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泊苷脂质体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依托泊苷脂质体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依托泊苷脂质体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2019年第14期广东化工

第46卷总第400期https://www.360docs.net/doc/e09945758.html,·19·依托泊苷脂质体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杨芸,黄颖,梁梦艺,李明娟,计燕萍,黄嬛

(嘉兴学院医学院,浙江嘉兴314001)

Studies on the Anti-tumor Activity of Liposomal Formulations of Etoposide

Yang Yun,Huang Ying,Liang Mengyi,Li Mingjuan,Ji Yanping,Huang Xuan

(College of Medicine,Jiaxing University,Jiaxing31400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prepare Etoposide-loaded liposomes based on the optimal conditions previously studied in our laboratory and to evaluate their pharmacodynamics.Method:Etoposide liposomes were prepared,the encapsulation efficiency and drug loading were evaluated by HPLC.The free Etoposide and drug-loaded liposomes were applied to small cell lung cancer H446cells and human breast cancer MCF-7cells and the IC50was calculated to compare the inhibitory on the two tumor cells.Results:The entrapment efficiency of the prepared drug-loaded nano-liposomes was79.77%,and the drug loading efficiency was21.65%. Cell pharmacodynamic evaluation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the IC50values of the free Etoposide and drug-loaded liposomes against H446cells were2.40μg/mL and1.56μg/mL,respectively;the IC50values of free Etoposide and drug-loaded liposomes against MCF-7cells were1.28μg/mL and0.35μg/mL,respectively. Conclusion:By applying the nanostructured lipid carriers to the model drug Etoposide,the inhibitory of Etoposide 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H446cells and human breast cancer MCF-7cells wa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Keywords:Etoposide;liposome;anti-tumor activity

依托泊苷(Etoposide)的化学名是9-(4,6-O-亚乙基-β-D-吡喃葡糖苷)-4’-去甲基表鬼臼毒素,是植物成分鬼臼毒素(Podophyllotoxin)的糖代谢产物[1]。依托泊苷是鬼臼毒素的半合成

衍生物,属于细胞周期特异性抗肿瘤药物,它对于细胞周期晚S 期或G2期有特异性的作用,有抑制DNA拓朴异构酶II的作用[2-5],从而表现抗肿瘤作用。但该药物存在着比较存在严重的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并损伤肝肾,属于典型的剂量限制性药物且在体内分布无选择性,高剂量治疗存在严重毒副作用。同时由于依托泊苷存在着剂型不稳定、水溶性差等问题,将其用载体包裹可以增加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改善安全性和稳定性。

已有相关文献报道[6-8]对其进行制备得到微球制剂,可明显改善了药物在体内的配置,减少药物向体内的渗漏。本论文将通过制备依托泊苷载药脂质体,对其进行细胞药效学考察。

1实验部分

1.1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依托泊苷标准品(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批号:100388-200401);单硬脂酸甘油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辛酸癸酸三甘油酯(GTCC,英国禾大公司);泊洛沙姆(沈阳药科大学集绮药业有限公司);色谱纯乙腈(Fisher Scientific);胎牛血清(浙江天杭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PMI1640medium(HyClone 公司);0.25%胰蛋白酶溶液(吉诺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青-链霉素溶液(吉诺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四甲基偶氮唑盐(MTT,Sigma公司)。

H446和MCF-7细胞(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细胞库)。

高效液相色谱法(Infinity1260,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超声波细胞粉碎机(JY92-IID,上海比郎仪器有限公司)。

1.2实验方法

1.2.1载药脂质体的制备

依托泊苷溶解于乙腈/水混合溶液中,配成浓度为1mg/mL的溶液,留以备用。分别精密称取适量单硬脂酸甘油酯和GTCC溶于乙醚,取800μL的0.1%F68水溶液与单硬脂酸甘油酯和GTCC 乙醚溶液置于西林瓶中混合,精密移取200μL依托泊苷乙腈/水溶液加入上述液体,探头超声8min(300W,工作2s,间歇2s)。置于50℃水浴中加热,挥去乙醚,加入2mL的0.1%F68水溶液后盖上瓶塞继续搅拌3min,探头超声3min(200W,工作2s,间歇2s),即得依托泊苷脂质体。取制得的依托泊苷脂质体上清液8000r/min离心10min,使附着于脂质体表面的游离药物颗粒通过离心去除。

1.2.2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测定

取离心后上清液0.5mL,加入相同体积甲醇0.5mL,45℃左右水浴超声破坏10min。

色谱条件: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4.6×100mm),柱温为35℃;流动相为乙腈(25%)-醋酸pH=4.0缓冲液(75%),流速为1 mL/min,检测波长为254nm,进样量为20μL。

用HPLC法测定总药物浓度(C0)。同时取离心后上清液,将其置于超滤离心管内,12000r/min高速离心10min,滤液用HPLC 法测定游离药物浓度(C)。按公式(1),(2)分别计算药物包封率(encapsulation efficiency,EE)和载药量(drug loading capacity,DD)。

包封率(EE,%)=(C0-C)×V/m0×100%(1)载药量(DD,%)=(C0-C)×V/[(C0-C)×V+w]×100%(2) C0为破坏后药物总浓度,单位为μg/mL;C为未包裹的游离药物浓度,单位为μg/mL;V为载药胶束体积,单位为mL;m0为投入药物总量,单位为mg;w为载体质量,单位为mg。

1.3细胞药效学测定

将H446和MCF-7细胞分别常规培养于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中,其中含有青霉素100IU/mL及链霉素100 IU/mL,于体积分数5%CO2、37℃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培养,维持细胞处于对数生长期。调整细胞悬液浓度约为30000个/mL,分别接种小细胞肺癌细胞H446和人乳腺癌细胞MCF-7于96孔板,每孔加入0.1mL细胞悬液,置于5%CO2的37℃的孵箱中孵育培养。加入浓度梯度的药物,6个浓度梯度,每孔0.1mL,设5个复孔。加药后5%CO2的37℃的孵箱中孵育24~72小时,取出培养瓶置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每孔加入10μL MTT溶液,继续培养4h。每孔加入100μL二甲基亚砜,在酶联免疫检测仪490nm和630nm两个波长条件下检测各孔溶液的光密度值,其中630nm处的OD值为调零组OD值。以不同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以细胞存活率为纵坐标作图绘制细胞生长抑制曲线。

