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中心镇建设

合集下载

以中心镇建设为载体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

以中心镇建设为载体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
维普资J E A LE STA T (J  ̄ '  ̄

在 现 代 经济 发展 中, 们越 来越 注重 城镇 “ 长极 ”的功 能 , 人 增 注重城镇 对 农村 经济 发展 的辐 射和 带动 作 用,
发 展 小 城 镇 是 带 动 农村 经 济 和 社 会 发 展 的 一 个 大 战略 。近 年 来 , 区 我 积 极 推 进 小城 镇 建 设 , 力地 促 进 了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的 转 移 , 变城 乡二 有 改 元 经 济 结 构 , 一 步 推 动 了农 村 产 业 结 构 的 调 整 和 优 化 , 加 农 民 收 入 , 进 增 拉 动 区域 经 济增 长 。但 是 , 济 发 展 中诸 如 农 民 收 入 增 长 动 力 不 足 , 速 经 增 减 缓 , 村 有 效 需 求 不 足 , 费 市 场 疲 软 , 镇 化 滞 后 于 工 业 化 等 深 层 次 农 消 城 问题 也 日显 突 出。我 们 认 为 , 以县 城 所 在 地 的城 关 镇 和 县 域 内3 5 首位 — 个 镇 为 中 心镇 , 力推 进 农 村 城 镇 化 是 解 决 这 些 矛盾 的 重要 途 径 。 全
— —
口 杨

应 , 成 规 模 经 济 。 由 于我 国 主要 依 靠 “ 形 乡改 镇 ”的模 式 来 发展 小城 镇 , 造 成 小 城 镇 遍 地 开 花 , 量 太 多 , 模 太 小 ; 划 的 整 体 协 调 性 差 , 致 小城 数 规 规 导 镇 功 能 不 完善 、 健 全 , 会 事 业 、 础 设 施 和 公 用 设 施 投 资 成 本 高 , 且 不 社 基 而 严 重 不 足 , 础 设 施 共 享 率 低 , 能 分 区 不 明 显 , 业 、 宅 混 杂 不 堪 的 局 基 功 工 住 面; 出现 大 量 “ 路 城 镇 ”, 地 资 源 大量 浪 费 , 造 就 业 的 门路 狭 窄 , 马 土 创 对 农 村 人 口吸 引 力 不 强 , 陷入 低 水 平 的 恶 性 循 环 ; 的 城 镇 新 居 民 素 质 低 , 有 精 神 生 活 贫 乏 , 化 糟 粕 乘 虚 而 入 , 建迷 信 抬 头 , 会 治 安 混 乱 , 乏 城 文 封 社 缺 市 先进 文 化 。要 改 变这 种 现 状 , 在 严格 和 科 学规 划 的 前 提 下 , 应 以县 级 城 关镇 和 县 域 内3 5 中心 镇 作 为 发 展 的 重 点 , 快 形 成 一 定 区域 内政 治 、 — 个 尽 经济 、 文化 中 心 , 挥 对 附近 农 村 地 区 最 强 的 辐 射 能 力 , 而推 动 农 村 城 发 从 镇 化 健 康 有序 地 发 展 。 以 中心 镇 为 载 体 推 进 城 镇 化 ,可 以加 快 农 村 工业 化 和 城 镇 化 协 调 快 速 发 展 。在 “ 村 点 火 、 处 冒烟 ”高度 分散 的 乡镇 工业 中 , 业 者 既 村 处 就 不 离土 , 不 离 乡 , 致 农 村 工 业 化 与 城 镇 化 相 分 离。 其 结 果 一 是 大量 农 又 导 村 剩余 劳 动 力仍 在 小 块 土地 上 进 行 家 庭 经 营 ,土 地 的 分 散 经 营 给 农 业 难 以形 成 规 模 经济 , 分散 的 家庭 经 营 无 法 与 大 市场 相 对 接 , 以 产 生 更好 使 难 的 效 益 。 二 是 乡村 工 业 的布 局 排 斥 了资 源 的 共 享 性 , 出现 工 业 乡土 化 、 分 散 化 现 象 , 成 巨大 的 资 源浪 费 。 三 是 乡村 工 业 较 少考 虑 环 境 保 护 , 成 形 造 环境 污染 , 由此 带 来 乡村 工 业 对 资 源 、 境 生 态 系统 的 极 大破 坏 。 以 中 心 环

