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民俗教案

合集下载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一、本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类型:专业课总学时: 40学时学分:2.5分适用专业:新闻采编与写作开课系:语言媒体系二、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性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民族文化积淀异常丰厚。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作为编辑或记者,都必须了解不同的风土人情,因此《中外民俗》是新闻采编与写作专业学生所必修的一门专业课。

任务:通过学习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认识到保护和传承民族民俗遗产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1、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概况。

2、掌握各民族具有特色的风俗习惯。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学生在掌握新闻采编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为更好的服务于不同民族大众,使得不同民族的精神风貌都能得以传承而开设的一门专业课。

五、本课程授课内容导论 2学时第一章汉族 2学时第二章华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民俗 2学时第三章东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民俗 2学时第四章华东地区部分少数民族民俗 2学时第五章中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民俗 4学时第六章西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民俗 11学时第七章西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民俗 5学时第八章信仰佛教的部分外国国家民俗 4学时第九章信仰基督教的部分外国国家民俗 4学时第十章信仰伊斯兰教的部分外国国家民俗 2学时六、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1、本课程的重点:掌握各民族的特色风俗。

2、本课程的难点:在掌握各民族特色风俗的基础上,如何更好的遵从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七、本课程的实践性环节无八、本课程推荐教材及参考书1、推荐教材:方澜、孙廷忠等中外民俗[M].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2、参考书:石应平中外民俗概论[M] 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阿克斯特尔礼仪与禁忌[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世界各国的风俗习惯》教案

《世界各国的风俗习惯》教案

《世界各国的风俗习惯》教案一、引言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地方,每个国家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了解并尊重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对于促进文化交流和友谊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教案旨在介绍世界各国的风俗习惯,帮助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拓宽视野。

二、欧洲国家的风俗习惯1. 英国英国人喜欢饮茶,下午茶是英国人的传统习惯。

他们还注重礼貌,例如在进餐时,要保持优雅的姿势,用刀和叉吃饭。

2. 法国法国人热爱美食,他们讲究慢慢享受每一道菜,晚餐时间比较晚。

法国人也十分注重时尚和礼仪,他们会互相问候并亲吻对方的脸颊。

3. 德国德国人有严谨的作息时间,他们非常守时。

在饮食方面,他们喜欢举行啤酒节,品尝各种传统德国啤酒。

此外,德国人在交流时会握手,并用姓氏称呼对方。

三、亚洲国家的风俗习惯1. 中国中国人讲究孝道,尊重长辈。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贴春联、放爆竹,共享团圆的喜悦。

在中国用餐时,人们通常使用筷子,碗中不能剩下食物。

2. 日本日本人非常重视礼节,他们有着复杂的礼仪规范。

例如,日本人会弯腰鞠躬来表示尊敬。

日本的饮食文化也非常丰富,寿司和茶道是日本的传统代表。

3. 印度印度人信奉印度教,他们尊重牛,认为牛是神圣的动物。

印度人还有一个独特的习俗是佩戴印度式的红点"印度护额",可以用花瓣、面点或红色石头制成。

四、非洲国家的风俗习惯1. 埃及埃及人崇拜太阳神,对神圣的河流尼罗河非常尊重。

在宴会上,埃及人喜欢使用手指来取食物,而不是使用餐具。

2. 肯尼亚肯尼亚人有着丰富的舞蹈和音乐文化,他们常常在特殊的节日或场合表演舞蹈。

此外,当肯尼亚人遇到朋友时,会互相问候和握手。

3. 南非南非拥有多元的文化背景,他们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仪式和节日。

在谈话和交流时,南非人往往会用手势和身体语言来增强表达的效果。

五、美洲国家的风俗习惯1. 美国美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有所不同。

在美国,人们往往会使用握手来示意友好和欢迎,美国人也倡导个人主义和尊重隐私。

中外民俗教材教案

中外民俗教材教案

中外民俗教材教案教案标题:中外民俗教材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和比较中外不同民俗文化的异同之处。

