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偏头痛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针灸治疗偏头痛的概况

针灸治疗偏头痛的概况针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已经在中国和其他许多国家被广泛使用。
它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整和平衡人体的气血流动,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针灸治疗偏头痛已经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头痛,通常伴有恶心、呕吐、光、声过敏以及持续时间长达数小时甚至数天。
偏头痛的确切原因尚未完全了解。
一些触发因素,如饮食、环境、情绪和荷尔蒙变化等,被认为可能引发偏头痛。
针灸治疗偏头痛通过调整人体内的气血流动,改善偏头痛的症状,并提供长期的缓解效果。
针灸治疗偏头痛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诊断:针灸师会首先与患者详细询问症状、病史以及个人情况,以便确定偏头痛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2. 针灸穴位:根据诊断结果,针灸师会选择适当的穴位来治疗偏头痛。
常用的穴位包括头部、颈部、手部和足部等。
3. 针灸过程:针灸师会使用细针刺入皮肤和组织中的穴位,并进行适度的刺激,如旋转、揉捏或轻轻拔出。
4. 治疗周期:治疗周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需要连续多次的针灸治疗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针灸治疗偏头痛的机制和效果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 调节神经系统:针灸可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血循环和气血流动,减少神经传导的异常,从而缓解偏头痛的症状。
2. 缓解疼痛:针灸可以刺激人体内的内啡肽和其他物质的释放,产生镇痛效果,减轻头痛的程度和频率。
3. 改善血循环:针灸可以扩张血管,增加血液供应到脑部,改善脑部的营养和氧气供应,减少头痛的发作。
4. 调节荷尔蒙:针灸可以调节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改善荷尔蒙的分泌和平衡,减少荷尔蒙引起的偏头痛。
虽然针灸治疗偏头痛是一种相对安全且无明显副作用的方法,但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
在接受针灸治疗之前,患者应咨询专业的针灸医生,并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和病情决定是否适合进行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偏头痛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并已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对针灸治疗的长期疗效和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究。
针灸疗法在缓解偏头痛中的应用

针灸疗法在缓解偏头痛中的应用偏头痛,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给无数患者带来了痛苦和困扰。
其发作时,往往伴随着头部一侧或双侧的搏动性疼痛,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探寻偏头痛治疗方法的道路上,针灸疗法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渐崭露头角。
针灸疗法,这一源自古老中医的智慧结晶,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在现代医学领域依旧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对于偏头痛患者而言,针灸就像是一位贴心的“抚慰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他们的痛苦。
那么,针灸疗法是如何发挥作用来缓解偏头痛的呢?首先,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来实现。
偏头痛的发生与神经系统的紊乱密切相关,而针灸能够刺激穴位,促使神经系统释放一些神经递质,如内啡肽、多巴胺等。
这些神经递质具有镇痛和调节情绪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减轻偏头痛的疼痛程度,并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
其次,针灸还能够调节血管的功能。
偏头痛发作时,血管往往会出现扩张或收缩异常,导致头部血液供应失衡。
通过针灸刺激特定穴位,可以改善血管的舒缩功能,促进血液循环的正常化,为头部提供充足而稳定的血液供应,进而缓解偏头痛的症状。
此外,针灸还能够对免疫系统产生调节作用。
当人体免疫系统失衡时,容易引发炎症反应,这可能会加重偏头痛的病情。
针灸的介入能够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降低炎症反应的发生,为缓解偏头痛创造有利的内部环境。
在实际应用中,针灸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穴位和针灸方法。
常见的穴位包括太阳、风池、百会、合谷等。
这些穴位分布在头部、颈部和上肢等部位,通过针刺或艾灸等方式进行刺激。
比如,太阳穴位于头部两侧,是缓解偏头痛的常用穴位之一。
