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的分类与制作方法
点螺镶嵌漆器工艺品的技术特点与制作流程

点螺镶嵌漆器工艺品的技术特点与制作流程点螺镶嵌漆器是一种传统的工艺品,以其精湛的技术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点螺镶嵌漆器的技术特点与制作流程。
点螺镶嵌漆器技术特点1. 丰富多彩的纹样:点螺镶嵌漆器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其丰富多彩的纹样。
不同的花纹设计和色彩搭配赋予了漆器独特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通常,点螺漆器的纹样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的文人、山水、花鸟等题材,另一种是现代的钢琴键、汽车、航天器等时尚题材。
这种丰富多彩的纹样使得点螺镶嵌漆器成为一种既传统又现代的艺术表现形式。
2. 精细的雕刻技术:点螺镶嵌漆器以其独特的雕刻技术而著称。
在制作过程中,工匠需要运用锋利的小刀将漆器表面刻削得非常平滑,然后再仔细地雕刻出纹样的细节。
这种精细的雕刻技术要求工匠具备极高的耐心和细致的观察力。
通过这种技术,点螺镶嵌漆器能够展现出复杂的纹样和精美的细节,给人一种高雅而精致的感觉。
3. 独特的点螺镶嵌工艺:点螺镶嵌是点螺镶嵌漆器制作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点螺指的是将金属螺纹点缀在漆器的表面上,形成装饰效果。
这种镶嵌工艺需要技艺高超的工匠运用精细的工具将金属螺纹插入漆面中,以增加漆器的美感和质感。
点螺镶嵌工艺的独特之处在于将金属和漆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材质和触感。
点螺镶嵌漆器制作流程1. 材料准备:制作点螺镶嵌漆器的第一步是准备好所需的材料,包括漆器底座、漆器漆料、点螺材料等。
漆器底座通常由木材或竹材制成,漆器漆料则是由天然漆制成,点螺材料通常是金属丝或金属丝。
2. 底座制作:将准备好的木材或竹材切割成所需的形状和尺寸,然后用砂纸磨光漆器底座的表面,使其光滑平整。
接下来,在底座上涂抹一层底漆,以增加漆器的光泽和保护作用。
3. 漆器漆料涂抹:在底座上涂抹数层漆器漆料,每一层都需要等待干燥后再涂抹下一层。
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加漆器的厚度和光泽。
4. 纹样设计与雕刻:在漆料干燥后,进行纹样的设计和雕刻。
工匠可以根据自己的创造力和意愿,在漆器的表面上绘制出所需的纹样,并用锋利的小刀细致地雕刻。
古漆器的制作过程

古漆器的制作过程古漆器制作过程古漆器是中国传统的工艺品之一,其制作过程经历了多个环节,需要经过精细的工艺和耐心的等待。
下面将详细介绍古漆器的制作过程。
第一步:原料准备古漆器的主要原料是漆。
漆是一种由漆树分泌的树脂,经过加工后变成了一种粘稠的液体。
漆树一般生长在南方地区,如广东、广西等地。
制作古漆器的漆树一般在秋季采集,通过割破漆树的表皮来收集树脂。
第二步:漆胎制作漆胎是古漆器的基础,它是由木材或纸张等材料制成的坯体。
制作漆胎时,首先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木材或纸张。