2. 培养学生对不同民俗文化的尊重和包容心态。

3.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中外不同民俗文化的背景和特点。

2. 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3. 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中外民俗文化的异同。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不同的民俗文化观念。

2.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比较和分析。

教学准备:1. 中外民俗文化教材和相关资料。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 学生练习册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中外不同民俗文化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让学生讨论并列举出他们所了解的中外民俗文化的例子。

Step 2: 介绍中外民俗文化(15分钟)教师通过PPT或多媒体展示,介绍中外不同民俗文化的背景和特点。

包括但不限于中秋节、春节、圣诞节、万圣节等。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

Step 3: 学习相关词汇和表达(15分钟)教师提供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并进行解释和示范。

学生可以跟读和模仿,以加深对词汇和表达的理解和记忆。

Step 4: 比较和分析(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种中外民俗文化进行比较和分析。

每个小组要准备一份报告,包括该民俗的背景、庆祝方式、相关习俗等,并重点突出中外异同之处。

小组之间进行展示和讨论。

Step 5: 总结和反思(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中外民俗文化的异同之处,并让学生反思他们对不同民俗文化的态度和观念是否有所改变。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Step 6: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中外民俗文化异同的短文,包括他们在比较和分析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中外民俗文化的庆祝活动。

2. 组织学生参与跨文化交流活动,与外国学生分享中华文化或了解其他国家的民俗文化。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李茜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李茜

《中外民俗》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外民俗课程代码: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课程类型:理论与实践课(A类)计划学时:16时内容计划学分:校企开发:无考核方法:笔试适用专业:旅游英语一、课程教学设计(一)课程定位: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旅游英语方向的专科学生,属于专业基础课;课程体系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修养,使其在以后的工作当中能够真正学以致用。

旅游英语专业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也需要学生学习和了解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有着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同时民俗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存在,也要求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和掌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全面了解丰富多彩的民俗事项,增强对历史文化和中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学的某些基本概念,民俗的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以及民俗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力争从民俗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揭示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为深入探索旅游文化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本课程与旅游英语专业的其他课程在教学形式和内容上融通,互补,衔接,确保了旅游英语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资源的整体性,非常注意系统设计,整体推进。

并且该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该课程通过对民俗的基本原理,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民俗、民俗信仰、游艺民俗等各类民俗事项的分类介绍,为广大学生提供了较为系统的民俗文化基础知识。

同时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的特点,最后通过民俗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国内外各民族的民俗呈现给学生。

(三)教学内容选取与组织:该课程的教学内容的选取有一定的针对性,具有较高的适用性。

教材的选取从高职高专旅游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遵循“够用、适用、实用”的原则,在借鉴和吸取众多中外民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民族与宗教两个角度对中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民俗进行了介绍。

大学中外民俗教案

大学中外民俗教案

课程名称:民俗学授课对象:大学本科二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了解中外民俗文化的概念、特点及研究方法。

2. 掌握中外民俗文化的代表性内容,如节日、庆典、民间艺术等。

3. 比较中外民俗文化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1. 中外民俗文化的代表性内容。

2. 中外民俗文化的比较分析。

教学难点:1. 中外民俗文化的跨文化理解。

2. 学生对民俗文化的深入探究。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民俗学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民俗文化对于我们了解一个国家或民族如此重要?二、讲授新课1. 民俗文化的概念及特点- 解释民俗文化的定义、内涵和范围。

- 分析民俗文化的特点,如传承性、地域性、民族性等。

2. 中外民俗文化的代表性内容- 以节日为例,介绍中国的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以及外国的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

- 以民间艺术为例,介绍中国的剪纸、年画、皮影戏等,以及外国的狂欢节、斗牛节、赛龙舟等。

3. 中外民俗文化的比较分析- 比较中外节日习俗的异同,如春节与圣诞节、中秋节与情人节等。

- 比较中外民间艺术的异同,如剪纸与圣诞节装饰、皮影戏与斗牛节等。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本民族的民俗文化?2.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尊重和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民俗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五、作业布置1. 查阅资料,了解自己家乡的民俗文化,撰写一篇简短的介绍文章。

