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哲学用哲学 ppt课件
合集下载
哲学导论(ppt)

.
19
• 工具在感性外观上的变化、消失,不会使工具 在人的心智中的消失。作为观念存在的工具是 不朽的。如此看来,人所生活于其中的观念世 界比同样生活于其中的外部感觉世界更真实。
• 所谓工具之观念的原型,决不可误解为这种是 在人心中的工具表象,表象还是感性的东西, 只不过是在记忆和想象中的感性。观念之为观 念,不是指这种东西,而是之对一种特定的 “关系”之在意识中的把握
• 知识这个概念,含义原初极为广泛,后辈从前辈那里获 得、或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切经验、技艺、典 章、礼仪、观念、信仰都可以算作知识。巫术是人类最 早的知识,到了近代,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知识确立 了自己的形态,知识通过科学的样式把巫术、工艺、宗 教、艺术乃至哲学都从它那里排除了出去。
.
5
哲学与科学
.
20
观念真实性的缘起
• 柏拉图的分有学说,笛卡尔、康德以探讨 理性的先验本性的方式来追问观念真实性 之起源,马克思在感性活动的社会性中揭 示“实践的意识”对普遍观念的生产作用。 现象学哲学,如胡塞尔的理论,则在感性 是领域中探寻普遍观念之真实性在逻辑前 的起源。
• 观念的真实性问题给了哲学以无穷的动力。
.
7
哲学 宗教 艺术
• 智慧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所以在黑格尔的体系中, 艺术、宗教、哲学三者共同构成精神发展的最高阶 段。这三者的区别在于精神达到自觉的途径、方式 不同。艺术以感性直观的方式关照文明体系之内在 的人性的人性质素,宗教则将这种人性的质素表象 为一种超验的神性,哲学则把文明中的人性质素作 为文明的意义基础,将其阐发为“纯粹的思”。
.
18
• 工具在人这里,除了是感性的存在外,还 是非感性的存在。当工具活动结束时,作 为“工具情境”的物理世界随之消失,但 作为物理存在的工具之离开视野,并不等 于作为观念存在的工具之消失。
哲学第一课 PPT

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以学生的陪同下到 郊外散步。 当他们来到湖边时苏格拉底问学生们: “你们谁能说出 这湖里共有多少桶水?” 有学生说:“湖太大,应该有 无数桶”;又有学 生说:“可以用数学知识计算出湖的 体积,除以桶的 体积,就可以得出一共有多少桶水了。”
苏格拉底问 柏拉图能回答这个问题吗,柏拉图说到: “这要看桶 是什么样的桶。如果和湖一样大,那湖里 就有一桶水; 如果桶只有湖的二分之一大,那湖里就 有两桶水;如 果桶只有湖的三分之一大,那湖里就有 三桶水;如 果……”“行了,你的答案完全正确。”苏 格拉底满意地说道。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 作用
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
辩证地思考了。
——恩格斯
一、生活处处有哲学;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于哲 仰学 望开 星始 空
二、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哲学?