然后,将木材或纸张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切割和拼接,制成所需形状的漆胎。
第三步:底漆涂刷在漆胎制作完成后,需要进行底漆的涂刷。
底漆是为了增强漆器的耐久性和美观度,一般使用黑色或红色的底漆。
涂刷底漆时,需要先将漆胎表面打磨光滑,然后用刷子将底漆均匀地涂抹在漆胎表面。
涂刷完成后,需要等待底漆干燥。
第四步:彩漆涂刷底漆干燥后,就可以进行彩漆的涂刷了。
彩漆是古漆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使漆器具有丰富的色彩和纹饰。
根据设计要求,选取合适的彩漆颜色和纹饰图案,用刷子将彩漆均匀地涂抹在漆器表面。
在涂刷彩漆时,需要注意掌握涂刷的力度和角度,以保证彩漆的均匀和平滑。
第五步:研磨打磨彩漆涂刷完成后,需要进行研磨打磨。
研磨打磨的目的是使漆器表面更加光滑,消除涂刷过程中产生的痕迹和不平整。
研磨打磨时,可以使用砂纸、砂布等工具,先用粗砂纸进行粗磨,再用细砂纸进行细磨,直到漆器表面光滑如镜。
第六步:上蜡抛光在研磨打磨完成后,需要对漆器进行上蜡抛光。
蜡可以增加漆器的光泽度和质感,使其更加耐用和美观。
上蜡时,需要选用适合的蜡料,并均匀地涂抹在漆器表面。
待蜡料干燥后,使用抛光布对漆器进行抛光,使其表面更加亮丽。
第七步:装饰加工在古漆器的制作过程中,还需要进行一些装饰加工。
这些装饰加工包括雕刻、镶嵌、贴金等,可以使漆器更加精美和独特。
装饰加工的过程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进行,他们运用各种技法和工具将漆器装饰得瑰丽非凡。
扬州漆器髹饰制作流程

扬州漆器髹饰制作流程
扬州漆器在工艺上采用涂、绘、勾、刻、填、雕、镂、磨、镶、嵌等多种手法,具有平、亮、细、匀、艳、雅的艺术表现效果。
作为扬州漆艺的载体漆器,其品种由髹饰技艺(即装饰工艺,《髹饰录》中“髹”意为涂刷,“饰”意为装饰)决定。
但是,在髹饰之前,要经过制漆、制胎和髹漆制成漆胚。
用漆主要为天然大漆和腰果漆,漆胚面和髹饰还用大漆精炼的推光漆,完稿罩漆也用化学合成漆。
底胎是漆器的造型。
扬州漆器虽然材质种类繁多,有铜胎、钙塑胎以及用麻布、玻璃钢等制作需定制胎型的脱胎,但因大多为日用品,所以以木胎为主。
一、批腻子
常用猪血腻和牛漆腻,厚泥糊可把木纹密闭起来,荫干后磨平。
髹漆工序非常繁琐,却决定了能否得到一件光素的漆胚:基本少骤为“批腻子一刮灰一刷漆一推光”。
二、刮灰
漆灰按粗灰、中灰、细灰顺序均匀涂抹,每涂一遍,用日光或红外灯烘十后磨半。
不同漆器的灰地厚度迥异,刻漆、镶嵌漆器要厚,彩绘、勾刀漆器要薄,而雕漆漆器不做灰地。
三、刷漆
除雕漆漆器按需用大漆涂儿十全儿白遍,每遍窨房荫干后打磨,其余漆器都用腰果漆或推光漆按下涂、中涂、上涂的工艺顺序均匀涂刷,每遍荫干后打磨平滑,才可进行各种形式的髹饰。
不同漆器需要使用不同的髹漆步骤。
四、推光
当漆胚上的髹饰完成后,除百宝嵌、雕漆等品种基本完工,其余漆器还需罩化学漆后打磨推光,最终使漆面光亮可鉴。
中国传统漆器ppt课件

用之器品种众多、造型丰富、技法多变、
装饰繁复,不可胜数。王世襄先生据明晚
黄成所著《髹饰录》,将明清时期漆器概
括为一(单)色漆器、罩漆、彩绘、描金、
8
9
10
元 代 漆 器
11
清 朝 漆 器
12
谢 谢
13
