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S1接口技术要求 第1部分:概述

合集下载

1 LTE 技术概述

1 LTE 技术概述
与传统3G网络比较,LTE的网络结 更加简单扁平,降低组网成本,增 加组网灵活性,并能大大减少用户 数据和控制信令的时延。
Copyright © 2013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Page9
EPC
EPS E-UTRAN
UE 标识
z MME的主要功能包括:
NAS (Non-Access Stratum)非接入层信令 的加密和完整性保护;
AS (Access Stratum)接入层安全性控制、 空闲状态移动性控制;
EPS (Evolved Packet System)承载控制; 支持寻呼,切换,漫游,鉴权。
白色框内为控 制面功能实体, 蓝色框内为无 线协议层。
狭义来讲: LTE=E-UTRAN, SAE = EPC
z 为什么需要LTE(仅从技术角度看)?
顺应宽带移动数据业务的发展需要
移动通信数据化,宽带化,IP化 高吞吐率 = 高频谱效率 + 大带宽 低时延 = 扁平化的网络架构
Copyright © 2013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3.2 LTE支持频段 3.3 LTE 帧结构 3.4 LTE 物理信道与信号简介 3.5 LTE 物理层过程 3.6 LTE MIMO技术
Copyright © 2013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Page14
OFDM的概念
Page5
目录
1. 移动网络演进及3GPP 版本演进 2. LTE网络架构 3. LTE无线接口概述

LTE FDD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Uu接口技术要求 36.211-890_FDD_0912

LTE FDD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Uu接口技术要求 36.211-890_FDD_0912
上行物理共享信道基带信号处理步骤如下:
——加扰
——对被加扰的比特进行调制,生成复值符号
——传输预编码,生成复值符号
——将复值符号映射到资源单元
——为每个天线端口生成复值时域SC-FDMA信号
图5.3-1:上行物理信道处理流程
加扰
比特块 ,其中 为PUSCH在一个子帧传输的比特数,需要在调制之前由一个UE指定的扰码序列加扰,生成加扰之后的比特块 ,扰码规则如下
指示PRACH在无线帧出现的时机
指示PRACH在一个无线帧内在半帧出现的时机
在半帧内PRACH起始时对应的上行链路子帧号
无线帧持续时间
基本的时间单位
时隙持续时间
下行链路中用于空间复用的预编码矩阵
PRACH的幅度比例因子
PUCCH的幅度比例因子
PUSCH的幅度比例因子
探测参考信号的幅度比例因子
子载波间隔
其中, 且 ,分别是目前版本的规范中支持的最小和最大上行链路带宽。允许设置的 值见参考文献[7]。
一个时隙中SC-FDMA符号数取决于高层配置的循环前缀长度,其值见表5.2.3-1。
图5.2.1-1:上行资源格
资源单元
资源格中的每个单元称为资源单元,并在时隙中每个资源单元都有唯一的序号对 定义,其中 和 分别是频域和时域索引。资源单元 对应一个复数值 ,其中 、 。一个时隙中物理信道或物理信号中不用于发送的资源单元的 值应置为0。
随机接入前导的子载波间隔
传输层数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部分。
CCE
Control Channel Element
控制信道单元
CDD
Cyclic Delay Diversity
循环延迟分集

LTE总体技术规范_V3.0-发布稿

LTE总体技术规范_V3.0-发布稿

QB/CU 中国联通公司企业标准中国联通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终端设备技术规范总册:总体技术要求 V3.0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hina Unicom LTE Digital Cellular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Mobile Equipment(V3.0)2015-xx-xx发布2015-xx-xx实施目次目次 (I)前言 (III)中国联通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终端设备技术规范总册:总体技术要求V3.0 (1)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缩略语 (3)4 概述 (3)4.1 LTE终端设备的逻辑结构 (3)4.2 LTE终端设备在接入系统逻辑结构中的位置 (4)5 UE的分类 (5)6 业务 (5)7卡槽要求 (6)7.1 单卡终端的卡槽要求 (6)7.2 双卡终端的卡槽要求 (6)8 信号强度显示要求 (7)9 网络接入要求 (8)10语音数据类终端 (8)10.1 LTE多模单待终端要求 (8)10.1.1 终端定义 (8)10.1.2 LTE多模单待终端技术要求 (8)10.1.3 LTE多模单待工作模式下的互操作性能 (12)10.2 支持载波聚合的LTE多模终端要求 (32)10.2.1 系统参数 (32)10.2.2 信道复用.................................................. 错误!未定义书签。

