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广岛协议中国人民大学 (1)
论维新派民权政治思想

关于中国近代民权观的来源和路径,有人认为,“民权”概念是通过日本输入的,是“民主”(democracy)一词的日本译法。
近代日本人把democracy译为“民权”,其用意是强调人民的权力②。
不过一些新近的研究表明,“民权”并不是democracy的日译,democracy在日语中更多的是被译为“民主”③。
实际上,“民权”不仅不是democracy的日本译法,甚至最初也不是由日本引入。
“民权”一语最早见于清驻英公使郭嵩焘的旅欧日记。
在述及英国布雷福德织布机厂工人罢工事件时,郭嵩焘说:“西洋政教以民为重,故一切取顺民意。
即诸君主之国,大政一出自议绅,民权常重于君……亦西洋之一敝俗也。
”④郭嵩焘这篇日记写于光绪四年(1879),当时,郭嵩焘所以提出“民权”的概念,主要是基于对近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观察,而不是由于日本学界的影响。
不过,郭嵩作者简介:孙晓春,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天津300350)。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政治伦理思想通史”(16ZDA104)的阶段性成果。
①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合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1358页。
②较有代表性的说法可参见韦杰廷、陈先初:《孙中山民权主义探微》,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4页。
③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可参见沟口雄三:《中国民权思想的特色》,孙歌译校,夏勇编:《公法》第1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3页;王人博:《中国的民权话语》,《二十一世纪》总第6期,2002年。
④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84年,第575576页。
焘在提出“民权”概念的时候,并没有对这一概念作出说明,于是,“民权”便成了一个缺少定义的概念,这一概念的内涵只能由人们在后续的讨论中去赋予。
郭嵩焘以后,“民权”的概念也见于黄遵宪编撰的《日本国志》,书载明治八年(1887)年板垣退助复归元老院,“遂倡民权自由之说”黄遵宪:《日本国志·国统志三》,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4页。
“一面抵抗,一面交涉”——析论汪精卫的对日方针(1932—1937)

“一面抵抗,一面交涉”——析论汪精卫的对日方针(1932—1937)54?史学月刊2003年第7期"一面抵抗,一面交涉"析论汪精卫的对日方针(1932一l937)谢晓鹏(郑州大学历史与考古系,河南郑州450052)[关键词:汪精卫;对日方针;外交思想[摘要]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不断加紧的侵华步伐,汪精卫开始形成"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对日外交思想.一?二八事变后,汪精卫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这一思想,并将之作为汪,蒋合作的南京政府对日外交的指导方针.这--X~日外交方针对当时中国政局的发展和中日关系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后来汪精卫的叛国投日埋下了祸根.[中图分类号:K264.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83—0214(200.3)07—0054—06 "NegotiatingwhileResisting"——onWangJingwei'SPolicytowardJapanXIEXiao—peng(HistoryandArchaeologyDepartment.Zhe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450052?Henan ,China)KeyWords:WangJingwei;policytowardJapan;resist;negotiateAbstract:FacedthequickenedstepsofJapaneseinvasionagainstChinaaftertheSeptemberEi ghteenthIncident,WangJing—weibagantoformthepolicyof"negotiatingwhileresisting".AftertheJanuaryTwenty-eighth Incident,WangJingwei madeatotalandsystematicexpositiononthethoughtandturneditintotheguidingforeignpoli cytOJapanoftheNanjing GovernmentinwhichWangcooperatedwithChiang.Thepolicyhadmadeadeepandfarimpa ctonthedevelopmentofthe ChinesepoliticalsituationandthetrendoftherelationbetweenChinaandJapantherkItalsobr ewedthecauseofWang'S attachinghimselftOJapanandbetrayinghiscountryatterwards.过去,中国大陆史学界一般认为,1932年1月汪精卫出任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后,一贯推行对日妥协退让的反动政策①.笔者认为,这一认识未免简单片面.实际上,汪在一?二八事变后提出了"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对日方针,此方针长期指导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对日外交政策,一直持续到抗战初期,对当时中国政局的发展和中日关系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对此问题作一探讨.一"一面抵抗,一面交涉"方针的提出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者趁中国宁粤对抗和国共内战的机会,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张学良奉行"力避冲突"政策一和"不抵抗主义",导致日军迅速占领中国东北三省.日本的侵略不仅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对国民党的统治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在此历史背景下,汪精卫开始形成"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对日外交思想.九一八事变后,对的宁粤双方表示息争御侮,共赴国难.适应形势的变化,汪精卫发表了一系列演讲和谈话.9月24日,他出席广州各界抗议日本侵略大会,并发表演说,称:"当此危亡之秋,我们应持勇与定态度,纵外交不能收效,四万万同胞为救国而死,亦觉值得."¨3]10月17日,他在赴上海参加宁粤和平统一会议前,又发表谈话指出:"我在国联应据理力争,揭破日人阴谋."]21日,汪精卫等抵沪后,共同发表书面谈话,其中就外交问题声明:"誓必以不损失我国丝毫领土主权为原则,以解决吾国目前外交上难关.盖不丧权,不辱国,为吾人一向之对①例如:黄美真,张云的《抗战时期汪精卫集团的投敌》一文(见《复旦》1982年第6期)认为,1932年1月汪精卫出任行政院长后,"推行了一系列亲日媚日政策", 其"一面抵抗,一面交涉"对日方针"实质是想以'和平'交涉代替武装抵抗".朱宝琴的《试析从九一八到八一三前后的汪精卫》一文(见《南京大学》1988年第3 期)认为,从九一八到八一三前后,汪精卫"一味媚日,只是在不同的形势下,其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而已".陈瑞云的《蒋介石和汪精卫》一书(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认为,从1932年到1935年,汪精卫"重点从事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屈辱性交涉……在'一面抵抗,一面交涉'口号下,妥协退让.结果是丧权辱国,天怒人怨"(见该书第86页).刘世平的《九一八事变后胡汉民与汪精卫民族主义观之比较》(见《党史研究与教学》1996 年第2期)认为,"汪精卫的'一面交涉,一面抵抗'的实质就是不抵抗".外精神,亦即本党过去光荣所系."一11月7日,宁粤上海和会结束,双方拟定了和平统一办法,决定:"关于外交事件,其交涉进行,由中央政府任之,其方针及原则,即在本会议讨论.举其要点,首在以日本违反国际信义之事实. 诉之国际联盟,及非战公约签字各国,要求主张公道裁判日本之横暴行为,及在军事经济上为最后抵抗之准备."_(p416日,汪精卫根据宁粤上海和会的上述决议,强调指出:"至对日问题,不能专倚国联之助我,尤恃我有抵抗之能力及牺牲之决心."L7_(D】这可以说是"一面抵抗,一面交涉"思想的雏形.1932年1月28日,汪精卫出任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长,蒋,汪合作的政治局面正式形成.然而,就在当日,日本挑起一?_-/k事变,大举进攻上海,并威胁到南京的安全.国民政府"为完全自由行使职权,不受暴力胁迫起见"l_8】(p】",决定迁都洛阳.29日,蒋介石手定对日交涉之原则与方法.其原则为:"一面预备交涉,一面积极抵抗."其方法为:"一,交涉开始以前,对国联与九国公约国先与接洽,及至交涉开始时,同时向九国公约国声明. 二,对日本先用非正式名义与之接洽,必须得悉其最大限度.三,交涉地点."其程度为:"交涉必须定一最后防线与最大限度,此限度至少要不妨碍行政与领土完整,即不损害九国公约之精神与不丧失国权也.如果超此限度,退让至不能忍受之防线时,即与之决战,虽至战败亓亡, 亦所不惜.