蚀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
在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
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
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中国的炝金、描金等工
艺品,对日本等地都有深远影响。漆器是中国古代
在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
2
技
法
螺钿漆器
种
剔犀漆器
类
天水漆器
脱胎漆器
3
传统漆器欣赏
4
明永花卉纹琮式瓶
5
6
清乾隆剔红番莲纹紫砂壶
7
漆
器
中国古代漆器工艺与技术不断发展进步、
历 精益求精。在战国、秦汉之际,漆器深入
史 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东汉时期,大量 质优价廉的瓷器烧造使漆器造作渐减;隋
唐以来,瓷器已取代陶器、青铜器、漆器
等成为日用器皿,同时髹漆创新工艺技法
相继问世。中国漆器制作素有南盛于北之
说。湖北襄州是唐代最大的漆器产地,唐
代文献中有贡朝廷漆器的记载。但唐代漆
器实物极为罕见。入宋以后,东南地区的
杭州、温州、福州成为新兴的漆器中心,
以髹造闻名。宋元漆器品种少,遗存不多,
故今所见宋元器亦属凤毛麟角。明清时期
漆器制作夙称发达,官府作坊制作宫廷御
螺钿漆器剔犀漆器脱胎漆器天水漆器明永乐剔红凤穿花纹盏托清乾隆剔红嵌螺钿仕女花卉纹琮式瓶中国古代漆器工艺与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精益求精
第五讲_第一节_中国古代漆器PPT课件

一、调 漆
为了使颜料溶解 得更均匀,提高附 着力,色漆使用前, 还需加入一定量的 植物油,因此,通 常将调制好的色漆 称为油漆。最早使 用的植物油是从紫 苏草籽中提取的荏 油,大约北宋时期, 开始使用桐油。
二、调 胎
胎体可由简单加工 的天然材料制成,如 木胎、竹胎、皮胎等, 也有通过复杂工序加 工制作的胎体,如陶 胎、铜胎、夹纻胎等。 木头是制作漆器胎体 最常用的材料。早期 漆器使用的多是厚木 胎。
六、中国漆器的传播
在亚洲,中国 漆器流传至朝鲜、 日本。
朝鲜朱漆嵌螺钿木槿花图案长方盒
日本漆器清酒杯
鉴真坐像
六、中国漆器的传播
16世纪,荷兰、英国、 法国商船将中国漆器运 载到欧洲。此外,在康 熙二十六年抵达中国的 法国传教士李明等在寄 回本国的书简上,也描 述了中国漆器的生产技 术情况。所有这些,促 使法国、丹麦、奥地利、 英国等国的漆器在18世 纪有了迅速发展,成为 欧洲漆器历史上的黄金 时代。
元代雕漆大家张成雕漆云纹盘
五、雕 漆
剔红、剔黄、剔黑是指 用于雕刻的漆层分别由红 色、黄色、黑色漆构成。 剔彩时,先在器物胎骨上 以不同颜色的漆分层涂饰, 每层各涂若干道,使各颜 色漆层都有一定的厚度。 然后雕刻,每一部分都剔 除其他色彩的漆层,只保 留或露出所需要的色彩漆 层,并在上面雕刻花纹。
三、彩 绘
战国至西汉时期是中 国历史上漆器发展的第 一个高峰,这一时期的 漆器基本上都采用彩绘 的方法进行装饰。彩绘 是中国出现最早、应用 最广的一种漆器装饰手 段。从彩绘手法看,基 本采用单线勾勒加平涂 的方式,以毛笔着色。 从颜色上看,有黑、红、 褐、蓝、绿、黄、白、 金、银等多种颜色,但 以黑、红两色为主。
