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奇穴——治疗学杨维杰
?针行天下董氏奇穴与十四经——杨维杰先生解析2010-11-26

针行天下董氏奇穴与十四经——杨维杰先生解析2010-11-26董氏奇穴目前在世界的许多国家及地区如韩国、美国、中国及台湾均已普及,可以说董氏奇穴是与十四经穴并立的针灸体系,而且许多地方比十四经穴的效果更好,精通十四经穴才能较好的掌握董氏奇穴,深入研究董氏奇穴对于十四经穴也会有更深的认识。
我们来看看董氏针法基本上与十四经穴有什么差异,各位都知道十四经针法在于通过经络治疗疾病:第一是循经取穴。
第二是表里经取穴。
第三是手足同名经取穴。
事实上十四经的高级针法也有很多是在远处扎针,《针灸大成.标幽赋》说:「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半取」。
左边有病针右侧,右侧有病针左边,头有病针脚,下面有病针上部。
各位知道,自古以来,高明的医师多半是不针患处的,左边有病针右边,这有平衡作用,上面有病针下边则有疏导的作用。
左上有病在右下方扎针,或右上有病针左下方,这就称做巨刺法,这种方法常用于活用十四经穴,在董氏奇穴中这种刺法也用的最多。
董氏针法最重要的核心内涵就是<脏腑别通>,例如肝与大肠通,大肠经走手,肝经走足,一在手一在足,一为阳一为阴,一为腑一为脏。
因能通上下左右而达平衡,治疗效果比本经取穴更佳。
就以曲池为例来看,大家知道曲池在大肠经上,因此曲池治泄泻效果甚佳,由于大肠与肝通,治疗眩晕症及头痛效果很好,也能降血压,并能治美尼尔氏症。
再举个例子,网球肘也可活用曲池穴治疗,在经穴学中曲池定位并未贴骨,针灸时稍往后贴骨效果既好又快,这种刺法就是董氏针法的第二重要理论的「体应针法」中的「以骨治骨」,即是贴骨刺或针刺抵骨可以治骨病,各位若读过《灵枢官针篇》,对这种针法就能有所了解。
曲池穴旁是尺泽穴,尺泽穴旁有一大筋,针刺尺泽穴贴筋进针,治疗五十肩特效,五十肩之肩臂不能举动可以说是筋病,这就是「以筋治筋」。
董氏针法的「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脉治脉」、「以肉治肉」「以皮治皮」的治疗效果是很大的。
如何学好董氏奇穴(二)—兼谈《杨维杰针灸思路十要-董氏奇穴十翼》

如何学好董氏奇穴(二)—兼谈《杨维杰针灸思路十要-董氏奇穴十翼》董氏奇穴-阳光老师和杨维杰合影如何学好董氏奇穴(二)——兼谈《杨维杰针灸思路十要-董氏奇穴十翼》二、从载体,从针灸学观点切入从载体切入,可以看一些「注」解或析「疏」,赖金雄师兄的《董氏针灸奇穴经验录》与我1980年的《董氏奇穴发挥》都是发挥穴位的书,都不能算是注。
有人要我为奇穴做注写疏,「注」「疏」两个字的意义要先搞通,中国文化有一个特点,历代研究经典的方式有「经」、「传」、「注」、「疏」等形式。
对「经」的解说为「传」,如《周易大传》。
「注」也是解说「经」的一种形式,是对「经」逐章逐句的解释,如东汉郑玄作《周易注》,魏.王弼做《周易注》,近代高亨做《周易古今注》等。
「疏」是对「注」的「注」,给「注」再作「注」,成为「疏」,例如王弼作《周易正义》,之后晋韩康柏作注,唐孔颖达作疏,清.王夫之也曾作《周易稗疏》。
也就是说先要有「注」,「注」中「注」才是「疏」,否则文不对题,就会闹出笑话。
作「注」要有相当的实力,作中医临床书籍的「注」,就要有更多的临床实力,少说也要有十年八年的临床经验吧,写「疏」更要加倍,大概二十年的临床少不了吧!过去我有些学生要写董氏奇穴「注疏」的书,因医学书牵涉到生命,不能急着出书,都被我劝退了,现在有几位学生奇穴临床都超过二十年或更多,不久就会有几本第二代真正与临床结合的奇穴书籍要出版了。