必具此决心与精神,而后方可言交涉也."l_9】("以上对日交涉之原则与方法,无疑包含了汪精卫的不少主张,或者说是由汪,蒋协商决定的.据此原则与方法,汪精卫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一面抵抗.一面交涉" 的对日方针.1932年2月7日,汪精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余自去冬来沪,即表示对日主张,一面抵抗,一面交涉,此主张至今无变.此主张不但不相反,而且相成,盖军事上若不积极抵抗,则外交无进行可言,而外交上进;亍得力,亦可使军事胜利更有把握也."_1o]他在这里道出了抵抗与交涉的相互关系.同日,他致电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会长史量才等,称:"政府对日方针,在外交上确保中国主权,尊重国际信义;在军事上严戒挑衅行动,力谋正当防卫."l】]这可以说是"一面抵抗,一面交涉"方针的:另一种表述方式.13H,汪发表"一面抵抗,一面交涉"谈舌之要旨.关于抵抗,他说:"此次中国不屈于日本之暴力,而出于正当防卫,必须有最大之决心,极巨之牺牲,方得最后之结果,过于畏葸,固为不可,徒作壮语,更为不可须知数十年来,中国军事,经济在物质上着着落后,固:待言,即组织上亦幼稚不完备.吾人认清此点,即须从举国一致着手,以土广民众之中国,对富国强兵之日本,纵使有一二城镇不幸落彼手中,而中国之内,人人皆抵抗,处处皆抵抗,日本虽有---Z百万精兵,亦不能遍布也.世界上有可败之军队,无可亡之国民,切须牢牢记住此二语, 苟行之不懈,日本必有力竭之H,列强亦必群起而共踣之."可见,他所主张的抵抗是一种自卫性的消极的抵抗.55?关于交涉,他说:"中国此次有十分理由,可要求国际联盟,华盛顿九国公约,开洛格非战公约签字各国出而干涉.中国既有此理由,在外交上决不可放弃,切勿以为外交无用,而决然持之不顾,不仅对各国如此,对日本亦如此."一j这里,他所主张的交涉,主要是寄望于国际联盟等第三方力量的干涉,也包括中日直接交涉.2月15日,汪精卫在徐州警备司令部纪念周讲演时,进一步阐述了国民政府的对日方针.他一方面强调"抵抗"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不主张对日绝交,宣战.他说: "这种唱高调的话,是不能补救现在这个局面的.……须知道这回的中日问题,中国是有十足的理由,来要求国际干涉日本的;因为日本是破坏了国际联盟公约,华盛顿九国公约,非战公约的,现在我们在外交上既然有充分的现(理)由,则何必要放弃外交的方法呢?何必驱使各国守中立呢?"他进而指出:"我们有国家则有交涉的权利!我们还未亡国,为什么不能交涉呢?……须知道交涉是可以的,只有签字于丧权辱国的条约是不可以的!……如果日本放弃他的无理要求,则我们无论何时都可以交涉的;所以一面抵抗,一面交涉,同时并行.军事上要抵抗,外交上要交涉,不失领土,不丧主权;在最低限度之下,我们不退让;最低限度之上,我们不唱高调.这便是我们共赴国难的方法."一】(p】"至于什么是"最低限度",3月1 日,他在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上致开幕词时曾说:"对于各国的调停,如果在不丧失国家人格,损害国家主权最低限度之下(疑为"上"——引者),我们是愿意接受的.但如果超过了这个最低限度,则我们只有死力抵抗."_"1(p1'他这里所说的"不丧失国家人格,损害国家主权",以及前面所说的"不失领土,不丧主权",即是"最低限度".总之,他所主张的对日方针是在保持一个"最低限度"的前提下,"一面抵抗,一面交涉".二"一面抵抗,一面交涉"方针的实行在"一面抵抗,一面交涉"对日方针的指导下,汪蒋合作的国民政府要处理的第一个棘手问题,即是由上海一?-_/k事变导致的中日军事冲突.国民政府一方面准许驻沪的第十九路军就地抵抗,并调派第五军人沪参战; 另一方面也不放弃外交斡旋和中H交涉的努力.5月5 日,在英,美,法等国驻华公使的调停下,中国代表郭泰祺与日本代表重光葵在上海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该协定除了规定双方停战撤兵外,还要求中国取缔抗日,十九路军换防,浦东及苏州河南岸中国不得驻兵等项一"_(阱.这样,国民政府以妥协退让换取了暂时的"和平".汪精卫因主持这一妥协政策而遭到国人的愤怒谴责,监察院长于右任甚至还对他提出了弹劾,但他仍一意孤行.5月9日,汪在南京"五九"国耻纪念会上报告上海停战撤兵协定时,强调了两点:"(一)此协定是否包含有政治的意味在内.(二)此协定是否与东北问题分开."关于第一点,他说:"此次停战协定如果含有政治的意味,即所56?谓以政治的条件来交换日本撤兵,那必定生出丧权辱国的危险来,政府绝对不肯做的,幸而此点已经避免,协定内容没有政治意味在内."关于第二点,他说:"这一次政府的政策,是一面抵抗,一面交涉,所以无论在哪一处地方,如日本来攻击,我们便抵抗,如El本停止攻击,我们便罢手,只要停战撤兵协定,不含有政治条件,则淞沪之停战撤兵,与东北之继续抵抗,是可以同时并行的.……至于东北问题,如何才能解决呢,政府只有秉着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政策去进行"](pl".然而,南京国民政府秉此政策,不但没能解决东北问题,反而又出现了热河危机.El本占领东北三省后,一方面扶植早已被推翻的清朝废帝溥仪建立了伪满洲国,另一方面伺机向热河,察哈尔等地进行新的侵略扩张.1932年7月19El,El军侵犯热河,形势危急.22El,汪精卫通电全国,称:"国难El深,望我军政长官,督饬所属,同心戮力.共谋扞卫."一同时, 他电令北平绥靖公署主任张学良出兵抵抗;但张拒不执行命令,并暗示汪无权指挥华北军事.汪无奈,请蒋石回南京共商对策;而蒋既未回京,也不表态.张学良又屡屡借口抗El,向南京中央政府索要巨款.加上1930年中原大战关键之时,张学良曾入关助蒋,驱散了汪精卫精心设计的"扩大会议".新仇旧恨交织在一起,使汪精卫忍无可忍.他一气之下.于8月6El提出辞职,并致电张学良,称:"惟兄拥兵最多,军容最盛,而敌兵所扰,正在兄防地以内,故以实力言之,以职责言之,以地理上之便利言之,抵抗敌人,兄在职一El,断非他人所能越俎.须知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凡属族类,皆有执干戈以卫社稷之义务……今兄未闻出一兵放一矢,乃欲借抵抗之名,以事聚敛……无论中央无此财力.即令有之,在兄未实行抵抗以前,弟亦万不忍为此浪掷.弟诚无似<力),不能搜刮民脂民膏,以餍兄一人之欲,使兄失望于弟,惟有引咎辞职,以谢兄一人,并以明无他.惟望兄亦以辞职谢四万万国人, 毋使热河,平津为东北,锦州之续,则关内之中国幸甚,惟兄裁之."[:以上汪精卫的这些豪言壮语,是否意昧着他的对El立场El趋强硬,不再主张对El交涉了呢?非也.8月23 El,他在致蒋介石的电文中说出了心里话:"如El稍变方针,愿与谈判."7](p183)可见,他过去所主张的"一面抵抗, 一面交涉"的对El方针,并未改变.而他与张学良之争,也不完全是抵抗与不抵抗之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军权的争夺,其中的幕后人物则是蒋介石.据陈公博讲,"汪先生初入南京,宋子文劝汪先生不要管军事,他说蒋先生最怕汪先生过问军事"l_l](p2.;而汪精卫命令张学良出兵抗El,就犯了蒋介石的大忌.蒋正是利用张,汪二人将相不和,互相牵制,以达到控制军政大权的目的.他一方面同意张学良辞职,设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取代北平绥靖公署,自己兼任北平军分会委员长职;另一方面又准张以北平军分会副委员长身份代行委员长职权.这使汪精卫大为不满,他决定消极怠工,称病住院,后又于当年10月请假出国疗养.1933年1月初,El军制造了"榆关事件",随即迅速占领山海关(即榆关),从而打通了向中国关内侵犯的天然屏障.2月9El,为应付国难,汪精卫启程回国.2月下旬,El伪军大举进犯热河,该省主席兼第五军团总指挥汤玉麟率部不战而逃.3月4El,随着省会承德的失陷,热河全省为El军占领.对热河沦陷负有直接责任的张学良,在全国舆论的重压下,于11El宣布下野.12日,国民政府任命何应钦代理北平军分会委员长.同时,国民政府在长城沿线布防重兵,试图阻止El军的进攻,长城抗战全面展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汪精卫回到国内.3月14El,他抵达香港,曾对记者谈及对El方针,称:"吾人一向主张一方交涉,一方抵抗.在交涉方面,国联通过报告书,已得相当成效,但仍须继以武力抵抗.热河之战仅守一星期,深为可惜.-[18]20El,他抵达南京,随即前往国民党中央党部出席纪念周,并发表了题为《抵抗要有决心还要有力量》的演讲.他说:"时至今El,除了抵抗两字,更无话说.固然抵抗与交涉并行,是应付时局之根本原则,但有抵抗,然后有交涉……今El以后,抵抗愈得力,交涉愈有希望,否则无交涉之可言.所以今El我们唯一的出路,就是抵抗."ll9】'30El,汪正式销假视事.次E1.他即对外界发表抗El意见,称:"本人素抱一面交涉一面抵抗之精神,现国际一切公约,被El破坏无余,公理无可伸张,更无交涉可言,在此千钧一发之际,除全国上下精诚团结积极继续抵抗外,别无他法,同时并须妥筹充实军备,以期达到最后胜利."0_我们从汪精卫这次回国后的几次讲话中可以看出,他强调的是抵抗.这主要是因为当时长城抗战正在激烈进行当中,结局尚不明朗;同时.他也想通过呼喊一些抗El高调以提高自己的声望. 但是,随着进入4月份后中国军队在长城抗战中转为被动不利的形势,汪的抗El高调逐渐低落下来,又回到"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老话"上了,并且不时地表露出对时局的悲观看法.4月13日,他对时局发表谈话,一方面坚持"抵抗与交涉同时并行之方针",并认为中El妥协之传闻系谣言;另一方面又表示:"国难如此严重,言战则有丧师失地之虞,言和则有丧权辱国之虞,言不和不战, 则两俱可虞,所以现时置身南京政府中人,其中心焦灼, 无异投身火坑一样."[]'p22123El,他在《复某先生电稿》中则发出感叹:"承示'战则同为牺牲,和则同受谴责',令人感奋.El本在国际社会,道德上已成孤立,而军事经济犹足以无道行之.我国道德上虽得同情,而军事经济无各国实际援助,则亦孤立而已.以孤立之中国,支孤立之El本,不能持久,已无待言.弟平El决心欲集吾党精锐,共同一拼,而让他人为李鸿章,如此则不量力而战之苦衷将为人所谅,而量力而和之苦衷亦将为人所谅.惟一战而败,吾辈死固不足惜,恐平津失陷,华北亦随以沦亡,而土地丧失之后,收复无期,是不啻吾党亡而以平津华北为殉也.此亦深可动念者.如在最低限度内有方法保全平津及华北,弟亦将不顾一切而为之.但若要签名于承认傀儡政府及割让东三省,热河之条约,则弟以为宜俟吾党牺牲之后.届时弟必不独生."27日,他又发表书面谈话,重申"抵抗与交涉并行"的对日方针.他说: "因为不能战.