西汉漆器
漆器制作工艺流程

漆器制作工艺流程漆器制作工艺流程是指将漆涂覆在工艺品表面,经过手工雕刻、绘画等工艺加工制成的一种工艺品。
下面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漆器制作工艺流程。
第一步,选材。
漆器的制作主要使用的是漆树的树脂,所以首先需要选择优质的漆树来制作。
一般来说,漆树种植在湿润的地区,由于树木生长缓慢,所以漆树的树脂相对较好。
第二步,提取漆汁。
首先要在漆树的树皮上开一个小孔,将树脂流出来,然后经过加工提炼成为漆汁。
漆汁的提取需要经过多次筛选和沉淀,最后得到纯净的漆汁。
第三步,制作基材。
漆器的基材一般使用木材,需要经过切割、打磨等工艺加工成为制作漆器的基础。
在这一步中,需要注意基材的平整度和厚度的统一。
第四步,上底漆。
将提取好的漆汁涂抹在基材的表面,形成第一层底漆。
底漆的涂抹需要均匀和细致,以保证后续的加工和绘画质量。
第五步,雕刻。
底漆干燥后,可以进行雕刻。
雕刻是漆器制作中非常关键的一步,可以通过雕刻的方式来表达出漆器的形象和纹样。
雕刻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进行,熟练的手艺能够赋予漆器更多的灵感和美感。
第六步,复底漆。
雕刻完成后,需要再次上一层底漆来固定和保护雕刻的纹样。
底漆的涂抹不仅要保护漆器表面,还要保持与之前上底漆的一致性。
第七步,绘画。
复底漆干燥后,可以进行绘画。
绘画是漆器制作的重要环节,通过绘画可以赋予漆器更多的艺术和文化内涵。
绘画需要有细腻的画技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第八步,上表漆。
绘画完成后,需要上一层表漆来保护绘画的内容和表面。
表漆的涂抹需要均匀和细致,以保证漆器的光泽和平滑度。
第九步,打磨。
表漆干燥后,可以进行打磨。
打磨可以使漆器表面更加光滑,提升漆器的整体质感。
第十步,修饰。
打磨后,可以进行修饰,如安装金属配饰、镶嵌宝石等。
修饰可以使漆器更加精美和华丽。
最后,经过以上一系列的工艺加工,漆器制作工艺流程完成,制作出来的漆器成品色彩鲜艳、纹样精美、质地坚硬且具有一定的抗水性。
漆器是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也展示了中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漆艺的工艺技法

漆艺的工艺技法一、漆艺简介漆艺是中国传统工艺之一,起源于古代中国。
它是通过在木器、纸张等基材上涂刷或绘制漆料,经过多道工序加工而成的一种装饰艺术。
漆艺以其独特的光泽、耐久性和丰富多样的图案而闻名于世。
二、漆艺工艺技法分类1. 平面漆画技法平面漆画是最常见的漆艺形式之一,它以平面为载体,通过绘画和雕刻等技法来表现图案。
平面漆画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技法:•刀法:使用专门的刀具在涂有底漆的基材上进行雕刻,形成浮雕效果。
•勾线:利用细腻的刀尖在涂有底漆的基材上勾勒出线条和图案。
•银箔贴纸:将银箔剪成所需形状贴在底漆上,再进行着色和装饰。
•彩绘:利用颜料在底漆上进行绘画,可使用毛笔或其他绘画工具。
2. 三维漆艺技法三维漆艺是漆艺的一种延伸形式,它通过在基材上进行雕刻、堆塑等工艺,使作品具有立体感。
