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中外民俗-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民俗(二)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总结(3)西南部分少数民族的民族民俗

苗族彝族白族纳西族傣族藏族分布区域贵州、云南、湖南、重庆、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市区。
四川、云南、贵州、广西。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散居昆明、元江、丽江、兰坪以及贵州等地。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在四川、西藏,以及云南、四川间的泸沽湖畔。
西双版纳、德宏两自治州,其次为耿马、孟连、新平、元江等自治县。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主要聚居区是西藏自治区,其次分布在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省。
语言文字属汉藏语系。
建国后创制了拉丁字母拼音文字,通用汉语文。
属汉藏语系,彝文属音节文字,经整理的规范彝文已正式使用。
属汉藏语系,通晓汉语言文字。
属汉藏语系,东巴文和哥巴文仅是东巴教东巴使用的文字;通用汉语文。
属汉藏语系。
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有卫藏、康巴和安多三种方言。
藏文是七世纪前期参照梵文创制的宗教信仰信仰万物有灵或多神鬼,也信仰天主教、基督教。
流行多神崇拜,祭司称毕摩。
属多神信仰,多数人信佛教,少数人信道教。
奉祀“本主”(保护神)是白族宗教信仰的明显特点。
普遍信仰东巴教,部分纳西人信仰藏传佛教,极少数信仰道教、基督教。
普遍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
早期信奉原始宗教苯教,七世纪开始信仰佛教,大部分人信仰藏传佛教。
文化艺术银饰工艺品、蜡染、织锦、刺绣等享誉国内外。
常用歌舞表达感情,有“飞歌”、芦笙舞、铜鼓舞、踩堂舞等。
大理古城、石钟山石窟均具有鲜明的白族民族文化特点。
白族调是民间音乐。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即大研镇);东巴文及哥巴文书写的东巴经数千卷;《创世纪》等三部史诗;丽江古乐和丽江壁画。
东巴教、东巴经、东巴文学艺术。
有自己的历法、文献和民间文化艺术。
著名的孔雀舞和“赞哈”(歌手)演唱民间叙事长诗《召树屯与楠玛诺娜》、《娥并与桑洛》古代建筑以布达拉宫为代表,有众多的藏传佛教寺庙;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之一;以藏医名著《四部医典》与藏传佛教经典《甘珠尔》、《丹珠尔》为代表的古典文献遗存在全国各民族中,仅次于汉族;藏医学、藏戏、唐卡、“锅庄”、“热巴”、“羌姆”等藏族民间舞蹈举世闻名。
旅游与中外民俗

旅游与中外民俗院系:专业:班级:学号:姓名:因为我是湖南人,湖南最多的民族就是土家族。
因此就借此机会向所有人介绍如此富有神奇色彩的民族吧!土家族是湘、鄂、渝、黔毗连地带的一支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麓的10万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主要分布于湘鄂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人口数为8028133人,仅次于壮、满、回、苗、维吾尔族,在全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排第六位,在湖南省264万、湖北省227万,重庆市约150万,贵州省143万,还有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土家族。
土家族之衣土家族服饰,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衽开襟,滚镶同层花边,下着八幅罗裙,裙上绣有花纹、图案,有的穿裤,裤脚有花边。
妇女多绾髻、戴帽或用黑布缠头,喜欢戴耳环。
年轻男子着对襟短衣,扣子很多。
老年人穿有领的大襟衣。
小孩戴菩萨帽。
无论男女都裹青、蓝或白布裹腿,四季不离。
土家族之食土家族人勤恳耕山,善于渔猎,并在冬春季节“赶仗”(围猎)。
主食多以玉米、小米、荞麦、甘薯为主,吃大米较少。
爱好喝酒,喜食辣椒、山胡椒,习惯做腊肉、甜酒、习惯喝凉水、热天待客,首先是一碗凉水冲甜酒。
最喜欢吃糯米粑粑、糯米团馓和火炕腊肉.男人喜欢用牛肉下酒, 户户自酿糯米、小米甜酒.大都喜欢吃辣椒、花椒和山胡椒.特别是辣椒, 有的人每餐不离, 据说是因为“丛岩邃谷间, 水泉冷冽, 岚瘴郁蒸, 非辛味不足以温胃健脾。
