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考物理大二轮复习与测试课件:实验题题型分析与增分策略(共26张PPT)
合集下载
2014届高考物理第二轮复习方案新题之选修内容1.pptx

图 14
①木块 A 最后的速度 vA′; ②小铜块 C 离开 A 时,小铜块 C 的速度 v ′.
C
【解析】C 在 A 上滑动时,选 A、B、C 作为一个系统,其总动量守恒,则:mCv0=mCvC′ +(mA+mB)vA′
C 滑到 B 上后 A 做匀速运动,再选 B、C 作为一个系统,其总动量也守恒,则 mCvC′+mBvA′
1
2
3
.答案 BD解析 由核反应质量数守恒、电荷数守恒可推断出X为 0e,A错、B对;质量亏损为 1
Δm=4m -m -2m 释放的核能为ΔE=Δmc2=(4m -m -2m )c2,C错、D对.选BD.
1
2
3
1
2
3
7.如图 8 所示,轻弹簧的一端固定在竖直墙上,质量为 m 的光滑弧形槽静止放在光滑水平面
物块被弹簧反弹后,做匀速直线运动,不能回到槽高 h 处,选项 C 正确 D 错误。
8.已知235 U 有一种同位素,比 235 U 核多 3 个中子。某时刻,有一个这样的同位素核由静
92
92
止状态发生 α 衰变,放出的 α 粒子的速度大小为 v0。
① 试写出衰变的核反应方程
(产生的新核的元素符号可用 Y 表示);
0分
A. 当用蓝色光照射某金属表面时有电子逸出,则改用紫光照射也一定会有电子逸出
B. 处于 n=3 能级状态的大量氢原子自发跃迁时,能发出 3 种频率的光子
C.衰变中产生的β射线实际上是原子的核外电子挣脱原子核的束缚而形成的
D . 在 14 N+ 4 He→ 17 O+X 核反应中,X 是质子,这个反应过程叫 α 衰变
② 衰变后的残核初速度大小为
答案:①
2014届高考物理第二轮复习方案新题之选修内容6.pptx

学海无涯
2014 届高考物理第二轮复习方案新题之选修内容 6 1. 在物理学建立、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的科学发现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关于 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由它们的重量决定,伽利略在他的《两 种 新科学的对话》中利用逻辑推断,使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陷入了困境 B. 德国天文学家幵普勒对他导师第谷观测的行星数据进行了多年研究,得出了万有引 力 定律 C.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卡文迪许扭秤”首先较准确的测定了静电力常量 D. 楞次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研究得出了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方法——楞次定律
学海无涯
6.伽俐略对运动的研究,不仅确立了许多用于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而且创造了一套对近代 科学的发展极为有益的科学方法,或者说给出了科学研究过程的基本要素.关于这些要素 的 排列顺序应该是
A.提出假设对现象的观察 运用逻辑得出推论用实验检验推论对假说进行修正和 推广 B. 对现象的观察提出假设运用逻辑得出推论用实验检验推论对假说进行修正和 推 广 C.提出假设 对现象的观察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运用逻辑得出推论用 实 验 检 验 推论 D.对现象的观察提出假设运用逻辑得出推论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用实验检验 推论 答案;B 解析:科学研究过程的基本要素是:对现象的观察提出假设运用逻辑得出推论 用实验检验推论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选项 B 正确。
学海无 涯
D.伽利略科学思想方法的核心是把实验和逻辑推理和谐地结合起来,从而有力地推进了人类 科学认识的发展。
9.霍尔式位移传感器的测量原理如图所示,有一个沿 z 轴方向的磁场,磁感应强度 B=B0+kz(B0、 k 均为常数)。将传感器固定在物体上,保持通过霍尔元件的电流 I 不变(方向如右图所示), 当物体沿 z 轴方向移动时,由于位置不同,霍尔元件在 y 轴方向的上、下表面的电势差 U
2014 届高考物理第二轮复习方案新题之选修内容 6 1. 在物理学建立、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的科学发现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关于 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由它们的重量决定,伽利略在他的《两 种 新科学的对话》中利用逻辑推断,使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陷入了困境 B. 德国天文学家幵普勒对他导师第谷观测的行星数据进行了多年研究,得出了万有引 力 定律 C.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卡文迪许扭秤”首先较准确的测定了静电力常量 D. 楞次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研究得出了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方法——楞次定律
