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钿漆器制作过程

螺钿漆器制作过程
螺钿漆器制作过程

螺钿漆器相关知识

螺钿漆器产品展示

中国古典传统工艺品

贝壳材料:

贝壳材料都是取自澳大利亚,新西兰,墨西哥,菲律宾生长5—30年深海鲍鱼贝,珍珠贝等,那里是世界上污染最少,最干净,优质贝类最多的海域,深海珠贝生长年限越久表面的颜色和纹路越美丽。所以同是贝壳,不同的生长年限和海域成长出的贝壳质量就不一样,就像国内一些海域由于生长年限短,海水受到污染,所以贝壳一般较薄,易碎,用手摸有扎手不平滑的感觉,而优质海域的贝壳本身很厚实,从表面看颜色漂亮,在阳光下呈现七彩的颜色,用手摸感觉光滑细腻。

螺钿解释:

螺钿漆器是中国传统手工工艺,17世纪传入韩国,经韩国高级匠人的技术改良,产品更加高雅华丽,是亲朋好友同事客户礼尚往来的馈赠佳品。

由于螺钿是一种天然之物,外观天生丽质,具有十分强烈的视觉效果,因此也是一种最常见的传统装饰艺术,被广泛应用于漆器、家具、乐器、屏风、盒匣、盆碟、木雕以及有关的工艺品上。

螺钿又称钿嵌、坎螺、陷蚌、螺填或螺甸,它是用贝壳薄片制成人物、鸟兽、花草等形象嵌在雕镂或髹漆器物之上的一种装饰技法。具体方法是:用蚌壳磨成薄片,按图案花纹锯成各种形状,然后把它们拼粘在漆坯上,再上一层灰底,表面髹上一层上光漆,经磨显、揩光,使漆面光滑如镜,最后在螺钿上刻划花纹。螺钿一般都镶嵌在乌黑的退光漆背景上,这样与白色晶莹的螺钿相衬,黑白分明,既优雅细致又朴实清丽。

螺钿历史:

螺钿的历史非常悠久,相传起源于商代的漆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考古工作者在玻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发掘到不少西周嵌螺钿漆器,其中有1件漆器,上面的彩绘兽面凤鸟纹就

采用了螺钿工艺,这是迄今为止所见到的世界上最早的螺钿漆器之一。

至唐代,我国的螺钿工艺已达到相当成熟的地步,尤其是铜镜漆背螺钿,更是这一时期的工艺瑰宝。解放后,考古工作者在河南陕县和洛阳的唐墓均出土过螺钿漆背铜镜。铜镜背面以漆为地,用贝壳镶嵌制成画面图案,甚为精致典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螺钿工艺:

螺钿的镶嵌工艺技法非常丰富,通常可分为硬钿、软钿与镌钿三大类,其中最著名的是软钿中的“点螺”,又称“点螺漆”。它产于江苏扬州,兴于唐宋,盛于元明,至清初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所谓“点螺”,就是把螺贝制成0.5毫米以下的薄片,并切割成点、丝、片等各种不同形状,一点一点地镶嵌于黑色的漆底上,在光线下能产生奇幻、绚丽的艺术效果,是漆器装饰中的华丽螺钿。在我国古董家具中,所使用的螺钿材料主要来源于淡水湖和咸水湖,通常采用的品种有螺壳、海贝、夜光螺、三角蚌、鲍鱼、砗磲壳等。这些蚌贝年龄越长,其效果越佳。因其具有结构精密、轫性较强、色彩缤纷而且多变的特色,其中尤以夜光螺为最,由于它在夜间能发出五光十色的光泽,因此十分讨人喜爱。

螺钿漆器产品收藏价值

按住CTRL点击查看

螺钿漆器收藏价值参考

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0c13193093.html,/27AC7A3A00000000040100000E4B141B

按住CTRL点击查看

点击查看螺钿漆器制作工艺过程

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0c13193093.html,/981117991

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0c13193093.html,/27AC7A3A00000000040100000E4B141B

漆器制作工艺流程

漆器制作工艺流程 一、木工工艺一般漆器家具的用材和生产工艺与其它木器家具生产工艺基本相同。高档漆器产品的框架需采用楠木、红木、紫檀等名贵材种,雕刻以各种精美的图案花纹。80年代初,屏风木坯由拼木工艺改为夹板压制工艺。

首道工序调漆 二、髹漆工艺涂灰上灰髹漆 1、涂灰。涂灰是进行装饰工艺和增加坯胎强度的一道重要工序。灰料分生漆灰、猪血灰和合成灰三种。70年代以前均使用猪血灰,80年代以后大部改用聚乙烯醇合成灰。 灰料制作 (1)生漆灰。用生漆和石膏或瓦灰,加适量的水及少量煤油调和而成。 (2)猪血灰。以新鲜猪血加适量生石灰搅拌成熟后,再加入不同细度的瓦灰而成。分粗灰(60目)、

细灰(160目)、浆灰(200目)三种,习称"宝塔灰"。 (3)合成灰。在聚乙烯醇内加入一定数量的清水,煮沸。另以松香、清漆(或桐油)和煤油混合加热溶解,然后两者相和,经搅拌制成合成胶。用合成胶加入不同细度的瓦灰、土子灰、老粉等调成粗、细两种合成灰。 珍品要两三年完成 2、上灰 (1)对干木坯表面进行去污处理。

(2)上粗灰。用刮板将灰料均匀刮附于木坯上,以日光或远红外灯烘干。高档产品一般用生漆灰。 (3)打抹、刮裂。刮去干粗灰上的毛刺。 (4)布布、布麻。用料灰将夏布、麻丝贴实于木坯接缝处,以增加接缝处的牢固度。 (5)上细灰。要求刮得平整,厚薄均匀,并达到一定厚度。镶嵌工艺除底灰外,还要上一次细灰。 (6)上浆灰。阴干。 (7)清灰。用砂纸或砂轮打磨,达到平整,无波浪纹,平磨螺细产品要加水打磨,将图案磨显出来。 (8)刮浆。用薄灰料将灰坯孔隙刮平(镶嵌螺细产品,发现脱落之处,要及时补上)。 (9)砂磨。用细号水砂纸细磨。 3、髹漆。漆器产品多用天然漆。有大木漆、小木漆之分。生漆主要来源于湖北省的恩施、利川、来凤、建始、兴山,湖南省的凤凰、武当,贵州省的黔西、恩南、渭泽,四川省的万县、大宁、宜宾,陕西省的平利、石泉、汉中,山西省的洪洞,河南省的高南,浙江省的桐庐,以及安徽、云南、广东等省。各地出产的漆质不同,制漆时要根据各地不同漆性,制成各种不同用漆,如推光漆、熟漆等。 (1)制漆。经过滤去杂质后的生漆,在经加温、搅拌,去水份,即为推光漆。腰果漆是腰果壳油加溶剂及其它化学材料,经反应釜加热化合,即成合成腰果漆。 (2)上漆。用推光漆或腰果漆,均匀地刷涂(或喷涂、淋涂)于制好的灰坯上(刷涂时要先上后下,再由左向右依次涂刷),下窨房阴干。待实干后,在由砂纸砂磨。然后根据需要再进行髹涂第二次、第三次......方法相同。

