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流小说the stream
意识流小说范文

意识流小说范文引言意识流小说(stream of consciousness)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一种重要流派,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对人类内心思绪的深入探索而闻名。
本文将以一个意识流小说的范例作为案例分析,探讨意识流小说的特点、应用以及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小说概要小说《迷茫的旅程》是一部采用意识流叙事风格的跨越三十年的人生历程的小说。
通过主人公乔治的视角,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他内心世界的变化、失落和迷茫。
特点分析1. 非线性叙事意识流小说常常具有非线性叙事的特点。
《迷茫的旅程》也不例外,通过跳跃式的叙事,将主人公乔治的不同时期的思维与回忆交织在一起。
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有效地展示了乔治内心的变化和冲突。
2. 内心思维的真实呈现意识流小说的一大特点是可以真实地呈现人类内心的思绪和感受。
《迷茫的旅程》通过描写乔治的内心对外界环境和他人的感知,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乔治的情感和思考过程。
这种真实的呈现感使读者更加能够共情和体验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3. 语言的流动性和流畅性意识流小说在语言上追求流动性和流畅性,以模拟人思维中的流畅感。
《迷茫的旅程》通过使用长句和错综复杂的修辞手法,带给读者强烈的语言冲击和体验,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主人公的思绪中。
意识流小说的应用1. 探索内心世界意识流小说是一种深入探索人类内心世界的艺术形式。
通过描写主人公的内心思绪和感受,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类情感和心理的复杂性。
这种内心世界的揭示有助于读者对自我和他人的理解和认知。
2. 表达复杂情感意识流小说以其流动的语言和真实的情感呈现,能够更好地表达复杂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它通过一种错综复杂的方式,犹如音乐一样,带给读者强烈的情感冲击和共鸣。
3. 反映现实生活的碎片化特点意识流小说常常借鉴现实生活的碎片化特点,模拟思绪的跳跃和联想。
《迷茫的旅程》中的非线性叙事方式,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经验和事件的非线性和碎片化特点,以及思维对过往事件的回忆和联想的无序性。
伍尔夫《海浪》中所展现意识流特征

浅析伍尔夫《海浪》中所展现的意识流特征摘要作为英国女权主义运动的先锋人物,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文学作品总是散发着一种神经质的意识流氛围,使作品的批判现实性更加强烈。
而《海浪》正是其创作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识流小说之一。
本文通过对伍尔夫的《海浪》一文的深入剖析,着力从作品的内容、结构、心理分析以及语言运用、艺术手法等方面探讨伍尔夫小说的意识流特色,分析阐释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在西方文学世界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后来的意识流小说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伍尔夫《海浪》意识流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英国女性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先锋人物,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作品在英国社会反响很大,不仅又一次掀起了英国民众的阅读热潮,而且还使英国文学得以在两次大战期间的黑暗时期继续进步。
而她最具特色的意识流小说,则是其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虽然近年来学界对于“意识流”学派的研究已经渐趋沉寂,但是作为“意识流”的代表作家,伍尔夫的作品对当前欧美文学界的震撼和余韵远未消失。
尤其是她的意识流小说的代表性作品《到灯塔去》、《海浪》、《幕间》等都在时时地触动着学界的探索神经,而且其创作主张也在不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新兴作家。
一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创作观伍尔夫短暂的一生著述颇丰,她不仅有着众多脍炙人口的精彩小说著作,而且她的文学批评论文集也是极其丰富的,其中研究意识流小说最为翔实的论文著作就是《普通读者》和《自己的房间》。
尽管如此,她自己仍然认为没有探索到意识流小说的真正边际,而正是这样一种探索和好奇的文学创作态度使其终生都不遗余力地执著于对意识流文学的探索与研究。
作为意识流小说的代表性作家,伍尔夫对于作品所体现的主观真实极其重视,她眼中的意识流作品没有掺杂任何客观因素,完全是在单纯地揭示主人公“心理的隐曲”。
正是由于这样一种创作思维,使得她在创作意识流小说过程中敢于“撇开她认为是外表的因素”,不顾一切地将人物内心世界中的一切微尘,连同这些思绪的光彩和粗俗全部表现出来。
意识流小说的概念