用好土地政策 加快村镇建设

用好土地政策 加快村镇建设

地 等 农 村 建设 用地 复 垦为 耕 地 后 可 用 于 建 设 的用
“ 三部曲 ”在村镇建设中的作用
农 村 建 设 用 地 复 垦 ,就 是依 据 土 地 利 用 总体 规 划 、土地 整 治 专 项 规 划 ,对 依 法 取 得 的 利用 效 益 不 高 或废 ( )弃 的乡 镇 企 业 用 地 、农 村公 共 放
地 指标 。地票 是 “ 三部 曲”关键 的一 曲 。
“ 部 曲 ” 一 脉相 承 、相 互 关 联 ,农 村 建 设 三
用 地 复 垦 是 增 减 挂 钩 和地 票 的基 础 ,增 减 挂 钩 限
定 在 同一 区县 的 项 目区 内 ,地 票是 对 增 减 挂 钩 的
发 展 ,以指 标 的形式 在全市 范 围 内交 易 。
村 闲置 建设 用 地 ,又 为 城镇 建 设提 供 了用地 支 持 , 是保 障村 镇建 设用 地 的重要 途径 。 二是 将 破 旧 的农 村 住 房 转 变 为耕 地 的 同 时 置 换 出建 设 用 地 指 标 ,通 过 土 交 所 交 易 获 得 高 于 农 各 地 正在 全 面推 进 ,部分 农 民将 转 户 进 入 主城 区 , 但 大 部 分 农 民将 就 近 转 户 进 人 中心 镇 。通 过 实 施 农 村 建 设 用 地 复 垦 、增 减 挂 钩 和地 票 ,改 善 农 村 基 础 设 施 条 件 ,兑 现 转 户 居 民退 出农 村 土地 的补 偿 ,将 分 散 居 住 的农 民集 聚起 来 ,到 中 心镇 和农 民新 村 集 中居住 ,是 农 民安 置 的主要 途径 。
则 实 施 ,不 能 在 坡度大于 2 5度 、 退 耕 还 林 和 缺 乏
土 地 整 治 得 到 金 融 机 构 授 信 支 持 。今 年 ,我 市 在

把中心镇打造成创业创新的示范区

把中心镇打造成创业创新的示范区
全市财政总收入 的 1 . 2 %。二是产业特色 9
更趋 明显 。 比如绍 兴县钱 清镇 的轻 纺原 料、 杨汛桥镇 的经编 、 平水 镇的农副产 品 ,
诸暨市店 口镇 的五 金水 暖汽配 、 大唐镇 的
的科学 、 民主、 健康 、 向上 的农村社 会新风
尚。
体制机 制创新上先 人一 步。 改革的本
化规划 。 二是加 快基 础设 施配套 。扎实推 进城镇道路 、 给排水 、 教育 、 卫生等基础设
施 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 强城镇综合 承 增 载力 ; 大污染治 理力 度 , 加 严格 控制 污染 物排放 ; 扎实 推进农 村违章建筑 整治活动 和村庄 绿化 、 亮化 、 美化 工程 , 实强化城 切 和保 护 、 继承 与创 新 的关 系 , 充分利 用 本 续 文脉 , 推陈 出新 ; 同时保持 城镇 景观 的 连续性 , 保持 乡土建 筑的地方特色 。 环境保护上先人一步 。 一是环保设施 建设加快推进。迄今 ,2个省级 中心镇共 l 建设污水处理厂 7个 , 建成 区排水管 网覆 盖率达 8 .5 22 %。二是 节能减排成效显现。 1 2个省级 中心镇建成 区生 活污水处 理排
体制 ;加快 中心镇 财政管理体制 改革 , 建
立健全覆盖城 乡的公共财政制度 ; 不断深 化投融资体制和农 村金融改革 , 积极稳 妥
天 , 水 域 功 能 区 水 质 达 标 率 平 均 达
8 .7 9 %。三 是 农 村 环 境 整 治 力 度 增 强 。推 6
4家 ,0 7年生 产总值 达 5 . 元 , 20 1 5亿 财政
职 业 技 能 培 训 人 数 达 4 30人 、 业 经 营 23 企
等 1 镇作 为第 一 批 对 象进 行 重点 培 经济社会 、 2个 城镇建设与 土地资源利用 一体

