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德民【粘滞阻尼墙在高层结构中的应用实例介绍】
粘滞阻尼墙施工及安装工艺

粘滞阻尼墙是日本学者于1986年提出,速度与位移相关性阻尼器,其由三层钢板与高粘度阻尼介质组成。
在粘滞型阻尼墙系统中的活塞,表现为一内钢板,且该钢板只能在平面内运动,由外钢板组成的容器内装有粘滞液体。
在结构中,内钢板(活塞部分)固定于上层楼板。
其外钢板(容器部分)固定于下层楼板。
地震作用下,楼层产生层间位移,从而使得粘滞阻尼墙内的粘滞液体被剪切,地震输入的能量被耗散。
以上是对粘滞阻尼器的介绍,如有这方面的需求,可咨询专业的厂家及安装公司:南京大德减震科技有限公司进行详细的了解。
南京大德减震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从事减隔震产品研发及制造的专业企业,员工百余人,生产基地约40亩,能够满足大批量减隔震产品的生产任务。
公司以市场为导向,提供专业的工程减隔震技术咨询及各类减隔震产品的生产、检测、销售、安装、售后服务等一体化服务。
公司所生产的各类减隔震产品在新建建筑以及既有建筑的加固中取得了广泛的应用,其中包括乌鲁木齐轨道交通项目、山西朱雀佳苑等项目、河南平原财富中心、山西儿童医院项目等等。
减隔震产品的应用有效的增加了结构的抗震性能、节约了工程造价,扩大了建筑使用面积,获得了设计单位及其业主的广泛好评。
经过长期的工程实践,公司可以配合设计、业主、施工方等为项目提供更好的技术方案及解决对策,从而为客户创造更高的价值。
黏滞阻尼器在框架结构抗震加固中的应用与研究

黏滞阻尼器在框架结构抗震加固中的应用与研究摘要:近年来利用阻尼器对既有建筑结构进行减震加固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建立了某实际4层框架结构的非线性模型,然后设置黏滞阻尼器(VFD),利用时程分析法对有、无控结构进行地震响应分析计算,得出该结构的耗能减震效果。
最后利用云图法,选取数条地震波对结构进行分析计算,对有、无控结构进行概率地震分析,通过对比概率需求模型、易损性曲线的差异分析黏滞阻尼器的耗能减震作用。
计算结果表明,通过对该结构设置若干VFD,结构的地震响应得到显著地减小,结构整体减震效果明显;有控结构的地震需求易损性曲线相较无控结构趋于平缓,表明VFD对该结构的耗能减震加固作用明显。
关键词:框架结构;黏滞阻尼器;非线性时程分析;云图法;结构概率地震需求分析耗能减震技术就是在结构的选定位置增设耗能装置,在小震作用下,耗能装置和结构一并处于弹性状态,可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使结构主体处于安全范围,一旦出现大震,这些装置可以在结构破坏前率先达到屈服状态,来消耗大部分能量。
近年来利用耗能减震器对既有建筑结构进行减震加固得到了广泛关注。
1.消能减震的概念及耗能原理为了达到消震减能的目的,可以通过消能装置的安装来避免主体结构因地震能量而响应而造成的破坏,究其本质,消能减震技术是一种加固技术。
传统的抗震思路是进行“硬抗”,但却存在诸多的弊端问题。
而消能减震技术,则能够避免传统抗震加固的不足,通过“以柔克刚”的方式进一步达到抗震加固的效果。
从消能减震结构角度来看,其方式就是融入了减震控制思想,在原结构当中增加了消能减震装置,从而形成新的结构系统,图1对其进行了展现,通过图中资料的了解,无论是原结构还是消能减震装置,都是新结构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较于原结构而言,新结构系统在效能能力以及动力特征方面有自身的独特性,能够降低原结构承受的地震作用,这也是进行地震反应控制的一种有效方式,其目的是为了减少对主体结构造成的损害。
粘滞阻尼器在学校宿舍楼减震设计中的应用