所以抵抗;因为不能和,所以交涉.政府应付国难的态度.不是'不和不战',而是'抵抗与交涉并行'."~.随着长城抗战的失利.他更坚信对日交涉之必要,"抵抗与交涉并行"于是成为交涉优先了.5月3日,国民政府设立行政院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任命亲日派黄郛为委员长,北上负责对日交涉.22 日,汪致电黄郛.指出:"除签字于承认伪国,割让四省之条约外.其他条件.皆可答应.且弟决不听兄独任其难.弟必挺身负责."次日,他又就国防会议关于应付平津危局两项原则,致电何应钦,黄郛,称:"(甲)如日本来攻平津.我将士惟有尽力应战,不可轻易放弃,盖平津情形,适与去春淞沪相同,极系世界之观听,我若示怯,从此国家人格得不堪问,且战争愈烈,愈易引起各国之干涉也.(乙)如暂时休战希望尚未完全断绝,仍希继续进行, 即在交战中,此种接洽不妨并用.以上两原则.切盼两兄根据办理.中央当共负责任也."一9_【l25H,他再电何应钦,黄绍,黄郛,告以国防会议关于停战谈判进行了针. 称:"甲,对方以强力迫我屈服,承认伪组织及割让东四省,如果出此.我方必毅然拒绝,无论若何牺牲,均所不避.乙,对方鉴于我方牺牲之决心,与列强之环视,此次停战目的.在对方军队退出长城以北.我军不向之追击.保留相当距离以免冲突.如果出此,则我方鉴于种种情形.可以接受,惟以不用文字规定为原则,若万不得已,只限于军事,不涉政治.并须留意协定中不可有放弃东四省承认伪组织之疑似文句."一9]',o6为打消何应钦,黄郛等人的顾虑,以保证停战谈判的顺利进行,29日.他又致电何应钦,黄郛,谓:"明日在塘沽开始谈判,请两兄查照国防会议议决坚决进行.倘因此而招国人之不谅,反对者之乘间抵隙.弟必奋身以当其冲,绝不令两兄为难."一'5月31日.根据国民党中央和汪精卫,蒋介石指示,中国华北驻军代表熊斌和日本关东军代表冈村宁次签订了《塘沽协定》.该协定"实际上默认了日本对东三省及热河的占领,并使中国失去河北19个县和两设治区的完全统治权"_】_c]"",至此华北门户洞开.同日.汪精卫为这次停战谈判发表书面谈话.他首先辩解说:"此次河北停战谈判,限于军事.不涉政治."他继而发出感慨: "人谓昔以不抵抗而失地,今以抵抗而失地.此言诚然.苟一量度现有国力,则抵抗之不能得到胜利,固自始而知之,知之而犹抵抗,亦惟尽其力之所能至,以行其心:之所安耳."他最后指出:"至于局部缓和,不影响于领土主权及在国际所得之地位,则为久劳之军队,穷困之人民得所苏息计,政府将毅然负责而为之."19]''由此可知,此时的汪精卫已对抵抗日军争取胜利没有信心,而仅仅满足于通过交涉实现"局部缓和"了.正如陈公博对这一时期汪精卫的评价:"最初他主张积极抗战……及至他下野出洋,在欧洲居住几个月,他已明了国际的情形,国联本身57?是没有力量的,英法对于中国是不愿帮助的.美国更是保持孤立的,苏俄是靠不住的,所以他愿意担上千钧重担.对于他毫不知情的塘沽协定也担上两肩,大概他那时已决心希望对于中日问题寻求一个解决方案.~ZlTj(p227'这里,陈说汪对《塘沽协定》"毫不知情".并不符合史实.我们从前文所述河北停战谈判期间汪发给何应钦,黄郛等人的电文可以看出,汪自始至终参与了停战谈判的谋划及决策,这又怎能说是"毫不知情"?至于陈称汪在《塘沽协定》后,"已决心希望对于中日问题寻求一个解决方案",所言不差,汪的"解决方案"无非是对日妥协.中日亲善.此后,汪的对日方针也开始转向力主交涉,少言抵抗了.需要指出的是,汪的对日方针中"交涉"与"抵抗"分量的这一变化,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前述九一八事变后他对国际社会干预中日争端的成效备感失望,以及长城抗战失利后他对抵抗日军争取胜利失去信心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即他在抗日与"剿"共的关系问题上,基本上是将"剿"共置于优先考虑的地位.为此,他不惜对日妥协退让,以保证"剿"共的顺利进行.实际上,早在一?二八事变后汪,蒋合作的南京政府就积极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基本国策,其中攘外主要是指抗日,安内主要是指"剿"共.在二者的关系上,汪,蒋一致主张抗日必先"剿"共,只不过两人的分工不同,蒋主要负责安内"剿"共,汪则主要负责对日外交.为配合蒋的安内"剿"共计划,汪在对日外交上就只能力主交涉,少言抵抗了, 而交涉的表现形式则不外乎对日妥协退让.汪,蒋合作的南京政府对日妥协退让的政策,不仅遭到全国抗日民众的强烈反对,而且受到国民党内一些有识之士的严厉抨击.《塘沽协定》签订后,以胡汉民为首的国民党西南中委屡发通电表示反对,胡汉民还赋诗着文.谴责汪,蒋等人误国,卖国.在南京政府内部,国民党元老李烈钧,吴稚晖等人,以立法院等处为讲坛,多次指责《塘沽协定》以来汪的外交政策.并开展倒汪活动.而国民党内的一些抗日武装力量,则以实际行动表达对南京政府一系列妥协外交的不满和反对.如1933年5月, 冯玉祥等组建"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积极开展抗日活动;同年11月,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以十九路军为主体,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打出"联共反蒋抗日"的旗号.然而,汪精卫对此置若罔闻,仍我行我素.11月27日.他在行政院纪念周上谈及外交方针,称:"有人以为外交方针软弱,为反对中央者所借El,我以为外交方针,要认清自己,认清环境,然后决定.决定之后,决不能轻易妄动,致陷国家于危亡."L24}汪的对日方针虽然没有根本改变,但自从九一八事变后,他寄望于国联制裁日本的尝试没能成功,而美,英等西方大国又对日本侵华听之任之,这就使汪的外交态度发生了一些变化.11月28日,他在致胡适的一封信中谈到:"外交态度诚然有些改变了.但不过由'鸣钲求救'而转为'默守待援'."这里的"默守待援"不过是对过去"一面抵58?抗,一面交涉"方针的补充.汪把国家命运寄托在"外援" 上,显示出他对抵抗日本没有信心."默守"而非"坚守", 则意味着对日将继续推行妥协外交.实际上,汪走得更远,他为了实现"治本莫要于充实国力,治标莫急于清除共匪"的"救国方策"lll_',甚至不惜推行对日亲善外交.。
雅尔塔协议全文

雅尔塔协议全文Yalta AgreementSigned at Yalta, February 11, 1945The leaders of the three Great Powers-the Soviet Unio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Great Britain-have agreed that in two or three months after Germany has surrendered and the war in Europe has terminated the Soviet Union shall enter into the war against Japan on the side of the Allies on condition that :1.The status quo in Outer-Mongolia (The Mongolian People's Republic)shall be preserved ;2.The former rights of Russia violated by the treacherous attack of Japanin 1904 shall be restored, viz :(a) the southern part of Sakhalin as well as all islands adjacent toit shall be returned to the Soviet Union,(b) the commercial port of Dairen shall be internationalized, thepreeminent interests of the Soviet Union in this port beingsafeguarded and the lease of Port Arthur as a naval base of the USSRrestored,(c) the Chinese-Eastern Railroad and the South-Manchurian Railroadwhich provides an outlet to Dairen shall be jointly operated by theestablishment of a joint Soviet-Chinese Company it being understoodthat the preeminent interests of the Soviet Union shall be safeguardedand that China shall retain full sovereignty in Manchuria ;3.The Kuril islands shall be handed over to the Soviet Union.It is understood, that the agreement concerning Outer-Mongolia and the port and railroads referred to above will require concurrence ofGeneralissimo Chiang Kai-shek. The President will take measures in order to obtain this concurrence on advice from Marshal Stalin.The Heads of the three Great Powers have agreed that these claims of the Soviet Union shall be unquestionably fulfilled after Japan has been defeated.For its part the Soviet Union expresses its readiness to conclude with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of China a pact of friendship and alliance between the USSR and China in order to render assistance to China with its armed forces for the purpose of liberating China from the Japanese yoke.February 11, 1945J. V. STALINFRANKLIN