广州以中心镇建设为突破口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广州以中心镇建设为突破口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元, 比上 年增 长 4 1 , 中农业 ( .% 其 种植业 ) 产值 132亿元 , 业产 值 37亿元 , . 1 林 . 畜牧 业产 值 4 . 亿元 ,渔业 产值 3. 61 83亿元 ,农林牧 渔服务 业产 值 1. 亿 元 ,分别 比上 年增 长 2 1 、 91 .% 04 、. % 、. %和 1% 。全市财 政总 收入达 10 .% 4 8 46 3 52亿元 。 民人 均纯 收入 78 农 00元 , 全 国 在
维普资讯
四是 中心城 区 和中心镇 发展 所创 造 的就业 机会 ,已完全 可 以满 足本市 农村 富余 劳动力 转 移 的需要 。 至 20 截 0 4年底 , 该市共 有农 村户 籍人 口 27万 , 中需要转 移 出去 的 富余 劳动力 只 2 其 有 4 万, 0多 只要坚 持不 懈对 其加 强职业 技 能培训 和就业 服 务 , 在几 年 时间 内就 可 以完 成农 村 富余 劳 动力 的转 移 。 . 2“ E中心镇 , E卫 星城 ”为社 会 主义新 农村 建设 明确 了 目标 和方 向。 、今 l 明 l , 党 的十六届 五 中全会 之前 , 州市 委 、 政府 积极探 索 以 中心镇 建设 为 突破 口 , 力解决 广 市 努 “ 三农 ” 问题 。他 们按 照“ 日中心镇 , 日卫 星城 ” 目标要 求 , 今 明 的 在把全 市 6 镇撤 并 为 3 5个 5个 镇 的基 础上 , 规划建 设 1 中心镇 , 6个 规划 每个 中心镇 中心 区达 到约 2 方公里 , 0平 可容纳 2 O万 人 左右 的规模 。经过 5年 至 1 0年或 更长 一点 的时 间 , 中心镇 建设成 为环 境 优美 、 把 生态 优 良、 适 宜创 业发展 和生 活居住 的现代 化新 型城 区 ,成 为城市拓 展 和现代文 明向广 大农 村辐射 的重 要载 体 和依托 , 为广州 现代 化 大都 市建设 的重要组 成部分 。 为实现 这一 目标 , 年来该 市不 成 近 断 加大对 中心镇 建设 的政 策支持 和财 政投 入力 度 , 、 县 级市 ) 市 区( 两级 财政 每年 给每 个 中心镇

领导在中心镇培育工作会发言模板

领导在中心镇培育工作会发言模板

领导在中心镇培育工作会发言模板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大家好!首先,感谢大家能够出席今天的中心镇培育工作会。

在这里,我想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们在中心镇培育工作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并对未来的工作做出一些具体的计划和安排。

首先,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中心镇的基本情况。

中心镇位于我们区域的核心地带,是经济发展的龙头区域,对整个区域的发展起到关键的引领作用。

然而,目前中心镇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够明显;二是人才储备相对不足,制约了中心镇的创新和发展能力;三是环境治理方面仍然存在一定问题,不利于中心镇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制定了中心镇培育工作计划,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

首先,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们已经完成了一些重要项目的规划和启动工作,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陆续开工建设,以提升中心镇的产业发展环境。

其次,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我们与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并开展了相关培训和交流活动,为中心镇的创新能力提升打下了坚实基础。

此外,我们还加大了环境治理力度,加强了对污染源的监管和处罚力度,为中心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然而,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心镇培育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我们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些滞后的情况,需要加大投入和力度,加快推进相关项目。

其次,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提高人才的吸引力和留存率。

另外,我们还需要加强环境治理的力度和效果,建立健全相关的法规和制度,确保中心镇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大投入和力度,加快推进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高中心镇的产业发展环境。

二是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建设,建立健全人才激励和培养体系,确保中心镇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三是加强环境治理法规和制度建设,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确保中心镇的可持续发展。

温岭中心镇

温岭中心镇

关于中心镇建设的调研和思考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近年来,温岭市委、市政府把中心镇建设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抓手,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培育工程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07‟13号)、《中共台州市委、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培育中心镇的若干意见》(台市委…2008‟19号)、《中共台州市委、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心镇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台市委…2010‟5号)等文件精神,在推进中心镇发展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为深入推进中心镇建设,我们组织开展了专题调研,着力探讨中心镇发展的问题和障碍,为加快中心镇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一、温岭市中心镇建设的现状温岭市现有泽国镇、大溪镇、松门镇3个第一批省级中心镇和新河镇、箬横镇2个第二批省级中心镇。