粘滞阻尼器在学校宿舍楼减震设计中的应用摘要:随着建筑抗震安全性能要求的日益提高,消能减震技术在建筑抗震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
消能减震技术是利用耗能装置(如阻尼器)消耗地震能量,减小主体结构的地震输入,降低整体结构体系的地震响应,进而减轻甚至避免主体结构构架的损伤破坏,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抗震策略,已成功应用于实际工程。
粘滞阻尼器是一种用于结构消能减震的阻尼元件,可降低地震作用进而减小结构尺寸以达到相应要求,而且对建筑外观不造成影响。
关键词:消能减震;粘滞阻尼;宿舍楼引言:在小震作用下,减震结构的基底剪力和层间位移角较非减震结构有明显的减小,且最大位移角小于规范值;在大震作用下,减震结构的塑性铰发展较好,满足规范要求,且阻尼器的滞回曲线饱满,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可为建筑结构安全提供保障。
1传统抗震设计与粘滞阻尼器设计比较传统抗震设计主要通过增大配筋率、改变构架截面面积来实现,而粘滞阻尼器设计能在不改变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实现抗震能力的大幅度提升。
粘滞阻尼器的工作原理是在流体运动时对其产生粘滞阻力,从而达到加固的效果。
粘滞阻尼器是一种无刚度、速度相关型的阻尼器,并且粘滞阻尼器阻尼力与活塞的运动速度成正比。
1.1传统抗震设计传统抗震设计主要体现在“抗”字,通过加大结构断面、增大配筋率来抵抗地震力。
该方法虽实用、有效,但在实践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了问题:(1)提高“抗震”所需的建筑成本,以8度为例,采用上述方法提升抗震能力所增加的造价为8%-15%。
(2)在建筑物的刚度增大的同时,吸收的地震能量也增大。
(V)在大震作用下,增大截面后难以控制结构弹塑性变形耗散地震能量。
1.2粘滞阻尼消能减震设计粘滞阻尼墙可作为墙体安装在结构层间,是利用结构层间的相对运动,使内外钢板之间产生速度梯度引起粘滞材料剪切滞回耗能,达到降低结构动力响应的目的。
粘滞阻尼墙具有以下有优点:(1)易施工,且抗震效果明显。
(2)阻尼力可通过改变粘滞液体的稠度等进行改变。
粘滞阻尼器减震结构设计方法及计算实例

具体设计时,根据场地条件,选定分析所用的地 震波,对无阻尼器原型结构进行时程分析,求得最大 层间位移角 θ0。确定减震结构所需满足的最大层间位
移角限值 θd, 计算所需的位移减震率 μd=(θ0-θd)/θ0,根 据前述结构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位移减震率 -附加阻 尼比曲线(μd-ξa 曲线)并参考底部地震剪力减震率 附加阻尼比曲线(μf-ξa 曲线)确定所需的附加阻尼比 ξa。上述过程也可以通过对无阻尼器原结构进行不同 阻尼比下的反复试算, 以确定达到指定层间位移角时, 所需的附加阻尼比 ξa。 1.3 阻尼器参数及数量的确定 抗震规范[1]中给出了计算消能部件附加有效阻尼 比 ξa 的公式:
d
u0,max uc,max u0,max
50 40 30 20 10 0 0.0 0.1
单自由度结构 实际结构
60 50 40 30 20 10 0 -10 0.0 0.1
单自由度结构 实际结构
0.2
0.3
0.4
0.5
0.2
0.3
0.4
0.5
(1)
附加阻尼比a
附加阻尼比a
(a) ξa-μd 曲线
200040006000800012151821x向层间地震剪力kn方案1方案2方案3200040006000800012151821y向层间地震剪力kn方案1方案2方案3度多遇shw2波作用下结构层间地震剪力包络图23大震下阻尼器减震效果分析由前述分析对比可知小震下方案2的减震效果最好因此本节着重对无控结构和方案2的减震结构进行7度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时程计算以对比分析阻尼器在大震下的消能减震效果计算程序采用canny梁柱构件采用ms模型23给出了7度罕遇shw2波和pasadena波作用189下方案2减震结构主要地震反应的减震效果
106-粘滞阻尼墙在高层结构消能减震中的应用-王海