其实我虽未写注疏,但已注解的很清楚,也析疏的很明白。
1990《董氏奇穴针灸学》,加入了用穴的原因,属「注」的范畴,2003年之《董氏针灸奇穴学讲座》系对《董氏奇穴针灸学》进一步的解析,就属「疏」的范畴。
此外研究董氏奇穴可以从原书没有,而其他人发挥的,包括穴位主治、原理、治疗等入手,这种学习研究法是从董氏奇穴的整体针灸学出发。
包括了穴位学、原理学、治疗学。
这是进一步学习及研究董氏奇穴的较好方法。
不过其他师兄弟有发挥增补的只有赖金雄师兄一位而已。
杨维杰讲董氏奇穴——如何治疗高血压

杨维杰讲董氏奇穴——如何治疗高血压高血压是以动脉血管内压力增高为主的一种疾病,血压可长期超过140/90mmHg。
本病常为慢性,多伴有头晕、头痛、头胀、心悸、失眠、耳鸣、心烦、记忆力减退、颜面潮红或有肢麻等症状。
如血压突然显著升高,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气喘气急、烦躁、抽搐甚至昏迷者,称为高血压危象,为危重之症。
高血压属于中医“眩晕”“头痛”等范畴,多为肝阳上亢,风热上扰,气血逆乱,上冲脑部所致。
一、董师原书设穴【血压高】44.富顶穴、后枝穴、支通穴、落通穴、下曲穴、上曲穴;66.火菊穴;77.四花外穴(三棱针黑血)【解说】来看血压高,老师也写了不少穴位。
富顶、后枝、支通、落通、下曲、上曲,这6个穴都在上臂。
支通穴、落通穴在手太阳小肠经上,能去湿,善治疲劳,手足太阳同名经相通,此穴又系在上臂上位,故治后头强硬如血压高、血管硬化、头晕甚效。
下曲穴、上曲穴以三才全息论,从上往下,穴在上臂之上部,又肩三角肌为块状肌肉,属筋应肝;穴在小肠经线上,手足太阳经相通,能治头项强、血压高。
富顶、后枝两穴皆能治肝及调整血液循环,可治肝之血压高、头晕、头痛、疲劳等。
两穴同时下针,可治颈项疼痛扭转不灵(多与血压高有关)及面部麻痹。
上臂距肘4.5~8寸的范围,包括了三焦经富顶、后枝,小肠经支通、落通、下曲,皆治高血压、头晕、血管硬化。
反映了老师奇穴系区位取穴针法。
火菊穴相当于公孙穴,治疗高血压,或因扶脾胃、理气机、清心火,具有厚土灭火及子能令母实之双向作用,也有疏土缓肝之意。
火菊穴对应前头,治疗头脑胀、眼昏、眼皮发酸、颈项扭转不灵,道理类同。
四花外治血压高,以三棱针刺出黑血。
刺血擅治急病及多年病患。
四花外在丰隆穴旁,丰隆为痰会,刺血则痰瘀并治,治疗血压高甚效,亦可治疗高血压危象。
二、临床常用选穴1.五岭穴(第四胸椎至第七胸椎两旁1.5寸,膀胱经线上厥阴俞、膈俞)、火云至土泄穴点刺放血。
2.委中穴青筋点刺出血。
3.四花中、四花外点刺出血。
杨维杰如何学好董氏奇穴

《董氏奇穴讲座-治疗学》董氏奇穴最新著作2006年版《董氏奇穴讲座-治疗学》杨维杰在美国最新出版的《董氏奇穴讲座-治疗学》。
子宫肌瘤子宫肌瘤又称子宫平滑肌瘤,是由增生的子宫平滑肌细胞与纤维缔组织掺杂而成,故又有纤维肌瘤、肌纤维瘤及纤维样瘤等不同名称。
按肌瘤生长的部位可分为壁间肌瘤、粘膜下肌瘤、浆膜下肌瘤三类。
本病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可单发或多发。
好发于30岁以上的育龄妇女。
临床所见部分妇女绝经后不再生新的肿瘤,原有肿瘤亦可自然缩小。
子宫肌瘤在中医学中属“胞宫瘀结”范畴。
(一)临床表现(1)月经增多,经期延长,周期缩短,有不规则的子宫出血,这是典型症状。
(2)出现贫血,尿频,尿急,便秘等一系列继发症状。
(3)下腹部疼痛,坠胀感,腰酸背痛,出现痛经。
