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合集下载

新时代中国式创新型国家理论的核心机理和关键特征

新时代中国式创新型国家理论的核心机理和关键特征

第22卷第1期2022年1月创新科技Innov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22No.1 Jan.2022新时代中国式创新型国家理论的核心机理和关键特征陈劲1,叶伟巍2(1.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4;2.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20)摘要:中国式创新型国家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创新经济学理论本土化的实践结晶,具有深厚的学术渊源和重大的理论意义。

通过梳理中国式创新型国家理论的思想渊源,解析“双轮驱动、三维传动、耦合联动”的核心机理,提炼“党的领导坚持创新强国方向、政府有为激发创新活力、市场有效重构循环格局、企业主导强化创新生态、创新有道提升创新能力、数字赋能培育创新潜力”等6个关键特征。

旨在准确诠释新时代党领导下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和质量变革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总结必须赓续传承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

关键词:中国式创新型国家理论;核心机理;关键特征中图分类号:G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037(2022)1-1-10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22.1.001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充满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打通“科技强、企业强、装备强、工程强、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人民富”的发展通道,创造了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大好局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根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负责任大国的重大贡献。

以下3个现象是本文研究的起点。

一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

三期叠加,国内发展阶段和发展条件复杂变化;疫情反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思潮暗流涌动;技术变革,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创新竞争空前激烈;化危为机,成为应对环境复杂变化的必然选择。

论创新型国家建设视阈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

论创新型国家建设视阈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

论创新型国家建设视阈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刘有军王兴桂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1级【摘要】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影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因素主要是制度僵化,浮躁和功利化等,针对目前高校人才创新现状,从国家、高校和人才自身三个方面探索人才创新有效路径。

【关键词】创新型国家人才创新路径一、创新型国家中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1.创新型国家战略具有前瞻性。

国家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那到底是么样的国家才是创新型国家呢?如此描述“创新型国家”: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要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要显著增强,并要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

也就是说建设创新型国家,要依靠创新支撑经济的发展;使创新成为社会普遍行为;能够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基础。

我国很多传统行业发展相当程度上是以环境的损耗为代价的,正是这样特定的国情决定了中国不可能选择资源型或依附型的发展模式,必须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入关键阶段之际,根据特定的国情和需求,我国提出,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2.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切入点是什么?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可以达成一致的就是: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必须以人才为本,只有建设强有力的科技人才队伍,培养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所需要的各行各业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道路才能走得更加顺畅。

从我国目前人才分布结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和学科结构)来看,存在很多突出问题:初中级人才多,高层次人才少;继承型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传统学科、专业人才多,新兴学科、专业人才少;理论型人才多,实用型人才少;单一领域、行业、学科人才多,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少。

科、教、文 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记“2006创新中国高峰论坛”

科、教、文 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记“2006创新中国高峰论坛”

I l特八:忡. I 木wak ru @ b i onc 羹术编4 :怅 盘烈 l s n n .n e cr } }
维普资讯
- 辍 。 销
3月 2 3日, 深 入 学 习 、 为
力的提 升 、中 国教育 学会常务副
会 长 谈松 华讲 解 了 区域 教 育 现 代 化 中 的 创 新 机 制 、 中 国政 法 大学
维普资讯
Sp ca Re o t e il p r
科 ◆教 ◆文
记 “0 6 2 0 创新 中国高峰论坛”
— —
本 刊编辑 部
20 年 1 05 0月 1 1日,党的十六届
基点和 调整产 业结构 .特 变增 长方式
道路 . 2 2 到 0 0年使我 凰进 八创新型 圆
化 、 区域 创 新 和 创 新 人 才培
和经 济社会 发展 全局 的 高度 ,深
刻 认 识 坚持 自主 创 新 的 必 要 性 和 紧迫 性 。“ 新 型 国 家”的建 设 是 创 火 炬 中心 梁 桂 主 任 对 转 轨 之 中 的 国 家
创 新 体 系 进 行 了 国际 比 较 和 展 望 、 国
准确把握 中央关于 “ 创新 型
国 家 ” 设 的 战 略 部 署 , 一 建 进
步引发社会各界 对科植 创
徐 显 明校 长讲 解 了制度 创新与文 化 自主 创新 、北京师 范大学董奇
副 校 长讲 解 了脑 科 学 与创 新 思 维 、
新 、教 育创新和 文化 创新 的
关 注 , 共 同探 宄 “ 新 型 国 创
主 创 新 能 力 提 升 和 创 新 文
创 新 型 国 家建 设 中 的科 技 自主 创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简介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简介
决定因素 ❖ 重视和关心科技人才 ❖ 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法制建设 ❖ 科技伦理问题是人类在21世纪面临的一个重大问