2实验结果

2.1依托泊苷脂质体的包封率和载药量

通过本法制备得到的载药脂质体的平均包封率为79.77%,平均载药量为21.65%(见表1)。

[收稿日期]2019-05-28

[基金项目]浙江省实验动物科技计划项目(2016C37109)

[作者简介]杨芸(1987-),女,浙江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靶向制剂。

关于抗癌药物研究发展相关-论文

论文设计 题目抗癌药物的研究发展

摘要 Abstract 前 言 ?????????????????? 4 1、 概 述 ?????????????????? 5 2、 癌症的病因 3、抗癌药物按作用机制的分类,不良发应 ???? 6-8 3.1 、抗癌药物按作用机制的分类 ????????? 6-7 3.2 、抗癌药物的不良反应 ???????????? 8 4、抗癌药 ( Anticancer drugs ) ???????????? 8-9 5、其他抗癌药物 ???????????????? 9-10 6、 基因工程药物 ???????????????? 10 7、 纳米技术的应用 ??????????????? 11 8、 抗癌的辅助药物 ??????????????? 12 9、 结语 ???????????????????? 12 参考文献 ????????????????????? 12-14目录 5-6

摘要 癌症是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主要死因之一。尽管到目前为止已有数十种化疗或辅助抗癌药物可以用于临床治疗,但大多数药物只能使病情缓解,无法达到治愈的目的。虽然一些儿童的癌症或成人皮肤肿瘤有治愈或长期缓解的可能,但大多数死亡率很高而又很常见的癌症如胃癌、食道癌、肺癌等仍缺乏有效的抗癌药物。近年来,各国都在抗癌药物的研究与发展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有所突破。本文的主要内容有抗癌中西药的研究对比,抗癌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及其不良发应,其他抗癌药物等,还有纳米技术的应用和抗癌的辅助药物。 关键词:抗癌药物;研究发展;中西药对比;其他抗癌药物;辅助用药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_0

---------------------------------------------------------------最新资料推荐------------------------------------------------------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肿瘤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癌变的本质是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失调导致的细胞无限增生,随之而来的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理念的重大转变。 研发焦点正从传统细胞毒药物向针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众多环节的新药方向发展,这些靶点新药针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的差异,可达到高选择性、低毒性的治疗效果,从而克服传统细胞毒药物的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强、易产生耐药性等缺点,为此,肿瘤药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研发阶段。 目前发现的药物靶点主要包括蛋白激酶、细胞周期和凋亡调节因子、法尼基转移酶(FTase) 等,现就针对这些靶点的研发药物做一综述。 1、蛋白激酶蛋白激酶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蛋白超家族。 蛋白激酶的过度表达可诱发多种肿瘤。 蛋白激酶主要包括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和酪氨酸激酶,其中酪氨酸激酶主要与信号通路的转导有关,是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中心。 蛋白激酶由于突变或重排,可引起信号转导过程障碍或出现异常,导致细胞生长、分化、代谢和生物学行为异常,引发肿瘤。 研究表明,近 80%的致癌基因都含有酪氨酸激酶编码。 1 / 22

抑制酪氨酸激酶受体可以有效控制下游信号的磷酸化,从而抑 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酪氨酸激酶受体分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血管内皮细胞 生长因子受体(VEGFR)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PDGFR) 等,针对各种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开发上市的主要为表 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 抑制剂、血管内皮 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VEGFR-TK) 抑制剂和血小板 源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PDGFR-TK) 抑制剂等。 基于多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成为研究重点,具有广 阔的发展前景,其中,包括舒尼替尼和索拉芬尼在内的几个上市新 药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评价结果。 1. 1 EGFR-TK 抑制剂许多实质性肿瘤均高度表EGFR, EGFR-TK 抑制剂是目前抗肿瘤药研发的热点之一。 EGFR家族成员包括 EGFR、 ErbB2、 ErbB3、 ErbB4 等,其家 族受体酪氨酸激酶以单体形式存在,在结构上由胞外区、跨膜区、 胞内区 3 个部分组成,胞外区具有 2 个半胱氨酸丰富区,胞内区 有典型的 ATP 结合位点和酪氨酸激酶区,其酪氨酸激酶活性在调节 细胞增生及分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已有多个 EGFR-TK 抑制剂上市,且有不少品种处于研发后 期。 1. 1. 1 代表品种 1. 1. 1. 1 吉非替尼(易瑞沙) 本品是一种选择性 EGFR-TK 抑制剂,由阿斯利康公司开发。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实验方法及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实验方法及指导原则 一、基本原则 1. 抗肿瘤药物分类 (1) 细胞毒类药物(cytotoxic agent):包括干扰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拓扑异构酶及作用于微管系统的药物等; (2) 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 (3) 肿瘤耐药逆转剂(resistance reversal agent); (4) 肿瘤治疗增敏剂(oncotherapy sensitizer); (5)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tumor angiogenesis inhibitor); (6)分化诱导剂(differentiation inducing agent); (7) 生长因子抑制剂(growth factor inhibitor); (8)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 2.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需研究内容 2.1 包括体外抗肿瘤试验,体内抗肿瘤试验。 2.2 评价药物的抗癌活性时,以体内试验结果为主,同时参考体外试验结果以做出正确的结论。 2.3 I类抗肿瘤新药应进行药物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二、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 1. 试验目的 1.1 对候选化合物进行初步筛选; 1.2 了解候选化合物的抗瘤谱; 1.3 为随后进行的体内抗肿瘤试验提供参考,如剂量范围、肿瘤类别等。 2. 试验方法 选用10-15株人癌细胞株,根据试验目的选择相应细胞系及适量的细胞接种浓度,按常规细胞培养法进行培养;推荐使用四氮唑盐MTT还原法、XTT 还原法、磺酰罗丹明B(SR染色法、或51Cr释放试验、集落形成法等测定药物的抗癌作用。

