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研究综述
【现代文学】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有哪些

【现代文学】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有哪些
王蒙的意识流小说:
1.“集束手榴弹”的六篇小说(即中篇《布礼》《蝴蝶》,短篇《春之声》《夜的眼》《海的梦》和《风筝飘带》)。
2.《春之声》是20世纪80年代率先运用“意识流”手法写成的小说。
《春之声》摒弃了传统小说的叙述模式,运用了以人物为中心的放射状结构。
出国考察归来的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在春节回乡途中,身处闷罐车厢,“意识”流动。
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反映了新旧交替时代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传达出“春的旋律”,表现了新时期新转机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歌唱生活中的新转机”,但不重塑造人物性格,不重故事情节叙述,不按正常时空顺序。
他借鉴了西方的“意识流”手法,但又不是西方纯粹的“意识流”。
小说采用的“放射性”结构有一个端点,就是坐在闷罐车厢这一特殊环境中主人公的心灵世界。
小说主要写时空切换中,外界世界作用于主人公内心所引起的联想和心理状态,并以此来表现主题。
王蒙的意识流小说还是“中国式的意识流小说”,即其逻辑关系较为清楚,有机可寻,而不是天马行空,无拘无束。
他的象征手法的运用,如以新的火车头与旧的车厢喻新旧之关系,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春之声》等创新小说和西方意识流小说之不同[精品资料]
![《春之声》等创新小说和西方意识流小说之不同[精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69b3cee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53.png)
《春之声》等创新小说和西方意识流小说之不同-精品资料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摘要:本文应用西方意识流理论,从“采用意识流手法的目的”和“意识流在小说中呈现的不同特点”两个方面,简要分析了《春之声》等所谓的东方意识流小说与西方意识流小说的主要不同之处。
关键词:东方意识流小说西方意识流小说差别1978到1980年间,王蒙先后发表了《春之声》等六篇创新小说。
这些小说没有采用现实主义小说惯用的叙述方法,比如描述完整而曲折的故事情节,塑造个性突出而复杂的典型人物,以及描绘人物性格生成的典型的社会环境等,而是尝试采用了意识流等新的表现手法。
这一举动在文艺界引起轰动,并引发了有关意识流的讨论。
但是,有人很快发现这些创新小说和西方的意识流小说有本质的不同。
于是,评论界就把王蒙的六篇创新小说,称为“东方意识流”小说。
下面,我们就以《春之声》为例,分析王蒙的创新小说和西方意识流小说的不同之处。
要认识二者的不同,首先得了解一下什么是意识流。
从20世纪初叶开始,詹姆斯·乔伊斯、佛吉尼亚·沃尔夫以及普鲁斯特等一批小说家,在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等理论的启发下,致力于描绘人物的意识和无意识活动,即通过描述人物的想象、联想和回忆,来展示人物的意识流动。
所以,严格来说,意识流不是一个理论流派,只是一种文学的表现手法。
意识流的表现手法在西方曾风靡一时。
它对拓展文学描述的范围(传统小说擅长表现外部世界,而意识流小说则深入到了人的内心世界),增强文学的表现力,起着重要作用。
《春之声》和西方意识流小说的不同之处,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比较:(一)使用意识流手法的目的不同。
《春之声》采用了意识流的表现手法,这是确定无疑的。
这一小说的主要内容就是主人公岳之峰的一连串的意识流动。
从进入闷罐子车那一刻起,岳之峰就浮想联翩:由天真而甜蜜的童年、落后而淳朴的黄土高原,联想到改革开放后广州人丰富多采的生活;由落后的中国联想到科技发达的美国、德国;由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繁华,联想到之前中国的落后;由回家过春节,联想到1956年因回家探望地主身份的父亲,而检讨了22年。
王蒙意识流小说中的美学价值

【 关键词】王蒙;意识流小说 ;美学价值 ;现代性