四、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
❖ 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 部分。胡锦涛在科技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立足 于我国科技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提出了一系 列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理论、方针、政策,形成 了系统的科学技术思想。
❖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 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 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 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 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当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 观与中国具体科学技术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 技术观。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学技术 的理论观点,形成了系统的科学技术思想。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 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科 学技术观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 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概括和总结,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升 华和飞跃,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凝练和精髓。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 术观的基本内容:科学技术的功能观、战略观、人才观、和谐观和创新 观。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主要特征: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 创新性、自主性、人本性。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 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 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历史形成
❖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背景。 ❖ 新中国建立之初,工业和农业基本还停留在自然经济水平上,科学技

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启示

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启示

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启示作者:黄晨来源:《学理论·下》2019年第07期摘要:以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为研究对象,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夫·弗里曼提出“国家创新体系”,坚持技术创新的核心地位,结合多个创新主体,在创新思想的指导下,促进技术创新,实现经济增长。

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虽然具有自身的局限性,但对于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坚持这一体系有利于我们以整体观念,立足深层次改革,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内外联系制度,同时推进创新社会氛围的形成,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最终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关键词: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创新型国家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7-0055-02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我国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

而世界上现有的“创新型”理论不乏少数,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强调思想建设对技术创新的指导、国家政策法规对技术创新的引领、创新主体对技术创新的推动……这些无一不与我国现行的宏观调控等政策相切合。

加深对“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能够对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有较多的启示作用。

一、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的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迅速进行改革,到1955年GDP位居资本主义国家第七位,再到1967年跃居第二位,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变化使一些人相信,日本会成为世界其他国家的榜样[1]。

此外,日本这样一个令人瞩目的成绩并不像西方国家一样,有着亚当·斯密伟大理论为基础,运用西方所信奉的经济理论难以解释日本的现象。

因此,这一新现象为新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夫·弗里曼从日本制度变迁的角度揭示了其在20世纪迅速崛起的原因[2]。

1987年,弗里曼出版了他的著作《技术政策与经济绩效:日本国家创新系统的经验》,该书首次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System of Innovation,NSI)的概念[3],并概括为一种由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等机构共同组成的网络系统,这些机构在系统内部不断活动并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到新技术的开发、引进和扩散。

从地缘科技学的理论看创新型国家建设

从地缘科技学的理论看创新型国家建设

对 自然地理 环境 因素对 围际政 治和 国际经济之 间因 果关 系的研 究。
维普资讯


地理是指 , 住 个 际体系和 结构 , 国际
治学概念 的过程 窥 见一斑 。
政治和国际经济关系的空间结构及其结构的具体概
况 。在这 一意 义上 ,“ 地缘 ”与 自然环 境决定论 的 角 度完 全不I 。“ — 地缘 ”H是一 个牢 间分析 的片法 ,是 J
维普资讯
从地缘科技学 的理论 创 新 型 国家建设
口 华 中科技 大 学 中 国科学 技 术促 进发 展 研 究中 心 赵 刚
摘 要 本 文从 地 缘政 治 学 地 缘 经 济 学 的概 念和 内涵 出 发 试 图提 炼 出一 些基 本 的具 普遍 性 的研 究 方 法和 视 角 . 而提 出地缘 科 技学 的 概 念 和 内涵 . 指 出 T地缘 科 技学 这 一理 论 . 提 高 自主刨靳 能力 从 并 对 和 建 设翻 靳型 国家 的 重 要理 论 价值 和 实践 意 义 。 关 键 词 地 缘 科 技 学 刨 靳 型 国家 建 设
的 时代主题和 经济全球 化大潮 所包 含的相互 依粕结 构 中, 人们 对 于 国家 安全 的 懈 怠 略 有 显 现 。 国 际 关 从
科技 学” ( e - c n e& tc n lg ) G o si c e eh oo y 的概念 。笔 者 受地缘政 治学 、 地缘 经济学 、 地缘文 化学和 地缘战 略学 的学 理和政 策含 义的启发 ,拟提 出 “ 地缘科 技
肖先 , 为 横 跨 地 理 学 和 政 治 学 、 际 关 系学 、 ‘ 作 国
在 国际关 系和 国际合作领 域 ,人fJ f地缘 政 f 对 治学 的研 究 已经十 分深入 ,“ 地缘政 治” 与 “ 地缘 政 冶学 ”( e p l is g o oi c )的概念 和内涵深 入人心 。上 1: t I J 纪 7 年 代以来 ,人们 又 始提 出 “ 0 地缘经济 ” “ 和 地 缘 经济学 ”( e - c n mi )的概念 ,对 ] 日际经 g o eo o C S 二

