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意识流”小说

合集下载

【现代文学】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有哪些

【现代文学】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有哪些

【现代文学】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有哪些
王蒙的意识流小说:
1.“集束手榴弹”的六篇小说(即中篇《布礼》《蝴蝶》,短篇《春之声》《夜的眼》《海的梦》和《风筝飘带》)。

2.《春之声》是20世纪80年代率先运用“意识流”手法写成的小说。

《春之声》摒弃了传统小说的叙述模式,运用了以人物为中心的放射状结构。

出国考察归来的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在春节回乡途中,身处闷罐车厢,“意识”流动。

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反映了新旧交替时代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传达出“春的旋律”,表现了新时期新转机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歌唱生活中的新转机”,但不重塑造人物性格,不重故事情节叙述,不按正常时空顺序。

他借鉴了西方的“意识流”手法,但又不是西方纯粹的“意识流”。

小说采用的“放射性”结构有一个端点,就是坐在闷罐车厢这一特殊环境中主人公的心灵世界。

小说主要写时空切换中,外界世界作用于主人公内心所引起的联想和心理状态,并以此来表现主题。

王蒙的意识流小说还是“中国式的意识流小说”,即其逻辑关系较为清楚,有机可寻,而不是天马行空,无拘无束。

他的象征手法的运用,如以新的火车头与旧的车厢喻新旧之关系,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意识流小说范文

意识流小说范文

意识流小说范文引言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种独特形式,其以主人公内心的思绪和感受为线索,通过一系列非线性的意识流叙述来呈现故事。

本文将介绍并分析一篇经典的意识流小说范文,探讨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文学效果。

文本片段:下面是摘录自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中的一段意识流叙述,以展示意识流小说的典型特征:爸爸会不高兴。

没道理。

谁管他。

我想念妈妈。

双手紧握,嘴里发颤。

谎话,告诉谎话。

走吧,决定了。

我们一起玩。

男人的声音。

我可爱的宝贝儿子,你怎么样了?可爱。

圣母穿过黑暗走廊。

奇怪的气味。

冷,尖锐的气味。

我会小心的。

她说的。

不要担心。

只是噪音。

他会来了。

等待。

不喜欢等待。

它们。

那些低语的声音。

我听不明白。

声音渐强,渐弱。

他一定会来的。

爸爸。

巨大的手掌。

黑色的皮肤。

浓密的头发。

沉默。

快来吧。

让我看到你。

不要再等了。

我要飞跃时间和空间,来到你的怀抱。

等待,等待。

分析这段文字充满了主人公内心的思绪和感受,呈现了一个瞬间接触到多个思绪的情感状态。

语言片段的非线性结构和碎片化的表达方式突出了主人公的内心变化和意识的流动性。

以下是对这段文字的详细分析: - 实时思维:这段文字通过多个短语和词语的组合,展示了主人公的实时思维过程。

读者可以感受到主人公思绪的快速转变和逻辑的跳跃性,反映了人类思考的困惑和混乱。

- 情感的变化:主人公的情感在这段文字中得到了生动的描绘。

从爸爸的不高兴到念念不忘的妈妈,从兴奋的期待到焦虑的等待,情感的起伏和反差表现出主人公内心的动荡和不安。

- 对象的模糊性:在这段文字中,主人公所涉及的对象并不明确,只有片段的暗示和描述。

这种模糊性增加了读者对故事情节的猜测和推理,也进一步突出了意识流叙述的特点。

文学效果意识流小说范文所展示的叙事风格和文学效果深为引人注目。

以下是几个显著的文学效果: - 突破传统叙事:意识流小说以其非线性和碎片化的叙述方式挑战了传统的线性叙事形式。

这种突破为作者提供了更多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自由空间,同时也让读者参与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中去。

初中语文 意识流小说阅读指导 课件 (共29张PPT)

初中语文 意识流小说阅读指导  课件  (共29张PPT)