10.2.3 调制、信道编码、交织和加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0.2.4 资源分配和调度 (33)10.2.5 功率控制.................................................. 错误!未定义书签。

10.2.6 系统信息 (34)每个小区独立的广播系统信息,包括MIB、SIB1、SIB2、SIB3、SIB4、SIB5、SIB6等。

LTE移动通信技术

LTE移动通信技术

LTE 移动通信技术课程目标:◆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过程以及LTE的位置和网络结构◆了解E-UTRAN的协议结构和基本技术◆了解LTE应用的关键技术目录第1章概述 (1)1.1 背景介绍 (1)1.1.1 移动通信演进过程概述 (1)1.1.2 WCDMA、TD-SCDMA及CDMA2000制式对比 (2)1.1.3 WCDMA技术演进过程 (3)1.1.4 TD-SCDMA技术演进过程 (3)1.1.5 CDMA2000技术演进过程 (4)1.2 LTE简介和标准进展 (5)第2章 LTE主要指标和需求 (7)2.1 频谱划分 (8)2.2 峰值数据速率 (10)2.3 控制面延迟 (11)2.4 用户面延迟 (11)2.5 用户吞吐量 (11)2.6 频谱效率 (12)2.7 移动性 (12)2.8 覆盖 (13)2.9 频谱灵活性 (14)2.10 及现有3GPP系统的共存和互操作 (14)2.11 减小CAPEX和OPEX (15)第3章 LTE总体架构 (16)3.1 系统结构 (16)I / 753.2 无线协议结构 (21)3.2.1 控制面协议结构 (21)3.2.2 用户面协议结构 (22)3.3 S1和X2接口 (23)3.3.1 S1接口 (23)3.3.2 X2接口 (29)第4章物理层 (31)4.1 帧结构 (31)4.2 物理资源 (32)4.3 物理信道 (34)4.4 传输信道 (36)4.5 传输信道及物理信道之间的映射 (38)4.6 物理信号 (39)4.7 物理层模型 (40)4.8 物理层过程 (44)4.8.1 同步过程 (44)4.8.2 功率控制 (44)4.8.3 随机接入过程 (45)第5章层2 (47)5.1 MAC子层 (49)5.1.1 MAC功能 (49)5.1.2 逻辑信道 (49)5.1.3 逻辑信道及传输信道之间的映射 (51)5.2 RLC子层 (52)II / 755.2.1 RLC功能 (52)5.2.2 PDU结构 (52)5.3 PDCP子层 (53)5.3.1 PDCP功能 (53)5.3.2 PDU结构 (54)第6章 RRC (55)6.1 RRC功能 (55)6.2 RRC状态 (56)6.3 NAS状态及其及RRC状态的关系 (57)6.4 RRC过程 (59)6.4.1 系统信息 (59)6.4.2 连接控制 (60)第7章 LTE关键技术 (62)7.1 双工方式 (62)7.2 多址方式 (62)7.3 多天线技术 (63)7.4 链路自适应 (64)7.5 HARQ和ARQ (65)7.5.1 HARQ (65)7.5.2 ARQ (66)7.5.3 HARQ/ARQ交互 (67)第8章缩略语 (68)第9章参考资料 (70)III / 75第1章概述知识点◆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过程◆WCDMA技术演进过程◆TD-SCDMA技术演进过程◆CDMA2000技术演进过程1.1 背景介绍1.1.1 移动通信演进过程概述移动通信从2G、3G到3.9G发展过程,是从低速语音业务到高速多媒体业务发展的过程。