螺钿漆器制作过程

螺钿漆器相关知识 螺钿漆器产品展示 中国古典传统工艺品 贝壳材料: 贝壳材料都是取自澳大利亚,新西兰,墨西哥,菲律宾生长5—30年深海鲍鱼贝,珍珠贝等,那里是世界上污染最少,最干净,优质贝类最多的海域,深海珠贝生长年限越久表面的颜色和纹路越美丽。所以同是贝壳,不同的生长年限和海域成长出的贝壳质量就不一样,就像国内一些海域由于生长年限短,海水受到污染,所以贝壳一般较薄,易碎,用手摸有扎手不平滑的感觉,而优质海域的贝壳本身很厚实,从表面看颜色漂亮,在阳光下呈现七彩的颜色,用手摸感觉光滑细腻。

螺钿解释: 螺钿漆器是中国传统手工工艺,17世纪传入韩国,经韩国高级匠人的技术改良,产品更加高雅华丽,是亲朋好友同事客户礼尚往来的馈赠佳品。 由于螺钿是一种天然之物,外观天生丽质,具有十分强烈的视觉效果,因此也是一种最常见的传统装饰艺术,被广泛应用于漆器、家具、乐器、屏风、盒匣、盆碟、木雕以及有关的工艺品上。 螺钿又称钿嵌、坎螺、陷蚌、螺填或螺甸,它是用贝壳薄片制成人物、鸟兽、花草等形象嵌在雕镂或髹漆器物之上的一种装饰技法。具体方法是:用蚌壳磨成薄片,按图案花纹锯成各种形状,然后把它们拼粘在漆坯上,再上一层灰底,表面髹上一层上光漆,经磨显、揩光,使漆面光滑如镜,最后在螺钿上刻划花纹。螺钿一般都镶嵌在乌黑的退光漆背景上,这样与白色晶莹的螺钿相衬,黑白分明,既优雅细致又朴实清丽。 螺钿历史: 螺钿的历史非常悠久,相传起源于商代的漆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考古工作者在玻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发掘到不少西周嵌螺钿漆器,其中有1件漆器,上面的彩绘兽面凤鸟纹就 采用了螺钿工艺,这是迄今为止所见到的世界上最早的螺钿漆器之一。

楚国的漆器文化

“买椟还珠”新解 ----楚国的漆器文化 邵学海(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我们对楚人有一个重表面的印象,对郑人有一个轻实质的看法,那是来自成语“买椟还珠”的影响。故事说:有一楚人到郑国去出售珍珠,售前,他用名贵的楠木做了一匣子,并用香料熏烤,再用光闪闪的珍珠镶嵌,用漂亮的玫瑰宝石装饰,继而衬托在五光十色的翡翠羽毛上。宝珠盛在瑰丽的匣子里,既有夺目的看相,又有宜人的味道,真可谓美不胜收。不料郑国人看中了匣子,故买了匣子,还给楚人宝珠。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讥讽这位楚人说:“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意思是说:这个楚人善于卖盒子,却不善于做珠宝的交易啊。 如果稍加推敲,便可发现这则故事对盒子外观的描述不够全面,因为珍珠和宝石不可能直接镶嵌、装饰在木质面上,而须一媒介使之固定。根据当时的材料和技术能力,这一粘合剂只能是生漆,而且盒子的整体髹饰,可能属于类似后来的“衬色鈿嵌”或“描漆错鈿”工艺。1986年湖北荆门包山楚墓出土一件髹漆彩绘的凤鸟双连杯,其鸟首、腹、翼均有嵌银装饰,根据墓主楚国“第一副总理”之身份,凤鸟双连杯在当时恐怕属于高档商品。可以想象,楚人刻意制作的,以漆色髹饰并镶嵌了红色宝石的楠木盒子,衬之于翡翠羽毛上,该是如何美仑美奂。 假如这个推断没有问题,那么楚人所制之“椟”,从功用的角度,今天称“漆盒”;从工艺的角度,今天统称“木胎漆器”;若按考古学分类,则归之为“漆木器”。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借“买椟还珠”及“秦伯嫁女”的故事,批评“今世之谈士”,往往“以文害用”——不实在,不实际,还很花哨。用今天的话说,即重了包装,轻了内容。2000多年中我们都用这一成语讽刺本末倒置的人,这位楚人就成了搞形式主义的老祖宗。但是,为什么韩非子独独把漆盒髹饰与楚人挂上钩,而不是与齐人、晋人、吴人、越人相联系呢?这个成语用例应该有一深厚的历史背景,我们可以在这个背景上发掘一点楚人正面的东西,譬如楚国漆器工艺成就,或者南方楚人审美情趣以及价值观念的某些信息等等。 中国漆器制造业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千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一件朱漆碗,是已知中国使用自然生漆的最早例子,续后良渚文化发现漆器;商代墓葬里也发现漆棺彩绘,但棺木已朽,漆皮完好,可见漆的化学稳定性是惊人的。 距今7000千年以来,中国古代漆器的发现不绝如缕,但从未形成高潮,直至战国大为改观。著名文物鉴赏家王世襄说:这个时期产量之多,品种之备,制作之精,分布之广,都远远超过前代,成为中国漆器发展的第一个繁盛期。他根据出土文物还说:楚国是战国时期幅员最大的国家,战国漆器大多出自楚墓,故而漆器在楚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总之,中国漆器第一个繁盛期,是由楚国漆器所构成的。 我们曾经说,欲全面了解中国先秦文化,则不能忽视楚文化;欲全面了解中国青铜时代,则不能忽视楚国青铜器。我们还应该说:欲了解中国漆器的发展,则必须了解楚国的漆器。这是历史事实留给今天的结论。 这里所说的漆,又称大漆,因产自中国,又称国漆。具体地讲,漆液由漆树所分泌,收获漆液叫“割漆”,即在漆树上割一豁口,让漆液流入预先置放的容器中。漆树生长以及漆器髹饰,适宜在年平均气温