4、多层次的意识结构。意识流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可以有三种形式。
其一,单一式意识流。这种意识流小说的结构形式,常常以一个人物的意
识活动为中心和端点,有时成单线式行进,有时向四周辐射式地铺散开去
的方式,展开自由联想与内心独白。其二,交叉式意识流。交叉式意识流
结构形式所表现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意识流动状况,而是交叉地同时描写
2020/6/17
9
Back
作家作品——马塞尔·普鲁斯特
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1871—1922)
法国小说家、评论家,法国意识
流小说的代表作家,出生在巴黎富
裕的资产阶级家庭,中学毕业后入
巴黎大学文理学院法律系,听过柏
格森的哲学课,深受影响。不久,
开始涉足上流社会,出入文艺
沙龙,与文学艺术界的名流广泛接触,成为一个
《追忆似水年华》,并于1913年完成其中的三部《在斯万家那边》、
《在少女们身旁》和《盖尔芒特家那边》。1918年作品《在少女们身
旁》于新法兰西杂志社问世,1919年底该书获龚古尔文学奖。1920年
至1922年间,第三部《盖尔芒特家那边》和第四部《索多姆和戈摩尔》
出版。1923年,第五部《女囚》出版。1925年,第六部《女逃亡者》
几个人物的意识,形成多线索的复杂交叉意识流程。其三,复合式意识流。
交叉式意识流所表现的多人意识,是各想各的,人物之间虽具社会关系,
有一定联系,但意识的流向毕竟是沿各自方向流动。复合式意识流则是不
同的人想同一件事,意识的展开,有一个共同关注的焦点,犹如“异床同
梦”。 2020/6/17
6
Back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意识流小说的艺术技巧

意识流小说阅读指导 课件 (共29张PPT)

意识流小说阅读指导  课件  (共29张PPT)
规模宏伟,寓意深刻。小说共18章,描述的是1904年6月 16日早上8点到深夜2点45分的18个小时内,中学历史教 师斯蒂芬·迪达勒斯、报纸广告推销员利厄波尔·布卢姆和 妻子莫莉三个都柏林人活动经历和完整的意识过程。
意识流小说作家作品
3、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喧哗与骚动》的故事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杰弗森
意识流小说的形成基础
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在弗洛伊德那 里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弗洛伊德 明确论述了心理内在层次及意识之流的 内涵,认为意识包含三个心理层次,即 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并更多关注于 主体的潜意识,认为人的意识是受潜意 识支配的,潜意识“是精神的实质”。 (弗洛伊德《释梦》)这为意识流文学表现潜意识内 容提供了理论基础。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理论中的意 识思维“绵延说”、“直觉说”和“心理时间”观, 又成了直接影响意识流思潮形成的哲学基础。
意识流小说
——流动的意识,流动的思想
意识流小说
形成基础 艺术特征 艺术技巧 作家作品
意识流小说的形成基础
意识流思潮的产生是以近代哲 学心理学为基础的。“意识流” 概念原属心理学范畴,最早提出 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哲学家威 廉·詹姆斯(1842-1910),他 在《心理学原理》(1890)中指出: “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 流动的。用一条‘河’,或 者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此 后,我们再说起它的时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流、意 识流或者是主观生活之流吧。”
意识流小说的艺术技巧
1、内心独白 2、内心分析 3、时间和空间蒙太奇 4、诗化和音乐化
意识流小说作家作品
1、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 《追忆似水年华》带有自传性质,它以主人公马赛
尔怀念和追忆逝去的青春年华为主线,展现了一幅19 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上层社会的图景。

意识流小说《喧哗与躁动》赏析

意识流小说《喧哗与躁动》赏析

2013.07霍舒缓威廉.福克纳(1897-1962)被称作南方文艺复兴的棋手和精神领袖,而且在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人物。

福克纳的小说主要是揭示了美国南方衰败颓废的精神状态,以及处于孤独、困惑和苦闷的人们的生存状态。

他的创作具有美国南方文学的怪诞和恐怖的特征。

《喧哗与骚动》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描写各个家族成员的不幸遭遇和畸形颓废的精神状态,来诠释杰弗生镇没落贵族康普生家族的衰落的过程。

书名《喧哗与骚动》是源于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中的一句经典台词,“人生是一个白痴讲的故事,充满了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1《喧哗与骚动》作为福克纳具有代表性的意识流小说,其人物形象的塑造体现了碎片与整体的统一。