抗癌药物的研究发展历程

抗癌药物的研究发展历程 抗癌药物在国内外古籍中虽早有记载,但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一般认为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1],美国耶鲁大学发现氮芥能治疗恶性淋巴瘤,增强了用药物治疗肿瘤的信心,逐步展开了抗癌药的实验模型和筛选方法来寻找新药的研究。50年代从合成化合物及植物、动物、微生物产物等方面进行大量筛选,找到了有抗癌活性的物质达数十种,60年代已累集了丰富的资料,研发出20多种有效的抗癌药物,对7~8种恶性肿瘤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并出现了癌细胞动力学、抗肿瘤药物药理学、肿瘤化学治疗学等新的分支学科。以后抗癌药物不断发展,在肿瘤的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抗癌药物的研究历程尚未有系统的论述,笔者从自身经历及接触的一些研究工作进行简要回顾,不可能做到全面,只选择性地整理史料,供作参考。 1 我国抗癌药物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诞生以前,我国抗癌药物的研究处于空白。解放后百废待兴,科研人才奇缺,对防治疾病的药物研究主要侧重于传染病和流行病,抗癌药物无人问津。1955年全国提出向科学进军,抗癌药的问题也开始引起国内医药学界的注意。1955年底在我国举办的一次国际性抗生素学术会议上[2],有人建议要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承担抗癌抗生素类的药物研究任务,那时笔者刚从前苏联留学归国不久,在药物所接受了此任务。1956年全国制定12年科学研究远景规划,抗癌药物研究被正式纳入国家科研规划之中,许多医药院校及科研机构相继参加到此项工作之中。 20世纪50年代末期是我国大跃进开始的年代,那时倡导解放思想,科学研究搞群众运动,抗癌药物的研究迅速升温。人们积极进行抗癌中草药的调查,广泛收集单方、验方、复方及传统的中草药,群众性的抗癌药物筛选活动蓬蓬勃勃,发现了不少苗子药。1966~1976年期间在全国逐渐掀起研究六类抗癌药物的热潮,即对喜树、斑蝥、三尖杉、农吉利、秋水仙及三棱莪术(亦称六匹马)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此时期的工作可算是我国抗癌药的早期研究阶段,经过十多年的实践,积累了不少知识和经验,为后来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全国改革开放形势的推动下,国际交往增加,不少人有机会到国外去访问考察,进行合作研究,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了解到国际上的最新动向,学者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药学动态】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肿瘤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癌变的本质是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失调导致的细胞无限增生,随之而来的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理念的重大转变。研发焦点正从传统细胞毒药物向针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众多环节的新药方向发展,这些靶点新药针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的差异, 可达到高选择性、低毒性的治疗效果,从而克服传统细胞毒药物的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强、易产生耐药性等缺点,为此,肿瘤药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研发阶段。 目前发现的药物靶点主要包括蛋白激酶、细胞周期和凋亡调节因子、法尼基转移酶(FTase)等,现就针对这些靶点的研发药物做一综述。 1、蛋白激酶 蛋白激酶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蛋白超家族。蛋白激酶的过度表达可诱发多种肿瘤。蛋白激酶主要包括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和酪氨酸激酶,其中酪氨酸激酶主要与信号通路的转导有关,是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中心。蛋白激酶由于突变或重排,可引起信号转导过程障碍或出现异常,导致细胞生长、分化、代谢和生物学行为异常,引发肿瘤。 研究表明,近80%的致癌基因都含有酪氨酸激酶编码。抑制酪氨酸激酶受体可以有效控制下游信号的磷酸化,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酪氨酸激酶受体分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PDGFR)等,针对各种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开发上市的主要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抑制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VEGFR-TK)抑制剂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PDGFR-TK)抑制剂等。基于多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成为研究重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中,包括舒尼替尼和索拉芬尼在内的几个上市新药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评价结果。 1.1EGFR-TK抑制剂 许多实质性肿瘤均高度表EGFR,EGFR-TK抑制剂是目前抗肿瘤药研发的热点之一。EGFR 家族成员包括EGFR、ErbB2、ErbB3、ErbB4等,其家族受体酪氨酸激酶以单体形式存在,在结构上由胞外区、跨膜区、胞内区3个部分组成,胞外区具有2个半胱氨酸丰富区,胞内区有典型的ATP结合位点和酪氨酸激酶区,其酪氨酸激酶活性在调节细胞增生及分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有多个EGFR-TK抑制剂上市,且有不少品种处于研发后期。 1.1.1代表品种 1.1.1.1吉非替尼(易瑞沙) 本品是一种选择性EGFR-TK抑制剂,由阿斯利康公司开发。2002年7月在日本首次上市,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本品也是首个获准上市的EGFR-TK抑制剂,属于苯胺喹钠唑啉化合物(anilinoquinazoline),为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本品最常见不良反应是痤疮样皮疹和腹泻,最严重不良反应是间质性肺病,发生率为3%-5%。目前,本品用于前列腺癌、食管癌、肝细胞癌(HCC)、胰腺癌、膀胱癌、肾细胞癌(RCC)、卵巢癌、头颈部癌、恶性黑色素瘤等多种治疗适应证处于Ⅱ期临床研究阶段。 1.1.1.2厄洛替尼(特罗凯) 本品由OSI制药公司开发,2004年11月在美国首次上市,用于治疗NSCLC。本品为口服小分子EGFR-TK抑制剂,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已明确能提高NSCLC患者生存期的靶向药物。

抗肿瘤药物体内筛选试验标准操作规程(SOP)

抗肿瘤药物体内筛选标准操作规程概述: 抗肿瘤药物是指能够直接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或增殖的一类药物,作用机制包括抑制肿瘤细胞核酸或蛋白质的合成、干扰大分子物质代谢、干扰微管系统、抑制拓扑异构酶等。 本操作规程包括与抗肿瘤药物申请临床试验和申请上市有关的非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的内容,其中着力强调非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之间的关联性,以及非临床研究和临床试验之间的关联性。旨在一方面为抗肿瘤药物的非临床研究提供技术参考;另一方面,通过技术要求引导科学有序的研发过程,使国内此类药物的研发更趋规范和合理。 本操作规程仅代表目前对抗肿瘤药物非临床研究的一般性认识。具体药物的非临床研究应在本指导原则的基础上,根据药物的自身特点制订研究方案。 研究目的: 建立一套包括抗肿瘤药物体内作用的药效学研究和评价体系及相应的标准操作规程以 及抗肿瘤药物安全性和作用新机制的研究。 ①有效性研究 抗肿瘤药物有效性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探索受试物的作用机制、作用强度、抗瘤谱等,为之后的安全性评价以及临床试验中适应症、给药方案的选择提参考信息。 ②安全性评价 安全性评价的目的主要包括:(1)估算 I 期临床试验的起始剂量;(2)预测药物的毒性靶器官或靶组织;(3)预测药物毒性的性质、程度和可逆性;(4)为临床试验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 研究计划: (a)小鼠急性毒性测试