针灸太阳穴可以直接作用于疼痛部位,疏通局部经络气血,达到止痛的效果。
风池穴位于后颈部,针刺风池穴能够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缓解神经紧张。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央,艾灸百会穴有助于提升阳气、调节气血,对偏头痛的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合谷穴位于手部,刺激合谷穴可以调节全身的气血运行,减轻疼痛症状。
中医针灸疗法如何治疗偏头痛

中医针灸疗法如何治疗偏头痛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特征为单侧头部的搏动性疼痛,常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针灸疗法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在治疗偏头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显著的疗效。
中医认为,偏头痛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失度、外感风邪等,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脏腑功能失调。
针灸治疗偏头痛的原理就是通过针刺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经络和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止痛和预防发作的目的。
在针灸治疗偏头痛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刺。
常用的穴位包括头部的太阳穴、风池穴、百会穴等,以及手部的合谷穴、足部的太冲穴等。
这些穴位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醒脑开窍等作用。
太阳穴位于头部两侧,是治疗偏头痛的常用穴位之一。
针刺太阳穴可以缓解头部的疼痛和紧张感,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
风池穴位于后颈部,针刺此穴可以祛风解表、清利头目,对于偏头痛伴有颈部不适的患者尤为适用。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央,是诸阳之会,针刺百会穴可以升阳举陷、醒脑开窍,调节全身的气血运行。
合谷穴是手部的一个重要穴位,又称“虎口”。
它具有疏风解表、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
针刺合谷穴可以调节手部和头部的气血运行,缓解偏头痛的症状。
太冲穴位于足部,是肝经的原穴。
针刺太冲穴可以疏肝理气、活血通络,对于因肝气郁结、肝阳上亢引起的偏头痛有较好的疗效。
除了针刺穴位,艾灸也是中医针灸疗法中的一种重要手段。
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止痛的作用。
对于虚寒型偏头痛患者,可以在上述穴位上进行艾灸,以增强疗效。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针灸疗法,如电针、耳针、头针等,也可以用于偏头痛的治疗。
电针是在针刺穴位后,接上电针仪,通过微量电流刺激穴位,以增强针刺的效果。
耳针是在耳廓上的特定穴位进行针刺或贴压,通过刺激耳部的穴位来调节身体的功能。
头针则是在头部的特定区域进行针刺,以治疗头部的疾病。
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耐受程度,选择适当的针刺手法和刺激强度。
针灸缓解头痛

针灸缓解头痛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在缓解头痛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通过刺激穴位,平衡人体的气血流动,从而缓解头部不适和疼痛。
本文将介绍针灸缓解头痛的原理、适应症以及注意事项。
一、针灸疗法原理针灸疗法原理基于中医学的理论,认为头痛是由于气血不畅、经络阻塞造成的。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插入针具,可以调节经络的流动,疏通气血,使头部的气血重新恢复平衡,从而缓解头痛。
此外,针灸还可以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提高免疫力,帮助身体更好地抵抗疾病。
二、针灸缓解头痛的适应症1. 原发性头痛:如偏头痛、紧张性头痛等。
针灸对于原发性头痛的缓解效果明显。
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可以显著减少头痛的发作次数和疼痛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不仅如此,针灸还可以减少对止痛药物的依赖,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2. 继发性头痛:如颈椎病引起的头痛、感冒引起的头痛等。
针灸对于继发性头痛也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调节身体的气血循环,针灸可以缓解因颈椎病或其他疾病引起的头部疼痛。
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继发性头痛,针灸只是辅助治疗方法,需要结合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治疗。
三、针灸缓解头痛的注意事项1. 就诊选择:建议患者选择有资质的中医针灸医师进行治疗。
这样可以确保针灸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