2. 收集中外民俗文化的图片或视频,进行展示和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授、讨论、作业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了解了中外民俗文化的概念、特点、代表性内容和比较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几点:1. 引导学生关注民俗文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3. 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理解能力,为今后的跨文化交流奠定基础。

中外民俗文化教案(单元设计)

中外民俗文化教案(单元设计)
学生展示
酒店接待情景剧
观看、评价、讨论
4课时
作业
课下收集资料,为“世界民俗文化村〞工程进展社交礼仪民俗展示做准备。〔3课时〕
中外民俗文化课程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本次课标题:岁时节日民俗〔10课时,其中6课时理论,4课时实训〕
授课班级
09111、09112、09113告知〔教学ຫໍສະໝຸດ 容、目标〕本次课主要内容:
了解:求子、孕期、诞生习俗;中外婚姻仪礼习俗;中外丧葬习俗。
理解:人生仪礼的概念、类型;婚姻的概念、开展、形态;成年礼的标准与特征。
说明解释
口授
准备
10分钟
引入
〔任务工程〕
视频:土家族哭嫁
摩梭人走婚
口述,视频
PPT、图片
思考、准备
20
分钟
任务1
问题1讨论:分析这2种婚姻行为现象产生存在的原因。
3课时
作业
课下收集资料,为“世界民俗文化村〞工程进展居住民俗展示做准备。〔3课时〕
中外民俗文化课程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本次课标题:人生礼仪民俗〔10课时,其中5课时理论,5课时实训〕
授课班级
09111、09112、09113
上课时间
上课地点
教室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能力〔技能〕目标
1.了解:求子、孕期、诞生习俗;中外婚姻仪礼习俗;中外丧葬习俗。
实地调研
调研报告
3课时
课外学
习指导
?渗透中国式效劳?华红兵、孙子元著 江西高校出版社,2021年7月第1版
作业
1、课下收集资料,为“世界民俗文化村〞工程进展人生礼仪民俗展示做准备。〔3课时〕
2、上交庄行菜花节民俗调研报告。

中外民俗实践教学(3篇)

中外民俗实践教学(3篇)

第1篇摘要:民俗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家园,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俗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提出了一套中外民俗实践教学方案。

通过实地考察、文化交流、手工制作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跨文化意识。

一、引言民俗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民俗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民俗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提出了一套中外民俗实践教学方案。

二、中外民俗实践教学的意义1. 深入了解民俗文化: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亲身体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俗文化,从而深入了解其内涵和价值。

2. 培养跨文化意识: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 传承民俗文化: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学会如何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为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4. 增强民族自豪感:实践教学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民族,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中外民俗实践教学方案1. 实地考察(1)国内民俗考察:组织学生参观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遗址、博物馆、村落等,如云南丽江古城、贵州侗寨、山西平遥古城等。

(2)国外民俗考察:组织学生赴国外进行民俗考察,如法国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罗马斗兽场、日本京都清水寺等。

2. 文化交流(1)举办中外民俗文化节:邀请外国友人参加,共同展示各自国家的民俗文化。

(2)开展民俗知识竞赛:让学生在竞赛中学习民俗知识,提高对民俗文化的认识。

3. 手工制作(1)学习传统手工艺:如剪纸、泥塑、刺绣等,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民俗文化的魅力。

(2)创新民俗文化:鼓励学生将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民俗工艺品。

4. 民俗讲座(1)邀请民俗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起源、发展、传承等方面的知识。

(2)组织学生进行民俗文化研究: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民俗文化进行深入研究。

幼儿园世界各国习俗教案

幼儿园世界各国习俗教案

幼儿园世界各国习俗教案教学主题:幼儿园世界各国习俗教学目标:1.了解世界各国的传统习俗和文化特色;2.培养幼儿的国际视野和文化素养;3.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日本、印度、非洲等国家的传统习俗;2.了解不同国家的节日和庆祝活动;3.培养幼儿的国际视野和文化素养。