常见的三维漆艺技法包括:•高浮雕:在底漆上进行多次雕刻,形成明显的凸起效果。
•低浮雕:在底漆上进行少量的雕刻,形成轻微的凸起效果。
•雕塑:使用特殊的材料进行堆塑和雕刻,创造出更加立体的效果。
3. 漆器制作技法漆器是指以木器为基材,在其表面涂刷多层漆料制作而成的装饰品。
漆器制作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基材处理:选择合适的木材,并进行加工和修整。
•底漆涂刷:对基材进行底漆涂刷,增强其耐久性和光泽度。
•中层涂刷:涂刷多层色彩丰富的中层漆料,形成图案和纹理。
•上光抛光:对中层涂刷后的漆器进行抛光,增加光泽度和平滑度。
•镶嵌装饰:根据需要,在漆器表面进行镶嵌和装饰,如贝壳、玛瑙等。
三、漆艺工艺技法的传承与创新漆艺作为中国传统工艺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传承中,人们不断吸收借鉴其他工艺技法,并且结合当代艺术的需求进行创新。
例如:•结合现代绘画技法:在传统的漆画中融入现代绘画技法,如水墨、油画等,使作品更具当代感。
•引入新材料:传统的漆器制作采用天然材料如木材、贝壳等。
现代漆艺师开始尝试使用塑料、金属等新材料制作漆器,增加了作品的多样性。
漆器大致工艺流程

漆器大致工艺流程
《漆器大致工艺流程》
漆器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一种精美艺术品,它经过多道工序制作而成。
下面是漆器大致工艺流程:
1. 木胚制作:漆器的制作通常以木胚为基础,首先需要选用适合的木材,然后经过切割、雕刻、磨光等工序,制作成所需的形状。
2. 底漆涂抹:木胚制作完成后,需要进行底漆的涂抹工序。
在漆器制作中,通常选用特制的底漆作为基础,可以增强漆器的耐久性和质感。
3. 手工绘制:漆器的制作需要经过手工绘制的工艺流程。
工匠们使用细细的画笔,在漆器表面绘制各种图案和纹样,这需要非常耐心和技巧。
4. 混合彩绘:混合彩绘是漆器制作中的重要环节,这一工序需要将各种颜色的漆料混合搅拌,然后在漆器上进行绘制,形成丰富多彩的图案。
5. 渐变彩绘:渐变彩绘也是漆器制作中的一道重要工序,它需要工匠们在漆器表面进行渐变色彩的绘制,使漆器更加艳丽。
6. 抛光涂蜡:最后一道工序是抛光涂蜡,这一环节需要对漆器进行抛光处理,然后再上一层蜡,使漆器更加光亮。
以上就是漆器大致的工艺流程,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经过精心制作和艺术加工,最终才能打造出精美绝伦的漆器艺术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漆器的分类与制作方法1.一色漆器一色漆器,指通体光素一色,不加华饰,《髹饰录》中的所谓质色,就是指这种漆器本身质地的颜色。
一色漆器主要有黑、朱、黄、绿、紫等一种颜色的漆器。
根据考古发现,最早的一色漆器出现在原始社会,以后历代均有作品传世,以朱、黑、紫三色最为常见。
(髹饰录》中把金漆也归到一色漆器类中,名曰“金髹”“浑金漆”或“贴金箔”。
金漆的做法是在黄色、朱色、黑色等漆表面刷一道黏漆,叫做“打金胶”,然后把金箔或金粉粘贴上去。
一色金漆常见的实物以佛像居多,也有漆匣、漆盘、漆碗、漆盒等。
2.罩漆罩漆,相当于《髹饰录》的罩明门。
其做法是在色漆或描绘完工后,上面再罩一层透明漆,因罩漆下面的底色不同,而有种种不同的名称。