学海无涯
6.伽俐略对运动的研究,不仅确立了许多用于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而且创造了一套对近代 科学的发展极为有益的科学方法,或者说给出了科学研究过程的基本要素.关于这些要素 的 排列顺序应该是
A.提出假设对现象的观察 运用逻辑得出推论用实验检验推论对假说进行修正和 推广 B. 对现象的观察提出假设运用逻辑得出推论用实验检验推论对假说进行修正和 推 广 C.提出假设 对现象的观察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运用逻辑得出推论用 实 验 检 验 推论 D.对现象的观察提出假设运用逻辑得出推论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用实验检验 推论 答案;B 解析:科学研究过程的基本要素是:对现象的观察提出假设运用逻辑得出推论 用实验检验推论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选项 B 正确。
学海无 涯
D.伽利略科学思想方法的核心是把实验和逻辑推理和谐地结合起来,从而有力地推进了人类 科学认识的发展。
9.霍尔式位移传感器的测量原理如图所示,有一个沿 z 轴方向的磁场,磁感应强度 B=B0+kz(B0、 k 均为常数)。将传感器固定在物体上,保持通过霍尔元件的电流 I 不变(方向如右图所示), 当物体沿 z 轴方向移动时,由于位置不同,霍尔元件在 y 轴方向的上、下表面的电势差 U
2014届高考物理大二轮复习与测试课件: 第1讲 力和物体的平衡

答案: D
解决动态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
方法
步骤
(1)列平衡方程求出未知量与已知量的关系表达式 解析法 (2)根据已知量的变化情况来确定未知量的变化情
况
(1)根据已知量的变化情况,画出平行四边形的边 图解法 角变化
(2)确定未知量大小、方向的变化
2.如图所示,一光滑小球静止放置在光滑半球面的底端, 用竖直放置的光滑挡板水平向右缓慢地推动小球,则在小球 运动的过程中(该过程小球未脱离球面),木板对小球的推力 F1、半球面对小球的支持力F2的变化情况正确的是( )
A.物块的质量 B.斜面的倾角 C.物块与斜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 D.物块对斜面的正压力 解析: 物块在斜面上处于静止状态,先对物块进行受力分
析,确定其运动趋势,列平衡方程可得 Ff. 物块受与斜面平行的外力 F 作用,而在斜面上静止,此时摩 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将随 F 的变化而变化.设斜面倾角为 θ, 由平衡条件 F1-mgsin θ-Ffmax=0,F2-mgsin θ+Ffmax=0, 解得 Ffmax=F1-2 F2,故选项 C 正确.
解析: 对建筑工人和运料车分别进行受力分析,可以 判定建筑工人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方向应是水平向右,受摩擦 力大小为 23F,A、B 错;同理,运料车和材料受到地面的 摩擦力应该水平向左,根据对运料车和材料的受力分析可得 运料车和材料对地面压力为F2+G,C 错,D 对.
答案: D
3. (2013·南京模拟)竖直细杆上套有一个1 kg的小圆环,圆 环左侧系住一劲度系数k=500 N/m的轻弹簧,已知弹簧与竖 直方向的夹角为θ=37°,圆环始终静止,则以下分析错误的 是( )
3l2kq,选项 B 正确. 答案: B
带电体在复合场中的平衡问题或导体棒在磁场中的平 衡问题,无非是多考虑带电体所受的电场力、洛伦兹力或 导体棒受的安培力,分析方法与力学中的平衡问题完全相 同.
解决动态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
方法
步骤
(1)列平衡方程求出未知量与已知量的关系表达式 解析法 (2)根据已知量的变化情况来确定未知量的变化情
况
(1)根据已知量的变化情况,画出平行四边形的边 图解法 角变化
(2)确定未知量大小、方向的变化
2.如图所示,一光滑小球静止放置在光滑半球面的底端, 用竖直放置的光滑挡板水平向右缓慢地推动小球,则在小球 运动的过程中(该过程小球未脱离球面),木板对小球的推力 F1、半球面对小球的支持力F2的变化情况正确的是( )
A.物块的质量 B.斜面的倾角 C.物块与斜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 D.物块对斜面的正压力 解析: 物块在斜面上处于静止状态,先对物块进行受力分
析,确定其运动趋势,列平衡方程可得 Ff. 物块受与斜面平行的外力 F 作用,而在斜面上静止,此时摩 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将随 F 的变化而变化.设斜面倾角为 θ, 由平衡条件 F1-mgsin θ-Ffmax=0,F2-mgsin θ+Ffmax=0, 解得 Ffmax=F1-2 F2,故选项 C 正确.