1.帮助幼儿理解不同国家传统习俗的背景和意义;2.帮助幼儿探究不同国家的文化特色和特别之处。

教学方法:1.实物展示法;2.游戏法;3.角色扮演法。

教学准备:1.准备不同国家的传统习俗的图片或实物,如中国的红包、日本的和服、印度的代表性图案、非洲的面具等;2.准备游戏道具,如扑克牌、传统棋类游戏;3.准备教学PPT和课件。

一、导入新知1.交流:老师和幼儿们在一起,问他们知道哪些国家,在画纸上画出来,教师在地图上指出;2.启发:引导幼儿探究各国的文化特色,问他们知道中国、日本、印度、非洲等国家的传统习俗和节日庆祝活动;3.呈现:为幼儿展示各国的传统习俗和文化特色,例如中国的春节、日本的樱花节、印度的Holi节、非洲的狩猎节等。

二、学习新知1.实物展示:老师出示不同国家的传统习俗的图片或实物,并让幼儿组成小组分别猜测是哪个国家的传统习俗;2.阅读:通过阅读相关故事和图片,让幼儿理解不同国家传统习俗的背景、意义和特点;3.游戏:老师为幼儿准备各个国家的传统棋类游戏或扑克牌,让幼儿组成小组分别尝试玩一下。

三、展示新知1.角色扮演:让幼儿来扮演不同国家的人物,演绎出各自国家的传统习俗和节日庆祝活动,以加深理解;2.制作:让幼儿通过各种绘画和手工制作方式,制作代表不同国家传统习俗特点的图案和装饰品,以巩固学习。

四、总结和评价1.总结:让幼儿回忆当天的学习内容和感受,自己总结一下学到了哪些新知识;2.评价:通过互动问答形式,让幼儿评价自己今天的表现和学习效果,提醒他们今后应该如何提高表达和合作能力。

教学延伸:1.通过音乐和舞蹈等方式,让幼儿感受不同国家的传统文化和艺术表现形式;2.开展亲子活动,邀请家长来为幼儿们介绍家乡或家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民俗》教案目录第1章民俗概述
第2章民俗的定义及分类
第3章民俗的基本特征
第4章民俗的社会功能
第5章民俗的形成
第6章民俗与旅游
第7章
第8章第2章服饰民俗
服饰民俗概述
中国汉族服饰民俗流变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民俗
外国服饰民俗
第3章饮食民俗
饮食民俗概述
中国汉族饮食民俗
中国少数民族饮食民俗中国港澳台地区饮食民俗外国饮食民俗
第4章居住民俗
居住民俗概述
中国汉族居住民俗
中国少数民族居住民俗中国港澳台地区居住民俗外国居住民俗
第5章交通民俗
交通民俗概述
中国交通民俗
外国交通民俗
第6章农业民俗
农业民俗概述
中国汉族农业民俗
中国少数民族农业民俗中国港澳台地区农业民俗外国农业民俗
农业民俗与旅游
第7章工艺美术民俗
工艺美术民俗概述
中国工艺美术民俗
外国工艺美术民俗
第8章人际礼仪民俗
人际礼仪民俗概述
中国人际礼仪民俗
外国人际礼仪民俗
旅游交际礼仪
第9章岁时节日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概述
中国汉族岁时节日民俗
中国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俗中国港澳台地区岁时节日民俗外国岁时节日民俗
第10章游艺民俗
游艺民俗概述
中国汉族游艺民俗
中国少数民族游艺民俗
中国港澳台地区游艺民俗
外国游艺民俗
第11章世界主要宗教
宗教概述
佛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其他宗教
第12章我国主要民俗村和民俗博物馆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
云南海埂民俗村
北京民俗博物馆
南京民俗博物馆
天津民俗博物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