按照急性毒性测试的常规方法,选用昆明种小鼠,通过腹腔注射方式给药,测定体外抗肿瘤活性突出的化合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参考给药小鼠体重变化情况,评价化合物的急性毒性,并确定小鼠体内抗肿瘤活性测试的给药剂量。 (b)小鼠体内抗肿瘤活性测试 根据动物体内抗肿瘤活性测试的标准方法,选用昆明种小鼠,皮下接种肉瘤S180或肺癌H22瘤株,选择体外活性突出且急性毒性较低的化合物,设定合适的剂量通过腹腔注射方式给药,以临床常用抗肿瘤药物环磷酰胺作为阳性对照药物,测定肿瘤生长抑制作为体内活性评价指标。 (c)专利保护范围内的化合物的继续合成 申请保护范围较大的专利,合成部分可能具有良好活性的新的化合物,拓展研究范围,发现活性更强的化合物,并申请新的发明专利。并可针对具体化合物申请从属专利,延长高活性化合物的保护期限。 (d)体外抗肿瘤活性的广泛筛选 采用MTT法或台盼蓝染色法,测定化合物对多种人肿瘤细胞株的增殖抑制活性,确定化合物在不同瘤株间抗肿瘤活性的选择性,为裸鼠模型实验提供依据。 (e)抗肿瘤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 根据抗肿瘤(f)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实验活性化合物作用机理特征,选用微管蛋白聚合等实验从分子水平确认化合物的作用机理;利用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探讨化合物对内皮细胞骨架的影响及诱导凋亡的途经,从细胞水平上阐明化合物的作用机理。 根据抗肿瘤新药审批办法的要求,采用裸小鼠皮下接种模型和/或原位移植瘤模型,以相对肿瘤增值率和生存时间为指标,确定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 (g)动物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

抗肿瘤药紫衫醇脂质体的研究

抗肿瘤药紫衫醇脂质体的研究 姓名:黄迅 学号:100705038 班级:2010级5班 【摘要】目的介绍紫衫醇脂质体的作用机理、制备和发展应用。方法根据近几年来国内相关文献,介绍和评价紫衫醇脂质体的作用机理、制备和发展应用。结果更多的让我们了解了紫衫醇脂质体制备方法和各种发展方向。结论在了解更多的制备方法和、发展方向,望将来能开辟更好的抗肿瘤临床新途径。 【关键字】紫衫醇脂质体抗肿瘤应用与发展制备 【abstract】objective to introduce the purple shirt alcohol mechanism, prepa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pplication of liposomes.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domestic related literature in recent years, introduce and evaluate the purple shirt alcohol mechanism, prepa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pplication of liposomes. Results more let us know the purple shirt alcohol liposome preparation methods and various development direction. Conclusion in know more about the preparation method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hope in the future to open up new ways of better anti-tumor clinical. 【keywords】the purple shirt alcohol liposome antitumor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reparation 紫杉醇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常用化疗药物,但紫杉醇不溶于水,目前临床上使用的紫杉醇均是溶于一种由聚氧乙基代蓖麻油与无水乙醇员颐员比例混合的复合溶媒中,而悦则鄄耘蕴可引发严重的过敏反应,使得临床使用紫杉醇前需应用糖皮质激素及抗组胺药物处理以减轻过敏反应。可临床作用于卵巢癌,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科,乳腺外科,妇产科。 1 紫衫醇脂质体的作用和作用机理。 紫衫醇脂质体可用于治疗巢癌,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也可以用于肿瘤科,乳腺外科,妇产科。紫杉醇脂质体为细胞毒类抗肿瘤药,它的作用机理是 促进微管双聚体装配并阻止其解聚也可导致整个细胞周期微管的排列异常和细胞分裂期间微管星状体的产生从而阻碍细胞分裂抑制肿瘤生长由于紫杉醇不溶于水及多种药用溶媒,但脂质体是一种新的药物载体,它具有改善药物的溶解性,延长药物的半衰期,提高药物靶向性和降低药物毒副反应等优点。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力扑素),采用脂质体这一药物新载体,解决了紫杉醇不溶于水的难题,不再使用聚氧乙基代蓖麻油和无水乙醇的混合溶媒,从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 第29卷第4期 JOURNAL OF T HE GRADUATES VOL129№4 2008 S UN Y AT2SE N UN I V ERSI TY(NAT URAL SC I E NCES、M E D I C I N E) 2008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3 郑晓克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广州510080) 摘 要:综述分析了抗肿瘤药物近年来的新进展,包括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 以细胞信号传导分子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分化诱导剂、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剂等。 关键词:抗肿瘤药物 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病而位居第 二。随着分子肿瘤学的发展,人们发现细胞周期失控是癌变的重要原因。细胞内促增殖系统成分的过度表达与抑增殖系统成分的缺失均可引起细胞增殖失控而导致癌变。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飞速进展,恶性肿瘤细胞内的信号转导、细胞周期的调控、细胞凋亡的诱导、血管生成以及细胞与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等各种基本过程正在被逐步阐明。以一 ,发现选择性作用于特定靶点的高效、低毒、特异性强的新型抗癌药物已成为当今抗肿瘤药物研究开发的重要方向。目前抗肿瘤药物研发的焦点正在从传统细胞毒类药物转移到针对肿瘤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导致这一转变的本质根源在于:传统细胞毒类药物由于主要作用于DNA、RNA和微管蛋白等与细胞生死攸关的共有组分,致使其选择性低、毒性大。相反,多种信号转导通路的关键组分在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及不同类型肿瘤细胞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这一差异的存在及阐明使高选择性、高效、低毒的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面临历史性的重大机遇。正是上述差异使肿瘤细胞区别于正常细胞,不同肿瘤相互区别。靶向这些组分的抗肿瘤药物不但可望降低毒性,而且可实现个体化治疗,使治疗效益最大化。 3收稿日期:2008-10-08 作者简介:郑晓克,女,1982年生,汉族,河南人,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2008级药理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细胞的细胞骨架研究,电子邮箱ki2 ki118576@s ohu1com。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复习进程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

吉林大学远程教育 专科生毕业论文(设 计) 中文题目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学生姓名何建梅专业药学 层次年级 1003高起专学号 201105982102 指导教师宋冬梅职称医师 学习中心山西公路系统奥鹏学习中心成绩 2013 年 3 月 9 日

