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奇穴——治疗学(杨维杰)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第一回)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第一回)2008年4月3日首次刊出(第一回)一、问:请问有横倒马吗? 有位李先生的书提到横倒马,也有位朱先生及其他先生教倒马针法,说有多种倒马,比如奇穴有门金与火主;木斗与门金…等,十四经有大陵与神门倒马;内庭与行间倒马…等。
请问有这样的横倒马吗? 又请问倒马针法的正确配法及深层意义是什么?答:倒马一词第一次出现是在我写的《针灸经纬》中,我也看老师用过多年,我必须说几句话,这方面目前有不少人把倒马搞得很复杂很混乱,真的害人不浅,。
横倒马是很错误的说法,说这种话的人应该是根本未学过董氏奇穴或不懂董氏奇穴,也未亲眼见过董老师扎针。
果真如此则任合邻近两针都可算是倒马,那么全身都是倒马了,这样不顾生克,就实在太荒唐了。
倒马一词虽然在董老师临床时几乎每日皆会提到,但关于倒马一词最先在董老师的第一本也是唯一的一本着作《董氏正经奇穴》中并未见及,只有在两处提到回马针:在34页「后椎穴」说:『两穴通常同时用针,即所谓回马针,效力迅速而佳』,在58 页指出「一重,二重,三重穴同时下针(即所谓回马针),为治上述各症之特效针」。
其他再也看不到回马或倒马字样。
在我1975年出版的《针灸经纬》中,正式提出倒马针法形诸文字具体叙述,当时董老师尚健在,经老师认同后开始大力推广。
记得当年随董老师学习,看到老师针灵骨大白,我曾说老师今天针大白灵骨啊,老师立刻指正: 灵骨大白。
老师平日虽不多言,但在关键时刻总是给予重要的提示。
又有一次看到老师针火主及门金,我说是倒马吗?老师只说:这怎会是?多想想。
从这简单的一句话中,读书人应该悟出不少玄机。
倒马针最重要的是必须在同一条经络上,是在一条经上的相邻两针或三针并刺,在寗失其穴莫失其经的基础上有正确定位的意义。
倒马一般要两穴相邻,这样两穴只有相生而且绝无相克,作用才大。
在腿上的大倒马基本上也没有相克的问题。
在同一条经脉上连用数针,古已有之,一般常称为排针法,有加强刺激的作用,只是董师用的更灵活更成熟。
《杨维杰一针疗法》)

一、问:『体应针法』与一般之『刺五体法』有何异同?五体,指的是灵枢官针中的:凡刺有五,以应五脏?是吗?答: 刺五体法一般系指《灵枢?官针篇》之五刺,体应针法包含《灵枢?官针篇》之五刺,但内容更丰富,以皮治皮治肺除半刺外上有毛刺;以脉治脉治心除豹纹刺外上有络刺、赞刺;以筋治筋治肝,除关刺外尚有恢刺;以肉治肉治脾,除合谷刺外尚有浮刺、分刺;以骨治谷除输刺外尚有短刺。
也就是说不只包括五刺,还包括九刺及十二刺。
除《灵枢?官针篇》外,还包括《素问?刺齐论》及《素问?调经论》的内容。
体应针法(或称体应全息)主要内容有:一、以体治体(体体对应);二、以体治脏(体脏对应);三、以体治象(体象对应)。
简单说就是:一、以体治体(体体对应):包含有「刺五体法」即: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脉治脉;以肉治肉;以皮治皮。
许多古人的经验也与此相合,目前虽也能看到些零星的应用经验,但整体性全面性的论述并不得见。
二、以体治脏(体脏对应):可以五体治五脏,即《灵枢官针篇》中的:『凡刺有五,以应五脏』。
但亦很少见人提出具体全面之应用。
三、以体治象(体象对应):这是本人扩大其对应治疗范围,以五体对应五行之象的扩大应用,例如以筋治风;以骨治寒;以肉治湿等…。
则范围更大。
因而将此一大法称之为体应针法。
