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及治疗试验
牛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诊断及其防控

牛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诊断及其防控作者:吕双燕来源:《现代畜牧科技》 2018年第4期摘要:牛巴氏杆菌病也称为牛出血性败血症,还叫做清水症,是由于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而发生的一种人畜(禽)共患的热性、急性传染病,是我国规定的二类动物疫病中的一种。
病牛主要症状是寒战、发热、咳嗽、流涎、呼吸困难、停止采食,且奶牛泌乳量减少。
现概述该病的防控措施,供广大养牛户参考。
关键词:牛;巴氏杆菌病;发病机理;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药物治疗;免疫中图分类号:S858. 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8)04-0081-011 发病机理牛群在任何年龄段都能够感染该病,且任何季节都可发病,尤其在气候骤变、冷热交替以及多雨湿热的时节更容易发生,往往呈现散发或者地方性流行。
牛出现发病主要是由于多种因素造成机体抵抗力减弱,此时其扁桃体和呼吸道内正常存在的病原菌就会变成强毒菌,从而引起内源性感染。
另外,饮水、饲料、器具、空气等污染病原菌后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以及外伤引起外源性感染。
如果牛抵抗力较低,且感染强毒株病菌,就会快速通过淋巴结的阻碍而侵入血液,引起菌血症,使其在24 h内由于败血症而发生死亡。
2 临床症状发病初期,病牛体温明显升高,一般可达到41- 42℃,精神萎靡,呆立不动,食欲不振或者完全废绝,减少或者停止饮水,呼吸急促,鼻镜干燥,可视黏膜发绀,双眼流泪增多,部分会伴有痛苦性干咳,肌肉震颤。
接着病牛出现腹痛、下痢,开始时排出粥状粪便,后期排出液状粪便,且其中含有血液和黏液,并散发恶臭味,少数甚至鼻孔内和尿液中也混杂血液。
随着病程的进展,病牛咽喉部、颈部以及胸前皮下结缔组织快速发生炎性水肿,同时舌明显肿胀,呈暗红色,往往伸到口外,且通常皮肤和黏膜发绀。
经过12-24 h腹泻,病牛体温会逐渐降低,并快速死亡。
3 剖检变化病死牛通常呈败血症变化,大部分内脏器官发生出血。
黏膜、浆膜以及皮下组织、舌、肺都存在出血点;颈部皮下、咽喉部出现浆液性浸润,颈前淋巴结和咽部淋巴结明显肿胀;胸腔内存在很多纤维素性渗出液,且胸膜发生黏连;肝脏和肾脏发生实质性病变;肺脏发生严重水肿,将其切开会有大量深黄色的液体流出;脾脏没有肿大,存在小的出血点;腹腔内也存在很多液体,小肠黏膜肿胀、出血,浆膜呈暗紫色,含有血样内容物;淋巴结肿大,呈浅黄色,将其剖开会流出黏稠的浆液。
肉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1 发 病 情 况 及 临 床 症 状
在病 初 , 按前 胃迟 缓 治疗 , 随之 死 亡 增加 , 又按 中毒 治
某 肉牛 养 殖 小 区 内 一养 牛 户饲 养 了 1 体 重 约 4 0 2头 0
疗 。 初步 确诊 为传染 病时 , 在 采用 口服 抗 菌药物 氯霉 素粉及 痢特 灵粉 , 效均 不佳 。 疗 当确诊 为 巴氏杆菌 病后 , 用青 、 采 链 霉 素及其他 药物对 症治疗 , 效显著 , 疗 具体 方法如 下 :
检查发 现 , 病牛死 后瘤 胃立刻膨 胀 , 的牛从 口鼻 流 出 有
大 量污 浊 液体 , 门 直肠 外 翻淤 血 , 牛 外 阴部 、 头 呈黑 肛 母 乳 红 色 。 开胸 腹腔 , 剖 空肠 黏 膜严 重 出血 , 内容 物 呈黑绿 色 水 粥样 。 系膜淋 巴结肿 胀 , 面 外翻 , 肠 切 出血 , 呈灰 黑 色 , 面 切
有 的牛 下 颌 及 咽 喉 部 开 始 水 肿 . 1 水 肿 严 重 , 下 颌 肿 有 头 自