(1)哲学的本义
数学家与哲学家解决问题的差别体现出知识与智慧 的哲差学异家。不有假知思识索并地不把等绳于子有随智便慧在,地智上慧一往围往,表然现后为站可到以 巧里妙面地哲,、学并创就宣造是布性智:地慧“解之我决学现问,在题是已。对经智站慧到的了追自求己。所在圈哲地学的的外指 导面下了,。我”们往往可以突破传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中国:智慧或追求智慧之学 希腊
Philo + sophia = Philosophy 爱 + 智慧 =爱智慧/思考的乐趣。
结论: 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试一试:和哲学家比智慧
一位数学家和一位哲学家用一根绳子圈地,看谁圈 的地面积大。
数学家经过周密的计算,认为把绳子围成圆形得到 的面积最大,于是就用绳子在地上围了个圆形,并宣布: “经过计算,圆周的面积最大。”
《哲学学科简介》课件

需要自己通过自由选择来赋予意义。它关注个体和自我意识的问题。
02
代表人物
萨特、海德格尔等。
03
核心观点
人的存在是有意义的,但需要自己通过自由选择来赋予意义,关注个体
和自我意识的问题。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强调对文本和符号系统的分析,认为意义是由符号系统所构成的,后结构主义则 更进一步强调文本和语境的重要性,并对结构主义的某些观点进行了批判和发展。
现代哲学
分析哲学
以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等为代表,强调语言分析的重 要性,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了颠覆。
存在主义
以萨特、加缪、海德格尔等为代表,强调个体存在的重要性 ,关注人的自由和责任。
03
哲学的主要流派与思想
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来源于先验的理性概念,而非经 验。它强调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认为通过人类的理性 能力可以完全认识世界。
激发创新精神
哲学思考鼓励学生挑战传 统观念,激发创新思维和 创造力。
哲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战略规划
哲学思考有助于企业制定 长远的发展战略,明确企 业使命和价值观。
企业文化建设
通过哲学理念塑造企业文 化,增强员工归属感和凝 聚力。
决策分析
运用哲学方法分析复杂问 题,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 合理性。
哲学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中世纪哲学
经院哲学
以基督教教会为主体,探讨了信仰和 理性的关系,强调了宗教和哲学的统 一。
唯名论与实在论之争
探讨了普遍概念和个体实在的关系, 对近代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近代哲学
经验主义
以洛克、贝克莱、休谟等为代表 ,强调感性经验的重要性,对传 统形而上学进行了批判。
马克思主义哲学PPT课件

注意区分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1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 是自发的 零乱的世界观;不能称之为哲学 只有经过思想家 自觉研究 系统阐发和逻辑论证的世界观;才能称之为哲学
2 哲学不等于一般的世界观;它是系统化和理论 化了的世界观 所谓系统化 理论化;就是用一系列概念 范畴 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世界观理论体系
3时间空间绝对性和相对性;所谓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 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真实性;它是客观的;是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谓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 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具体性;它因物质具体形态 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其具体的特性又是可变的和有条 件的
4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对立统一的;如 果把它们割裂开来;就会产生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 形而上学的错误一种是唯心主义的错误
三 唯物辩证法
• 哲学必须回答的两个基本问题:一要回答世界的本源问题;即世界的本源是什 么;二要回答世界存在的状态问题;即世界是怎么样的;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构 成了世界观的基本内容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1 联系是指事物 现象 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赖 相互制约 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相互渗透 相互转化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的 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物质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事物之间个别的 暂时 的现象;而是事物之间普遍的和永恒的现象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也就是说事物之间的联系既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也不是人们随意想象出来 的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和过程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 的其他事物和过程联系着 2 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多样性是指事物 现象和过程的联系方式是极 其复杂和多种多样的 任何一个具体事物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产生 存在和 发展;也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会趋于灭亡;任何具体的联系无不依赖于一定的条 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联系的性质和方式也要 发生改变;这就是联系的条件性
2 哲学不等于一般的世界观;它是系统化和理论 化了的世界观 所谓系统化 理论化;就是用一系列概念 范畴 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世界观理论体系
3时间空间绝对性和相对性;所谓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 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真实性;它是客观的;是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谓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 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具体性;它因物质具体形态 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其具体的特性又是可变的和有条 件的
4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对立统一的;如 果把它们割裂开来;就会产生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 形而上学的错误一种是唯心主义的错误
三 唯物辩证法