论科学精神的培养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作用

论科学精神的培养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作用

时代价值 , 而在人类 整个认识长河 中都只有相对的意义。因
此 , 正具有科学精神 的科学家 , 真 总是 辩 证 地 对 待 他 所 获 得 的成 果 。 当他 的成 果 随 着 实 践 和科 学 的发 展 , 已经 显露 出其
物质世界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 的, 但人 类认识 和改造 客观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 规划纲要》 提出 , 实
施 科 教 兴 国战 略 和 人 才 强 国 战略 , 科 技 进 步 和 创 新 作 为经 把
济社 会发展 的重要推动力, 把发展教育和培养德才兼备 的高 素质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 努力建设创新型 国家和
人 力 资本 强 国。 大 力 培 养 国 民科 学 精 神 , 建 设 创 新 型 国 家 对 意义 重 大 。
物 质 世 界 的活 动 必 须 在 主 观 精 神 世 界 的参 与 和指 导 之 下 才
不 足时 , 总是能够 及时地修正 和完善 自己的观点 , 他 而决 不
固 步 自封 , 残 守 缺 。 种精 神 正 是 科 学 发 展 的 重要 原 因 。 抱 这 第 二 , 韧不 拔 的精 神 。科 学 活 动 是 一 种 探 索 活动 , 的对 象 是 坚 它
败 。 严 格 意 义 上 说 , 弃 或 远 离 了这 个 出 发点 , 学 活 动就 从 抛 科 不 能成 为 真 正 的科 学 活 动 了 。这 就 是 一 种 实 事求 是 的 精 神 。 实 事 求 是 的 精 神 还 表 现 在 对 自 己 的认 识 成 果 的实 事 求 是 态 度, 即敢 于 对 自己 的认 识 成 果 采 取 “ 弃 ” 扬 的态 度 。 任 何 一 个 伟 大 的科 学 家 所 获 得 的科 学 成 果 , 论 在 当时 具 有 多 高 的 划 无

论科学发展观、创新型国家与项目导向型社会

论科学发展观、创新型国家与项目导向型社会

基金项 目: 教育部人文杜科基金项 目“ 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项 目导 向型社会与组织的研究” 0 J 6 o 2 )南 开大学“ 8 (5A 3 0 9 ; 9 5工程” 哲学 社会科 学创新基地 “ 中 收稿 日期 : o 8 l一 0 2 0 一 2 l 作者简介 : 戚安邦(9 2 )男 . 15 一 , 山东青岛人 , 博士, 南开大学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南开大学项 目管理研究 中心主任 ; 究方 向: 研 现代项 目管理 项 目评 估 与 创 新 管
析如图 l 示 , 所 由此 可 以看 出 , 业 和农 业 经 济 的 工
国企 业 管 理 与 制 度 创 新 ” 目 。 项
识 的创 造 和运 用过 程 就 是 人 们开 展 创 新 活 动 的过
程 。美 国是最 早 的知 识经 济和 创 新型 国 家建 设者 , 自2 O世 纪 7 0年 代 中期 就 开 始 了 向知 识 经 济 的 转 轨, 通过 开 展新 技 术革 命进 而 转入 开 展创 新 型 国家
社会的基本镆式 [ 农业{会 I 经济的基奉摸式 r 农渡经济
创造财富 { _ = 力式 L 增, l 为
建 和 人力 资本 培育 。研 究 表 明 : 成这 一 完 首要 任 务 的关 键 在 于 很 好 地 集 成 和 配 置
这五 种 主要任 务 和基 本途 径 , 即研 究给 出
图 l 农 业 经 济 、 业 经 济 和 知 识经 济 的 比较 分 析 示意 图 工
主 的知识 经济转 变 。西方 的创新型 国家 建 设 经验 表明 , 通过 创新 型 国家 的建 设可 以发展 国家 的知识 经济 , 不但能 够 解决 传统 工 业和 农业 过 度 这
2 知识 经 济 发 展 与 创 新 型 国 家建 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会推动经济更快增长,经济高速增长和科技加速进步之间会形成良性循环。