”土家人好客, 客人进屋, 热天先喝一碗糯米甜酒冲凉水, 冬天先吃一碗开水泡团馓, 然后再吃饭喝酒.他們以吃大片子肉, 喝大碗酒为荣, 认为切细肉和用小酒杯是"小气"。
他们还特别喜欢吃一种油茶汤.用食油把茶叶炸黄后加入少量的水煮沸, 成褐色茶浆时加水稀释, 放入食盐、大蒜、胡椒和其他佐料, 其味可口。
土家族之住土家人的住房多为木屋瓦房。
小康之家以三柱四棋为正屋,殷实人家有五柱八棋,还有七柱十二棋和“四合天井”的大院。
少数民族风俗文化

少数民族风俗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文化。
以下是我对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一些了解。
1. 藏族风俗文化:藏族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族之一,他们信仰藏传佛教,每年都会举办盛大的祈福仪式,如藏历新年、白玛赛马会等。
藏族人还以婚礼仪式著称,结婚时,男方要向女方家庭表示诚意,提供一定数量的牛、羊、金银器皿等礼物。
2. 傣族风俗文化:傣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等地,他们有着丰富多彩的节日,如泼水节、火把节等。
泼水节是每年四月傣族的传统节日,人们互相泼水,象征着洗净污浊、祈求新年吉祥。
而火把节则是祈祷五谷丰收的仪式,人们手持火把绕山而行,形成壮观的场面。
3. 朝鲜族风俗文化: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朝鲜族有自己的婚礼仪式,新娘要穿上华丽的朝鲜族传统装束,新郎则要带一顶有羽毛和丝线装饰的帽子。
朝鲜族还有丰富多样的民间舞蹈和音乐,如牛皮鼓舞、融剧等。
4. 瑶族风俗文化: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等地,他们有着独特的服饰和节日。
瑶族女子着装华丽,有特色的是婚礼当天,新娘会穿上镶嵌有白水晶和珠宝的传统服饰。
瑶族还有自己的舞蹈和音乐,如花灯舞、锣鼓舞等。
瑶族人还讲究礼节,大事小事都要举行祭祀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5. 维吾尔族风俗文化: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他们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
维吾尔族有独特的服饰和舞蹈,男子们会穿上精美的维吾尔族传统服饰,在婚礼上进行舞蹈表演。
维吾尔族还有丰富多彩的节日,如若加孜节、库尔班节等,人们会相互祝福,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6. 哈萨克族风俗文化: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等地,他们是中国著名的游牧民族。
哈萨克族人主要信仰伊斯兰教,在节日和婚礼上,会举行富有宗教色彩的仪式。
哈萨克族还有自己的民间乐器和舞蹈,如马头琴、阿依帕木舞等。
探索西南边境的少数民族文化

探索西南边境的少数民族文化西南边境是中国的多民族地区之一,这里居住着众多的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特点。
本文将探索西南边境的少数民族文化。
西南边境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广西等省份,这里生活着大量的少数民族,如彝族、苗族、壮族等。
这些民族不仅在语言、衣着、风俗等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还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传统习俗。
首先,彝族是西南边境地区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
他们主要居住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他们的民间音乐和舞蹈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的传统舞蹈动作独特,舞蹈服饰绚丽多彩,以鲜艳的色彩和优美的舞姿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此外,彝族的传统节日也十分有特色,如火把节、三月三等。
这些传统节日举办时,人们会穿着彝族传统服饰,进行各种传统仪式和活动,非常热闹。
其次,苗族是西南边境地区的另一个重要少数民族。
他们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等地。