解析: 对建筑工人和运料车分别进行受力分析,可以 判定建筑工人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方向应是水平向右,受摩擦 力大小为 23F,A、B 错;同理,运料车和材料受到地面的 摩擦力应该水平向左,根据对运料车和材料的受力分析可得 运料车和材料对地面压力为F2+G,C 错,D 对.
答案: D
3. (2013·南京模拟)竖直细杆上套有一个1 kg的小圆环,圆 环左侧系住一劲度系数k=500 N/m的轻弹簧,已知弹簧与竖 直方向的夹角为θ=37°,圆环始终静止,则以下分析错误的 是( )
3l2kq,选项 B 正确. 答案: B
带电体在复合场中的平衡问题或导体棒在磁场中的平 衡问题,无非是多考虑带电体所受的电场力、洛伦兹力或 导体棒受的安培力,分析方法与力学中的平衡问题完全相 同.
2014届高三物理二轮复习专题:专题6选修模块-全国卷地区专用(共162张PPT)

,江苏卷 12A(2), 福建 卷28,海南卷
17
返回目录
近年高考纵览
考点
热力学 定律
2011年
课标全国卷 Ⅱ33(1),北京卷13 ,广东卷18,江苏
卷12A(2)
2012年
全国课标卷 33(1),山东卷 36(2),江苏卷 12A(3),福建卷
28(1)
2013年
课标全国卷 33,山东卷36
,江苏卷 12A(1),福建
☆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定律中各物理量的意义、 掌握应用定律解题的方法,同时要清楚热力学第一定律 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区别或联系.
返回目录
核心知识重组
一、分子动理论与统计观点
1.阿伏加德罗常数:NA=_6__.0_2__×__1_0_2_3_m_o__l-__1_____,
是联系宏观量与微观量的桥梁;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
pTV=C(常量)可知,温度 T 一定升高,E 正确.
返回目录
第12讲 选修3-3
高
考
【考题定位】
真 题
►难度等级:中等
聚
►出题角度:组合考查学生对分子运动论、气体状态参
焦 量的微观意义的理解及热力学第一定律、气体实验定律的
应用.
返回目录
第12讲 选修3-3
考点一 分子动理论
1.布朗运动
布朗运动现象的研究对象是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固
点 根据内能的变化及做功情况,依据ΔU=W+Q 确定过程是吸
探 究
热还是放热.
返回目录
第12讲 选修3-3
例 2 关于热力学现象和热力学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热量能够从高温物体传到低
平均动能是相同的,但是平均速率却不同,选项 B 错误;当
17
返回目录
近年高考纵览
考点
热力学 定律
2011年
课标全国卷 Ⅱ33(1),北京卷13 ,广东卷18,江苏
卷12A(2)
2012年
全国课标卷 33(1),山东卷 36(2),江苏卷 12A(3),福建卷
28(1)
2013年
课标全国卷 33,山东卷36
,江苏卷 12A(1),福建
☆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定律中各物理量的意义、 掌握应用定律解题的方法,同时要清楚热力学第一定律 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区别或联系.
返回目录
核心知识重组
一、分子动理论与统计观点
1.阿伏加德罗常数:NA=_6__.0_2__×__1_0_2_3_m_o__l-__1_____,
是联系宏观量与微观量的桥梁;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
pTV=C(常量)可知,温度 T 一定升高,E 正确.
返回目录
第12讲 选修3-3
高
考
【考题定位】
真 题
►难度等级:中等
聚
►出题角度:组合考查学生对分子运动论、气体状态参
焦 量的微观意义的理解及热力学第一定律、气体实验定律的
应用.
返回目录
第12讲 选修3-3
考点一 分子动理论
1.布朗运动
布朗运动现象的研究对象是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固
点 根据内能的变化及做功情况,依据ΔU=W+Q 确定过程是吸
探 究
热还是放热.