摘要: 本文综述和分析了抗肿瘤药物近年来的临床应用现状和研究新进展。包括新的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络铂类化合物、激素类药以及针对关键靶点的新型抗肿瘤药 ,如肿瘤新生血管 (TA) 抑制剂、拓扑异构酶 I 抑制剂、微管蛋白活性抑制剂以及最具研究热点的基因疗法,大量的临床实验及临床应用结果显示,这一系列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制成功,为人类最终战胜肿瘤开辟了新的途径,标志着人类对肿瘤治疗的研究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关键词: 肿瘤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临床应用

目录: 一细胞毒性药物 (3) 1 . 1 烷化剂 (3) 1 . 2 抗代谢药 (3) 1 . 3 有丝分裂抑制剂 (3) 1 . 4 抗肿瘤抗生素 (4) 二络铂类化合 物 (4) 三激素 类 (4) 四拓扑异构酶I 抑制剂 (5) 五微管蛋白活性抑制剂 (5) 六肿瘤新生血管生成( TA) 抑制剂 (5) 七抗癌中草药 (6) 八基因疗法 (6) 九小结 (7) 八参考文献 (8) 九致谢 (9)

引言:肿瘤仍是当今世界直接危及人类生命的一种最常见、最严重的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现有肿瘤患者约7600 万,每年新增700 万,因癌症死亡的达600 万,占总死亡人数的12 % ; 在我国,肿瘤在前十名主要疾病排名中列第二位,死亡率为8 . 58/ 10 万,占死亡总人数的21 . 58 % 。近几年来,肿瘤化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尤其是在对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方面。但仍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尤其是在致命性最强的实体瘤方面。20 世纪初以来,随着人们利用动物模型实验开展对包括生物化学、免疫学、治疗学等领域在内的学科研究,以及对肿瘤基因水平的认识和在生物学领域与技术方面的新进展,药学家和肿瘤学家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 必须从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入手,才能提高疗效,取得突破性进展。现将抗肿瘤药物目前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一细胞毒性药物 1 . 1 烷化剂 这类药有一个或多个活跃的烷化基,能与机体细胞的核酸结合而使癌细胞受到抑制破坏。临床目前常用的仍以传统的烷化剂为主, 如盐酸氮芥、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左旋苯丙氨酸氮芥、噻替哌等。我国自行研制的烷化剂有N -甲酰溶肉瘤素、甲氧芬芥、抗瘤新芥等。这些药物在临床上分别对睾丸精原细胞癌、卵巢无性细胞瘤、多发性骨瘤、乳腺癌、肺癌、恶性淋巴瘤、原发性肝细胞癌、鼻咽癌等有较好的疗效,有效率分别达到41 %、52 %、48 %等。但这些传统烷化剂的缺点是:对实体瘤的疗效差,不良反应严重且易产生耐药性。因此目前正在开发更好的同系物,如开发直接用于缺氧细胞的选择性细胞杀伤剂、可生物降解的亚硝脲氮芥聚合物制剂。用于脑癌手术后在肿瘤附近滞留并持续发挥疗效的药物, 如: adozelesin和carze2lesin等。

抗肿瘤药物体内筛选试验标准操作规程(SOP)

抗肿瘤药物体内筛选标准操作规程 概述: 抗肿瘤药物是指能够直接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或增殖的一类药物,作用机制包括抑 制肿瘤细胞核酸或蛋白质的合成、干扰大分子物质代谢、干扰微管系统、抑制拓扑异构酶等。 本操作规程包括与抗肿瘤药物申请临床试验和申请上市有关的非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 研究的内容,其中着力强调非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之间的关联性,以及非临床研究和临床试 验之间的关联性。旨在一方面为抗肿瘤药物的非临床研究提供技术参考;另一方面,通过技术要求引导科学有序的研发过程,使国内此类药物的研发更趋规范和合理。 本操作规程仅代表目前对抗肿瘤药物非临床研究的一般性认识。具体药物的非临床研究 应在本指导原则的基础上,根据药物的自身特点制订研究方案。 研究目的: 建立一套包括抗肿瘤药物体内作用的药效学研究和评价体系及相应的标准操作规程以 及抗肿瘤药物安全性和作用新机制的研究。 ①有效性研究 抗肿瘤药物有效性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探索受试物的作用机制、作用强度、抗瘤谱等, 为之后的安全性评价以及临床试验中适应症、给药方案的选择提参考信息。 ②安全性评价 安全性评价的目的主要包括:(1)估算I期临床试验的起始剂量;(2)预测药物的毒性靶器官或靶组织;(3)预测药物毒性的性质、程度和可逆性;(4)为临床试验方案的 制订提供参考。 研究计划: (a)小鼠急性毒性测试 按照急性毒性测试的常规方法,选用昆明种小鼠,通过腹腔注射方式给药,测定体

