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理论依据李佳奕

合集下载

壮医针挑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的理论探讨

壮医针挑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的理论探讨

84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9年第40卷第6期'民族医药’壮医针挑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的理论探讨赵红娟(广西国际壮医医院明秀分院,广西南宁53001)摘要:从壮医学角度介绍了对乳腺增生的认识及病因病机。

介绍了壮医针挑疗法的基本操作,治疗乳腺增生的理论及原理。

为壮医药治疗乳腺增生及防治乳腺疾病提供依据。

关键词:乳腺增生;壮医针挑疗法;理论探讨 中图分类号:R271.44文献标志码:A 乳腺增生,约占乳房疾病的75%,临床表现为单(双) 侧乳房内边界模糊、形态不一、大小不等,推之呈移动条索状、片状或两者混合肿块。

患者常以乳房触痛、胀痛就 诊⑴。

该病主要受工作压力、情志、遗传、饮食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发病率逐年上升,且低龄化。

由于乳腺增生具 有一定的癌变可能,因此体检、诊断、治疗极为重要⑵。

壮医针挑疗法为广西壮族民间传统疗法,应用广泛,具有 简便、验、廉的优点,且无副作用,患者乐于接受。

笔者在 妇科康复门诊运用此疗法治疗乳腺增生效果满意,为了进一步推广壮医针挑疗法,形成技术操作规范,现对壮医 针挑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的理论进行整理,并总结如下。

1病因病机1.1毒虚致病⑶ 壮医认为,毒和虚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而“毒”是壮医对引发疾病的物质的统称。

如风毒、寒毒、湿毒、热毒等。

人体感毒后是否发病,取决于 两个方面,即毒力的大小与正气的强弱。

毒之致病,一是因为毒性本身与人体正气势不两立,正气可以祛邪毒,邪 毒也可损伤正气,两者争斗,正不胜邪,使三气不能同步而致病;二是某些邪毒在人体内阻滞“三道、两路”,使三 气不能同步而致病。

1.2嘘勒失衡⑷ 壮医理论有一句著名的口诀:“疾病并非无中有,乃系嘘勒不均衡。

”说明嘘和勒是涵养生命 的两种基本物质,嘘和勒保持均衡是维系人体健康的基 本条件之一,如果嘘和勒失去均衡,三道两路不通畅,使 三气不能同步,进而导致此病的发生。

1.3咪叠气机不畅 壮医称肝为咪叠,独自行使其功能,并不与咪背(胆))相表里。

乳腺增生的18种针法

乳腺增生的18种针法

乳腺增生的18种针法乳腺增生症临床上以乳房疼痛和乳房内肿块为特征,在一侧或两侧乳房摸到大小不等、软硬不一、界限不太清楚的肿块,表面似乎有小颗粒,与皮肤筋膜无粘连,用手指按压后可感到疼痛。

同时,伴有乳房胀痛,个别患者痛还向腋下及上肢放射。

此病的症状轻重往往与女性的月经周期密切相关。

乳腺增生症属中医学“乳癖”之范畴,多因思虑伤脾、恼怒伤肝、情志过激,导致肝脾两伤、冲任失调,以致气郁、痰浊、瘀血互结于乳房,遂成肿块。

与临床其他治疗方法相比,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症效果显著,具有明显的治疗优势。