到颈 部 34处 较硬 , 部颤抖严 重 , / 唇 流涎 、 磨牙 、 不食 , 肺部 听
() 1 由于冬季房屋 不保温 , 养殖 户不经常 开窗通风 换气 , 导致环境 恶劣 , 使病 菌得 以滋生 , 是该病 发生 的重要原 因。 () 2 加强 饲 养管 理 , 好 牛 舍 、 养 工 具和 周 围环 境 的 做 饲
中图分类号 ¥ 5 .3 8 82 文献 标识码 B 文 章 编 号 1 0 — 7 9 2 1 0 — 3 8 O 0 7 5 3 (0 0)6 0 4 一 1
牛巴 氏杆 菌病 也称 牛 出败 , 由多杀性 巴 氏杆菌 ( 是 也有
缓 , 胃酸 中毒死 亡 。 瘤 但后 来根据 牛 的肌 肉震 颤 、 眼睑 抽搐 、
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作者:冯山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9年第16期畜牧业是我国的主要产业之一,为了保证良好的经济效益,需要对牲畜的患病进行有效控制。
牛巴氏杆菌病是一种比较常见传染病,经常发生在春初秋末。
如果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就会造成疾病的大范围蔓延,从而造成牛的死亡,给养殖户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1、牛巴氏杆菌病的相应危害一旦牛患上这种疾病,肺部就会产生炎症,同时还会有大范围体内脏器出血和发热情况的发生。
因为这种疾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所以一定找出发病的原因,从而能够对症下药,治好疾病。
2、牛巴氏杆菌病的发病原因引发这种疾病的病原菌要想对牛产生致病的作用是有一定的条件的,它会在牛的呼吸道里面潜伏,如果牛群生活环境良好,就不会产生这种疾病。
假如符合了相应的条件,就会引发此种疾病。
比如,在天气比较寒冷的时候,由于饲养人员没有将牛棚的温度管理到位,造成牛棚温度偏低,没有充足的饲料,就会导致该种疾病的发生。
另外,在潮湿、闷热的情况下,牛巴氏杆菌病也能够快速传播。
其主要原因是,这种环境非常符合病原体的生活条件。
还有一点原因就是,牛棚的通风性不好。
同时牛棚环境条件不好也会造成这种疾病的感染。
因此,保持牛棚通风良好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以上这些原因之外,如果饲养员没有考虑到牛的健康情况,科学安排牛的相关活动。
而是在牛身体比较疲劳的情况下,仍然进行运输,将牛的饲料进行更换或是饲料的营养不够充分,不能保证牛的正常成长,就会在很大程度上使牛的免疫力下降,在这样的情况下,病菌就会趁机侵入。
经研究表明,主要有两种牛巴氏杆菌病的感染情况:一种是,患有该种疾病的牛经过消化道或者汗液将此种病菌排除体外,通过环境、牛棚或是水资源、饲料的方式,向健康牛群传播疾病。
另一种传播的主要方式是呼吸道感染、蚊虫叮咬以及唾液飞沫等。
从区域性的方面来说,通常气候潮湿、温差大和通风条件不好的地方非常容易产生这种疾病。
3、牛巴氏杆菌病的临床表现(1)水肿类型这种类型的牛会出现食欲不佳、体表温度升高的情况。
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剖检变化做出初步诊断 ,确诊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查 。 本 病 的 实 验 室 诊 断方 法 主要 是通 过 采 取 急 性 病 例 的 心 、肝 、脾 或体腔渗 出物 ,进 行下列 检查 。
10g 0k 以下的牛注射 4 l 0k 以上的牛注射 6 1 m ,10g m。 经常发生本病 的疫 区 ,可 以定期接种牛出血性 败血病菌苗,如果不定期进行预防接种 ,每隔 3 5 ~ 年 会爆发 1 次。发生本病时,应立即隔离患病牛并严格 消毒其污染 的场所 ,在严格隔离 的条件下对患病牛 进行治疗 ,常用 的治疗药物有青霉素 、磺胺类 等多 种抗 菌 药 物 。在 治 疗 时 ,病初 可 用 抗 牛 出血性 败血