《中国漆器》教学设计

《中国漆器》的教学设计 一、题目 《中国漆器》 二、出自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11月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第19课。 三、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前置模块《热爱祖国优秀传统艺术》,它以图文形式着重描述了中国漆器工艺的种类、历代的漆器作品,而《中国漆器》一课,就承接着其丰富的学习内容; 2.该册教材出现了:唐代的螺钿[diàn]镶嵌、宋元时期的雕漆、明清时期的描金漆器和脱胎漆器。在《中国漆器》的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和评述,初步了解这四类漆器工艺; 3.该课中,典型的漆器作品,与日常生活用具的联系较为紧密(如碗、勺、鼓、箱、盘)。但是,在朝代的更替、民族的大融合的影响下,漆器显现出鲜明的中国文化元素,因此,在造型工艺、纹饰设计方面,中国漆器留有历史的烙印,即“存在一定的变化”,教师需要从中提炼中国文化元素,引导学生欣赏不同年代的漆器。 4.《中国漆器》属于“欣赏·评述”课,要求学生学会从造型、工艺、历史的角度去欣赏,并学会运用简短的语言,评述一件或多件漆器作品。可见,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任务重,因此,教师需要编创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活动,并在互动学习中渗透课内知识。 四、教学目标: 1.教师通过编创主题式美术情景剧,让学生乐于学习中国传统漆器; 2.教师通过搭设漆器信息交流平台,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创造条件; 3.教师通过归纳课内知识,设置情景信息反馈单,让学生从特定的角度去欣赏漆器作品; 4.教师通过提炼漆器中的文化元素,使学生对历代漆器的制作工艺、纹饰设计有所了解;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演绎美术情景剧,学会从造型、工艺、历史的角度欣赏中国漆器,并完成情景信息反馈单的填写任务。 教学难点:学生在漆器信息交流平台中,比较不同年代漆器的制作工艺、纹饰设计,学会运用简短的语言评述漆器作品。 六、课前准备 教师:一本册页《中国漆器鉴宝·卷》;两幅手绘稿(适合纹样、风景画);课件;

磨漆画制作工艺流程和制作材料

磨漆画制作工艺流程和制作材料 一、木工工艺一般漆器漆画家具的用材和生产工艺与其它木器家具生产工艺基本相同。高档漆器漆画产品的框架需采用楠木、红木、紫檀等名贵材种,雕刻以各种精美的图案花纹。80年代初,屏风木坯由拼木工艺改为夹板压制工艺。 二、髹漆工艺涂灰上灰髹漆 1、木胚涂灰:涂灰是进行装饰工艺和增加坯胎强度的一道重要工序。灰料分生漆灰、猪血灰和合成灰三种。70年代以前均使用猪血灰,80年代以后大部改用聚乙烯醇合成灰。 漆灰料制作 (1)生漆灰:用生漆和石膏或瓦灰,加适量的水及少量煤油调和而成。 (2)猪血灰:以新鲜猪血加适量生石灰搅拌成熟后,再加入不同细度的瓦灰而成。分粗灰(60目)、细灰(160目)、浆灰(200目)三种,习称"宝塔灰"。 (3)漆画合成灰:在聚乙烯醇内加入一定数量的清水,煮沸。另以松香、清漆(或桐油)和煤油混合加热溶解,然后两者相和,经搅拌制成合成胶。用合成胶加入不同细度的瓦灰、土子灰、老粉等调成粗、细两种合成灰。 2、上灰 (1)对漆画干木坯表面进行去污处理。 (2)上粗灰:用刮板将灰料均匀刮附于木坯上,以日光或远红外灯烘干。高档产品一般用生漆灰。 (3)打抹、刮裂:刮去干粗灰上的毛刺。 (4)布布、布麻:用料灰将夏布、麻丝贴实于木坯接缝处,以增加接缝处的牢固度。 (5)上细灰:要求刮得平整,厚薄均匀,并达到一定厚度。镶嵌工艺除底灰外,还要上一次细灰。 (6)上浆灰:阴干。 (7)清灰:用砂纸或砂轮打磨,达到平整,无波浪纹,平磨螺细产品要加水打磨,将图案磨显出来。

(8)刮浆:用薄灰料将灰坯孔隙刮平(镶嵌螺细产品,发现脱落之处,要及时补上)。 (9)砂磨:用细号水砂纸细磨。 3、髹漆:漆器漆画产品多用天然漆。有大木漆、小木漆之分。生漆主要来源于湖北省的恩施、利川、来凤、建始、兴山,湖南省的凤凰、武当,贵州省的黔西、恩南、渭泽,四川省的万县、大宁、宜宾,陕西省的平利、石泉、汉中,山西省的洪洞,河南省的高南,浙江省的桐庐,以及安徽、云南、广东等省。各地出产的漆质不同,制漆时要根据各地不同漆性,制成各种不同用漆,如推光漆、熟漆等。 (1)制漆经过滤去杂质后的生漆,在经加温、搅拌,去水份,即为推光漆。腰果漆是腰果壳油加溶剂及其它化学材料,经反应釜加热化合,即成合成腰果漆。 (2)上漆用推光漆或腰果漆,均匀地刷涂(或喷涂、淋涂)于制好的灰坯上(刷涂时要先上后下,再由左向右依次涂刷),下窨房阴干。待实干后,在由砂纸砂磨。然后根据需要再进行髹涂第二次、第三次......方法相同。 (3)推光漆器制作完成后,需对其表面进行推光处理。大件漆器用机动布盘蘸出光粉或上光腊抛光。小件漆器用布、棉花蘸浆灰、出光粉、菜油反复推擦 漆艺的技法 漆画装饰技法有很多种,变化万千,其主要技法有: ①、镶嵌镶嵌装饰采用螺铀、金、银、锡、铝、铜等金属线或薄片蛋壳以及经选择的玉石做为材料,用漆拈贴在画面所需要的位置,结合其它装饰工艺经过髹漆研磨后,可产生不同的材料质感、纹理、色彩等独特的效果。 ②、罩明即用透明的漆罩于不同的漆地上,因底漆色相不同,又有“罩黄”、“罩朱”等。此法光明莹彻,若在银下变涂肌理,经细心打磨,可显现丰富多彩的效果,这也是漆画主要的技法语言。 ③、莳绘即莳粉彩漆。莳粉包括金银凡粉与干漆粉,以推光漆或彩漆做为底漆,趁湿撒上所需之莳粉,干后罩透明或不透明彩漆研磨而成。 ④、彩绘分平绘与研磨彩绘。平绘仅在完成的底板上进行彩绘,绘完也就完工,研磨彩绘所髹彩漆有一定的厚度,经罩漆干燥后,研磨显出所画花纹。 ⑤变涂使用不同的材料、工具,在髹漆未干时,制作随意的有规律的变化的自然肌理、纹样,主要有:纹漆、变涂斑漆、汽油变涂。 ⑥堆漆用漆或漆灰堆出花纹,有如浮雕明显的高低起伏。分为高堆和平堆 ⑦雕填 ⑧针刻 ⑨晕金 5、漆画工艺制作程序 一、底层绘制程序