《髹饰录》主要将罩朱漆、罩黄漆、罩金漆、洒金等几种做法归人“罩明门”。
《髹饰录》描饰门中还有一种描金罩漆,也应归人罩漆类。
“它的做法是:在黑、朱、黄等漆地上作描金花纹,花纹上用朱色或黑色勾纹理,最后罩透明漆,北京匠师分别称之曰‘金箔罩漆开朱’和‘金箔罩漆开墨。
’”。
各种罩漆的特点,就在于它罩了一层透明漆之后,表面显得光亮润泽,花纹隐现,极为雅致。
但因罩了一层透明漆,透明漆下的底漆颜色比不罩的要深一些。
罩金漆出现得较晚,以宫廷中的罩金漆实物较多。
尤其到清代多用于帝后御用的宝座、屏风等,小件器物也有用罩漆方法制成的。
罩过的金漆在透明漆的下面透出金色的光彩,与“明金”差别较大,但罩漆的优点保护了金色不易退色或磨损。
3.描漆描漆相当于《髹饰录》中的描饰门,包括描漆和描油等。
描漆就是在光素的漆地上,用各种彩色漆来描绘花纹;描油,又称描锦,是以桐油代漆,调制出各种鲜艳的颜色绘制出花纹。
古代彩绘漆器有只用彩漆或只用彩油者,但更多的是二者兼施。
先秦以前,漆器均为描彩漆,自汉代漆器出现油彩以后,油彩的使用日渐增多,使漆器的色彩更加艳丽和丰富多彩。
明清两代,漆器上油彩的使用已相当普遍,有的漆器花纹几乎全部使用了油彩。
4.描金描金又名泥金画漆,即在漆地上加描金花纹。
一般做法是:在退光漆地上用朱漆或黑漆画花纹,待干后,在花纹上打金胶,然后将金贴或描上去。
描金原料,有的只用一种金箔,故花纹金色如一。
有的用两种或三种金箔,如用赤金、苏大赤金、库金,使颜色显现不同。
利用这些颜色不同的金箔分贴丕同的花纹,使金色花纹呈现出色泽的变化,犹如绘画之设色,《髹饰录》中称这种做法为“彩金像描金”。
还有用漆灰堆出凸起的花纹后再描金或贴金的识文描金做法。
漆器上使用描金的做法,最早见于考古发掘的是河南信阳长台关2号楚墓中的彩绘漆棺,上面有用描金绘成的变形风纹图案,表现出较为完美的描金技术,开创了我国描金漆器之先河。
汉代以后,描有金色花纹的漆器多有发现,明清两代已成为漆器的一大种类。
5.堆漆堆漆相当于《髹饰录》中的堆起门。
堆漆,顾名思义是把漆堆积起来之意。
堆漆包括“识文”和“隐起”两种做法。
识为高起之意,所谓识文,就是用漆灰或稠漆堆画出高于漆面的花纹之后,不加雕琢。
而加饰雕琢的做法称为“隐起”。
这两种漆器都是用堆漆的方法做凸起的纹饰,再在堆漆的纹饰上加饰色漆。
西汉马王堆1号汉墓中出土的第二层套棺上的云纹轮廓线条明显凸起,色彩脱落,露出深色的线条,其物质究竟为漆灰还是油灰,还需作进一步分析,但做法与堆漆相同。
长沙砂子塘木棺墓的棺木挡板上,其彩绘磬上的圆点谷纹,乃是用稠漆堆起,这是堆漆做法的最早例证,这种做法可能为西汉漆工的一种新兴的装饰技法。
唐宋时期均见堆漆技法的使用,唐代堆漆的例证是保存在日本的鉴真法师雕像,其五官及衣纹凸起部分均为漆灰堆塑。
到宋代,堆漆技法已渐臻成熟,在建于北宋初期的苏州瑞光寺塔内发现的真珠舍利宝幢座上,贴有供养人、宝相花及狻猊等花纹,均用堆漆方法制成。
明清两代此种技法最为常见,尤其是堆漆与描金相结合,故有识文描金和隐起描金等名称。
6.填漆填漆即填彩漆。
其做法是先在漆器上阴刻花纹图案,然后在花纹内填入色漆,干后经磨平呈现出光滑平整的效果。
按黄成《髹饰录》所讲填漆有磨显和镂嵌两种做法。
杨明加注为:“磨显填漆,(?R+包)前设文;镂嵌填漆,(?R+包)设文。
”“(?R+包)”是指漆器的最后一道漆,“糙漆”即(?R+包)漆前一道漆。
磨显填漆,是在做完糙漆之后,未做(?R+包)漆之前,在漆地上用稠漆堆起花纹轮廓,然后在花纹轮廓内用所需色漆填平。
