美好。
二是成熟的职业型女性。
高学历,有稳定的职业,经济独立,特立独行是亦舒小说中成熟职业型女性的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
性文学研究专题
odern chinese2010.02
当代大陆和港台女作家数量颇多,成就斐然的也不在少数,然而亦舒以其独立的女性意识和泼辣麻利的文风独树一帜。
亦舒是香港女作家,她美丽而独立,具有敏锐的触觉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因而她的作品自成一个浪漫别致的情感天地,既轻松有趣,又雅俗共赏。
她著有长中短篇小说及杂文集一百多部,创造了“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丽景象。
在港台众多的女性言情小说作家里面,她是一个敢于挑战爱的真谛的作家,她的小说充满了浓厚的时代气息,大多专注于描写爱情这个“永恒的主题”。
有人说亦舒、倪匡、金庸是“香港文坛三大奇迹”——金庸创作流行武侠小说,倪匡创作流行科幻小说,亦舒创作流行言情小说。
亦舒小说以描写都市女性情感生活为主,文中的女性多为具有很强的独立人格的现代女性,她们身上显示出明显的女性意识,如经济独立、事业有成、在婚姻和家庭中始终保持自我、精神上不依附于男人等。
她的小说中有很多警句,让人深感折服且震动,如亦舒在其小说《胭脂》中写到“我的归宿就是健康与才干,一个人终究可以信赖的,不过是他自己,能够为他扬眉吐气的也是他自己,我要什么归宿?我已找回我自己,我就是我的归宿。
”这是亦舒作为一个女人女性意识的体现;其小说《圆舞》中关于淑女的说法“真正有气质的淑女,从不炫耀她所拥有的一切,她不告诉人她读过什么书,去过什么地方,有多少件衣服,买过什么珠宝,因为她没有自卑感。
”也赢得了世人的推崇。
但是综观其众多作品,笔者觉得其女性形象描写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主要以其作品为例,来分析她的女性形象描写的局限性。
一、女性生活目标的理想化
亦舒的小说与港台其它言情女作家的作品一样,局限于个人情感,脱离了现实生活,具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
尽管爱情以至整个人生在亦舒眼中是痛苦且矛盾的,到头来是一场空,但亦舒仍在其小说中将追求所谓的真正爱情视为人
生的最高目标。
在被认为是亦舒代表作的《玫瑰的故事》中,主人公黄玫瑰生于富庶的家庭,从不用为生计担忧,数不清的男人为之倾倒而她浑然不觉,直至遇到自己的真爱,玫瑰才明白爱情的真谛——即亦舒曾说的:“中国人不懂得爱情最美丽之处,是在乎任性,来去自若,不受礼俗常规所拘,拒绝其他因素的影响。
” 玫瑰一生中经历了两段生离死别的爱情,第一次爱情的失意让玫瑰从理想回到现实,于是随意找个人结婚生子,柴米油盐,沉溺于琐事;第二次爱情更令玫瑰奋不顾身,为了早日离婚与爱人相守可以毅然放弃孩子的监护权;爱人的离世又令她从现实中超脱,余生生活在个人的精神世界里。
在亦舒的另一部经典之作《喜宝》中,出身贫寒、为学费发愁的女主角喜宝的愿望也是“我要很多很多的爱。
如果没有爱,那么就要很多很多的钱,如果两件都没有,有健康也是好的。
” 亦舒妙笔一转,让灰姑娘喜宝邂逅大富豪,以其敢说敢做的性格、名牌高校的招牌以及年轻美丽的形象赢得富豪的爱恋,从而出卖自由沦为金丝雀,但是免除了为吃穿住行担心的烦恼,有条件放开手脚去以追求爱情为生活目标。
亦舒笔下的“爱情至上”体现在“人生短短数十载,最要紧是满足自己,不是讨好他人”。
《喜宝》中的聪慧因为爱情的失意可以放弃父母远走他乡;患了乳腺癌的聪憩为了维护在爱人面前的完美形象宁可选择自杀。
在更多情况下,亦舒又将爱情看作是人生的游戏。
往往一见钟情,如醉如痴,一旦爱情消逝,便行“美丽的离婚”、“无怨的分手”,旧爱如梦,新欢可觅,不迷恋过去,只追求现在。
“故其笔下奇情畸恋,形形色色,不一而足;男人外遇,女人别爱,家庭破碎,劳燕分飞,谁也不悲伤,无所谓,不在乎,一切重新来过。
”这种婚恋绝对自由
的观点在亦舒的小说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几乎每一部小说都
亦舒小说中女性形象描写的局限性
○林 琼
摘 要:香港女作家亦舒以创作都市爱情小说见长,她笔下的女性大多为具有很强的女性意识的现代知识女性,本文通过分析亦舒小说中的一系列女性形象,阐述亦舒小说中女性形象描写的局限性。
关键字:亦舒 小说 女性 局限性
女
性文学研究专题
odern chinese
M132
XIANDAI YUWEN
2010.02
少不了离婚和婚外恋等情节,但是这在崇尚“家和万事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大陆,受封建礼教的传统影响,这种举动不合伦理,而且不可能被广泛接受,因此我们认为亦舒笔下女性的生活目标和方式具有浓郁的理想化色彩。
二、女性形象描写的脸谱化
