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学术论坛清华简与儒家经典专题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合集下载

清华简与先秦时代的黄老之学

清华简与先秦时代的黄老之学

清华简与先秦时代的黄老之学作者:刘成群来源:《人文杂志》2016年第02期内容提要从“天→地→邦→人”的论述序列、“天道论”“因循论”及“利民”“尊君”理念等角度进行考察,可发现清华简《汤处于汤丘》与《汤在啻门》都包含有一定的黄老因素。

尤其是《汤在啻门》一篇已出现四时、五行、刑德、气等明显的黄老观念,此篇在对昼夜四时的强调中也透露出了一定的阴阳思想。

但《汤在啻门》中的“天道”与“五味之气”并没有贯通为道生气的模式,阴阳与德刑没有配位,阴阳与五行也并未合流。

因此可以判断,清华简《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两篇文献,大致处于早期黄老文献向后来较成熟的黄老文献过渡的节点上。

关键词天道因循利民尊君五味之气阴阳德刑五行〔中图分类号〕B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6)02-0011-082015年4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公布了新一批整理成果。

这批成果共收录《厚父》《封许之命》《命训》《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殷高宗问于三寿》等竹简六篇。

其中除《命训》见于今本《逸周本》以外,其他五篇均为传世文献和以往出土材料所未见之逸篇。

在上述六篇当中,《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殷高宗问于三寿》三篇文辞较浅,属于战国时代流传的商代传说。

尤其是《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两篇与战国时代正在兴起的黄老之学有着紧密的关系。

现就《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两篇文献所透露出的一些信息,来分析战国时代黄老之学的兴起与演变,并以此求教于治先秦思想的诸君子。

一、出土文献对黄老之学的激活黄老之学在汉初思想格局中一度处于主导地位乃是不争的事实。

但对黄老之学起源以及具体的演变过程,各种典籍的记载都相对模糊。

对于战国时代兴盛一时的黄老之学,由于焚书坑儒后传统文献的缺失,我们对其所知更是有限。

《史记》一书中存有一些不成系统的记载,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曰:“慎到,赵人。

田骈、接子,齐人。

环渊,楚人。

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

论《周易》在中国儒家经典中的本体地位

论《周易》在中国儒家经典中的本体地位

[收稿日期]2021-02-20[作者简介]康学伟(1958-),男,吉林永吉人,东北师范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经学史,中国思想史。

doi :10.3969/j.issn.2096-2991.2021.03.008第3期2021年5月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 Edition )No.3May.2021本期专栏首先有东北师范大学哲学院康学伟教授所撰《论〈周易〉在中国儒家经典中的本体地位》一文,这是一篇大题目的文章,讨论儒家的基本性格,“六经”的时序与宗旨,“六经”与《周易》的关系,因而建立了《周易》在中国儒家经典中的本体地位。

值得推荐。

再有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讲师田宝祥博士所写《由“心”到“命”:清华简〈心是谓中〉之义理分析》一文,讨论此简的文字义理,与约略同时代的管子、孟子、荀子之类似文字作义理对比,也针对该简各句作义理讨论,所述中肯平实,有学术价值。

最后一篇是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张小星写作的《生活儒学与“哲学训诂学”建构》一文,针对当代中国哲学的理论建构进行反思,指出过去哲学诠释与诠释学诠释进路的不足,主张以生活儒学的开发为基础,展开哲学训估学的研究,庶几可补不足而开新意。

本文表意清晰,明白所指,立场鲜明,虽然可被攻击之点甚多,但大胆而言,意见有担当,可以期待。

(主持人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杜保瑞)(东北师范大学哲学院,吉林长春130024)康学伟论《周易》在中国儒家经典中的本体地位主持人语:[摘要]“六经”由以《诗》为首到以《易》为首,并非出于经今古文学之争,也绝非以产生年代或难易程度简单排序的问题,而是反映了自春秋末年到秦汉年间儒家学术的重要转变,意义十分重大。

从内容上看,《周易》与群经讲的都是“天人之学”,性与天道是其共同的主题。

清华简《楚居》研究综述

清华简《楚居》研究综述

清华简《楚居》研究综述作者:彭华刘文波来源:《关东学刊》2021年第04期[摘要]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楚居》篇的内容,主要涉及楚人的早期的迁徙与居地地点、文化习俗等。