一般人之应用『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脉治脉;以肉治肉;以皮治皮』。
多仅限于局部,如刺皮法刺患处的皮内,治疗皮肤麻木疼痛等症;刺筋法在肌腱上针刺;刺骨法治疗足跟骨刺,针照海水泉申脉等穴;网球肘刺肘髎穴,颈椎病刺天窗穴等;董氏竒穴许多用法虽与此相合,但董氏竒穴治疗五体之病多在远处取穴,效果更大,治疗范围更广,不过老师并未对此加以叙述,一般人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我个人加以综合整里发挥,对于十四经穴及竒穴皆以此广泛应用,进而使之成为一完整实用之系统理论。
并将此一大法称之为体应针法。
二、问:什么情况,下三皇同用,什么情况只用天皇副及人皇?听说如果偏于补肾则以肾关为主向下三寸取地皇,偏补脾则以人皇为主向上三寸取地皇答:一般用针以精简为要,若病重则下三皇同用。
?针行天下董氏奇穴与十四经——杨维杰先生解析2010-11-26

针行天下董氏奇穴与十四经——杨维杰先生解析2010-11-26董氏奇穴目前在世界的许多国家及地区如韩国、美国、中国及台湾均已普及,可以说董氏奇穴是与十四经穴并立的针灸体系,而且许多地方比十四经穴的效果更好,精通十四经穴才能较好的掌握董氏奇穴,深入研究董氏奇穴对于十四经穴也会有更深的认识。
我们来看看董氏针法基本上与十四经穴有什么差异,各位都知道十四经针法在于通过经络治疗疾病:第一是循经取穴。
第二是表里经取穴。
第三是手足同名经取穴。
事实上十四经的高级针法也有很多是在远处扎针,《针灸大成.标幽赋》说:「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半取」。
左边有病针右侧,右侧有病针左边,头有病针脚,下面有病针上部。
各位知道,自古以来,高明的医师多半是不针患处的,左边有病针右边,这有平衡作用,上面有病针下边则有疏导的作用。
左上有病在右下方扎针,或右上有病针左下方,这就称做巨刺法,这种方法常用于活用十四经穴,在董氏奇穴中这种刺法也用的最多。
董氏针法最重要的核心内涵就是<脏腑别通>,例如肝与大肠通,大肠经走手,肝经走足,一在手一在足,一为阳一为阴,一为腑一为脏。
因能通上下左右而达平衡,治疗效果比本经取穴更佳。
就以曲池为例来看,大家知道曲池在大肠经上,因此曲池治泄泻效果甚佳,由于大肠与肝通,治疗眩晕症及头痛效果很好,也能降血压,并能治美尼尔氏症。
再举个例子,网球肘也可活用曲池穴治疗,在经穴学中曲池定位并未贴骨,针灸时稍往后贴骨效果既好又快,这种刺法就是董氏针法的第二重要理论的「体应针法」中的「以骨治骨」,即是贴骨刺或针刺抵骨可以治骨病,各位若读过《灵枢官针篇》,对这种针法就能有所了解。
曲池穴旁是尺泽穴,尺泽穴旁有一大筋,针刺尺泽穴贴筋进针,治疗五十肩特效,五十肩之肩臂不能举动可以说是筋病,这就是「以筋治筋」。
董氏针法的「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脉治脉」、「以肉治肉」「以皮治皮」的治疗效果是很大的。
杨维杰:我最常用的12特效穴三焦督脉穴道疏肝

杨维杰:我最常用的12特效穴三焦督脉穴道疏肝【本文导读】杨师最常用12特效穴,相信大家都会很好奇到底是哪十二穴?哪个又排在第一?哈哈,相信你肯定猜不出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下杨老师如何以12穴愈百病十四经各家经常应用穴位不过数十。
也有仅以十数穴交互配用,以之治疗全身病痛者,如马丹阳之天星十二穴。
我个人平日临床平均取穴平均每次仅二、三穴,有时往往只用单穴一针即治。
总计应用穴位连董氏奇穴在内亦不到三十。
最重要的是这些穴道的应用,都合乎经络与辨证论治的法则。