意识流小说stream of consciousness fiction of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在现代哲学特别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小说类作品。
意识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提出。
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关的零散方法进行的,而是一种流,是以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意识流的方法进行的。
同时又认为人的意识是由理性的自觉的意识和无逻辑、非理性的潜意识所构成;还认为人的过去的意识会浮现出来与现在的意识交织在一起,这就会重新组织人的时间感,形成一种在主观感觉中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时间感。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强调并发展了这种时间感,提出了心理时间的概念。
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肯定了潜意识的存在,并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
他们的理论观点,促进了文学艺术中意识流方法的形成和发展。
意识流小说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流派,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
其特点是打破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顺序依次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
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方面的紧密的逻辑联系。
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来交叉或重叠。
这种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射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
公认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有安德列·别雷的《彼得堡》、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吴尔夫的《到灯塔去》、《海浪》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意识流通常是指在20世纪初心理学风行时候,将心理学原理运用在文学创作中而产生的文学作品。
通常意识流作品脱离传统的叙述方法,在时间上彰显其特色进而以表达作者的复杂心理。
早期的意识流作品以小说为主。
意识流小说的概念

意识流小说stream of consciousness fiction of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在现代哲学特别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小说类作品。
意识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提出。
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关的零散方法进行的,而是一种流,是以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意识流的方法进行的。
同时又认为人的意识是由理性的自觉的意识和无逻辑、非理性的潜意识所构成;还认为人的过去的意识会浮现出来与现在的意识交织在一起,这就会重新组织人的时间感,形成一种在主观感觉中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时间感。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强调并发展了这种时间感,提出了心理时间的概念。
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肯定了潜意识的存在,并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
他们的理论观点,促进了文学艺术中意识流方法的形成和发展。
意识流小说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流派,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
其特点是打破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顺序依次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
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方面的紧密的逻辑联系。
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来交叉或重叠。
这种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射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
公认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有安德列·别雷的《彼得堡》、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吴尔夫的《到灯塔去》、《海浪》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意识流通常是指在20世纪初心理学风行时候,将心理学原理运用在文学创作中而产生的文学作品。
通常意识流作品脱离传统的叙述方法,在时间上彰显其特色进而以表达作者的复杂心理。
早期的意识流作品以小说为主。
意识流

Summary
20世纪初,法国哲学家亨利· 柏格森的“绵延论” 强调生命冲动的连绵性、多变性。他的关于“心理 时间”与“空间时间”的区分、关于直觉的重要性 以及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结构和 梦与艺术关系的理论,都对意识流文学的发展有过 重大影响。 学术界一般认为意识流是象征主义文学在小说 领域的体现。但是由于其技巧独特、成就很高,因 此通常把意识流文学当成一个独立的文学流派来处 理。
Representative Writers
Marcel Proust
James
Joyce
刘以鬯
William Faulkner
他是美国意识流文学的代表。在所有意识流作家中, 福克纳以描写错乱意识著称。《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 最优秀的意识流作品。此外,福克纳的著名意识流小说 还包括《我弥留之际》。
Poetry and Music
意识流小说家为了加强象征性的效果,有时采用 诗歌和音乐的手段。他们广泛运用意象比喻、乐章 结构、节奏韵律、标点符号甚至离奇的拼写方式来 暗示人物在某一瞬间的感受、印象、精神状态或作 品寓意。伍尔芙的《海浪》的语言就和意象派诗歌 非常相似。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第十一章“海妖” 则运用了巴哈赋格曲的结构。
Theory
意识流小说家主张让人物主观感受到的“真实”客观地、 自发地再现于纸面上,反对传统小说出面介绍人物的身世籍 贯、外界环境、间或挺身而出评头论足的写法,要求作者 “退出小说”。这个主张最初是由美国作家亨利· 詹姆斯提出 的, 后来艾略特的“非人格化”理论也表达了类似的主张。 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人物詹姆斯· 乔伊斯就把消灭了作者人 格的戏剧看作最高的美学形式,并力图在小说中达到这一目 标。乔伊斯认为作品是与外界事物绝缘的独立自足的有机结 构。作为现成的艺术品,它不仅与社会、历史无关,甚至与 作者本人也无关。因为社会历史因素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是 创作的素材,它们进入作品以后就被“艺术化”、“形式化” 了,早已不是原来的模样。
英国文学知识