具体如下:(一)身柱透至阳穴法临证可用26号4寸长针从身柱穴向下成30°角进针,贴近皮肤使针沿皮下缓刺入,直透到至阳,行泻法,每次留针1小时。

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看疗效。

评析:(1)吾临证常用此法治疗乳腺增生。

如患者肝火太盛则酌加太冲;阴虚则酌加太溪;气血亏虚则酌加足三里、脾俞;月经不调则酌加三阴交。

(2)乳房位于胸前部,胸大肌和胸筋膜的表面。

其上起第2〜3肋,下至第6〜7肋。

内侧至胸骨旁线,外侧可达腋外线,乳头平第4肋或第5肋水平。

而身柱与至阳穴正当乳房解剖界限之上限与下限之间。

其临证用刺法,可有效通调两乳间失畅之气机。

身柱穴临证常以之治疗痈疽疔疮为著,尤善托疮排毒。

身柱透至阳穴实际是起到了通调乳房部气机,托疮排毒,软坚散结的功效。

(二)肝俞截根法此法见于彭静山所著《针灸秘验与绝招》。

评析:乳腺增生症的针灸治法,或疏肝,或理气,或疏肝理气并用,皆可奏效。

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

彭氏通过肝俞一穴,疏肝而后理气,直指乳腺增生之疾根本所在,治疗上绝不拖泥带水,堪执治疗之牛耳。

临证用之,其效甚著。

(三)针灸大家贺普仁的治法,则又另得其妙在他眼中,乳癖之邪幻化成三种形象,分别治之。

①肝郁气滞型:选足临泣治之。

②肝肾亏虚型:选照海穴治之。

③冲任失调型:选足临泣、照海穴治之。

评析:此法独具匠心,不直接以肝论治,而是以“胆”“肾”论治,颇有张士杰“援物比类”的味道。

针刺结合天宗刺络拔罐治疗乳腺增生症的疗效观察

针刺结合天宗刺络拔罐治疗乳腺增生症的疗效观察

针刺结合天宗刺络拔罐治疗乳腺增生症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索一种更有效的治疗乳腺增生症的方法;方法:共观察30例乳腺增生患者,采取双侧天宗穴刺络拔罐的治疗方法;结果:治愈2例,显效10例,有效15例,无效3例。

总有效率90%。

结论:天宗穴刺络拔罐治疗乳腺增生症近期疗效确切,无副作用,操作简便。

关键词:针刺;天宗刺络拔罐;乳腺增生在我国,随着社会节奏和生活压力的逐渐增加,本病的发病率有逐步上升的趋势。

本病是乳腺组织良性增生性疾病,一般预后良好,如果治疗不当或反复发作,部分囊性增生病型可发展为非典型增生,约3%~4%可能演变为乳腺癌。

因此,医疗工作人员及患者对本病应给与足够重视。

我们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天宗穴刺络拔罐对乳腺增生也有很好的疗效,可在较短时间内减轻患者疼痛。

现将具体内容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一)诊断标准按照《2002年中医外科乳腺病专业委员会第8次会议通过的乳腺病诊断参考标准》制定。

(二)病例选择1.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

(2)B超检查确诊为乳腺增生症者。

(3)年龄在20~55岁。

(4)患者知情同意并积极配合,认真进行评分并填写病例观察表者。

2.排除标准(1)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者。

(2)接受过其他治疗,可能影响本研究的观察指标者。

(3)年龄<20岁或>55岁者。

(4)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5)合并有乳房良恶性肿瘤及其他乳房疾病者。

(6)合并有心脑血管、造血系统等严重疾患者,以及精神疾病患者。

(三)一般资料入选的患者均来自包头蒙中医院老年病科门诊及病房,按入选标准选择30例。

其中年龄最小30岁,最大55岁,平均年龄约44.5岁;病程最长20年,最短0.5年。

二、治疗方法(1)取穴:天宗: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4胸椎相平。

(2)操作方法:患者俯卧位,医者先于穴位周围用双手挤捏,使血液聚积于局部,然后以2%碘酒消毒,并用75%酒精脱碘。

左手固定穴位周围皮肤,右手持三棱针快速散刺5~6次,然后迅速用闪火法拔罐使其少量出血(3~5ml),起罐后用无菌脱脂棉球擦拭或按压局部。

改良短刺法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疗效分析

改良短刺法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疗效分析

改良短刺法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对改良短刺法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

方法:研究对象选取80例于2019年5月-2020年2月来我门诊治疗的乳腺增生患者,均在我科室行针刺治疗,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为40例。

将传统针刺操作方法运用于对照组,将改良短刺法[1]治疗运用于观察组,对两组患者治疗3个疗程后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