这些内容为我们研究楚人起源、楚国都城地望、楚人的古史传说等提供了新的材料。

清华简《楚居》篇公布后,掀起了楚史研究的新热潮。

十余年来,学术界对《楚居》的研究,主要有历史地名研究、楚人起源研究和《楚居》文本写作研究等三大方面。

学人们所研究的具体内容,又包括楚人与其他周边民族的关系、楚人的早期世系和年代、《楚居》对神话传说的历史加工以及楚人的早期民俗等。

[关键词]《楚居》;历史地名;楚人起源;文本写作;综述[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国家起源研究的理论与方法”(12&ZD133)。

[作者简介]彭华(1969-),男,历史学博士,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刘文波(1996-),男,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成都610064)。

战国时期的孟子说,楚国有一部叫《梼杌》的史书,和晋国的《乘》、鲁国的《春秋》齐名,“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

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孟子·离娄下》)。

遗憾的是,《梼杌》和《乘》后世都没有流传,但大约可以想见,楚国跟鲁国一样对历史的记载是比较重视的,并且是有成果的。

近年来,在长江流域的许多考古活动中都曾有战国时期楚国的竹简出土。

这些楚简的出土不仅给我们研究楚国的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而且证明了楚人对历史的重视,展示了楚人的史学水平。

2008年,清华大学入藏一批战国竹简。

其研究成果整理发布后,有一篇叫《楚居》的文献引起了许多学者的重视。

整理者说,这篇竹简“叙述自季连开始到楚悼王共二十三位楚公、楚王的居处迁徙,内容与《世本》的《居篇》很相类,故定名为《楚居》”。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上海:中西书局,2011年)学者一般认为《楚居》来源于一位楚国史官的记载,而有的学者如赵平安进一步认为《楚居》就是《梼杌》的一部分。

清华简《咸有一德》《说命》真伪考辨(二)

清华简《咸有一德》《说命》真伪考辨(二)

清华简《咸有一德》《说命》真伪考辨(二)六、简文《说命》续辨(上)本文第二、三、四节已完成对简文《说命》“惟口起戎”四句的真伪考辨,此项研究可以认定该文属后世赝作,也可以认定存在一位(或几位)具备一定古文献功底、但见识和能力并不高明的当代张霸。

在本文的这一节和下一节(第六、七节),以简文《说命》上篇和中篇为例,简要说明(除简文“惟口起戎”四句之外的)其他一些作伪破绽,包括整理者对作伪破绽所作遮掩回护(在学理方面)的合理性问题。