2. 疗程和频率:针灸治疗需要一定的疗程和频率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一般来说,针灸治疗通常需要连续进行多次,每次治疗时间约为20-30分钟。
具体的疗程和频率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确定。
3. 术后注意:针灸治疗后,患者应注意休息和保暖,避免受凉导致病情反复。
此外,重要的是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疲劳和压力,这对针灸疗效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
四、小结针灸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对于缓解头痛具有独特的优势。
它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气血循环,疏通经络,缓解头部的不适和疼痛。
适应症范围广泛,包括原发性头痛和继发性头痛。
然而,在接受针灸治疗时,患者需要选择有资质的医师进行治疗,并且注意疗程、频率和术后的护理,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针灸治疗头痛

针灸治疗头痛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头痛的定义以及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困扰。
头痛是指头部或颅内结构的疼痛感觉,是一种常见的症状。
头痛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体不适与心理压力,严重影响生活工作。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针灸已经成为一种治疗头痛的有效方法。
针灸是一种源于中国传统医学的疗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插入细针,达到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的目的,从而缓解疼痛和恢复健康。
接下来,我们将对针灸治疗头痛的原理、方法和疗效进行探讨。
(正文)一、针灸治疗头痛的原理针灸治疗头痛的原理基于中医学的理论,认为头痛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等引起的。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恢复脏腑功能平衡,从而缓解头痛的症状。
针灸治疗头痛的主要原理有以下几个方面:1. 疏通经络:根据中医理论,头痛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塞所致。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疏通经络,促进气血流通,改善头部血液循环,缓解头痛的症状。
2. 调节脏腑功能:中医认为头痛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脏腑的功能,使其恢复平衡状态,从而缓解头痛症状。
3. 调整阴阳平衡:中医认为头痛是阴阳失衡的表现。
针灸可以通过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改善头痛的症状。
二、针灸治疗头痛的方法针灸治疗头痛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 针刺:针灸师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在特定的穴位上插入细针,以达到治疗头痛的目的。
针刺可以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针刺方法,如直刺、旋刺等。
2. 电针:电针是指在针灸穴位上加入电流刺激。
电针治疗头痛可以增强针刺的疗效,提高治疗效果。
3. 穴位贴压:针灸师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在头部的特定穴位用手或工具进行按压,以达到缓解头痛的目的。
三、针灸治疗头痛的疗效针灸治疗头痛已经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针灸治疗头痛的疗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缓解头痛:针灸可以通过调整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缓解头痛的症状,使患者感到明显的舒缓。
2. 减少头痛发作次数:针灸治疗头痛可以减少头痛的发作次数,延长头痛的缓解期,提高生活质量。
针灸治疗偏头痛的体会

针灸治疗偏头痛的体会偏头痛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疾病,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困扰。
作为一个多年痛苦的偏头痛患者,我曾尝试过多种治疗方法,直到最终找到了有效的针灸治疗。
以下是我个人的体会和经验分享。
一、针灸治疗的起源与原理针灸作为我国传统的治疗手段之一,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它基于经络学说,通过在特定穴位上插入细针来调节和平衡机体的阴阳、气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治疗偏头痛的原理主要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改善脑血流情况,缓解脑血管扩张引起的疼痛。
二、针灸治疗偏头痛的效果个人体验表明,针灸对偏头痛的治疗效果显著。
一方面,针灸能够调整气血运行,改善脑供血情况,减轻或消除疼痛感;另一方面,针灸还可以通过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缓解肌肉紧张、改善睡眠质量等,从而减少偏头痛的发作次数和强度。