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乳腺增生运用改良短刺法治疗,能够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有效缓解,相比于传统针刺法,其临床效果更高。

关键词:改良短刺法;乳腺增生;疗效。

据相关调查显示,患有不同程度乳腺增生的女性达到70%以上。

该病已成为女性最常见的乳腺问题,并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发病人群也趋向低龄化。

作为一种乳腺性疾病,乳腺增生在女性中具有最高的发病率。

尤其是在30~50岁之间的女性中多发,年龄层在35~40岁左右为高峰期。

临床表现为乳房出现大小不等、形状不同、表面光滑、推之移动、有压痛或肿胀和肿块,部分病人合并乳头溢乳,每因喜怒而消长,疼痛常在月经期前加重,月经后缓解,对女性生理和心理健康产生不同层次的影响。

中医运用针刺、按摩、艾灸、草药外敷及内服等特色适宜技术[2][3],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今就改良短刺法与传统针刺法疗效比较,做如下报道: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选取80例于2019年5月-2020年2月门诊收治的乳腺增生患者,经B超确诊,均与全国中医学会关于乳腺增生的诊断标准相符。

入选患者除绝经后患者都有着规律的月经周期,将乳房良恶性肿瘤、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精神患者、心肝肾造血功能异常者、严重器质性患者排除,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1.2方法改良短刺法介绍:短刺法的记载始见于《黄帝内经》,《灵枢•官针》云:“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八日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皮。

针刺结合周期疗法治疗乳腺增生35例

针刺结合周期疗法治疗乳腺增生35例

3 0・
J o u r n a l o f E x t e r n a l T h e r a o v o f T C M Oc t 2 01 3. 2 2( 5
针 刺 结 合 周 期 疗 法 治 疗 乳腺 增 生 3 5例
李 秀
( 甘 肃省张掖 4 0 0 0 )
2 . 2 推

①首 先取俯卧位 , 自大椎至 长强推督 脉 3遍 ~ 5遍 , 运用 弹 拨法拨 脊柱两侧心俞 、 肝 俞、 脾俞 、 肾俞 穴。②仰卧位 , 顺 胸廓的
本病可提高妇女 的生 活质 量 , 预 防乳 腺癌 的发 生。现代 医学对
本病的’ 冶疗主要依 据 激素 紊乱 理论 , 采 用 抗激 素药 物 治疗 , 副
双 乳 从 乳 房 四周 边 缘 沿 乳 腺 管 向 乳 头 方 向轻 刮 , 肿结 处 摩 刮 , 每
个方 向 2 0次 , 乳头部位禁刮 。③患 者仰 卧位 , 胸肋部轻刮膻 中 , 角刮两侧肋 间隙 , 轻刮期 门至章 门 , 各2 0次 。④体位 同前 , 刮拭 双 下肢膝关节 至踝 关节 , 先外后 内 , 每侧 l 5次 …
关键词 : 乳腺增生 ; 针刺; 周 期 疗 法 中图分类号 : 1 1 6 5 5 . 8 文献标识码 : D 文章编号 : 1 0 0 6—9 7 8 X( 2 0 1 3 ) 0 5— 0 0 3 0— 0 2
乳腺增生是乳 腺导 管 和小 叶在结 构上 的退行 性 和进行 性
病变 , 属 中 医学 “ 乳癖 ” 范 畴 。周 期 性 的乳 房 疼 痛 是 本 病 的 主 要 表现 , 其 实 质 为 非 典 型 性 增 生 和 乳 房 的 癌 前 期 病 变 。 有 效 治 疗

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

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

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
杨雪梅
【期刊名称】《医学信息》
【年(卷),期】2007(020)001
【摘要】乳腺增生病是指乳腺间质的良性增生。

