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保护剂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地位

合集下载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9-文档资料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9-文档资料

推荐意见
收治脑卒中患者的 医院应尽可能建立 卒中单元,所有急 性缺血性脑卒中患 者应尽早、尽可能 收入卒中单元(Ⅰ级 推荐,A级证据)或 神经内科病房(Ⅱ级 推荐)接受治疗。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9,43(2)146-152
主要内容
1.院前处理 2.急诊室诊断及处理 3.卒中单元 4.急性期诊断与治疗
现场处理及运送
处理气道、呼吸和循环问题
急救处理
心脏观察 建立静脉通道
吸氧
评估有无低血糖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9,43(2)146-152
现场处理及运送
应避免
非低血糖患者输含糖液体 过度降低血压 大量静脉输液
应获取
症状开始时间近期患病史; 既往病史;近期用药史
应尽快
将患者送至附近有条件的医院 (能24 h进行急诊CT检查)
溶栓治疗禁忌症
A:既往有颅内出血,包括可 疑蛛网膜下腔出血;近3个月 有头颅外伤史;近3周内有胃 肠或泌尿系统出血;近2周内 进行过大的外科手术;近1周 内有在不易压迫止血部位的动 脉穿刺
B.近3个月内有脑梗死或心肌 梗死史,但不包括陈旧小腔隙 梗死而未遗留神经功能体征
C.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 或严重糖尿病患者
4
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
5
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9,43(2)146-152
缺血性卒中分型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9,43(2)146-152
诊断流程
是否为脑卒中? 是否为缺血性脑卒中?
脑卒中严重程度? 能否进行溶栓治疗?
病因分型?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9,43(2)146-152
D.体检发现有活动性出血或 外伤(如骨折)的证据 E.已口服抗凝药INR>1.5 48h内接受过肝素治疗(APTT 超出正常范围) F.血小板计数低于100x109/ L,血糖<2.7 mmolL G:血压:收缩压>180mmHg 或舒张压>100mmHg H.妊娠 I.不合作

丁苯酞对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的分析

丁苯酞对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的分析

丁苯酞对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的分析作者:王雅泉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6年第17期【摘要】目的探讨丁苯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 2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30例。

对照组采用传统药物治疗,实验组采用丁苯酞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实验组 63例显著好转, 62例好转, 5例无好转,总有效率为96.15%;对照组 34例显著好转, 79例好转, 17例无好转,总有效率为 86.92%;实验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第15、30天 NIHSS评分优于对照组(P【关键词】丁苯酞;缺血性脑卒中;疗效DOI:10.14163/ki.11-5547/r.2016.17.010心脑血管疾病合并死亡居全病因死亡的第一位,脑血管疾病引发的死亡与残疾极大地加重了社会负担,对个人和家庭以及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伤害,缺血性疾病占脑血管病的80%,幸存者中50%~70%遗留不同程度的瘫痪和失语等严重残疾,总体治疗效果不佳或者药品不良反应严重[1]。

如何降低脑卒中的死亡率和残疾率,最大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是目前相关研究的热点。

为寻求新的有效的治疗手段,作者选择我国自主研发的国家级化学Ⅰ类新药——丁苯酞进行了长达3年的临床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8月~2015年8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60例,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得到NIHSS评分。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关于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2],并经影像学检查证实;②均为轻、中度缺血性脑卒中;③16分≤NIHSS评分≤30分;④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依从性良好,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①重度缺血性脑卒中者;②意识障碍者;③大面积脑梗死、多发性脑梗死、对本品或芹菜过敏者、肝肾功能不全者等。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治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治疗
维普资讯
20 0 8年 7月第 4 6卷第 2 期 1