三、选择合适的针灸师在接受针灸治疗之前,选择一位专业的针灸师非常重要。
有经验和技术娴熟的针灸师能更准确地判断病情,并选择适合的穴位和疗程。
同时,一流的针灸师在治疗过程中还能够提供舒适的治疗环境和良好的沟通,帮助患者放松身心,增强治疗效果。
四、治疗过程和注意事项针灸治疗偏头痛通常需要多次疗程。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配合针灸师的指引,遵循合理的疗程安排。
此外,注意饮食调理、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等也有助于治疗效果的提高。
同时,如果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异常反应或不适,及时向医生报告,以便做出相应的调整。
五、针灸治疗的长期效果针灸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因人而异。
个体差异较大,因此无法保证每个患者都能获得完全的缓解。
然而,相对于其他治疗手段,针灸的长期效果更为稳定。
通过接受针灸治疗,我成功地控制住了偏头痛的发作频率和程度,减少了病痛对我的生活和工作的干扰。
六、其他注意事项针灸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的偏头痛患者。
每个人的病情不同,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治疗方法。
此外,针灸治疗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和风险。
选择针灸治疗前,最好咨询专业医师并全面评估自己的身体状况。
结论针灸治疗偏头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针灸在治疗神经性疾病中的应用有哪些

针灸在治疗神经性疾病中的应用有哪些神经性疾病是一类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疾病,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困扰。
在众多的治疗方法中,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因其独特的理论和显著的疗效,在神经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针灸治疗神经性疾病的原理针灸治疗神经性疾病的原理主要基于中医的经络学说和气血理论。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一个经络系统,它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当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时,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而针灸通过刺激穴位,可以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的运行,从而恢复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针灸可能通过以下几种机制发挥作用。
首先,针灸可以刺激神经系统,释放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如内啡肽、多巴胺等,从而起到镇痛、调节神经功能的作用。
其次,针灸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组织的氧供和营养物质的供应,促进受损神经的修复和再生。
此外,针灸还可能调节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减轻炎症反应对神经系统的损害。
二、常见的神经性疾病及针灸治疗方法1、头痛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性疾病,包括偏头痛、紧张性头痛等。
针灸治疗头痛通常选取头部和颈部的穴位,如风池、太阳、百会等。
通过针刺这些穴位,可以缓解头部肌肉的紧张,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减轻头痛症状。
2、失眠失眠也是一种常见的神经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等。
针灸治疗失眠多选取心经、脾经和肾经的穴位,如神门、内关、三阴交等。
这些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脏腑功能,平衡阴阳,从而改善睡眠质量。
3、面神经麻痹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瘫,是由于面神经受损导致的面部肌肉瘫痪。
针灸治疗面神经麻痹通常在发病后的一周左右开始,选取面部的穴位,如地仓、颊车、阳白等。
同时,配合远端穴位如合谷、足三里等,以疏通经络,促进面神经的恢复。
4、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剧烈的面部疼痛疾病,疼痛发作时如电击、刀割般。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主要选取面部的穴位,如攒竹、下关、四白等,以及远端的穴位如合谷、太冲等。
针灸如何有助于改善慢性头痛

针灸如何有助于改善慢性头痛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慢性头痛成为了许多人挥之不去的困扰。
这种长期的、反复发作的头痛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还可能给工作和学习带来诸多不便。