为便于读者对照,下面将简文《说命》的上篇和中篇作完整引录。

清华简文《说命上》:惟殷王赐说于天,庸为失仲使人。

王命厥百工像,以货徇求说于邑人。

惟弼人得说于傅岩,厥卑绷弓,绅关辟矢。

说方筑城,縢降庸力。

厥说之状,鹃肩如椎。

王乃讯说曰:“帝抑尔以畀余,抑非?”说乃曰:“惟帝以余畀尔,尔左执朕袂,尔右稽首。

”王曰:“亶然。

”天乃命说伐失仲。

失仲是生子,生二牡豕。

失仲卜曰:“我其杀之?我其已,勿杀?”勿杀是吉。

失仲违卜,乃杀一豕。

说于围伐失仲,一豕乃旋保以逝。

乃践,邑人皆从。

一豕随仲之自行,是为赦俘之戎。

其惟说邑,在北海之州,是惟圜土。

说来,自从事于殷,王用命说为公。

[35]清华简文《说命中》:说来自傅岩,在殷。

武丁朝于门,入在宗。

王原比厥梦,曰:“汝来惟帝命。

”说曰:“允若时。

”武丁曰:“来格汝说,听戒朕言,渐之于乃心。

若金,用惟汝作砺。

古我先王灭夏,夑强,捷蠢邦,惟庶相之力胜,用孚自迩。

敬之哉!启乃心,日沃朕心。

若药,如不瞑眩,越疾罔瘳。

朕畜汝,惟乃腹,非乃身。

若天旱,汝作淫雨;若津水,汝作舟。

汝惟兹说,底之于乃心。

且天出不祥,不徂远,在厥落,汝克宣视四方,乃俯视地。

心毁惟备。

敬之哉,用惟多德。

且惟口起戎出好,惟干戈作疾,惟衣载病,惟干戈生(眚)厥身。

若诋(抵)不视,用伤,吉不吉。

余告汝若时,志之于乃心。

”[36]当代张霸伪造(仿真)简文《说命》的基本思路:(1)按照《书序》,伪造的简文也要有三篇。

清华简:学术史研究新贡献

清华简:学术史研究新贡献

清华简:学术史研究新贡献李学勤清华简是在2008年夏天入藏的,其整理报告《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一辑于2010年底出版,第二辑目前尚在编写中。

这两辑报告共收简10篇,而整批简初步估计有60多篇,因此现在想准确评说这批简对古代学术史研究有怎样的价值,实在是为时尚早。

但即使只就这头两辑来说,已经可以看到清华简在这方面的重要性,这里试谈几个问题。

首先是《尚书》的传流问题。

大家知道,汉初伏生传《尚书》28篇,为今文《尚书》,后来景帝末曲阜孔壁发现《尚书》,增多16篇,为古文《尚书》,其后又有杜林得于西州的“漆书”古文。

古文《尚书》久已散佚,东晋以后流传的《孔传》本宋代以来屡经学者质疑,也一直有论作为之翻案。

清华简中有《尚书》一类书籍20余篇,有的是今文《尚书》有的,如《金縢》,有的是见于孔壁古文或百篇《书序》的,如《尹诰》(即《咸有一德》)、《说命》,还有一些是今古文都没有的。

以清华简《尹诰》与《孔传》本《咸有一德》比较,很容易看出后者是晚出的依托之作,种种辩解都是徒劳的。

清华简还有几篇,如《皇门》、《祭公》,汉代以来收录于《逸周书》,而在竹简中居于与《尹诰》、《金縢》等同样的地位。

这证明在汉代还曾有不少这一类文献传流,只是由于不见于百篇《书序》或类似原因,被屏于《尚书》之外,现今我们对之就应该刮目相看了。

不管是《皇门》还是《祭公》,其所体现的思想特点都和《尚书》中的《周书》各篇一致,足以证明后来的儒学确实是继承和发展了西周占统治地位的观念传统。

传统的看法是,孔子删《书》,选定百篇,篇名见于《书序》,清华简虽有《尚书》,却不能证实这一点。

特别是简里虽然有《金縢》篇文,原来用的篇题乃是“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并不像《书序》那样标为“金縢”。

这至少表明,把篇文抄写到简上的人没有见过《书序》。

1 / 1其次是《左传》的可信性问题。

《左传》一书,传为西汉张苍所献,出现之后即在学者间引发争论。

争论的焦点,本来是传文是否与《春秋》经文互为表里,到了近代,竟有著作怀疑《左传》记事的真实性,如日本津田左右吉的《左传的思想史研究》可为代表。

清华简伍《汤在啻门》札记四则

清华简伍《汤在啻门》札记四则
4. 型情以不方,是胃美刑
型情以不方,整理者(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2015: 147)读为“刑轻以不方”:
情,读为“轻”。此与楚文字习见之“ ”写法不同。方,害。 程燕(2015)认为:
我们怀疑可以不改读,此句意为:刑在使用时不害人就是美刑,刑法制度变 化不定就是恶刑。 暮四郎(2015a)读为“静”:
《春秋穀梁传·隐公九年》:“阴阳错行,故谨而日之也。”刘向云:“是阳不
A 第 19 楼发言。 B 第 26 楼发言。 C 我们怀疑该字或可读为“结”。繲,见母锡部。结,见母质部。锡部和质部上古音也有联系, 比如说存在谐声的例子。结,郁结、聚积。《庄子·在宥》:“云将曰:‘天气不和,地气郁结,六气不调, 四时不节。今我愿合六气之精以育群生,为之奈何?’”《楚辞·九思》:“仰长叹息气噎结。”《楚辞·九 章·悲回风》:“气缭转而自缔。”王逸注:“思念紧卷而自结也。”洪兴祖补注:“结,不解也。”“朁解” 释读为“潜结”,意思是五味之气潜藏郁结。当然,这两个字在音韵上并不十分妥帖,所以只是推测。
·34·
汉字汉语研究
暮四郎(黄杰)(2015b)指出“繲”与上文“九月 章”之“ ”是同一个字 A。 后来进一步申论(2015c):
“ ”似可读为“荣”(耕部匣母)。“荣”意为盛、显,与“章”义近连用…… 此处“ (荣)章”当是指经过九个月,胎儿的形体已经十分显著。在“朁 发绐” 中,我们将“朁”读为“炎”,“ ”读为“荣”,也能与“朁(炎)”构成义近并列的关 系。B 王宁(2015)认为:
A 第 5 楼发言。 B 假如“亡”不读为“无”,或可直接理解为动词,丧亡,丧失。“亡成”即丧失掉了“成邦”这 件事,但我们认为读为“无”似更加妥帖。
·38·

