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杰如何学好董氏奇穴

合集下载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第一回)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第一回)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第一回)2008年4月3日首次刊出(第一回)一、问:请问有横倒马吗? 有位李先生的书提到横倒马,也有位朱先生及其他先生教倒马针法,说有多种倒马,比如奇穴有门金与火主;木斗与门金…等,十四经有大陵与神门倒马;内庭与行间倒马…等。

请问有这样的横倒马吗? 又请问倒马针法的正确配法及深层意义是什么?答:倒马一词第一次出现是在我写的《针灸经纬》中,我也看老师用过多年,我必须说几句话,这方面目前有不少人把倒马搞得很复杂很混乱,真的害人不浅,。

横倒马是很错误的说法,说这种话的人应该是根本未学过董氏奇穴或不懂董氏奇穴,也未亲眼见过董老师扎针。

果真如此则任合邻近两针都可算是倒马,那么全身都是倒马了,这样不顾生克,就实在太荒唐了。

倒马一词虽然在董老师临床时几乎每日皆会提到,但关于倒马一词最先在董老师的第一本也是唯一的一本着作《董氏正经奇穴》中并未见及,只有在两处提到回马针:在34页「后椎穴」说:『两穴通常同时用针,即所谓回马针,效力迅速而佳』,在58 页指出「一重,二重,三重穴同时下针(即所谓回马针),为治上述各症之特效针」。

其他再也看不到回马或倒马字样。

在我1975年出版的《针灸经纬》中,正式提出倒马针法形诸文字具体叙述,当时董老师尚健在,经老师认同后开始大力推广。

记得当年随董老师学习,看到老师针灵骨大白,我曾说老师今天针大白灵骨啊,老师立刻指正: 灵骨大白。

老师平日虽不多言,但在关键时刻总是给予重要的提示。

又有一次看到老师针火主及门金,我说是倒马吗?老师只说:这怎会是?多想想。

从这简单的一句话中,读书人应该悟出不少玄机。

倒马针最重要的是必须在同一条经络上,是在一条经上的相邻两针或三针并刺,在寗失其穴莫失其经的基础上有正确定位的意义。

倒马一般要两穴相邻,这样两穴只有相生而且绝无相克,作用才大。

在腿上的大倒马基本上也没有相克的问题。

在同一条经脉上连用数针,古已有之,一般常称为排针法,有加强刺激的作用,只是董师用的更灵活更成熟。

?针行天下董氏奇穴与十四经——杨维杰先生解析2010-11-26

?针行天下董氏奇穴与十四经——杨维杰先生解析2010-11-26

针行天下董氏奇穴与十四经——杨维杰先生解析2010-11-26董氏奇穴目前在世界的许多国家及地区如韩国、美国、中国及台湾均已普及,可以说董氏奇穴是与十四经穴并立的针灸体系,而且许多地方比十四经穴的效果更好,精通十四经穴才能较好的掌握董氏奇穴,深入研究董氏奇穴对于十四经穴也会有更深的认识。

我们来看看董氏针法基本上与十四经穴有什么差异,各位都知道十四经针法在于通过经络治疗疾病:第一是循经取穴。

第二是表里经取穴。

第三是手足同名经取穴。

事实上十四经的高级针法也有很多是在远处扎针,《针灸大成.标幽赋》说:「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半取」。

左边有病针右侧,右侧有病针左边,头有病针脚,下面有病针上部。

各位知道,自古以来,高明的医师多半是不针患处的,左边有病针右边,这有平衡作用,上面有病针下边则有疏导的作用。

左上有病在右下方扎针,或右上有病针左下方,这就称做巨刺法,这种方法常用于活用十四经穴,在董氏奇穴中这种刺法也用的最多。

董氏针法最重要的核心内涵就是<脏腑别通>,例如肝与大肠通,大肠经走手,肝经走足,一在手一在足,一为阳一为阴,一为腑一为脏。

因能通上下左右而达平衡,治疗效果比本经取穴更佳。

就以曲池为例来看,大家知道曲池在大肠经上,因此曲池治泄泻效果甚佳,由于大肠与肝通,治疗眩晕症及头痛效果很好,也能降血压,并能治美尼尔氏症。

再举个例子,网球肘也可活用曲池穴治疗,在经穴学中曲池定位并未贴骨,针灸时稍往后贴骨效果既好又快,这种刺法就是董氏针法的第二重要理论的「体应针法」中的「以骨治骨」,即是贴骨刺或针刺抵骨可以治骨病,各位若读过《灵枢官针篇》,对这种针法就能有所了解。