苗族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化,音乐、舞蹈、民间歌谣都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苗族的“赛龙舟”文化非常有名,每年端午节举行的“赛龙舟”比赛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
此外,苗族的服饰也十分特别,女子喜欢戴着银饰,男子则喜欢戴着角冠。
苗族的传统节日,如苗年、芦笙节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壮族是西南边境地区的又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他们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有着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文化传统。
壮族人民喜欢唱山歌、跳广场舞,喜欢举办盛大的婚礼和祭祀活动。
壮族人民崇尚自由与浪漫,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强的意志来面对生活。
壮族的服饰也十分美丽,壮族的服装以色彩鲜艳、花饰繁复著称。
此外,壮族的传统节日,如歌墟、火把节等也是壮族文化的独特之处。
总的来说,西南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非常丰富多样,彝族、苗族、壮族等众多少数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特点。
他们的音乐、舞蹈、服饰、习俗等都体现了他们的传统和习惯。
通过探索西南边境的少数民族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多样性,也能够更好地欣赏和享受这些独特的文化遗产。
中外民俗ppt课件

少数民族民俗
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民俗文化。少数民族民俗 包括服饰、饮食、节庆、婚俗等方面,如苗族的苗年节、壮族的铜鼓节 、回族的开斋节等。
少数民族民俗重视家族和社区的和谐,许多节庆活动都是以家族或社区 为单位进行的。在服饰方面,各民族的服饰色彩斑斓,图案特殊,具有
浓厚的民族特点。
02
中国民俗概览
汉族民俗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汉族民俗包括传统节 日、婚丧嫁娶、饮食文化等方面,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汉族民俗重视家庭观念和孝道,强调家族的传承和团结。在婚丧嫁娶方面,汉族民 俗有着繁琐的仪式和规矩,体现了对婚姻和死亡的敬畏之情。
汉族的饮食文化也独具特点,八大菜系各有千秋,体现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和风味。
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也十分丰富,不同民族的食物和饮食习惯都有所不 同,反应了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中国民俗的特点
中国民俗具有多样性
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因此民俗文化也具有 多样性。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民 俗文化,这种多样性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特点 之一。
中国民俗具有实用性
中国民俗文化重视实用价值,许多民俗传统都是 为了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例如, 节庆活动往往与农耕生产有关,反应了人们对自 然的敬畏和利用。
研究发现,中外民俗在传承进程中都受到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一些
传统习俗和信仰逐渐被淡化或改变。
03
民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民俗不仅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还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例如,节日庆祝活动可以促进社区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对中外民俗研究的建议和展望
加强跨文化交流 与合作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_中国的少数民族__西南少数民族

三、白族
1、白族的分布:
白族80%聚居在大 理白族自治州,其 余散居在昆明、元 江、丼江、兰坪, 以及贵州毕节、四 川凉山和湖南桑植 等地方。
2、白族的语言文字:
白族有自己的语言,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3、白族的服饰:
白族历史上有许多发明创造和优秀作品,代表 是《太和更漏中星表》和《洞天验方书》。
白族崇尚白色。大理男子喜穿白色对襟上衣, 外套黑坎肩,下着深色长裤。女子大多穿白色 或浅色上衣,外套红色或黑色丝绒坎肩,腰系 绣花短围裙;下着蓝色或白色宽裤,足登绣花 “百节鞋”;喜戴耳环、手镯等首饰。外出时, 男女多戴“大理草帽”。
五、苗族
1、苗族的分布:
苗族主要居住在贵州、云南、湖南、重庆、 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市区。在黔东南和湘 鄂渝黔的亣界地带有较大的聚居区,其中以 黔西南、黔南、黔东南等自治州最集中。
2、苗族的语言:
苗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族原无统一文字, 建国后创制了拼音文字,幵通用汉语。
3、苗族的房屋:
苗族一般都在依山 傍水处建寨,聚族而 居。住房一般为木结 构干栏式的平房或楼 房。平房大部分分为 三间,中为堂屋,供 接待客人和吃饭之用, 两边分别作卧室和厨 房。
5、纳西族的房屋:
丼江坝区纳西族的房屋多系土木瓦结构,普 遍采用“三房一照壁”的形式,正房较高,偏 房略低;山区民居多系木楞房,上盖矯片。
6、纳西族的节日:
纳西族有本民族的独特的传统节日三朵节。 它是纳西族的传统节日,三朵是纳西族千百年 来笃信的保护神,过去每年农历2月和8月羊日, 各地纳西族都到丼江白沙三朵阁(俗称北岳庙) 和各地三朵阁丽行隆重祭拜活动,幵迚行各种 文娱活动。1 986年8月丼江县决定将每年农历2 月初8日祭拜三朵活动定为纳西族传统节日。
探秘千户苗寨体验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化

探秘千户苗寨体验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国西南地区,隐藏着许多美丽而神秘的少数民族寨子。
其中最有名的之一就是千户苗寨,它位于贵州省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千户苗寨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浓厚的民族文化和壮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于世。
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千户苗寨,希望能够亲身体验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文化魅力。
千户苗寨是一个由苗族人居住的村庄,以其分布有千户人家而得名。
每天,数以百计的游客涌入寨子,探寻苗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一进入寨子,游客便会被那些装饰华丽的苗族民居所吸引。
苗族人的房屋通常由木材建造而成,外墙上镶嵌着五颜六色的竹板。
其中一种建筑风格被称为“跳板楼”,这种独特的结构使得整个寨子呈现出错落有致的景象。
在千户苗寨,我认识了一位名叫王伟的苗族青年。
他带领我参观了寨子周围的山林和田野,向我展示了苗族人的农耕文化。
苗族人依靠种植稻谷和玉米维持生计,所以他们非常了解土地和农作物的特点。
王伟向我展示了他的农田,耐心地解释了不同农作物的种植方法和农事技术。
在千户苗寨,我还学到了许多有关土地保护和可持续农业的知识。
除了农耕文化,苗族人还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和艺术表演。
在千户苗寨,我欣赏到了苗族舞蹈和歌曲的精彩演出。
苗族舞蹈通常具有独特的动作和节奏,能够表达出情感和故事。
每年的苗族新年,整个寨子都会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邀请各个寨子的苗族人一起唱歌跳舞,共庆节日。
参与这些庆典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苗族人民的热情和豪迈。
在千户苗寨,我还发现了许多有关苗族服饰和手工艺品的宝藏。
苗族人擅长制作各种各样的织物和刺绣,他们的作品精美而独特。
我跟随王伟进入当地的艺术工坊,看到了他们如何用手工制作出华丽的苗族服饰和饰品。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苗族人的创意和技艺,也是他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探秘千户苗寨让我对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认识到,少数民族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宝藏是无价的。
千户苗寨展示了苗族人独特的建筑、农耕、音乐、舞蹈和手工艺品,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全面的认知。