在寻求缓解和治疗慢性头痛的方法中,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逐渐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那么,针灸究竟是如何发挥作用来改善慢性头痛的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慢性头痛的常见类型和成因。
慢性头痛包括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等。
其成因往往是复杂多样的,可能与神经血管功能失调、肌肉紧张、心理压力、内分泌紊乱、颈椎问题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
针灸改善慢性头痛的一个重要机制是通过调节神经系统。
当针灸针插入特定的穴位时,会刺激神经末梢,向大脑发送信号。
这些信号可以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和传递,从而调整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
例如,针灸可能会增加内啡肽等具有镇痛作用的神经递质的分泌,减轻疼痛感知。
同时,针灸还能够缓解肌肉紧张。
长期的头痛常常伴随着头部和颈部肌肉的紧张和痉挛。
针灸刺激穴位可以促进肌肉的放松,改善血液循环,减少肌肉对神经和血管的压迫,从而缓解头痛症状。
再者,针灸对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也具有积极作用。
良好的血液循环对于维持头部组织和细胞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通过针灸的刺激,可以扩张血管,增加血液供应,带走代谢废物和炎症因子,为头部提供充足的营养和氧气,有助于修复受损的组织,减轻头痛。
此外,针灸还能够调节身体的整体平衡。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头痛往往是身体内部失衡的外在表现。
通过针灸刺激穴位,可以调整脏腑功能,疏通经络,使气血运行通畅,从而达到治疗头痛的目的。
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针灸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刺。
常用的穴位包括百会、风池、太阳、合谷等。
每个穴位都具有特定的作用和功效,通过合理的组合和刺激,可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针灸治疗慢性头痛并非一蹴而就,通常需要一定的疗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针灸杂志2012年3月第31卷第3期 ·207·文章编号:1005-0957(2012)03-0207-03 ·综 述· 针灸治疗偏头痛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郑苏1,彭力2,穆敬平2,程建明2(1.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 430061;2.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针灸科,湖北 442000)【关键词】 针灸疗法;偏头痛;神经生物学【中图分类号】 R246.6 【文献标志码】 ADOI:10.3969/j.issn.1005-0957.2012.03.207偏头痛是由神经-血管功能障碍引起的头痛,临床以反复发作的偏头痛或双侧头痛为主要特征,常伴有恶心、呕吐等不适,轻者数月一发,重者数日一发,甚者发作持续数小时以至数日难以缓解。
本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无明显的季节性,常伴有家族史。
目前认为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颅内血管收缩、下丘脑和边缘系统功能障碍和CNS功能紊乱等。
针灸作为一种简单、价廉的有效治疗手段,而且副反应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关于针刺治疗偏头痛神经生物学机理的研究,国内学者做了一些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有关文献内容报道如下。
1 针灸对神经递质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中兴奋性和抑制性的递质之间是相对平衡的,它们对维持与疼痛相关的神经生理功能很重要。
最近研究表明偏头痛患者由于谷氨酸、天冬氨酸的上升和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的下降打破了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通路的平衡,从而引发头痛[1]。
脊髓的背角和丘脑的束旁核是疼痛信号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到达大脑的传递和感受疼痛的两个关键部位,另外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尾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和中缝核群下行抑制通路兴奋的时候,可以抑制疼痛信号的传递和感受。
王宗信[2]研究表明针刺的信号通过脊髓入脑后,可以兴奋内在的镇痛系统,一方面上行抑制束旁核,另一方面下行抑制背角,从而发挥镇痛效应。
1.1 神经肽神经肽是交感神经系统缩血管物质中最强的一种,主要存在于交感节后神经中,偏头痛急性发作期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可能导致NPY含量增加。
王素娥等[3]在针刺对偏头痛大鼠实验研究中发现,偏头痛模型大鼠较正常大鼠NPY水平显著升高,经治疗后,针刺组明显降低。