D. ROOSEVELTWINSTON S. CHURCHILL (The Ministory of Foriegn Affairs "Nihon Gaiko Nenpyo Narabini Shuyo Bunsho : 1840-1945" vol.2, 1966)雅尔塔协议全文(这半页纸让中国永远丢了外蒙古)Yalta Agree me nt雅尔塔协议S ig ned at Yalta, February 11, 19451945年2月11日签于雅塔尔The leaders of the three Great Powers-the Soviet Union, the United States of A me rica and Great Britain-have agreed that in two or three months after Germany has surrendered and the war in Euro pe has terminated the Soviet Union shall enter into the war against Japan on the side of the Allies on condition that :最具影响力的三国--苏联、美国和英国--领导人一致同意,在德国投降且欧洲的战争结束后两至三个月内,苏联将站在协约国一边,出兵加入到对日本的作战,条件是:1. The status quo in Outer-Mongolia (The Mongolian People's Republic) shall be preserved ;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保持现状;2. The for me r r ig hts of Russia violated by the treacherous a tt ack of Japan in 1904 shall be restored, viz :在1904年,由于日本背信弃义地攻击而侵犯的俄罗斯的权利必须交还,即:∙(a) the southern part of Sakhalin as well as all is lands ad jac ent to it shall be returned to the Soviet Union,库页岛南部连同与之相连的全部岛屿必须还给苏联。
建国60年日本大事记

建国60年日本大事记1949年:日本宪法生效日本宪法于1949年5月3日正式生效。
这一宪法确立了日本作为民主国家的基本原则,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1952年:日本恢复独立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和占领,日本于1952年4月28日与盟军签署了《日本和约》,恢复了独立地位。
1955年:自由民主党成立1955年11月,日本自由民主党成立。
该党在后来的几十年里一直是日本的主要政党,对日本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1964年:东京奥运会1964年10月10日至24日,第18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日本东京举行。
这是日本首次举办奥运会,也是对国际社会展示日本复兴的重要机会。
1972年:冲绳回归1972年5月15日,日本与美国签署《冲绳回归协定》,冲绳从美国占领下重新回归日本。
这标志着日本恢复了完全主权。
1989年:天皇明仁即位1989年1月7日,天皇明仁即位,成为日本的第125代天皇。
他是自二战后日本第一位即位的天皇。
1997年:北海道洞爷湖峰会1997年7月7日至9日,七国集团(G7)在北海道洞爷湖举行峰会。
这一峰会是日本首次担任G7主席国,标志着日本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
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及福岛核事故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里氏9.0级的东日本大地震,引发了福岛核电站的严重事故。
这场地震和核事故给日本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2019年:第126代天皇德仁即位2019年5月1日,天皇德仁即位,成为日本的第126代天皇。
他是自父亲退位以来首位即位的天皇。
2020年:东京奥运会延期原计划于2020年举办的东京奥运会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被延期。
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首次因为全球卫生危机而推迟的奥运会。
2021年:东京奥运会举办2021年7月23日至8月8日,由于疫情控制情况改善,东京奥运会在延期一年后举行。
这是日本第二次举办的夏季奥运会。
以上是日本建国60年的重要事件。
高中历史必修1-3 时间简表(含人教版课本页码)

历史时间表【人教版合编】Y:必修一 E:必修二 S:必修三※为考纲重要考点,加粗及下划线字体均为考纲要求制作人:某校高三同学R.Z. 2003 10月:发射了“神舟5号”S952002 1月1:欧元进入流通领域 E1542001 11.10 中国正式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 E15910月:在中国上海举行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Y97,E1566 月:上海合作组织/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Y972000 9 月:千年首脑 Y951999 12.2 澳门回归 Y783 月:美国“单极世界”Y165;\ 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宪法修正案》Y741 月:欧元面世 Y165,E1541998 年底:美国进攻伊拉克 Y1651997 9 月: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Y74,E57,S767月1:香港回归 Y771996 4 月:上海五国机制 Y971995 11月:中国“复关”谈判转变为申请加入WTO的谈判 E1591 月: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Y791月1:※WTO(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 E1581994 4 月:通过《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建立WTO E1583 月:《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Y791月1:《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诞生 E1551993 11月:江泽民出席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Y9611.1:《马约》生效/ ※欧盟成立 Y165成立APEC(亚太经合组织)/首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E1561992 10月:九二共识 Y79;中共十四大/确立邓小平指导地位 E57,S76美、加、墨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E154年初: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南方谈话”S751991 12月:欧共体12国首脑签订《马约》Y16511月1:中国同中国台北及中国香港一起正式加入APEC E1567-12 华约解散/苏联解体 Y164,165 冷战结束日本成为世界最大债权国,海外纯资产居世界第一 Y1601990 4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Y77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S951989-1988 1988.09:邓小平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S941987 4 月:中葡联合声明 Y78日本人均GDP超美国成第一,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Y160 E1261986 9 月:“乌拉圭回合”启动 E1587.10:中国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方地位的申请 E1591985 《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S94设立经济开发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E543 月: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Y941984 12月:中英联合声明(关于香港问题)Y775 月: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一国两制构想 Y765 月:开放温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E54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结盟”Y951983 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S901982 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Y739 月:英国首相夫人访华 Y771981 9 月:叶剑英《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Y751980 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党和国家领导人制度的改革》Y73正式设立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E541979 