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教杯教学设计《背影》吴涛

合集下载

《背影》优秀教案(精选5篇)

《背影》优秀教案(精选5篇)

《背影》优秀教案《背影》优秀教案(精选5篇)《背影》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走进作者,掌握生字词。

2、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情感的主要语句。

能力目标:1、学习在平实的叙述、抒情中蕴藏着的极为精巧的构思。

2、关键语句含义的理解情感目标:1、认真体会稳重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特别是父爱。

2、并能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增进与父母的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重点段落的分析,以及从文中体味到父亲对儿子的深情,激发孩子理解父母,热爱父母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感悟父爱,表达父爱教学准备多媒体器材、视频(电视散文《背影》)、课件教学方法读:朗读、范读、听读、默读等、引导分析法、讨论法、体验法等学生分析年龄特征:初二学生处于过渡期,具有动荡性、闭锁性等特征,独立性与依赖性矛盾并存。

特别是学生的心理闭锁给课堂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带来困难。

学科基础:本校初二学生已经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预习领会课文,把握大意,但是学生们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和方法,语文知识射入信息量比较窄,不能主动合作探究,个别同学对语文不感兴趣,依赖心强,不善于思考。

这些情况都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学造成了阻碍。

对策:依然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采取一切措施让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从而慢慢培养学生的好习惯,知难而进。

内容分析本课为名篇,重点要让学生体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第一课时(早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朗读课文2、通过自己的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3、掌握生字词4、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中心,并能划分段落层次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现给学生“背影”这一动作,问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哪一课?生答:背影。

二、读课文(1)自由朗诵课文要求:①读准字音、标注出比较生疏的、读不准的字词。

②有角色意识,以声传情(2)放课文范读音频要求:①解决自由朗读过程中读不准的字音②通过听读体味其中的感情,特别是饱含情感的语句的读法(3)要求自己读课文,合作完成以下问题①标注、解决不懂的生字词②介绍作者③了解文章的体裁④表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⑤理清写作思路划分段落,并表明段落大意。

《背影》教学设计精品4篇

《背影》教学设计精品4篇

《背影》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抓住人物的言行和细节描写,感受父爱。

2、能抓住人人物的言行和细节进行对父爱的表达。

教学设计:一、古诗导入师:同学们,先让老师念一首古诗吧。

《游子吟》诗中的哪些地方让你最受感动呢?师:自古多情伤离别,更何况是骨肉之情的离别呢!母亲看着孩子将背上行囊独自远行去寻找遥不可知的未来。

已无语,她只能将牵肠的担忧和揪心的疼爱一针一针地缝进游子厚实的衣服里。

让我们一起饱含深情地朗读这首纯朴的诗吧!师:爱无需言语,它可能就在一个眼神里,可能就在一个细微的动作里,也正因为这样经常被年少无知的我们所忽视。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去感觉含蓄而深沉的父爱。

二、学习《背影》师:让我们先听听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听后告诉我你的感受。

(三个学生进行交流)师:这是一位普通而又伟大的父亲。

文章语言朴实,但是无不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使我们情不自禁地想走近文章,走近这位伟大的父亲。

师: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把最能让你感受到父爱的地方找出来,进行品味。

(可以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和神态中去找,还可以抓住细节的描写。

或可以抓住一句话或抓住一个词去感悟。

)学生把找到的写到黑板上去。

学生交流,老师引导。

有感情地朗读。

三、拓展学习《父亲的爱》师:虽然这是一个老境颓唐的父亲。

但我们从他对孩子的爱中看到了他人格的伟大。

其实我们的父亲又何尝不是一个平凡的人呢,在我们自心为了不起的成长过程中甚至也在经常暗笑父亲的迂。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一个孩子猛然间发现在父爱吧,在你的脑海里是否也闪现出诸如此类的生活画面呢。

学生自由读师:现在请同学们回想你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是否也有被你忽视的父爱呢。

