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stell分析仪评估骨挤压术对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影响
面向即刻种植的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研究

面向即刻种植的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研究游嘉;周乐峰;彭伟;高亦林;姚春燕【期刊名称】《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年(卷),期】2016(035)003【摘要】在即刻种植中,良好的种植体初期稳定性是种植成功的关键.牙周炎、外伤以及拔牙时可能导致患者牙槽骨受到破坏出现的骨壁缺损,以及种植体与牙槽窝之间的过盈量,对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均会造成影响.针对临床上种植体周围不同的骨壁缺损程度建立一种新的分类模型,并基于该分类模型,借助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模拟在不同的过盈量、骨壁缺损程度下面向即刻种植的拟自然牙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将种植体种植到模拟骨块上,通过种植体稳定性测量仪测量出种植体稳定系数(ISQ),评价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进行实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随着过盈量的增加,初期稳定性升高;随着骨缺损程度的增加,初期稳定性下降.在三壁骨缺损下,当种植体与种植窝之间无过盈量时,其ISQ值均小于40;而当过盈量为0.2mm时,其ISQ值均大于50.这说明,种植体与种植窝之间是否有过盈量,对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影响非常大.当种植体周围是一壁骨缺损时,其ISQ值基本都小于40,此时应增大过盈量来增加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针对不同程度的骨壁缺损,种植体在设计时所需的过盈量是不同的,这为之后面向即刻种植的个性化拟自然牙种植体的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总页数】6页(P324-329)【作者】游嘉;周乐峰;彭伟;高亦林;姚春燕【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特种装备制造与先进加工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14;浙江工业大学特种装备制造与先进加工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14;浙江工业大学特种装备制造与先进加工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14;浙江工业大学特种装备制造与先进加工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14;浙江工业大学特种装备制造与先进加工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相关文献】1.即刻加载条件下微型种植体碰触牙周膜对初期稳定性的影响 [J], 王洪宁;刘东旭;王春玲;吕涛;刘洪;王洪玲2.即刻负荷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测量及影响因素 [J], 戴巧群;林映荷3.正畸微种植体支抗即刻加载的稳定性研究 [J], 许衍;曾科;景熙文;王林;王震东4.两种方式植入微种植体支抗后即刻负载的临床稳定性研究 [J], 李振强;安阳;武秀萍5.种植体初期稳定性与即刻CERECⅢ-3D全瓷冠修复的临床研究 [J], 马毅慧;郭家平;王虎中;董青山;高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骨劈开、骨挤压联合GBR技术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疗效评价

骨劈开、骨挤压联合GBR技术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疗效评价欧国敏; 蔡萧萧; 康宁; 雷逸灵; 包崇云; 宫苹【期刊名称】《《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年(卷),期】2013(18)2【摘要】目的:采用CBCT及临床检查的方法评价骨劈开、骨挤压联合GBR技术同期植入种植体的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CBCT检查术前牙槽骨的形态和骨量,唇舌向牙槽骨厚度介于2.5-4mm的病例适用这种技术。
方法如下:使用1.0mm细钻针作为引导钻沿种植体拟植入方向钻入所需深度,然后使用骨劈开器沿钻孔方向劈开牙槽嵴,使用BICON手用扩孔器械逐级备洞,并挤压劈开的唇侧骨板,收集自体骨骨屑,同时撑开牙槽骨增加宽度,植入种植体。
在骨质缺损区暴露的种植体表面和较薄的唇侧骨板表面先铺放获得的自体骨屑,然后再铺放人工骨粉,最后以胶原膜覆盖植骨区。
6个月后,CBCT复查,完成修复。
随访2年。
结果:40例患者接受了这种骨增量技术治疗,共植入56颗种植体,均获得成功,平均增加牙槽骨宽度3.5mm。
讨论:牙缺失后常常造成骨量不足,单一技术的运用不能获得良好的骨增量效果。