• 哲学必须回答的两个基本问题:一要回答世界的本源问题;即世界的本源是什 么;二要回答世界存在的状态问题;即世界是怎么样的;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构 成了世界观的基本内容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1 联系是指事物 现象 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赖 相互制约 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相互渗透 相互转化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的 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物质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事物之间个别的 暂时 的现象;而是事物之间普遍的和永恒的现象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也就是说事物之间的联系既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也不是人们随意想象出来 的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和过程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 的其他事物和过程联系着 2 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多样性是指事物 现象和过程的联系方式是极 其复杂和多种多样的 任何一个具体事物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产生 存在和 发展;也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会趋于灭亡;任何具体的联系无不依赖于一定的条 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联系的性质和方式也要 发生改变;这就是联系的条件性
哲学讲座PPT课件

-
3
三、先秦哲学的几个发展阶段
• 创世神话的哲学涵义 • 三皇五帝尧舜禹 • 夏商哲学 • 周和春秋哲学 • 战国哲学 •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另讲解。
-
4
第二节 :泰(远)古哲学
• 一、创世神话的哲学涵义
• 讨论以下素材的哲学涵义:盘古神话见于《三五历记》《述异记》 《五运历年记》。
•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 天地开辟,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盘古在其中, 一日就变,神于天,圣于地。……后乃有三 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 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适乊先生认定所讲的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思想发达史丌是中国民族的哲学思想发达史所以截断众流从老子孔子讲起
第一章:先秦哲学概况
• 第一节:先秦哲学史家的先秦哲学史
• 一、何谓先秦哲学
• 二、先秦哲学史
• 三、先秦哲学的几个发展阶段
• 第二节 :远古哲学
• 一、创世神话的哲学涵义
• 二、三皇五帝
• 三、尧舜禹哲学
• 蔡元培:“第二是扼要的手段。……适之先生认定所讲
的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思想发达史,不是中国民族的哲学思 想发达史,所以截断众流,从老子孔子讲起。”(《导言》
《中国哲学史大纲》第2页)
-
2
二、先秦哲学史
• 原本意义上的先秦哲学史,主要由秦汉 哲学家自觉建设。
• 主要素材和基本观点:作于战国时期的 有《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 《韩非子·显学篇》、《尸子·广泽篇》、 《吕氏春秋·不二篇》;作于汉代的有 《汉书·艺文志》、《司马谈论六家要 旨》。
• 六、时空关系
• 七、爻位和天地人三才
• 八、爻辞和卦辞
-
哲学复习课件PPT

•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 【解析】选A。 本题考查考生对唯物主义与 唯心主义的理解。"形者,有生之本"是唯物主 义观点,B、C、D项均是唯物主义观点;A项是 唯心主义观点,符合题意要求。
• (2019年高考江苏卷2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 哲学史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唯心主义者都主张
• A.事物是感觉的集合
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立在实践基 础上的,故A正确。
• 一、哲学的功能
• 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具有指导人们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具有帮助人们确立人生 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功能。
•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
•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往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思想结
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 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正确认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
具体科学
研
哲学把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 具体科学的研
究
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当作自己的研究 究对象则是整
范
对象,是关于整个世界一切领域的一 个世界中的某
区围
般知识,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 一领域、某一
别和
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各种具 方面或某一事
对
体知识共性的抽象与概括
主 表现 感觉、经验、心灵等)是唯一实在。
义 形式 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上帝、神仙、天命、
理、理念、绝对精神等)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哲学中的两个对子
其一
其二 (从属)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辨证法
形而学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世界是什么(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 世界是怎么样(世界的状态)的
• 【解析】选A。 本题考查考生对唯物主义与 唯心主义的理解。"形者,有生之本"是唯物主 义观点,B、C、D项均是唯物主义观点;A项是 唯心主义观点,符合题意要求。
• (2019年高考江苏卷2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 哲学史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唯心主义者都主张
• A.事物是感觉的集合
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立在实践基 础上的,故A正确。
• 一、哲学的功能
• 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具有指导人们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具有帮助人们确立人生 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功能。
•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
•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往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思想结
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 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正确认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
具体科学
研
哲学把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 具体科学的研
究
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当作自己的研究 究对象则是整
范
对象,是关于整个世界一切领域的一 个世界中的某
区围
般知识,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 一领域、某一
别和
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各种具 方面或某一事
对