(4)白带增多,粘膜下肌瘤尤其悬吊在阴道内的有蒂肌瘤,于感染、坏死、溃疡、出血时可产生血性白带或脓臭性白带。
(5)盆腔肿块,双合诊检查可扪及与子宫相连的实质性肿瘤。
此外,因子宫肌瘤的压迫可以引起输卵管位置改变或造成扭曲,常成为不孕症的重要因素。
2.实验室检查B超、宫腔碘油造影术对子宫肌瘤的诊断可确定位置及肿瘤大小。
(二)病因病机本病系由气滞,血瘀,湿热瘀结,痰积所致。
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外因寒气客于子宫,与内湿相合,瘀血凝结,蕴蓄化热,胞宫日渐增大。
日久则出现崩漏淋漓,面色白光白等气血两虚现象。
(三)中医辨证(1)气滞型:小腹胀满,积块不坚,推之可移,或上或下,痛无定处,经前乳房胀痛,易怒,舌苔薄白,脉沉弦。
(2)血瘀型:积块坚硬,固定不移,疼痛拒按,面色晦黯,口干不欲饮,舌边瘀点,脉沉涩。
(3)痰湿型:带下较多,色白质粘腻,畏寒,胸脘痞满,小便不多,包块时时作痛,按之柔软,舌苔白腻,脉细濡或沉滑。
(四)掌诊在手掌的坎方子宫区域出现岛纹,岛纹是单纯的岛纹,而没有其它纹线侵袭,掌诊时一定要看就诊者的年龄,有的未婚少女也出现岛纹,应提示为子宫肌瘤,由于社会生活食物多含不同的激素,孕妇也不注意饮食,导致少女子宫肌瘤,临床中发现4岁的女孩患子宫肌瘤的病案。
董氏奇穴——头面部(杨维杰)

第九章九九部位【耳环穴】部位:在耳垂表面之中央。
【50】解剖:(六腑神经)主治:解酒、止呕吐。
取穴:当耳垂表面之中央点是穴。
手术:用细毫针由外向里(向面部)斜刺一分至一分半(皮下针)。
说明及发挥:※耳环穴与耳针眼点相符。
※治酒醉配合素髎穴并用,效果更佳。
【木耳穴】部位:在耳后上半部横血管之下约三分。
【50】解剖:(肝神经)主治:肝痛、肝硬化、肝肿大、肝衰弱引起之疲劳、久年淋病(需长期针治)。
取穴:当耳后上半部横血管之下约三分处是穴。
手术:用细毫针竖刺一分至二分。
【火耳穴】部位:在对耳轮之外缘中部。
【50】解剖:(心之神经)主治,心脏衰弱及膝盖痛、四肢痛。
取穴:在对耳轮之外缘中部取之。
手术:用细毫针竖刺一至二分。
说明及发挥:※火耳穴相当于耳针之膝点,但治疗范围更广泛。
※董师注重膝与心之关系,故用于心脏病变亦有疗效。
【土耳穴】部位,在耳甲腔部之中。
【50】解剖:(脾之神经)主治:神经衰弱、红血球过多、发高烧、糖尿病。
取穴:在耳甲腔之中取之。
手术:用细毫针竖刺一至二分。
说明:土耳穴相当于耳针之脾区。
【金耳穴】部位:在耳壳背之外缘上端。
解剖:(肺之神经)主治:坐骨神经痛、腰脊椎骨弯曲、过敏性感冒。
取穴:在耳壳背之外缘上端取之。
手术:用细毫针竖刺一至二分。
说明:金耳穴相当于耳针之肺区。
【水耳穴】部位:在对耳轮之外缘下端。
解剖:(肾之神经)主治:肾亏、腰部两边痛、腹部发胀。
取穴:在对耳轮之外缘下端取之。
手术:用细毫针竖刺一至二分。
说明及发挥:※火耳穴相当于耳针之肾区。
※以上火耳、木耳、土耳、金耳、水耳等穴以五行命名者,对于五脏之五行体系各病亦有疗效。
【耳背穴】部位:在木耳穴之上约三分处。
【51】解剖:(喉部神经)主治:喉炎、喉蛾。
取穴:在木耳穴之上约三分处血管中取之。
手术:以三棱针扎出血。
说明及发挥:※耳背穴相当于耳针之上耳背处。
※本点为点刺要穴,点刺出血治疗皮肤病、青春痘、面部黄褐斑、偏头痛、张口不灵、扁桃腺炎、结膜炎极有效。
杨维杰讲董氏奇穴