个人最常用的约为十二个,这些称为「特级穴道」,其它穴常用者为「一级穴道」,再其次为「二级穴道」。
倘能灵活运用特级穴道,面对一般临床即很余裕,若再配合常用之董氏奇穴,则疗效更高。
治疗原则对于痛症,除少数例外,均采健侧为主〈例外者特别注明〉,若两侧均痛或头面躯干中央疼痛,则双侧均取。
若内脏病症,亦以双侧皆取为原则,针法以动气针法为主。
〈注:|表示患侧,∠表使健即对侧,‖表示双侧。
表示点刺出血,ㄣ表示灸〉。
十二特级穴道此十二个穴道,用途广泛疗效显著。
(一)风市〈足少阳胆经〉在膝上七寸,外侧两筋间。
人身直立,双手自然下垂,中指尖所到处是穴。
主治:1.为镇定要穴,总治全身各种疼痛。
2.人体侧面之各种疼痛尤其特效。
如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肩背痛、肋骨痛、少阳经走向之坐骨神经痛。
3.骨刺。
4.半身不遂。
5.解晕针、滞针。
6.耳鸣甚效。
7.失眠特效。
8.下肢风湿。
9.下肢皮肤病。
10.颜面神经麻痹。
杰按:1、《素问》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胆经镇定作用甚强,主治病症极多。
2、少阳为转枢之腑,主半表半理之病,一般疾病已离表而未深入内里者,多在半表半里之间。
3、此外疾病有时间性者多属少阳病。
4、胆与心通,心主神志,十一脏亦取决于胆,可见胆亦主神志。
风市穴顾名思义为「风」之市,因此能去风止痛止痒及镇定安眠,又胆经绕耳一周,并穿过耳内而出,治耳鸣耳聋皆效。
观小柴胡汤及温胆汤主治证既多又效,即可知少阳主治作用之广及效。
如何学好董氏奇穴(二)—兼谈《杨维杰针灸思路十要-董氏奇穴十翼》

如何学好董氏奇穴(二)—兼谈《杨维杰针灸思路十要-董氏奇穴十翼》董氏奇穴-阳光老师和杨维杰合影如何学好董氏奇穴(二)——兼谈《杨维杰针灸思路十要-董氏奇穴十翼》二、从载体,从针灸学观点切入从载体切入,可以看一些「注」解或析「疏」,赖金雄师兄的《董氏针灸奇穴经验录》与我1980年的《董氏奇穴发挥》都是发挥穴位的书,都不能算是注。
有人要我为奇穴做注写疏,「注」「疏」两个字的意义要先搞通,中国文化有一个特点,历代研究经典的方式有「经」、「传」、「注」、「疏」等形式。
对「经」的解说为「传」,如《周易大传》。
「注」也是解说「经」的一种形式,是对「经」逐章逐句的解释,如东汉郑玄作《周易注》,魏.王弼做《周易注》,近代高亨做《周易古今注》等。
「疏」是对「注」的「注」,给「注」再作「注」,成为「疏」,例如王弼作《周易正义》,之后晋韩康柏作注,唐孔颖达作疏,清.王夫之也曾作《周易稗疏》。
也就是说先要有「注」,「注」中「注」才是「疏」,否则文不对题,就会闹出笑话。
作「注」要有相当的实力,作中医临床书籍的「注」,就要有更多的临床实力,少说也要有十年八年的临床经验吧,写「疏」更要加倍,大概二十年的临床少不了吧!过去我有些学生要写董氏奇穴「注疏」的书,因医学书牵涉到生命,不能急着出书,都被我劝退了,现在有几位学生奇穴临床都超过二十年或更多,不久就会有几本第二代真正与临床结合的奇穴书籍要出版了。
其实我虽未写注疏,但已注解的很清楚,也析疏的很明白。
1990《董氏奇穴针灸学》,加入了用穴的原因,属「注」的范畴,2003年之《董氏针灸奇穴学讲座》系对《董氏奇穴针灸学》进一步的解析,就属「疏」的范畴。
此外研究董氏奇穴可以从原书没有,而其他人发挥的,包括穴位主治、原理、治疗等入手,这种学习研究法是从董氏奇穴的整体针灸学出发。
包括了穴位学、原理学、治疗学。
这是进一步学习及研究董氏奇穴的较好方法。
不过其他师兄弟有发挥增补的只有赖金雄师兄一位而已。
杨维杰:董氏奇穴精华录

杨维杰:董氏奇穴精华录倒马针是在一条经上的相邻两针或三针并刺。
倒马一般要两穴相邻,这样两穴只有相生,绝无相克,作用才大。
