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中碳源投加量计算思路

合集下载

污水处理碳源投加实施方案

污水处理碳源投加实施方案

污水处理碳源投加实施方案污水处理是保护环境、维护人类健康的重要环节,而碳源投加则是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之一。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通过投加适量的碳源,可以提高生物处理系统的稳定性和处理效率,促进有机物的降解,降低氨氮和总氮的排放浓度,提高出水水质。

因此,本文将就污水处理碳源投加实施方案进行探讨。

首先,选择合适的碳源是实施碳源投加方案的关键。

常见的碳源包括甲醇、乙醇、乙二醇等有机物,以及乳清、酒糟等生物质废弃物。

在选择碳源时,需要考虑碳源的稳定性、易溶性、成本以及投加后的影响等因素,综合考虑后选择最适合的碳源进行投加。

其次,确定合理的投加量是实施碳源投加方案的重要环节。

投加量过低会无法达到预期的处理效果,而投加量过高则会造成浪费和环境负担。

因此,在确定投加量时,需要结合污水的水质特点、处理工艺和设备状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通过试验和实际运行数据分析,确定最佳的投加量。

另外,投加方式和时间也是影响碳源投加效果的重要因素。

常见的投加方式包括间歇投加和连续投加两种,而投加时间则需要根据处理系统的运行情况和处理效果进行合理安排,以确保碳源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最后,实施碳源投加方案需要进行监测和调整。

通过对投加前后水质的监测和对处理系统运行数据的分析,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确保碳源投加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同时,还需要关注碳源投加对处理系统的影响,及时进行设备维护和管理,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综上所述,污水处理碳源投加实施方案是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和水质的重要手段,通过选择合适的碳源、确定合理的投加量、合理安排投加方式和时间,并进行监测和调整,可以有效提高污水处理系统的稳定性和处理效率,为保护环境和改善水质做出贡献。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为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碳源投加技术在污水处理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如何核算碳源的投加量

如何核算碳源的投加量

如何核算碳源的投加量碳源产品的排放量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准确核算碳源的投加量对于制定减排政策和开展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如何进行碳源的投加量核算,包括核算方法、关键指标以及实际案例分析。

一、碳源投加量核算方法1. 企业碳源排放量核算方法企业是碳源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对于企业的碳源排放量进行核算是非常重要的。

企业碳源排放量核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排放源:识别企业的主要碳源排放源,包括燃烧排放、工艺过程排放以及车辆排放等。

(2)测量与监测:采用合适的测量仪器和方法对排放源进行测量与监测,实时获取排放量数据。

(3)数据分析:将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得出企业的碳源排放量。

(4)核算公式:根据测量数据和相应的排放因子,利用核算公式计算碳源排放量。

2. 城市碳源排放量核算方法城市是碳源排放的重要集聚地,核算城市的碳源排放量有助于制定城市的减排目标和政策。

城市碳源排放量核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能源消耗分析:通过能源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确定城市的主要能源消耗来源,包括电力、交通、工业等。

(2)能源排放因子:根据能源类型和能源消耗量,确定相应的碳源排放因子。

(3)能源消耗排放量核算:根据能源消耗量和排放因子,计算城市的碳源排放量。

二、碳源投加量核算的关键指标在进行碳源投加量核算时,以下几个关键指标是必不可少的:1. CO2排放量(单位:吨/年):衡量碳源排放量的主要指标,直接反映碳源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2. 碳强度(单位:吨CO2/万元GDP):反映单位经济产出所产生的碳源排放量,是衡量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关系的重要指标。

3. 碳排放强度(单位:吨CO2/人):反映单位人口所产生的碳源排放量,是衡量人均碳排放水平的指标。

4. 碳吸收量(单位:吨/年):反映通过植树造林和碳汇等措施吸收的二氧化碳量,与碳源排放量形成对比。

三、实际案例分析以某企业为例,该企业主要从事采矿业务,其碳源排放主要来自于矿井通风系统和燃煤锅炉。

一般往缺氧池加碳源的比例

一般往缺氧池加碳源的比例

一般往缺氧池加碳源的比例往缺氧池加碳源的比例通常是根据污水处理工艺的需求、进水水质特性(尤其是有机物浓度和氮负荷)、以及系统脱氮效果来确定的。

在生物脱氮过程中,为了保证反硝化细菌有足够的碳源进行反硝化反应,通常需要保持BOD5/TKN(五日生化需氧量与总凯氏氮之比)在一定范围内。

一般来说,这个比例经验值在2.86-3.0左右较为适宜,即理论上每去除1kg的硝态氮(NO3--N或NO2--N),需要提供约2.86kg的COD(化学需氧量)作为反硝化过程中的碳源。