综 述・
急 缺血性 性 脑卒中的 期 早 治疗
朱 士奎 郑 金 海 ( 河北 省 曲周 县 医 院 内 科 , 北 曲周 0 7 5 ) 河 5 2 0
[ 摘要】急性缺血性脑卒 中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 占全部脑卒 中 6 %- 0 0 8 %。溶栓治疗是当今医学研究 的重要课题 , 对发病 6 h以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 中主张溶栓治疗 , 以早期 开通 闭塞 的脑血管 , 挽救可逆性缺血半暗带 , 避免脑组织缺血坏死 , 同时 进行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 , 及早应用神经保 护剂 , 进神经功 能恢复 , 促 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
/0 i 直到 2 h 4 如果患者出现严重 的头 痛、 6mn 4 。( ) 急性血压增高 、 恶心或呕 吐, 应立 即停用 r P 紧急进行头颅 C t A, — T检查 。 5 定期 ()
进 行 血压 观察 , 2 前 h内 1次 /1r n 随 后 6 5 i, a h内 1 / 0 n 此 次 3mi;
r P 过 程 中 1次 /1m n 随 后 6 t A — 5 i; h内 1 /0 i;此 后 1 次 3 mn 次
由于 8 %一 0 0 9 %急性脑梗死均是血栓堵 塞脑 动脉所致 , 因而
只有 早 期 开 通 闭 塞 的 脑 血 管 , 缺 血 脑 组 织 出现 坏 死 之 前 , 时 在 及
1 国 内外研 究现 状
迄今 为止 ,国际上 已完成 6项大 规模 急性缺血性脑卒 中静 脉溶 栓治 疗 的临 床随机 对 照 试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溶栓 药 均为 r P t A,包 括 —
N N S 1 )E A S IE A S I 和 A L N S A、 共 27 ID ( . 、 C S —、 C S —I 2 T A T ( B) 7 5例 。 对 这 6项 r P t A试 验 病 例 资 料 的 汇 总 分 析 表 明 ,至 少 在 卒 中后 —

纳米载药系统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纳米载药系统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纳米载药系统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目的:了解纳米载药系统在缺血性脑卒中领域的研究现状,为新型药物制剂的研发提供参考。

方法:以“Nanoparticles”“Ischemic stroke”“Brain”“Nanomedicine” “Liposome”“Imaging”等为关键词,在PubMed、Elsevier等数据库检索2010-2017年的相关文献,对纳米载药系统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 115篇,其中有效文献49篇。

神经保护剂类等药物用于治疗缺血性脑卒具有较好的效果,但血脑屏障的存在使得大部分药物无法入脑发挥疗效,而纳米载药系统可作为递送药物入腦的有效方法。

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纳米载药系统主要有脂质体、纳米粒、纳米凝胶、树状大分子胶束以及基于无机纳米材料的载药系统等类型,不同类型的载药系统各有不同的优缺点。

其中,脂质体的载药率、入脑效率高,但稳定性和分散性较差;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稳定性好,但存在突释问题;壳聚糖纳米粒缓释性、靶向性较好,但分散性较差,可能有潜在的有机溶剂毒性;纳米凝胶缓释性能良好,但生物相容性还需提高;树状大分子载药系统包载性能良好,但有潜在的生物毒性;基于无机纳米材料的载药系统仍存在生物相容性问题。

超顺磁性氧化铁与胆碱等已制成纳米系统用于脑缺血成像研究。

结论:纳米载药系统在缺血性脑卒中领域的应用大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今后需进一步重点解决现有纳米载药系统的稳定性、缓释性及生物相容性等问题。

关键词纳米载药系统;缺血性脑卒中;治疗;脑靶向;血脑屏障;研究进展脑卒中是一种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疾病,主要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又称为“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卒中,临床上以缺血性脑卒中为多见,其发病率约占脑卒中的80%以上[1]。

目前,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最佳治疗方法是溶栓治疗,即在发病后4.5 h的最佳治疗时间窗内静脉注射抗血栓药物以溶解血栓,从而恢复脑部血流灌注[2]。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思考郭洪志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思考郭洪志