这样通体均处于同一平面上,然后经打磨而成,因此可以说磨显填漆就是先堆后填的做法。
镂嵌填漆是用先刻后填的方法做成,即(?R+包)漆之后,直接在漆地上镂刻出低陷的花纹,填平色漆,经打磨而成。
此种技法在《遵生八笺》中有载:“宣德有填漆器皿,以五彩稠漆堆成花色,磨平如画……”《帝京景物略》载:“填漆刻成花鸟,彩填稠漆,磨平如画,久愈新也。
”以上两书所载,前者是“以五彩稠漆堆成花色”,后者是“刻成花鸟,彩填稠漆”,一堆一刻,两者最后同是“磨平如画”,即是《髹饰录》中填漆条讲到的磨显与镂嵌。
填漆实物最早的实例是江苏武进县南宋墓出土的填朱漆斑纹地戗金山水花卉纹长方盒,盒面《柳塘图》空地细钩密密麻麻的圆点纹,圆点内填红漆,这是我国填漆技法的雏形,到明清两代填漆技法已相当娴熟。
明代永乐年间的官办漆工作坊果园厂,就以生产填漆和雕漆器物最为出色。
7.雕填雕填的做法是:先用填漆的方法做好花纹,然后沿着花纹轮廓勾出阴文线,在勾出花纹上的纹理之后,在阴文线内填金,实际上是一种把填漆与戗金两种方法结合到一块的新技法。
雕填技法盛行于明清两代。
从现有收藏的明清雕填器看,许多被称为雕填漆器的彩色花纹,有的是刻后用色漆填成的,为真正的雕填做法,也有的是用色漆绘成之后剔刻阴线填金的。
雕填在《髹饰录》中被称为“戗金细钩填漆”和“戗金细钩描漆”,这是根据两者不同的做法来命名的。
这两种做法虽有不同,但其外貌却十分相似,只有仔细审视才能分辨出来。
现在文物业把两者统称为“雕填”。
8.螺钿在古代,人们把螺钿叫做钿嵌、陷蚌或坎螺。
宋人方勺在《泊宅篇》中称之为螺填,元末陶宗仪《辍耕录》中有螺钿之名,黄成在《髹饰录》中称它为陷蚌、坎螺等。
螺,指的是嵌物的质地,钿是装饰的意思。
徐铉在《说文》新附中说:“钿,金华也。
”《集韵》也说:“钿,以宝饰物。
”螺钿一名至今仍沿袭使用。
螺钿漆器,即指取材于各种贝壳的天然色彩与美丽光泽的最佳部位,分层剥离和磨制后,根据设计图案需要,镶嵌于漆器表面作为装饰。
镶嵌的螺片有厚有薄,故有厚螺钿与薄螺钿之称,因厚螺钿壳片较厚,硬度大,文物业又称之为“硬螺钿”。
薄螺钿,因裁切精薄如纸,又谓之“软螺钿”。
《髹饰录》中黄成称:“螺钿……百般文图,点、抹、钩、条,总以精细密致如画为妙。
”即指薄螺钿镶嵌出来的效果而言。
厚螺钿较薄螺钿精细密致的程度差一些。
还有一种“衬色螺钿”,也叫“衬色甸嵌,即色底螺钿也”。
所谓衬,即衬托之意,是以透明的贝壳薄片裁切出花纹,下面再衬托上不同的色彩后嵌贴到漆器上,即等于人工设色。
所衬各种颜色是通过透明壳片而显色,故呈现出色彩晶莹、温润的效果,如黄成所说“各色莹彻,焕然如佛朗嵌”。
“佛朗嵌”,即“掐丝珐琅”,今人俗称为“景泰蓝”,黄氏所说衬色螺钿漆器上的色彩效果与景泰蓝相若。
我国用蚌片、蚌泡镶嵌在漆器上作为装饰的做法,早在西周墓中已有多处发现。
北京琉璃河西周墓地中发现镶有不足2毫米厚蚌片的漆??,镶嵌的图案极其工整细致,证实了西周的螺钿漆器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把我国螺钿镶嵌工艺的时间上溯到了西周。
现今所见唐以前的漆器均用较厚的螺钿片镶嵌,宋代已有薄螺钿漆器的记载,但未见实物。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薄螺钿漆器中,有被认为是宋代器物的,而真正的薄螺钿漆器是北京元大都遗址出土的薄螺钿《广寒宫图》漆盘残片,代表了我国元代薄螺钿漆工艺的水平。