骨劈开、骨挤压联合GBR技术是一种综合性的微创骨增量技术,获得了肯定的临床效果。
结论:骨劈开、骨挤压联合GBR技术并同期植入种植体是一种有效的骨增量种植方式。
【总页数】1页(P103)【作者】欧国敏; 蔡萧萧; 康宁; 雷逸灵; 包崇云; 宫苹【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口腔种植中心【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骨劈开、牙槽嵴扩张联合GBR技术同期上颌前牙区种植的临床疗效观察 [J], 周勇;宋光保;郑树灿;邵海宾;罗伟2.骨劈开、骨挤压术及GBR技术在前牙美学区种植的临床应用研究 [J], 范静3.骨劈开、骨挤压联合GBR技术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疗效评价(摘要) [J], 欧国敏; 蔡萧萧; 康宁; 雷逸灵; 包崇云; 宫苹4.骨劈开联合GBR技术同期种植的短期临床价值分析 [J], 王浩然5.上颌垂直骨劈开法同期种植体植入的临床评估 [J], 方赵平;陈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Bio—oss及Bio—gide联合应用在口腔种植中的临床效果评价分析

Bio—oss及Bio—gide联合应用在口腔种植中的临床效果评价分析目的针对Bio-oss联合Bio-gide应用在口腔种植中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
方法抽取2013年7月到2014年7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40例种植牙患者,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患者术前与术后三个月、术后六个月植骨后同一位点骨量的具体变化情况。
结果术后三个月,患者种植区的牙槽嵴平均骨高度是11.55毫米;术后半年平均骨高度是11.46毫米,和术前相比改善情况较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Bio-oss联合Bio-gide应用于口腔种植,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和术前相比,术后患者植骨区牙槽嵴厚度和高度改善程度较为明显,应在实际过程中加以推广和普及。
标签:Bio-oss;Bio-gide;口腔种植口腔种植是一种在牙种植体固位、支持的情况下,完成一类修复体,促进患者咀嚼功能的口腔康复技术。
而成功种植牙的基础是确保种植体的植入区域中有充足的牙槽骨。
骨量不足对人工种植牙的修复以及美学效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1]。
笔者抽取2013年7月到2014年7月在本院治疗的40例种植牙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利用Bio-oss及Bio-gide联合应用在口腔种植中的疗效,现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抽取2013年7月到2014年7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40例种植牙患者,经诊断这40例患者均因为骨量偏少同期植入Bio-Oss 骨粉、种植体、Bio-Gide 胶原膜。
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25.2±5.5)岁。
1.2方法术前准备:所有患者在术前进行口腔检查,确定患者缺牙的具体部位、上下颌的咬合关系、缺牙的間隙大小、颌牙的实际伸长程度等。
利用种植体:瑞士Straumann-ITI 种植体,钛喷浆涂层,螺纹圆柱状;植骨材料:Bio-oss 骨粉。
可吸收生物膜:Bio-Gide 膜。
双螺纹设计对种植体稳定性的影响

双螺纹设计对种植体稳定性的影响【摘要】目的通过共振频率分析仪和组织病理形态学来比较分析双梯形螺纹种植体和经典的“V”型螺纹种植体对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及功能性负荷下后期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选择杂种狗12只,拔除下颌前磨牙,3个月后植入种植体,再经3个月愈合后行修复治疗,负重3个月后处死。
在植入、修复、负重1个月、负重2个月及处死时分别应用共振频率分析测量种植体的稳定性。
处死后取标本制成非脱矿磨片进行组织形态学分析。
结果两组种植体在各时期的稳定度差异均无显著性,但在每一时期实验组种植体的稳定度均较对照组高,实验组种植体在负重后稳定度恢复较快,负重3个月后实验组的骨-种植体接触率(BIC)和种植体周围骨面积(BA)均较对照组稍高,但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双梯形螺纹种植体有利于保证种植体的初期和后期稳定性,应用于低密度骨质优越性会更加明显。