漆器工艺概说

漆器工艺概说 构成漆器的最重要材料是大漆。 (4-1 漆树) 漆树是一种多年生落叶乔木,可以是野生,也可以是家养。漆树的液汁是构成传统中国漆器的最重要材料。因为不同于化学合成漆,人们称漆树的液汁为天然漆、生漆、大漆或国漆。 漆树原产中国(图4-1),公元710年~780年传入日本,后又传入东南亚一些国家,主要分布于亚洲温暖湿润地区。现在世界上除我国盛产漆树外,日本、朝鲜、越南、缅甸、泰国、印度、伊朗和柬埔寨等国也有少量漆树。漆树在我国的分布地域极广,涉及23个省(区、市)的500多个县有漆树分布,其中以陕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甘肃6省为最多。 漆树一般8到9年成熟;成熟的漆树树杆内会分泌出丰富的液汁,漆工每年夏季割取漆液。漆液初割出来时为淡灰乳白色,接触空气氧化后逐渐变成棕红色,厚涂干燥后近于黑褐色。漆树的漆液称为天然漆;采割来的天然漆不能直接使用,必须先除去漆液中的水份,滤去杂质,成为生漆;再用生漆经加温搅拌精制成熟漆。熟漆可与熟桐油调制成广漆,也可与色粉调制成各种色漆,还可制成各色推光漆。生漆、熟漆、广漆、色漆,都是漆器工艺的上好原材料。 中国漆有特殊的化学性能:大漆涂刷在器物上所形成的漆膜干固后坚硬而富有光泽,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耐热性、耐水性,还具有较强的抗腐蚀性及绝缘性。中国漆有别致的美感功能:大漆的黑,是世界上最美最深邃的黑,漆黑推光如黑玉;褪光如乌木。而朱砂入漆即得朱漆,朱漆色泽响亮高贵却不失稳重;富丽华美却不丢淳朴——大漆材质给人的美感既朦胧、迷离,又内敛、深沉,其它材质无法相比。 1. 中国传统漆器工艺 漆器是以加工后的大漆髹饰过的器物。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使用漆的国家,目前已知最早的漆器实物是出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瓜形木胎朱漆圈足碗”,该碗内外壁均涂饰朱漆,距今已有7000多年.。 (图4-2)朱漆木胎碗河姆渡文化 我们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开始用漆液对器物进行髹涂、装饰、保护。《韩非子·十过篇》曾记载虞舜的食器“流漆墨其上”,大禹的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说明至少在夏代,人们就开始以朱与黑入漆对器物进行髹涂。至殷商,在色漆髹涂的基础上出现了精致的图案描绘和骨、贝壳、玉石等的镶嵌;到了周代,以云母为装饰的漆器也出现了。商周漆器图案秩序、精美;装饰线条流畅、饱满;漆色强烈、鲜丽。

楚文化 漆器

武汉纺织大学 楚文化漆器 ——论文浅析 姓名:谌璐 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班级:艺术品投资与鉴赏11101班 学号: 1106991174

楚文化漆器 春秋战国以前,由于青铜器的盛行,漆器不管从造型还是从用途上来说都处于从属地位。这个时期的漆器在造型上极力模仿青铜器甚至是陶器,尚未将其独特的韵味和特质发挥出来。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漆工艺进入成熟阶段:器型纹样技术出现多种发明,楚国的漆器不仅代表了楚漆艺的最高水平,同时也代表了中国当时漆器的最高水平。因为青铜器的制作过程复杂,体积又及其笨重,而漆器制作比青铜器简单,而且耐腐蚀色泽鲜艳光泽不变易于装饰,成本低更贴近大众。 楚漆器是楚人在实践生活中体味万物形象,以自由和谐的形式表达人类不可言、不可状之心灵姿势与生命律动,它似得神化,至情、至性、至美,活脱脱地洋溢着自由生命的情调,却又幻化出揽阔无穷宇宙的气魄。楚地幅员辽阔的地理条件为漆器制作提供了丰富的制作材料,同时,在弥漫着浓郁的楚韵与楚风的自由文化的国度里,楚漆器具有一种遗世独立的美学风格,在中华民族悠远漫长的造物史上,楚漆器巧夺天工的美感与浪漫飘渺的艺术质风格向人们展示着楚文化的灿烂和楚人非凡的智慧。

一楚地优越的历史条件 1.楚国为周朝的诸侯国,楚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受封的是熊绎。楚国从公元前1010年熊绎受封立国,封地在荆山, 荆山,在今湖北省西部,汉江两岸。西周时“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楚国早期仅为偏居荆山一隅的弹丸小国,被中原诸国视为“非我族类”的蛮夷。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窘境中,楚国人靠着自尊自强的精神,独行其是,多次发出“请王室尊吾号”的呐喊,后渐趋强盛。春秋以后,礼制逐渐崩溃,楚国终于争取到了与中原平等的地位,在与中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楚国的民族个性和文化得以张扬与发挥。

中国五大著名漆器

中国五大著名漆器 扬州漆器 江苏扬州的传统漆器工艺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发展于盛唐,鼎盛于明清,具有浓郁的民族艺术和地域特色,明代扬州艺人周翥首创了以金银珠宝、翡翠玛瑙、水晶玳瑁等高档材料雕成山水、人物、花卉、亭台、翎毛,嵌于檀梨漆器上的“漆器镶嵌”工艺。千百年来,扬州漆器艺术逐渐形成了“胎形稳固,做工精细,光泽腆润,造型别致”的独特风格,和剔红雕漆、平磨螺钿镶嵌、软螺钿镶嵌、百宝镶嵌(周制)等著名品种,扬州漆器与北京漆器、福建脱胎漆器并称为中国“三大漆器”。 成都漆器 据史书记载,四川自古盛产生漆与朱砂,成都是中国漆器最早的发源地之一。2000年,从成都出土的战国船棺中发现大量做工精细、纹饰斑斓、亮丽依旧的漆器,说明战国时期蜀人的漆器已非常发达。 举世闻名的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的大量精美的漆器,其中大多烙有“成市草”、“成市饱”(即成都造)等铭记,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那时期成都是全国漆器的制造中心。 成都漆器为手工制作,主要以木材、土漆为原料,根据设计要求将木材车制成型,再施以各色漆加工而成。其装饰技法有:雕、嵌、描、绘、堆、贴等。其中雕花填彩、银片丝光是成都漆器的独有风格,技艺在全国同行业绝无仅有。 北京漆器 北京的漆器最迟应该是在元代产生。在明清两代,一直是作为宫廷装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制作工艺的不同,北京的漆器可谓是品种繁多,除了常见的立体镶嵌、百宝镶嵌和彩绘等品种外,还有一些工艺也被应用在漆器的制作上,产生了雕填和刻灰等漆器品种。 雕填漆器是在木胎上,经过抹灰,多次上漆后进行彩绘。随后按照纹样,勾勒出浅细的纹路,再戗以金银粉或填彩漆而成。经过以上工序制作而成的雕填漆器在艺术表现上,要比在灰地上进行雕刻的刻灰漆器更丰富。雕填作为漆器一个重要品种,在明清的时候,存世数量就不是很多。流传到社会上的更很少,现在大多数被一些大的博物馆收藏,最近两年,随着收藏爱好者鉴赏能力提高,雕填漆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福建漆器 脱胎漆器为福州三宝之一,已有200多年历史,其质地坚固轻巧,造型典雅别致,色泽瑰丽鲜艳,装饰精细,结实耐用,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地方特色,与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品的“三宝”。 福州漆器始于南宋。据传清乾隆年间,漆匠沈绍安在一座寺庙里发现大门的匾额虽然木头已经朽烂,但是漆灰夏布裱褙的底胚却完好无损。细心的沈绍安从中得到启发,回家后不断琢磨试验,继承发扬了传统漆艺,创造出了最早的脱胎漆器。沈绍安因此成为福州脱胎漆器的鼻祖。 脱胎漆器的制作方法分为脱胎和木胎两种。脱胎是以泥土、石膏、木模等为产品的坯胎,然后用夏布(麻布)或绸布和生漆在坯胎上逐层裱褙上去、待阴干后,敲碎或脱下原胎后,留下漆布器形,再经过上灰地、打磨、漆研磨,施以各种装饰纹样,便成了光亮绚丽的“脱胎漆器”工艺品了。