(多个穴位联合作战,与多种治疗手段联合作战的意义是一样的,都可以集中力量打攻占战。
)多种病痛牵涉到脏腑系统,则采用四针或六针大倒马,老师用针一般不超过六针,多半只用两三针,有时只用一针。
倒马针是先在某一穴位施针(如内关) ,也就是主針,然后取同经邻近穴位再刺一针(如间使或大陵)。
傍针刺、齐刺与倒马针虽类同,但并不一样。
傍针刺是在直刺一针后再,旁刺一针的针法,用以治疗日久不愈的痹症。
齐刺是正中ㄧ针,左右两旁又各下一针,三针齐下,所以称为齐刺,也有称之为三刺的,主要治疗寒痹范围小而深的一类疾病。
这两种刺法虽也是两针或三针并用,但主要是刺在旁边,并不像倒马刺在前后,刺在同一条经络上,此外倒马针之距离有一定的比例,而齐刺及旁针刺则无。
牵引针法及动气针法,刺激量都不大,也不强调补泻,其目的在使气机调和,达到阴阳平衡之平。
动气针法之作用首在治神,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医生及病人都要精神专一,集中精神向患处施治,所谓「必一其神,令治在针」。
每个穴位皆能治疗许多病,若不施以动气针法,则作用四处流散,甚么病可能都要去治,力量分散,效果就不大了。
由于动气时精神集中患处,治疗作用集中于活动之患处,效果当然很好。
体应针法就是:一、以体治体: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脉治脉;以肉治肉;以皮治皮。
二、以体治脏:以骨治肾,以皮治肺,以肉治脾,以筋治肝,以脉治血……。
三、以体治象:如以筋治风;以骨治寒;以肉治湿等…指飞针,「指」为距离,「飞」指飞出之义,基本上为倒马针之辅助针。
一般多为一小指 ( 横指 ) 距离,部位较大则可有一大指 ( 横指 )距离,仍在本经,最常用者为内通关、内通山、内通天,作为通关通山通天之指飞针。
又如针灵骨、大白,再加一针合谷,此合谷距大白灵骨连线距离约一小指距离,仍在同一经脉上,谓之指飞针,即一指飞针之意。
董针大家杨维杰老师董氏奇穴医话荟萃

董针大家杨维杰老师董氏奇穴医话荟萃(名家补充系列一)杨维杰董氏奇穴医话荟萃一、“重子”穴治疗落枕及久年背痛经验落枕为临床常见病证,一般治疗此症之效穴甚多,常用者有:悬钟;落枕穴;后溪;风池、天柱等穴。
个人尝以后溪、束骨两穴治疗颈项强痛,并以之治疗落枕,自谓为十四经穴之最特效者。
盖《灵枢●杂病》云:“项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阳;不可以顾,刺手太阳也。
”临床遇有颈项强硬,不能左右转动之症状,取手太阳小肠经俞穴后溪;不能前后抬仰,则取足太阳膀胱经之俞穴束骨,均有立竿见影之效。
遇有颈项前后左右转动均不利时,则束骨与后溪配合,疗效更佳。
此外董氏奇穴正筋、正宗治疗“颈项筋痛及扭转不灵”,个人亦常以此穴治疗落枕亦甚效(正筋正宗之穴位及应用请参阅“董氏奇穴发挥”)。
然据多数古籍所载(《玉龙歌》、《通玄指要赋》、《得效应穴针法赋》承浆为治疗项强最常用穴位,因此不论何处落枕,加承浆配用效果更佳。
在多年临床中体验,落枕之际,非只颈项强硬,甚而连及肩背上臂极为酸痛,非仅限于手足太阳经之范围而已,经上述针疗后,虽能迅速解除大部分痛苦,但总仍有些不适感,经加针重子穴,则可完全消失。
因此本人近十余年来,皆以重子穴配承浆穴,治疗落枕,绝大多数病例一次则愈。
[重子穴]:在手掌虎口下一寸,大拇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与手背大白穴相通。
[重仙穴]:在手掌于大拇指骨与食指骨之间,与手背灵骨穴相通。
【取穴方法】:一寸针,进五---八分。
二、“肾关”穴治疗多尿及五十肩特效经验简介肾关穴为董氏奇穴七七(小腿)部位要穴,位置在阴陵泉穴直下一寸五分处,为董师景昌治疗肾亏之第一要穴,举凡肾虚引起之各种病痛皆有疗效。