实际操作中,应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和现场运行状况灵活调整,并通过监控反硝化效率、污泥活性等因素动态优化碳源投加量。

以下是一些关于确定碳源投加比例的考虑因素:1.碳氮比(C/N比):理想情况下,反硝化过程需要的碳氮比约为3:1至5:1。

这意味着每去除1克硝态氮(NO3-N),需要3到5克的碳源。

这个比例是根据理论计算得出的,实际操作中可能会有所调整。

2.实际运行数据:根据水厂的实际运行数据,如乙酸钠的投加浓度和出水总氮(TN)浓度,可以对投加比例进行实时调整。

例如,如果实际运行中乙酸钠的投加浓度稳定在40~45mg/L,而出水TN浓度稳定在11~12mg/L之间,这表明当前的投加比例是有效的。

3.计算公式:当碳源不足时,可以使用特定的计算公式来确定投加量。

例如,投加量X = (4 - CBOD5 / Cn) × Cn / η,其中CBOD5是进水的BOD5浓度,Cn是进水的TN浓度,η是投加碳源的BOD5当量。

对于乙酸钠,其BOD5当量为0.52 (mgBOD/mg 乙酸钠)。

4.单位换算:在进行碳源投加计算时,需要注意单位的换算,以确保计算的准确性。

例如,1PPM=1mg/L=1g/m^3=0.001kg/m^3。

5.避免过量投加:过量投加外碳源不仅会增加系统运行费用,还可能导致出水COD超标。

因此,需要根据生化系统的实际情况由技术人员评估确定投加方案,以确保出水总氮和COD双达标。

污水处理外加碳源反硝化工艺管理指导手册(试行)

污水处理外加碳源反硝化工艺管理指导手册(试行)

2、生物反硝化原理2.1反硝化反应总的反硝化过程可以用以下方程式表示:2 NO3+ 10 e + 12 H → N2 + 6 H2O其中包括以下四个还原反应还原反应: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2 NO3+ 4 H + 4 e → 2 NO2 + 2 H2O亚硝酸盐还原为一氧化氮:2 NO2+ 4 H + 2 e → 2 NO + 2 H2O一氧化氮还原为一氧化二氮:2 NO + 2 H + 2 e → N2O + H2O一氧化二氮还原为氮气:N2O + 2 H + 2 e → N2 + H2O2.2反硝化碳源理论上,生物反硝化的碳氮比要求大于3(即BOD/TKN>3),才可以实现较好的反硝化效果。

微生物进行反硝化可利用的碳源主要是进水中的碳源,当进水中碳源不足时,需要外加碳源促进反硝化,一般常用的反硝化碳源有乙酸钠、甲醇、乙醇等。

2.3反硝化碳源加药点生物反硝化,有前置反硝化和后置反硝化,前置反硝化一般是指在二级生物池内投加碳源,后置反硝化一般是在反硝化滤池进口投加碳源。

综合来看,主要有以下外加碳源加药点:1)厌氧池进口;2)厌氧池出口;3)缺氧池进口;4)缺氧池中间段;5)好氧池中间段(促进短程反硝化);6)滤池进口(后置反硝化,本手册暂不包括该部分内容);根据污水性质和实际工艺特点,每个污水处理厂需要寻找最合适的碳源投加点,达到外加碳源的充分利用和高效反应。

合适加药点的选择方法见下文第3.2条内容。

3、工艺控制措施3.1溶解氧的控制A2O工艺和改良型A2O氧化沟的好氧段都需要供氧保证生物好氧反应的进行,考虑到内回流的反硝化,好氧池的溶解氧不宜过高。

一般有以下溶解氧控制原则:1)控制较低的溶解氧好氧池出水端溶解氧最好能控制在1mg/L左右,以便减小内回流带到缺氧池溶解性氧影响反硝化效果。

2)间隔控制曝气量的大小合理控制过程溶解氧,避免好氧池过程溶解氧过高,对末端和内回流位置产生影响,可以通过空气管阀门合理控制,同时用便携式溶解氧仪表检测好氧池各位置溶解氧,一般过程溶解氧最好控制在2mg/L以下,可以有间隔波动。