重构道统,回归中道:清华简《保训》中道传承双重维度与统合孟荀

重构道统,回归中道:清华简《保训》中道传承双重维度与统合孟荀

第29卷第1期邯郸学院学报2019年3月V ol.29 No.1 Journal of Handan University Mar. 2019重构道统,回归中道:清华简《保训》中道传承双重维度与统合孟荀杨家刚1, 2(1.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北京100872;2.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伯克利94804)————————————————————————————————————————————摘要:清华简《保训》以文王训诫太子发之形式叙述先秦“中”之传授谱系,学界多有讨论。

今重新解读清华简《保训》文本结构与思想内涵,可见此篇中文王所述“中”之传授分为两部分,各有明显段落特征,且其思想内涵各有侧重,舜之部分侧重德行之“中”,而上甲微至成汤部分侧重治道之“中”,篇中文王藉此两则历史叙事诫寓篇中太子发兼顾内在德行与外在治道,如此始全面继承“前人”所传之“宝训”。

以此绘制《保训》中道思想传授图,可见此传授谱系不仅为历时性纵向谱系,亦是兼及德行与治道之内外双重之横向系统,由此构成《保训》中道传承之完整立体系统。

由此审视传统儒家道统论基于梅献本《尚书·大禹谟》“十六字心传”所构建道统谱系与中道传承内涵,可见汉唐与宋明之阐述各有偏颇,汉唐侧重治道,宋明侧重“道心”“人心”之德行论述,实则将“十六字心传”之重心由“允执其(厥)中”移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偏离道统论以“允执其中”为基点之本有之义,实则作为道统传承标识意义之中道兼有“内圣—德行—中”与“外王—治道—中”之双重维度。

而通过考察先秦思想史,可见荀子于中道传承及阐释运用等有重要推进,且据学者考察,清华简之语言或思想亦多有与《荀子》相通之处。

近年来,梁涛老师倡导统合孟荀、重构道统,提出“新四书”与“新道统”说,且于讨论清华简《保训》时亦曾强调荀子于道统传承之重要地位。

结合讨论,清华简《保训》之中道传承谱系及双重内涵之阐释更为重构道统、兼顾孟荀描绘理论架构之图式。

虞舜与九嶷大舜文化研讨会综述

虞舜与九嶷大舜文化研讨会综述

第34卷第2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4 No.2 2013年2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eb.2013“虞舜与九嶷”大舜文化研讨会综述张京华(湖南科技学院 濂溪研究所,湖南 永州 425100)摘 要:“虞舜与九嶷”大舜文化研讨会于2012年9月26-27日在湖南永州宁远召开,参会学者70人,参会论文54篇。

清华大学教授、海内著名专家李学勤先生的文章《虞舜在中国早期文明史上的地位与贡献》,以提纲挈领的风格,讨论了9个方面的问题。

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唐之享会长的文章《促进民族融合的伟大历程——试论舜帝南巡的历史意义与精神遗产》,从历史意义与精神遗产等多方面,探讨舜帝南巡在民族融合中的伟大贡献。