新 时期 意 识 流 小说 生成 于 2 0世 纪 8 0年 代 对 于 人 的 生存 境 遇 、生存 理 想 和 生 存 智 慧 的关 注 初 期 。是 随 着改 革 开 放 和 思想 解 放 ,中 国社 会 和 传达 。 【 文学 即 “ ” 1 ] 人学 ” ,离 开 了人 文关 怀 和 进 入 新 时 期 而 出现 的 。 王蒙 是 新 时 期 运 用 “ 意 生命 意识 ,文 学 将失 去 了它 的 本 质 意 义 。王 蒙 意 识 流 ”手 法 进行 创作 贡献 最 大 的作 家 。1 7 9 9年 识 流小 说 的美学 价值 首先 表 现在 生命 美学 价值 上 。 1 0月 2 1日,王 蒙 在 《 明 日报 》 上 发表 的 短 从 某 种 意 义 上 来 说 ,这 是 对 五 四新 文 化 运 动 中 光 人 篇小 说 《 的 眼》 夜 ,被认 为是 新 时期 文 学 中 “ 意 “ 学 ”本质 复归 的延 续 。 自觉 地追 求 人 的价 值 和 识 流 ”小 说 的开 山之作 。 18 9 0年 ,王 蒙 又 发表 艺术 的价 值 。这 也 是 整 个新 时期 意识 流小 说 创 作
《 礼》 中钟亦 成 因为一 首 抒 情 小诗 就 背 上 了反 内涵上保 持着 忠实 于 自我 。忠实于 文学 即 “ 学 ” 布 人
党 反革 命 的罪 名 。 《 蝴蝶 》 里的张 思远平 反 当上 的独立 品格
副部 长后仍 然 将爱情 称 为解 决生 活 问题 . “ 似乎
识流 小说 被称 之 为 “胜 过 ’现 实的 写作 ” “ 。 与 在尊 重人 、表现 人 的 精神 指 引之 下 ,重在 开 掘 人 置身 于其 中 的现实 的主 流思 想意识 形 成 了一 定 的 的 内在精 神 世界 。运 用感 觉 印象 传 达 现实 生 活 的 偏差 。 【 反 映 在他 意识 流小说 创作 中 的对 自我 复杂 性 以及难 以用 直 白清 楚 的语 言 传 达 的 内心情 ” 4 】 的发 现 ,对世 界本 真 的 回归正是 源于 对生命 美学 感 ,感觉 印 象 的描 写 能够 恰 切 的反 映人 物 的 真 实
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研究问题述评

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研究问题述评周和军【摘要】The first China’s stream-of-consciousness novel which takes example of the western stream-of-consciousness no-vels in the new period of China is Ru Zhi-Juan’s THE WRONGLY EDITED STORY .It publishes in the second issue of “Peo-ple’s Literature”in 1979.Its publication raises a hot wave of exploring interest in stream-of-consciousness novels among aca-demic circles.The research of stream-of-consciousness novels in the new period mainly unfold on three levels:the property,func-tion and connotation of stream-of-consciousness;the value,influence and significance of stream-of-consciousness;the problem, enlightenment and reflection of stream-of-consciousness.Aiming at highlighting the significance of stream-of-consciousness no-vels on aesthetic connotation and artistic technique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research problems of stream-of-consciousness no-vels in the new period and summarizes the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of it.%中国新时期第一篇借鉴西方意识流文体创作的小说,是茹志鹃发表在《人民文学》1979年第2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之后,国内文学界掀起了对意识流小说的探索热潮。
在失望的现实中寻求转机——从王蒙小说《春之声》看他的历史反思意识

·教育广角·《春之声》是当代作家王蒙创作的意识流小说之一,它是王蒙在80年代小说创作中极具反思意识的代表性作品。