英国文学知识上海新东方王海国一.古英语时期(Old English Literature 公元499—1066年)英国文学开山之作:头韵体诗歌(alliteration)《贝奥武甫》(Beowulf)开德蒙(Caedmon):《赞美诗》(Anthem)琴涅武甫(Cynewulf):《十字架之梦》(Dream of the Rood)比德(Bede):《英吉利人教会史》(Historia Ecclesiastica Gentis Anglorum)阿尔弗雷德大帝(King Alfred):《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Anglo-Saxon Chronicle),被誉为“英国散文之父”(Father of English Prose)二.中古英语时期(Medieval English Literature 公元1066年—15世纪)头韵体诗歌:《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英国名谣:《罗宾汉名谣集》(The Robin Hood Ballads)威廉·兰格伦(William Langland):《农夫皮尔斯的幻想》(The Vision Concerning piers the Plowman)杰弗里·乔叟(Geoffrey Chaucer):英国中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享有“英国诗歌之父”的美誉(Father of English Poetry)。
代表作:八音节(octosyllabic)英雄双韵体(heroic couplet)诗歌《坎特布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
托马斯·马洛礼(Sir Thomas Malory):英国15世纪优秀的散文家,代表作为《亚瑟王之死》(Le Morte d’Arthur)三.文艺复兴时期(Renaissance 15世纪末—17世纪)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伟大的人文主义者,代表作:《乌托邦》(Utopia),《国王爱德华五世悲戚的一生》(The painful Life of Edwar d Ⅴ).托马斯·魏厄特(Thomas Wyatt)和亨利·霍华德(Henry Howard)的十四行诗(Sonnet)。
意识流小说关键词审理:意识流

Cognizance of A Key Word from 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Novel: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作者: 吴锡民
作者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210097
出版物刊名: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1-5页
主题词: 意识流 小说 感伤主义 浪漫主义 文学创作
摘要:历经并非简单划一的学缘谱系之"光合作用"而产生的文学"意识流",在学术界理解和认识不一,这主要是它的不稳定特性所致.但以乔伊斯为代表的文学实践是确定其基本涵义的首要前提.它得到严谨且权威的<牛津文学术语词典>(1990年英文版)简明扼要的最新诠释,是契合实际的.。
专八 TEM8 英国文学知识