第八章 第4代移动通信系统 — LTE

第八章 第4代移动通信系统 — LTE
15
8.1.2 LTE系统需求
(1)E-UTRA支持不同带宽的部署场景,同时支持成对和非成对频 段上部署; (2) E-UTRA 支持两种广播传输模式“Downlink-only”和 “Downlink and Uplink”,以利于频谱的优化应用; (3) E-UTRA可根据运营商或特殊需求,灵活配置用于不通传输请 求的无线资源; (4)在对称和非对称频谱的使用上,避免不必要的技术差异,尽可 能地降低附加的复杂度。
移动通信
第八章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 — LTE
目录
8.1 LTE的基本概念和技术
8.1.1 概述 8.1.2 LTE需求 8.1.3 LTE关键技术
8.2 LTE系统的网络结构
8.2.1 概述 8.2.2 标准化现状
8.3 LTE系统的链路结构
8.3.1 L TE系统的帧结构 8.3.2 物 理信道
23
8.1.2 LTE系统需求
成本相关需求
(1)回程通信协议应进行优化设计; (2)E-UTRAN架构设计应尽可能减少网络部署的费用,并能重用当 前站址; (3)所有被标准化的接口都应为开放接口,以实现多个设备厂商设备 间的互联互通; (4)系统的维护、管理和配置操作应尽可能简便。24源自8.1.2 LTE系统需求
20
8.1.2 LTE系统需求
无线资源管理需求
(1)增强无线资源管理机制,以便实现更好的端到端QoS; (2)E-UTRAN系统应提供在空口有效的传输和高层协议操作方式, 如支持IP头压缩; (3)E-UTRAN系统应支持在不同的无线接入系统间的负载均衡机制 和管理策略。
21
8.1.2 LTE系统需求
系统容量需求
1. 峰值速率需求:峰值速率大小与传输载波带宽成正比。

LTE协议中文

LTE协议中文

I
YDB XXXX-XXXX


YDB XXXX-XXXX 《TD-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Uu接口技术要求》分为九个部分: ─ 第 1 部分:物理层概述; ─ 第 2 部分:物理信道和调制 ─ ─ ─ ─ ─ ─ 第 3 部分:物理层复用和信道编码 第 4 部分:物理层过程 第 5 部分:物理层测量 第 6 部分:MAC 协议 第 7 部分:RLC 协议 第 8 部分:PDCP 协议
(2) N RB
HO N RB cell N ID
可用于 PUCCH 格式 2/2a/2b 传输的物理资源块数 用于 PUSCH 跳频的偏移,以资源块的形式表示(由高层设置) 物理层小区标识 MBSFN 区域标识 下行链路带宽配置 最小的下行链路带宽配置 最大的下行链路带宽配置 上行链路带宽配置 最小的上行链路带宽配置 最大的上行链路带宽配置 一个下行时隙中包含的 OFDM 符号数 一个下行时隙中包含的 SC-FDMA 符号数 频域上的资源块大小,以子载波的形式表示 一个无线帧中上下行转换点的个数 PUCCH 中每个时隙的参考符号数 UE 侧上下行无线帧之间的定时偏移,以 Ts 为单位表示 固定定时提前偏移, 以 Ts 为单位表示 PUCCH formats 1/1a/1b 的资源索引 PUCCH formats 2/2a/2b 的资源索引 一个子帧中存在的 PDCCHs 数目 物理资源块号 分配给 PRACH 的第一个物理资源块
III
YDB XXXX-XXXX
TD-LTE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Uu 接口技术要求 第 2 部分:物理信 道和调制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 TD-LTE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Uu 接口的各物理信道。 本部分适用于 TD-LTE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LTE网络概述及原理V