曲池穴旁是尺泽穴,尺泽穴旁有一大筋,针刺尺泽穴贴筋进针,治疗五十肩特效,五十肩之肩臂不能举动可以说是筋病,这就是「以筋治筋」。

董氏针法的「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脉治脉」、「以肉治肉」「以皮治皮」的治疗效果是很大的。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答问及讨论第十六回(2010年7月号)查查362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答问及讨论第十六回(2010年7月号)查查362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答问及讨论第十六回(2010年7月号)查查362编按 : 本期本应继续承接上期,推出是动病、所生病、十二经病候,以及经别、根结、气街、四海等的答问题,但由于最近适逢杨维杰医师在中国济南及美国洛杉矶讲授董氏奇穴全修讲座,学员医生们提出了不少问题,这里就先针对这些问题来回答。

本答问自刊出以来,甚受针灸界之关注,现已超过一百三十题,有不少是杨维杰「董氏奇穴全修讲座」及「高级董氏奇穴讲座」的内容。

不少读者要求出版单行本,听到这些声音,杨医师已就一些题目加以补充整理,使其更为完备,并去掉一些不甚重要的题目。

一挨达到一定数目的答问题,将因应读者要求印刷出版,敬请期待。

一(总121) 、您提到多项身躯及手脚对应,请问在这些对应中怎样选择应用 ?答 : 这是在济南讲课时一位学员提出的。

以这个问题问老美白人学员,他们的回答是 : 「根据董老师书中的应用来应用,」这种答法虽然简单一点,但还算适中切用。

凡是接触及用过董氏奇穴一段时间,就能清楚的理解对应之应用,下面就以董氏奇穴书中的应用来说明。

对应源自于太极,一物一太极,手足亦各有一太极,即各以肘膝为太极〈肘为手臂之太极,膝为大小腿之太极〉,对应于肚脐,因而有顺对及逆对,又有正象及倒象之分。

身躯对应可分四项 ( 见下表 ):对应部位头胸脘(背) 脐下腹(腰) 阴部手躯顺对肩上臂肘下臂手手躯逆对手下臂肘上臂肩足躯顺对髋大腿膝小腿足足躯逆对足小腿膝大腿髋例如:将上肢自然下垂与躯干呈顺向并列对置,可称为手躯顺对,则有如下对应:即肩与头,上臂与胸〈或背〉脘,肘与脐〈腰〉,下臂与下腹〈腰骶〉,手与阴部对应。

如腰骶或下腹有病可取下臂穴位治疗,阴部病可取手部穴治疗。

董景昌老师以手指之大间等五穴治疝气:以妇科穴及还巢穴治疗妇科病,即与此一对应有关。

将上肢与躯干呈逆向并列,可称为手躯逆对,可有下列对应关系:即手〈腕〉与头〈颈〉 (以大白治疗头痛,叉三治疗五官病;腕顺一治疗颜面病;及目前流行之手针以手指治头病都与此一原理有关。

如何学好董氏奇穴(二)—兼谈《杨维杰针灸思路十要-董氏奇穴十翼》

如何学好董氏奇穴(二)—兼谈《杨维杰针灸思路十要-董氏奇穴十翼》

如何学好董氏奇穴(二)—兼谈《杨维杰针灸思路十要-董氏奇穴十翼》董氏奇穴-阳光老师和杨维杰合影如何学好董氏奇穴(二)——兼谈《杨维杰针灸思路十要-董氏奇穴十翼》二、从载体,从针灸学观点切入从载体切入,可以看一些「注」解或析「疏」,赖金雄师兄的《董氏针灸奇穴经验录》与我1980年的《董氏奇穴发挥》都是发挥穴位的书,都不能算是注。