酸等兴奋性氨基酸可使受体过度兴奋而介导神经细胞的急性
渗透性肿胀或延迟性损伤,其拮抗剂有抗NMDA受体(如
MK-801、右吗南、氯胺酮)、抗AMPA受体显示可减少神
经元死亡,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
(5)其他:多肽类物质、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生产因 子等。事实上有不少药物具多种作用,很难归入上述哪一类 的,如二磷酸果糖有调节葡萄糖代谢中若干酶活性,改善细 胞能量代谢,增加脑组织无氧代谢的ATP含量,抑制自由基 产生,稳定细胞膜等作用。神经节苷酯能保护细胞膜结构和 功能,调节营养因子,促进神经再生,调整神经递质功能 等。也有指出人参皂甙、当归、川芎、盐酸小蘖碱、绞股蓝 总皂甙等中药,可有上述不同程度的作用。 必须着重指出,经证实脑微小血管损害在卒中灶的形成 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认为广义的脑保护应包括 着脑血管(主要是微循环)的保护,只有脑血管的结构及机 能保持或恢复正常,才能保证脑细胞所需物质的供应,维持 营养代谢活动,减少或消除损害,达到脑细胞的保护作用。
为泵衰竭和能量代谢阈值。缺血中心部位血流在泵衰竭和能量
代谢衰竭阈值以下时,神经细胞已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周边部 位血流介于脑电衰竭与泵衰竭和能量代谢衰竭阈值之间,为缺 血性半暗带。
(2)自由基损伤:缺血再灌注后,自由基大量产生,损伤
神经细胞的膜结构.目前国际公认的清除自由基药物是必存等。 (3)钙超载:钙离子大量内流到细胞内,导致神经细胞不 可逆性损害。目前国际公认的仍是钙通道阻滞剂。 (4)兴奋性氨基酸毒性:脑缺血可使兴奋性氨基酸释放增 加,兴奋性氨基酸受体处于过度兴奋状态,导致钙通道开 放,引起细胞内钙超载而致神经细胞死亡。近年来还考虑到 一氧化氮的毒性作用,应考虑这些改变的动态过程及相互关 系等,很可能有一定的阶段性,有的在某一环节上起重要作

脑卒中急救护理

脑卒中急救护理

发病年龄 起病状态 起病速度 全脑症状 意识障碍 神经体征 CT检查 脑脊液
多为60岁以上 安静或睡眠中 10余小时或1~2天症状达到高 峰 轻或无 无或较轻 多为非均等性偏瘫(大脑中动脉 主干或皮质支) 脑实质内低密度病灶 无色透明
救治与护理


(一)救治原则 急诊的救治原则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生命体征、 减轻和控制脑水肿,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主要目 的是挽救患者生命,降低病残率,防止复发。 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and Stroke, NINDS)制定了脑卒中患者到达院内的关键时间目标, 以评估和处理疑似脑卒中患者。具体的内容如下:① 到达急诊科10分钟内,急诊专科医生或其他专家立即 对患者进行全身评估,安排进行紧急头部CT扫描。② 到达急诊科25分钟内,专科医生完成神经系统评估,进 行CT扫描。③到达急诊科45分钟内,解读头部CT扫 描结果。④到达急诊科1小时内,症状出现3小时内,可 对无禁忌证的患者开始溶栓疗法。⑤从到达急诊到 收入专科病房的时间为3小时。
(四)判断

由于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在治疗上有显著的不同,出血 性卒中的患者禁忌给予抗凝和纤溶治疗,而缺血性脑卒中在症状 出现后3小时内可以提供静脉溶栓疗法,应注意早期识别脑卒中, 并对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进行鉴别(表10-9)。
表10-9 脑梗死与脑出血的鉴别要点
脑梗死 脑出血 多为60岁以下 动态起病(活动中或情绪激动) 10分钟至数小时症状达到高峰 头痛、呕吐、嗜睡、打哈欠等高颅压症 状 多见且较重 多为均等性偏瘫(基底节区) 脑实质内高密度病灶 可有血性
脑卒中
定义