垃圾渗滤液处理投加碳源到底投多少?理论计算与简易与经验计算方式相结合

垃圾渗滤液处理投加碳源到底投多少?理论计算与简易与经验计算方式相结合

垃圾渗滤液处理投加碳源到底投多少?理论计算与简易与经验计算方式相结合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典型成熟的就是A/O与MBR膜结合的以脱氮为主体工艺的MBR膜生物反应系统。

该MBR膜生物反应系统是以脱氮为目的而进行设计,也就是A/O 与外置超滤(内置膜)相结合。

那么这里的硝化反硝化A/O也就是传统的生物脱氮工艺了。

该工艺用在垃圾渗滤液这样的高氨氮,低C/N比的水质中,并且出水要达到TN 40mg/l的严格要求,对于垃圾填埋场及其高的氨氮来说,外加碳源是必不可少了,听说碳源是要加很多的,但是具体多少呢?下面我们理论结合实际的来分析一下:1.生物法机理——生物硝化和反硝化机理在污水的生物脱氮处理过程中,首先在好氧条件下,通过好氧硝化菌的作用,将污水中的氨氮氧化为亚硝酸盐或硝酸盐;然后在缺氧条件下,利用反硝化菌(脱氮菌)将亚硝酸盐和硝酸盐还原为氮气而从污水中逸出。

因而,污水的生物脱氮包括硝化和反硝化两个阶段。

硝化反应是将氨氮转化为硝酸盐的过程,包括两个基本反应步骤: 由亚硝酸菌参与的将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的反应;由硝酸菌参与的将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的反应。

在缺氧条件下,由于兼性脱氮菌(反硝化菌) 的作用,将硝化过程中产生的硝酸盐或亚硝酸盐还原成N2的过程,称为反硝化。

反硝化过程中的电子供体是各种各样的有机底物(碳源)2. 硝化菌和反硝化菌理论反应公式一、硝化细菌硝化反应过程:在有氧条件下,氨氮被硝化细菌所氧化成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他包括两个基本反应步骤:由亚硝酸菌(Nitrosomonas sp)参与将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的反应;硝酸菌(Nitrobactersp)参与的将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的反应,亚硝酸菌和硝酸菌都是化能自养菌,它们利用CO2、CO32-、HCO3-等做为碳源,通过NH3、NH4+、或NO2-的氧化还原反应获得能量。

硝化反应过程需要在好氧(Aerobic或Oxic)条件下进行,并以氧做为电子受体,氮元素做为电子供体。

投加碳源的计算方法

投加碳源的计算方法

投加碳源的计算方法
投加碳源的计算方法可以根据具体需求和条件来确定。

下面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1. 确定碳源需求:首先确定所需要的碳源类型和数量。

根据需要生产的产物和反应过程需要消
耗的碳源,计算所需碳源的摩尔数或质量。

2. 碳源的摩尔质量:根据碳源的分子式和摩尔质量,计算出单位质量的碳源所含的碳的摩尔数。

3. 碳源含碳摩尔数计算:将碳源的需求摩尔数乘以碳源含碳的摩尔数,得出碳源中所含的碳的
摩尔数量。

4. 碳源的投加量计算:根据所需碳的摩尔数量和碳源中碳的摩尔数量的比值,计算出需要投加
的碳源量。

可以将所需碳的摩尔数量与碳源中碳的摩尔数量的比值乘以碳源的摩尔质量,得到
所需碳源的质量。

5. 确定投加方式和时间: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碳源的投加方式和时间,以确保碳源能够被有效利用。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方法仅为一种常用计算方法,实际应用中可能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反应
底物之间的摩尔比、反应速率等。