外抗肿瘤活性突出的化合物的半数致死量(LD5o),参考给药小鼠体重变化情况,评价化合物的急性毒性,并确定小鼠体内抗肿瘤活性测试的给药剂量。 (b)小鼠体内抗肿瘤活性测试 根据动物体内抗肿瘤活性测试的标准方法,选用昆明种小鼠,皮下接种肉瘤 S180或肺癌H22瘤株,选择体外活性突出且急性毒性较低的化合物,设定合适的剂量通过腹腔注射方式给药,以临床常用抗肿瘤药物环磷酰胺作为阳性对照药物,测定肿瘤生长抑制作为体内活性评价指标。 (c)专利保护范围内的化合物的继续合成 申请保护范围较大的专利,合成部分可能具有良好活性的新的化合物,拓展研究范围, 发现活性更强的化合物,并申请新的发明专利。并可针对具体化合物申请从属专利,延长高活性化合物的保护期限。 采用MTT法或台盼蓝染色法,测定化合物对多种人肿瘤细胞株的增殖抑制活性,确 定化合物在不同瘤株间抗肿瘤活性的选择性,为裸鼠模型实验提供依据。 (e)抗肿瘤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 根据抗肿瘤(f)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实验活性化合物作用机理特征,选用微管蛋白 聚合等实验从分子水平确认化合物的作用机理;利用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探讨化合物对内 皮细胞骨架的影响及诱导凋亡的途经,从细胞水平上阐明化合物的作用机理。 根据抗肿瘤新药审批办法的要求,采用裸小鼠皮下接种模型和/或原位移植瘤模型, 以相对肿瘤增值率和生存时间为指标,确定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 (g )动物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 选择在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实验中活性良好的化合物,开展动物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考查化合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性质。 (h)动物亚急性,长毒实验 根据抗肿瘤新药审批办法的要求,测定动物亚急性、长毒性质,进行药物安全性评价。 基本方法: ①小白鼠的灌胃法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华西药学杂志 W C J P S  2008,23(3):364~366 蒙、抗原疫苗等[8] 。中国在从事口服胰岛素方面的研究己有些成果。全球己核准临床使用的近一万多种药物中,生物大分子药物不到 120种。作者实验室提出的“ATTE MPTS ”生物大分子药物 传送系统己证实可以将溶血栓的t -P A 酶类药物的功能限制于治疗心血管疾病,但不产生因药物而引起内出血的不良反应[9,10]。 212 生物大分子药物高效化需克服的困难 生物大分子药物的使用及高效化面临着数项困难。对作用物的靶向选择性低,导致严重的附带性不良反应;多种生物大分子药物(特别是蛋白质存在强免疫原性)可引发宿主免疫系统的过敏反应;大多数蛋白质或基因药物易被体内酶类所降解,需要频繁给药;生物大分子药物的形态学复杂,具有多晶型、多构象和多尺度,且不同尺度的晶体准晶的不同型态结构对药物的治疗效果及传送系统的实施有着极重要的影响;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多依靠次级键维系,稳定性低,且易形成超分子组装的聚合体,可增加净化、分离与复制的困难。因此,从事生物大分子药物高效化的研究,除了致力于传送系统的设计与建立外,还需考虑其在传送系统制备过程中维持药物最佳结晶形态、最高结构稳定性和活性,以及在组织和器官上的分配特性。 3 展望 中国在蛋白质药物、纳米载体药物传送系统、创新口服剂型及透皮释药、抗体研究、药物结晶学和形态学以及给药系统的药代和药动研究的技术平台等方面均具有深厚的基础。基于此,期盼国家能将发展前沿性、创新性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大分子药物高效化的尖端技术及传送系统的基础研究列入国家在药物方面的重点研究与突破的领域之一,使国内外专家对生物大分子药物高效化研究方向达成 共识,成功地组织一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梯队,促进中国药剂的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中国在国际药物市场的竞争力。参考文献: [1] 李婧.浅谈研究开发医药制剂的重要性[J ].中国药事, 2000,14(5):302-303. [2] 徐铮奎.畅销世界的十大医药制剂及今后几年新药开发动向 [J ].中国制药信息,2003,19(12):33-34. [3] L anger R ,Lund D ,Leong K,et a l .Controlled release ofm acromol 2 ecules :B i o l ogi cal studies[J ].J Cont r ol R eleas,1985,2:331-341. [4] 杜光,刘东.单克隆抗体治疗肿瘤的研究概况[J ].中国药 师,2007,10(6):547-649. [5] YR Duan ,WS Liu,ZR Zhang,et a l .A st udy on PELGE nanop arti 2 cl es as con tr o lleddrug deli very s yste m s for intravenous [J ].Key EngM at er,2005,288,163-166. [6] Xun Sun,You -Rong Duan,Zhi -R ong Zhang,et a l .PE L GE nanoparticles as ne w Carriers for the delivery of plas mid DNA [J ].Che m Phar m B ull,2005,53(6):599-603. [7] Hai -Tao SH I ,Tao GONG,Zhi -Rong Zhang,et al .A ds orp ti on and des orp ti on of insulin on Po r ous Hydroxya p atite M i cros p heres [J ].J Cera m ic Soci J apan,2005,1321(9):579-583. [8] Yang VC ,Park YJ ,S ong H ,et al .App licati on of t he ATTEMPTS for del i very of macr omolecular drugs [J ].J Con tr o ll R el eas e, 2004,101:35-45. [9] Yang VC,Park YJ,Nai k S,et a l .ATTEMPTS :A hepari n /p r o t a 2 m ine -bas ed triggered release syste m for the delivery of enzyme drugs without ass ociat ed side effects [J ].Adv Drug Delivery Rev,2003,55:251-265. [10] Yang VC ,Park YJ .B i oconjugates f o r effective d rug target i ng[J ]. Adv D rug Delivery Revi ews,2003,55:169-170. 收稿日期:2007-10 作者简介刘娱,女,从事医院临床工作。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刘 娱 (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四川西昌615000) 提要:综述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关键词:肿瘤;药物;应用中图分类号:R97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103(2008)03-0364-03 60年来,新的抗肿瘤药物不断涌现,且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价格适中。文献[1] 统计了国内五省市肿瘤专科医院的 抗肿瘤药物中,植物类药、免疫调节剂、抗代谢类药分别居第 一、二、三位。  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与临床应用 全球有组织的抗肿瘤药物研发始于世纪5年代中 期。1955年,美国国立肿瘤研究所(NCL )成立了全国肿瘤化疗服务中心,负责协调全国抗肿瘤药的研究工作;随后欧共体联合组成了欧洲肿瘤治疗协作组织(E OR T C );日本的抗肿瘤药研发始于1973年;而中国抗肿瘤药的研究于1958年就已启动。氟尿嘧啶、环磷酰胺的研制是世纪5~6年代抗肿瘤药研制的第一个里程碑(表)。细胞毒性类、激素类 :120020001