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丁苯酞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及S100β蛋白水平的影响

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丁苯酞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及S100β蛋白水平的影响

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丁苯酞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及S100β蛋白水平的影响王朝娜① 杨雪华①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丁苯酞治疗对临床效果及S100β蛋白水平的影响。

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济宁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0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n=52)与对照组(n=52),对照组给予丁苯酞治疗,研究组给予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丁苯酞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S100β蛋白水平及不良反应。

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4.23%)较对照组(78.85%)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均提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降低,研究组Barthel指数评分较对照组更高,NIHSS评分较对照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100β蛋白水平均降低,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69%)与对照组(13.4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丁苯酞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能够提高临床效果,改善神经功能及S100β蛋白水平,促进日常生活能力提升,避免加重机体不良反应。

【关键词】 依达拉奉右莰醇 丁苯酞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神经功能 S100β蛋白 Effect of Edaravone and Dexborneol Combined with Butylphthalein on Clinical Efficacy and S100β Protein Level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WANG Chaona, YANG Xuehua.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4, 21(11): 010-01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Edaravone and Dexborneol combined with Butylphthalein on clinical effect and S100β protein level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Method: A total of 104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admitted to Jining Third People's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21 to January 2023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n=52) and control group (n=52) by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Butylphthalein, and the study group was treated with Edaravone and Dexborneol combined with Butylphthalein. The clinical efficacy, neurological function, daily living ability, S100β protein level and adverse reac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study group (94.23%)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78.85%),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Barthel index scores of both groups were increased, and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scores were decreased, the Barthel index scor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NIHSS score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fter treatment, S100β protein levels were decreased in both groups, and the level in the study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study group (7.69%) and the control group (13.46%) (P>0.05). Conclusion: Edaravone and Dexborneol combined with Butylphthalein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can improve clinical effect, improve nerve function and S100β protein level,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daily living ability, and avoid aggravating adverse reactions. [Key words] Edaravone and Dexborneol Butylphthalide Acute ischemic stroke Neurological function S100β protein First-author's address: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Jining Third People's Hospital, Jining 2721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4.11.003①济宁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山东 济宁 272100通信作者:王朝娜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其致病因素较多,包括过氧化、脂质沉积等,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造成局部缺氧缺血,导致脑组织坏死性病变[1]。

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 179 -①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山东 滨州 256600通信作者:鹿树军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席娅琳① 汪临华① 鹿树军① 【摘要】 缺血性脑卒中是脑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严重可导致高级认知及运动障碍,甚至死亡。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早期溶栓和保护神经细胞等治疗,然而目前神经保护剂的临床疗效有待考证,大多数神经保护剂仍未得出有益的证据。

新型双靶点复合型神经保护剂依达拉奉右莰醇(ED)可抑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降低自由基过氧化亚硝基阴离子(ONOO -)水平,从而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所致的神经损伤症状、功能障碍及活动障碍,本文将对ED 的作用机制及其应用发展做一综述,并对ED 的临床应用进行展望,为后续的用药提供指导。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自由基清除剂 神经保护剂 依达拉奉右莰醇 Research Progress of Edaravone Dexborneol in the Treatment of Ischemic Stroke/XI Yalin, WANG Linhua, LU Shujun.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4, 21(10): 179-183 [Abstract] Ischemic stroke is a common type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that can lead to advanced cognitive and motor deficits and even death. The treatment of ischemic stroke mainly includes early thrombolysis and neuroprotection. However,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neuroprotective agents remains to be verified, and most neuroprotective agents have not yet received useful evidence. Edaravone Dexborneol (ED), a new dual-target neuroprotective agent, can inhibit the expression of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 reduce the level of peroxynitrite anion (ONOO -), and improve the symptoms of nerve injury, dysfunction, and activity disorder caused by ischemic stroke. This article will review the mechanism of ED and its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ED, so as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subsequent medication. [Key words] Ischemic stroke Free radical scavenger Neuroprotective agent Edaravone Dextrogenol First-author's address: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B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Hospital, Binzhou 2566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4.10.041 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居民寿命的“第一杀手”,其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约占我国脑卒中的70%,为最常见的卒中类型[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保护剂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地位自20 世纪以来,全球178 项针对急性脑卒中对照的临床试验中仅有少数试验呈“阳性”结果。