外 ,污染饲料 和饮 水等 ,引起 其他牛感染 。
3 症 状
时 ,呼吸高度困难 ,头颈前伸 ,张 口伸舌 ,病牛迅速 窒 息死亡 。 4 剖检病变
因急性败 血而死 亡 的牛 ,呈败 血症变 化 ,内脏器
官充血 ,在黏膜 、浆膜 ,以及肺 、舌 、 皮下组织及肌 肉部都有出血点 ,脾脏几乎无变化 ,有时见有小出血 点 ,淋巴结显著水肿 ,胸腹腔 内有大量的渗 出血。浮 肿型水肿部皮下呈胶样浸润 , 并都有 出血点 ,切开水 肿 部后流 出深 黄色透 明液体 。肺炎性 病变 明显 ,有纤 维素胸膜肺炎 ,胸腔内有大量浆液纤维紊陛渗出液 ; 肺 呈红色 肝变 ,偶 有灰 白或灰 黄色 干酪样 坏死灶 ,常 与胸壁 和心包粘 连 ;肝 有小 灶性坏 死 ;肺 的切 面呈大
牛巴氏杆菌病是一种 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 性、 热性传染病 ,常以高温 、肺炎以及内脏器官广泛 性出血为主要特征。又称牛出血性败血病 ,本病多见 于犊牛 。 1 病原
牛巴氏杆菌病诊断与治疗

牛巴氏杆菌病诊断与治疗作者:李生珍来源:《畜牧兽医科学》 2019年第13期李生珍(青海省海北州祁连县峨堡镇畜牧兽医站,海北 810499)摘要:在牛养殖中,巴氏杆菌病的感染率较高,危害性较强,于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对于多种动物和人都存在致病性。
该文主要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入手,对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进行探究,旨在促进牛的健康生长,降低该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关键词:巴氏杆菌病;牛养殖;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S858.23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13.0860 引言牛巴氏杆菌病俗称出血性败血症,通常发生于家畜、家禽以及野生动物中,牛的感染率较高。
在牛养殖中,一旦感染巴氏杆菌病,则会导致牛出现发热、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甚至出现肺炎、内脏出血等,严重影响牛的健康成活,牛养殖的效益也会受到影响。
在此种情况下,对巴氏杆菌病在牛养殖中的诊断与治疗进行探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1 流行病学巴氏杆菌病通过和带菌个体、病死牲畜直接或间接接触进行传播,患病牛分泌物及排泄物中往往携带巴氏杆菌病原体,牛养殖中,一旦其他个体饮用水及所食用饲料中存在病原体,极易感染巴氏杆菌病。
若蚊虫叮咬患巴氏杆菌病的牛后,蚊虫会携带病原体,此种情况下,随着蚊虫叮咬其他健康个体,则会传染巴氏杆菌病。
在牛养殖中,季节气温稳定性不足,昼夜温差较大,这些都会影响牛的抗病菌能力,导致牛变成易感体质,进而加大感染巴氏杆菌病的风险。
巴氏杆菌的流行有地方性和散发性的特征,一旦环境温湿度较高,则极易加大发病率,空气流通不佳或者长途转运拥挤等,也会导致巴氏杆菌病流行。
巴氏杆菌继发性感染主要是由于病毒和支原体原发感染导致[1]。
2 临床症状在牛养殖中,牛患巴氏杆菌病后,体温会有所升高,可达40~42 ℃,在患病牛持续高热的状态下,精神萎靡不振,被毛相对粗糙且混乱,患病牛的呼吸较为困难,病牛的眼结膜潮红,病牛的心跳加快,鼻镜干燥,流泪,反应速度也相对缓慢,病牛的肢体协调能力较差,食欲也会受到影响,停止反刍,观察病牛的口鼻部位,分泌出黏液性液体。
牛巴氏杆菌病的症状与诊治

牛巴氏杆菌病的症状与诊治作者:张强来源:《现代畜牧科技》2015年第05期巴氏杆菌病是主要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多种动物的一种败血性传染病。