返回目录
第12讲 选修3-3
例 2 关于热力学现象和热力学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热量能够从高温物体传到低
平均动能是相同的,但是平均速率却不同,选项 B 错误;当
2014届高考物理第二轮复习方案新题之曲线运动2.pptx

学海无涯
2014 届高考物理第二轮复习方案新题之曲线运动 2
1、自 行 车 转 弯 可 近 似 成 自 行 车 绕 某 个 定 点 O(图中未画出)做圆周运动,如图所示为自 行车 转弯的俯视图,自行车前后轮接触地面的位置 A、B 相距 L,虚线表示两点转弯的轨
迹,OB
距离 3L 。则前轮与车身夹角 θ= ;B 点速度大小 v1=2m/s。则 A 点的速度 v2= m/s。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物块 m 对圆弧轨道 C 点的压力大小为 47.3N(1 分) ⑶由题意可知小物块 m 对长木板的摩擦力 f = μ1mg =5N (1 分)
长木板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近似等于滑动摩擦力
f ′ = μ2(M+m)g=10N (1 分) 因 f <f ′,所 以 小 物 块 在 长 木 板 上 滑 动 时 ,长木板静止不动。(1 分
A.gt0(cosθ1-cosθ2) B. C.gt0(tanθ1-tanθ2) D.
gt0
cos1 cos2
gt0
tan2 tan1
7.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钉有两个钉子 A 和 B,一根长细绳的一端系一个小球,另一端 固定在钉子 A 上,开始时小球与钉子 A、B 均在一条直线上(图示位置),且细绳的一大部分 沿俯视顺时针方向缠绕在两钉子上,现 使小球以初速度 v0 在水平面上沿俯视 逆时针方向做匀速圆周运动,使两钉子
学海无 涯
A. 图乙中直线 d 表示绳子对小球 a 的拉力大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B.图乙中曲线 c 表示绳子对小球 a 的拉力大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C.θ=45°
D.θ=60°
4.如图所示,离水平地面一定高处水平固定一内壁光滑的圆筒,筒内固定一轻质弹簧,弹簧 处于自然长度。现将一小球从地面以某一初速度斜向上抛出,刚好能水
2014 届高考物理第二轮复习方案新题之曲线运动 2
1、自 行 车 转 弯 可 近 似 成 自 行 车 绕 某 个 定 点 O(图中未画出)做圆周运动,如图所示为自 行车 转弯的俯视图,自行车前后轮接触地面的位置 A、B 相距 L,虚线表示两点转弯的轨
迹,OB
距离 3L 。则前轮与车身夹角 θ= ;B 点速度大小 v1=2m/s。则 A 点的速度 v2= m/s。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物块 m 对圆弧轨道 C 点的压力大小为 47.3N(1 分) ⑶由题意可知小物块 m 对长木板的摩擦力 f = μ1mg =5N (1 分)
长木板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近似等于滑动摩擦力
f ′ = μ2(M+m)g=10N (1 分) 因 f <f ′,所 以 小 物 块 在 长 木 板 上 滑 动 时 ,长木板静止不动。(1 分
A.gt0(cosθ1-cosθ2) B. C.gt0(tanθ1-tanθ2) D.