增生可发生于腺管周围,也可发生在腺管内而表现为上皮的乳头样增生。

还有一类则为小叶实质增生。

本病是妇女多发病之一,常见于25-40岁之间,可发生于单侧,亦可发生于双侧,可为大小不等的肿块,质韧实或囊性感,可随喜怒、经期而消长。

其病程长,进展缓慢。

易复发,易发生癌变。

近年来,其患病率有增高趋势。

本病在祖国传统医学中属“乳痹”范畴。

笔者在临床中采用针刺治疗本病,疗效肯定。

【总页数】1页(P153)
【作者】杨雪梅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医院康复科,黑龙江,大庆,1637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蜂针加针刺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疗效观察 [J], 苏霞辉;龚东方;覃兴乐
2.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50例 [J], 陈梅;杨宏伟;戴然
3.化瘀疏肝散结汤配合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及对T细胞亚群的影响 [J], 张继宁;王琴;刘剑英;张新;陈建荣
4.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取穴规律文献研究 [J], 李宇峰;郭新荣;
张迦琅
5.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取穴规律分析 [J], 魏凌波;陆永辉;邱学梅;陈少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疗效显著

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疗效显著

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疗效显著【摘要】目的:探究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的疗效。

方法:这次的研究里一共把86例乳腺增生患者纳入,使用随机的方法分成不同的组别(对照、试验),均有43例。

最初时间选择在2020.1月,最终时间在20220.12月。

治疗的方式中对前组展开药物治疗,后组展开针灸治疗,对比最终的数据结果。

结果:治疗后,试)、催验组临床疗效更高(P<0.05);治疗后试验组孕激素(P)、雌激素(E2乳素(PRL)的内分泌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存在差异。

结论:对该患者实施针灸治疗具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针灸;乳腺增生;疗效乳腺增生是乳腺外科中比较常见的疾病,患者在患病后会出现乳房疼痛、肿块等症状,对其日常生活质量和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西药是治疗该患者较为常见的手段,但存在较多不良反应,且复发率较高。

该疾病在中医学中该疾病属于“乳癖”等范畴,认为该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情志不遂,伤及肝以及脾等,引起气滞和痰结,最终凝聚成块引起疾病发生[1]。

基于此,本文就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的疗效展开探究。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纳入86例该患者,纳入时间2020.1月~2020.12月。

患者个人资料、家庭信息均记录电子表格。

采用随机的方式分成不同的2组(对照、试验)后进行资料分析。

对照组:最低的年龄是22岁,最高的是65岁,平均在(43.50±7.25)岁;试验组:年龄中最低是23岁,最高是65岁,平均在(44.00±7.33)岁,两组临床资料具有同质性(P>0.05)。

纳入标准:①资料完善;②对内容充分了解,并主动配合;③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排除标准:①拒不配合者;②恶性肿瘤者。

1.2方法对照组:实施药物治疗,即:给予患者乳癖散结胶囊(生产公司:陕西白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Z20010010),每天口服3次,每次2.12g,共治疗30天。

试验组:实施针灸治疗,即:选择0.3mm×40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指导患者采取俯卧位,对针刺部位进行常规消毒后,选择厥阴俞、肝俞、膏肓穴,采用斜刺的方式进针0.5寸,并进行提插捻转泄的方法4-6次;但患者采取仰卧位的时候,同样对其针刺部位进行消毒,选择膻中穴、期门穴、天池穴,采用平刺的方式进针0.5寸,并直刺太冲穴和丰隆穴0.8寸,使用提插捻转泄法4-6次;留针30分钟,每天1次,共治疗30天。