牛巴氏杆菌病又称牛出血性败血症,是由特定血清型,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是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
以高热、肺炎、间或呈急性胃肠炎以及内脏广泛出血为主要特征。
1 病原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一种细小、两端钝圆的球状短杆菌,多散在、不能运动、不形成芽孢。
革兰氏染色阴性,用碱性美蓝着染血片或脏器涂片,呈两极浓染。
本菌按菌株间抗原成分的差异,可分为若干血清型。
该菌抵抗力弱,在干燥和直射阳光下很快死亡,高温立即死亡,一般消毒液均能迅速杀死。
2 流行病学多杀性巴氏杆菌对多种动物和人均有致病性。
家畜中以牛、猪发病较多,绵羊、家禽、兔也易感。
病畜和带菌畜为传染来源,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其次通过飞沫经呼吸道感染,也有经皮肤伤口或蚊蝇叮咬而感染的。
本菌为条件病原菌,常存在于健康畜禽的上呼吸道和扁桃体,与宿主呈共栖状态。
当牛饲养在不卫生的环境中,由于感受风寒、过度疲劳、饥饿等因素使机体抵抗力降低时,该菌乘虚侵入体内,经淋巴液入血液引起败血症。
3 症状本病潜伏期2~5d。
据症状可分为败血型、浮肿型和肺炎型。
败血型,有的呈最急性经过,没有看到明显症状就突然倒地死亡。
大部分病牛初期体温升高,达41~42℃。
病牛精神沉郁、反应迟钝、肌肉震颤,呼吸、脉搏加快,眼结膜潮红,鼻镜干燥,食欲废绝,反刍停止;腹痛、下痢,粪中混杂有黏液或血液,具有恶臭味;有时鼻孔和尿中有血;腹泻开始后,体温随之下降,迅速死亡。
一般病程为12~24h。
浮肿型,除呈现上述全身症状外,咽喉部、颈部及胸前皮下出现炎性水肿,初有热痛,后逐渐变凉,疼痛减轻。
病牛高度呼吸困难,流涎、流泪,并出现急性结膜炎,往往窒息而死,病程12~36h。
肺炎型,主要表现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症状。
病牛呼吸困难,痛苦干咳,有泡沫状鼻汁,后呈脓性。
胸部叩诊有浊音区,有疼痛反应。
肉牛巴氏杆菌病的临床表现、剖检变化、鉴别诊断及防治措施

肉牛巴氏杆菌病的临床表现、剖检变化、鉴别诊断及防治措施摘要:肉牛巴氏杆菌病也叫做肉牛出血性败血症,简称牛出败,是由于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而发生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各种畜禽以及野生动物都能够感染,在临床上主要是导致出血性败血症。
病牛典型症状是体温升高、肺炎(有时伴发急性胃肠炎)以及内脏器官大面积出血。
该病会对牛造成很大影响,如果没有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且质量检验时出现错漏,非常容易导致人类感染。
现概述肉牛巴氏杆菌病的防治措施,以期为广大同行提供参考。
1 病原多杀性巴氏杆菌是引起肉牛巴氏杆菌病的病原,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小球杆菌,呈两极染色。
菌体呈长卵圆形,中央微凸,两端钝圆,往往散在,没有鞭毛,不可自行运动,无法形成芽胞,且新分离的细菌具有荚膜。
该菌具有较弱的抵抗力,一般在干燥空气中能够生存2~3天,在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血液中能够生存6~10天,在腐败尸体中能够存活1~3个月,在阳光下直射几分钟就会死亡,在高温下会快速死亡,且用大部分消毒剂作用几分钟就会被杀死。
2 临床症状2.1 急性败血型病牛早期症状是高热,体温可升高至41~42℃。
随着病程的进展,病牛会表现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呼吸加速、脉搏增数、肌肉震颤等症状,且往往伴有腹痛。