体知识共性的抽象与概括
主 表现 感觉、经验、心灵等)是唯一实在。
义 形式 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上帝、神仙、天命、
理、理念、绝对精神等)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哲学中的两个对子
其一
其二 (从属)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辨证法
形而学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世界是什么(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 世界是怎么样(世界的状态)的
什么是哲学PPT课件.ppt

2、联系 (1)哲学依赖于具体科学 (2)具体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哲学的指导 (五)在阶级社会里,哲学具有阶级性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二)为什么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 学的基本问题 1、任何哲学派别回避不了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从哲学的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从哲学的历史发展进行分析) 3、研究和解决其它一切哲学问题前提和基础 (从哲学理论本身进行分析) 4、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不能回避的根本问题 (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方面进行分析)
(三)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 1、世界本原问题;(本体论问题)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物质第一 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是派生的,意识第一 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 2、同一性问题(认识论问题) 意识与物质是否同一;意识能否反应物质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四)哲学上的“两个对子”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把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如“水、木、土、火、金”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把“元素”等作为世界的本原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宇宙间存在着一种离开人而“客观”存在的精神实 体,如“神”“理念”“绝对观念”“道”等,世 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它们派生和决定的。 代表者: 柏拉图(古希腊):“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黑格尔(德):“绝对精神”统摄一切而为一切基 础” 朱熹(中国·宋):“理在事先” 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意识,如“感觉”“观念”“经 验”“心”等看成是世界的本源,认为世界上的一 切事物都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 代表者: 贝克莱(英):“存在就是被感知”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二)为什么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 学的基本问题 1、任何哲学派别回避不了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从哲学的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从哲学的历史发展进行分析) 3、研究和解决其它一切哲学问题前提和基础 (从哲学理论本身进行分析) 4、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不能回避的根本问题 (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方面进行分析)
(三)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 1、世界本原问题;(本体论问题)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物质第一 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是派生的,意识第一 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 2、同一性问题(认识论问题) 意识与物质是否同一;意识能否反应物质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四)哲学上的“两个对子”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把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如“水、木、土、火、金”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把“元素”等作为世界的本原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宇宙间存在着一种离开人而“客观”存在的精神实 体,如“神”“理念”“绝对观念”“道”等,世 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它们派生和决定的。 代表者: 柏拉图(古希腊):“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黑格尔(德):“绝对精神”统摄一切而为一切基 础” 朱熹(中国·宋):“理在事先” 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意识,如“感觉”“观念”“经 验”“心”等看成是世界的本源,认为世界上的一 切事物都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 代表者: 贝克莱(英):“存在就是被感知”
哲学与哲学故事PPT课件

• 自由、自律、尊严、普遍性
• 康德的自由概念就是说人有一个理性的自觉的自 我主宰
2021/3/12
2
提纲
I. 哲学是什么 II. 哲学的内在精神 III. 哲学的起源与发展 IV. 哲学与宗教和科学 V. 哲学的内在矛盾 VI. 最后的话
2021/3/12
3
什么是哲学?
• 《方塔纳现代思想辞典》“哲学”条目撰稿人,时为牛津大学 三一学院院长当选人的安东尼·昆顿(Anthony Quinton )写 道:“这是一个若用一个简单界说加以定义就不可能没有争议 的术语”。
• 哲学一词的本义是爱智慧,通俗地说,就是不愿糊里糊涂地活着,要活 得明白。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就是这 个意思。而要活得明白,就必须用自己的头脑去想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 题。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哲学就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哲学不是一门学问, 而是一种思考的状态。
2021/3/12
些哲学家是以理性辅佐证据的方式归纳出自然界 的道理。
• 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奠定了哲学的讨
论范畴,他们提出了有关形而上学,知识论与伦
理学的问题,至今依然。某些现代哲学家认为,
直到今日的哲学理论依旧只是在为他们三人做注
脚而已,仍离不开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换言之即
使数千年后,我们依旧在试著回答他们所提出的
• 哲学家都承认感官只能感知现象,不能感知现象背 后的本质。存在就是被感知,被感知是存在唯一可 能的方式——贝克莱
• 理性不能证明现象世界背后有一个本质世界。关于 理性的两种观点。
• 康德:我们对理性能力经验进行整理后得出的普遍 性和必然性,实际是理性本身的先天性是投射在理 性能力经验上的结果,仍属于现象世界,对本质没 有丝毫触及。现象背后有一个本质只是我们的一个 必要信念
• 康德的自由概念就是说人有一个理性的自觉的自 我主宰
2021/3/12
2
提纲
I. 哲学是什么 II. 哲学的内在精神 III. 哲学的起源与发展 IV. 哲学与宗教和科学 V. 哲学的内在矛盾 VI. 最后的话
2021/3/12
3
什么是哲学?