杨维杰讲董氏奇穴认识感冒感冒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常见呼吸道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俗称“伤风”,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特点为发病急,患者畏寒、高热(有时体温迅速达到39℃以上)、头痛、全身肌肉酸楚重痛、乏力、食欲减退,并伴有鼻塞、流涕、咳嗽、咽痛等症状。
本病多发于冬春季节,常可在短时间内造成流行。
中医学认为此病属于“风温”“冬温”“春温”等外感范畴。
感冒是季节多发病,针灸能通过调整机体气血,提高抗病能力,驱邪外达,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一)董师原书设穴感冒重子穴;火腑海穴、地士穴、天士穴;分金穴(特效针)、人宗穴;耳三穴(耳上穴、耳中穴、耳下穴三棱针)重感冒感冒一穴、感冒二穴;五岭穴(三棱针)、后心穴(三棱针)、感冒三穴感冒头痛感冒一穴、感冒二穴;七星穴(三棱针)过敏性感冒金耳穴风寒入里后心穴(三棱针)解析老师书中所列治疗感冒的穴位很多,重子,火腑海,地士、天士,分金、人中,二二、三三、四四部位都有,耳朵刺血也能治感冒。
当然不是每穴都用,一般只用一组即可。
老师最常用的是感冒一穴、感冒二穴。
治疗轻重感冒,老师都喜用感冒一穴、感冒二穴。
感冒一穴在姐妹二穴向里横开一寸。
感冒二穴在感冒一穴直上二寸半处是穴。
主治:重感冒、发高烧、发冷、感冒头痛。
感冒一二穴对感冒确能收到减轻症状之效,当年尝见老师经常使用。
穴在大腿上部,对应上焦肺,且肉多,走阳分、表分,故善治感冒。
穴位在大腿上部,位置很高偏内侧,几乎跟阴部左右平行,30年前老师是隔衣进针,当时并无不便。
现今对于尴尬穴位就要特别注意。
五岭穴(三棱针)位于背部,因穴位呈五行排列,且位于身体较高之背脊部位,故得名。
总计有四十穴。
治疗感冒时一般只取第一行二、三椎之穴位,及第二行(第二椎旁开三寸)二、三椎之穴位即可,这几个穴在背后督脉,及膀胱经所在,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即见效,善于治重感冒、发高烧、发冷,此与督脉主阳,膀胱经主表有关。
董氏奇穴——胸背部(杨维杰)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董氏奇穴——胸背部(杨维杰)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第十一章◎后背部位【分枝上穴】部位:在肩胛骨与肱骨连接之叉口下。
【 HYPERLINK"/2007/dsqx/062.gif" 图 61】解剖:(分泌神经)主治:药物中毒,蛇、蝎、蜈蚣等虫毒、狐臭、口臭、糖尿病、疯狗咬伤、小便痛、血淋、性病之淋病、食物中毒、服毒自杀(轻则可治,重则难医),全身发痒、瓦斯中毒、原子尘中毒。
取穴:在肩峰突起后侧直下之腋缝中,当肩胛关节之下一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一寸五分。
【分枝下穴】部位:在分枝上穴稍向内斜下一寸半。
【 HYPERLINK"/2007/dsqx/062.gif" 附图 61】解剖:(分泌神经)主治:药物中毒、蛇、蝎、蜈蚣等虫毒、狐臭、口臭、糖尿病、疯狗咬伤、小便痛、血淋、性病之淋病、食物中毒、服毒自杀(轻则可治,重则难医),全身发痒、瓦斯中毒、原子尘中毒、乳炎。
取穴:当分枝上穴之直下一寸半再向内横开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运用:本穴通常为分枝上穴之配针。