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谢玉堂会长的长文《舜葬九疑的新思考》,提出并解答了两个问题:(1)舜在百岁高龄的晚年为什么还要去江南巡狩?(2)舜为什么身葬九疑?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为“虞舜与九嶷”,会议收到“舜葬九嶷”主题论文14篇,“舜帝南巡”主题论文4篇,合计论文18篇,是近年来关于虞舜与九疑山关系问题的最为集中的探讨,论文从数量到质量,都有较大突破,为今后的递进研究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

此外,在“舜文化”的文化史研究、“舜文化”的精神史研究、“古史研究”、“家庭伦理、勤政廉政、和谐社会”研究、“舜文化”与旅游经济研究、“文学、诗学、美术”研究等6个方面,也有相关探讨。

关键词:虞舜与九嶷;舜葬九嶷;舜帝南巡;大舜文化研讨会;会议综述中图分类号:K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3)02-0008-06一“虞舜与九嶷”大舜文化研讨会于2012年9月26-27日在湖南永州宁远召开,参会学者70人,参会论文54篇。

清华大学教授、海内著名专家李学勤先生的文章《虞舜在中国早期文明史上的地位与贡献》,以提纲挈领的风格,讨论了9个方面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泰山学术论坛:“清华简与儒家经典专题”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首发)吕庙军邯郸学院文史学院2014年12月4日至7日,由山东省教育厅主办,烟台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学术研究所、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承办,中国先秦史学会、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协办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以下简称清华简)与儒家经典专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烟台大学举行。

来自美洲、欧洲、亚洲等国家和地区的5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对清华简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此外,《文物》杂志社李缙云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吴长青主编、《寻根》杂志郑强胜编审、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孙国志主编等期刊、出版社同志莅会。

会议由清华大学李学勤教授、烟台大学江林昌教授联合召集。

开幕式由烟台大学副校长江林昌主持,烟台大学校长房绍坤代表学校致辞,指出这次会议是继2010年泰山学术论坛开坛以来又一次由烟台大学承办的论坛。

该次论坛将对中华儒家经典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清华大学赵平安教授受李学勤先生委托代表清华大学致辞,指出自清华简入藏以来,学界取得了众多的研究成果,其中有热点,也有亮点,但对清华简的研究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

烟台市副市长张广波代表市政府致辞对广大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并介绍了烟台的历史文化和当今经济发展概况。

美国芝加哥大学夏含夷教授、达慕思大学艾兰教授、清华大学李学勤教授、北京大学董珊教授、山东大学林忠军教授、烟台大学兰翠教授等出席了开幕式。

众所周知,自2008年清华简入藏清华大学至今,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已出版了四辑《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

而清华简第五辑报告书稿也已交付上海中西书局,大概于2015年3月底付梓出版。

本次会议主要针对清华简第四辑《筮法》、《别卦》与儒家《周易》、《周礼》经典等内容进行专门研讨。

来自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等高校、科研机构的多名教授、博士参与了探讨与发言。

同时,与会学者还就清华简第一、二、三、五辑的重要历史文化问题进行了专门讨论。

除了直接与清华简内容相关的研究外,与会学者还探讨了包括上博简、新蔡简等其他简帛在内的出土文献与古史问题的研究。

会议特邀李学勤先生首先作大会主题报告。

李学勤先生首先简要介绍了清华简的发现、内容、时代等学者关注问题,指出清华简出土时间约在2006年左右,由于这批竹简系盗窃,故在何地出土无法知道;清华简的主要内容属于经史类儒家经典,这批竹简共有2388枚,加上小碎片大约2500枚左右,估计地下原有1700至1800整支;清华简通过考古学、古文字学判定属于战国中期偏晚与晚期之间,经过碳十四测定系公元前305加减30年即前300年左右,与估计时间相当。