如果你现在感受到了也能不能抓住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谈一谈呢。

四、小结同学们,请让我们更加倍爱我们的父亲吧。

《背影》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2023最新-《背影》教学设计优秀9篇

2023最新-《背影》教学设计优秀9篇

《背影》教学设计优秀9篇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背影》教学设计优秀9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背影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的特征,将叙述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体会课文精巧严谨的结构、平实简洁的语言。

3、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抓住人物形象特征进行抒情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将人物特征放在特定环境下进行描写。

四、教学工具PPT课件。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绝大部分的人对自己的父亲是有相当深厚的感情,天下最亲的莫过于父母与子女之间。

每个父母对子女都具有真挚的宠爱之心,精心养育子女,殷切盼望他们长大成才,望子成龙是每一个父母的心愿,他们对子女的爱具有无比高尚的情怀。

由此,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父母印象是深刻无比的。

那么,作家朱自清先生对自己父亲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描写父亲的散文《背影》,看他是怎样刻画其父亲形象的。

《背影》作于1925年10月间,属于一篇回忆性散文,他介绍了八年前与父亲在浦口火车站分别时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感情,抒发了自己在生活贫困、精神压抑的境况下,对父亲的倍加怀念之情。

(二)学习正文1、打开课件,放范读录音,然后再让学生自读课文听读要求:(1)放录音时,学生注重听课文抑扬顿挫的变化,特别是“父亲”说的话。

(2)让学生自读课文一遍,要求学生把自己扮成作品中的“我”想象父亲当时的言语、行动、神态,体会“我”的心情(悲痛、自责、感动、怀念),在朗读中将此景此情表现出来。

2、师生共同活动,分析文章结构学生在朗读课文后,分组讨论文章结构;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明确。

第一部分:写自己怀念父亲,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背影》教案

《背影》教案

《背影》教案第一篇:《背影》教案《背影》教案设计《背影》教案设计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掌握他们的意思,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分角色班级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来理解《背影》背后的内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父爱是深沉的,通过学习《背影》一方面让学生学会从细节、动作、心理描写的角度进行人物叙事写作,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反思,不要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时才鞭长莫及。

二、学习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环境下进行描写的特点。

2.深刻感受作者运用白描手法通过一系列动词,心里对照等手法,对父亲人物的塑造,体会本文朴实真挚、饱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情感教育法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对象:初中二年级学生六、教与学互动设计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谈一下对“背影”的认识,背影可以是离别时车站的回眸,背影可以是散步时高大的身躯,背影也许是讲台上的奋笔疾书,这分别是爱人的背影,父亲的背影和老师的背影。

(二)知人论世、写作背景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丰腴、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朱自清清贫而有气节,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是毛泽东同志称颂的“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我们熟知的作品有《匆匆》、《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这篇课文追忆了作者在八年前,1917年,父亲朱鸿均(任徐州烟酒公司局长)被解职,朱家“祸不单行”,祖母又去世,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借钱办完事后,又变卖典质还债。

《背影》教案(通用6篇)

《背影》教案(通用6篇)

《背影》教案(通用6篇)《背影》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背影》教案(通用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背影》教案1(一)课文重点和难点1.叙事散文的选材;2.叙事散文的结构;3.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

(二)需落实的知识点1.文章的线索;2.文章的整体结构;3.对比反衬手法的运用;4.朴实、含蓄、生动、细腻的语言风格。

(三)教法设计1.要求学生将课文朗读一遍,默读一遍。

教师提问: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要求从两个方面回答。

(提示: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怀挚爱之情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怀念之情。

)2.本文描写的是“父亲”,却以“背影”为题,说明“背影”在文中一定有着重要作用。

全文共有四处写到“背影”,作者以“背影”为主线,组织了全篇结构。

图表设计:上述图表,教师讲述第一栏内容,第二、三、四栏由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填写。