• 《方塔纳现代思想辞典》“哲学”条目撰稿人,时为牛津大学 三一学院院长当选人的安东尼·昆顿(Anthony Quinton )写 道:“这是一个若用一个简单界说加以定义就不可能没有争议 的术语”。
• 哲学一词的本义是爱智慧,通俗地说,就是不愿糊里糊涂地活着,要活 得明白。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就是这 个意思。而要活得明白,就必须用自己的头脑去想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 题。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哲学就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哲学不是一门学问, 而是一种思考的状态。
2021/3/12
些哲学家是以理性辅佐证据的方式归纳出自然界 的道理。
• 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奠定了哲学的讨
论范畴,他们提出了有关形而上学,知识论与伦
理学的问题,至今依然。某些现代哲学家认为,
直到今日的哲学理论依旧只是在为他们三人做注
脚而已,仍离不开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换言之即
使数千年后,我们依旧在试著回答他们所提出的
• 哲学家都承认感官只能感知现象,不能感知现象背 后的本质。存在就是被感知,被感知是存在唯一可 能的方式——贝克莱
• 理性不能证明现象世界背后有一个本质世界。关于 理性的两种观点。
• 康德:我们对理性能力经验进行整理后得出的普遍 性和必然性,实际是理性本身的先天性是投射在理 性能力经验上的结果,仍属于现象世界,对本质没 有丝毫触及。现象背后有一个本质只是我们的一个 必要信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从个人的进步和提高来讲。人们要提高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就必须学习 哲学。哲学不能代替具体的科学,但是哲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具体科学。每个人 的能否进步的关键就是能否善于使自己的感性认识变成理性认识,使具体经验上升为一般,能 否在理论指导下实践,能否用理论总结实践经验,赋予工作经验以理论的意义。所以学习马克 思主义哲学,也是提高人的素质的一项重要措施。
四、认识论
1、一观——真理观 第一,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价值性。 第二,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体的本质及其规 律的正确反映,不附加任何主观随意想象的成分。 第三,真理的价值性是从真理对主体的意义和效用上考察,是 对真理的作用、意义、功能的揭示和反映。 第四,真理的价值性是以真理的客观性为基础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原理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唯物论
唯物史观:社会发展的因素、规律、特点和动力
1.因素: ①人口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②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③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唯物论
2.规律 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
系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经济基础和上
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3.特点
①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原理; ②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原理; ③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原理。
二、唯物论
4、动力 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 ②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④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⑥社会革命和改革推动着社会发展;
三、辩证法
(3)对立统一规律,又叫矛盾规律,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 规律。它揭示,无论是在自然、社会,还是在思维领域,任何 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正是事物矛盾双方的统 一与斗争,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矛盾的三对特性四 大理论:即:矛盾的统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矛盾的不平衡性,即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 次要方面。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世 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三、辩证法
(2)否定之否定规律: ①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②辩证的否定观的原理: 第一,辩证否定观认为,事物否定的根源存在于事物的内部,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的实质 是扬弃,否定是批判和继承、克服和保留的统一。肯定和否定 相互渗透,肯定之中有否定,否定之中有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四、认识论
2、一论——认识论 ①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三、辩证法
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 两个二是指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三个三是指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 之否定规律 四个四是指四对范畴:原因与结果,现实与可能,必然与偶 然,现象与本质
三、辩证法
(1)质量互变规律: ①度的原理: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把握事物的度,可以全面而 深刻地认识事物,做到胸中有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 把握事物的度,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掌握“适度”的原则, 不能随意超出事物所允许的范围。 ②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质的飞跃的原理。
学哲学 用哲学 专题学习
前言
为什么要“学哲学 用哲学”?