自2007年和2009年,温岭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加快中心镇建设的若干意见》(温市委发…2007‟67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心镇建设的补充意见》(温市委发…2009‟53号)后,该市中心镇建设不断加快,中心镇的区域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区域集聚效应不断显现,区域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今年上半年,5个中心镇的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规模上工业总产值、外贸自营出口额分别占到全市16个镇(街道)的45.7%、44.2%、63.2%、63.4%。

(一)坚持政策倾斜,中心镇发展的内动力不断激活。

一是财政扶持力度继续加大。

对省级中心镇落实了“三个全额返还”,即中心镇的税收分成,在完成市级下达的税收任务后,市得部分全部返还;中心镇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市得部分全部返还;中心镇的基础设施配套费,市得部分全部返还。

此外,土地出让金净收益90%以上返还。

二是土地扶持力度继续加大。

在土地指标紧张的前提下,增加中心镇建设用地指标,优先安排中心镇重点项目、重点工程用地。

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乡镇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

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乡镇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

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乡镇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1.01.22•【字号】•【施行日期】2001.01.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乡镇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2001年1月22日)乡镇是我国基层政权和基层党委所在,在党的组织和国家的政权体系中居于重要的基础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乡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全力维护农村稳定,各项工作都取得明显进步。

但是,目前乡镇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主要是经济发展不平衡,许多乡镇财政困难,债务包袱重;一些乡镇设置规模偏小;乡镇机构庞大,人员膨胀过快,加重了财政和农民负担;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基层组织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还有待于加强。

各级党委、政府要以邓小平理论、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乡镇工作的领导,着力解决当前乡镇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乡镇工作的新路子,推进乡镇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确保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稳定,为此,提出以下意见。

一、关于加快经济发展,解决乡镇财政困难问题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强乡镇财源建设。

加快经济发展是解决乡镇财政困难的根本途径。

乡镇党委、政府要按照“十五”计划的总体要求,把发展作为主题,从实际出发,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培植乡镇财源。

要立足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增加农业税收,扩大基础财源。

要适应市场需求,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培植具有本地特色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收。

河北省抓好中心镇-中心村建设的规划重点以及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河北省抓好中心镇-中心村建设的规划重点以及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河北省抓好中心镇\中心村建设的规划重点以及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摘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中央在正确把握我国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矛盾、新挑战、新机遇和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的,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创新性和针对性,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从根本上解决新阶段“三农”问题、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客观要求。

目前,农村地区(乡镇、村庄)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过多的劳动力滞留在农业,过多的人口滞留在农村。

因此,必须形成城乡互补共促、共同发展的格局,才能推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

加强中心镇、村的建设,是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一环。

因此,要实现城乡社会经济统筹发展,必须抓好中心镇、中心村的规划、建设工作。

【关键词】中心镇中心村规划重点关键问题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A1.我省镇村发展现状1.1乡镇规模小,辐射力弱2010年底,河北全省乡镇数量1775个,规模大部分在5000人以下。

偏远地区(如张家口、承德地区)的乡镇,人口规模普遍在2000人以下,甚至1000人以下。

乡镇规模小,导致乡镇承载能力差,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能力弱。

同时,乡镇规模虽小,但是各项公共设施、基础设施配置齐全,这造成公共资源的严重浪费且规模效益无法发挥。

城镇对农村的带动能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县(市)域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1.2村庄规模小,分布散2010年底,全省村庄数量为45144个,乡村人口5204万人,全省面积18.77万平方公里。