抗肿瘤药物脂质体的研究进展

抗肿瘤药物脂质体的研究进展 张晓燕高永良 (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北京100850) 癌症是目前威胁全球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第二大杀手,仅次于心脏疾病。据美国癌症协会统计[1],全球2007年大约有760万人死于各类癌症。癌症的高发生率和复发率令抗肿瘤药物的研发领域成为热点。美国药物研究与制造商协会(PhRMA)的数据显示[2],截至2008年3月31日,共有750种癌症治疗药物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等待FDA的批准。但是大多数抗肿瘤药物对肿瘤靶向性不明显,对人体正常组织造成不可逆损伤,不利于癌症的治疗。1974年,Gregoriadis 等首次提出脂质体可以作为药物的载体用于肿瘤的化学治疗[3]。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高效低毒的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抗肿瘤药物脂质体(anti-tumor agent liposomes)更是其中研究和开发热点,为抗肿瘤药物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将各种手段修饰后的脂质体载药系统应用于抗肿瘤药物的文献报道很多,本文仅对已经上市和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一些抗肿瘤药物脂质体的研究进展进行讨论。 1.阿霉素脂质体(liposomal Doxorubicin) 阿霉素脂质体是目前研究最多的抗肿瘤药物脂质体制剂。 传统的阿霉素制剂能有效地对抗多种类型的肿瘤,但是其潜在的疗效受不良反应的限制,包括严重的心脏毒性、骨髓抑制、口腔炎、粘膜炎、恶心呕吐和脱发等。最早上市的阿霉素脂质体是美国Sequus公司开发的“Doxil?(多喜)”,主要用于治疗复发性卵巢癌和人体免疫缺乏病毒(HIV)引起的难以医治的卡巴氏肉瘤(Kaposi’s,KS)。多喜采用STEALTH?技术将阿霉素包裹于PEG化的隐形脂质体,由于PEG修饰对脂质体的立体稳定化作用,多喜可在体内的循环数日,从而提高了阿霉素的抗肿瘤活性,同时大大降低了阿霉素的心脏毒性[4],显著地提高了患者的顺应性。 除多喜外,阿尔扎/先灵葆雅公司开发的PEG修饰的阿霉素脂质体-Caelyx?(楷莱)于2003年被批准上市,效果显著[5]。阿霉素脂质体如楷莱与传统脂质体相比,能够显著降低阿霉素心脏毒性,同时可明显减少骨髓抑制,脱发,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见表1);具有优越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其血浆半衰期长,清除率降低,循环时间延长(见表2);可在肿瘤组织中聚集,提高阿霉素在靶组织中的浓度,从而具有肿瘤靶向的作用(见图1)等。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世界有3/5的人死于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 性呼吸系统疾病这4大类疾病,而癌症则是最主要的死因之一。2021年全球死于癌症的患者达760万人,占全球死亡人数的13%,其中超过70%的癌症死亡案例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预测至2030年,全球将有超过110万人死于癌症。 而我国卫生部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结果显示,癌症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成为我国第二 大死亡原因,占死亡总数的22.32%,并成为我国城市的首位死因,占我国城市死亡人数的1/4。我国的癌症死亡率与美国、英国、法国接近,但高于亚洲国家如:日本、印度和泰 国等。从不同肿瘤死因来看,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乳腺癌死亡率城市明显高于农村;而肝癌、胃癌、食管癌、宫颈癌农村较高。 目前,药物治疗已成为当今临床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受癌症发病率与死亡率居 高不下的影响,抗肿瘤药物的销售额也逐年上升。 近50年的抗肿瘤药物研究开发工作使肿瘤化疗取得相当的进步,特别是使血液系统 恶性肿瘤患者生存时间明显延长,但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占恶性肿瘤90%以上的实体 瘤的治疗尚未达到满意的疗效,仍有半数癌症患者对治疗无反应或耐药而最终导致治疗失败。因此,发现并开发新型抗肿瘤药物仍然是药学家所必须面对的十分艰巨而长期的使命 与挑战。随着分子肿瘤学、分子药理学的飞速发展使肿瘤本质得以逐步阐明和揭示;大规 模快速筛选、组合化学、基因工程等先进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加速了药物开发的进程;抗肿 瘤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当今抗肿瘤药物的发展战略有以下特点: 以占恶性肿瘤90%以上的实体瘤为主攻对象; 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活性成分; 针对肿瘤 发生发展的机制寻找新的分子作用靶点酶、受体、基因; 大规模快速筛选; 新技术的导入 和应用:组合化学、结构生物学、计算机辅助设计、基因工程、DNA芯片、药物基因组学等。抗肿瘤药物正从传统的非选择性单一的细胞毒性药物向针对机制的多环节作用的新 型抗肿瘤药物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然而,面对威胁人类生命 健康最严重的、占恶性肿瘤90%以上的实体瘤至今仍然缺乏高效、特异性强的药物,这一 方面反映了抗肿瘤药物研发的艰难,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抗肿瘤药物的研发还需要新理念、 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 抗肿瘤药物的进展,迎合了抗肿瘤药物研发的要求,为个体化治疗奠定了基础,昭示 着抗肿瘤药物研发的新时代:分子靶向药物提高了部分化疗耐药肿瘤的疗效,在耐受性方 面亦有一定优势,与化疗、放疗的联合,以及靶向药物之间的联合,有望进一步提高疗效。这一研究理念已经渗入到全球的抗肿瘤药物开发的各个领域,为提供高选择性、高效、低 毒药物奠定了基础。同时,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既有助于抗肿瘤药物的治疗

阿糖胞苷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摘要 随着近几年技术的发展,肿瘤化疗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肿瘤患者的寿命明显地延长了,尤其是那些患有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方面甚至有了很大的突破。本文从阿糖胞苷的来源及其抗肿瘤作用机制谈起,简单地介绍了阿糖胞苷的临床应用及其出现的不良反应和药动学特点,其次分析代谢为活性复合物-阿糖胞三磷酸核苷发挥作用,并分别针对细胞毒作用,大剂量给药-阿糖胞苷,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以及端粒酶作用等来阐述阿糖胞苷的抗肿瘤活性,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最后是全文的总结部分。 关键词肿瘤,药物,阿糖胞苷,研究

目录 摘要 (1) 引言 (3) 一、阿糖胞苷的简介 (3) (一)阿糖胞苷的来源 (3) (二)阿糖胞苷的抗肿瘤作用机制 (3) (三)阿糖胞苷的临床应用及其出现的不良反应[1] (4) (四)阿糖胞苷的药动学特点 (4) 二、阿糖胞苷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4) (一)代谢为活性复合物-阿糖胞三磷酸核苷发挥作用 (5) 1、蛋白酪氨酸激酶(PTK)抑制剂 (5) 2、法尼基转移酶(FTase)抑制剂 (5) (二)细胞毒作用 (6) (三)大剂量给药-阿糖胞苷 (6) (四)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7) (五)端粒酶作用 (7) (六)其他 (8) 三、讨论 (8) 四、总结 (9) 参考文献 (10)