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有效性的许多研究结果经META 分析明确有效的有以下几种。

组织化卒中医疗模式即“卒中单元”,对于卒中整体管理是有益的( OR 值为0.71 )。

卒中单元不是一种具体的治疗方法,它是采用多学科共同参与的针对卒中患者的整体管理的一种模式,在整个模式的启动和运作中具有明确的工作操作流程、临床治疗的实施计划、病情及预后的评估标准以及康复处理的时间、内容、方法和标准。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 - PA) 溶栓治疗( OR 值为0.83 ) 1996 年11 月美国FDA 通过了对rt - PA 的临床验证,并且批准在符合适应证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 3 h 内使用。

在国内、外无数临床神经病学工作者的努力下,在国际范围内经过数千例临床病例的应用,世界范围内组织了 3 项具有影响的临床研究,积累了许多临床经验。

rt - PA 是被证明能够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

今天,我们对rt - PA 的临床前景更加充满信心。

在国外仍有95% 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由于治疗时间窗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溶栓治疗,我国能够得到溶栓治疗的患者不到 1.0%,上海市卒中单元课题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 3.6% ~ 5.2% 的患者能够在3 ~6 h 入院,并接受溶栓治疗。

抗血小板( OR 值为0.95 ) 和抗凝( OR 值为0.99 ) 治疗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中的地位主要局限在卒中的二级预防以及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和治疗中。

除了上述相关治疗,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后的治疗中,神经保护剂在理论上应该是值得信赖的措施。

但目前全世界114项卒中试验(涉及多达49种神经保护剂) 却极少有试验证实其有效性,目前仅有一种神经保护剂依达拉奉被证明对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有效和安全的。

尽管很多早期动物实验的结果看起来大有前途,但仍需要寻找足够的临床循证医学的依据。

因此,很多神经保护剂仍局限于基础研究或临床试验。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基础理论研究的瀑布(级联) 学说以及神经保护基础研究或临床试验中的体会为我们提供了信心。

1 神经保护剂应用的理论基础从神经细胞发生缺血到死亡虽然是极为短暂的瞬间,但是却需要经历“漫长”的生化代谢的过程,这个“漫长”的过程为我们提供了可能并可以被干预的机会,力求达到延缓神经细胞死亡的范围、程度以及时间。

动物模型已经证实,急性缺血导致细胞能量代谢异常,并导致一系列缺血瀑布反应。

在脑组织缺血后的极早期,局部神经元蛋白合成停止,膜离子转运停止,神经元发生去极化,钙离子内流导致兴奋性氨基酸- 谷氨酸大量释放,由于后者加剧钙离子内流和神经元去极化而进一步加重细胞损害;由于NMDA /AMPA 受体、代谢性谷氨酸受体和电压依赖性钙通道的损伤,大量钙离子进入细胞内,激活蛋白酶、脂酶、各种激酶、核酸酶和一氧化氮(NO) 合成酶,导致细胞自身稳定功能失调,细胞骨架、线粒体和细胞膜破坏;随后,自由基的形成和NO 合成加剧了神经元的进一步损害;此外再灌注伴随的炎症反应,白细胞黏附和浸入、细胞因子作用等将进一步加强缺血后神经细胞的破坏作用,加剧微循环障碍。

最后,由于激活细胞凋亡基因导致细胞程序性死亡,使缺血性半暗带区最终与坏死融合。

在动物试验中,已发现针对上述诸多环节的神经保护剂具有良好的脑保护作用。

目前认为神经保护药物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发挥作用:阻止钙内流;调节兴奋性氨基酸的兴奋毒性;调节微血管炎症反应等。