全省村庄平均规模为1152人,村庄密度为0.24个/平方公里。

同期,全国村庄平均规模为1509人,村庄密度为0.05个/平方公里。

由此可见,我省村庄分布散、规模小。

再加上资金的限制,这导致我省村庄:生活环境较差,公共设施、基础设施配置严重不足。

2.加强中心镇、村建设工作的意义2.1统筹城乡发展加强中心镇、村建设,有利于在县(市)域范围内形成结构清晰、层次鲜明,特色明显,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生活富裕,带动效益好,集聚度高的城乡统筹发展体系,形成覆盖全县(市)域农村区域、具有较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农村中心,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和公共服务均衡化的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中心镇建设的原理及知识点 韦天老师提示:浙江省的中心镇建设,既是得到中央肯定的做法,又是做好城乡统筹,加快浙江城市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因此,考生要结合韦天老师组的模拟卷的内容和下面列出的原理和知识点掌握好。 一、浙江中心镇建设的“成因症结”:1、.主导产业尚未形成,产业特色不突出。 2、规划缺乏特色,城镇规划和管理水平较低。3、集聚和辐射功能不强。4、规划的科学性、超前性有待提高。5、存在城乡户籍分割、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土地饥渴”等问题。 二、浙江中心镇建设的意义:加快中心镇发展改革和小城市培育,是推进新型城市化的重大举措,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是中心镇自身发展壮大的内在要求,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 三、浙江中心镇建设要做到几个结合:1、加快中心镇发展改革和小城市培育,要与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相结合,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发展;2、与深化农村改革相结合,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3、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促进可持续发展;4、与政府职能转变相结合,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四、浙江中心镇的基本思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把培育发展中心镇作为推进新型城市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和节点,以促进中心镇转型升级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中心镇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走特色发展之路,使中心镇建设在推进经济发展、环境改善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高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促进县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实现科学发展。 五、浙江中心镇的对策和措施:第一、科学规划,促进中心镇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按照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的要求,因地制宜调整行政区划,拓展中心镇发展空间。第二、实施“千亿产业集聚提升”工程,加快中心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支持中心镇设立产业集聚发展功能区。加快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提升企业自主创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第三、实施“千亿公共设施建设”工程,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发展中心镇社会事业,加大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力度。第四、开展强镇扩权改革。要赋予中心镇相应的经济项目、备案权和市政设施、市容交通、社会治安、就业社保、户籍管理等方面的社会管理权。第五、深化财政和投资体制改革。合理划分县与中心镇的事权,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县与中心镇的财力分配关系,实现财力适度向中心镇倾斜,促进中心镇经济社会发展和小城市培育。第六、完善土地管理制度。要优先支持中心镇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整合城镇建设用地空间,切实保障中心镇建设用地需要。第七、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加快发展多元化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鼓励金融机构在中心镇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具备条件的中心镇设立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第八、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全面建立按居住地登记的户籍管理制度,在中心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的农村居民,可根据本人意愿,申报登记为城镇户口。第九、深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建立城乡统筹、制度和政策相互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待遇差距。第十、要加快住房和化政管理体制改革。如鼓励有条件的中心把已在中心镇就业并参加社会保险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如要提高中心镇的行政效率等。

下附中心镇建设的四篇范文 范文一 “中心镇建设”:一条新型的城镇化道路 所谓“中心镇建设”,就是农村人口不向大中城市迁移,而是以中小城镇为依托,通过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发展社会事业,提高自身素质,改变生活方式,过上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事实上,农民进城仅仅是城市化的一种表象,它的实质则是农民职业非农化、生活方式城市化和思想观念现代化。 我省推进农村“中心镇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目前农村“就地城镇化”中仍存在着一些困难与问题,突出表现在:思想认识存有误区,发展方式过于粗放,管理体制错位脱节,建设资金捉襟见肘,户籍制度仍是樊篱,要素配置亟需调整。针对这些问题,继续推进农村“就地城镇化”要重点抓好以下方面: 统一思想认识。要把各级政府领导的注意力,及时转移到小城镇建设上,杜绝部分政府领导仅热衷于大中城市建设,忽视或不屑小城镇建设的错误思想。因此,各级政府领导一定要处理好大城市建设“锦上添花”与小城镇建设“雪中送炭”的关系。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一要改革和探索中心镇管理体制。对于各地强镇,建议采取设市、转街、并区等方式提升城市化管理水平,改变“人大衣小”、城市乡镇化管理的局面。二要探索实施“扩权强镇”改革。要推动全省新型小城镇建设,则应实施“扩权强镇”改革,把下放权限惠及所有镇,并增加扩权事项。 建立多元投入机制。通过制定政策,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进一步拓宽民间资本的投入领域,激活社会资本,建立新型小城镇建设多元投入机制。金融机构要加大对小城镇的信贷支持力度。建议将新农村建设的配套资金重点转移到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上。 建立人口梯度转移机制。要在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同时,在解决进入城镇农民就业稳定性、降低迁徙成本、优化生活环境等方面进行新一轮政策创新。放开农村小城镇的户口迁移限制,允许农村人口自由地进入小城镇务工经商。消除就业制度上的歧视政策,增加进镇农民就业的稳定性。建立健全进镇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减少“两栖人口”的数量,等等。 建立产业梯度转移激励机制。一方面我们要继续加大小城镇原有产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鼓励大中城市工业企业向小城镇作梯度转移。严格控制大城市工业用地指标;将大中城市工业企业梯度转移数列入政府年度考核序列,确保落到实处;进一步建立健全小城镇承接大中城市工业企业的激励机制,充分激活小城镇发展的动力。 建立大中城市优质资源向小城镇延伸机制。采取集团化模式,把大城市与小城镇的文化、教育、医疗等资源有机整合,这既能缓解大中城市过重的功能负担,又可使小城镇居民享受到大城市的优质资源,缩小地域差别、城乡差别。如我省的一些名校、名医院等,都先后到市县甚至镇上与当地学校、医院联合办校、办医,有的已经形成集团化管理,连锁布点,有效推动了优质资源向中小城镇延伸。 只要全省上下认定目标,同心协力,扎实推进,浙江中心镇建设必将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加快浙江的城市化进程。