【关键词】种植体;螺纹;稳定性The effect of dual threads design on stability of implants【Abstract】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study the effect of dual thread implants upon stability by comparing single traditional thread implants. Methods A total of 24 fixtures (12 dual threads and 12 single thread implants) were placed into edentulous mandible of 12 mongrel dogs, and animals were sacrificed for histomorphometry after loaded 3 months. Stability of implants was measured by RFAregularly.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both groups about stability at all periods and histomorphometry, but ISQ, BIC and BA of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and ISQ recovered more quickly in experimental group after loaded.Conclusion Dual threads design contributes to assure theinitial and secondary stability of implants, which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 { ) n poor density bone.【Key words】 implant; thread; stability种植体的设计是指种植体的三维结构,包括其几何形态和表面形态的变化。
Bio_oss骨粉及Bio-Gide膜在上前牙区即刻牙种植术中的应用

Clinical A pp lication in u pp er anterior immediateim p lant with Bio -oss and Bio -g ideFen g boShibinChan g sha Stomatolo g ical H os p ital ,410005AbstractOb j ective :T 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imm ediate im p lant w ith Bio -oss and Bio -G ide in u pp er anterior re 2g ion.Methods :41p atients ,56im p lants w ere p laced into fresh extraction sockets ,in the sam e tim e bein g filled w ith Bio -oss ,and covered w ith Bio -G ide m embrane .R esult :9m onths p osto p erativel y ,new bone w ere be form ed around the dental im p lants in radio g ra p h y .the im p lants osseointer g rated ti g htl y w ith new bone ,esthetic result w as achieved after the restoration.Conclusion :Bio -oss and Bio -G ide can effectivel y g uided bone re g eneration ,ex p and the indication of dental im p lants.K e y w ords :Bio -oss ;Bio -G ide ;imm ediate im p lant ;tissue re g eneration作者单位:410005长沙市口腔医院(冯波);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种植中心(施斌)。
揭秘士卓曼种植体-基台的长期稳定性

揭秘士卓曼种植体-基台的长期稳定性种植体-基台连接对种植体支持式修复体成功率的重要性好的修复治疗前提是修复治疗团队的专业技术水平。
高品质的产品既方便了医生和牙科技师的工作,又能提高治疗效果的可预见性。
当然,医生的种植体植入技术水平以及牙科技师的经验和能力无疑是实现成功治疗的最关键因素。
成功的种植治疗不仅仅取决于种植体良好的骨结合对骨骼及软组织带来的有利影响。
治疗的成功,尤其是在美学、生活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方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修复部件1。
具体来说,种植体和基台之间的连接在长期稳定性和成功修复治疗方面就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2,3。
本文旨在说明种植体-基台连接在操作处理、稳定性、强度、生物学、临床学和成功修复等方面所具有的特性。
连接设计的巧妙平衡、材料运用、精确尖端的生产工艺、严格的质量管控以及士卓曼多年的经验积累让修复部件的可靠性大大增强,并且为患者以及牙科修复医师带来了更大的治疗把握性。
材料与特性修复部件的材质十分关键。
基台、螺丝和种植体选用最上乘的材料可为修复部件带来了极高的耐疲劳强度。
所以说部件的正确选料、发挥最佳的材料特性是相当关键的环节。
另一个重要环节是优质材料的选用。
士卓曼制定了极高的质量标准体系,在进入生产环节之前所有原材料都必须接受彻底全面的检验。
这样可以确保产品材料均为符合内部标准、远高于其他适用规范和标准的高质量材料。
容差除了设计以外,基台、螺丝和种植体的容差范围在种植体-基台连接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容差是指实际尺寸与标称尺寸之间允许的差异范围。
例如尺寸容差就是指两个连接部件之间可能存在的间隙(例如下图所示基台的外径与种植体的内径)。
几何容差是指在一定限度范围内的外形特征。