3.作者围绕“背影”这条线索,紧扣主题,对材料进行了巧妙的取舍和安排。

教师提问:(1)第一自然段后,作者为何要宕开一笔,写父亲失业,家境惨谈?(提示:渲染感伤色彩。

为文章定下“苦涩凄冷”的基调,表明父亲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中还无微不至地关怀“我”,突出了主题。

)(2)在第二次写“背影”之前,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描述父亲如何终于决定送“我”,如何在送的过程中细致周到,劳形劳神?(提示:使“背影”的出现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为全文的高潮作铺垫。

)(3)最后一段起什么作用?(提示:反映父亲晚景的凄凉,更衬出他爱子之情的深厚可贵,使文章具有一种悠长、令人回味的意境。

)以上问题,由教师引导学生或看书思考,或二人讨论,师生共同得出答案。

4.教师提问:全文有几处用了对比或反衬的写作方法?分别起什么作用?(提示:第一处:家中不幸之后,父亲本来心里难过,却说“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怜;第二处:“我”的“聪明过分”和父亲的“迂”相比衬,表现父亲的爱子情深;第三处:最后一段父亲“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与“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两种态度心情相对照,更加衬托出父亲在艰难处境下爱子之情的浓厚与久远。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背影》这篇文章的作者和背景;2. 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3. 引导学生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和讨论;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准备:1. 《背影》的原文及翻译版本;2. 教学课件或黑板;3. 学生练习册或作业本;4. 纸和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他们最喜欢的一本书或电影,并解释为什么他们喜欢这个故事或角色。

这将为学生提供一个对比,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背影》这个故事。

2. 文本分析(20分钟)让学生阅读《背影》的原文,并参考翻译版本,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主题。

然后,老师可以结合教学课件或黑板,对故事进行分析和讲解。

重点讲解以下内容:- 故事的背景和作者的经历;- 故事的起承转合和高潮;- 故事所传递的主要思想和主题。

3. 人物分析(2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背影》中的不同人物形象,并列举他们在故事中的行为和特点。

然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介绍他们小组的分析结果。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4. 情感体验(20分钟)要求学生个别完成一篇关于他们在读完《背影》后的思考和感受的短文。

鼓励他们表达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对故事中人物形象的共鸣。

学生可以分析父爱、责任、成长等主题,并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对比和联系。

5. 主题讨论(20分钟)让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就《背影》中的主题展开讨论。

老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讨论,如:父亲的爱是否无私?故事中的悔恨和成长如何体现?学生能否从中联想到自己的家庭和父爱等。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观点,并引导他们彼此间进行互动和辩论。

6. 小结与评价(1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同时,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或写作作业,以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对《背影》的理解。

四、课堂延伸:1. 邀请学生选取其他与父爱或成长主题相关的文学作品,并进行阅读和讨论;2. 考虑组织一次文学阅读分享会,让学生可以表达他们对不同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3. 推荐学生写一篇关于他们对父爱或成长的理解和感悟的个人文章;4. 组织一次课外活动,例如观看和讨论与父爱或成长主题相关的电影。

《背影》教案(优秀6篇)

《背影》教案(优秀6篇)

《背影》教案(优秀6篇)背影教案篇一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给加点字注音。

差使狼藉簌簌迂腐踌躇拭颓唐琐屑举箸2、结合注释,理解下边词语的含义。

狼藉惨淡勾留变卖典质赋闲蹒跚颓唐触目伤怀不能自已情郁于中琐屑(二)能力训练点1、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

2、散文的特点及散文的选材。

(要讲解这一问题使初一学生明白要费很大气力,可以以放风筝为例,深入浅出地说明“形散而神不散”的问题。

选材喻为风筝,中心喻为线。

)3、指导学生学习做读书摘要。

4、继续指导学生的朗读。

(三)德育渗透点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课文第二、三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