小说写的是一个出国考察三个月后刚回国的工程师岳之锋坐闷罐子车回乡探亲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小说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写了几十年的风雨变幻,情绪变化及主观感受。
出国访问的现代化生活体验与故乡落后生活的巨大反差在岳之锋的心湖中荡起层层涟漪:他回忆并感慨着,对比并思考着,失望并憧憬着。
小说最后以“如今的每个角落的生活都在出现转机,都是有趣的,有希望的和永远不应该忘怀的”收尾,传达了作者人生需要在失望的现实中寻求转机的情感指向和人生态度,因为“春天的旋律,生活的密码”于每个人而言都是“非常珍贵”的。
《春之声》创作于1979年,同一时期,《布礼》、《蝴蝶》等小说也相继出炉,他们不仅代表了王蒙这一时期对现实与理想之间认识的理智而深刻的变化,而且作品中所蕴含的历史反思意识更具理性和智性。
50年代的王蒙对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是困惑迷茫的,现实的复杂性使王蒙的理想主义和廉价的乐观主义遭遇了尴尬和困惑,《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正是这种尴尬和困惑的产物,它表达了理想在现实中受阻之后的一种颤音。
那么,80年代重新回到文坛的王蒙在身份定位和思想心态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或者说王蒙还是50年代的那个王蒙吗?显然不是的,许多学者普遍认为王蒙沉浸在“少共情结”中,也就是王蒙式的忠诚,那种对信念的历经磨难而矢志不改的衷心。
对于“少共情结”,王蒙一直不以为然,当然不是说王蒙不再忠诚,而是这种说法显得简单化了。
王蒙说:“是的,四十六岁的作者已经比二十一岁的作者复杂多了,虽然对于那些消极的东西我也表现了尖酸刻薄,冷嘲热讽,但是,我已经懂得了‘凡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道理。
懂得了讲‘费厄泼赖’,讲恕道,讲宽容耐心,讲安定团结。
尖酸刻薄后面我有温情,冷嘲热讽后我有谅解,痛心疾首后面我仍然满怀热忱的期待着。
我还懂得了人不能没有理想,但理想不能一下子变成现实,懂得了用小说干预生活毕竟比较踏实地地去改变生活容易。
王蒙意识流小说的特征

王蒙意识流小说的特征作者:汪双英来源:《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12期意识流小说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兴起于西方,发端于英国,上世纪20~40年代,以美国为中心,盛行于西方各国。
意识流概念从论及关于人的意识活动特点,即人的意识是一个流动不息的过程,发展到文学中的小说创作领域时,已是专指文学创作中的“意识流小说”。
它以表现人类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要内容和方式,也就是说意识流能够反映人的心灵真实和心理现实,因而又被称作心理小说或心理现实主义,也有人称之为心理学残余。
在不同作家的共同努力下,意识流小说在创作上逐渐形成为广大评论家所认同的三大艺术特征,即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的语言形式;时空跳跃的叙事结构;音乐化、蒙太奇的表现技巧。
著名作家王蒙是我国大陆较早受到西方意识流小说影响的重要作家之一。
“故国八千里,风雨三十年”,王蒙是“同代人中最富于艺术探索精神的作家之一,特殊的经历熔铸成他特别的文体”。
①1979年回到北京后,他成为新时期创作力喷发最为壮观的作家之一。
“有许多作家都在探索小说的叙述艺术”,但“没有一个作家能像王蒙这样多方面地领小说艺术革新风气之先”。
②《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突破狭窄的政策模式,力图实现艺术视线的转移;70年代末80年代初相继创作被称为“集束手榴弹”的六篇小说则推进了中国当代小说的现代性进程;《杂色》等作品以隐喻、象征结构体现对文化哲学意味的追求;长篇小说“季节系列”是王蒙在叙述技艺上大胆实验的成功范例。
王蒙较多新奇的创造,与时代、体验、个性都有不小关系,而其中的意识流创作当是最值得称道的。
王蒙在为其作品《蝴蝶》的英、德文译本所写的序言中曾自解道:“我作为小说家就像一只大蝴蝶。
你扣住我的头,却扣不住腰。
你扣住腿,却抓不着翅膀。
”③这段风趣的内心独白被借用来盘点王蒙文学创作的“意识流”观是最贴切不过的。
我以为以下的“王蒙自白”最可以诠释那段自解,从而为我们呈现他本真而朴素的“意识流”观:“我不是意识流专家”,“不要把它(意识流)搞得很神秘,应该把它放在适当的地位”。
浅析王蒙《春之声》与乔伊斯《尤里西斯》