元旦:《告台湾同胞书》Y75,781月1:※中美建交两国关系正常化 Y911978 12月:安徽凤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Y5312.18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改革开放 Y72,S7512.13: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S7412月:中美《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Y911977-1974 1966.08-1976.10:"文革"对民主制度的破坏 Y72 文革结束1975:欧共体立法机构“欧洲议会”成立 Y1601975.03:越南战争结束 Y157 越南战争结束1973 年初:中日互设大使馆 Y92;欧共体提出“同一个声音讲话”Y1601972 9 月:中日建交《中日联合声明》Y922 月: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Y911971 10 月:乒乓外交 Y90;11月:基辛格秘密访华 Y9010.25 联合国2758决议,※恢复中国合法席位 Y90美国就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问题提出“双重代表权”方案 Y891970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S931969 美国在越南推行“战争越南化”政策 Y1571968 9 月:革命委员会(文革期间)Y711967 7月1:西欧六国建立欧共体Y159,E1531966 5 月:五一六通知 Y71;8月: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文革决定》Y71 文革开始1965 11月: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文革导火线 Y71,S839月1:西藏自治区成立 Y681964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S931963-19621962:古巴导弹危机结束 Y1571961 9月1: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诞生 Y1625 月:美国发动“特种战争”Y157 越南战争开始1960-19591958-196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 E491958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Y159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中国开始原子能时代 S933 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10月)Y6819572月: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S88\5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Y681956年底:中国三大改造完成/一五计划(1952-1956)E47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 S939 月: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Y70,E484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论十大关系》E48“双百”方针S83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Y67195510月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Y685 月:华约成立《友好互助条例》Y155 冷战开始4 月:万隆会议“求同存异”Y87195412月: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Y67 ※三大制度的意义 Y66-689 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区域自治 Y66,684-7月团赴日内瓦《日内瓦协定》Y87195312月:会见印度代表团,※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Y86朝鲜停战 Y86,1571952-19511951.04《巴黎条约》欧洲煤钢共同体 Y1591950 6 月:朝鲜内战、抗美援朝 Y1571-2月周恩来抵达莫斯科 Y85;\ 2月14《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Y861949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日本“政府主导型经济”E12510.1:开国大典 Y65;\ 12月:毛泽东访问莫斯科 Y85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第一届全体会议《共同纲领》 Y64,654 月:渡江战役 Y59;\ 5月:德国分裂 Y156北约成立《北大西洋公约》Y1553 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工作由乡村转向城市 Y641 月:经济互助委员会 Y1551948 9 月: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Y59194710 月:关贸总协定《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议书》E1529 月:苏联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Y1556 月:马歇尔计划 Y155;\ 千里跃进大别山 Y593 月:杜鲁门主义 Y155;\ 共产党在解放区实施土地改革 Y581946夏:国共全面内战 Y58;\ 世界银行正式运行 E1513 月:铁幕演说 Y154194510.25台湾光复 Y41 P.S.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简表 Y418月15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Y41;\ 9月2:日本签订投降书 Y41 ※抗日胜利8 月:美国在日投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毛泽东《对日寇的最后一战》Y417 月:中美英《波茨坦公报》促令日本投降 Y415 月: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 Y414 月:中共七大(选举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Y40,41 E71世界银行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 E150、1511944春:敌后抗日军民发起局部反攻 Y40;\ 7月:《布雷顿森林协议》E1501943-19421942.01: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 Y40194112.8太平洋战争爆发 Y40;\ 12.9:中国正式向德意日宣战 Y4019405 月:湖北枣宜会战,张自忠殉职 Y40;\ 下半年:百团大战(彭德怀指挥)Y401939-19381938.5:日军占领徐州 Y36;\ 10月:广州,武汉失守 Y361938.春: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Y39193711月:上海失守,日军进攻南京 Y36;\ 12月:南京沦陷(南京大屠杀)Y3610月: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Y39;\ 细菌战(日军侵华期间)Y369 月:※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成立 Y398 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全国抗日根据地指挥中枢)Y408.13:日本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Y36;8.14:国民党《自卫抗战声明书》Y388 月:中共中央陕北洛川会议(制定全民族全面抗战路线)Y407月7:日本全面侵华(七七卢沟桥事变) Y35 八年抗日开始193612.12西安事变Y38;\ 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Y37193512月:中共陕北瓦窑堡会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Y3712.9:学生示威游行(一二·九运动)Y37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八一宣言 Y371 月:遵义会议 Y57;\ 10月:甘肃会师 Y58 长征结束193410月:红军在第五次“围剿”失利,被迫长征及意义 Y57,S69 ※长征开始19333—8:美《紧急银行法/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联邦紧急救济法》E1161 月:日军进犯山海关,东北军奋起反击 Y371932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罗斯福新政 E115-1171931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Y579.18: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侵略中国东北(九一八事变) Y351930-19281929.10:美国经济危机(根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E1101927 10月:土地革命/游击战/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 