明清两代厚、薄两种螺钿漆器都很盛行,尤其是薄螺钿的发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衬色螺钿”出现得较晚,实物仅见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清晚期的嵌衬色螺钿团花长方盒和南京博物院收藏的黑漆嵌螺钿圆盘。
9.犀皮犀皮,又称“虎皮漆”“波罗漆”。
其做法是:先在器胎上用石黄人生漆调成稠漆,做成一个高低不平的表面,再用右手拇指轻轻将漆推出一个个高起的小尖,稠漆人阴干透后,上面再髹涂不同色漆多层,各色相间,并无一定规律,最后通体磨平。
凡是突起的小尖,经磨平后,都围绕着一圈一圈的不同漆层,呈现出了类似松鳞的花纹,其特征为“表面光滑,花纹由不同颜色的漆层构成,或成行云流水纹,或像松树干上的鳞皴,乍看很匀称,细看又富有变化,漫无定律,天然流动,色泽灿烂,非常美观”。
经过研磨露出的漆层断面,斑纹运行、回旋的形态取决于地子起伏的形态,故《髹饰录》有“片云、圆花、松鳞”等不同名称。
关于犀皮漆器出现的时间,原来认为最早出现于唐代,其依据是现知最早的文献资料——唐代袁郊、甘泽谣在《太平广记》中讲到犀皮枕,后有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提到清湖河下戚家犀皮铺,与游家漆铺并列,证明当时已有制造犀皮的漆工作坊。
令人欣慰的是,1984年安徽马鞍山市三国吴朱然墓中出土了一对黑、红、黄三色相间的皮胎犀皮羽觞,其制作工艺已相当成熟,这一发现把我国犀皮漆工艺出现的年代提早了约六百年。
明清两代的犀皮技法已相当成熟,解放初期北京仍保存有以犀皮技法来制造漆烟袋杆的行业。
10.雕漆雕漆是剔红、剔黑、剔黄、剔绿、剔彩等的总称,其中尤以剔红最多,且又常常与其色彩相同的雕漆相结合。
剔红的做法是:在器胎上髹一定厚度的朱漆,少则二三十道,多则上百道,之后在漆上雕刻花纹。
剔黄、剔绿、剔黑等的技法与之相同。
剔彩则是在器物上分层髹涂不同颜色的漆层,当漆层达到一定的厚度时,根据图案色调要求,需要哪种颜色,就将它面上的颜色剔掉,露出所需色漆。
《髹饰录》中所说“红花、绿叶、紫枝、黄果、彩云、黑石等”就是用这种方法剔刻出来的。
据《髹饰录》记载,我国雕漆技法出现于唐代,但至今未见实物,宋元两代雕漆技法已渐臻成熟,到元末明初,尤其是永乐时期果园厂生产的雕漆,技艺精湛,工艺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明清两代的雕漆数量最多,至清代晚期,雕漆技艺衰微而几乎失传,解放后,北京、扬州等地才重新恢复了雕漆的生产。
11.剔犀剔犀,北京文物业通称曰“云雕”,日本称之为“屈轮”。
其做法与剔彩相近,即在器胎上用两种或三种色漆有规律地逐层髹涂,当.各层达到一定的厚度时用刀斜剔出卷草、勾纹等不同的花纹,刀口断面清晰地显露出不同颜色的漆层,器表有黑面、红面或紫面的。
其状如行云流水,自然流动。
此技法出现不会晚于唐代,惟实物有待发现,其定型可能是在宋代,实例为江苏武进南宋墓出土的剔犀云纹执镜盒及剔犀竹柄团扇。
元末明初此种技法达到很高水平,明清时流行,存世作品的数量较多。
12.款彩款彩的做法是:在漆地上刻凹下去的花纹,然后把色漆或色油填人花纹轮廓之内,因刻去的是漆灰,故又有“刻灰”或“大雕填”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