开始排出粥样粪便,之后排出液状粪便,并且其中混杂血液或者黏液,并散发恶臭味等。
病程可持续12~36 h。
2.2 浮肿型病牛主要症状是喉部和颌下发生肿胀,眼睛红肿,流泪增多,呼吸不畅,皮肤和黏膜发绀,即呈青紫色或者紫色,最终往往由于窒息或者下痢极度虚脱而死。
2.3 肺炎型病牛主要表现出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症状,即体温明显升高,呼吸不畅,先流出泡沫状鼻液,后变为脓性鼻液。
听诊肺部发现有水泡性杂音和支气管呼吸音,叩诊发现有浊音。
病程可持续3~7天。
3 剖检变化3.1 败血型病牛皮下组织、舌、黏膜、浆膜、肺脏都存在出血点;胸腹腔内积存大量的渗出液;内脏器官发生充血或者出血;脾脏没有任何变化或者只出现小点出血;肝脏和肾脏发生实质性变化;淋巴明显水肿。
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牛巴氏杆菌病是一种由淋病奈瑟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疾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病性。
人类主要通过性传播获得感染,也可通过皮肤破损、粘膜划伤、眼结膜等途径感染。
本文将从诊断和防治两个角度介绍牛巴氏杆菌病。
一、诊断1.症状表现感染后常常有潜伏期,在潜伏期内患者无症状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2周,最长可达3个月。
潜伏期后,患者发病,出现以下症状:(1)发热:持续发热、寒战,高热严重可引起抽搐、循环衰竭等。
(2)淋病样症状:尿道分泌物增多,色黄呈蜜糖状,疼痛、灼热感逐渐明显。
(3)全身症状:失眠、全身不适、食欲不振,胸闷、乏力、头痛、肌肉疼痛、结膜炎、前囊炎、尿频、尿急等。
2.实验室检查(1)病原检测:必须准确检测到病原体,主要采用血清学、PCR、培养细胞等方法识别牛巴氏杆菌。
(2)血液学检查:常常出现血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减少。
在感染早期,还有阴性梅毒反应,晚期则有阳性梅毒反应。
3.诊断标准感染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有赖于以下标准:(1)患者有淋病样症状和全身症状。
(2)实验室检查支持淋病奈瑟氏杆菌感染,可检测到病原体。
(4)排除其他淋病样疾病的可能性,如淋病、鼠疫等。
二、防治1.预防意识提高个人卫生意识,积极维护个人卫生,不随意乱性行为,不分享使用毒针毒管,卫生用品要个人使用,确保卫生。
2.病毒抑制采用抗生素进行病毒抑制,如苯唑西林、四环素、头孢噻唑等。
3.预后和后续管理依照治疗医生的建议按时进行药物治疗,同时要保证休息、营养。
治愈后要继续观察,定期检测,及时发现并治疗复发病例。
4.防疫措施对于已发现感染牛巴氏杆菌病的患者,要立即采取隔离措施,防止传播给他人。
同时对已经接触过患者的人进行观察,切断传播链,防止疫情扩大。
在预防控制牛巴氏杆菌病的过程中,还要及时采取衡量措施,消灭传染源。
总之,减少人畜共患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是深化“健康中国”战略的必然选择。
因此,加强牛巴氏杆菌病的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 中国奶牛・2010年第3期 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及治疗试验 庞天津,邹明,刘焕奇,毕可东 (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青岛 266109) 中图分类号:¥858.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264(2010)03—0042—02 摘要:2009年4月及6月间,荣成市某肉牛场8月龄左右的育肥牛先后两次爆发疫病,均发生在新购买牛后不久。 