因此,在具体情况下应根据实际需求和条件进行具体的计算
和调节。

城镇污水处理厂碳源投加策略分析

城镇污水处理厂碳源投加策略分析

城镇污水处理厂碳源投加策略分析引言:城镇污水处理是解决城市污水排放问题的重要环节,而碳源投加技术在城镇污水处理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碳源投加策略是指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向系统中添加合适的有机碳源,以提高处理效率和水质品质。

本文将从碳源投加的原理、影响因素以及优化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碳源投加的原理碳源投加的主要原理是通过向城镇污水处理系统中添加有机碳源,提供微生物生长能量,增进微生物合成和繁殖,从而增强废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有机碳源能够为细菌提供所需的可溶性有机物,有助于细菌去除难降解有机物,增进有机负荷的降解和去除率的提高。

同时,有机碳源投加还能提供适合的微生物生长环境,改善系统的生物学反应能力和稳定性。

二、碳源投加的影响因素1. 碳源种类:碳源种类的选择对系统的污水处理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

不同种类的碳源,如乳酸、乙酸、丙酸、乙醇等,其微生物降解特性和效果也不同。

合理选择合适的碳源种类,能够提高系统的污水处理效率。

2. 碳源投加量:碳源投加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污水处理系统的去除效果。

过低的碳源投加量可能导致微生物活性降低,废水中的有机物去除效率下降;而过高的碳源投加量则可能导致过剩有机物的积累和沉积,加重系统的肩负,甚至引发污泥浓缩和异味等问题。

因此,合理控制碳源投加量,优化系统运行,是提高处理效率的关键。

3. 碳氮比:碳氮比是指投加碳源的化学需氧量(COD)与氨氮(NH4-N)的比值。

碳氮比的调控对城镇污水处理系统中的硝化和脱氮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合理调整碳氮比能够提高硝化和脱氮效率,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

三、碳源投加的优化策略1. 碳源种类选择:依据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实际状况,选择适合的碳源种类。

可以依据污水水质特性、处理工艺以及投资成本等因素进行综合思量,选择合适的碳源种类。

2. 碳源投加量控制:依据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流量和水质状况,调整碳源投加量。

可通过监测和分析系统中的COD 和氨氮浓度变化,调控碳源投加量,并遵循逐步增加的原则,以达到最佳处理效果。

某污水处理中外部碳源投加的计算实例及成本比较

某污水处理中外部碳源投加的计算实例及成本比较

某污水处理中外部碳源投加的计算实例及成本比较作者:刘晓娜来源:《装饰装修天地》2020年第01期摘; ; 要:介绍某污水处理厂外部碳源投加的计算过程,并对几种外加碳源处理成本进行计算、分析,为污水处理中碳源投加的选择提供参考。

关键词:碳源投加;计算实例;成本1; 概述我国城市生活污水处理主要采用生物处理方法,主要控制TN、NH4-N、TP、BOD5和SS 等指标。

其中TN和NH4-N去除的主要通过生物的硝化反硝化过程去除。

而系统能否完成较充分的反硝化,除了外部条件,还取决于进水中的碳源是否充足。

污水处理厂进水中的碳源不足时,需要投加外加碳源。

常用的碳源有甲醇、乙酸、乙酸钠、淀粉、蛋白质、葡萄糖等。

不同的碳源物质对系统的生物反硝化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本文通过实际案例计算常用的碳源甲醇、乙酸、乙酸钠及葡萄糖的投加量,并比较其成本。

2; 工程介绍某30000m³/d的污水处理厂采用的工艺为预处理+AAO池+二沉池+絮凝沉淀池+纤维转盘滤池+紫外消毒工艺。

该污水处理工程的进水水质为:CODCr≤200mg/L;BOD5≤70mg/L;NH3-N≤25mg/L;TN≤35mg/L;SS≤250mg/L;TP≤4mg/L。

污水处理厂出水应满足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排放标准,由此确定污水处理厂最终出水水质为:CODCr≤50mg/l;BOD5≤10mg/l;NH3-N≤5(8)mg/l;TN≤15mg/l;SS≤10mg/l;TP≤0.5mg/l。