Y57,S699 月:毛泽东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Y578.7:中共汉口八七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Y578.1: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Y57蒋介石、汪精卫/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 Y56 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北伐战争取得成功 Y56 北伐胜利1926 7 月:开始北伐 Y56 北伐开始6月1: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 E731925-19231924.01:“国民党一大”Y55“新三民主义”S66国民革命运动兴起1922“中共二大”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民钢领 Y5519217.23“中共一大”上海秘密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 Y55,S693 月:苏联“新经济政策”固定粮食税/工资制 E1322月28:苏联水兵叛乱“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E1321920年底:苏俄国内战争基本结束 E1311919年初:巴黎和会五四运动 Y54 ※新民主主义革命 Y59 1918下半年苏联“战时共产主义”余粮收集制/实物配给制 E130、P131鲁迅《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S155191711.7《告俄国公民书》包围攻打冬宫《和平法令》《土地法令》Y14811.7※俄国十月革命及意义(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Y1497月1:俄国七月事件 Y148;\ 10月:俄国军事委员会 Y1484 月:俄国《四月提纲》Y1473 月:俄国彼得格勒工人示威游行,武装起义/沙皇退位/二月革命 Y1471916-19131916:爱因斯坦建立“广义相对论”S1231914:俄国参加一战 Y14719124 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Y533 月:孙中山《中华民国临时约法》Y52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Y532.12:宣统帝退位清王朝统治宣告结束 Y531 月:中华民国成立 Y51;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Y52191111月:清朝统治瓦解 Y51;\ 12月:推选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Y5110月:武昌起义 Y51:\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Y53 ※辛亥革命4 月:黄花岗起义 Y50;\ 5月:保路运动 Y511910-19061906:中国无线电报发展 E7019058 月:中国同盟会(日本东京成立)Y50,S64“三民主义”S66爱因斯坦发表了《论动体的电学理论》创立狭义相对论 S1221904-19021903: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布尔什维克党诞生 Y1461903:美国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S13519019 月:《辛丑条约》Y251900八国联军侵华 Y25;6月:义和团奋勇阻击敌人Y33 八国联军侵华1899年底:清政府令袁世凯围剿义和团 Y339 月: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Y27《关于正常光谱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论》量子理论诞生 S12218981898.06:“义和拳”改称“义和团”Y33189711月:德国占领胶州湾Y26 \ 12月:俄国强占旅顺口和大连湾 Y26,2718961895冬:俄国军舰在胶州湾“过冬”特权 Y264 月:《马关条约》Y25,32;\ 5月: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Y3218949 月:孙中山成立兴中会 Y50中日甲午战争 Y24;9月:黄海海战 Y31 甲午战争1893-18741893.12:毛泽东出生 S681889.07:法国大革命100周年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 Y1441886:美国芝加哥工人罢工抗议 Y1431883.03:马克思去世 Y143;1883:中法战争 Y241876: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 S1361873 7.14:将这天定为法国国庆日1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Y1291872-1871 1871:巴黎公社失败 Y128,1431871.03.18:法国人民起义胜利 Y1421871.01:统一的德意志帝国成立 \ 4月:通过了帝国宪法 Y1301870 9 月:色当战役/法国大败/拿破仑投降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Y1417 月:普法战争爆发 Y1411869 8 月:上海徐园放映“西洋影戏”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 E731868-1865 爱迪生,贝尔,本茨,莱特兄弟的发明E102※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市场发展的影响E1041866:美国和德国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两个发源地和中心 E1001866:第一台大功率发动机 E100 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1864 11月:马克思《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Y141国际工人大会召开;成立“国际工人协会” Y1401863 在波兰爆发了反对沙皇俄国压迫的奴隶起义 Y140纽约股票交易市场成立(为企业兼并提供条件)E1011862-1517 1856:第二次鸦片战争 Y241851:英国伦敦举办第一次世博会 E961848.02:《共产党宣言》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Y1381847.11:共产主义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 Y1381844: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Y1361844:马克思发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Y1381842.08:《南京条约》Y241841.05:三元里抗英 Y291840:第一次鸦片战争Y24 民主革命开始1837:美国莫尔斯发明有线电报 S1361836:英国宪章运动 Y1361834:法国里昂工人2次起义(1831、1834)Y361831:法拉第提出发电机原理 S1331830:法国司汤达出版《红与黑》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S1481814:史蒂芬孙研制第一辆蒸汽机车 S1321791:美国批准建立国家银行 Y1251789.04:美国联邦政府成立 Y1251789.01/03:美国第一次总统选举,选出第一届国会 Y1251787.09:美国联邦宪法 Y1231788.06.21:美国联邦宪法正式生效 Y1251782:瓦特联动式蒸汽机“万能蒸汽机”E94,S1311781:美国《邦联条例》生效 Y1221771:第一座水力纺纱机近代机器大工业诞生 E93,S1311765:英国“珍妮机”Y36,E93,S130 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1763:英国取得“七年战争”胜利,签订《巴黎和约》E891721:英国首相内阁,※君主立宪制及特点 Y119※1689.10:英国《权利法案》Y119 \ 11月:英国光荣革命 Y118※殖民扩张与掠夺的方式及其影响 E901652:三次英荷战争,荷兰失去海上霸主地位及北美殖民地 E881651:英国议会《航海条例》矛头直指荷兰 E881588: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E861581:成立“荷兰共和国”“海上马车夫” E86※1492: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E83 新航路开辟及其意义1488;迪亚士到达好望角P.S. 下列为本提纲中所未注明的地方,但亦为考纲内容:必修一: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Y3-20 要求:9a、2b、1c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Y102-114 要求:3a、1b必修二: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E4-25 要求:8a、1b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E30-41 要求:5a、1b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E62-70 要求:4a必修三: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S4-21 要求:7a、1b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S26-39 要求:11a、1b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S48-59 要求:4a、1b、1c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S64-77 要求:3a、1b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和科技 S92-95 要求:3a、1b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S104-112 要求:14a、2b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S120-137 要求:4a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S142-164 要求:9a以上“要求”均为“及格要求”,“优秀要求”更为严苛若资料有部分错误,敬请谅解祝大家学考加油!∩_∩。