个人最常应用此穴治疗肩臂不举(五十肩)尤为特效。
疗效之佳,经多年百余例统计及临床实践,较条口透承山或肩关节附近局部穴位效果,即迅速又确实。
一般病例若发病较久,病况严重者,可泻尺泽穴作为辅助,效果尤佳。
若除上举困难外,尚有后转困难者,亦可加取足五金(健侧),可立见显效。
董氏奇穴针灸学(杨维杰)董氏奇穴穴位图

董氏奇穴针灸学(杨维杰)董氏奇穴穴位图本文为董氏奇穴针灸学(杨维杰)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下载董氏奇穴针灸学(杨维杰)word文字版全文下载董氏奇穴针灸学董氏奇穴针灸渊源与学术特色简介董氏奇穴,乃董门祖传数十代之针灸绝学,历来口授心传,不著文字,不传外姓,其独门之秘穴心法,对外隐而不发,秘而不宣,几成千古疑案,素有“江湖秘术”之称。
董氏先祖以其灵性智慧,妙造独悟,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针灸体系。
正如《医贯》有云:“夫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
”董氏奇穴非一方一法,一穴一术,乃自成体系的针灸流派,堪称针道。
其医理学术深如渊壑,浩若瀚海。
择其要者举述如下:一、穴法特色董氏奇穴号称七百四十穴,真正公开的尚不足二百。
分布在手指(一一部位)、手掌(二二部位)、前臂(三三部位)、上臂(四四部位)、足趾(五五部位)、足背(六六部位)、小腿(七七部位)、大腿(八八部位)、双耳(九九部位)、头面(十十部位)以及前胸、后背等十二个部位,脉络清晰,有章可循。
1、骨缘分布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讲究贴骨进针。
如妇科、还巢、灵骨、足三重等,均贴骨缘。
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效应与骨膜传导有关,董氏奇穴多贴骨缘分布,故疗效显著。
2、穴位组合董氏奇穴多以组合穴应用。
如胸腹及后背穴位,均以组合穴出现,多用刺血针法,取穴灵活,安全有效。
他如驷马穴、上三黄、下三皇、外三关等,均为三穴并列,跨越身体某一区段。
此乃董氏奇穴一大特色,其临床效应之快捷,非传统经穴可比。
3、命名朴素董氏奇穴之命名,朴素直观,容易掌握。
如正筋、正会、肩中(以部位命名);木火、水金、土昌(以五行命名);明黄、天黄、肺心(以五脏命名);妇科、眼黄、肝门(以主治命名)。
4、正经奇穴董公历来提倡董氏奇穴乃“正经奇穴”,正因为对十四经穴有深入的研究,才会独创数百奇穴,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有很深的渊源。
杨师在十四经穴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尤其是对五输穴的应用发挥,更是出神入化,妙趣横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篇治疗学董氏奇穴原书,原仅有穴位部份,而无治疗学。
本编之治疗学,系笔者追随董师学习多年,并综合个人临床七余万人次之经验整理编写而成。
其临床效果,多经验证。
值得广泛发挥应用。
第一章头面颈项一、头部(一)头痛: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并针肾关,留针四十五分钟;轻症二三次,重症四五次,即可不发。
2.补灵骨,立可缓和疼痛。
3.背部五岭穴点刺,亦可立止头痛。
(二)偏头痛: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效果甚佳。