值得注意的是,清华简的书写年代不等同于简的内容时代。

生活于战国时期的孟子、庄子、屈原三子不曾见面,孟子有可能看到过简的内容。

接着,李学勤先生介绍了清华简《筮法》保护和整理情况:清华简最初到达清华,已经散落,可能在地下已散落,也可能在流传过程中散落。

恢复原状用了长久时间。

其中有一卷筒即筮法简,保存成卷,样子十分宝贵。

筮法简非常完整,不存在排次问题,其中发现数字卦、数字符号的卦。

与之前在湖北孝感发现的西周昭王时期的青铜器安州六器中方鼎相似。

上个世纪50年代西周甲骨文也发现数字卦。

1978年冬长春召开古文字会议。

张政烺的《周文王演周易》提到数字标识,开始正式讨论,唐兰先生认为是文字,我认为与数字有联系。

天星观简也有数字卦。

张政烺先生结合甲骨、金文、楚简一起研究,指出奇数是阳爻,偶数是阴爻。

此后讨论一直不绝。

随着材料不断发现,但没有系统的,《筮法》是有系统的材料。

此前是学者综合的观点;现在是集体的的观点,不是一人的。

最后,李学勤先生就清华简《筮法》研究提出了五点认识与五个问题。

五点认识:一是筮法是用蓍草占卜的一种体系;二是筮法数字卦一定表示为两个并列的六画卦,看到的筮例一定是一对,楚简即使窄也要并写,分四个位;三是筮法占筮吉凶、解卦象时与《周易》卦爻辞无关,且无别卦名称;四是筮法八经卦的名称与《周易》不同;五是卦位图是最早的,与后天八卦不同。

五个问题:一是看了《筮法》简,问题反倒没有解决,反而更多了。

对“商代和西周数字卦与楚简是一脉相承的”观点需要论证,因为其间有明显不一样的地方。

二是《周易》卦画是否由数字转变来的?三是卦位图坎离反转,不是画反了。

四是商和西周两种占法分有七和无七,数字卦是否继承商、西周的数字卦?为何不用七而用一?五是别卦的卦序有何意义?本次学术研讨会包括主题学术报告、分组学术讨论、清华简整理团队介绍清华简第五辑内容三个环节。

李学勤先生主题学术报告之后,分别由美国达慕思大学艾兰教授、美国芝加哥大学夏含夷教授、山东大学林忠军教授、美国达慕思大学邢文教授、北京大学董珊教授、河南洛阳市文物管理局蔡运章教授、台湾东华大学魏慈德教授、美国理海大学柯鹤立教授、复旦大学郭永秉教授、台湾国立清华大学黄冠云教授、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季旭升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范丽梅教授作主题学术报告。

艾兰教授的《禅让传说的兴起:竹简中的新据》指出新出土的战国竹简并不支持顾颉刚所假设的尧让位舜的传说源自墨家的说法,但竹简提供了战国时期人们对禅让传位手段具有广泛兴趣的新的证据,并提出了这种兴趣产生的四种重要因素。

夏含夷教授的《筮法还是释法——由清华简<筮法>重新考虑<左传>筮例》认为中国古代不但有《大衍》筮法和清华简《筮法》,而且还有《归藏》或许包括《左传》“某卦之某卦”的筮法。

中国先秦时代的几种不同的筮法不一定要完全一致,有的可能彼此矛盾,没有必要一定要找出统一的解释。

林忠军教授的《试论清华简<筮法>》重点探讨了清华简《筮法》与《周易》大衍筮法、与早前出土的数字卦、与传世辑本及出土《归藏》之间的相近或密切关系。

邢文教授的《清华简与国家精神》指出我们现在整理研究清华简,学习、体悟、反思清华简中相关的儒家经典,不仅在于发掘其现实意义,而且在于探讨、确立与弘扬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核心的国家精神。

董珊教授的《占卜的理论与实践》以丰富的考古资料全面系统地阐释了占卜理论与实践的发生和演变过程。

蔡运章教授的《清华简<卦位图>哲学思想考辨》指出清华简《筮法》篇的“《卦位图》、《人身图》”受到《说卦传》的深刻影响,展示了《周易》哲学“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是先秦易学发展成熟的具体标志、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易学图式。