李炜等[4]动物实验表明,偏头痛模型大鼠较正常大鼠的神经降压肽(NT)(具有强烈舒血管及降压作用)明显降低;针刺后NT较模型组明显升高。
1.2 致痛P物质偏头痛患者受刺激后会释放致痛P物质,加重头痛症状。
陈恒年等[5]研究发现,无先兆型偏头痛(MWO)患者,在发作期间血浆P物质(SP)含量偏高,经针刺治疗后血浆SP含量下降至正常范围。
李炜等[4]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偏头痛模型大鼠颈静脉血浆P物质、心钠素等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经治疗后,针刺组P物质明显下降,结果研究表明,针刺可调节P物质的合成与释放,改善脑血管平滑肌的舒张与收缩功能,从而使偏头痛减轻或消失。
1.3 β-内啡肽β-内啡肽对疼痛通路有调整作用,可抑制P物质的释放和初级感觉神经元至脊髓和三叉-丘脑系的痛觉传导,从而产生吗啡样止痛作用。
Liguori[6]研究发现,针刺1 h后偏头痛患者血浆β-内啡肽明显提高。
吴壮[7]认为针刺取得显著镇痛效果的重要途径,针刺可以通过调节内源性阿片肽的合成、释放,从而发挥镇痛作用和减少患者对疼痛的情绪反应,以提高机体对痛刺激的耐受力。
董礼等[8]认为,针刺信号使脑内吗啡样物质增多,达到抑制脊髓背角而镇痛。
1.4 5-羟色胺当5-HT等递质释放活动增强后,会导致头颅血管舒缩改变、脑缺血及血管无菌性炎症。
5-HT在偏头痛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血浆中的含量在发作的各个阶段有差别。
储浩然等[9]观察到针刺治疗后偏头痛患者血液中5-HT的含量较针刺前明显减少(P <0.05)。
还有学者研究发现偏头痛患者针刺后血小板5- HT、血小板和血浆5- HT比值均明显下降,但血浆5-HT却有极明显上升,从而改善了由于颅内小动脉的收缩而造成的脑组织缺血缺氧状态[10,11]。
动物实验与临床结果显示是一致的[12]。
1.6 一氧化氮(NO)Williamson等[13]通过实验证实,静脉应用硝酸甘油可诱发偏头痛患者和正常人出现迟发性头痛,并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与NO有关,并且应用N0·208· Shanghai J Acu-mox, Mar 2012, V ol 31, No 3合酶抑制剂可缓解偏头痛发作。
NO既是血管内皮舒张因子(EDRF),又是重要神经递质,它主要有N0合酶(NOS)催化左旋精氨酸(L-Arg)生成瓜氨酸的同时释放出来。
目前认为,诱导型NO合酶(i NOS)遇到脂多糖和细胞活素时会被激活,产生大量NO,导致病理状态[14],作用于血管内皮强烈扩张血管,并在神经源性炎症中参与三叉神经纤维上血浆蛋白外渗,还可促进钙内流及加强NO合成酶的活性,并可转化为羟基并介导组织受损,从而达到解除或减轻血管的痉挛程度,缓解偏头痛。
针刺治疗后血浆NO水平明显升高[15]。
唐胜修等[16]研究发现在四关穴针刺后患者血浆NO水平显著升高,解除或减轻血管的痉挛程度,从而缓解或治疗偏头痛。
2 针刺对血管活性肽的影响血管活性肽对血管扩张和收缩有着重要的作用,针刺调节其合成释放,其中主要有以下2种。
2.1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CGRP是脑循环中最有力的血管舒张肽,王洪欣等[17]实验研究表明偏头痛发作与头颅血管周围组织产生的血管活性物质含量变化有关,尤其是三叉神经血管系统的CGRP。
偏头痛在发作期间神经肽局部释放增加,三叉神经节被激活,颅脑血管传入神经通路的活动增强,从而导致头痛加剧。
钟广伟等[18]研究发现,电刺激三叉神经节后复制偏头痛大鼠模型并检测颈静脉血CGRP含量,发现模型组含量显著增高,而针刺组与正常组接近;脑干及三叉神经节CGRP mRNA的表达变化显示模型组显著增强,而正常组表达在较低水平,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显著降低。
2.2 内皮素(ET)内皮素是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血管活性多肽,也是一种强烈的缩血管物质。
Gallai等[19]的研究发现,偏头痛患者在不同病程阶段内血浆内皮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偏头痛发作期血浆ET水平明显高于间歇期,偏头痛发作2 h内血浆ET水平显著升高,持续至发作后4~6 h,6 h后逐渐降至间歇期水平,结果表明偏头痛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变化。
Kallela等[20]的研究明确提示ET是偏头痛发作血管收缩期的重要因素。
田青[21]研究表明偏头痛患者在发作时血浆内皮素含量升高,针刺患侧风池、太阳后则显著降低。
He Li-hua[22]认为ET-1的代谢紊乱参与了偏头痛发作的病理过程,针刺可调和营卫气血,调控血管的舒缩。
3 针刺对人体内生化指标的影响3.1 镁离子(Mg2+)镁在偏头痛发病机制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镁能抑制组织胺、儿茶酚胺及5-HT血管收缩性;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内Ca2+从肌浆网释放,减少平滑肌可利用Ca2+,降低肌张力;并且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减缓各种血管活性物质血管收缩作用,与偏头痛密切相关。
低Mg2+血症可使神经元兴奋性增加,使脑易于自发或在某些触发因素下形成皮层扩布性抑制而引起偏头痛发作。
静脉注射硫酸镁可使偏头痛患者急性头痛明显缓解,尤其对于青少年、外伤后、月经性和孕妇头痛有较好缓解作用,为治疗偏头痛提供新方法[23-26]。
杨丽等[27]实验研究也证实了偏头痛患者体内镁水平较正常人明显降低。
龙洁[28]研究也发现偏头痛患者血清Mg2+浓度降底,针刺可以调节偏头痛患者的体内镁水平代谢障碍,从而达到止痛目的。
陈邦国[29]研究表明针刺风池、太阳透率谷等穴位,治疗3个疗程后,偏头痛患者体内血清镁的含量显著增加,头痛症状显著减轻或消失。