浅析王蒙《春之声》与乔伊斯《尤里西斯》文章概述了意识流小说的概念及在中国和西方的发展,对比分析了王蒙的《春之声》和乔伊斯的《尤里西斯》的异同:相同的是王蒙的《春之声》和乔伊斯的《尤里西斯》都是意识流小说的典范。
他们在作品中使用了类似的意识流技巧;但王蒙的小说又有和乔伊斯小说不同的地方,它有着中国文学独特的特点,富有中国的时代气息,整个小说富有朝气和希望。
标签:詹姆士·乔伊斯;王蒙;意识流;《尤里西斯》;《春之声》二十世纪的小说家以各种新颖的表达方式来诠释自己的文学作品。
意识流就是这个时代小说形式的一种。
它最早产生于西方,到“五四”运动时期,被我国的文人所接受。
一、意识流小说在中国和西方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是意识流小说的辉煌时代,它兴起于西方,是在现代哲学特别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小说类的作品。
“意识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
在他的《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到“意识就是其本身而言并非是许多截成一段一段的碎片。
‘链条’或‘系列’之类的字眼都不能恰当地描述意识最初呈现出来的样子。
它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流动的。
用‘河’或‘流’这样的比喻才能最自然地把它描述出来。
此后再谈到它的时候,我们就称它为思想流、意识流或者主观生活之流吧。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强调并发展了这种时间感,提出了心理时间的概念。
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肯定了潜意识的存在,并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
他们的理论观点,促进了文学艺术中意识流方法的形成和发展。
“意识流”这种新的创作手法伴随着“五四”运动涌入了中国。
在中国的文坛上出现了两个高峰期。
第一个高峰期是在新文学开创时期,鲁迅在他的《狂人日记》使用了“意识流”的创作手法。
第二个高峰期是70年代末,在王蒙的倡导下而兴起地意识流创作之风。
詹姆士·乔伊斯和王蒙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
二、王蒙的《春之声》与詹姆斯·乔伊斯的《尤里西斯》王蒙是中国当代作家、学者,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
【课外阅读】试论《春之声》的意识流创作特色

【课外阅读】试论《春之声》的意识流创作特色内容摘要:《春之声》是王蒙用西方意识流手法创作的一篇小说,与《墙上的斑点》相比较,我们发现《春之声》确实具有西方意识流小说的一些特征,如采用人物内心独白和新的时空体系来描写人物的意识,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描写感觉印象等。
但是由于中国的文学传统的影响,王蒙的小说在主题、情节、人物、语言和叙事等多个方面显示了中国式特点。
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所谓的中国意识流小说只是中国的一些作家借鉴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技巧而创作出的具有西方意识流小说的一些特征的小说,我们称之为“东方意识流”或“心态小说”,实际上就是西方意识流的中国化,即西方意识流技巧与中国文学传统的融合。
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在政治上完成了拨乱反正,思想上实行了大解放,经济上改革开放初见成效,整个中国社会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新时期,显示出一股勃勃生机,人们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也随之发生着重大变化,人们的思想更活跃了,内心更复杂了,越来越多的西方的事物传到中国来,中国开始了在古老而又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学习与创新的过程。
在文坛上,中国的作家们已经不满足于用旧的文学形式来表达他们在新时期的感受,于是纷纷学习和借鉴西方的一些文学形式和手法来反映20世纪80年代前后的中国以及处于这一重要的大转变时期的人们的新风貌,他们反思过去,歌颂新时代,对未来充满希望与祝福。
而在这一时期的众多作家中,不论是在歌颂新时代这一重大社会主题上,还是在小说形式技巧的创新上,王蒙都走在了前列。