目前评价最多的神经保护药物是电压和受体介导的钙通道拮抗剂和直接抑制氧自由基介导细胞损伤的抗氧化剂,保护缺血性脑组织的措施包括兴奋性氨基酸的突触前调节,使用钙通道拮抗剂,腺苷酸增强剂,多肽生长因子和阻断细胞凋亡的介质。

根据脑缺血的程度和时间的不同,脑细胞主要通过离子级联反应快速死亡( 坏死性细胞死亡) 或分子级联反应缓慢死亡( 凋亡性细胞死亡) 形式完成。

离子级联反应:脑缺血早期缺氧导致ATP 耗竭,依赖能量的钠钾泵衰竭和兴奋性氨基酸过量释放,均导致大量Ca2 +向细胞内流动,进一步引起兴奋性氨基酸的过度释放,产生了连锁反应的始动环节。

由于大量Ca2 + 内流,激活了各种降解酶( 磷脂酶 C 和A2 、蛋白激酶 C 、核酸内切酶等),使神经元的磷脂膜、细胞骨架蛋白、核酸等重要结构解体,导致细胞功能丧失。

分子级联反应:半暗带区中缺血较轻且持续时间较长的细胞死亡可能是凋亡性的,即神经元开始未遭到破坏,但随后缓慢走向死亡。

细胞凋亡是细胞程序性死亡。

在哺乳类中bcl2 基因是抗凋亡的,bcl2 主要在线粒体的外膜上,核膜和内质网上也有表达,bcl2 作用于线粒体上阻止细胞色素C 的释放和抑制caspases3 激活。

caspases3 已被证实是哺乳类细胞凋亡的关键介质,最近的研究表明线粒体释放细胞色素 C 是半胱氨酸蛋白酶( caspases ) 激活的关键过程,caspases 激活导致凋亡。

半暗带区中部分神经元在诱导因素的作用下通过膜和细胞内信号传导,启动调控细胞死亡的基因,最终使细胞按一定程度控制自我破坏和死亡。

有研究认为bcl2 与BAX 的比例决定凋亡细胞的存亡结局,当BAX - BAX 同源二聚体超过80% 时,细胞凋亡;反之bcl2 - BAX 异源二聚体占多数时,细胞存活。

2 神经保护剂(1) 兴奋性氨基酸拮抗剂( NMDA 受体拮抗剂,非竞争性、竞争性) ;非NMDA 受体拮抗剂;谷氨酸释放抑制剂;谷氨酸转运蛋白调节剂。

(2) 作用于其他神经递质GABA 受体激动剂;血清素A1 受体激动剂。

(3) 内源性保护剂,腺苷受体激动剂(4) 慢Ca2 +通道拮抗剂(5) 抗氧化剂、自由基清除剂(6) 作用于NO 系统(7) 神经生长因子及营养因子(8) 抗炎症治疗(9) 低温治疗(10) 联合治疗( 鸡尾酒治疗)3 常用神经保护剂临床试验现状3.1 慢Ca2 +通道拮抗剂( 尼莫地平) 90 年代的3 719 例( 来自9 个对照试验)患者中,120 mg 尼莫地平治疗组与安慰剂组的疗效间无差异。

Mohr(1994 年) :在起病12 h 内治疗的患者中,可使不利后果的患者比例减少38%,13 ~24 h 内治疗者,无论是性别、年龄( 65 岁上下之分) 、危险因素( 心脏病、高血压和糖尿病) 及各种程度的神经功能缺失均无差异。

VENUS( the Very Early Nimodip ine Use in Stroke,1996) :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研究,1500 例患者起病6 h 内,应用尼莫通30 mg/d,4 次/ d,共10 d;3 个月的不良后果( 死亡和Rankin 评分4 ~5 分) :治疗组(n = 218 ) 为33%,对照组(n = 216 ) 为29% 。