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对采集的病料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并对病原进行了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牛场发病是由 长途运输应激引起,病原分别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和产气巴氏杆菌,此类菌对头孢菌素和土霉素较为敏感,经治疗, 该牛场病情得到控制。 关键词:牛巴氏杆菌;诊断;治疗
牛巴氏杆菌病是由巴氏杆菌引起牛的一种急性、 热性传染病,主要经消化道传染.其次为呼吸道或伤口 传染 。本病一般呈散发性流行,通常是突然发病,发生 高热和肺炎.有时表现水肿病变.各脏器出血等 。 2009年4月及6月间.荣成市某肉牛场100余头8 月龄左右的育肥牛先后两次爆发此病 4月初从莱州购 进48头,4月中旬开始陆续发病、死亡,截止4月25日 几乎全群发病,死亡6头,病死率为12.5%,遂采集病料 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6月初从东北又购进 6O头.6月中旬发现部分牛开始出现和上批牛相同的症 状.截止6月22日,100头育肥牛(中间因病情严重淘汰 2头)中有80多头发病,死亡3头。经筛选敏感药物.合 理选择用药.该牛场的病情控制得到及时有效控制。 1试验材料与仪器 1.1试验材料 采集该牛场粪便、血液,并取病死牛肺、淋巴结、脾脏 等病变脏器。 1.2主要试剂及培养基 三糖铁琼脂培养基、革兰氏染液、麦康凯琼脂培 养基、营养肉汤、尿素酶培养基、营养琼脂及微量糖发 酵管等 1.3试验仪器 座式自动电热压力蒸汽灭菌器(上海申安医疗器 械厂)。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 公司),电热恒温培养箱(上海森信实验仪器有限公司), 超净工作台(安泰公司制造)。 收稿日期:2009—08—26 作者简介:庞天津(1984一),男,安徽宿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奶牛疾 病的研究。 通讯作者:毕可东(1957一),男,山东文登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 从事小动物疾病和奶牛主要疾病的防治技术研究。 1.4抗茵药物纸片 青霉素、土霉素、庆大霉素、金霉素、链霉素及头孢 菌素药敏纸片 2试验方法 2.1 临床症状和病理观察 2.1.1临床症状观察 观察病牛精神状态、体表特征、粪便颜色和质地、 尿液颜色以及检测体温、呼吸数和心率等临床特征。并询 问养殖场技术人员病死牛的病程变化情况 2.1.2病理剖检观察 对病死牛进行剖检,观察其可视粘膜、胃肠道、脾脏、 肺脏、血液等病变情况。 2.2细菌的分离纯化和镜检 2.2.1病原菌分离纯化
.将病料无菌接种于血琼脂培养基上.于37℃恒温培 养箱中培养24h.观察细菌生长情况、菌落特征。然后挑 取可疑菌落再接种于血琼脂培养基上进行纯化.将纯 培养细菌接种于麦康凯培养基上.37℃恒温培养24h. 观察记录其生长情况。 2.2.2镜检 挑取可疑菌落,革兰氏染色、镜检。 2_3 细菌的生化鉴定 2_3.1糖发酵 将待检菌株分别接种在蔗糖、麦芽糖、葡萄糖、乳糖、 甘露醇、尿素、枸橼酸微量发酵生化管中,于37℃恒温 培养48h.观察记录结果。 2.3.2尿素酶试验 将待检菌种做穿刺划线.接种于尿素酶斜面培养 基中,37qC恒温培养24h,观察记录结果。若培养基由黄 色变为红色则为阳性,否则为阴性。 中国奶牛・2010年第3期 ・43・ 2-3.3 三糖铁试验 将待检细菌穿刺接种于三糖铁(TSI)琼脂中,37o【= 恒温培养24h。观察记录结果。 2.4药敏试验 2.4.1菌液的制备 挑取血琼脂培养基上的3~5个菌落,加入无菌的 盛有2 ̄3mL营养肉汤的离心管中。37℃恒温培养12h, 备用 2.4.2药敏试验 参照有关资料介绍方法进行同。