gt0
cos1 cos2
gt0
tan2 tan1
7.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钉有两个钉子 A 和 B,一根长细绳的一端系一个小球,另一端 固定在钉子 A 上,开始时小球与钉子 A、B 均在一条直线上(图示位置),且细绳的一大部分 沿俯视顺时针方向缠绕在两钉子上,现 使小球以初速度 v0 在水平面上沿俯视 逆时针方向做匀速圆周运动,使两钉子
学海无 涯
A. 图乙中直线 d 表示绳子对小球 a 的拉力大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B.图乙中曲线 c 表示绳子对小球 a 的拉力大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C.θ=45°
D.θ=60°
4.如图所示,离水平地面一定高处水平固定一内壁光滑的圆筒,筒内固定一轻质弹簧,弹簧 处于自然长度。现将一小球从地面以某一初速度斜向上抛出,刚好能水
2014届高考物理第二轮复习方案新题之相互作用2.pptx

A. 小于受到的弹力 B. 大于受到的弹力 C. 和受到的弹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D. 和受到的弹力是一对平衡力 答案:D 解析:磁性冰箱贴贴在冰箱的竖直表面上静止不动时,它受到的磁力和受到的弹力是一 对平衡力,选项 D 正确。
7.如图所示,跨过定滑轮的细绳的两端悬挂着重物 A 和 B,当用一水平力 F 将 A 压在竖直 墙上时,悬挂 A 的绳恰好竖直。已知物体 A 重 GA=10 N,A 与墙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μ=0.4, 水平压力 F=5 N。要使物体匀速下滑,物体 B 的重力应为多大?(不计细绳的质量及滑轮的摩
忽略线的重力及风对线和小朋友的影响(g 取 10m/s2,sin37º=0.6,cos37º=0.8),求:
1 若该小朋友质量为 m 2=20kg,则小朋友对地面的压力 F N 为多大;
2 风筝所受风力 F 的大小。
F
sinα=F
T
0
sin37 …………3
分
F
cosα=F
T
cos
0
37 +
m 1g…………3 分
学海无涯
2014 届高考物理第二轮复习方案新题之相互作用 2 1.如图所示,物体 m 放在质量 M 的斜面体上,m 可沿斜面体匀速下滑。现用一沿斜面向下的力 F 推物体,使其沿斜面向下做匀加速运动,则水平地面对斜面体 A. 无摩擦力 B. 有水平向左的摩擦力 C. 有水平向右的摩擦力 D. 支持力大于(M+m)g
9.如图所示,在粗糙水平地面上放着一个截面为四分之一圆弧的柱状物体 A,A 的左端 紧靠竖直墙,A 与竖直墙之间放一光滑圆球 B,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若把 A 向右移动少许
后,它们仍处于静止状态,则( )
A.B 对墙的压力增大 B.A 与 B 之间的作用力增大 C .地面对 A 的摩擦力减小 D.A 对地面的压力减小
7.如图所示,跨过定滑轮的细绳的两端悬挂着重物 A 和 B,当用一水平力 F 将 A 压在竖直 墙上时,悬挂 A 的绳恰好竖直。已知物体 A 重 GA=10 N,A 与墙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μ=0.4, 水平压力 F=5 N。要使物体匀速下滑,物体 B 的重力应为多大?(不计细绳的质量及滑轮的摩
忽略线的重力及风对线和小朋友的影响(g 取 10m/s2,sin37º=0.6,cos37º=0.8),求:
1 若该小朋友质量为 m 2=20kg,则小朋友对地面的压力 F N 为多大;
2 风筝所受风力 F 的大小。
F
sinα=F
T
0
sin37 …………3
分
F
cosα=F
T
cos
0
37 +
m 1g…………3 分
学海无涯
2014 届高考物理第二轮复习方案新题之相互作用 2 1.如图所示,物体 m 放在质量 M 的斜面体上,m 可沿斜面体匀速下滑。现用一沿斜面向下的力 F 推物体,使其沿斜面向下做匀加速运动,则水平地面对斜面体 A. 无摩擦力 B. 有水平向左的摩擦力 C. 有水平向右的摩擦力 D. 支持力大于(M+m)g
9.如图所示,在粗糙水平地面上放着一个截面为四分之一圆弧的柱状物体 A,A 的左端 紧靠竖直墙,A 与竖直墙之间放一光滑圆球 B,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若把 A 向右移动少许
后,它们仍处于静止状态,则( )
A.B 对墙的压力增大 B.A 与 B 之间的作用力增大 C .地面对 A 的摩擦力减小 D.A 对地面的压力减小
2014高考物理二轮导与练课件:电学实验(75ppt)

核心整合 整合认知 核心要点
知能要点
一、基本仪器及其使用
1.基本仪器
2.使用
(1)电学测量仪器的使用和读数
仪器 电流
表
电 压 表
欧 姆 表
极性
有正、负 极的电 表,电流 由电表 的正极 流入,负 极流出
量程选择 使指针指示比 满偏刻度 1/3 多的位置(这 是选择电表量 程的重要依 据) 使指针尽量指 在表盘的中间 位置左右
(3)除导线、开关和待测小灯泡外,在下列提供的器材中
A.电流表(量程为 0.6A,内阻约为 1Ω)
B.电流表(量程为 3A,内阻约为 0.2Ω)
C.电压表(量程为 6V,内阻约为 2kΩ)
D.电压表(量程为 15V,内阻约为 4.5kΩ)
E.滑动变阻器(阻值范围 0~2kΩ,额定电流 0.5A)
F.滑动变阻器(阻值范围 0~20Ω,额定电流为 2A)
G.电池组(电动势 8V,内阻约 1Ω)
H.电池组(电动势 6V,内阻约 1Ω)
他应选的电流表是
,电压表是
,滑动变阻
器是
,电源是
(填选项前的字母).