2.针中九里(风市),效果亦佳。
3.三重、四花外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亦可立止疼痛。
4.太阳穴部位疼痛,针门金效果甚佳。
(三)后头痛:1.冲霄放血,立止疼痛。
2.针正筋、正宗效果亦佳。
(四)前头痛:1.针火菊立止疼痛。
2.四花中点刺,效果亦佳。
3.五虎四。
(五)头晕:1.血压高的头晕,先在背部五岭穴点刺放血,再针火硬,立降血压,并止晕眩。
2.脑贫血的头晕,针通关、通山、通天。
(六)脑神经不清:1.针正会,镇静,再在三重穴放血。
2.针下三皇效果亦佳。
(七)脑膜炎:1.三重、用倒马针法。
2.四花外点刺,再针正筋。
(八)脑瘤:1.先针州昆、州仑、火光,再在三重穴用倒马针法。
2.配上瘤穴,效果更佳。
(九)脑骨肿大:1.针正筋,配上溜穴,效果更佳。
(十)脑积水:1.针正筋,上瘤,有良好效果。
二、眼疾病(一)视力模糊:(视物不清)1.高血压引起的眼花,五岭穴放血。
再针下三皇。
(二)偷针眼:1.针灵骨,左右交刺,一二次即愈。
2.脾俞,胃俞点刺出血少许,效果亦佳。
(三)目赤(角膜炎):1.耳尖放血,效果甚佳。
2.背后肝俞点刺出血少许,效果亦佳。
3.加针上白穴。
效果更佳。
4.背部五岭穴点刺。
5.驷马穴。
(四)目干涩:1.针明黄有效。
2.配复溜(光明)效更佳。
(五)两眼睁不开:1.针叉三、火菊,即可睁开。
2.针光明、人皇。
(六)沙眼:1.脸骨皮上的红点,用针点刺出血,效果很好。
(七)视线模糊(视四指如五指):1.针明黄,留针,捻转即愈。
加针复溜,效更佳。
(八)散光:1.针中白有效。
(九)眼球歪斜:1.针下三皇,极有效。
(十)眉棱骨痛:1.针火菊特效。
(十一)白内障:1.针下三皇,长期治疗有卓效。
2.肾关、光明。
(十二)夜盲:1.针夜盲穴特效。
(十三)见风流泪:1.针木穴特效。
2.针下三皇,效果亦佳。
3.久年老病,可于三重穴先行点刺。
(十四)眼跳: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肾关。
2.针风市、复溜。
(十五)青光眼:1.针下三皇、光明,有卓效。
三、鼻疾病※鼻部各病,驷马穴皆有特效。
(一)鼻干:1.针驷马穴。
(二)鼻塞:1.感冒鼻塞、针肩中,有卓效。
2.侧三里留针半小时,亦有效。
3.针门金亦有效,(三)鼻膜炎(含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1,驷马、通天、通关。
(四)酒渣鼻(鼻头红晕):1.正本用三棱针或七星针点刺出血,三四次即愈。
2.背部脾俞、胃俞点刺出血亦有卓效。
(五)鼻衄(鼻出血):1.针肩中立止。
四、耳疾病(一)中耳炎:1.外踝四周散刺出血。
(二)耳痛:1.三重、四花外,同时点刺出血。
(三)耳内胀:1.曲陵,中白,留针半小时。
(四)耳鸣:1.泻驷马,补肾关,可即停止。
2.曲陵用泻法,再补明黄,亦可停止。
3.针驷马,无名穴放血。
4.驷马、肾关。
5.中九里。
(五)聋哑:1.先三重放血,再驷马穴六针同下。
2.总枢穴点刺出血。
五、口舌齿疾病:(一)下颌骨痛(口不能张):1.针火硬,配解溪效果更佳。
2.耳背点刺。
(二)口眼歪斜:1.四花外点刺,再针侧三里,侧下三里。
2.三重点刺,再针驷马、通肾。
(三)舌强难言(中风失语):1.针肩中、配商丘更佳。
(四)舌下肿: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有效。
(可于金津、玉液点刺出血效果更佳)(五)口内生瘤:1.四花中点刺、针四花上。
(六)牙痛:1.针灵骨,交刺侧三里,侧下三里。
2.针四花外亦有效。