第二十四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会议论文 2016 年
利用ETABS软件中快速非线性分析方法(FNA)对设置阻尼墙最终方案消能减震结构进行8度多遇地 震下的地震响应分析。快速非线性分析方法是Edward L . Wilson提出的,这种方法十分适合对配置有限数 量非线性单元的结构进行非线性动力分析[5]。 图9给出了3条地震波作用下X向和Y向楼层减震和非减震结构 时程包络剪力;图10给出了3条地震波作用下X向和Y向楼层减震和非减震结构时程包络位移角。
在高烈度地区,由于不同原因导致结构在多遇地震下不能满足规范要求,或需采取明显不合理的过分 加强措施才能满足规范要求,当需采取减震措施才能满足实际工程和建筑要求时,可采用减震措施,其抗 震设防目标可与现行抗震规范相同,而与阻尼墙相连接的构件需达到大震不屈服的目标要求[4]。减震目标 的确定在结构减震设计中十分重要,它是减震效果和经济性的一个平衡点,所确定的减震目标既要求减震 系统能够达到常规设计提出的要求,又不能过多配置造价相对较高的消能元件。 确定好减震体系的设防目标后,首先需要估算配置多少数量的阻尼墙可以满足预定的性能目标,然后 根据结构的具体形式在平面和竖向配置和优化。可以按照图7给出的减震设计流程图进行减震设计[4],从图 中可以看出,初步确定阻尼墙的配置数量和方案后,通过对减震体系进行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确定方案是 否能够满足预期的设防目标。对于满足减震目标的阻尼墙配置方案可以进行进一步的优化设计,而对最终 方案还要进行阻尼墙的细部连接设计,包括与阻尼墙相连的梁柱构件的设计、预埋件的设计等。
注:为粘滞阻尼墙,X、Y向各4片。 图88-20层粘滞阻尼墙的阻尼平面图
5 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
5.1 多遇地震非线性响应分析 本工程进行多遇地震时程分析时,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选择两条天然波和 一条人工波, 每组波包含X、 Y两个方向的分量。 时程波主次方向按1: 0.85 比例输入。 地震波的频谱特性、 有效峰值和有效持续时间满足规范要求,根据安评报告,多遇地震峰值加速度取80.4gal。
高层建筑顶部幕墙结构的风振控制研究

高层建筑顶部幕墙结构的风振控制研究摘要:在高层建筑的施工中要充分的考虑到主体结构和顶部幕墙结构的相互作用,采用主体结构层模型——顶部幕墙结构杆系模型分析结构的风效应和顶部幕墙的风振鞭梢效应,通过在建筑顶部增设内置式的粘弹性阻尼器来减少风振响应。
笔者通过对一栋40层、高173m的高层建筑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采用内置式的粘弹性阻尼器支撑顶部幕墙后,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高层建筑顶部幕墙的风振响应,从而杜绝或降低在风振效应下的高层建筑顶部玻璃幕墙破裂现象发生的频率,提高顶部幕墙结构的安全性。
关键词:高层建筑顶部;幕墙结构;风振控制随着人们对高层建筑外观的需求,现在一般都会在高层建筑的顶部设计玻璃幕墙。
但是在楼顶玻璃幕墙的设立过程中又要充分的考虑到露面钢筋支架的承载力度,而高出露面的玻璃幕墙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支架体系,这两者在承载力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别,高层建筑顶楼的风力比较的强,设计在顶楼的幕墙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风边梢效应,如果风边梢效应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会使顶部的玻璃幕墙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形,最终使得玻璃幕墙出现破裂或脱落的情况,影响人们的生命安全。
为了防止上述危险的出现,我们一般都会在高层建筑顶部幕墙结构上安装风振控制措施来降低其发生频率。
1 高层建筑顶部幕墙结构的风效应我国现行的高层建筑顶部幕墙结构的风荷载标准计算公式为:风振系数是全部计算风压与静风压之比,它反映了风的脉动作用对结构的动力扰动效应,与主体结构的自身动力特性有关。
在高层建筑中,幕墙结构自身的强度和结构连接,幕墙构建于主体结构的动力特性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因为风效应而使得幕墙结构和主体结构之间发生了位移,这会使得玻璃幕墙结构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2 高层建筑顶部幕墙结构风振控制的设计2.1 高层建筑顶部幕墙结构的风振控制方案高层建筑中主体结构的风效应和顶部幕墙结构的风振效应两者的影响不是很大,因此我们在高层建筑顶部幕墙结构的风振控制中采取直接耗能的方案来达到目的。
分析液体粘滞阻尼器在超高层建筑抗风中的应用王安梅