设计上的合理容差以及高精度的制造工艺都是保障部件啮合与功能性的关键。
通过协调匹配部件之间的容差来实现基台、螺丝和种植体之间的精确对接。
必须明确规定合理的容差才能维持合理的功能性。
在受控式生产和检验流程下生产出的士卓曼种植体上的士卓曼基台和螺丝旨在实现长期的功能发挥。
种植牙修复联合骨肽注射液对粉碎性牙槽骨骨折患者种植体骨吸收量的影响

科学出版社,2003:1367-1369.[5] 周长江,钱学冶.口腔、皮肤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367-1369.[6] 肖燕,张沛沛,李文鹿,等.口腔癌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口腔医学研究,2016,32(5):478-482.[7] 刘正武,王洁.血管化游离前臂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6例临床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7,34(8):1227-1229.[8] 宋达疆,李赞,周晓,等.游离分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颊部洞穿缺损[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8,32(5):100-104.[9] 王顺吉,彭歆.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后皮瓣体积变化的研究进展[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9,42(4):415-418.[10]齐朝阳,叶甫国,郑平,等.手部创面皮瓣修复术后医院切口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8,28(7):1057-1060.[11]王乐,王辉,郭慧,等.指腹缺损患者皮瓣组织游离移植修复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建议[J].创伤外科杂志,2020,22(7):44-46.[12]秦帅华,李新明,李文鹿.修复重建后口腔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J].口腔医学研究,2018,34(2):144-147.[13]张世慧,魏清风,万显秀,等.口腔癌患者术后创伤后成长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7,32(4):76-79.[14]赵飞,巩凡,李晓亮,等.宁夏地区带蒂皮瓣远端蒂覆盖软组织缺损延迟愈合的多因素分析[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6,39(5):451-453.[15]彭城,黎蕊,黄东旭,等.游离皮瓣坏死的危险因素: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7,40(4):337-341.(收稿 2021-05-11)种植牙修复联合骨肽注射液对粉碎性牙槽骨骨折患者种植体骨吸收量的影响葛艳丽河南睢县中医院 睢县 476900 【摘要】 目的 探讨种植牙修复联合骨肽注射液对粉碎性牙槽骨骨折患者种植体骨吸收量的影响。
不同螺纹种植体修复下颌第一磨牙即刻负荷的初始稳定性比较

不同螺纹种植体修复下颌第一磨牙即刻负荷的初始稳定性比较李昕茹;赵文博;纪妍;滕微微;王一茗;周立波【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24(28)22【摘要】背景:螺纹结构的锥形种植体具有良好控制微动的能力,有利于即刻负荷,但有关双螺纹锥柱状和锥形柱状锥形种植体对即刻负荷后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分布和初始稳定性的影响尚未见文献报道。
目的:探讨双螺纹锥柱状和锥形柱状种植体在下颌磨牙区即刻负荷时对种植体及周围骨界面生物力学分布的影响。
方法:①三维有限元分析:利用锥形束CT扫描1名志愿者下颌骨及第一磨牙,建立下颌骨基准模型,将双螺纹锥柱状和锥形柱状种植体分别与下颌骨模型组装,建立下颌第一磨牙即刻种植(或延期种植)即刻负荷种植体模型(共4组模型),对每个模型牙冠中央窝处分别加载轴向、舌颊45°向、近远中向、颊舌4个方向的载荷(100 N),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种植体位移和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分布情况。
②体外实验:在口腔种植机器人的辅助下,将双螺纹锥柱状和锥形柱状种植体分别植入相同的人工骨块上,建立种植体即刻种植(或延期种植)即刻负荷体外模型(共4组模型),用Osstell共振频率分析仪及配套的SmartPeg传感器测量前、后、左、右4个垂直方向的种植体稳定系数值,评估其初始稳定性,验证有限元分析结果。
结果与结论:①延期种植即刻负荷时,锥形柱状种植体和双螺纹锥柱状种植体的位移相差较小,但锥形柱状种植体-骨界面最大应力值大于双螺纹锥柱状种植体-骨界面;即刻种植即刻负荷时,种植体周围骨的最大应力值和最大位移量均出现在近远中向施加载荷时,其中锥形柱状种植体应力值达到了298.84 MPa,最大位移量为0.31 mm,均大于双螺纹锥柱状种植体;②体外实验结果显示,双螺纹锥柱状种植体的种植体稳定系数值均大于锥形柱状种植体;③与锥形柱状种植体相比,双螺纹锥柱状种植体在即刻负荷时具有较高的初始稳定性,提示临床上即刻负荷时可优先考虑使用双螺纹锥柱状种植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sstell分析仪评估骨挤压术对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影响目的采用Osstell分析仪评估骨挤压术对ITI和3I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选取上颌后牙Ⅳ类骨质的牙列缺损患者,所有患者行颌骨CBCT扫描,确定种植位点,植入ITI和3I种植体共23颗种植体(Φ5.0 mm×L10.0 mm)。