漆器1

试讲教案课时教学设计 班级高中班授课时数1课时授课人李梦军 课题漆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要求:通过了解漆器工艺制作过程和种类, 各时期漆器工艺的发展。从中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美术 的发展历程,理解其精神领域的外在体现。 2、能力目标要求:通过给学生展示中国古代高超的漆器工 艺,了解漆器工艺种类和发展,使同学们对漆器精湛的工 艺产生兴趣,提高其鉴赏能力,并紧跟着老师了解各朝代 作品中体现的人文思想,对单色造型基础具有自己的见解, 运用于今后的设计作品中。 3、情感目标要求:重点是对漆器工艺中各时代特征的了解 和感悟。作品是作者精神的体现,更是时代的产物,所以 应当重视思考漆器发展的源流,感知时代情感体现。 教材分析本课题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中的一个分支,以漆器单体研究其分类、 制作工艺、时代性特点等。以增强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了解, 提高其鉴赏能力。 学情分析本课程是比较偏的理论知识鉴赏,也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的一个 闪光点,较为抽象。所以能够清晰描述漆器工艺的概念和其审美价 值,令学生了解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课的类型鉴赏评述 教法学法演示法(PPT展示漆器工艺特点)、比较法(不同工艺特点比较、 各时期漆器工艺比较)多媒体内容教学 教具教师准备漆器工艺现代作品,以便直观展现。多媒体课件PPT 学生课前了解古代文明起源直至明清时期的思想价值观,以便更轻松展 开本课程的造型特点。 重点1、了解漆器的起源 2、了解漆器的发展 难点区别明清7种漆器工艺的特点 组织教学问题引导师生互动----吸引同学兴趣

教 学 演示图片观察研究----对历代漆器工艺进行观察鉴赏以及探 讨,引发同学思考 对此归纳讲述总结----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漆器工艺的理解导入新课经过前几节课同学们对中国美术史的学习,不难发现,在庞杂 的美术体系中,工艺美术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工艺美术在各个朝代 都有其鼎盛代表,如商周的青铜、汉朝画像砖、明清的瓷器,等等。 当然这些工艺在各个历史时期也一定有其独立特点。这节课, 老师就其中不为众所知的漆器工艺的朝代发展经行纵向评述,希望 同学们能对此有所了解。 新课学习1、提问:同学们有谁了解中国古代的漆器工艺? 我国古代漆器工艺是用漆涂在器物表面上所制的日常器具及 工艺美术品等。一般称为漆器。 漆器的主要成分是生漆。(也叫中国漆)还有一些矿物填料。 没有听说有什么放射性,除非填料有放射性。漆器对人体无害。可 以做生活用品。 2、提问:漆器是一种工艺美术,在中国古代有什么作用呢?又有 什么特点呢? 漆器是古代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的物品;由于漆有耐酸、 耐碱、耐热、防腐等特性,因此很早就被人们利用。我国为是世界 上用漆最早的国家,《韩非子? 十过》篇述虞舜做食器“流漆墨其 上。禹做祭器,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原始社会晚期遗址中发现 了漆制实物。在古代种植漆树相当普遍,战国大哲学家庄子就曾担 任过管理漆园的官职。早期漆器一般在简单木、竹胎上髹涂,既可 防腐,也可用于装饰。随着漆工艺的发展,逐步出现在各种器物上过 程

生漆贴金箔工艺流程

生漆贴金箔工艺流程 真正的金箔是用真金打造而成,大小在10CM*10CM左右,它非常的薄,用手无法拿起,买来的金箔夹在毛边纸中,要配以专用的镊子夹起。大概一两金子可以制成接近平铺篮球场大小的金箔,制作金箔的工艺本身就是一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金箔有几种,根据不同的含金量而有所不同,含金量高的偏黄,低的则偏红。市面上也有假冒的金箔,我们称为铜箔,即用铜来冒充金,鉴别方法是:真金的颜色沉着,柔和,铜箔的颜色较之刺眼,颜色不纯正。如果你没有通过肉眼鉴别的经验?有一种很简单的方法就是:任意抽取一张,用打火机烧一下,真金是不怕火炼的。至于有网友说的金箔壁纸,我也见过,不是真正意义的金箔。 在装修中金箔可见于欧式的风格(比如洛可可和巴洛克),也可以见于传统中式风格或日式风格的房间。金箔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古代的佛像基本都是表面饰以金箔。在古代的家具,屏风上你可以广泛看到有金箔的影子,当然金箔的应用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多说了。本人毕业于纯艺术院校,现在做室内设计。在校期间曾从事传统漆艺的创作,期间大量使用金箔。现在就着重谈一下金箔的施工工艺。 1.首先要把装饰金箔的表面处理平滑,不可有灰尘等污垢 2.在要贴金箔的表面薄涂生漆。这里不得不谈一下什么是生漆,生漆又称国漆或大漆。是从漆树上采得,完全是纯天然的,这种漆现在非常罕见了,生漆的干燥时间长,此漆容易使人过敏,但干燥后对人身体绝无任何伤害,我国出土的汉代用来装食物的器皿基本都是生漆制作,现代的日本仍然很好的保留了这样的优

秀工艺,如果你去日本会发现他们餐桌上使用的器皿很多是生漆所制。当然在我国,现在很多贴金箔的已经不再使用生漆而用胶水来代替(这样省事),我并不反对新生事物,本人也是20来岁的人,但是胶水是化学合成的,它的耐久性差,时间稍长(1-2年)金箔可能会起皱,剥落。况且胶水化学合成,对人体可能存在潜在的危害。更关键的是生漆浑厚有力,和金箔结合得浑然一体,可以将金箔之美充分表现。我曾经看明清精品家具展,这些家具最少的也有100多年历史了,很多家具装饰有金箔,玉石,罗钿等,贴饰的金箔依然璀璨如新,美轮美奂。我在装修中采用金箔装饰手法不算酒店什么的,光别墅就至少15家,业主赞不绝口。其间一位业主问我:“我家也请了专业装潢公司,也贴金箔,为什么你们可以贴出这样的效果?”其中的诀窍就在这里。用胶水贴的金箔,显的死板,僵硬,效果平淡不够浑厚,有浮的感觉。你可以用两块小板,一个用生漆来贴,一个用胶水来贴,两者的差距不言自明。本人推荐用生漆,但是生漆不易买到(可以在红木家具厂,漆器厂买到),加之工人如果不懂生漆工艺?那么只好用胶水来代替了。 3.用上好的生宣纸或毛边纸,要薄一点,吸水性要好,以安徽产的为佳,把表面的漆液吸去,如果是用的胶水那么一定要用生宣纸来吸去胶水。把生宣贴在涂过漆液或胶水的表面,同时用纯棉布(要质地柔软的)包裹棉花拍打,使宣纸充分接触表面,然后把宣纸用镊子揭去,用新的一张宣纸再吸。这样反复3-4遍。注意:被贴表面的每一个部分都要用宣纸这样吸。若被贴的表面是不规则的,如欧式的柱子,雕像等,可将宣纸卷成笔状,像美术商店卖的擦笔,把笔头用刀削成不同的形状(尖的,圆的),那么有些凹进去的地方也不是问题了。 4.当被贴表面胶水或漆液被吸的只剩下很薄的时候就可以开始贴金箔了。把金