六、颜面疾病(一)颜面神经抽掣: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及中九里(风市)有效。
2.面部神经紧张一驷马。
3.腕顺一、二。
(二)面麻:1.三重放血,针侧三里、侧下三里。
2.半面脸麻痹一风市、偶三里。
(三)颧骨疼痛:1.三重点刺出血。
2.针侧三里、侧下三里。
(四)三叉神经痛:1.侧三里、侧下三里(外膝眼)。
七、咽喉疾病(一)鱼骨刺喉:1.针足千金有特效。
(二)喉痛:1.耳后青筋放血。
2.三重穴放血。
3.足千金放血。
l1、颈项疾病(一)颈疬(瘰疬):1.针三重、六完,取患侧穴位非常有效。
2.三重放血,再针承扶、秩边。
效果极佳。
(二)大颈泡:1.先于三重放血,再针侧三里,侧下三里。
2.针足千针,足五金。
(三)甲状腺眼突:1.驷马。
(四)颈项皮肤病;1.针肩中有效。
(五)项强:(颈痛)1.针正筋、正宗立能转侧。
2.花骨一穴。
(六)痄腮(腮腺炎或耳下腺炎):1.耳背放血。
(七)肩颈痛:1.肾关上、髀关。
(八)落枕:1.重子、重仙。
2.正筋、正宗。
3.木留。
第二章四肢躯干九、上肢疾病(一)手指麻:1.针肾关,复溜特效。
(二)食指痛:1.针四花中穴特效。
2.五虎一特效。
(三)手酸: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
(四)中指(趾)麻:1.针通关、通山。
(五)指关节痛:1.针五虎一特效。
2.针人士。
(六)腕关节痛: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特效。
(七)腱鞘炎:1.五虎一特效。
(八)手臂不能举:1.针肾关特效(对侧)。
2.针四花中亦特效(同侧)。
3.针足千金,足五金效果亦佳。
4.花骨二穴。
(九)手痛不能握物;1.针对侧侧三里、侧下三里。
2.重子、重仙。
3.肾关。
(十)肩关节扭伤:1.针法同手不能举。
(十一)上臂痛:1.针对侧侧三里、六完有效。
2.再在对侧上曲,用三棱针放血。
3.左臂痛,在膝眼下针即愈,四花中放血亦效。
(十二)肩凝:(五十肩)1.针法同手臂不能举。
2.针肩中亦有效。
(十三)肩痛:1.针法同肩凝。
2。
肾关、九里。
(十四)肩峰痛:(发肿)1.通肾、通胃、通背。
2.九里、侧下三里。
(十五)肘关节痛;1.针灵骨特效。
2.中九里亦效。
3.四花中特效。
(十六)手抽筋:1.针对侧火山。
(十七)两手拘挛:1.泻曲陵、针肾关。
十、下肢疾病(一)坐骨神经痛:1.针灵骨、大白特效、2.针鼻翼亦特效。
3.金林点刺亦佳。
4.委中青筋点刺特效。
(二)大腿痛:1.针叉三特效。
2.金林点刺亦特效。
3.七里、九里。
(三)脚抽筋:L针正筋。
2.针次白。
(四)足跟痛1.委中青筋点刺特效。
2.针五虎五。
(五)足酸难行:1.针次白或委中青筋上放血。
(六)腿软无力(兼心跳):1.针肩中、通天特效。
2.针木枝亦佳。
(七)脚麻:1.外驷马。
2.再针对侧肩中。
(八)趾麻:1.针下三皇。
(九)腿冷痛:1.双凤穴点刺出血。
2.再针通天,通胃。
(十)膝盖冷痛:1.针单侧通天、通山。
2.肩中。
(十一)膝盖痛:1.针肩中有特效。
2.三金穴点刺对久年膝痛尤有特效。
3.中间亦有效。
4.胆穴。
5.心门。
(十二)踝扭伤:1.委中点刺出血特效。
2.针五虎四。
3.针小节尤其特效。
(十三)脚痛不能履地:1.针对侧九里,下针即愈。
(十四)下腿风湿痛:1.针对侧九里。
(十五)脚痛:1.背心穴及双风穴点刺。
(十六)小腿胀痛(酸痛):1.针次白特效。
2.针肩中亦佳。
3.精枝放血尤佳。
(十七)大趾生瘤:1.针天皇,通肾。
(十八)两腿酸:1.刺背面穴出血即愈.2.水通、水全。
3.对侧之七里、九里。