【七星穴】部位:包括在项部入发际八分之总枢穴,其下一寸之分枢穴,下二寸之时枢穴,以及向两旁横开八分去发一寸之支禹穴,及支禹穴下一寸之士禹穴(共七穴)。
【 HYPERLINK "/2007/dsqx/063.gif" 附图 62】解剖:(总枢、分枢及时枢三穴属脑总神经,两支禹及士禹属肺分支神经)主治:呕吐(五脏不安),感冒头痛、小儿高烧、小儿各种风症。
取穴:详上述部位。
手术:用三棱针放血,以总枢、分枢、时枢三穴为主,支禹、士禹穴为配针。
杨维杰讲董氏奇穴——落枕的治疗

杨维杰讲董氏奇穴——落枕的治疗颈部软组织损伤,又称颈部伤筋,一般常称为落枕。
多于酣睡时姿势不正,枕头过高或感受风寒外邪袭入经络,致使气血凝滞、筋脉拘急而成此病。
临床表现以颈项强直、疼痛为主(多表现为一侧项部肌肉强直)。
患者自觉颈项强硬不舒,局部肌肉痉挛痛重,颈部活动受限(脖子不能左右及前后转动),多半在转向另一侧时特别疼痛。
落枕主要以督脉及手足太阳经为主,其次是胆经。
临床常用选穴1.重子,重仙(维杰特殊经验)。
2.正筋,正宗。
3.木留。
4.上白、中白。
十四经效穴1.承浆穴。
2.后溪、束骨(维杰特殊经验)。
解说治疗落枕,重子穴、重仙穴倒马最为有效,透过肺与膀胱通,此两穴为治肩背痛之特效针,治疗颈痛亦有效,可以说治颈肩背痛皆特效。
维杰四十年来以此穴治疗落枕患者不下百例,均有立竿见影之效,配承浆穴效果更佳、更速。
董老师治疗落枕是不用重子、重仙的,他用这两个穴治疗肩背痛(主要治膏肓俞部位痛),治疗落枕是用正筋、正宗。
后来我发现重子、重仙治疗颈部也有效。
落枕有个特点,就是颈肩背都痛,用重子、重仙最好,一般人落枕,多半是早上起来时觉得不对劲,左右转动不灵,转动时还会痛,如果是早上就来治疗,可以马上好。
重子、重仙都治背痛,可是有一个区分,重子位置比较上面,可以治疗肩膀痛,即背兼肩膀痛,重仙位置比较下面,靠近掌中线,所以治疗背痛兼有中央的颈部痛。
这样,重仙偏重治疗颈背痛,重子偏重治疗肩背痛,如果颈肩背都痛,那就重子、重仙一起用。
如果能加一针承浆穴作牵引,效果更佳。
落枕早治疗,可以很快治愈。
但是如果不理它,经过一个礼拜也就自然好了,但落枕过几次以后,可能颈椎病就出现了,如同腰扭伤,不理不治,过段时间也好了,但是腰扭伤连续几次,就可能导致椎间盘突出,引发坐骨神经痛,那就麻烦了。
所以落枕表面看来是小病,但也不要忽视它!上白穴、中白穴也可以治落枕。
手掌太极的横三焦,拇食指间主头面,二三指间主上焦。
上白穴在二三指间,所以上白治疗颈项强痛有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篇治疗学董氏奇穴原书,原仅有穴位部份,而无治疗学。
本编之治疗学,系笔者追随董师学习多年,并综合个人临床七余万人次之经验整理编写而成。
其临床效果,多经验证。
值得广泛发挥应用。
第一章头面颈项一、头部(一)头痛: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并针肾关,留针四十五分钟;轻症二三次,重症四五次,即可不发。
2.补灵骨,立可缓和疼痛。
3.背部五岭穴点刺,亦可立止头痛。
(二)偏头痛: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效果甚佳。
2.针中九里(风市),效果亦佳。
3.三重、四花外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亦可立止疼痛。
4.太阳穴部位疼痛,针门金效果甚佳。
(三)后头痛:1.冲霄放血,立止疼痛。
2.针正筋、正宗效果亦佳。
(四)前头痛:1.针火菊立止疼痛。
2.四花中点刺,效果亦佳。