螺钿漆器传古韵 稷山漆艺续华章

螺钿漆器传古韵稷山漆艺续华章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器的国家,从新石器时代起我们的先人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周至明清,中国漆器工艺不断发展,古人根据漆器的特性和一些自然原料,创造出了种类繁多的漆器,制作工艺精湛,在当时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然而,经过历史长河的洗刷,部分漆器制作工艺今已失传,有些还延续着古老的根脉,漆彩纷呈,依然光辉,比如稷山螺钿漆器。 始于西周源远流长 稷山县地处吕梁山南麓,冬寒夏暖,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山上生长着天然的漆树,从它身上割取的是我国先民最早使用和掌握的天然涂料,即天然大漆。100多年来,稷山先民不断用勤劳、智慧和汗水因地取材,在后稷故土孕育出一颗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璀璨明珠――稷山螺钿漆器。 稷山螺钿漆器髹饰技艺是我国在几千年漆器制作历史长河中留存下的一种镶嵌工艺。稷山螺钿属于细软螺钿,它在选料和制作工艺上独辟蹊径。螺是贝壳,钿是金属,软是指贝壳中的珍珠层,薄如蝉翼,此工艺品是用贝壳中的珍珠层与金银丝组成图案,镶嵌在推光漆背景上,所以称软螺钿漆器镶嵌工艺。

螺钿漆器髹饰技艺起源早,周代已流行。在陕西西安斗鸡台和河南陕县、洛阳等处的西周墓,河南?F县辛村卫国墓中发现的螺钿漆器及其残片,有的以方、三角、椭圆、圆锥等状的贝壳片平镶在漆器上,有的贝壳片微微凸起,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西周时期螺钿漆器的代表作是北京琉璃河燕国墓发掘出来的?、豆、觚、壶、杯等多件螺钿漆器,磨制和镶嵌技法甚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西汉盛行彩绘和嵌金箔、银箔漆器,这进一步促进了螺钿漆器的发展。唐代,螺钿髹饰技法有了新的发展,尤其作为铜镜背面的装饰而大放异彩。1955年在河南洛阳唐墓中发现的人物花鸟纹镜,日本奈良正仓院收藏的唐代螺钿漆器五色琵琶,都是唐代螺钿漆器高水准的代表。这些螺钿漆器所用的贝壳片都相当厚,被称为厚螺钿漆器。象驮瓶 北宋起,匠人们将贝壳片研磨,截切成薄皮,创造了薄螺钿漆器。在元大都(今北京)遗址中发现的广寒宫图薄螺钿黑漆盘残片,上面的楼阁、树木等景物细致入微,而且运用了分裁壳色、随彩而施的技法,发挥了不同贝壳、不同色彩的特性。明代,薄螺钿漆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加金箔、银箔、金屑、银屑等成为常见的技法。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江苏扬州漆器能手卢映之及其孙卢葵生擅长多种髹饰技法,而以厚螺钿技法尤为所长,所嵌细片经过雕琢,高出漆面,有浮雕效果。约在清代晚期,战乱频发,宫廷艺人组织纷纷

剪纸贴花瓷及其源流

剪纸贴花瓷及其源流 剪纸艺术,属民间美术类,它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美术。剪纸艺术在我国最早出现是北朝,据考古资料,新疆阿斯塔那地区的三座北朝纪年墓葬中共出土5幅团花剪纸[1],有对猴团花、对马团花、几何纹团花,均采用“折剪”技法,经叠折剪裁,图案匀称,艺术技巧上已相当成熟。因此,剪纸的出现应早于北朝,只是待考古实物资料证实之事。图1唐代寿州窑黑釉剪纸贴花枕 我国将剪纸艺术融入陶瓷器皿中应是唐代,是中国古陶瓷装饰艺术丰富多彩、博采众长和兼收并蓄的具体表现,它是剪纸与陶瓷芝术相交融的典范。以往,提到陶瓷中剪纸装饰,自然而然地首先将目光集中于吉州窑,并联系在一起,认为陶瓷中剪纸装饰是宋代吉州窑首创。但陶瓷中剪纸装饰是在什么条件下出现的呢?又有什么特色和与之相关的工艺? 尚很少看到专研文章。本文不可能对吉州窑的装饰及工艺问题的方方面面都讲得很清楚,仅就其剪纸贴花装饰的主要问题,如剪纸贴花的起源年代、几种不同的工艺等问题略抒己见,并就教于方家。图2唐代寿州窑黄釉剪纸枕 其实早在唐代的陶瓷产品中,已出现不少剪纸贴花纹。如安

徽寿州窑、湖南长沙窑、河北定窑等。 一、剪纸贴花的几个早期窑口 寿州窑“漏花印纹,用薄兽皮预制各式的图案花纹,在器胎未施瓷衣前,将漏花印版贴在胎坯上,遂施白瓷衣,然后取下印版,胎上即漏成阴文花,再施黄釉入窑煅烧,便呈现浓厚色彩的漏花印纹。黑釉器,待施白色瓷衣后,将预制漏花印纹版贴上,施黑釉后取下印版入窑煅烧,即成黑釉白色的漏花印纹”[2]。图1为唐代寿州窑黑釉剪纸贴花枕[3]。另外还有青釉剪纸贴花枕,如1958年芜湖市唐墓出土的“青釉漏花印纹瓷枕”,长方体,顶面中部微凹,下底略小,两端为平方形,圆棱角,顶面中心漏印一朵圆形几何花纹,底部有一小圆气孔,通体施自色瓷衣,表面施青釉,底部露胎。窑址亦采集到同类剪纸贴花碗残片标本[4]。图2为唐代寿州窑黄釉剪纸枕[5],高7.5、枕面长15、宽10㎝,呈圆角长方形,枕面略弧凹,胎体较厚重,胎色白中泛黄,施白色化妆土,釉色褐黄,釉层薄厚不匀,开片细小。底部平坦无釉,有月牙形气孔。枕面贴菱花形牡丹开光纹剪纸,再上罩褐黄釉,然后在牡丹花内涂上鳝黄釉焙烧。巧妙运用色泽深浅对比,纹饰质朴而俏丽。扬州文物商店藏。图3唐代寿州窑茶末釉贴花枕