初三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试题

初三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试题1. 1941年,德、日法西斯在欧洲、亚洲连续发动突然袭击,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不断扩大。
其中,代表性的事件是①德国闪击波兰②德国突袭苏联③日本偷袭珍珠港④诺曼底登陆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不断扩大的代表性事件。
1941年,德、日法西斯在欧洲、亚洲连续发动突然袭击,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不断扩大。
其中,代表性的事件是德国突袭苏联和日本偷袭珍珠港。
故答案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2. 2014年6月6日是诺曼底登陆70周年纪念日,多国元首参加了在法国举行的盛大纪念活动。
当年诺曼底登陆战役的重大意义在于()A.挫败了德军企图夺取英国的计划B.打破了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C.形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D.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诺曼底登陆的相关内容。
1944年6月6日,美英盟军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它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国处于东西南三面夹击中,加快了德国法西斯的投降。
不列颠之战挫败了德军企图夺取英国的计划,莫斯科保卫战打破了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联合国家宣言》的签订,形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所以答案选D。
【考点】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全球战火再起·正义的胜利·诺曼底登陆3.9•11事件发生后,恐怖主义危害人类、破坏和平的罪行激起了国际社会的公愤和反对。
然而,历史并非总是如此。
当德、意、日法西斯势力横行肆虐,战火蔓延,成为世界公敌的时候,人们却屡屡坐失良机,尤其英法等国实行绥靖政策,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事件是()A.意大利入侵埃塞尔比亚B.国会纵火案C.《慕尼黑协定》D.德国进攻波兰【答案】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绥靖政策的识记。
依据学过的知识已知,慕尼黑会议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区等地割让给德国,慕尼黑会议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
2019年高考历史近年考题对比——第16课 抗日战争

2019年高考历史近年考题对比——第16课抗日战争一、选择题2018年题组1.(2018.4·浙江高考·11)1935年,有学者发表文章说,“中华民族是整个的……是历史的事实,更是现在的事实”。
然而这些天里,平津一带‘空穴来风',有所谓自治运动。
……在平津者有教育界(宣言见上星期日《大公报》),其他各界虽未宣言,居心无二。
这个宣言,初签名者数十人,到了第二天,几有千人,这才是民意的负责表示。
宣言中指明这是破坏国家领土完整的阴谋”。
上述言论的背景是()A.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B.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C.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抗日救亡扩展为群众运动D.工、农、兵、学、商各界形成全民族抗战的浪潮【考点】伟大的抗日战争——华北事变【解析】A项出现在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B 项开始于1937年,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材料中抗日救亡扩展为群众运动,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群众运动参与者的身份,故D项错误。
【答案】C2.(2018·北京高考·17)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
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
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A.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C.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D.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3.(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0)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
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人教版必修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国复原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第I卷选择题1.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
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供应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
这表明我国()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B.由自食其力转向依靠外援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答案】C【解析】分析题干,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说明白我国当时没有民间融资,D项解除。
题干说明的是我国的财政政策,和外交没有关系,解除A选项。
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供应的贷款并不表明我们依靠外援,所以答案为C选项。
B选项说法错误。
2.1978年以后,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的主要缘由是( )A.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B.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答案】A【解析】1978年以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主要缘由是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起先实行了,B项不符合题干时间限定。
C、D两项是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的详细表现。
3.1974年,邓小平全面阐述毛泽东的“三个世界”理论。
他指出,“从国际关系的改变看,现在的世界事实上存在着相互联系又相互冲突的三个方面,三个世界。
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地区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
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是其次世界。
”这一理论表明中国政府( )A.抛弃阶级斗争思想来思索问题B.外交方针和政策出现重大改变C.突破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D.从国际格局改变动身来调整外交战略【答案】C【解析20世纪70年头中国政府依旧坚持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看待国际政治关系,故A项错误;邓小平是对毛泽东的“三个世界”理论进行全面阐述,故B项错误;“三个世界”理论是基于冷战时期国际社会总体形势演化,围绕国家平安进行政治思索的结果,突破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故C项正确;国际格局的改变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ank you !