(3)由于灯泡额定电压为 6 V,所以电源选 G,电压表应选 C,灯泡额定电流为 0.5 A,电流表应选 A,由于灯泡电阻较 小,滑动变阻器选 F. (4)图线上某点与坐标原点连线的斜率增大,灯泡电阻 增大. 答案:(1)D (2)连线见解析 (3)A C F G (4)增大
kΩ和
V.
(4)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其接入电路的阻值为零.此
时多用电表和电压表的读数分别为 12.0 kΩ和 4.00 V.
从测量数据可知,电压表的内阻为
kΩ.
(5)多用电表电阻挡内部电路可等效为
2014届高考物理第二轮复习方案新题之机械能2.pptx

得轻绳拉力 T、轻绳与竖直线 OP 的夹角 θ 满足关系式 T=a+bcosθ,式中 a、 b 为常数。若不计空气阻力,则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
A. b 2m
B. 2b C.
3b D.
b
m
m
3m
答案:D
解析:当小球运动到最低点时,θ=0,拉力最大,T1=a+b,T1=mg+mv1
2
/L;当小球运动到
最高点时,θ=180°,拉力最小,T2=a-b,T2=-mg+mv22/L;由 mg·2L= 1 mv12- 1 mv22,联立解 22
8.如图所示,一物体 m 在沿斜面向上的恒力 F 作用下,由静止从底端沿光滑的斜面向上做匀 加速直线运动,经时间 t 力 F 做功为 60J,此后撤出力 F,物体又经过时间 t 回到出发点,若
以地面为零势能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回到出发点的动能为 60J
B.恒力 F=2mgsinθ C.撤出力 F 时,物体的重力势能是 45J D.动能与势能相等的时刻一定出现在撤去力 F 之后
r
联解⑤⑥⑦式得:=15 rad/s …………………⑧
滑块在传送带上: mg =ma
…………………⑨
滑块加速时间: t= vc vB a
…………………⑩
滑块位移:
x1
=vBt
1 2
at2
…………………⑾
传送带移动的距离: x2 =vCt …………………⑿
1 小球在 C 点的速度的大小; 2 小球在 AB 段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 3 小球从 D 点运动到A 点所用的时间。 11 题 (15 分)解析:
3kmg t
D.汽车牵引力 F 做的功为
00
A. b 2m
B. 2b C.
3b D.
b
m
m
3m
答案:D
解析:当小球运动到最低点时,θ=0,拉力最大,T1=a+b,T1=mg+mv1
2
/L;当小球运动到
最高点时,θ=180°,拉力最小,T2=a-b,T2=-mg+mv22/L;由 mg·2L= 1 mv12- 1 mv22,联立解 22
8.如图所示,一物体 m 在沿斜面向上的恒力 F 作用下,由静止从底端沿光滑的斜面向上做匀 加速直线运动,经时间 t 力 F 做功为 60J,此后撤出力 F,物体又经过时间 t 回到出发点,若
以地面为零势能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回到出发点的动能为 60J
B.恒力 F=2mgsinθ C.撤出力 F 时,物体的重力势能是 45J D.动能与势能相等的时刻一定出现在撤去力 F 之后
r
联解⑤⑥⑦式得:=15 rad/s …………………⑧
滑块在传送带上: mg =ma
…………………⑨
滑块加速时间: t= vc vB a
…………………⑩
滑块位移:
x1
=vBt
1 2
at2
…………………⑾
传送带移动的距离: x2 =vCt …………………⑿
1 小球在 C 点的速度的大小; 2 小球在 AB 段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 3 小球从 D 点运动到A 点所用的时间。 11 题 (15 分)解析:
3kmg t
D.汽车牵引力 F 做的功为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