魏慈德教授的《谈<别卦>的卦序与卦名及其与<筮法>的关系》讨论了《别卦》与帛书《周易》的卦序与卦名及其与清华简《筮法》的关系。

柯鹤立教授的《巽之祟》主要探讨了巽卦与女性生育的关系及其具有的神力。

郭永秉教授的《清华简与古史传说》分别考察了清华简《系年》“帝(禘)帝”、“土帝天神”,《保训》所载尧舜,《良臣》所记舜禹之臣等古史观念和传说。

季旭升教授的《从<筮法>与<周礼>谈占筮“三十三命”》并结合《周礼》之《大卜》、《筮人》与清华简《筮法》之《十七命》综合探讨了“三十三命”的内容。

黄冠云教授的《周公、<金縢>与<鸱鸮>》通过《金縢》的三种文本阐释了《鸱鸮》诗与周公心志的关系。

范丽梅教授的《清华简<金縢>、<祭公>“不豫有迟”的经典意涵》通过语音关系与书写形式的考察,揭示了“有迟”在经典语句中不仅表达缓慢的状态,还形容着先秦思想有关身体、心志、血气修养的状态。

“有迟”与“委迟”、“迟迟”等书写形式均表达身心气三位一体样态的“委蛇”与“威仪”的语义场,是立足于深刻的身体思维所作的经典表述。

分组学术讨论分为清华简第四辑《筮法》研究与清华简其他研究两组。

第一组为清华简《筮法》专场。

山东大学刘大均《读清华简<筮法>》探讨了清华简《筮法》的时代、性质及其发现学术价值,指出《筮法》应当是战国时代数术之士的作品。

上海师范大学刘光胜教授的《清华简<筮法>与<周易>卦画之谜》指出清华简《筮法》展现了筮数演变为卦画的具体过程,为“卦画源于筮数”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支撑;从爻体生成过程看,八、七才是《周易》卦画的真正前身。

山东大学李尚信教授的《关于清华简<筮法>的几处困惑》通过对“六虚”与“五虚”、“参吉同凶”与“众胜寡”、“恶爻”、“乾坤运转”本义等问题的矛盾与困惑的考察,指出清华简《筮法》有伪作的嫌疑。

山东大学张克宾教授的《论清华简<筮法>卦位图与四时吉凶》指出清华简《筮法》与《说卦传》有密切的关系,可能是战国中期糅合《归藏》、《周易》以及某些占验之术的产物,其占断方法有些杂乱,理论上不够成熟、完美。

山东大学张文智教授的《从清华简<筮法>等出土文献中的相关内容看京房“六十律”及“纳甲”说之渊源》结合秦简《日书》与清华简《筮法》等出土文献中的内容,探讨了京氏“六十律”及“纳甲”说的渊源。

山东大学董春博士的《论清华简<筮法>之祟》重点讨论了清华简《筮法》的占祟理论和意义。

曲阜师范大学刘彬教授的《清华简<筮法>筮数的三种可能演算》采用数论方法对五十六、五十七、五十八根三种蓍草数筮占演算加以证明,并分析了清华简《筮法》六个筮数出现的概率规律和原因。

武汉大学黄杰博士的《清华简<筮法>补释》对清华简《筮法》中文字释读、卦象、简文内容进行了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蔡飞舟的《清华简<筮法>补释》对六虚、八卦吉凶等进行了考察。

清华大学贾连翔博士的《谈数字卦的名称概念与数字卦中的易学思维》探讨了数字卦名称的由来以及易学与数字卦的关系。

清华大学程浩博士《辑本<归藏>源流考》认为所谓传世《归藏》的源头是汲冢所出的类似清华简《别卦》、王家台《易占》、北大简《荆决》、清华简《筮法》等易类文献的汇编,其中包含了一种在战国时非常流行的筮占理论体系,但不一定与《周礼》所记《归藏》有实际联系。

中国传媒大学姚小鸥教授、高中华博士的《关于清华简<筮法>“雠”命解说的若干问题》指出简帛文献所见《周易》以外的其他《易》类文献多本《诗》语设占,战国时期《诗》、《易》并传,彼此影响之大、浸润之深。

北京师范大学李锐教授的《读清华简<筮法>札记》指出清华简《筮法》与包山简等用于解卦的文本有同有异,同大于异;《筮法》并不能完全用于解读甲骨、金文中的数字卦。

烟台大学江林昌教授、孙进教授《由清华简论“颂”即“容”及其文化学意义》通过考察清华简《周公之琴舞》(又作《周公之颂诗》),确认“颂”即“容”,表现为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结构,并阐释了其宗教学和政治学功能,揭示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心理机构与民族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