3.五虎四。
(五)头晕:1.血压高的头晕,先在背部五岭穴点刺放血,再针火硬,立降血压,并止晕眩。
2.脑贫血的头晕,针通关、通山、通天。
(六)脑神经不清:1.针正会,镇静,再在三重穴放血。
2.针下三皇效果亦佳。
(七)脑膜炎:1.三重、用倒马针法。
2.四花外点刺,再针正筋。
(八)脑瘤:1.先针州昆、州仑、火光,再在三重穴用倒马针法。
2.配上瘤穴,效果更佳。
(九)脑骨肿大:1.针正筋,配上溜穴,效果更佳。
(十)脑积水:1.针正筋,上瘤,有良好效果。
二、眼疾病(一)视力模糊:(视物不清)1.高血压引起的眼花,五岭穴放血。
再针下三皇。
(二)偷针眼:1.针灵骨,左右交刺,一二次即愈。
2.脾俞,胃俞点刺出血少许,效果亦佳。
(三)目赤(角膜炎):1.耳尖放血,效果甚佳。
2.背后肝俞点刺出血少许,效果亦佳。
3.加针上白穴。
效果更佳。
4.背部五岭穴点刺。
5.驷马穴。
(四)目干涩:1.针明黄有效。
2.配复溜(光明)效更佳。
(五)两眼睁不开:1.针叉三、火菊,即可睁开。
2.针光明、人皇。
(六)沙眼:1.脸骨皮上的红点,用针点刺出血,效果很好。
(七)视线模糊(视四指如五指):1.针明黄,留针,捻转即愈。
加针复溜,效更佳。
(八)散光:1.针中白有效。
(九)眼球歪斜:1.针下三皇,极有效。
(十)眉棱骨痛:1.针火菊特效。
(十一)白内障:1.针下三皇,长期治疗有卓效。
2.肾关、光明。
(十二)夜盲:1.针夜盲穴特效。
(十三)见风流泪:1.针木穴特效。
2.针下三皇,效果亦佳。
3.久年老病,可于三重穴先行点刺。
(十四)眼跳: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肾关。
2.针风市、复溜。
(十五)青光眼:1.针下三皇、光明,有卓效。
三、鼻疾病※鼻部各病,驷马穴皆有特效。
(一)鼻干:1.针驷马穴。
(二)鼻塞:1.感冒鼻塞、针肩中,有卓效。
2.侧三里留针半小时,亦有效。
3.针门金亦有效,(三)鼻膜炎(含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1,驷马、通天、通关。
(四)酒渣鼻(鼻头红晕):1.正本用三棱针或七星针点刺出血,三四次即愈。
2.背部脾俞、胃俞点刺出血亦有卓效。
(五)鼻衄(鼻出血):1.针肩中立止。
四、耳疾病(一)中耳炎:1.外踝四周散刺出血。
(二)耳痛:1.三重、四花外,同时点刺出血。
(三)耳内胀:1.曲陵,中白,留针半小时。
(四)耳鸣:1.泻驷马,补肾关,可即停止。
2.曲陵用泻法,再补明黄,亦可停止。
3.针驷马,无名穴放血。
4.驷马、肾关。
5.中九里。
(五)聋哑:1.先三重放血,再驷马穴六针同下。
2.总枢穴点刺出血。
五、口舌齿疾病:(一)下颌骨痛(口不能张):1.针火硬,配解溪效果更佳。
2.耳背点刺。
(二)口眼歪斜:1.四花外点刺,再针侧三里,侧下三里。
2.三重点刺,再针驷马、通肾。
(三)舌强难言(中风失语):1.针肩中、配商丘更佳。
(四)舌下肿: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有效。
(可于金津、玉液点刺出血效果更佳)(五)口内生瘤:1.四花中点刺、针四花上。
(六)牙痛:1.针灵骨,交刺侧三里,侧下三里。
2.针四花外亦有效。
六、颜面疾病(一)颜面神经抽掣: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及中九里(风市)有效。
2.面部神经紧张一驷马。
3.腕顺一、二。
(二)面麻:1.三重放血,针侧三里、侧下三里。