有学者[30]在医学研究中发现偏头痛患者脑脊液中镁浓度下降,而血清水平正常;此后Ramdan等发现细胞内外镁水平在发作期及间歇期均低。
由此证实,偏头痛的发作与镁缺乏密切相关,镁缺乏在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针刺对治疗体内微量元素缺乏有效[29]。
3.2 血小板凝集因子偏头痛患者血小板比正常人更易聚集,聚集后释放5-HT等物质,这些物质又进一步促进血小板聚集。
花生四烯酸代谢衍生物血栓素A2(TXA2)是血小板合成的强血管收缩剂和血小板聚集诱导剂,前列环素PGI2是血小板聚集最强的抑制剂、有效的血管扩张剂及急性炎症的媒介物。
孙忠人等[31]研究发现,偏头痛患者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针刺治疗后均显著降低。
动物实验发现偏头痛模型大鼠6-keto-PGF1A与临床结果相符,但TXB2与临床结果相反[32]。
刘敏等[33]研究发现偏头痛患者针刺后血小板比值明显下降,由此证明针刺对偏头痛患者血小板因子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3.3 G蛋白(鸟苷酸结合调节蛋白)G蛋白是一类重要的膜蛋白家族。
在神经血管内皮细胞受体-腺苷酸环化酶(Ac)信号转导系统中,刺激性G蛋白(Gsα)可激活Ac,调节脑内血管活性物质或神经递质、神经肽的释放;抑制性G蛋白(GIα)可以影响血管舒缩功能。
动物实验[33,34]表明,偏头痛模型大鼠经针刺或穴位埋线,可降低脑干组织中Gsα蛋白表达,增强GIα蛋白表达。
4 体会综上所述,近年来学者们从不同的方面对针灸治上海针灸杂志2012年3月第31卷第3期 ·209·疗偏头痛的机制作了一些探讨,已在针刺调节多种神经递质和血管活性肽、影响生化指标等神经生物学方面取得长足进展。
但由于偏头痛确切的病理生理机制还未完全明确,因此对针刺治疗偏头痛神经生物学机理的研究也就仅局限于对上述指标的影响。
但临床实践与动物实验均有效地证明了针刺可以调节与血管收缩相关的神经肽、神经递质和生化因子的代谢,调整交感神经功能,纠正血管异常舒缩状态并抑制神经源性炎症,从而达到止痛的效果,对治疗偏头痛有着确切疗效,且简便易行、安全性高、副反应小。
现代医学已发展到了分子生物学的水平,对针灸治疗偏头痛的研究也应该深入到这一层次,有些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如研究针刺对多巴胺、兴奋性氨基酸、钙离子通道、皮层扩布性抑制等的作用还未见报道;还可考虑建立适当的偏头痛动物模型,观察针刺干预对其三叉神经二级传导神经元神经电位、即早基因C- FOS表达的影响,来反映针刺对三叉神经痛觉传递功能的活动水平的影响。
此外,针刺对偏头痛的治疗远期疗效也很不错[29],其作用机制也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并且在针灸治疗偏头痛的具体操作上,如何选穴、配穴,还需不断实践,以期达到最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1] D’Andrea G, Terrazzino S, Fortin D, et al. Elusive amines andprimary headaches: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prospectives[J]. NeurolSCI, 2003,24(2):65-67.[2] 王宗信.针灸结合中药川芎茶调散治疗偏头痛45例临床体会[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1):22 -23.[3] 王素娥,李炜,邓干初,等.针刺对偏头痛大鼠血浆内皮素与神经肽Y变化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4):2074-2075.[4] 李炜,王素娥,钟广伟,等.针刺对偏头痛大鼠血浆神经肽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3):2494-2495.[5] 陈恒年,李英杰,王振金,等.P物质与偏头痛及其天容穴治疗的关系[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4,20(3):136-138.[6] Liguori.针刺与药物治疗无先兆性偏头痛(MWA)的随机临床研究[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1,23(1):55-56.[7] 吴壮.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理及治疗概况[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2):53-55.[8] 董礼,严隽陶,李善敬,等.疼痛与针刺镇痛[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8):769.[9] 储浩然,顾光.子午流注针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1996,16(8):5-7.[10] 王晓燕.温针灸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临床研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4,26(4):33-34.[11] 刘敏,褚海林.辨证穴位注射治疗偏头痛50例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1999,19(2):83-84.[12] 钟广伟,李炜,邓干初,等.