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经验总结

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经验总结

1
薛立斋在《 女科撮要》 中说 : “ 夫经水 , 阴血也 , 属冲二脉主 , 上为乳汁 , 下 为月水。 ” 冲任 二脉下起胞官 , 上达乳, 月经与乳房密切相关。
2
《 外科正宗》 述 : “ 乳癖乃乳 中结核 , 形丸卵 , 或坠重作痛, 或不病 , 皮色不变 , 其核随喜怒消长 , 多由思虑伤脾 , 忧怒伤肝 , 郁结 即成。 ” 因胞宫和乳房 同受冲任调, 月经与乳房密切相关 , 故对乳癖的治疗应从调经论治
选穴
加减用穴:肝火加太冲、侠溪;肝郁加阳陵泉;肝肾阴虚去肝俞加肾俞、太溪;气血双虚去合谷加足三里、脾俞;月经不调去合谷加三阴交;肩背疼痛去合谷加外关。方义
两组穴均可接电针机,电量以病人耐受量为准,每日一次,8-10次为一疗程。
乳癖病的针灸治疗
(二)针刺机理研究1.乳腺增生针刺治疗前后对女性激素的实验观察 1)针刺前增生病人E2明显高于健康妇女。 2)针刺后增生病人E2与健康妇女无差异。2.针刺对大白鼠乳腺增生模型实验观察: 针刺有对抗E2的作用3.与药物组对照实验 针刺组明显优于药物组(针刺组无增生率为57.9%,药物组无增生率为25%
4
乳癖病的渊源
祖国医学
现代医学现代医学称之为乳腺增生病,是一种乳腺组织的疾病。现代医学认为,乳房及子宫同为性激素的靶器官,其发育和功能受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轴分泌的激素调控,周期性的性激素分泌失调或乳腺组织对激素的敏感性增高是发病的主因,而排卵前期雌二醇绝对或相对较高 , 孕酮分泌相对或不足 , 失去制约雌二醇与保护乳腺组织的作用 , 使乳腺组织不断处于雌激素的刺激之中, 不能 由增殖转入复旧或复旧不全,久而久之导致乳腺组织增生。
乳癖病诊断与检查
乳癖病的预防
乳癖病的中医辨证分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9第18卷 第3期 2016 年 3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8 No. 3 Mar .,2016分析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理论依据李佳奕,张立德,谷丽艳(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辽宁 沈阳 110847)摘 要:该文对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的部分文献进行整理,从对乳腺增生病的基本认识,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病因病机认识,古代医学对于该病的治法以及现代针刺从内分泌、免疫、血液流变学等方面治疗乳腺增生的机理加以综合论述。

说明了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良好前景。

关键词:乳腺增生病;病因病机;针刺治疗机理中图分类号:R65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6) 03- 0129- 03收稿日期:2015-09-16作者简介:李佳奕(1989-),女,辽宁凌源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机制研究。

通讯作者:张立德(1960-),男,辽宁朝阳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基础教学及科研工作。

E-mail:zhldtcm@。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Breast HyperplasiaLI Jiayi,ZHANG Lide,GU Liyan(Graduate Schoo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Shenyang 110847,Liaoning,China)Abstract:This paper on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breast hyperplasia of the part of the literaturewere collected,from the basic knowledge of 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s,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s in the etiology,pathogenesis,ancient medicine for the mechanism of the treatment for the disease and modern acupuncture from endocrine,immune,blood rheology,treatment of 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s to be comprehensively. The good prospects of acupuncture for treatment of 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s.Keywords:disease of mammary gland hyperplasia;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acupuncture treatment mechanism乳腺增生病(hyperplastic disease of breast,HDBA)是临床常见的乳腺疾病,多发于育龄女性中,属于乳腺实质的良性增生性病变。

乳腺增生能够破坏正常的乳腺结构,使正常的乳腺小叶或(和)乳腺导管出现生理性的增生以及复旧不全导致该病的发生[1]。

其在育龄女性中容易发病,发病率为全部乳腺疾病的3/4左右,占乳腺疾病的首位[2]。

乳腺增生与乳腺癌的发生关系密切,且近年来乳腺增生的发病率逐年递增,对女性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威胁。