2、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朴实的语言所饱含的深情厚意的理解;分析课文可按“内容-结构-语言”的顺序由浅入深地进行。

三、课时安排:3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1、学生查找有关朱自清及《背影》的有关资料进行交流。

2、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提高朗读水平。

3、课上老师和同学交流,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以培养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教学要点1、扫除文字障碍,了解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3、划分段落层次、归纳中心意思;理解二、三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1、导入新课谈到中国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

变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能不提到《背影》。

本文写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发表在当时的《文学周刊》上。

文章发表后,广为传诵,并一直作为语言教材。

当年,朱自清先生逝世捕些中学生拿着报纸悲痛地说:“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死了!”可见本文的影响之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先生这篇著名散文――《背影》。

2、教学新课(1)学生交流课下查找的有关朱自清及《背影》的有关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教杯教学设计北京市~学校吴涛】 当时只道是寻常 ——《背影》中的情感复调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生命•实践教育学:传统课堂注重知识传递、技能训练,忽略了对人的整体的生命成长 的意义,割裂了学生与其成长之域一一广阔的日常和生活领域的联系。 1997年叶澜教授发 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提出以“生命”为切入点,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生命体 验,关注学生的个体生命自觉、关注个体与其成长领域的联系。

2.核心问题教学模式:突破总是以知识为教学思维起点的演绎式教学惯性, 开辟一条以 核心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活动为起点的归纳式教学思路: 一节课中,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就以 一个核心问题调动学生活动, 先由学生运用已有的显性知识和经验独立或合作地解决核心问 题,然后师生共同对问题解决的主观过程进行反思,并且表达、归纳、提升活动中的体验与 感悟,进而产生和理解本节课预期的新知识、新方法。

二•教学背景分析 《背影》这篇文章位于苏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这一单元的文章都是叙事 散文,但每篇文章的叙事结构却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枣核》以特定的事物为线索展开叙述, 《我的母亲》以不同时期的回忆片段缀连成文,而《背影》则看似叙事实为抒情,看似以四 次“背影”片段结构文章,实则是以父亲对儿子一以贯之的爱, 和儿子从不理解这种父爱到 理解父爱的双线情感来结构文章的。也就是说,在《背影》中存在两条情感脉络,一是不同 时间段父亲对儿子不同方式的爱,一条是“当时”的儿子和“现在”的儿子对这种父爱从误 解到理解的成长线。 这两条线巧妙地盘织在一篇文章中, 互相阐发,互相对话,带有陀思妥 耶夫斯基似的“复调”意味。透过这两条线,我们可以看到《背影》不仅呈现出来了一个如 山似水的父亲形象,也勾画出了一个儿子的成长历程。

在深入《背影》情感复调研究之前需要安排学生和家长共同阅读《背影》,并写出两到 三个自己不理解或者希望老师能深层次研讨的问题在班里分享, 初步解决感知文章内容、体 验文中情感的目标。同时,需要学生将收集上来的问题整理、归类、合并从而形成《背影》 学习中的“核心问题”以供课堂教学研讨。 初二的学生 已经能够模糊感觉到叙事散文的结构 形式,也能初步通过叙事线索、叙事结构体会文章的情感,然而像《背影》这样的文章因其 情感内涵远远大于表面叙事, 对于学生阅读来说确实是困难的, 也是必要的。所以这一课时 的主要教学任务落在通过核心问题研讨《背影》的情感复调上。

从教学方法上来说,将使用“核心问题”探究的方法,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学生阅读《背影》,提出自己对这篇文章内容、情感、写法等方面的任何 需要解 答或研讨的问题;

其次,在课堂上将这些问题汇总、整理、分类、归纳、合并,继而形成《背影》教学过 程中的若干问题,学生自主研讨尝试解决浅层问题;

然后,老师在学生不能自主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分析、提升进而形成《背影》这篇文 章的“核心问题”――如何理解“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句话,师生共同探讨;