英国文学知识一.古英语时期(Old English Literature 公元499—1066年)英国文学开山之作:头韵体诗歌(alliteration)《贝奥武甫》(Beowulf)开德蒙(Caedmon):《赞美诗》(Anthem)琴涅武甫(Cynewulf):《十字架之梦》(Dream of the Rood)比德(Bede):《英吉利人教会史》(Historia Ecclesiastica Gentis Anglorum)阿尔弗雷德大帝(King Alfred):《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Anglo-Saxon Chronicle),被誉为“英国散文之父”(Father of English Prose)二.中古英语时期(Medieval English Literature 公元1066年—15世纪)头韵体诗歌:《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英国名谣:《罗宾汉名谣集》(The Robin Hood Ballads)威廉·兰格伦(William Langland):《农夫皮尔斯的幻想》(The V ision Concerning piers the Plowman)杰弗里·乔叟(Geoffrey Chaucer):英国中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享有“英国诗歌之父”的美誉(Father of English Poetry)。
代表作:八音节(octosyllabic)英雄双韵体(heroic couplet)诗歌《坎特布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
托马斯·马洛礼(Sir Thomas Malory):英国15世纪优秀的散文家,代表作为《亚瑟王之死》(Le Morte d’Arthur)三.文艺复兴时期(Renaissance 15世纪末—17世纪)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伟大的人文主义者,代表作:《乌托邦》(Utopia),《国王爱德华五世悲戚的一生》(The painful Life of Edwar d Ⅴ).托马斯·魏厄特(Thomas Wyatt)和亨利·霍华德(Henry Howard)的十四行诗(Sonne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识流小说the stream-of-consciousness novel“意识流”是西方现代文学艺术中,特别是小说和电影中广为应用的写作技巧。
是现代派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
Stream-of-consciousness narration The narrator conveys a subject’s thoughts, impressions, and perceptions exactly as they occur, often in disjointed (不连贯的) way and without the logic and grammar of typical speech and writing.Stream-of-consciousness narration usually is written in the first person, as in Marcel Proust’s 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 , but it can also, by means of free indirect discourse, be written i n the third person, as in Virginia Woolf’s Mrs. Dalloway.During the modern period of English literature, the first three decades of this century were golden years of the modernist novel. In stimulating the technical innovations of novel creation, the theory of the Freudian and Jungian psycho-analysis levels of consciousness existed simultaneously in the human mind, that one's present was the sum of hi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and that the whole truth about human beings existed in the unique, isolated, and private world of each individual, writers like Dorothy Richardson, James Joyce and Virginia Woolf concentrated all their efforts on digging into the human consciousness. They had created unprecedented STREAM-OF-CONSCIOUSNESS novels such asPilgrimage(1915-1938)by Richardson, Ulysses(1922)by Joyce, and Mrs.Dalloway(1925) by Woolf. Among them, James Joyce is the most outstanding stream-of-consciousness novelist; in Ulysses, his encyclopedia-like masterpiece, Joyce presents a fantastic picture of the disjointed, illogical, illusory, and mentalmotional life of Leopold Bloom, who becomes the symbol of everyman in the post-World-War-I Europe.Within the realistic period of American literature, one writer named Henry James is generally regarded as the forerunner of the 20th-century "stream-of-consciousness" novels and the founder of psychological realism. James's realism is characterized by his psychological approach to his subject matte. His fictional world is concerned more with the inner life of human beings than with overt human actions. His best and most mature works will rende the drama of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and convey the moment-to-moment sense of human experience as bewilderment and discovery. And we as readers observe people and events filtering through the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and participate in this experience. This emphasis on psychology and on the human consciousness proves to be a big breakthrough in novel writing and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oming generations.发展20世纪20年代起,意识流技巧在小说领域取得了十分引人注目的成就,但是并未形成一个文学流派。
这是因为运用意识流方法写作的作家并没有共同的组织和纲领,也没有发表宣言,而是一些不同国家的作者,如法国的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的詹姆斯·乔伊斯、英国的弗吉利亚·伍尔芙和美国的威廉·福克纳等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运用新的概念与方法创作小说。
他们的作品着力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采用迥异于传统文学的心理描写方法,开创了现代小说的新纪元。
这些作品在当时虽然受到某些责难,但并未引起重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得到承认和广为流传。
20世纪60年代以后,创作这类小说的作家越来越多,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现代小说的一种传统创作手法。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在现代哲学特别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小说类作品。
意识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提出。
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关的零散方法进行的,而是一种流,是以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意识流的方法进行的。
同时又认为人的意识是由理性的自觉的意识和无逻辑、非理性的潜意识所构成;还认为人的过去的意识会浮现出来与现在的意识交织在一起,这就会重新组织人的时间感,形成一种在主观感觉中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时间感。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强调并发展了这种时间感,提出了心理时间的概念。
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肯定了潜意识的存在,并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
他们的理论观点,促进了文学艺术中意识流方法的形成和发展。
意识流小说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流派,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
其特点是打破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顺序依次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
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方面的紧密的逻辑联系。
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来交叉或重叠。
这种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射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
公认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有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伍尔夫的《到灯塔去》、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等。
代表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1922),法国作家,意识流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家。
长篇小说《追忆逝水年华》(1913-1927)是意识流小说的奠基作,也是20世纪西方乃至整个世界文学世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小说以叙述者“我”追忆往事为主线,插入了“我”的所见所闻。
按人物思想流动的心理时间来结构作品,着意描写人物意识流程。
以人物主观感受代替传统小说中人物命运、矛盾冲突的主导地位。
作品突出带有“内审性”特征,被认为是“革新了题材与写作技巧的新型小说”,对后来的现代派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爱尔兰作家,意识流小说的主要代表。
代表作《尤利西斯》(1922)被认为是意识流小说的“经典性作品”,也是20世纪现代派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
小说叙述1904年6月16日广告经纪人布卢姆和他的妻子莫莉、青年艺术家斯蒂芬三人在都柏林的活动情况。
这天在文学史上称为“布卢姆日”。
小说通过三人一天的经历和各个器官的感受,描绘了都柏林的社会生活全景。
威廉·福克纳(1897-1962),美国作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
代表作《喧哗与骚动》(1929),它和《追忆逝水年华》、《尤利西斯》并称为意识流小说的三大杰作。
小说采用多角度的叙述手法讲述三兄弟与他们的姐妹凯蒂母女有关的故事,深入人物的潜意识,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和病态心理。
其他的例如《我弥留之际》、《八月之光》、《押沙龙!押沙龙!》都是意识流小说的经典名著。
维吉尼亚·伍尔芙(1882—1941)英国小说家、批评家维吉尼亚·伍尔夫也是一位著名的意识流作家和意识流小说的奠基者。
她在对一些意识流小说家的创作进行总结、借鉴的基础上,丰富、发展了意识流文学的表现手法,并对它进行理论阐发。
1919年,伍尔芙发表了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
作品通过一个妇女看到墙上一个模糊不清的斑点而引起无限联想的意识流动过程,揭示人内在世界的丰富和易于变化。
《达罗卫夫人》(1925)、《到灯塔去》(1927)是伍尔芙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