引言 随着近几年技术的发展,肿瘤化疗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肿瘤患者的寿命明显地延长了,尤其是那些患有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方面甚至有了很大的突破。但是对于那些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的,占到恶性肿瘤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实体瘤的治疗研究却未能有明显的进展。不管是肿瘤学家,还是药学家都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如果要提高肿瘤治疗的效果,首先得从肿瘤的发生机制着手,这样才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这几年来,分子生物学发展迅速,连带着分子药理学和分子肿瘤学也发展,从而使得一些肿瘤的本质逐步地被阐明。快速筛选基因工程等一些先进技术的发明以及大规模的应用又加速了药物的开发过程,标志着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从国内外近几年对于抗肿瘤药物的发展来看,主要针对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主攻对象为占恶性肿瘤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实体瘤;更多地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抗肿瘤的一些活性成分;多了解肿瘤在体内发生发展的一些机制,寻找新的药物分子作用靶点;大规模快速筛选基因等新技术的应用等。 抗肿瘤药物正在从传统的只针对细胞毒的作用向着针对抗肿瘤机制的多个环节作用的新型方面发展。从文献上来看,目前国内外关注的抗肿瘤作用的新靶点和相应的新型抗肿瘤剂以及主要采用手段有:以细胞信号转导分子(包括法尼基转移酶抑制剂,细胞周期调控剂,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和MAPK信号转导通路抑制剂)作为作用靶点;以新生血管(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作为作用靶点;以抗转移药为作用靶点,减少癌细胞的粘附、脱落还有基底膜的降解;以端粒酶(端粒酶抑制剂)为作用靶点;以肿瘤细胞对药物的耐药性为靶点设计耐药逆转剂;设计细胞分化诱导剂,促进恶性肿瘤细胞向成熟细胞的分化;抗体或者是毒素的导向治疗,来特异性的杀伤肿瘤细胞;设计生物反应调节剂,来提高或是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针对癌基因或是抑制癌细胞生长的基因进行基因治疗—通过导入野生型抑癌基因、自杀基因、肿瘤基因工程瘤菌或者是一些抗耐药的基因和反义寡核苷酸片段等。 一、阿糖胞苷的简介 (一)阿糖胞苷的来源 阿糖胞苷属于嘧啶类抗代谢药,其化学名称为1-β-D-阿拉伯呋喃糖基-4-氨基-2(1H)-嘧啶酮。阿糖胞苷最早在1959年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Richard Walwick、Walden Roberts和Charles Dekker合成。在1969年6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阿糖胞苷进入市场。阿糖胞苷为白色或类白色的结晶粉末,能溶于水等极性溶剂,也可以溶于乙醇、氯仿等有机溶剂,熔点为212-213℃。 (二)阿糖胞苷的抗肿瘤作用机制 它主要作用于细胞的S增殖期,通过抑制细胞DNA的合成,最终干扰细胞的增殖。阿糖胞苷为细胞周期特异性的药物,对处于S期增殖期的细胞的作用是

白桦脂酸体外抗肿瘤的活性和机制

第47卷 第3期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Vol.47 No.3 2009年5月Journal of J ilin University(Science Editi on)May 2009 白桦脂酸体外抗肿瘤的活性和机制 王开祥1,张 慧2,郑克岩3,田家川1,由宇润4,孙 可1,费晓方1 (1.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春130021;2.辽宁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辽宁大连116600; 3.吉林大学化学学院,长春130021; 4.国家新药沈阳安全评价研究中心,沈阳110021) 摘要:研究白桦脂醇(Betulin)和白桦脂酸(Betulinic Acid,BA)对3种癌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以及白桦脂酸诱导MCF27细胞毒的分子机制.应用结晶紫染色方法对白桦脂醇和白桦脂酸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进行筛选;应用RT2PCR技术检测MCF27细胞p21mRNA, p53mRNA,Bcl22mRNA和Bax 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白桦脂醇和白桦脂酸有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且有浓度依赖性;白桦脂酸能够诱导MCF27细胞凋亡,并诱导其 p21mRNA和p53mRNA表达增高,但对其Bcl22mRNA和Bax mRNA的表达无影响. 关键词:白桦脂醇;白桦脂酸;细胞周期;凋亡 中图分类号:Q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5489(2009)0320622206 Cytotoxi c ity and M olecule M echan is m of Betuli n i c Aci d WANG Kai2xiang1,ZHANG Hui2,ZHENG Ke2yan3,TI A N J ia2chuan1, Y OU Yu2run4,S UN Ke1,FE I Xiao2fang1 (1.College of L ife Science,J ilin U niversity,Changchun130021,China; 2.D epart m ent of D rug,L iaoning U 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D alian116600,L iaoning Province,China; 3.College of Che m istry,J ilin U niversity,Changchun130021,China; 4.N ational N e w D rug Safety Esti m ate Center,Shenyang110021,China) Ab s trac t:To investigate the anti2p r oliferative effect of betulin and betulinic acid on3kinds of hu man cancer cells and the mechanis m of betulinic acid induced cyt ot oxicity in MCF27cell line,crystal vi olet dyeing was used t o screen the cyt ot oxicity effect of betulin and betulinic acid in the cancer cells.RT2PCR was operated t o deter m ine the exp ressi on of p21mRNA,p53mRNA,Bcl22mRNA and Bax mRNA.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 gr owth of tu mor cells is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by betulin and betulinic acid in dose2dependence.The study als o indicates that betulinic acid induces the apop t osis of MCF27cells.So as t o make the exp ressi on of p21mRNA and p53mRNA increased but make the exp ressi on of Bcl22mRNA and Bax mRNA unchanged. Key wo rd s:betulin;betulinic acid;cell cycle;apop t osis 中药乌骨藤为萝藦科牛奶菜属植物通关藤(M arsdenia tenocissi m a(Roxb.)W ight et A rn.)的干燥藤茎.乌骨藤含有的独特化学成分具有免疫凋节、保肝利尿、败毒抗癌等作用,对胃癌、肝癌等多种肿瘤具有确切的疗效[122].中药乌骨藤主要含有白桦脂醇和白桦脂酸等成分[3].研究表明,白桦脂酸具有抗黑素瘤的活性[4];同时,对其他肿瘤,如神经内胚层脑肿瘤、神经胶质瘤等具有药理活性;此外,在抗H I V21感染方面也显示了较高的生物活性[5].但白桦脂酸的抗肿瘤机制目前尚还不清楚,对白桦脂醇 收稿日期:2008210227. 作者简介:王开祥(1986~),男,汉族,从事抗肿瘤机制的研究,E2mail:wangkaixiang068@https://www.360docs.net/doc/e09945758.html,.通讯作者:费晓方(1971~),女,汉族,博士,副教授,从事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调控的研究,E2mail:f oxf oxcn@https://www.360docs.net/doc/e09945758.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