最后,运用从“核心问题”中新习得的知识或能力, 勾连自己的生命经历,解决实际问 题。

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 对叙事散文的教学有如下表述 “能说出叙事散文所叙之事, 文章 的结构线索以及作者是如何借所叙之事来传递感情的” ,结合课标要求以及这一单元文章的 整体特征,确定《背影》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就《背影》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能在小组同学的帮助下将问题分类整理合并,自主 解决浅层问题。

2•能通过“核心问题”的深入探讨,理解《背影》中的情感复调。 3能将“情感复调”模式运用到自己的片段写作中。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是能通过核心问题的深入探讨,理解 《背影》中的情感复调。教学 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完成目标 1,第二课时完成目标 2和3。本设计是第二课时的设计。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1、导入 带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在人影阑珊中蹒跚而去, 朱自清将父亲勾勒成 这样一个意味深长的背影,仿佛清朗疏浚却又迷雾重重。 大家在上节课中关于《背影》 中的 这个“意味深长”的父亲已经提出了很多问题,大家也已经自主解决了一部分浅层问题。剩 余的几个深层问题,老师经过归纳合并发现其实大家虽然表达不一样, 但都将关注点投向了 同一个地方,也就是文中的一句话 “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请大家结合文章,来谈一谈, 儿子那时“太聪明”的表现。 【设计意图】将学生的关注点直接引入对核心问题的探讨与解决。 ① 学生能在文中找到的内容: “到了徐州,见到父亲,看到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 母”,“我不禁簌簌地留下了眼泪”与父亲却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老师的补充:文章从一开始徐州奔丧、南京勾留情节的叙述中就表现出了父亲和儿子对 待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态度, 如“到了徐州,见到父亲,看到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 “我不禁簌簌地留下了眼泪”, 对于一个未经世事的儿子来说,家中的萧条、落寞以及亲人 的辞世都是非常大的触动, “客厅中的大红漆花瓶, 屏风,板桥的手迹已经尽数进了当铺一 —《朱自清与 <背影>》朱国华”,这眼泪中有无助,有无所适从的惶恐。而同样面对这些, 父亲却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其实作为一家之长的父亲来说,这 些事情更严峻地考验着他的承受能力, 尤其当时他自己的母亲离世, 家境颓败到需要借钱办 丧事,而他少年谋生独立支持, 做了许多大事,现在被迫赋闲在家,不能供得起成绩优秀的 二子读上海交大。这些中年压力没有将他打到, 他表现出了一个中年男人应有的豁达和坦然, 而且安慰自己的儿子不要难过, 这未尝不是对子女的保护和关爱。 但那时的儿子却没有想到 父亲身上承担的这一切。

② 学生能在文中找到的内容:儿子“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 “再三 劝他不必去”与父亲“因为事忙” “说定不送我” “但终于不放心”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老师的补充:在南京时,儿子被朋友约去“游逛”,还“勾留”了一日,真是少年不识 愁滋味,家里的寥落、衰败,流过眼泪后便也能够很快变成轻描淡写。相对照的是,父亲在 南京却“因为事忙”,前文中已经有交代“父亲的差使交卸” “到南京某事”说明父亲是失 业的状态,家里还有很多外债。“ 我的祖父和父亲两代做官,家道富有,积蓄颇丰。 1912 年,军阀徐宝山以逮捕和杀头作要挟,勒索朱家钱财。祖父为保家人安全, 被迫捐出大半家 财,终因不堪勒索而辞世。父亲惊惧交加,累倒生病,被迫辞去宝应厘捐局长。经此变故, 家道中落。当时“我”已15岁,也当有刻骨之恨。至 1917年,淮阴籍潘姓姨太太得知父亲 在徐州纳了几房妾,赶去闹事。父亲被撤职,花了很多钱,仍亏空 500元,祖母又不堪承受 而辞世。父亲又卖又典,才还了亏空;又借高利贷,才办了丧事。 ” 一一载《朱自清年谱》 (姜建,吴为公著,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0年10月版)在这样的情境下,儿子不仅没有看到 父亲的身心疲惫,反而对父亲执意要送他,并多次嘱咐查房照应他这样的事情表现出极为反 感。