西南少数民族2-2

西南少数民族2-2★单选题:>1.传统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是:( )A. 家族B. 社区组织C. 社团组织D. 帮会2.族产的来源途径一般不包括:( )A. 先世遗产及其增值B. 政府资助C. 富贵族人捐纳D. 族众捐献3.除家族中的日常民俗事件、紧急突发事件外,家族组织成员要集体参与的最重要例行活动是: ( )A. 族人婚嫁B. 祭天敬地C. 祭祖D. 族人丧礼4.家族组织民俗中,( )用于维持家族内部秩序、保护家族的利益,使家族统治在制度化、条文化中得以定型和强化。
A. 家谱B. 族规C. 族产D. 家乘5.诞生礼中最重要的仪式环节是( ),因为其标示了新生命诞生阶段的完满结束。
A. 满月B. “洗三”C. 贺生D. 报喜6.下列哪一种不属于民间丧葬歌舞:( )A. “窝热热”B. “金再再”C. “莫搓搓”D. 指路经7.明清以来,各地流行让孩子在神或僧道前“记名”为弟子但不剃度出家,华北地区称这种记名僧为 ( )A. 布袋和尚B. 跳脚和尚C. 记名和尚D. 寄名和尚8.以下哪个民族群体至今尚保留着给年届13岁的男孩行“穿裤子礼”、给女孩行“穿裙子礼”的习俗,以宣告其转入成年阶段( )A. 苗族B. 瑶族C. 哈尼族D. 纳西族摩梭人9.( )在殷商时较盛行,成为商代墓葬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类型。
A. 二次葬B. 屈肢葬C. 俯身葬D. 割体葬10.户撒、腊撒一带地区的阿昌族在每年农历十月二十六日举行的节日是( )。
A 、鲜花节B 、十月节C 、会街节D 、盘王节★多选题:>1.社会组织民俗的分类大致可以从( )角度来进行。
A. 组织行为B. 组织程序C. 组织的功能要素D. 组织的环境要素 2.社团组织民俗的类型可分为:( )A. 行业社团组织民俗B. 商会C. 帮会D. 民间社交团体组织民俗父系家庭母系家庭双系家庭单亲家庭出生礼俗成年礼俗婚姻礼俗丧葬礼俗灵魂存在灵魂不死慎终追远送子观音碧霞元君金花夫人花婆小孩家庭出身不好小孩身体不好,经常生病小孩命相中五行缺少金、木、水、火、土之类的东西小孩的属相与父母相克标示性成熟意味着行为独立可以恋爱结婚要求开始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哈巴节”、转山节、花街节、新米节、祝著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族木雕
白族木雕
白族碑刻
白族美术-碑刻 白族的碑刻: 白族的碑刻历史悠久,有
汉文碑与白文碑之别。白族碑刻清代尤以 墓碑为盛。这些丰富的碑刻是研究白族的 历史、文化、艺术的重要资料。
白族碑刻
白族碑刻
白族的绘画
白族的绘画: 唐南诏时代,有《南诏图 传》,又名《南诏中兴国史画卷》,长约 5.73米,宽约0.3米,为南诏国忍爽张顺 和王奉宗于中兴二年(889年)组织绘制而 成。今藏日本京都友邻馆。
白族绘画
白族绘画
彝族
彝族,现有人口657.2万。主要分布在云 南、四川、贵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彝语属汉藏 语系藏缅语族,彝族文字是一种音节文字, 形成于13世纪。
彝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与祖 先崇拜。云贵地区部分彝族受道教和佛教 影响。
彝族服饰
彝族服饰古朴、独特。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彝族 人民有不同的服饰习俗,大致可分为凉山型、 乌蒙山型、红河型等。凉山的彝族成年男子往 往在脑后留一绺长发,象征男性尊严不可侵犯, 俗称“天菩萨”。他们还喜欢用青布包头,在 前额处扎出一长锥形结,俗称“英雄结”,以 示英武气概。凉山彝族姑娘的三节裙是用三种 不同花色的布料拼成,跳舞时宽宽的裙摆随风 飘起,像一朵大大的喇叭花,而她们的花包头 则被看作自由、幸福的象征。
白族的服饰
白族尚白,素以白色衣服为贵。白族服饰 总体上看,男子的穿戴简洁朴素,中老年 服饰较为淡雅,姑娘和小孩服饰比较艳丽。
白族服饰
白族服饰
白族服饰
白族三道茶
白族喜饮烤茶,著名的“三道茶”是待客 上品。“三道茶”顾名思义,茶分三道: 第一道是用沱茶冲泡苦茶;第二道是加红 糖和牛奶的甜茶;第三道是放入核桃、蜂 蜜、米花的回味茶。“一苦、二甜、三回 昧”的“三道茶”不仅是白族同胞待客的 佳茗,它还寓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傣族的饮食
傣族的饮食特点 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
傣族的居住特点