表明早期口服尼莫地平对脑卒中患者无显著疗效。

3.2 兴奋性氨基酸拮抗剂欧洲389 例和美国87 例临床试验,应用于起病后6 h 的脑卒中患者,1.50 mg/kg,察 3 个月,治疗组的病死率为24% 、对照组为19%,脑部损害致死:治疗组为13% 、对照组为5% ( P = 0.003 ),Barthel 指数:治疗组47% 、对照组49%,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3.3 神经节苷脂治疗试验SASS 研究( Sygen Acute StrokeStudy,1994,北美13 个临床中心),287 例在48 h 内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GM1 100 mg/d 肌肉注射和安慰剂28 d,统计分析提示治疗组和安慰剂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EST 试验( Early Stroke Trial,1994,欧洲16 个临床中心),在急性起病的单侧运动缺失 5 h 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首剂200 mg 静脉注射、12 h 后100 mg 静脉注射,前10 d,100 mg/d 静脉注射,11 ~21 d,100 mg/d 肌肉注射,提示病死率两组相近似。

GM1 治疗组加拿大神经功能评分改变明显,有临界的统计学意义( P = 0.06 ),在治疗组中 4 h 内用药的患者亚组分析,加拿大神经功能评分改变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 =0.016 ) 。

上述神经保护剂都有一个共同的结果,那就是动物实验有效,但临床无效。

出现神经保护剂临床治疗和理论的严重脱节,主要原因是:(1) 动物研究和临床人体的巨大差异;(2) 脑卒中患者间的差异;(3) 可加剧缺血性脑损伤的躯体因素( 血压下降、低氧血症、高血糖和体温上升等);(4) 神经保护剂的治疗剂量及不良反应;( 5) 治疗时间窗;(6) 神经保护剂的作用模式与缺血性脑损伤机制不相符,由于缺血机制的复杂性,一种药物的单一作用模式不可能充分保护其他缺血性脑损伤机制:如凋亡、胶质细胞、炎症及细胞内机制;( 7) 神经保护剂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时间、疗程不恰当。

依达拉奉试验的成功使得神经保护剂的应用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3.4 依达拉奉日本依达拉奉临床试验表明发病后72小时内给药,依达拉奉组综合改善率为64.8%(81例/125例)而对照组综合改善率为32.0%(40例/125例),发病后24小时内给药的综合改善率为73.8%(31例/42例)而对照组综合改善率为25.6%(10例/39例)。

依达拉奉已经作为急性脑梗死的一线治疗药物,历经II-III临床试验的证实,在日本已经广泛应用临床。

在我国依达拉奉已通过II临床试验,明确了依达拉奉较好的改善了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远期疗效肯定,安全性可靠。

表:神经保护药物的临床试验结果4 神经保护剂治疗研究的展望寻找新的神经保护剂要求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设计必须遵循统一的规范。

针对缺血性损伤的级联反应机制,早期、多途径( 鸡尾酒) 治疗可能是神经保护治疗的一个合理方向。

动物实验表明联合使用兴奋性氨基酸拮抗剂和自由基清除剂比各自单用更为有效。

随着溶栓治疗的增加,序贯使用兴奋性氨基酸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抗炎细胞因子、低温和自由基清除剂可能会有更好的作用,神经保护剂的应用延长了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溶栓则增加了神经保护剂进入靶部位的机会。

联合应用神经保护剂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协同神经保护作用,减少用药剂量而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rt - PA 通过N - 甲基- D - 天冬氨酸受体的相互作用增加缺血细胞Ca2 + 内流,使MMP9 水平上调,增加细胞间基质中酶的降解,容易造成出血以及预后不佳。

如果能够找到预防这些不良因素的药物必将增加rt -PA 的有益性。

rt - PA 联合的方式也正在研究中,包括人体血清蛋白、硫酸镁、低温和氧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