针刺对偏头痛大鼠脑内一氧化氮、5-羟色胺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14):25-26. [13] Williamson D J, Hargreaves R J. Neurogenic inflammation in thecontext of migraine[J]. Micros Res Tech, 2001,53(3):167-178. [14] Ashina M, Bendtsen L, Jensen R, et a1. Nitric oxide-induced head-ach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tension-type headache[J]. Brain, 2000,123(9):1830-1837.[15] 邹敏,刘洁,唐勇.针刺四关穴治疗偏头痛及其对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03,12(2):129.[16] 唐胜修,徐祖豪,唐萍,等.针刺对偏头痛患者血管收缩与舒张因子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4,24(2):103-104.[17] 王洪欣,孙远标.CGRP与偏头痛关系的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11(1):53-55.[18] 钟广伟,李炜,邓干初,等.针刺对偏头痛大鼠脑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2,6(24):3680-3681. [19] Gallai V, Sarchielli P, Firenze C, et a1. Endothelin 1 in migraine andtension-type headache[J]. Acta Neurol Scand, 1994,89(1):47-55. [20] Kallela M, Farkkila M, Saijonmaa O, et a1. Endothelin in migrainepatients[J]. Cephalalgia, 1998,l8(6):329-332.[21] 田青.针刺对偏头痛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的调节[J].上海针灸杂志,1998,17(2):5[22] HE Li-hua, LIN Xian-ming. Effects of Hegu (LI 4) and Taichong (LR3) on Vascular Dilation and Constriction in Migraine Patients[J]. JAcupunct Tuina Sci, 2009, 7(5):305-307.[23] P Schuck, K Böhmer, K L Resch. Migraine and prevention of migraine:the value of magnesium[J]. Schweizerische Medizinische Wochen- schrift, 1999,129(3):63-70.[24] G Mazzotta, P Sarchielli, A Alberti, et al. Intracellular Mg++ concen-tration and electromyographical ischemic test in juvenile headache[J].Cephalalgia, 1999,19(9):802-809.[25] Li W, Zheng T, Altura BM, et al. Sex steroid hormones exert biphasiceffects on cytosolic magnesium ions in cerebral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possible relationships to migraine frequency in premenstrual syndromes and stroke incidence[J]. Brain Res Bull, 2001,54(1):83-89.[26] Demirkaya S, Vural O, Dora B, et al. Efficacy of intravenous magne-sium sulfat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migraine attacks[J]. Headache, 2001,41(2):171-177.[27] 杨丽,成敏,郭志良,等.偏头痛患者血浆P物质与Mg2+相关性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4,21(3):257-258.[28] 龙洁.偏头痛[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25(5):4l0-411.[29] 陈邦国.针刺治疗偏头痛对血清镁的影响[J].江西中医药,1999,30(1):41.[30] 方国华,赵贺秋,周艾青.血清镁水平对偏头痛的影响[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4,23(11):772-774.[31] 孙忠人,吴燕.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及生化学机制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2,21(1):16-17.[32] 文玲波,李炜,王素娥,等.针刺对偏头痛大鼠血栓素B2和6-酮-前列腺素FIA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21):25-29. [33] 刘敏,褚海林.辨证穴位注射治疗偏头痛50例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1999,19(2):83-84.[34] 钟广伟,李炜,王素娥.针刺肝经腧穴对偏头痛大鼠脑干组G蛋白含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14(17):29-36.收稿日期2011-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