同时记录ISQ值,对结果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骨挤压术较传统备洞技术所获得的种植体稳定性高(P<0.05);ITI和3I两种系统的种植体稳定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上颌后牙Ⅳ类骨区,应用Osstell分析仪可以定量分析种植体初期稳定性,与传统备洞技术相比,采用骨挤压术可获得较高的种植体初期稳定性。
标签:种植体稳定性;谐振频率分析;骨挤压术随着口腔医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和相互渗透,种植牙技术在口腔医学领域中应用越来越趋向成熟。
颌骨骨质密度质量是影响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1],初期稳定性临床上很难定义,记录的是种植体植入后的稳定性,被认为是后期骨结合的指标,经研究表明,过早负载或初期稳定性过差均可导致种植体骨结合失败。
而更好的种植体初期稳定性,因其种植体和骨之间更小的微动度,可以达到更好的骨结合。
种植体稳定性可被定义为种植体无动度,即种植体骨结合后可以承受轴向、侧向、扭转等方向的负载。
由此认为种植体初期稳定性是种植体骨结合成功的关键[2]。
因此,在种植体术区骨密度较低(Ⅲ级和Ⅳ级骨)时,应用外科方法提高受植区骨密度,以此获得良好的种植体初期稳定性是种植手术经常会使用的手术。
对于骨质较为疏松的患者,尤其是上颌后牙缺失患者,常为Ⅳ类骨。
如何提高种植成功率及种植后如何监测种植体情况,以利于后期修复,学者们做了大量研究[3],通过使用骨挤压器,逐级挤压使松质骨得到有效的侧向压缩,有效提高种植体骨密度,以利于骨结合。
近十年来,共振频率分析(resonance frequency analysis,RFA)因其无创伤、稳定、便于操作以及量化种植体稳定性便于监测等优点被广泛应用,现主要应用于种植体稳定性监测、即刻种植稳定性,远期种植体稳定性监测等方面。
本实验通过采用Osstell分析仪评估骨挤压术对ITI和3I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影响,求证骨密度与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相关关系,以利于临床监测种植体稳定性。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月~2012年5月上海松江中心医院口腔科种植病例,种植手术前常规拍摄X线全景片。
对于种植体受植区骨密度低于周边骨密度的患者,行CBCT颌骨扫描,然后通过Simplant软件进行三维重建,获得植区颌骨CT值,进行骨质密度分类,CT值在1~500 Hu为Ⅳ类(表1),选择CT值350~500 Hu,确定为Ⅳ类骨者入组14例,共计有23个种植位点,均为上颌6、7区域(表2)。
根据患者意愿选择种植系统,其中使用ITI系统种植体11颗,3I种植系统种植体12颗,并随机分为传统备洞手术组(对照组)和骨挤压手术组,与患者沟通后选择术式并签署手术志愿书。
1.2 种植手术及种植体稳定性ISQ值测定1.2.1 传统备洞手术组传统备洞技术组采用碧兰注射剂(法国碧兰公司)局部麻醉,常规手术消毒、铺巾,分别植入ITI和3I种植体,记录每个种植体的系统类型、直径、长度以及临床骨质分级情况。
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种植体稳定系数(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ISQ)值测定:采用Osstell RFA仪(osstell intrgration diagnostic,瑞典Gothenburg公司)检测种植体稳定性ISQ值。
当手工检测种植体达到临床稳定后,根据植入种植体类型选择配套Osstell测试头(Smartpeg TM)连接于种植体上,采用ISQ记数模式记录种植体的稳定度。
根据Osstell谐振频率分析仪守则规定,在实验中每个种植体均测量2次,颊侧及近中侧各测一次,采用最低值测试结果为受试ISQ值。
1.2.2 骨挤压手术组术前准备同传统备洞手术组,骨挤压术组在球钻定位后,用2 mm裂钻制备预定深度,采用骨挤压器逐步扩增种植窝,必要时辅助使用成形钻预备,调整种植手术参数,精确预备种植窝,分别植入ITI和3I种植体。
RFA测定同前,记录种植体ISQ值。
为保证效果评价一致,所有种植手术和ISQ值测量均由同一人完成。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记录上后牙同等Ⅳ类骨质条件下分别应用传统备洞技术和骨挤压术植入ITI和3I种植体后相对应的初期稳定性ISQ 值,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分别比较种植方法间以及种植体系统间的初期稳定性,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2.1 所有患者的情况实验过程中患者无诉持续或不能缓解的症状。
所有种植体均埋置3个月,已完成Ⅱ期手术暴露的种植体均无动度,临床叩诊反应良好,X线观察未见明显种植体周围骨吸收。