他在80年代初发表的被称为“集束手榴弹”的《风筝飘带》、《夜的眼》、《春之声》、《海的梦》、《布礼》、《蝴蝶》等六个中短篇小说是他在这时期的重要作品,它们都是王蒙用“意识流”手法创作的表现新时代新生活主题的小说。
“意识流”这一名称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1842—1910)提出的。
他认为人的意识是私有的、常变的和连续的,意识活动在任何一点上都是一个统一体,并且无时无刻不在流动和变化着,像河流一样川流不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蒙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研究综述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 胡伯仲
[摘 要]可以说,王蒙是解放后中国大陆第一个引进意识流的作家,是他让新中国大陆读者知道了
什么叫意识流。王蒙也因其在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1983年任《人民文学》杂志主编,1986年至1988
年任中国文化部部长,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而备受读者和评论界的关注。纵观近两年的对王蒙意识
流小说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研究者对王蒙这些作品的技巧特色、非情节化特征和语言特点比较关注。
[关键词]王蒙;意识流小说;近两年研究;
王蒙新时期的作品指的是,文革结束后,王蒙以作家身份重返文坛发表的作品。意识流
作品则是指这一时期,作者借鉴西方意识流的创作技巧如内心独白、非情节化等创作的一系
列作品。总结起来说有《布礼》(1979)、《蝴蝶》(1980)、《春之声》(1980)、《风筝飘带》
(1980)、《海的梦》(1980)、《杂色》(1981)、《相见时难》(1982)[5]。王蒙的这一系列小
说,因其对现实主义的打破和现代派技巧的运用,而在当时的文坛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
迅速引起了王蒙研究热。可以说,王蒙是解放后中国大陆第一个引进意识流的作家,是他让
新中国大陆读者知道了什么叫意识流。王蒙也因其在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1983年任
《人民文学》杂志主编,1986年至1988年任中国文化部部长,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而备受读者和评论界的关注。纵观近两年的对王蒙意识流小说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研究者
对王蒙这些作品的技巧特色、非情节化和语言特点比较关注。
一、王蒙特色的意识流技巧
尽管评论界都认同上述作品的意识流身份,但王蒙自己却不这样看,“王蒙一直不承认
自己的小说是意识流小说,甚至不承认运用了意识流手法”。在《王蒙漫话小说创作》中王
蒙自己说到:“我没有好好研究过意识流”,“我写的是不是意识流,我还不知道呢”[6]。他
甚至说他自己也没有认认真真读过几本意识流作品。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主要原因
是,一方面王蒙确实用了意识流的一些技巧,另一方面又有自己的明显的特点。有人认为,
同西方的经典意识流作品相比,王蒙确实和他们一样“都使用了内心独白、象征暗示、蒙太
奇等艺术表现手法”,“他们还同时使用象征来揭示主题”[1]。其次,有人认为王蒙也同他们
一样,采用非情节化的手段来结构文章。“80年代初,王蒙是利用了小说的这一特质,发
挥自己的才华,展现了小说的新面貌。”[4]“他们的小说都有意淡化情节”,“意不在编织曲
折离奇的故事情节”[1]。
但由于王蒙个人的人生经历及其生存地背景的不同,他的这些作品又表现出极浓的个人
特色,或者直接说,中国特色。有人认为,在主题基调上王蒙就同西方作家表现出明显的差
异。西方的意识流作品,意在“表现当时具有压倒势的混乱和不安的思潮、感觉和情绪”,
他们的作品中的人物往往“处于困顿、孤独和恐惧之中”[1]。而王蒙的这些作品,则依然表
现出一种“少共精神”,在其作品中能明显看出革命的痕迹,其作品反映的也是社会主义的
意识。另外,也有人从中西背景的差别、小说内部结构处理的情理之别来分析二者的相异之
处。
二、非情节化
非情节化意即淡化情节,忽视故事情节的重要性。如意识流代表人物英国作家伍尔夫的
代表性作品《墙上的斑点》、《海浪》、《达罗卫夫人》等等。王蒙的这些作品也有也有这种特
指非情节化。作者注。
点,其作品“多为主人公的一段经历:陈杲找人办事(《夜的眼》)、素素与男朋友会面(《风
筝飘带》)、曹千里骑马在路上(《杂色》)、科级干部探亲在车上(《春之声》)等只做事件叙