③ 学生能在文中找到的内容: 儿子“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 非自己插嘴不可”与父亲“忙 着照看行李”“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老师的补充:父亲忙着给脚夫行小费,并非常不“大方”地和脚夫讲价钱,以父亲从前 的地位,并不会在意这些小钱,但在家里经济如此窘迫的时候, 他要为这些小事为了儿子不

惜不顾颜面低声下气,其中的悲凉力透纸背,而作为儿子,却“总觉得他说话不太漂亮”, 嫌弃一个渐入老境一败涂地的父亲。 ④ 学生能在文中找到的内容:儿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和父亲“穿着 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老师的补充:冬天的南京,寒冷可想而知,父亲“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而 儿子却拥有一件“紫毛大衣”,据朱自清的弟弟朱国华讲, “自清大哥却带着一件较为华美 的紫毛皮大衣(猫皮水獭领)。此时,一方面为服孝,一方面是由于把所有的贵重衣物全部 变卖了,但父亲却在这样的情况下,给自清定做了一件紫毛大衣,以期抵御北国的风寒。 ” 父亲上车后还帮儿子铺平了这件大家,照顾之处细微体贴。

文章中还有一些儿子做的“太聪明”的事情,让成年的他现在看来遗憾重重, 可留作学 生的课后思考,如再三嘱托茶房照顾儿子,而儿子却暗自嘲笑父亲的“迂”等等。均可以折 射出这个一个负责、 努力、细心、坚韧的父亲, 而同时也折射出一个幼稚不懂事的青年儿子 的形象。

2、深层感悟父子情深 在核心问题“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中,我们看到父亲和儿子之间情感的错位,一个是 在生之艰难中不忘付出,一个却在浑浑噩噩中难以理解这份如背影般沉默的爱, 然而这种“聪 明”是如何一步步变化的?请大家结合文本,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核心问题”提升,进入到文本深层次的理解。 ① 学生能在文中找到的内容: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 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儿子对父爱有所触动。

老师的补充:父亲爬过月台给儿子买橘子,通常来说不算什么,但在《背影》特定的情 境中,就变得非常感人,首先父亲当时已经是一贫如洗, 用朱自清的弟弟后来的补述来说 “文 中所记买橘子等细节,使每个读者难以忘怀, 对于我来说,就更理解其深意了。在过去的日 子里,不要说几个橘子。就是金橘子、银橘子也不稀罕。然而。此时的父亲已是负债累累, 囊空如洗,这一堆朱红的橘子便不同寻常了 ”,也就是说,父亲要在负债亏空,前途未卜的 状态下陶出钱给儿子买几个朱红的橘子, 是多么艰难和珍贵的;其次,买橘子过程中的父亲, 身体肥胖,步履蹒跚,一个似乎老态龙钟的样子,毫无美感,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 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探”、“爬”、“穿”、“攀”、 “缩”、“倾”,这一系列连续的动词衬托出这个父亲动作的笨拙,苍老的艰难的父亲的背 影,一下子让儿子感动了, 他发现原来一向伟岸的父亲是如此孱弱, 一向顶天立地的父亲竟 然留下了如此苍老孤独的背影, 是一个健康的生命失去健康,一副有力的肩膀不再有力.一 个强健的背影不再强健。与其说在这个地方儿子从背影中读懂了父爱. 还不如说,他读懂了 承载爱的原来是如此脆弱的一个父亲。 至此,错位的父子之情终于有了相通的地方。 儿子在 长大。 ② 学生能在文中找到的内容: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再找不着了,我便进 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儿子想要挽留这份温情的父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