乳腺增生病在祖国医学各代医家的论述中属“乳痞”“乳癖”等范畴,对于其认识也经历了不同阶段。

《中藏经》是最早记载“乳癖”这一概念的医书:“治小儿乳癖,胸腹高,喘急吐乳方”。

其中提到的“乳癖”指的是小儿吐乳。

时至宋金元时期,多用“乳中结核”这一名称描述乳房的肿块类疾病。

明清时期,对此类疾病的认识变得较为成熟,明代医家龚居中《外科活人定本》有“何谓之癖,若硬而不痛,如顽核之类,过久则成毒……”等的记载,并用单独的篇章对乳癖加以阐明。

同为明代的医家陈实功也有“乳癖为乳中结核,形如丸卵,或坠重作痛,或不痛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消长”的论述[3]。

概括总结历代医家对于乳腺增生病的论述能够得出:乳腺增生病为本虚标实之证[4],因情志不舒,肝气不畅,忧思不解,伤及脾脏,迁延而致肝肾亏虚,冲任失调,由于气机不畅,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阻滞于乳房,结为肿块发病。

因此治疗上多采用疏肝健脾、调补冲任、理气活血化痰之法为要。

中医传统疗法具有无副作用绝对优势,现已备受医疗界重视,大量临床及科研实验已经证实针刺对肿瘤有确切疗效。

针刺治疗通过刺激经络和腧穴可以很好的达到活血行气、化瘀散结的功效,且没有毒副作用,是一种简单、有效、经济的治疗乳腺增生的方法。

1乳腺增生病的中医病因病机1.1 情志不调,肝气郁结叶天士有云:“女子以肝为先天”,足厥阴肝经上贯膈,布胁肋,循行乳房(《临证指南医案》)”;《丹溪心法》中也曾提到“乳房阳明所经,乳头厥阴所属”[5]。

且肝脏具有喜条达恶抑郁的特性。

当肝气舒畅调达时,人体内气血充盈,则乳络畅通,若情志不调,肝气抑郁不解,或长期有情志问题,日久肝脏受损,肝气郁而不达,气机滞而不畅,导致此病的发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16.03.043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18卷生。

清代著名疡医高锦庭在其所著的《疡科心得集》[6]就提到:“乳癖,良由肝气不舒郁结而成”的论述。

清·陈士铎也有:“老妇郁结,乳中有核不消,天阴作痛,名曰‘乳核’。

”(《外科秘录》)表明肝脏气机的郁结不畅是乳癖发生的关键。

肝气不畅导致乳房脉络塞滞不畅,不通则痛致乳房发生胀痛不适。

肝气郁结,日久化热而灼伤津液,导致乳房血流不畅,严重者导致血瘀而形成乳房结块。

提示乳癖的发生和发展与情志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

1.2 脾胃失调,痰凝血瘀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胃经走行从缺盆下乳内廉,脾经从胃上膈,脾之大络,出腋下布胸胁。

情志是导致乳癖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忧郁思虑伤及脾脏,脾脏失于健运,引发痰浊的形成,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积聚阻塞于乳络,结而成块而致乳癖的发生。

此外,饮食不节使脾胃升降失职,功能失调也是导致乳癖发生的关键原因。

在《枕藏外科图说》就有乳癖是“饮食毒物之感所成”的记载[7]。

邹伍峰《外科真诠》也有“乳癖总由形寒饮冷,加以气郁痰饮流入胃络,积聚不散所致”的记载。

提示饮食与乳癖产生的联系。

现代人们的饮食结构改变,偏食、过食肥甘之品,更容易引起脾胃失调,聚湿生痰化热,从而影响乳腺正常的生理功能,导致乳腺增生的发生。

1.3 肝肾不足,冲任失调肾藏天癸,其充盈则会充盛冲任二脉,冲任二脉起于胞宫,上连乳房。

《女科撮要》记载:“夫经水,阴血也,属冲任之脉所主,上为乳汁,下为月水。

”故肾气、天癸、冲任系统维系了女性的正常生殖发育功能。

因此,冲任二脉调节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关乎乳房功能的正常。

《圣济总录》有“妇人以冲任为本,若失之将理,冲任不和,阳明经热,或为风邪所害,则气壅不散,结聚乳间,或硬或肿,疼痛有核”的记载[8],表明了冲任功能失常与乳癖的关系。