螺钿漆器 一门“黑夜与星辰”的艺术

螺钿漆器一门“黑夜与星辰”的艺术 框哥说:“螺钿漆器是漆器中的一个高级品种,它是将加工过的螺贝嵌于漆胎制作而成。螺钿漆器有厚螺钿与薄螺钿之分,前者高贵而清雅,后者繁复而绚丽,它们在中国漆器史上共同书写着华丽的篇章。尤其是薄螺钿漆器,以黑漆为地,以七彩螺片为纹,创造出金光璀璨、如梦似幻的艺术境界。”(文章来自微信号:NationalGeographicCN)撰文:锐尺 摄影:陈健螺片与漆,一个闪烁如星,一个漆黑如夜,它们的结合,令人想起晴朗夏日星光璀璨的夜空。已经无法揣测早期的工匠是如何想到将螺壳贝片嵌入漆中从而创造 出螺钿漆器,或许是漆本身光亮而单一的色泽,令人情不自禁地想在它身上进行更为华丽的装点。 商周时,人们只是将贝壳简单地进行切割打磨,在漆上聊作点缀,到了唐代,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工匠开始将螺贝锯磨成片,然后按照图样在漆面上拼贴成形,于是各色花鸟、枝叶和人物便宛如烟火一般,在黑色的漆面上尽情绽放。日本奈良东大寺里的正仓院内,至今依然完好保存着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大唐器物,当中的各种螺钿漆盒、螺钿漆背镜以及螺钿琵琶琳琅满目,精美炫丽,映射着一个璀璨辉煌的盛

世。 漆,这种色泽单一、原本只是用于防腐的材料,一旦包容了璀璨的螺贝,一旦具备了装饰的功能,就难免在繁复与绚烂的路上越走越远。唐代漆器上的螺钿主要选用河蚌壳,泛出的光芒高贵而清雅,却不免失之单一。到了宋代,漆器上开始出现了更薄、更小的螺钿,此前的螺钿厚度一般在0.5至2毫米之间,而这种薄螺钿厚度可以达到0.5毫米以下,它们多取自珍珠贝、夜光螺、鲍鱼贝等优质海洋螺贝,可以折射出如霞似锦的七彩光芒。 李彦君收藏的螺钿漆器多数属于这种薄螺钿。“薄螺钿漆器现在在市场上价格偏低,但在古代是非常奢侈的。”李彦君说,“其工艺之繁,靡费之巨,连南宋的高宗都嫌过于奢侈,一度下令禁用。”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描述:“绍兴初,徐康国为浙漕,进台州螺钿椅桌,陛下即命焚之。至今四方吹颂圣德。……上指御座曰:‘如一椅子,只黑漆便可用,何必螺钿。’”

潘 垒 - 中国传统漆器文化网

10.3969/j.issn.1000-7067.2013.02.008 明代的漆工艺* 潘垒 (东方大学院大学校,韩国首尔) 摘要:漆器在我国的历史悠久漫长,漆工艺也随之不断的发展进步。在明朝,漆工艺达到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高潮和登峰,特别是《髹饰录》的出现,探究明代的漆工艺对漆艺的发展和继承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明代;漆工艺;《髹饰录》 Abstract:lacquer in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long,paint process is continuous developing and progress-ing.In the Ming Dynasty,lacquer craft reached a climax and form in the history of our country,especially the"appear Xiushi Lu",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inheritance of the Ming Dynasty lac-quer of lacquer. Keywords:the Ming Dynasty;Paint technology;“Xiushi Lu” 对现代人来说漆文化是一部天书,它在我国有很长的历史,却又很少有人能够懂它,我们一次次的感受到它的美,它的魅力,却又无以言说。明代由于它独特的历史条件,漆工艺成为我国漆工艺历史上的又一个高峰。 1明代漆艺的发展背景 明代在政治上社会比较安定,没有大的战乱,政治基础稳定,重视发展手工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统治阶级对漆器的需求推动了漆器工艺的发展,明代统治阶级的中央集权措施及其极度奢靡的生活增加了对工艺美术品的需求,手工艺人进行了大量的高质量的艺术品创作,使明代的漆艺美术品中出现了大量的精品,成为了漆艺发展的动力。 2)明朝的漆艺逐渐走上了单一的发展道路,明朝建立了官方的漆器作坊———果园厂,专门制作“填漆”和“雕漆”两种类型的漆器,在这种宫廷风气的指引下,民间开始纷纷效仿,制造雕漆,其他的传统制漆工艺要么被摒弃,要么因为受到发展的抑制而慢慢衰落。雕漆和填漆成了明代漆器的特色品种。明代官营的漆器制作机构———果园厂的设立和民间漆艺作坊的繁荣进一步促进了漆艺的发展。明代迁都北京后,在北京城内的果园厂建立的皇家专用的漆器生产作坊,聚集了大量的能工巧匠。同时漆器的制作除了官方的果园厂外,在西南、闽浙皖等地区的民间漆艺作坊也很繁荣,生产的漆器达到了100多种类。 3)明代文人的闲适生活为漆艺的发展提供了精神追求。明代的文化艺术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鼎盛时期,特别是绘画、小说及小品文方面,表现了新的成就。明代文人的生活主要追求“闲赏”“风雅”的心灵风格,特别是对于晚期的明朝文人,对于物质生活中细节的关注,对物质生活出现了高标准的追求,成为明朝文人的独特特征。文人在实际生活中使用的家具以朴素、淡雅为主,和文人本人的礼仪、闲赏、精神理念等融为一体,对艺术的追求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文人的生活方式和使用的家具成为了文人 第32卷第2期2013年6月 中国生漆 Journal of Chinese Lacquer Vol.32No.2 Jun.2013 *收稿日期:2013-05-28 作者简介:潘垒,男,生于1982年,籍贯:山东潍坊。2006年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同年出国留学韩国。就读于韩国大田培材大学,漆工艺专攻,获得硕士学位。后就读于韩国首尔东方大学院大学校, 东方文化学科造型漆艺专业,博士课程。现任职于江苏省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韩国造型漆艺家会员,山东 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传统工艺