亦舒作为女性作家,欣赏并擅长描写女性,尤其是能将知识女性和都市女性的心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她推崇女性之间的友情,其小说中形形色色女性众多,有社交名媛如《玫瑰的故事》中的玫瑰,小家碧玉如《胭脂》中的杨之俊,寄人篱下的如《圆舞》中的周承钰,美丽倔强的如《喜宝》中的喜宝,她们均秀外慧中,让人既心动又爱怜,即使喜宝做了情妇也能博人同情和宽容。
但笔者以为,虽然亦舒笔下的女性众多,但是有千人一面的特点。
通过总结得出,亦舒小说中主要描写了以下几类颇具类型化特征的女性群体:
一是几乎所有小说中的女主角都是才貌双全的女子,而且大多具有以下共同点:她们一般念书非常好,轻而易举就是七科全A,而且工作能力超强,随时升职获奖。
如《玫瑰的故事》中的女主角黄玫瑰不仅美貌惊人而且聪明过人;该书中的另一个从容优雅的气质型美女更生有着一份随时恭候的优差;《喜宝》中的女主角喜宝是剑桥大学圣三一学院的优等生,形象也是美丽迷人,让勖家父子等众多男人拜倒在石榴裙下;该书中的聪憩也是港大毕业的。
用亦舒的话来说“一个名牌大学的毕业证是女人最好的嫁妆”这在彻底的女性主义者看来,仍是女性自己内心的一种不平等的体现。
二是描写一批美丽富有、善良大方的公主,如《喜宝》中的聪慧、《灯火阑珊处》中的正印等,她们的出现改变了读者对富家女骄纵霸道的一贯看法,体现了大家闺秀的风范,但是性格刻画显得单一,具有脸谱化倾向。
三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的母亲:玫瑰的母亲、聪慧的母亲、喜宝的母亲,她们在小说中有的连姓名也没有,但这些母亲的形象不同于大多数作品中的母亲“无私奉献、爱子胜过爱已”,她们忙于工作或生活或个人情感,颠覆了读者心中的母亲形象,而在笔者看来亦舒并未将母亲角色充分地刻画出来。
亦舒是个高产作家,几十年来她的作品一直盛销不衰,通过她的作品,我们看到了全景式的海外色彩斑斓的世界,但是由于作家受自身生活经历影响,其熟悉的白领人群的生活作者刻画得细腻充分,而现实生活中的其余人等的形象还似有欠缺,这是其人物不足之处。
三、女性处境遭遇的相似性
亦舒笔下的都市知识女性才华横溢、令人钦佩向往,这与作者本人非常相似,亦舒是一个早慧的才女,十六岁时发
表处女作,十七岁便崛起于文坛,创作道路平坦顺利。
十五岁时,就被报刊编辑追上学校来要稿,成为编辑们不敢得罪
的“小姐”。
中学毕业后,曾在《明报》任职记者,及担任电影杂志采访和编辑等,1973年,亦舒赴英国修读酒店食物管理课程,三年后回港,任职富丽华酒店公关部,后进入政府新闻处担任新闻官,也曾当过电视台编剧,现为专业作家,可谓一帆风顺。
所以在亦舒笔下,如果生活没有佣人司机就是落魄潦倒,住集体宿舍跟难民营一般,这个要求也脱离了现实,有她的局限性。
亦舒小说中女主角的年龄,大多只有二十几岁,一般都是很独立的女人,如出身贫寒的喜宝即使做了情妇精神上仍然很独立。
但独立女人在生活上需要经济上的支持,生存和竞争会使她无法整日以追求爱情为唯一乐趣,正如波伏娃《第二性》中所说“今天独立女人在职业兴趣和性生活之间左右为难;维持两者的平衡对她来说是很难的;如果要维持,她就必须付出代价,做出让步或者牺牲,要去走钢丝,而这些又要求她经常处于紧张状态”。
所以她们的处境和遭遇具有相似性:她们中的一些,或家世不错,如黄玫瑰、聪慧等;或能获得亲戚的馈赠,甚至只见过一两次的人的遗产,如《红尘》中的周如心;而没有这样亲戚的那些,大部分会遇到一个家世富庶的男人对她垂青,如喜宝、周承钰等。
不过这些女主角家庭常有变故,大多是父母离异之类,使得家越发空洞凄凉。
对她们所有人来讲,她们都需要爱,那种真诚的由心而发的爱,但她们怎么都找不到。
父母也冷漠,朋友更加现实,男友随时弃她而去,这些可怜的女主角在寻爱的路上吃尽苦头。
亦舒书中的女主角虽然大多富有或者成功,但很多都不快乐,她们历尽沧桑,十分超然冷漠。
亦舒将爱情作为一面镜子,照出香港社会“白领丽人”或知识妇女那种寂寞、孤独的心境,她们因寂寞而想在爱情中得到精神解脱,但往往因为找不到真正的爱情陷入深深的寂寞。
亦舒的小说大多没有结局,或者让人郁郁不能开怀,她不会为了讨好读者来个大团圆的结局。
笔者以为,太相似雷同的处境遭遇使得其小说缺乏新意和积极意义。
波伏娃曾说“一个有独创精神的作家永远会让人感到震惊,永远会受人诽谤,除非他死了;新事物总会引起不安和反感”,我们喜欢亦舒,但不要迷信她,而是期待她的创新之作。
参考文献:
[1]黄敏.比较鲁迅《伤逝》与亦舒《我的前半生》女性观之异同[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3).
[2]徐金淑,傅学敏.论池莉小说中女性意识的局限性[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3][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林琼 湖南常德 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 4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