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N个著名效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的N个著名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做了个实验:他们来到一所小学,煞有介事地对所有的学生进行智能测验。然后把一份学生名单通知有关教师,说这些名

单上的学生被鉴定为“新近开的花朵”,具有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学业冲刺”的潜力,并再三嘱咐教师对此“保密”。其实,这份学生名单是随意拟定的,根本没有依据智

能测验的结果。但八个月后再次进行智能测验时出现了奇迹:凡被列入此名单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望强烈。与教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罗森

塔尔和贾可布森借用希腊神话中一个王子的名字,将这个实验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传说皮格马利翁爱上一座少女塑像,在他热诚地期望下,塑像变成活人,并与

之结为夫妻。

为什么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所做的实验会出现这种奇迹呢?由于罗森塔尔和贾可布

森都是著名心理学家,教师们对他们提供的名单深信不疑,于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

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即对名单上上的学生特别厚爱。尽管名单对学生是保密的,

但教师们掩饰不住的深情还是通过语言、笑貌、眼神等表理出来。在这种深情厚爱的

滋润下,学生自然会产生一种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推动下,他们有了显著进步。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一旦好意知觉学生,有

意识或无意识地寄以期望,学生就会产生出相应于这种期望的特性。难怪有人说,教

育的秘诀就是一个字:“爱”!

人们通常用这样来形象地说明皮格马利翁效应:“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

你就不行"。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期望对于人的行为

的巨大影响。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积极期望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有多大!

增减效应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总是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总是不喜欢那些不喜欢我们的人。然而,人是复杂的,其态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对方对我们的态度在喜欢与不喜

欢之间转变时,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为此,心理学家们做了一系列的实验。其中

有这么一个实验:被试的八十名大学生,将他们分成四组,每组被试都有七次机会听

到某一同学(心理学家预先安排的)谈有关对他们的评价。其方式是:第一组为贬抑组,即七次评价只说被试缺点不说优点,第二组为褒扬组,即七次评价只说被试优点不说

缺点;第三组为先贬后褒组,即前四次评价专门说被试缺点,后三次评价则专门说被

试优点;第四组为先褒后贬组,即前四次评价专门说被试优点,后三次评价则专门说

被试缺点。当这四组被试都听完该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后,心理学家要求被试们各自说

出对该同学的喜欢程度。结果发现,最喜欢该同学的竟是先贬后褒组而不是褒扬组,

因为这组的被试普遍觉得该同学如果只是褒扬或先褒后贬均显得虚伪,只是贬抑显得

不客观,而先贬后褒则显得客观与有诚心。

实验的结果,使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即我们最喜欢那

些对我们的喜欢显得不断增加的人,最不喜欢那些对我们喜欢显得不断减少的人;一

个对我们的喜欢逐渐增加的人,比一贯喜欢我们的人更令我们喜欢他。

“增减效应”有其合理的心理依据: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不是吗,许多销售员就是抓住人们的这种心理,在称货给顾客

时总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

点地拿出。

诸位教师,我们在评价学生时难免将学生的优点和缺点都要诉说一番,可往往是

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其实这是很不理想的评价的方法。我们不妨运用“增减效应”,这或许会增强评价的效果:当你评价学生时可以先说学生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

贴标签效应

罗尔斯出生在纽约州的一个贫民窟,这里的孩子逃学、打架成风,有的还偷窃、

吸毒,非常难管,长大了也鲜有能找到体面工作的。而罗尔斯则幸运地遇到了皮

尔·保罗——他的小学校长。皮尔·保罗想尽办法劝孩子们回到课堂,劝他们不要打架,劝他们要有理想,但都无济于事。最后他想到了给孩子们看手相。

当罗尔斯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皮尔·保罗展开他的小手,说:“我一看你修长

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是纽约州的州长。”这句话在罗尔斯幼小的心灵里发生了一

次大爆炸。因为从小到大,只有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有一天奶奶说他可以成为一艘

五吨重的船的船长。从此后,罗尔斯记下了这句话,并坚信它。他的衣服不再沾满泥土,他不再产污言秽语,他总是挺直腰杆走路,他成了班长。在以后的四十多年里,

他没有一天不是按照一个州长的规范要求自己。五十一岁时,他真的成了州长。

还有一个故事。有一个学校请来了著名教育学家来学校指导工作。这个教育学家

非常厉害的就是他指导过的学生都很有出息。被教育界奉若神明。学生也以见他一面

为荣。这所学校有一个班以问题学生和学困生出名。学校很头疼。就对这个教育学家说,您来看看这个班的学生怎么办吧。

于是教育学家就来到这个班,见了一班的学生。摸摸这个头对所有人说,这小伙

不错一定可以成为大企业家。看一个小女孩安静坐在哪说你可是个好公关料……以此

他夸讲了许多学生。这几个学生在他走后高兴极了。连教育学家都这么说那我一定是

块好料。从此真的越来越好了。许多年以后,他又来了。校长说,你真是神了你说的

那几个孩子差不多都成才了。他们可都是差生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结果教育学家说,我什么也没看出来呀。我甚至没有好好看他们。我只是故意这么说的。

其实,这两个故事,就是我要说的所谓的“贴标签效应”。“贴标签效应”也就

是人一旦被上某种标签,就会按照标签所标定的去塑造自已,最后达到与结论相一致。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尔说:孩子像一张白纸,你给他贴上什么样的标签,他就会按照标签

去塑造自己:给他贴上勇敢的标签,他就会努力形成勇敢的性格,给他贴上胆小的标签,他就会养成懦弱的性格;给他贴上勤快的标签,他就会变得勤劳,给他贴上懒虫

的标签,他就会变得懒惰。我们给我们的学生,贴什么样的标签。他们就有可能成为

什么样的人。

好的标签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要经常对学生说你真行,是个聪

明的,有主见的,有能力的人。让他觉得他就是这样的人,在心里上认可自己。就会

在心理上按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让自己做这样的人。其实这和我们现在所说的赏识教

育有点象。比如说,有的教师对学生常常斥责,称学生是“笨蛋”、“不是读书的料”,时间长了,学生便会产生自己确实不行的感受,自信心也就越来越差,学习成

绩越来越糟,最后,任意放纵,破罐子破摔。试想,谁都认为他差,连他自己都这么

认为。他能不差吗?因此,针对心理学中的这种“贴标签效应”,我们教育工作者,千万不要对一时有缺点和不良行为的学生进行经常性的贬低和训斥,从而不自觉地给

学生贴上一枚“黑标签”,以至于误导学生向不良方向发展,最终使“黑标签”变成

了谁也不愿意接受的事实。相反,做教师的要尽可能的去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大张旗鼓的表扬,也就是有意识的给学生贴上一枚“红标签”,这也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