LTE网络概述及原理V

5
1.1 网络基础
网元功能
eNB2
X2 eNB1 小区间RRM
RB控制 连接移劢性管
理 无线接入控制 eNB测量管理 劢态资源分配
(调度) RRC
PDCP RLC MAC PHY E-UTRAN
VBOX onLine
接入网和核心网功能划分
E-UTRAN提供空中接口功能(包含物理层、MAC、RLC、PDCP、RRC 功能)、以及小区间的RRM功能、RB控制、连接的移劢性控制、无线资 源的调度、对eNB的测量配置、对空口接入的接纳控制等。
带宽灵活配置,能够支持1.4MHz,3MHz,5MHz, 10MHz,15MHz,20MHz等丌同系统带宽,幵支 持成对(paired)和非成对(unpaired)的频谱分配,系 统部署更灵活。
移劢性: 能为低速移劢(0~15km/h)的移劢用户提供最优的 网络性能; 能为15~120km/h的移劢用户提供高性能的服务; 对120~350km/h(甚至在某些频段下,可以达到 500km/h)速率移劢的移劢用户能够保持蜂窝网络的 移劢性。
EPC核心网主要由移劢性管理设备(MME)、服务网关(S-GW)、分组数据网关(P-GW)及存储签约 信息的HSS和策略控制单元(PCRF)等组成,其中S-GW和P-GW逻辑上分设,物理上可以合设,也可以分设。 主要网元功能如下: • 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移动管理实体) MME为控制面功能实体,临时存储用户数据的服务器,负责管理和存储UE相关信息,比如UE用户标识、移 劢性管理状态、用户安全参数,为用户分配临时标识。当UE驻扎在该跟踪区域或者该网络时负责对该用户迚 行鉴权,处理MME和UE之间的所有非接入层消息。
更低网络时延: 控制面的传输时延<100ms; 用户面时延<5ms。