研究报告指出,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如果我国要继续保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要提升在世界经济等方面的竞争力,重要的前提是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而转模式、调结构的关键,在于科技持续进步,在于形成落实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体制机制。

“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即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中,指出“十二五”的重点在于形成落实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体制机制。

“十二五”期间,在科技工作领域,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理清战略思路,确立战略目标和工作重点,形成落实建设创新国家战略的体制机制,实现科技生产力的二次大解放。

此阶段应当立足于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社会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

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抓实干、急起直追,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据权威表述,创新型国家应至少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一是创新投入高,国家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在2%以上;二是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三是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在30%以下;四是创新产出高。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在于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同时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以此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

而科学技术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使得发展的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发展的手段与目的高度统一,发展的短期效益与长久效益高度统一,发展的生机活力和不竭源泉高度统一。

要达到这些标准就要求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
1. 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技的重点,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推动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
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科技原始创新有效供给不足,成果转化效率不高,依然是我国科技事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因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工作,强调要坚持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战略基点,坚持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重要升华,推动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扩大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内容。

而科学技术与科学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推动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丰富。

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最重要的途径。

2. 加快建设以政府为主导的国家创新体系,重点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形成科技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不断增加科技投入的良好机制;
从我国发展的战略全局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能源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加快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人口健康和保障公共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

推进我国科技体制和管理改革,要坚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的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科技体制改革20多年来,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

然而,有利于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尚待进一步形成。

我们要以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深化体制和管理改革,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进入以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为基点的新阶段,使科技成果及时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必须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市场的基础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政府要通过立法、政策、规划和引导,加大对基础研究、公益研究和高技术前沿研究的投入,改善科技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力度。

企业应面向市场,自主成为技术创新投入主体和技术创新的主体。

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对创新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建设并完善适应不同类型科技创新规律的创新文化和评价标准与方法,以及资源配置机制与激励机制。

创造更多世界著名的品牌。

这对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挑战,提高我国经济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的发展必须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必须是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发展;必须是更加注重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污染的发展;必须是更加注重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发展;必须是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

依托自主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创造绿色制造、绿色产品、绿色品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选择重点,集中力量,力争在事关现代化全局的战略高技术、事关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公益性科技创新和重要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突破,夺取重大原始性科学创新成果,创造和把握更多核心和关键高技术。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创造更多更有竞争力的自主知识产权和著名品牌,形成若干著名自主品牌集聚、各具特色的品牌经济城市或城市集群。

3.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鼓励创新行为和提高创新回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扩大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合作与交流,实现引进消化再创新的良性循环,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使创新型人才大量涌现。

在当今时代,知识产权、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它是强国富民的重要基础,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

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大力吸引、培养和凝聚人才,特别是要造就一批战略科技专家、科技尖子人才和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创造良好的条件与环境。

进一步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市场环境和创新环境,在全社会树立创新创业光荣、创新创业有功、鼓励致力自主创新、争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著名品牌的良好氛围。

采取赶超战略,对于我国这种中等或者低等科学技术水平的国家,在一定的时间内,除了学习和模仿,即引进、消化和吸收外部现成科学技术等方式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自主创新和自主再创新跨越式的追赶,在科学技术整体方面,赶上并在一些重要领域和重大项目上超过发达国家科学技术水平,并有自己科学技术独特制高点的一种选择。

“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说到底,就是立足于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之上的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

形成自主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党在综合分析国内和国际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指导方针,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正确选择。

在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都需要采取有力的应对措施妥善处理。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大作用,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对我国发展将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