一首先,破碎的人物心理都有着明确的中心指向性,故事中的人物的命运都与凯蒂有关并围绕着她。

例如在昆丁自杀的这天,他的意识流中闪现或者浮动的意识回忆都与凯蒂的过往有关系。

这些片段被穿插在他的意识活动中,并迅速地滑动闪现。

凯蒂离开家以后,班吉的意识活动也会时不时不自觉的滑向凯蒂,他们会杂乱地出现在他的思想中,无序支离破碎。

昆丁以及班吉的这些不由自主地会浮现出对凯蒂的记忆,这些记忆的出现频率很高很密集,所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凯蒂为中心的意识集合。

对于班吉来说,过去、现在、未来都具有同一个价值,随着外界的刺激,他不健全的意识和联想自由地漂浮在各个时间层面上。

他比哥哥们更能历历在目地将过去嵌入现在,从而清晰地将凯蒂和整个家族的悲剧勾画出来。

通过班吉的简单、混乱的叙述,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凯蒂在性方面逐渐成熟和堕落的过程:她在14岁时,第一次使用香水,穿上成人衣服参加舞会;15岁第一次吻自己的男朋友;16岁时与一个男人打秋千;17岁失去童贞;18岁时被迫出嫁。

所有这些都是伴随着班吉的嚎啕大哭、乱喊乱叫发生的。

在这一章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各个片断也许毫无意义。

琐碎没有逻辑性,但拼在一起就构成了某种十字花刺绣的图案。

意识流小说范文

意识流小说范文

意识流小说范文引言意识流小说(stream of consciousness)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一种重要流派,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对人类内心思绪的深入探索而闻名。

本文将以一个意识流小说的范例作为案例分析,探讨意识流小说的特点、应用以及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小说概要小说《迷茫的旅程》是一部采用意识流叙事风格的跨越三十年的人生历程的小说。

通过主人公乔治的视角,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他内心世界的变化、失落和迷茫。

特点分析1. 非线性叙事意识流小说常常具有非线性叙事的特点。

《迷茫的旅程》也不例外,通过跳跃式的叙事,将主人公乔治的不同时期的思维与回忆交织在一起。

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有效地展示了乔治内心的变化和冲突。

2. 内心思维的真实呈现意识流小说的一大特点是可以真实地呈现人类内心的思绪和感受。

《迷茫的旅程》通过描写乔治的内心对外界环境和他人的感知,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乔治的情感和思考过程。

这种真实的呈现感使读者更加能够共情和体验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3. 语言的流动性和流畅性意识流小说在语言上追求流动性和流畅性,以模拟人思维中的流畅感。

《迷茫的旅程》通过使用长句和错综复杂的修辞手法,带给读者强烈的语言冲击和体验,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主人公的思绪中。

意识流小说的应用1. 探索内心世界意识流小说是一种深入探索人类内心世界的艺术形式。

通过描写主人公的内心思绪和感受,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类情感和心理的复杂性。

这种内心世界的揭示有助于读者对自我和他人的理解和认知。

2. 表达复杂情感意识流小说以其流动的语言和真实的情感呈现,能够更好地表达复杂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它通过一种错综复杂的方式,犹如音乐一样,带给读者强烈的情感冲击和共鸣。

3. 反映现实生活的碎片化特点意识流小说常常借鉴现实生活的碎片化特点,模拟思绪的跳跃和联想。

《迷茫的旅程》中的非线性叙事方式,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经验和事件的非线性和碎片化特点,以及思维对过往事件的回忆和联想的无序性。

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阅读练习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三

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阅读练习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三

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阅读练习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三墙上的斑点(删减版)①大约是在今年一月中旬,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的那个斑点。

为了要确定是在哪一天,就得回忆当时我看见了些什么。

现在我记起了炉子里的火,一片黄色的火光一动不动地照射在我的书页上;壁炉上圆形玻璃缸里插着三朵菊花。

对啦,一定是冬天,我们刚喝完茶,因为我记得当时我正在吸烟,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那个斑点。

我透过香烟的烟雾望过去,眼光在火红的炭块上停留了一下,过去关于在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的幻觉又浮现在我脑际,我想到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