取上述菌液0.1mL 于血琼脂平板上,涂匀,室温干燥5min,将药敏纸片置 于培养基表面。37℃恒温培养12h,观察记录结果。 2.5药物治疗试验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对牛群进行药物治疗.并记录治 疗效果 3结果 3.1临床症状 患牛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达41~42℃,精神沉郁, 食欲、饮欲不振,反刍次数减少;鼻镜干燥,呼吸困难, 由鼻孔流出大量粘性液体;有的带有血色,粪便成稀糊 状并混有血液。有的粪便排泄物中带有大块坏死脱落的 肠粘膜。病牛努责频繁,有里急后重的表现。有的病牛 眼睛红肿、流泪,酷似感冒,当地兽医按感冒和肠炎进 行治疗近一周,结果不但没有抑制病情发展,反而出现 死亡病例增多的现象。 3.2病理剖检 病死牛剖检发现.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气管内 有大量泡沫样粘液,肺脏充血、出血、瘀血,呈大理石样, 胸腔和心包积液;肝脏肿大,胆汁潴留,呈墨绿色;大网 膜和肠系膜上有大面积弥漫性点状、片状出血,真胃和 十二指肠粘膜水肿、增厚、出血,结肠呈紫红色,有的发 生坏死 3.3细菌分离结果 3.3.1细菌分离 从所采集病料中共分离出3株巴氏杆菌.从淋巴结 中分离到的菌株定为l号菌.从粪便中分离到的菌株定 位为2号菌,从肺分离到的菌株定为3号菌。 细菌在血琼脂平板上生长良好,菌落呈淡灰色、圆形、 湿润、露珠样小菌落,无溶血现象。在麦康凯培养基上1 号细菌不生长,2号、3号细菌生长良好且菌落边缘整 齐表面光滑。 3-3.2染色镜检 细菌染色呈革兰氏阴性,单个存在,两端钝圆,两极 浓染 3.4生化试验结果 对所分离出的3株巴氏杆菌进行生化试验鉴定. 其中1号菌株蔗糖、尿素、葡萄糖、甘露醇发酵试验为 阳性,乳糖、枸橼酸、麦芽糖发酵试验、三糖铁试验、尿素 酶试验均为阴性。2号、3号菌株蔗糖、尿素、乳糖、麦芽 糖、葡萄糖、甘露醇发酵试验为阳性,三糖铁试验和尿 素酶试验为阳性,甘露糖、枸橼酸发酵试验为阴性。根据 各试验结果可以推断出l号为多杀性巴氏杆菌,2号、 3号为产气性巴氏杆菌 3.5药敏试验结果 通过药敏试验可知.多杀性巴氏杆菌和产气性巴 氏杆菌对头孢菌素和土霉素较为敏感 药敏试验结果 见表1。 表1 不同药物对巴氏杆菌的抑菌圈 单位:cm 菌株 土霉素庆大霉素青霉素金霉素链霉素头孢菌素 多杀性巴氏杆菌 3.13 2.30 2.12 2.15 2.O5 3.85 产气性巴氏杆菌 2.95 l_50 1.05 0.90 2.65 2.84
注:抑菌直径d≥2.8cm为高敏感,2.0em ̄d<2.8era为中度敏感;d<2.0em 为低度敏感.d=0为不敏感。
3.6治疗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第一次发病后,采用头孢菌素 100mg/kg体重(总量不能超过4g)进行治疗连用5d, 效果较好.但第二次发病时.再次使用头孢菌素就不能 控制病情.遂改用盐酸土霉素80 000IU/kg体重治疗. 连用5d.对于病情严重的牛用葡萄糖静脉注射进行补液. 经治疗.除病情严重的1头牛死亡外,其余全部治愈而 且再无新病例发生 4讨论 牛巴氏杆菌病是一种常见多发的烈性热性传染病. 对养牛业危害非常严重。巴氏杆菌为条件病原菌,一些 诱发因素如营养不良、寄生虫感染、长途运输、饲养管 理条件不良等都可促进本病发生 。该牛场分别于2009 年4月和6月购进两批牛。都是在购买后不久发病.探究 其发病原因.可能是在长途运输过程中,机体处于长时 间的应激状态.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引起机 体营养物质大量消耗,机体免疫力下降.从而导致该病 的发生 邢玫等就曾报道过运输应激能导致牛场暴发 巴氏杆菌病。此外.在饲养过程中,养殖户要特别注意 环境卫生.及时进行环境消毒 目前.许多地方兽医盲目使用广谱抗菌药以致使 巴氏杆菌产生了广泛的耐药性。因此,在临床治疗时. 应先进行药敏试验.