2.半面脸麻痹一风市、偶三里。
(三)颧骨疼痛:1.三重点刺出血。
2.针侧三里、侧下三里。
(四)三叉神经痛:1.侧三里、侧下三里(外膝眼)。
七、咽喉疾病(一)鱼骨刺喉:1.针足千金有特效。
(二)喉痛:1.耳后青筋放血。
2.三重穴放血。
3.足千金放血。
l1、颈项疾病(一)颈疬(瘰疬):1.针三重、六完,取患侧穴位非常有效。
2.三重放血,再针承扶、秩边。
效果极佳。
(二)大颈泡:1.先于三重放血,再针侧三里,侧下三里。
2.针足千针,足五金。
(三)甲状腺眼突:1.驷马。
(四)颈项皮肤病;1.针肩中有效。
(五)项强:(颈痛)1.针正筋、正宗立能转侧。
2.花骨一穴。
(六)痄腮(腮腺炎或耳下腺炎):1.耳背放血。
(七)肩颈痛:1.肾关上、髀关。
(八)落枕:1.重子、重仙。
2.正筋、正宗。
3.木留。
第二章四肢躯干九、上肢疾病(一)手指麻:1.针肾关,复溜特效。
(二)食指痛:1.针四花中穴特效。
2.五虎一特效。
(三)手酸: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
(四)中指(趾)麻:1.针通关、通山。
(五)指关节痛:1.针五虎一特效。
2.针人士。
(六)腕关节痛: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特效。
(七)腱鞘炎:1.五虎一特效。
(八)手臂不能举:1.针肾关特效(对侧)。
2.针四花中亦特效(同侧)。
3.针足千金,足五金效果亦佳。
4.花骨二穴。
(九)手痛不能握物;1.针对侧侧三里、侧下三里。
2.重子、重仙。
3.肾关。
(十)肩关节扭伤:1.针法同手不能举。
(十一)上臂痛:1.针对侧侧三里、六完有效。
2.再在对侧上曲,用三棱针放血。
3.左臂痛,在膝眼下针即愈,四花中放血亦效。
(十二)肩凝:(五十肩)1.针法同手臂不能举。
2.针肩中亦有效。
(十三)肩痛:1.针法同肩凝。
2。
肾关、九里。
(十四)肩峰痛:(发肿)1.通肾、通胃、通背。
2.九里、侧下三里。
(十五)肘关节痛;1.针灵骨特效。
2.中九里亦效。
3.四花中特效。
(十六)手抽筋:1.针对侧火山。
(十七)两手拘挛:1.泻曲陵、针肾关。
十、下肢疾病(一)坐骨神经痛:1.针灵骨、大白特效、2.针鼻翼亦特效。
3.金林点刺亦佳。
4.委中青筋点刺特效。
(二)大腿痛:1.针叉三特效。
2.金林点刺亦特效。
3.七里、九里。
(三)脚抽筋:L针正筋。
2.针次白。
(四)足跟痛1.委中青筋点刺特效。
2.针五虎五。
(五)足酸难行:1.针次白或委中青筋上放血。
(六)腿软无力(兼心跳):1.针肩中、通天特效。
2.针木枝亦佳。
(七)脚麻:1.外驷马。
2.再针对侧肩中。
(八)趾麻:1.针下三皇。
(九)腿冷痛:1.双凤穴点刺出血。
2.再针通天,通胃。
(十)膝盖冷痛:1.针单侧通天、通山。
2.肩中。
(十一)膝盖痛:1.针肩中有特效。
2.三金穴点刺对久年膝痛尤有特效。
3.中间亦有效。
4.胆穴。
5.心门。
(十二)踝扭伤:1.委中点刺出血特效。
2.针五虎四。
3.针小节尤其特效。
(十三)脚痛不能履地:1.针对侧九里,下针即愈。
(十四)下腿风湿痛:1.针对侧九里。
(十五)脚痛:1.背心穴及双风穴点刺。
(十六)小腿胀痛(酸痛):1.针次白特效。
2.针肩中亦佳。
3.精枝放血尤佳。
(十七)大趾生瘤:1.针天皇,通肾。
(十八)两腿酸:1.刺背面穴出血即愈.2.水通、水全。
3.对侧之七里、九里。
(十九)脚掌(背)痛:1.五虎三、四。
(二十)脚趾痛:1.五虎三。
十一、胸腹病(二)胸腹侧痛(压痛):1.针驷马穴,倒马针法。