这个斑点打断了我这个幻觉,使我觉得松了一口气,因为这是过去的幻觉,是一种无意识的幻觉,可能是在孩童时期产生的。

墙上的斑点是一块圆形的小迹印,在雪白的墙壁上呈暗黑色,在壁炉上方大约六七英寸的地方。

②我们的思绪是多么容易一哄而上,簇拥着一件新鲜事物,像一群蚂蚁狂热地抬一根稻草一样,抬了一会,又把它扔在那里……如果这个斑点是一只钉子留下的痕迹,那一定不是为了挂一幅油画,而是为了挂一幅小肖像画——一幅卷发上扑着白粉、脸上抹着脂粉、嘴唇像红石竹花的贵妇人肖像。

它当然是一件赝品,这所房子以前的房客只会选那一类的画——老房子得有老式画像来配它。

他们就是这种人家——很有意思的人家,我常常想到他们,都是在一些奇怪的地方,因为谁都不会再见到他们,也不会知道他们后来的遭遇了。

据他说,那家人搬出这所房子是因为他们想换一套别种式样的家具,他正在说,按他的想法,艺术品背后应该包含着思想的时候,我们两人就一下子分了手,这种情形就像坐火车一样,我们在火车里看见路旁郊外别墅里有个老太太正准备倒茶,有个年轻人正举起球拍打网球,火车一晃而过,我们就和老太太以及年轻人分了手,把他们抛在火车后面。

③但是,我还是弄不清那个斑点到底是什么;我又想,它不像是钉子留下的痕迹。

它太大、太圆了。

我本来可以站起来,但是,即使我站起身来瞧瞧它,十之八九我也说不出它到底是什么;因为一旦一件事发生以后,就没有人能知道它是怎么发生的了。

意识流小说阅读指导 课件

意识流小说阅读指导 课件
Back
作家作品——詹姆斯•乔伊斯
Back
作家作品——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
《尤利西斯》最大的艺术成就是意识流小说技巧 的全面推进和高度发展,一切意识流文学的艺术技 巧在这部小说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小说主要写 三个都柏林市民在1904年6月16日早晨八点到夜间 两点四十五分之间将近十九个小时内的活动和思想, 作品将漫长的时间和巨大的空间浓缩到1904年都柏 林一天的生活之中,以极为简单的情节和时空跨度 体现出最深厚宽广的意识流内涵,覆盖了都柏林生 活的每一个侧面,哲学、历史、政治、心理学都有 所触及,被评论者誉为“现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一本“现代派的圣经”。
Back
作家作品——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事实上,自我意识,时间理念和爱情心理都是 《追忆似水年华》的真实主题,《追忆似水年华》整 部小说是构筑在回溯人生,再现生活的基础上的。而 普鲁斯特的小说创作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就在于没有主 要故事和紧凑的情节,这无疑是对西方传统小说的一 大突破,预示着法国文学上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这个 以现代派文学为主流的新时代,肇始于20世纪20年 代初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兴起,而《追忆似水年 华》给予现代派文学以艺术革新的启发。因此,人们 常把普鲁斯特、乔伊斯和卡夫卡并称为现代主义文学 的三大奠基人,并把《追忆似水年华》视为意识流小 说的开山之作。
决心献身文学。1898年进柏林大学,专

语言和哲学。1902年毕业后赴巴黎学医,次年
因母亲病危而不得不返回家乡,在一家私立学校教书,并练
笔写作故事和诗歌。1904年因无法忍受都柏林庸俗窒息的生
活,他宣布“自愿流放”,到欧洲各地漂泊周游,同时从事
创作。1920年起定居巴黎,除专门创作外,靠教授英语养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意识流”小说
传统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结构",小说作者着力于塑造人物鲜明的性格,按照情节的逻辑来安排事件的发展,以线性的时间流程来结构主题。

而意识流小说全然不同。

在人物处理上,人物不再是一个"典型"。

由于人物的悲与喜,光明与黑暗,高尚与卑劣,对新生活的向往与对旧日的怀恋等种种情感交织在一起,读者又要将自己代入人物内心才能领会文章内容,所以读者无法立即对人物做出具体的善恶评价。

如《欢乐》(莫言)里的齐文栋,是个农村知识青年,在他第五次高考不中之后,"离开了苍老疲惫的家门,象逃跑出一个恐怖的梦境",经过一大湾子水,一块辣椒地,坐在自杀的年青姑娘鱼翠翠的坟头浮想连翩,最后终于在这个宁静的晚上亲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进入了死亡的"欢乐"。