LTE移动通信技术

LTE移动通信技术

LTE 移动通信技术课程目标:◆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过程以及LTE的位置和网络结构◆了解E-UTRAN的协议结构和基本技术◆了解LTE应用的关键技术目录第1章概述 (1)1.1 背景介绍 (1)1.1.1 移动通信演进过程概述 (1)1.1.2 WCDMA、TD-SCDMA与CDMA2000制式对比 (2)1.1.3 WCDMA技术演进过程 (2)1.1.4 TD-SCDMA技术演进过程 (3)1.1.5 CDMA2000技术演进过程 (4)1.2 LTE简介和标准进展 (4)第2章 LTE主要指标和需求 (6)2.1 频谱划分 (7)2.2 峰值数据速率 (8)2.3 控制面延迟 (8)2.4 用户面延迟 (8)2.5 用户吞吐量 (9)2.6 频谱效率 (9)2.7 移动性 (10)2.8 覆盖 (10)2.9 频谱灵活性 (11)2.10 与现有3GPP系统的共存和互操作 (11)2.11 减小CAPEX和OPEX (11)第3章 LTE总体架构 (12)3.1 系统结构 (12)3.2 无线协议结构 (16)3.2.1 控制面协议结构 (16)3.2.2 用户面协议结构 (17)3.3 S1和X2接口 (17)I3.3.1 S1接口 (18)3.3.2 X2接口 (22)第4章物理层 (24)4.1 帧结构 (25)4.2 物理资源 (25)4.3 物理信道 (27)4.4 传输信道 (29)4.5 传输信道与物理信道之间的映射 (30)4.6 物理信号 (31)4.7 物理层模型 (32)4.8 物理层过程 (36)4.8.1 同步过程 (36)4.8.2 功率控制 (36)4.8.3 随机接入过程 (36)第5章层2 (39)5.1 MAC子层 (40)5.1.1 MAC功能 (40)5.1.2 逻辑信道 (41)5.1.3 逻辑信道与传输信道之间的映射 (42)5.2 RLC子层 (43)5.2.1 RLC功能 (43)5.2.2 PDU结构 (44)5.3 PDCP子层 (45)5.3.1 PDCP功能 (45)5.3.2 PDU结构 (45)第6章 RRC (47)6.1 RRC功能 (47)6.2 RRC状态 (48)6.3 NAS状态及其与RRC状态的关系 (49)6.4 RRC过程 (50)II6.4.1 系统信息 (50)6.4.2 连接控制 (52)第7章 LTE关键技术 (54)7.1 双工方式 (54)7.2 多址方式 (54)7.3 多天线技术 (55)7.4 链路自适应 (56)7.5 HARQ和ARQ (56)7.5.1 HARQ (56)7.5.2 ARQ (58)7.5.3 HARQ/ARQ交互 (58)第8章缩略语 (59)第9章参考资料 (61)III第1章概述知识点◆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过程◆WCDMA技术演进过程◆TD-SCDMA技术演进过程◆CDMA2000技术演进过程1.1 背景介绍1.1.1 移动通信演进过程概述移动通信从2G、3G到3.9G发展过程,是从低速语音业务到高速多媒体业务发展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传递EPC给E-UTRAN的请求和E-UTRANN给EPC的位置信息实现位置业务;
为分组数据流预留资源的机制。
S1接口特性
SCTP
在eNB和MME间使用SCTP以支持S1AP信令的交互。
25
综述
下面章节描述S1-MME和S1-U为实现S1接口能力需支持的功能。
S1 UE上下文管理功能
为了支持处于LTE_ACTIVE状态的UE,需要对UE上下文进行管理,如通过在eNodeB和EPC中建立和释放上下文来支持S1接口上用户各自的信令。这包括安全上下文的管理。
完整性密钥管理
完整性密钥由EPC提供。
业务和网络接入功能
核心网信令数据传输功能
NAS EPC信令应在EPC和UE之间透明传输。在S1接口上,应使用与传输E-UTRAN和EPC之间的信令相同的S1接口信道。
UE跟踪
UE跟踪功能允许对于UE的多种相关事件及其活动进行跟踪。这是一个O&M功能。
位置报告功能
E-UTRAN架构包括一组通过S1接口连接到EPC的eNB。整个LTE架构和E-UTRAN架构的详细描述见[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无线接入部分总体技术要求]中所述。本节只阐述S1接口的架构,不对核心网或无线接入网的架构进行限制。
S1接口在EPC与E-UTRAN的边界实现。图1描述了S1接口的逻辑划分。从S1看来,E-UTRAN接入点是一个eNB,EPC接入点可以是控制面MME逻辑节点也可以是用户面S-GW逻辑节点。于是,根据EPC接入节点,S1接口定义为两种类型:面向MME的S1-MME接口和面向S-GW的S1-U接口。
从任何一个eNB到EPC都可能有多个S1-U逻辑接口。对S1-U接口的选择在EPC中完成,并且通过MME信令通知eNB。
S1
S1接口一般原则如下:
S1接口是开放的;
S1接口应支持在eNB和EPC间交互信令信息;
从逻辑角度来看,S1接口是E-UTRAN的eNB和EPC的MME间的点到点接口。一个点到点的逻辑接口在eNB和MME间没有直接的物理连接的情况下也是可以存在的。
复位功能用于在节点建立以及发生错误事件之后,对对等实体进行初始化。这个过程eNB和MME都可以使用。
S1建立(分别对eNB和MME配置进行更新)功能允许交互eNB和MME所需要的应用层数据,以在S1接口上能够正确地进行互操作。
协调功能
网络共享功能
S1接口支持传递UE的服务PLMNN和等价PLMN信息。
E-RAB管理功能
E-RAB服务管理功能是在eNB中UE上下文可用后,负责对用户数据传输建立、修改及释放相关的E-UTRAN资源。E-UTRAN资源的建立和修改由MME触发并且需要提供给eNB的相关QoS信息。E-UTRAN资源的释放可由MME直接触发,也可以在接收到一个eNB的请求之后触发(可选的)。
2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部分。
CMAS
CommercialMobileAlert Service
商用移动警报系统
E-RAB
E-UTRAN Radio Access Bearer
E-UTRAN无线接入承载
eNB
E-UTRAN Node B
E-UTRAN节点B
EPC
在S1接口上,针对NAS节点选择功能没有特定的过程。
安全性功能
数据保密
无线接口加密功能
无线接口应在EPC的请求下加密。信令和用户数据都可加密。加密应在E-UTRAN内部执行。
加密密钥管理功能
加密密钥应由EPC提供。
数据完整性
完整性检查
完整性检查的目的是确保在相同的单元之间持续的信令都是通过认证的。完整性检查在E-UTRAN的内部完成。