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竹 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 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 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 呈A字形。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 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舂米、织布的 地方。
白族三道茶
白族的居住特点
三坊一照壁”-优雅的白族民居:白族多聚居于平坝的 村落之中,住房以土木结构的瓦房为主。村落多建于平 坝或依山傍水的山脚地带。白族民居通常以东西轴线安 排房屋,重院则按横向的南北轴线深入。大门设在东北 角上,主房坐西朝东,和厢房、对斤(照壁)围成一封闭 式院落。典型的白族民居建筑,其组合形式有"一坊一 廊"、"三坊一照壁"、"四合五井"等。所谓"坊",指的是 三间两层的一个建筑单元。"一坊一廊"是由一坊带两瓦 房组成的小院;"三坊一照壁"是由主房和两坊厢房,加 上主房对面的照壁所围成的封闭式院落;"四合五天井" 则是由主房、对斤以及两边厢房围成的四合院,除大院 外,四角瓦房形成四个小院,组成大小五个天井。除此 以外,更大的住宅以院落为单位串列组成"一进两院", 以至"一进五院"的群体,称为"六合同春"。白族民居建 筑充分体现了白族悠久的
孔雀舞
孔雀舞
象脚鼓舞
傣族舞是傣族古老的民间舞,也是傣族人民最 喜爱的舞蹈。流行于整个傣族地区,但以瑞丽 县和耿马县孟定的孔雀舞,而且有不少以跳孔 雀舞为生的职业艺人,他们模仿孔雀:飞跑下 山、漫步森林、饮泉戏水、追逐嬉戏、拖翅、 抖翅、展翅、登枝、歇枝、开屏、飞翔……等 等。跳出丰富多采的舞蹈动作和富于雕塑性的 舞姿造型。他们的舞蹈有严格的程式和要求, 有固定的步法和地位,甚至每个动作都有固定 的鼓语伴奏。
彝族服饰
彝族服饰
彝族的饮食
彝族的食品主要为玉米、荞麦。彝族人喜 欢饮酒、吃“坨坨肉”。饮酒时席地而坐, 围成圆圈,依次轮流喝,这叫喝“转转 酒”;逢年过节,彝族姑娘还会抱出一坛 酒,插上几根麦秆放在家门口的路边上, 供来往过客饮用,这叫喝“秆秆酒”。这 两种喝酒的风俗体现了彝族人民热情好客 的民族性格。
彝族坨坨肉
彝族杆杆酒
彝族的居住特点
彝族的居住特点
彝族的房屋结构有的地区和周围汉
族相同,凉山彝族居民住房多用板顶、土
墙;广西和云南东部彝区有形似“干栏”
的住宅。
彝族的居住特点
彝族的婚俗
彝族婚俗
彝族的节日
彝的传统节日 彝族的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
“拜本主会”、“密枝节”、“跳歌节”等。 “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 节日,一般多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 每到火把节,彝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 打牲畜祭献灵牌,尽情跳舞唱歌、赛马、摔跤。 夜晚,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然后相聚 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
白族节日
白族的火把节
火把节 于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举行,是白族
的传统节日,节日当天,男女老少聚集一 堂祭祖。通过拜火把、点火把、耍火把、 跳火把等活动,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白族火把节
白族火把节
绕山林
绕山林 (亦称“绕山灵”)。每年农历 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举行,是大理白 族传统盛会之一。这个节日的由来有不同 传说,其渊源是古代原始社会时期氏族成 员举行“社祭”的遗风。“绕山灵”白语 叫“观山览”,意为观3个园子。
长街宴
长街宴
哈尼族的工艺美术
哈尼族的工艺美术品也很出色。妇女能用绣、 挑、扣等方法刺乡各种精图案的和花卉。有的 能绣龙、凤、鸟、鱼等复杂图案,色彩鲜艳美 丽。这些图案大都镶于衣服边沿和围腰、绑腿, 帽子之上,使哈尼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西双版纳的哈尼族还能用彩线织出有美丽图案 的花布和背包。墨江哈尼族纺织的细蔑斗笠帽, 花色新颖别致,既是精美的艺术品,又是耐用 的生活品,为各族人民所喜爱。
开门节
傣族的织锦
傣族生产和使用的一种具有民族风格的纺 织品。傣锦是以苎麻为原料的色织物,纹 样为几何图案,用挑花方法织制。
傣族的织锦
傣族织锦
傣族织锦
傣族舞蹈
傣族孔雀舞、象脚鼓舞。
孔雀舞
是我国傣族民间舞中最负盛名的传统表演性舞 蹈,流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 丽、潞西及西双版纳、孟定、孟达、景谷、沧 源等傣族聚居区,其中以云南西部瑞丽市的孔 雀舞(傣语为"嘎洛勇")最具代表性,相传一千 多年前傣族领袖召麻栗杰数模仿孔雀的优美姿 态而学舞,后经历代民间艺人加工成型,流传 下来,形成孔雀舞。以刀美兰、杨丽萍的《孔 雀舞》最为出名。