AAO生物处理厌氧池容积为1250m³、缺氧池容积3125m³、好氧池容积为12500m³,污泥负荷:0.09kgBOD5/(kgMLSS·d),污泥浓度:MLSS=4000mg/L,有效水深:5.5m,厌氧池停留时间:1h,缺氧池停留时间:2.5h,好氧池停留时间:10h,污泥龄:20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污水处理中碳源投加量计算思路
1、工艺的判断
很多人对于碳源的投加认知,还停留在初学阶段,只认识CNP比
100:5:1,CN比控制在4-6,但是,这些比例到底啥时候用?啥工
艺用呢?可能分不清楚。所以,碳源投加首先必须分清楚自己是什么
工艺。除碳?脱氮?除磷?还是脱氮除磷?
如何区分?
很简单。记住这几个判断点:除碳工艺就是单纯的曝气(例如单
纯的曝气池、单纯的MBR、接触氧化、经典SBR等);脱氮是经历的
缺氧和好氧的交替(例如AO带内回流,氧化沟、AAO等);除磷是经
历的厌氧与好氧的交替(AO不带内回流、AAO、氧化沟等);脱氮除磷
是经历了厌氧、缺氧、好氧环境的交替(AAO、氧化沟等)。
脱氮工艺碳源一定要投加到缺氧池进口,除磷工艺碳源一定是投
加到厌氧池进口。脱氮除磷工艺可以分布投加。
除碳工艺为什么加碳源?
除碳工艺不只是除COD,还协同除氮除磷,所以,除碳工艺中你
只要负责把这几个营养比例配齐就行了,碳源投加,设定的是N、TP
充足的情况下,但在正常情况下,TP往往太多了,实际上不会以TP
的数值去配平的,这一点要注意。
2、营养比例的选择
分清自己是什么工艺之后,就要选着营养比例了。
除碳工艺:CNP比100:5:1
脱氮工艺:CN比4-6,取中间值5
除磷工艺:CP比15:1
3、碳的数值选择
很多人对碳源计算使用COD还是BOD比较疑惑,个人的思路是工
程中使用COD计算,这样就有一个余量的缓冲,不至于碳源投加的过
量,既然一切为实际服务,那什么情况下计算都选择COD是错不了的。
所以,选择COD还是BOD?
那就COD吧。
4、氮的数值选择
对于氮的数值选择,大部分人是分不清的,也常常忽略这一点。
记住一点。
除碳工艺选择TKN(凯氏氮,氨氮+有机氮的值),不过对于市政
污水,没有工业废水混合的情况下,有机氮很少的,可以直接用氨氮,
反正你自己的来水有没有有机氮自己清楚,自己判断。
脱氮工艺选择TN(总氮,氨氮+硝态氮+有机氮的值),为什么
除碳工艺没有硝态氮,这里说清楚一下,大家理解后就能记住了,因
为单纯的除碳工艺,微生物无法利用硝态氮代谢(合成+分解)只能利
用氨氮,而硝态氮对于脱氮工艺的反硝化阶段恰恰是必须的电子受体
(受氢体)。
5、磷的数值选择
没什么好说的,数值多少就是多少。不过前面说过TP一般过量,
这个数值不用。
6、单位换算
对于碳源投加的计算,我一直强调其实就是单位的换算,这一步,
很多人会算出错,这个考验的是高中的物理知识。
换算过程:
1PPM=1mg/L=1g/m^3=0.001kg/m^3
7、通用公式
平常碳源投加公式都不详细且不统一,本文给大家统一一下:
1、除碳工艺:
X=进水量最(20最N差值1-C差值)/碳源COD当量
其中:
X——除碳工艺碳源投加量
N差值1——进水氨氮(或TKN)-排放要求的氨氮
C差值——进水COD-出水COD
2、脱氮工艺:
Y=进水量最(5最N差值2-C差值)/碳源COD当量
其中:
Y——脱氮工艺碳源投加量
N差值2——进水TN-排放要求的TN
C差值——进水COD-出水COD
3、除磷工艺:
Z=进水量最(15最TP差值-C差值)/碳源COD当量
其中:
Z——除磷工艺碳源投加量
TP差值——进水TP-排放要求的TP
C差值——进水COD-出水COD
脱氮除磷工艺:
W=进水量最(5最N差值2+15最TP差值-C差值)/碳源COD当

其中:
W——脱氮除磷工艺碳源投加量
N差值2——进水TN-排放要求的TN
TP差值——进水TP-排放要求的TP
C差值——进水COD-出水CO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