齐文栋不是个脸谱式的人物,他的心理活动和意识活动,独成一个世界:有屡试不第的压抑,有对母亲的怜悯、内疚,有对哥嫂的不满、无奈,有对年青女子的生理欲望,有对鲁家三小子的羡慕、妒忌,有对建仓夫妇的厌恶,有对高大同的好奇、惶然……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作者对人物的隐性评价,只有人物失却控制的意识流动起作用。

从这个方面来说,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有很大不同,如传统小说里与科举发生密切联系的两个人物——范进、贾宝玉,在性格内核里都蕴含了作者的人生理念,或讽刺什么,或褒扬什么,读者很容易领会,而在意识流小说里,作者隐身幕后,读者不再意识到作者的存在,只意识到人物的存在。

作者的隐身,有赖于作者叙述角度的选择。

传统小说中的人物多采用第三人称,作者站在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高度上俯视人物;而意识流小说突破了传统的界限,多采用第一或第二人称。

如《蓝天绿海》(刘索拉)以第一人称"我"描述自己的生活,通过回忆与强调突出与蛮子生死不渝的友情和"我" 感伤、郁闷、偏执、无所适从;又如《花豆》(高行健)通过年老的"我" 一个湿淋淋的下午,独对雨点向回忆中的青梅竹马的"你"的喃喃倾诉与思念,表现了几十年的风云,对往事的留恋和对错失的悔意;而前文提到的《欢乐》则采用第二人称"你"来表现齐文栋的内心。

意识流小说也有用第三人称的,如李陀的《七奶奶》。

小说深入七奶奶的心灵,写她的对可能爆炸的煤气罐的焦虑,对儿媳妇的不满,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通过这些心理活动,读者可以大致了解七奶奶一生的轨迹,也能体会她守旧的渊源。

但小说虽然用了第三人称"她",也体现了一定社会内容,七奶奶却不象《红楼梦》里的贾母或刘姥姥,她没有具体的外貌,没有鲜明的性格,没有通过第三者观察
的眼睛,更没有作者试图体现的褒贬倾向,因为作者并不是通过生活流程,而是通过心理流程来展开文本的。

传统小说一般会按照情节的逻辑来安排事件的发展,"前有伏笔,后有照应"的细巧处最令人称赏;而意识流小说则打破了逻辑的框框,有意淡化情节,突出人物的意识流程,用联想、想象、回忆、幻觉、梦境,打破时间之链,立体地、多层次地表现人生。

如中国当代意识流小说的发韧之作《春之声》(王蒙),就是将主人公一生的经历压缩在不足三小时之内加以集中体现的。

《春之声》的情节很简单: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决定回一趟阔别二十多年的家乡,结果坐上了一辆闷罐子车,在车里,他与一位用"小三洋"录音机播放德文音乐的妇女聊了几句天,下车后看见了闷罐子车的外表及崭新的火车头。

情节虽简单,但由于作者采用了意识流创作手法,因而知觉时间无所不及:由车身轻轻的颤抖联想到童年的摇篮;由车轮撞击铁轨的噪音想起黄土高原的乡下;由闷罐子车联想起三个小时前他坐着的三叉戟飞机,又联想到自己的地主成份及二十二年的检讨;由南瓜香又联想到童年,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由德文音乐想到法兰克福的孩子,西北高原的故乡,解放前北平的联欢,解放后的首都北京;由崭新的车头联想到约翰·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作者通过从心理角度处理时间次序和空间位置,使读者在短短的篇幅内就领受到一个时间跨度很大的区域内的人生内容。

在结构方面,与传统小说多以线性的时间流程来结构主题的方式相对,意识流小说多以多线交叉或放射性思维方式来表现复杂的外部世界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风筝飘带》(王蒙)写一
对青年男女素素与佳原一次约会的过程,通过素素的眼睛、回忆、联想与梦境,写尽了物质的压迫,文革的耽误,生活的艰辛,人们的不信任,对知识的向往,自强不息的精神,两情相悦的美好……这种结构方式与传统小说单一的因果关系式的,或"花开两朵,各表一支"分类式的结构可说有着极大的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