更多免费PPT资源请访问第一课件网 /
后果之美国
1987年G5国家再度在法国罗浮宫聚会,检讨 “广场协议”以来对美元不正常贬值对国际经济 环境的影响,以及以汇率调整来降低美国贸易赤 字的优劣性,结果是此期间美国出口贸易并没有 成长,而美国经济问题的症结在于国内巨大的财 政赤字。于是罗浮宫协议要美国不再强迫日元与 马克升值,改以降低政府预算等国内经济政策来 挽救美国经济。也就是说,广场协议并没有找到 当时美国经济疲软的症结,而日元与马克升值对 其经济疲软的状况根本于事无补。
• 2 中国股市是补涨,并未失去理性。
• 尽管目前市场的平均市盈率同发达国家的成熟市场相比有些偏高,但依然 相对合理,而且市盈率会随着企业盈利上升而逐步下降。
•
•
3 本币升值对中国进出口影响不大。
人民币缓慢升值并未对我国出口造成太大影响,我国外汇储备依然较快增 长。而“广场协议”后,日元持续大幅升值却严重打击了日本的出口。日本是 出口导向型国家,出口的大幅下滑严重动摇了日本经济的根基。
后果之日本
颤动的全身
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大幅度地升值,对日本 以出口为主导的产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为了要 达到经济成长的目的,日本政府便以调降利率等 宽松的货币政策来维持国内经济的景气。从1986 年起,日本的基准利率大幅下降,这使得国内剩 余资金大量投入股市及房地产等非生产工具上, 从而形成了1990年代著名的日本泡沫经济。这个 经济泡沫在1991年破灭之后,日本经济便陷入战 后最大的不景气状态,一直持续了十几年,日本 经济仍然没有复苏之迹象。两国政府都积极实施产业政策1982年第二次煤油危机以后,日本的产业政策注重支 持经济转型,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主要依赖出口的增长转化为出口和内需扩大并重 。1986年5月,日本政府发表了“面向21世纪产业社会长期设想”,提出以对外实现“ 国际水平分工”,对内实现“知识融合化”作为产业结构的新发展方向。为此推出三项 具体措施:一是刺激国内需求,推进“内需扩大主导型”战略;二是鼓励对外投资;三 是充实社会公共投资,提高国民福利水平。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国出台了包括十大产业 调整和振兴计划在内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涉及到钢铁、汽车、装备 制造业、纺织、船舶、电子信息、石化、轻工、有色金属以及物流业,出台了上百项政 策措施和实施细则,力求扩大国内消费、稳定企业生产经营、加快产业技术革新。 8.相似的转型战略和举措
相似之处(三)
4.相似的宽松货币政策 80年代的日本,由于担心不断升值的日元会对日本的出口造成不利的影响 日本央行迅即加大了国内的货币供给量。在其后短短的几年里,日本货币供给 的年增长率都维持在10%以上。M2占GDP比重持续上升,从1980年140%左右上升 到1991年泡沫破裂前的近190%,大量的货币投放,造成了流动性过剩。中国于 2008年11月启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金融政策转向“积极”,多次下调存款 准备金率,五次降息。 5.相似的稳健财政 1973年的石油危机使日本经济陷入萧条,为刺激经济,日本大量发行国债 债券市场的急速发展。1980年,财政赤字占GDP比重达到近5%左右,其后财政 状况大幅改善,赤字逐年减少,为日本80年代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中国近几 年财政赤字明显减少,即使在大幅财政刺激的2009年,赤字占GDP比也只有 2.2%,依然控制在3%的国际警戒线以下。为走出经济低谷,中日均采取了财政 赤字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从总体来看,并没有带来国内通胀率的上升,两国 的债务比例仍在可控范围,财政政策实为稳健。 6.相似的资产泡沫风险 80年代日本的土地投机热潮与近年中国部分地区房价快速上涨类似。今年3 月,中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上涨15.9%。
政府高度重视面临的外在压力和贸易顺差,强调扩大内需,缩小经常性收支不平衡 等1986年4月,为解决贸易和经常收支盈余扩大造成的对外摩擦、特别是为解决与美国 的经济摩擦,日本政府采纳了著名智囊团提供的"前川报告书",其基本思想是"制定国 家全面的政策目标,缩小经常性收支不平衡(盈余),以求达到与国际及其他国家的协调 ,并表示实现此目标的决心",提出并强调了"扩大内需""产业结构转型""扩大对外直接 投资"的政策导向。
日本广岛协议
组员:陈晨晨 陈佳 陈俊乔 陈灵芝 陈龙芝 陈胜男
总体框架
因果,因果,有果必 有因 背景
Text
经济既是一个整 体,牵一发怎能不 动全身?
有对比才会有发 现,才会 警醒
影响
与中 国相 比
前因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本经济对美有巨 大的贸易顺差,出口实力强大,经济增长迅 速。美国政府以解决美日贸易逆差为名与日 本政府协商日元升值,这就是后来被认为是 日本代价最昂贵的协议-“广岛协议”的由 来。 当年的日本政府对美国言听计从(现在 仍是),绝不怀疑美藏有奸诈,1985年9月日 本政府公布了“广岛协议”,主要内容是增 加了汇率的灵活性。
不同之处(一)
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状况和当时的日本有巨大的实质性区别: • 1 人民币升值与日元被动升值有本质区别。 把人民币升值幅度控制为美国通货膨胀率与中国设定的通货膨胀率目标值 之差是一个非常合理的选择。目前,人民币的升值速度基本上满足这一预期, 中国依然有很大的主动性,这与当时日元的被动升值有着本质区别。
不同之处(二)
4 目前中国金融体系比当时日本完善得多 1989年,日本大藏省采纳“巴塞尔协议”,要求各商业银行将自有资本比例提高 到8%。由于此前银行自有资本比例很低,执行“巴塞尔协议”后,银行为满足资本 充足率的要求,不得不大规模缩减国内外贷款,这成为房地产泡沫破裂的导火索。 而中国在汇率体制改革之前早已完成商业银行改造,银行自有资本率充足。同时, 银监会的成立使金融监管和中央银行职能完全分离,金融监管远比当时的日本要完 善。 5 中日两国海内外市场的投融资自由度不同 我国的海外投资才刚刚起步,数量有限,海外人民币数量也有限,和日本当时海 外投资数额巨大、拥有大量海外资产是不可比的。 6 经济发展的基础有所不同。 表面上看,两国都经历了一定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但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日 本当时经济泡沫破裂是因为该国经济增长走到了尽头,开始下滑,已不能从根本上 支撑股市上涨。而中国经济增长依然强劲,从2001年开始进入黄金增长周期,还有 十几年甚至更高的增长空间。
相同&不同
中国经济
日本经济
相似之处(一)
可怕的相似
相似之处(二)
1.相似的国际环境 美国双赤字,本币升值压力巨大上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面临着贸易赤字 和财政赤字的双重困扰,里根政府的政策选择是维持高利率,通过逐利性的外 资流入,既解决赤字国债的购买问题,又得以维护国际收支失衡。然而,高利 率进一步加剧了美元强势,使得本已脆弱的美国制造业更加举步维艰。在国内 制造业大企业、国会议员等相关的利益集团强烈要求下,美国政府干预外汇市 场,促使当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日本货币升值,以挽救日益萧条的美国制造 业。目前,美国“双赤字”依旧,中国同样面临升值压力。 2.相似的发展战略 两国均是“出口主导型”的外向型经济战后的日本,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 进程加速,基础设施投资较大,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导方式。直至 1970年初,伴随着国内产能过剩,投资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面临瓶颈,日本经 济经济增长方式逐渐由“投资主导型”转变为“出口主导型”。一直以来中国 同样采取了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 3.相似的低消费率 两国同为高储蓄率、低消费率1965~1989年,日本经济增长的黄金时代中 其消费率持续低于60%。中国自2000年以来,消费率同样偏低,并呈不断下降 之势。2008年的居民消费率为35.3%,而美国居民消费率为70.1%,印度为 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