本部分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南京爱立信熊猫通信有限公司、诺基亚西门子通信(上海)有限公司、新邮通信设备有限公司、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中国普天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诺基亚通信有限公司、北京天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重庆重邮信科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展讯高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移动到CDMA2000系统
到non-3GPP无线系统的移动性功能,支持处于LTE_ACTIVE状态的UE进出其它non-3GPP无线技术的移动性,即进出CDMA2000系统的移动性。它由UE在CDMA2000 HRPD网络中预注册的信令,和从E-UTRAN切换到CDMA2000 HRPD/1xRTT的切换准备信令组成。
寻呼功能
寻呼功能支持向一些eNodeB发送寻呼请求,这些eNodeB中具有一或多个小区关联于UE注册所在的TA。
漫游和区域限制支持功能
基于网络对UE TA的限制,S1接口支持将限制信息从EPC传至eNB。
S1接口管理功能
eNB使用错误指示功能,向MME指示逻辑错误的发生;MME使用错误指示功能,向eNB指示逻辑错误的发生。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
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S1接口技术要求第1部分:概述
21
本部分适用于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的S1接口用于EUTRAN的eNB与EPS的CN之间互联互通,本部分对S1接口作以下介绍。
22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第1部分:概述
─第2部分:层1
─第3部分:信令传输
─第4部分:应用协议
─第5部分:数据传输
本部分的附录A、附录B均为规范性/资料性附录。
为适应信息通信业发展对通信标准文件的需要,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一安排下,对于技术尚在发展中,又需要有相应的标准性文件引导其发展的领域,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组织制定“通信标准类技术报告”,推荐有关方面参考采用。有关对本技术报告的建议和意见,向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反映。
S1
GTP-U隧道管理功能
此功能用于在接收到一个E-RAB业务请求后,建立和释放EPC和E-UTRAN之间的GTP-U隧道。这涉及到向每个方向分配一个隧道标识符。
S1信令链路管理功能
S1信令链路管理功能向E-UTRAN和EPC之间的无线网络信令提供了可靠的传输。
LTE_Active状态UE的移动性功能
S1 UE上下文管理功能支持在eNB中建立所有需要的初始UE上下文,包括E-RAB上下文、安全性上下文、漫游限制、UE S1信令连接ID等等,以实现空闲到激活状态的快速转换。
所有初始UE上下文的建立由MME触发。
S1 UE上下文管理功能还支持释放先前已在eNB中建立的上下文,来实现激活到空闲状态的转换。对上下文的释放可以由MME直接触发,也可以在接收到eNB的一个请求之后触发。
定位功能完成对UE地理位置的确定。
位置报告功能允许MME要求eNB针对给定的UE,直接报告其当前所在服务小区,或者在改变服务小区的时候进行报告。
YDBXXXX-XXXX《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S1接口技术要求第2部分:层1》
YDBXXXX-XXXX《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S1接口技术要求第3部分:信令传输》
YDBXXXX-XXXX《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S1接口技术要求第4部分:应用协议》
YDBXXXX-XXXX《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S1接口技术要求第5部分:数据传输》
长期演进
MME
MobilityManagement Entity
移动性管理实体
O&M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操作维护
PWS
Public Warning System
公共预警系统
QoS
Quality of Service
服务质量
RAT
Radio Access Technology
Intra-LTE切换
Intra-LTE切换功能支持处于LTE_ACTIVE状态的UE的移动性,并且这种切换经由X2和S1接口,并由切换准备、执行和完成三部分组成。
Inter-3GPP RAT切换
Inter-3GPP RAT切换功能,支持处于LTE_ACTIVE状态的UE进出其它3GPP-RAT,这种切换经由S1接口,并由切换准备、执行和完成组成。
NAS节点选择功能
LTE/EPS架构支持eNB与多个MME/S-GW之间的互相连接。因此NAS节点选择功能位于eNB中,决定与UE相关联的MME。
这个功能位于eNB中,决定并建立一个在指定UE和MME节点之间的关联,该MME节点是从eNB所属的、组成MME池区域的那些MME中选出的。
因此这个功能实现了通过S1-MME接口进行合理的路由。
a)YDBXXXX-XXXX《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无线接入部分总体技术要求》
b)YDBXXXX-XXXX《TD-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Uu接口技术要求》
─第1部分:物理层概述
─第2部分:物理信道和调制
─第3部分:物理层复用和信道编码
─第4部分:物理层过程
─第5部分:物理层测量
─第6部分:MAC协议
S1接口
S1接口规范的目标:
不同厂商间的eNB和MME间能互联互通;
将S1接口的无线网络功能和传输网络功能分离开来以利于未来技术的引入。
S1接口能力
S1接口支持:
建立、维护和释放E-UTRAN无线接入承载的过程;
进行LTE内和系统间切换的过程;
在协议层面分离UE实现用户特定的信令管理;
在UE和EPC间传递NAS信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