述从而串联全篇,意不再编织曲折离奇情节。相对而言,《布礼》、《蝴蝶》中的故事多了一
些,但也未产生错综复杂的吸引力,重在人生体验”[1]。
有人对王蒙的这些意识流作品进行话语类型分类,以动作、时间及二者的关系为标准划
分为五类,然后发现王蒙的这些小说中的意识流话语占有绝对的主体地位,该作者以王的《春
之声》为例说“通篇以主人公岳之峰的思绪来行文,忽而现在,忽而过去;忽而城市,忽而
乡村;忽而国内,忽而国外。通篇都是这样腾挪跌宕,一幅幅画面接连闪过,给人以毫无头
绪之感, 但当读者仔细体味时,便会发现,这一幅幅画面不是按时间顺序组接, 而是与岳
之峰的思绪相关联的。因此说,《春之声》这篇小说打破了以往小说按时间叙述的直线性思
维的常规,而呈现出一种网状的结构,这样的时空交错明显是以空间变化来结构全文的。”
[4]
也有人对王蒙的这些作品进行结构性分析后发现,其小说多打破传统的线性结构,而呈
现出发射性结构特点,因而几乎没有情节可言。但即使这样,大部分人对王小说的这一特点
持肯定态度。“虽然这种写法乍一看令人不知所云,但这样写的确是很精练,内涵比较丰富,
比较耐人寻味,而且更富于真实感,它不是被提纯、被装在瓶子里的蒸馏水,而是无边无际
的蓝色大海里的一瞥。如今,生活是愈来愈发出雄浑多样的音响了,愈来愈表现出瞬息万变
的节奏了,为了表现生活的这种特点,为了在短小篇幅中表现出更多更多的内容来,于是作
者运用了一种全新的手法——“非情节化”的手法,来结构文章。”[2]
三、新奇的语言
王蒙本人十分注重语言的运用,他的这些意识流作品往往在修辞、句式、语体等方面不
同于常规,并且勇于打破常规而呈现出新奇的特点。在修辞上,有人认为王的这些作品的不
落俗套的排比和比喻是其语言的很突出的一个亮点:
“第一,王蒙小说的比喻是非常独特的,给人留下深深的印象:
于是她尽情地刷牙漱口。她发出的声音之响,好像一列火车开进他们的院子,而她洗脸
的声音好像哪吒闹海。
——《风筝飘带》
我爸爸的身材瘦长,脸长得像一个倒置的等腰三角形。
——《深渊》
说素素洗脸刷牙之响不无夸张,然而,却是真实的,说脸长且瘦,不说像猴子却说成倒
置的等腰三形,准确而独到,新颖而形象,读了他的这种比喻,你会发出会心的微笑。
第二,王蒙小说的比喻用群众生疏的比喻是常见的。
她的脸绷得严实,好像是采用了最新技术进行无缝焊接似的。
——《悠悠寸草心》
他白白胖胖,好像富强粉烤制的面包,一种应该推广的食品。
——《风筝飘带》”[2]
在句式上,有人认为,王蒙的这些小说的最大特点就是长短句恰到好处的错落。有人认为王
的作品中的长句往往蕴含大,语气连贯,条理清楚,陈述和限制得细致和准确,认为王的这
种长句往往表现出一种深刻的思想,“王蒙小说的长短句语言并不是那么单调,一味的傻长
的,而是长得巧、长得好、长得有味,是借助于多种语言手段组织的优美的长句。
‘他们还能理解我们的像春天的雏燕,像折了翅膀的小鹰,像被大风吹来吹去的蒲公英,
像刚浇过粪稀的萝卜缨,像奔腾泻下的瀑布,像乱石里转变的流水,像凌晨四点钟顶着鲜红
的肉冠子打鸣的雄鸡,像正在脱毛的秃秃的小鸡,像在天中爆响的二踢脚,像冒烟又滋拉滋
拉地响的湿柴禾上的火苗子,像含苞待放的鲜花,像被虫子咬得缺了瓣儿的花朵一样的青春
吗?——《深的湖》’”。[2]
文学概论教材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天才为文学立法”。我认为王蒙在他的这些作品里
就是以其独特的风格,为文学的创新立“法”。
当然也有人指出了王蒙作品里的不足之处,“王蒙忽略了从非理性层次上认识人、从自
然状态中书写人的层面, 这就使他的小说缺少感性内容。理性行为确实能够规范作家的创作
思想沿着健康发展的轨道行进, 但是理性的框架也确实‘规范’了作家在创作天地间驰骋。”
[3]
在我看来,这也是比较中肯的批评。
自然,关于王蒙的这一系列别具一格的作品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更深刻的研究,我们也期
待着更多有见地的研究成果的出现。
[参考文献]
[1] 郑德聘.伍尔夫与王蒙意识流小说之比较[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
[2] 李春.王蒙新时期小说语言运用探析[J].当代文学,2009(6).
[3] 金红.王蒙新时期意识流小说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4] 刘慧敏.王蒙小说的“非情节化”解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5] 叶向党.王蒙“意识流”小说研究综述[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6] 王蒙.漫话小说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转引自[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