造等。
彩漆绘
彝族刺绣
彝族刺绣
哈尼族
哈尼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古老的民族之一, 他们自称为哈尼、卡多、雅尼、碧约、布 都、白宏等,绝大部分分布在云南省南部 红河与澜沧江的中间地带。其中哀牢山区 的元江、墨江、红河、元阳、金平、绿春、 江城等县,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 占当地人口的一半以上,占哈尼族总人口 的76%,其余分布在无量山区、红河以东 各县。
6 中国西南部分少数民族民俗
傣族
傣族,是中国的较少民族之一,人口约 1159231人(2000年)。傣族人民主要聚 居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 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景谷傣族佤 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此外, 在景东、普洱、思茅、腾冲、龙陵、双江、 西盟、元阳、河口等30多个县市境内,也 有傣族小块聚居或零散分部。
哈尼族服饰
哈尼族服饰
哈尼族的居住特点
哈尼族多居住在半山腰,依山势建立村寨。 红河、元阳、绿春等地住的是土墙草顶楼 房,以石垫基,以木为柱,土基砌墙,屋 顶铺茅草,少数用瓦。楼房有上、中、下 三层,下层关牲畜,中层住人和存放粮食, 上层堆放瓜菜等杂物。墨江一带多是土基 楼房,平面屋顶,间间相连。西双版纳住 的是竹木结构的楼房,旁设凉台,别具一 格。
白族居住特点
白族的居住特点
Hale Waihona Puke 白族居住特点白族婚俗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 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 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 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
白族婚俗
掐新娘
白族婚俗
白族的传统节日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盛大 的节日和佳期。每年夏历三月十五至二十 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 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 大的物资交流会。明清时期,川、藏及江 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贸易。新中国成立后, 三月街已发展成为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和 民族体育文艺大会。
哈尼族居住特点
哈尼族的传统节日
哈尼族节日较多,境内比较盛行的有“十 月年”、“埃玛突”、“惹矻扎”,俗称 哈尼三大节。
哈尼族节日十月年
十月年
长街宴
“埃玛突”:俗称“长街宴”,意为祭寨 神。境内以豪尼、白宏、罗缅、阿邬、罗 碧等自称的哈尼族在春节前后过“埃玛 突”。“埃玛突”一般是在村子的上方, 选择一棵挺拔的大树进行祭祀,整个祭祀 活动,由“咪谷”主持。
哈尼族的刺绣
哈尼族的刺绣
象脚鼓舞
象脚鼓舞
白族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 文化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 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 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 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根据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 人口数为1858063。使用白语,属汉藏语 系藏缅语族。绝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语言, 通用汉语文。
哈尼族服饰
哈尼族善于用兰靛染衣服,各家房前屋后种有 一种植物称兰靛,取其叶放入缸内加入一泡, 即成兰色,衣服穿脏后就丢在缸里泡洗,常洗 常新,直至穿破进颜色不变。男子多穿对襟上 衣长裤,黑布包头。妇女服饰因地而异,式样 较多。红河等地区穿右襟无领上衣,下穿长裤, 衣服上绣有彩色花边。西双版纳一带,穿及膝 的折叠短裙。哈尼族妇女都喜欢在衣服上镶银 质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