2.2 不同外科技术对种植体稳定性的影响骨挤压术较传统备洞技术所获得的种植体稳定性高(P<0.05)(表3、图1);ITI和3I两种系统的种植体稳定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4);而种植方法与系统间无交互作用(P>0.05)。
3 讨论颌骨质量是影响种植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骨质较为疏松的患者,选择合适的种植体类型以及通过外科技术提高种植体周围的骨质密度,是提高种植体初期稳定性乃至成功率的必要手段。
骨密度的评估一直以来都是预测种植体长期成功率的一个重要参数。
由于上下颌骨各个位点的骨密度均不一样,且同一位点不同垂直深度的骨密度也不同,因此,预测种植体的预后应对拟种植处的局部骨质进行具体准确的临床评估。
评价骨密度的方法较多,其中组织学及形态学测定是检测骨密度的金标准[4]。
Hu(Hounsfield unit)是通过定量计算机体层扫描,或定量锥光束电脑断层摄影术、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或磁共振成像等技术来检测骨密度[5]。
这些技术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广泛开展。
1985年,Lekholm 和Zarb通过全景片来评鉴骨密度[6],已被广泛应用。
在临床上,Periotest(Siemens AG,Bensheim,Germany)用于检测种植体的稳定性,其测量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打击部位、种植体位置及测量角度。
Osstell测量仪是目前广泛应用于检测种植体稳定性的仪器。
在对不同种植、体系统稳定性的评价、颅面部骨密度的分析及修复材料弹性模量的测量上都有应用。
一般将输出的共振频率值转换为ISQ,ISQ是用RFA技术来分析种植体稳定性的表达值,取值从1~100。
1为稳定性最差,100为稳定性最好。
RFA技术是一种非创伤性的测量技术,在术中和术后可以重复测量,适用于各种规格种植体,便于量化比较,但是RFA技术不能反映种植体周围骨的质量。
在种植体植入后,种植体通过机械力获得初期稳定性。
血凝块存在于种植体与骨之间,植入4 d后观察到肉芽组织。
最初几周,在种植体表面开始骨沉积和重建。
接着,编织骨在种植体表面转换成功能性平型排列的骨。
这由此可以解释种植3周左右,ISQ值下降,可能与早期骨愈合相关联。
通过动物实验观察,2~4周骨结合开始。
骨成熟转换成板层骨,由此可以解释,3周后,ISQ值逐渐升高,达到平衡。
Sennerby等[7]最先推荐使用RFA技术,监测并且可以量化种植体稳定性。
研究表明,ISQ值与种植体周围骨密度相关,并且与组织学研究结果一致。
在临床中,骨硬度也与骨愈合时间相关联,这是由于在种植体周围成骨和骨重建形成骨结合。
因此,ISQ值监测,其数值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骨与种植体界面的骨沉积和重建的情况。
但是其具体阈值未能详细阐述。
Glauser等[8]研究认为,ISQ 值60,种植负载存在较低风险,当ISQ值>65,种植早期负载达到良好效果。
Ersanli 等[10]研究认为,经过1年负载后,成功种植体ISQ值为57~82,平均值为69。
本次试验结果也与以上结果相一致。
Zix等[11]认为Osstell相比Periotest更加准确,通过统计病例,两种测量方式呈现有意义的线性相关关系。
Huang等[12]报告种植体周围的骨质量降低时,所计算出的ISQ值也降低。
Friberg等[13]测量了种植后种植体剪切扭力及ISQ值,认为骨密度与种植体正向相关,同时认为这是由于皮质骨比松质骨硬10~20倍。
但是Abrahamsso等[14]通过动物实验,ISQ 值监测术后2 h、4 d及1、2、4、6、8、12周,ISQ值变化不大,位于59~64,并且与组织学骨结合无明显关联。
由此认为,ISQ值不能反映骨结合的程度,ISQ 值与骨结合的关系尚不明确。
本次试验均采Φ5.0 mm×L10.0 mm种植体,以避免种植体差异影响实验结果。
同时Han等[15]报道种植体表面结构和直径与ISQ值无明显关系。
为了避免差异,均一了种植体规格。
本次试验通过CBCT检测骨质密度,筛选患者,研究表明CBCT所测Hu值与ISQ值呈正向相关关系,Isoda 等[16]通过18颗种植体植入股骨头,通过检测Hu值、ISQ值,认为通过CBCT测量骨密度和ISQ值呈正相关,同时认为术前通过CBCT检测骨密度可以预测种植体的稳定性,降低临床风险。
本次试验通过CBCT筛选Ⅳ类骨质疏松病例,同样可以通过骨密度提示临床风险。
本实验结果证实,骨挤压术可以明显提高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这可能主要是由于增加了种植体周围周围的骨密度,利于早期骨结合,提高种植成功率,便于早期负载。
这个研究为临床提供了有力证据,认为骨密度与种植体初期稳定性呈正相关,为临床二期负载提供指导,同时可以应用谐振频率法动态监测种植体稳定性的变化,以利于临床早期负重及监测种植体周围炎。
[参考文献][1] Laney WR,Jemt T,Harris D,et al. Osseointegrated implants for single-tooth replacement:progress report from a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study after 3 years[J].Int J Oral Maxillofac Implants,1994,9(1):49-54.[2] Tolstunov,L.Implant zones of the jaws:implant location and related success rate[J].J Oral Implantol,2007,33(4):211-220.