(十九)脚掌(背)痛:1.五虎三、四。
(二十)脚趾痛:1.五虎三。
十一、胸腹病(二)胸腹侧痛(压痛):1.针驷马穴,倒马针法。
(二)胸膜炎:1.四花中点刺,再针驷马穴。
(三)小腹侧痛:1.针驷马、通天、通胃。
(四)肋膜炎(肋间神经痛):1.针驷马。
(五)腹中绞痛(绞肠痧):1.腑巢二十三穴点刺。
(六)胸闷:1.火山、火陵同时下针(禁用双手)。
2.四花中点刺甚佳。
(七)少腹痛:1.针门金,特效。
2.针肝门、曲陵针向下刺亦效。
(八)肚脐周围痛及腰痛:1.腕顺一、二。
(九)大肠部胀痛:1.针肠门。
2.针门金。
(十)腹胀:1.针曲陵、门金。
2.腹胀痛,单针门金。
3.针灵骨、大白。
(十一)胸部打伤:1.针驷马穴。
2.四花中,外点刺亦佳。
(十二)胸腹部任脉线上痛:1.针水相穴。
(十三)胸连背痛:1.驷马,然后承山。
2.肾关。
3.上白。
十二、腰背病(一)背痛:1.单背痛,针重子、重仙立止痛。
2.双背痛,针正士、搏球。
3.针通天、通背亦有效。
4.针驷马穴亦特效。
(二)背连下腿痛:1.针马快水,有卓效。
(三)肩背痛:1.针重子、重仙特效。
2.针通肾、通胃、通背亦特效。
(四)背脊畸形:1.明黄、其黄、通天,下针有效。
(五)脊椎肥大生芽(长骨刺):1.委中点刺有卓效,配合针明黄更佳。
2.针九时,腕顺一穴亦特效。
3.四花中、副(四花中、副又当削骨针用)。
(六)脊椎压痛:1.针同(五)。
(七)脊椎闪痛:1.针正筋,搏球有效。
2.委中点刺有特效。
3.七里、九里。
(八)腰痛:1.水金、水通,有效。
2.二角明有效。
(向外扎)3.委中放血,亦有效。
4.针下三皇亦有效。
5.马金水颇有效。
6.灵骨、大白亦极有效。
(九)肾虚腰痛:1.针中白,配腕顺一更佳。
2.水金、水通有效。
3.肾关配复溜亦极有效。
(十)闪腰岔气:1.针马金水、水通有效。
2.针二角明。
3.委中,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效果尤速)。
(十一)脊椎正中线痛。
l,委中点刺出血,再针双昆仑。
(十二)尾椎痛:1.大都(海豹)。
第三章◎脏腑疾病十三、心脏病(一)真心痛(心肌炎、心绞痛):1.火包穴,三棱针点刺放出黑血,有特效。
(二)心下胀:1.针心门。
2.针通关、通山亦有效。
(三)心跳过速:1.心门有特效。
2.针通关,通天亦有效。
3.四花中、外,点刺放血亦有效。
(四)心脏麻痹:1.曲陵放血极有效。
2.四花中、外,放血亦佳。
(五)心口痛(心侧痛)(风湿性心脏病):1.通关、通天、通山。
2.四花中、副,点刺出血亦佳。
(六)心两侧痛(血管硬化):1.四花中、副,点刺放出紫黑色血。
(七)心肌炎:1.针心门。
十四、肝胆病(一)肝硬化:1.肝俞点刺出血,再针上三黄。
2.上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再针肝门,明黄。
(二)肝炎:1.针肝门、明黄,不论急性、慢性,均有特效,加针肠门更佳。
(三)胆囊炎:1.针天黄、明黄、其黄三穴;左右足同针。
(四)胆石痛:1.针木枝穴特效。
十五、肺病(一)肺部胀闷(肺气肿):1.四花中、外穴三棱针点刺,出血立舒。
(二)肺炎:1.针重子,重仙、大白。
(三)支气管炎(咳嗽):1.针水金、水通特效。
(四)肺结核:1.四花中、外穴点刺,再针驷马极效。
(五)气喘:1.水金、水通特效。
2.大白、重子、重仙亦有效。
3.土水穴特效。
十六、脾胃病(一)脾肿大:1.针木斗,木留。
2.针三重穴。
(二)胃病:1.四花中、外穴点刺出血,再针通关、通山特效。
(三)胃穿孔(胃溃疡):1.针同(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