分析液体粘滞阻尼器在超高层建筑抗风中的应用王安梅发布时间:2023-06-18T02:44:42.375Z 来源:《建筑实践》2023年7期作者:王安梅[导读]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超高层建筑数量逐年增加,建筑高度也在不断创新。
传统的刚性方案已无法经济有效地解决超高层建筑对风荷载和地震荷载的承受问题。
为减少工程材料成本,提高结构抗震性,阻尼方案逐渐代替刚性方案成为高层建筑首选。
本文阐述黏滞阻尼器的工作原理和布置,分析其在超高层建筑中的优越性,为建筑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四川省成都市 610041摘要: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超高层建筑数量逐年增加,建筑高度也在不断创新。
传统的刚性方案已无法经济有效地解决超高层建筑对风荷载和地震荷载的承受问题。
为减少工程材料成本,提高结构抗震性,阻尼方案逐渐代替刚性方案成为高层建筑首选。
本文阐述黏滞阻尼器的工作原理和布置,分析其在超高层建筑中的优越性,为建筑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液体粘滞阻尼器;应用分析根据我国的建筑设计规定,当建筑高度超过100米或层数超过32层时,便被认定为超高层建筑。
超高层建筑的高度通常与国家技术和经济水平息息相关。
然而,随着高度的增加,建筑结构的侧向刚度会下降,这会直接影响其抵御水平和地震荷载的能力。
惯常的抗侧压力方法是通过提高抗侧构件截面尺寸和数量等参数来提高截面刚度。
为了改善传统刚度方案,近年来,结构设计师们提出了一种阻尼方案,该方案通过黏性液体在孔隙中流动消耗地震能量,既不增加建筑物整体刚度,又能提高建筑物对地震荷载的抵抗能力,避免了增加建设成本和结构刚度的问题。
因其能够确保安全性、经济性,同时也满足了建筑设计的多项要求,因此逐渐成为建筑设计领域的热点话题。
在消能减震方面,其应用也十分广泛。
1液体粘滞阻尼器构造与原理在液体粘性减振器内部,包含活塞、气缸和硅油等多个部件。
在具体的加工过程中,其拥有极高的加工精度。
附设黏滞连梁阻尼器的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减震性能研究

附设黏滞连梁阻尼器的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减震性能研究附设黏滞连梁阻尼器的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减震性能研究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超高层建筑的兴建越来越多。
然而,这些超高层建筑所面临的地震风险也变得越来越大。
为了确保超高层建筑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减震措施成为了必不可少的部分。
本文研究了一种附设黏滞连梁阻尼器的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减震性能,以期提供有效的减震设计方案。
二、附设黏滞连梁阻尼器的原理附设黏滞连梁阻尼器是一种常用于地震减震设计的装置。
它由梁、黏滞剪切装置和撑杆组成。
在地震发生的时候,黏滞装置会产生滞回现象,从而将地震能量转化为黏滞阻尼。
这样,结构的振动幅度就能够被有效地降低,达到减震的目的。
三、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是目前超高层建筑常用的结构形式。
它由外框架和中间的核心筒构成。
外框架承担结构的垂直荷载,核心筒提供结构的弯矩和剪力传递。
这种结构形式能够有效地提高超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
四、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减震性能研究本文以一座50层超高层建筑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数值模拟。
首先,建立了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的模型,包括外框架和核心筒。
然后,在外框架的顶层和底层之间设置了附设黏滞连梁阻尼器。
最后,通过地震作用下的时程分析,研究了附设黏滞连梁阻尼器对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减震性能的影响。
五、数值模拟结果分析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了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加速度、位移等响应结果。
分析表明,附设黏滞连梁阻尼器能够显著地降低结构的加速度响应,并且减小结构的位移。
这说明附设黏滞连梁阻尼器能够有效地提高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减震性能。
六、结论本文研究了附设黏滞连梁阻尼器的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减震性能。
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附设黏滞连梁阻尼器能够显著地降低超高层建筑的加速度响应和位移,提高其抗震性能。
因此,建议在设计超高层建筑的时候,应考虑采用附设黏滞连梁阻尼器的减震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