(二)胸膜炎:1.四花中点刺,再针驷马穴。
(三)小腹侧痛:1.针驷马、通天、通胃。
(四)肋膜炎(肋间神经痛):1.针驷马。
(五)腹中绞痛(绞肠痧):1.腑巢二十三穴点刺。
(六)胸闷:1.火山、火陵同时下针(禁用双手)。
2.四花中点刺甚佳。
(七)少腹痛:1.针门金,特效。
2.针肝门、曲陵针向下刺亦效。
(八)肚脐周围痛及腰痛:1.腕顺一、二。
(九)大肠部胀痛:1.针肠门。
2.针门金。
(十)腹胀:1.针曲陵、门金。
2.腹胀痛,单针门金。
3.针灵骨、大白。
(十一)胸部打伤:1.针驷马穴。
2.四花中,外点刺亦佳。
(十二)胸腹部任脉线上痛:1.针水相穴。
(十三)胸连背痛:1.驷马,然后承山。
2.肾关。
3.上白。
十二、腰背病(一)背痛:1.单背痛,针重子、重仙立止痛。
2.双背痛,针正士、搏球。
3.针通天、通背亦有效。
4.针驷马穴亦特效。
(二)背连下腿痛:1.针马快水,有卓效。
(三)肩背痛:1.针重子、重仙特效。
2.针通肾、通胃、通背亦特效。
(四)背脊畸形:1.明黄、其黄、通天,下针有效。
(五)脊椎肥大生芽(长骨刺):1.委中点刺有卓效,配合针明黄更佳。
2.针九时,腕顺一穴亦特效。
3.四花中、副(四花中、副又当削骨针用)。
(六)脊椎压痛:1.针同(五)。
(七)脊椎闪痛:1.针正筋,搏球有效。
2.委中点刺有特效。
3.七里、九里。
(八)腰痛:1.水金、水通,有效。
2.二角明有效。
(向外扎)3.委中放血,亦有效。
4.针下三皇亦有效。
5.马金水颇有效。
6.灵骨、大白亦极有效。
(九)肾虚腰痛:1.针中白,配腕顺一更佳。
2.水金、水通有效。
3.肾关配复溜亦极有效。
(十)闪腰岔气:1.针马金水、水通有效。
2.针二角明。
3.委中,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效果尤速)。
(十一)脊椎正中线痛。
l,委中点刺出血,再针双昆仑。
(十二)尾椎痛:1.大都(海豹)。
第三章◎脏腑疾病十三、心脏病(一)真心痛(心肌炎、心绞痛):1.火包穴,三棱针点刺放出黑血,有特效。
(二)心下胀:1.针心门。
2.针通关、通山亦有效。
(三)心跳过速:1.心门有特效。
2.针通关,通天亦有效。
3.四花中、外,点刺放血亦有效。
(四)心脏麻痹:1.曲陵放血极有效。
2.四花中、外,放血亦佳。
(五)心口痛(心侧痛)(风湿性心脏病):1.通关、通天、通山。
2.四花中、副,点刺出血亦佳。
(六)心两侧痛(血管硬化):1.四花中、副,点刺放出紫黑色血。
(七)心肌炎:1.针心门。
十四、肝胆病(一)肝硬化:1.肝俞点刺出血,再针上三黄。
2.上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再针肝门,明黄。
(二)肝炎:1.针肝门、明黄,不论急性、慢性,均有特效,加针肠门更佳。
(三)胆囊炎:1.针天黄、明黄、其黄三穴;左右足同针。
(四)胆石痛:1.针木枝穴特效。
十五、肺病(一)肺部胀闷(肺气肿):1.四花中、外穴三棱针点刺,出血立舒。
(二)肺炎:1.针重子,重仙、大白。
(三)支气管炎(咳嗽):1.针水金、水通特效。
(四)肺结核:1.四花中、外穴点刺,再针驷马极效。
(五)气喘:1.水金、水通特效。
2.大白、重子、重仙亦有效。
3.土水穴特效。
十六、脾胃病(一)脾肿大:1.针木斗,木留。
2.针三重穴。
(二)胃病:1.四花中、外穴点刺出血,再针通关、通山特效。
(三)胃穿孔(胃溃疡):1.针同(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