[3] Jaffin RA,Berman CL.The excessive loss of Branemark fixtures in type IV bone:a 5-year analysis[J].J Periodontol,1991,62(1):2-4.[4] Molly L.Bone density and primary stability in implant therapy[J].Clin Oral Implants Res,2006,17(Suppl 2):124-135.[5] Aranyarachkul P,Caruso J,Gantes B,et al.Bone density assessments of dental implant sites:2. Quantitative cone-beam computerized tomography[J].Int J Oral Maxillofac Implants,2005,20(3):416-424.[6] Adell R.Tissue integrated prostheses in clinical dentistry[J].Int Dent J,1985,35(4):259-265.[7] Sennerby L,Meredith N.Resonance frequency analysis:measuring implant stability and osseointegration[J].Compend Contin Educ Dent,1998,19(5):493-8,500,502,504.[8] Glauser R,Sennerby L,Meredith N,et al.Resonance frequency analysis of implants subjected to immediate or early functionalocclusal loading.Successful vs. failing implants[J].Clin Oral Implants Res,2004,15(4):428-34.[9] Ostman PO,Hellman M,Sennerby L.Direct implant loading in the edentulous maxilla using a bone density-adapted surgicalprotocol and primary implant stability criteria for inclusion[J].Clin Implant Dent Relat Res,2005,7(Suppl 1):S60-S69.[10] Ersanli S,Karabuda C,Beck F,et al.Resonance frequency analysis ofone-stage dental implant stability during the osseointegration period[J].J Periodontol,2005,76(7):1066-1071.[11] Zix J,Hug S,Kessler-Liechti G,et al.Measurement of dental implant stability by resonance frequency analysis and dampingcapacity assessment:comparison of both techniques in a clinical trial[J].Int J Oral Maxillofac Implants,2008,23(3):525-530.[12] Huang HM,Lee SY,Yeh CY,et al.Resonance frequency assessment of dental implant stability with various bone qualities:anumerical approach[J].Clin Oral Implants Res,2002,13(1):65-74.[13] Friberg B,Sennerby L,Roos J,et al.Identification of bone quality in conjunction with insertion of titanium implants.A pilot studyin jaw autopsy specimens[J].Clin Oral Implants Res,1995,6(4):213-219.[14] Abrahamsson I,Linder E,Lang NP.Implant stability in relation to osseointegration:an experimental study in the labrador dog[J].Clin Oral Implants Res,2009,20(3):313-318.[15] Han J,Lulic M,Lang NP.Factors influencing resonance frequency analysis assessed by Osstell mentor during implant tissue integration:Ⅱ.implant surface modifications and implant diameter[J].Clin Oral Implants Res,2010,21(6):605-611.[16] Isoda K,Ayukawa Y,Tsukiyama Y,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one density estimated by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the primary stability of dental implants[J].Clin Oral Implants Res,2012,23(7):832-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