1 从理论意义上讲。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它揭示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最一般的规 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的 规律,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基本的思想武器。
2 从现实意义上讲。实现我们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必须借助马克思主义哲学。总结经 验,是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二、唯物论
②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 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可以 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意识的这一能动作 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 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 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人的 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二、唯物论
③实践观: 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二、唯物论
2、两原理 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 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 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3、一方法论
“哲”或“哲人”,专指那些善于思辨,学问精深者。 (言和行,我们开展的向传统告别,迈向规范的明天)
二、唯物论
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①物质观: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目录
1 哲学的含义 2 唯物论 3 辩证法 4 认识论 5 《实践论》和《矛盾论》
一、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对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的研究。哲学是有严密逻辑系 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宇宙内万事万物演化的总规 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
哲学使人深邃,数学使人严密,历史使人明智,诗词使人灵秀, 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修辞学使人善辨。
四、认识论
1、一观——真理观 第一,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价值性。 第二,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体的本质及其规 律的正确反映,不附加任何主观随意想象的成分。 第三,真理的价值性是从真理对主体的意义和效用上考察,是 对真理的作用、意义、功能的揭示和反映。 第四,真理的价值性是以真理的客观性为基础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原理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唯物论
唯物史观:社会发展的因素、规律、特点和动力
1.因素: ①人口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②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③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唯物论
2.规律 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
系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经济基础和上
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3.特点
①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原理; ②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原理; ③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原理。
二、唯物论
4、动力 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 ②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④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⑥社会革命和改革推动着社会发展;
三、辩证法
(3)对立统一规律,又叫矛盾规律,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 规律。它揭示,无论是在自然、社会,还是在思维领域,任何 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正是事物矛盾双方的统 一与斗争,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矛盾的三对特性四 大理论:即:矛盾的统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矛盾的不平衡性,即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 次要方面。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世 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三、辩证法
(2)否定之否定规律: ①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②辩证的否定观的原理: 第一,辩证否定观认为,事物否定的根源存在于事物的内部,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的实质 是扬弃,否定是批判和继承、克服和保留的统一。肯定和否定 相互渗透,肯定之中有否定,否定之中有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四、认识论
2、一论——认识论 ①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三、辩证法
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 两个二是指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三个三是指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 之否定规律 四个四是指四对范畴:原因与结果,现实与可能,必然与偶 然,现象与本质
三、辩证法
(1)质量互变规律: ①度的原理: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把握事物的度,可以全面而 深刻地认识事物,做到胸中有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 把握事物的度,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掌握“适度”的原则, 不能随意超出事物所允许的范围。 ②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质的飞跃的原理。
学哲学 用哲学 专题学习
前言
为什么要“学哲学 用哲学”?
1 从理论意义上讲。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它揭示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最一般的规 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的 规律,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基本的思想武器。
2 从现实意义上讲。实现我们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必须借助马克思主义哲学。总结经 验,是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二、唯物论
②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 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可以 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意识的这一能动作 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 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 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人的 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二、唯物论
③实践观: 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二、唯物论
2、两原理 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 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 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3、一方法论
“哲”或“哲人”,专指那些善于思辨,学问精深者。 (言和行,我们开展的向传统告别,迈向规范的明天)
二、唯物论
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①物质观: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目录
1 哲学的含义 2 唯物论 3 辩证法 4 认识论 5 《实践论》和《矛盾论》
一、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对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的研究。哲学是有严密逻辑系 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宇宙内万事万物演化的总规 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
哲学使人深邃,数学使人严密,历史使人明智,诗词使人灵秀, 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修辞学使人善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