不仅能及时有效地治疗疾病而且能 最大限度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多杀性巴氏杆菌致病率高,病死率也高,在防治过 程中应以预防为主。对发病死亡牛深埋消毒。被污染的 用具、厩舍等彻底清扫消毒;对发病牛和疑似病立即隔 离进行治疗。健康牛要做好认真观察,同群牛和周围牛 ・44・ 中国奶牛・2010年第3期 脑黄金牛奶的营养学研究进展 赵瑞。张金生,杨金波 (华南农业大学畜牧系,广州 510642)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264(2010)03—0044—04 摘要:本文论述了牛乳中DHA和EPA的可能来源,以及通过营养调控技术来增加牛乳中DHA和EPA含量的方法。 关键词:牛奶;DHA;EPA;来源;营养调控
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是 (1)一3系多不饱和脂肪酸,俗称脑黄金,对人类健康有着 特殊的作用和影响.如预防心血管疾病、抑制肿瘤生长、 抗炎和抑制过敏反应、促进脑和视网膜的形成以及延缓 脑的衰老等功能 而牛奶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营养丰 富的全价食品.其乳脂中丰富的月桂酸、豆蔻酸和棕榈 酸等饱和脂肪酸可间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发 病率升高Ⅲ.危害人类健康 在如今奶业低迷的情况下 国内许多企业都把眼光投向了利润较高的高端牛奶. 在此情况下.如果能够生产并推出一种可以结合DHA和 EPA及牛奶优点的“天然的富含DHA和EPA的高端 功能牛奶”.将会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和市场前景,在国 外市场上脑黄金牛奶的生产已经有了10多年历史。为此, 本文对近些年来通过营养调控技术来提高牛奶中DHA 收稿Et期:2010—01—20 进行紧急预防注射:加强饲养管理,增强牛体抵抗力[81。 参考文献 [1】Carter,G.R.,Am[J].Vet.Res.,1955,(16):481-484. 【2】郭大和,郑明,潘松年.我国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抗原的血清学鉴定lJ].畜牧兽 医学报,1979,10(2):67—78. 【3】闫海.牦牛巴氏杆菌病的调查与防治【J].甘肃畜牧兽医,2007,37(1):33—34. 【4]张立成.高原牦牛巴氏杆菌病流行特点与分析[J].中国兽医杂志,2007,43(7):46. 『51 Heddlest0n K.L’Rebers P.A.Fowl cholera:CIOS8一immunity induced in turkeys 和EPA含量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期对生 产有所帮助 1 牛乳中DHA和EPA的可能来源 一般情况下.乳中的脂肪酸约有50%是由瘤胃发酵 产物乙酸和B一羟丁酸在经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 和脂肪酸合成酶(FAS)途径重新合成:40% 50%直接从 日粮中摄取:由体内脂肪提供的不足10%。 1.1 日粮中的DHA和EPA在瘤胃中逃脱了瘤胃微生 物的氢化作用 日粮脂肪进入瘤胃后很快被水解为游离脂肪酸. 不饱和脂肪酸在瘤胃微生物的作用下逐级氢化.直至完 全饱和。不过大多数研究认为.日粮中仍有部分不饱和 脂肪酸未被氢化而进入后面的消化道。Bickerstaffe等[21 的研究表明日粮中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在泌乳期山羊 瘤胃中有90%被氢化。Wu等[31报道也表明.44%~79% 的油酸、63%~79%的亚油酸和78%~90%的亚麻酸在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