传统工艺在现代艺术中的体现与结合 中国传统工艺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其中包括:漆绘, 彩绘,羽毛画, 彩蛋画,竹雕, 木雕, 石雕, 砖雕还有不被我们熟悉的果皮雕、灰塑、内画、扑灰画、烙烫画等。 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创作是息息相关的,就拿漆工艺来说。 这学期我们学了漆画,对于这种从未接触过的中国传统工艺,我们产生了极高的热情,漆器的制造,在中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中国已知最早的漆器是1978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朱漆碗,距今有六七千年的历史。可见漆器在我们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漆器,战国时期的造型大量继承了前代陶瓷器和青铜器造型以外,有创作了许多新品种和信造型。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代和明代。每个时代漆器都有各自时代的特征和标志,在《洛阳伽蓝记》中有对漆器的记载,1864年初,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马鞍山东吴朱然墓中,发现了一些漆器,有案、盘、耳环、槅等。出现了犀皮漆工艺。在隋唐时期,木漆进入了历史新阶段新的创造和革新涌现出来。宋代漆器造型完美,色彩大方,工艺精良,出现了装饰手法“雕漆”元代出现了“剔红”“剔麋”和“戗金”。明代又出现了许多漆工艺的类型手法。如雕漆一类的有“剔红”、“剔黑”、“剔彩”“厚皮”(花纹由不同颜色形成的漫无规律的花纹)等;镶嵌一类有百宝嵌,雕漆镶嵌,嵌螺钿等;金漆一类有描金、泥金、戗金、洒金、滴粉贴金等;还有纯漆彩绘,雕填漆,斑纹漆等多种。漆工艺日益精湛,生产遍及全国。 以上的历史朝代的每次发展传统工艺也是逐渐发展起来的。 现代艺术创作是离不开传统工艺。社会进步和文化的发展,现代艺术区别传统艺术的一个主要突破口就是改变艺术的题材和表现对象,把创作的视线由外在世界转向内心心理。现代艺术创作以传统工艺为基础。 给设计以灵魂。 喜多俊之先生写的石川县轮岛的漆器。 1894年时为希望借助设计师的力量为已经逐渐衰弱的轮岛漆器寻找方向。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工艺将面临的问题数不胜数但传统工艺却是现代设计的源泉。 轮岛漆是用于生活的工具,为了不要丧失该传统而打破停滞的局面而得出的方法“重新检视”节庆的场合究竟是什么呢?一方面是维护传统,另一方面加入新意,事实上漆艺是所谓的高级品,并非单纯制造一个模型就能大量制造畅销热卖,它的价值要如何传达才是最重要的。 漆器的制作流程非常的复杂,漆器所用的木胚材料,使用整块天然的汉柏或榉做成的木胚。再涂上漆木的树液做成的漆,大致的过程可以分为制作木胚,涂漆,研磨,然后是沉金或莳绘,各个制作过程还可以更加细致的分为几个步骤。到完成一个作品为止,大约需要120-140个步骤。也就是说要完成一个作品要半年,参与制作的匠师职人多达30-40人。漆器这么深奥,喜多俊之将漆器与现代设计结合做出了漆器碗,托盘,套叠餐具,桶等,这些设计品艺术品结合传统的漆器展现了独特的一面 传统与现代,工艺与设计,看似相去甚远,但他们本质上存在共同的内在联系,其精妙之处极大的激发了我们的思考与共鸣。就像文化与创意,之所以我们将他们并归于一个产业,是因为这个产业特有的文化属性和创意本质既传统有现代,既讲工艺又讲设计。 我们讲设计的灵魂,创意的根本,这些是什么?传统工艺,这事毋庸置疑的。 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呈现出一片新业态的勃勃生机,对美的追求不断注入到日常生活和产业设计中,产品的优良品质充分满足人们高雅品味,精良的设计绽放出一朵朵艺术的奇葩。

五年级美术下册第19课《中国漆器》教案浙美版

中国漆器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的漆器的基本知识、工艺特点。培养学生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 1. 感受漆器工艺美术品的外在形式美和特有的人文内涵。 2.从掌握知识和掌握欣赏方法来讲,重点应放在掌握欣赏方法上。 教学难点: 主要是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简单介绍漆器工艺。(图片展示) 漆器工艺: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一般称为漆器。但这里所说的漆,是指一种天然漆,一般称为生漆,俗称大漆,系漆树身上分泌的液汁,呈灰乳色,接触空气氧化,成栗壳色,干固后成褐黑色。 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我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并对日本等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古代漆器工艺的种类有哪些呢?请同学回答。 这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和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 二、主要作品赏析: 1.《木胎朱漆碗》(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木胎朱漆碗口径10.6×9.2厘米,高5.7厘米,底径7.6]×7.2厘米。此碗由一块木头镟挖而成,碗壁较厚,口部微内收,腹部弧线较深。碗底圈足较高且略外撇。碗表面呈朱红色,略有光泽。 整段木头镂挖而成。外壁雕刻成瓜棱形。敛口,扁鼓腹,矮圈足。斑驳的红色涂料经鉴定为有机漆,据测定应是掺有朱砂一类颜料的漆。 2.《彩绘描漆虎座双鸟鼓》(战国)战国,座长87.8厘米,高104.2厘米,宽15.9厘米,此器是1965年在北江陵望山楚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出土时虎座、双鸟及鼓均已分散,并有残缺,拼合后经复制成了现在所见之物。它的造型新

对中国漆文化的认识

对中国漆文化的认识 漆艺,这个与我的日常生活相关却一直被我忽略的艺术,如果没有选择这门课,或许我还会对这门值得学习的艺术一无所知。以前的我并不知道有漆艺这门研究,只是知道有漆颜料这个东西,但是通过老师讲解以及复习PPT,从中对于我国漆文化的了解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其实我国漆艺的产生距今已有近7千年的历史,漆的发现来自于原始人,因为他们生活在森林,他们所用的工具与日常生活用品都与树木分不开,而古代的漆主要是从木里面提取加工而成的。古代,这门工艺主要是通过漆器表现出来(比如新时代的朱漆木碗、漆绘陶器);到商代出现了金箔片镶嵌,标志着我们漆工艺史上镶嵌金箔工艺的开始;西周漆工艺发展到彩绘与镶嵌结合使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漆的广泛运用以及手工条件的发展,漆器除了木质胎骨,还出现了蓝胎以及夹纻胎;楚国的漆器已经富有表现力,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时代特色了;西汉时漆器的黄金时代,遍布全国;虽然东汉漆器发展受到阻碍,但在魏晋南北朝出现晕色新技法,使漆器更具立体感;唐代的漆器出现金银平脱现象;宋代漆器工艺中最具特色的胎骨用圈叠胎制作;元代漆艺守业有成,人才辈出;明代漆器艺术发展到民间,逐步变成一种民间艺术;清代有开始的衰转变为盛;民国的漆艺艺术已开创了现代漆艺教育、漆画之先河,漆器已由应用派生出纯观赏性漆艺作品;新中国漆艺越来越受到中央的重视,得以逐步发展与完善。我国的漆艺影响不仅仅是时代与时代之间的传递,同时还影响着国外

的漆艺发展,像日本、朝鲜半岛、越南、欧洲漆艺的发现都离不开中国,可见我国漆艺的重要性。 漆艺涉及的范围之广令我惊讶。像我们耳熟的木雕(一般用在建筑装饰、家具装饰、神器装饰、等)就能看出漆艺技术的重要性。令我有切身感受的是广州陈家祠的木雕,其木雕数量最多,内容包罗万象,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图案繁缛富丽,色彩朴实而又高雅,还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在涂漆的过程中对各种线条的处理十分精致。此外,书院的各个厅堂、走廊的梁架、雀替以及那长达540余米的檐板上雕刻的各种瓜果、花纹图案、人物、动物都呈现出木雕漆艺的技术。看到老师提供的PPT中有一个专题讲到潮州金漆木雕的历史,令我想起陈家祠中也陈列了潮州金漆木雕神龛和神亭,雕刻的内容显示了古代的封建等级制度。 我认为自己对于中国漆艺文化的学习还远远不足,因为目前所学的毕竟是理论上的东西,需要我们以自己的理解来吸收这门课的内容,其实我很希望能够看到老师可以多多在网上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给我们,让我们以视觉去感受漆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