范文二 加快中心镇向小城市的大蝶变

从浙江的发展实际看,由农村工业化拉动的小城镇的发展已成为推动城镇化的主导力量。 如果说,当年的撤县设市使浙江的城镇化发生了第一次质变,那么,现在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把中心镇培育成为现代化小城市的战略决策,将为中心镇的大蝶变带来重大的转机,开启以新型农民为主体建设新型城市的新探索,实现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又一次质的飞跃。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把加快推进城镇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的新的战略举措,并强调要努力形成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体制机制。在此背景下,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把中心镇培育成为现代小城市的战略决策具有鲜明的前瞻性,成为我省实施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新战略的一个关键性举措。 把中心镇培育成为现代小城市是小城镇建设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遵循现代城市发展的规律性和小城镇差异化发展的现实性,把一批特色产业支撑作用强、人口承载潜力大的中心镇培育成为现代小城市,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城市数量太少和城少镇多的状况,这既是小城镇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也是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客观要求。 把中心镇培育成为现代小城市是加快农民转移转化、产业集聚集约的重大战略。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到了产业集群与城镇集群协同推进新阶段的实际出发,把由中心镇转化而来的现代小城市培育成为农村产业集群发展和人口集中居住的新平台,这是全面提升城乡生态承载能力,实现经济集约、人口集聚、产业集群的现实选择。 把中心镇培育成为现代小城市是新型城市化战略的重大创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是人口众多的大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抉择。把农村地域建制的中心镇发展成为现代小城市,这既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以人为本、以城带乡的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要求。 把中心镇培育成为现代小城市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重大契机。根据农村劳动力向小城市、大中城市梯度转移和小城镇向现代城市梯度演变的规律,适时推动小城镇中的佼佼者——中心镇向现代小城市率先蝶变,将把小城镇的发展推到一个新高点,为城乡融合发展和扩大内需提供广泛而持久的动力,为实现从工业化主导的外向型经济向城镇化主导的内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提供重大的战略支撑。 把中心镇培育成为现代小城市为实现城市化的科学发展提供现实路径。在绿色化、低碳化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走绿色城市、低碳城市、田园城市之路成为城市化发展的新趋势。把中心镇培育成为充分体现城市与农村联姻的田园城市的战略构想,将为我们提供一条既能让更多农民进入城市安居乐业,又能让城市现代文明辐射带动新农村建设的绿色化、低碳化的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双赢之路。 只要全省上下认定目标,同心协力,扎实推进,浙江中心镇建设必将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加快浙江的城市化进程。

(此文从意义去写) 范文三 科学定位中心镇的形态功能

对中心镇蝶变而成的现代小城市进行科学的形态功能定位,是这一新战略的目标任务得以全面实现的重要保证。 根据当代国际城市化发展的规律趋势和中国特色城市化的发展要求,结合浙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点,由中心镇培育建设而成的现代小城市,应该是充分体现城市与农村联姻发展、绿色城镇与美丽乡村相得益彰的城乡一体化田园城市。具体来说,要念好“联动、互动、驱动、协动”八字经。 “两新联动”: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联动推进,让现代小城市成为提升城市化水平和带动新农村建设的新平台。一方面,要把中心镇拓展成为实力更强、集聚力更大、吸纳人口劳动力更多、城市功能健全的现代小城市,成为吸纳周边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和辐射带动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