《外科医案汇编》中有:“乳中结核,虽云肝肾,其病在肾”。

明确指出肾脏在乳癖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2 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历史针刺治疗乳房疾病有着悠久的历史,乳腺增生属于“乳癖”范畴,由于“乳癖”之名成熟于明清时期,大部分资料均为记载“乳痈”等乳房疾病。

如晋代皇甫谧在其著的《针刺甲乙经》中就有“乳痈寒热,短气,卧不安,膺窗主之”“乳痈,太冲及复溜主之”“乳痈有热,三里主之”等的记载。

杨继洲在《针刺大成》中也有“乳痈:下廉、三里、侠溪、鱼际、委中、足临泣、少泽”以及“乳痈:针乳疼处、膻中、大陵、委中、少泽、俞府”的记载,为后世医家通过针刺的方法治疗“乳癖”提供了参考。

高锦庭在《疡科心得集》有:“乳中结核,何不责阳明而责肝,以阳明胃土,最畏肝木,肝气有所不舒……伏而不扬,肝气不舒,而肿硬之形成……”[9],强调情志的抑郁不舒不畅,则会伤及肝脏,肝气郁结日久化热,炼液为痰,气滞痰凝聚而成有形肿块;胃、脾相表里,情志内伤致气机不畅,伤及肝脾两脏。

痰浊内生,壅滞积聚于乳房引发该病的发生。

历代医家根据乳癖的病因病机,多以针刺肝、胃、脾、肾经以及冲任二脉上取穴治疗乳癖。

3 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现代机理3.1 针刺对内分泌功能的影响女性体内的雌、孕激素对于维持乳房正常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雌、孕激素的分泌失衡以及对二者的敏感性发生异常是导致乳腺增生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当雌激素分泌增多导致其水平升高而孕激素分泌不足使其水平下降,或体内泌乳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孕激素分泌,使雌激素的合成分泌增多,破坏了雌、孕激素二者的平衡,引起乳腺导管上皮细胞的过度增殖,最终导致乳腺增生的发生。

针刺对内分泌系统具有改善作用,针刺刺激人体后,可以通过调节下丘脑-垂体-性腺轴(PHGA),使相应的激素引发机体产生一系列生理、病理改变,以维持内分泌系统的相对稳定,研究表明[10],针刺可通过刺激下丘脑-垂体系统,调整雌激素水平。

叶小雯[11]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乳腺增生模型大鼠的膻中、三阴交穴实施针刺,对大鼠雌、孕激素具有良性调节作用,同时还能够调节LH、PRL水平,从而控制乳腺增生病的发展。

大量的临床试验可以得出,针刺能够对与乳腺增生相关激素的分泌进行调节;对内分泌系统功能和器官产生良性的调节,纠正PHGA激素分泌紊乱。

3.2 针刺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免疫以及内分泌系统的协调配合对保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对外界刺激的表现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因此乳腺增生患者在表现为内分泌系统发生紊乱的同时,还会出现免疫系统功能的紊乱。

在中医学中,乳腺增生的发生与脾脏的运化功能密不可分。

当脾脏失于运化,机体不能从所摄取的食物中吸收足够的水谷精微,就会造成人机体免疫功能的下降,病邪侵袭机体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研究表明[12],针刺效应仅表现为对免疫功能中细胞免疫的改善,而对体液免疫无明显作用。

在细胞免疫中,T淋巴细胞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效应细胞,T细胞亚群参与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

赵昌林等[13]研究表明针刺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阳陵泉、内关、上巨虚、太溪、太冲、合谷等穴位,艾灸足三里、关元、神阙、气海等穴位,能够显著增加结肠癌肝转移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提示针刺能够影响机体免疫系统。

张丽芬等[14]的研究表明,通过针刺肾俞、命门、风府、灵墟、期门等穴位,能够降低CD8+水平,升高CD4+/CD8+的值,使其接近正常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