有人要我为奇穴做注写疏,「注」「疏」两个字的意义要先搞通,中国文化有一个特点,历代研究经典的方式有「经」、「传」、「注」、「疏」等形式。

对「经」的解说为「传」,如《周易大传》。

「注」也是解说「经」的一种形式,是对「经」逐章逐句的解释,如东汉郑玄作《周易注》,魏.王弼做《周易注》,近代高亨做《周易古今注》等。

「疏」是对「注」的「注」,给「注」再作「注」,成为「疏」,例如王弼作《周易正义》,之后晋韩康柏作注,唐孔颖达作疏,清.王夫之也曾作《周易稗疏》。

也就是说先要有「注」,「注」中「注」才是「疏」,否则文不对题,就会闹出笑话。

作「注」要有相当的实力,作中医临床书籍的「注」,就要有更多的临床实力,少说也要有十年八年的临床经验吧,写「疏」更要加倍,大概二十年的临床少不了吧!过去我有些学生要写董氏奇穴「注疏」的书,因医学书牵涉到生命,不能急着出书,都被我劝退了,现在有几位学生奇穴临床都超过二十年或更多,不久就会有几本第二代真正与临床结合的奇穴书籍要出版了。

其实我虽未写注疏,但已注解的很清楚,也析疏的很明白。

1990《董氏奇穴针灸学》,加入了用穴的原因,属「注」的范畴,2003年之《董氏针灸奇穴学讲座》系对《董氏奇穴针灸学》进一步的解析,就属「疏」的范畴。

此外研究董氏奇穴可以从原书没有,而其他人发挥的,包括穴位主治、原理、治疗等入手,这种学习研究法是从董氏奇穴的整体针灸学出发。

包括了穴位学、原理学、治疗学。

这是进一步学习及研究董氏奇穴的较好方法。

不过其他师兄弟有发挥增补的只有赖金雄师兄一位而已。

杨维杰:董氏奇穴精华录

杨维杰:董氏奇穴精华录

杨维杰:董氏奇穴精华录倒马针是在一条经上的相邻两针或三针并刺。

倒马一般要两穴相邻,这样两穴只有相生,绝无相克,作用才大。

(多个穴位联合作战,与多种治疗手段联合作战的意义是一样的,都可以集中力量打攻占战。

)多种病痛牵涉到脏腑系统,则采用四针或六针大倒马,老师用针一般不超过六针,多半只用两三针,有时只用一针。

倒马针是先在某一穴位施针(如内关) ,也就是主針,然后取同经邻近穴位再刺一针(如间使或大陵)。

傍针刺、齐刺与倒马针虽类同,但并不一样。

傍针刺是在直刺一针后再,旁刺一针的针法,用以治疗日久不愈的痹症。

齐刺是正中ㄧ针,左右两旁又各下一针,三针齐下,所以称为齐刺,也有称之为三刺的,主要治疗寒痹范围小而深的一类疾病。

这两种刺法虽也是两针或三针并用,但主要是刺在旁边,并不像倒马刺在前后,刺在同一条经络上,此外倒马针之距离有一定的比例,而齐刺及旁针刺则无。

牵引针法及动气针法,刺激量都不大,也不强调补泻,其目的在使气机调和,达到阴阳平衡之平。

动气针法之作用首在治神,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医生及病人都要精神专一,集中精神向患处施治,所谓「必一其神,令治在针」。

每个穴位皆能治疗许多病,若不施以动气针法,则作用四处流散,甚么病可能都要去治,力量分散,效果就不大了。

由于动气时精神集中患处,治疗作用集中于活动之患处,效果当然很好。

体应针法就是:一、以体治体: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脉治脉;以肉治肉;以皮治皮。

二、以体治脏:以骨治肾,以皮治肺,以肉治脾,以筋治肝,以脉治血……。

三、以体治象:如以筋治风;以骨治寒;以肉治湿等…指飞针,「指」为距离,「飞」指飞出之义,基本上为倒马针之辅助针。

一般多为一小指 ( 横指 ) 距离,部位较大则可有一大指 ( 横指 )距离,仍在本经,最常用者为内通关、内通山、内通天,作为通关通山通天之指飞针。

又如针灵骨、大白,再加一针合谷,此合谷距大白灵骨连线距离约一小指距离,仍在同一经脉上,谓之指飞针,即一指飞针之意。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一、问:董氏奇穴的核心思想是脏腑别通还是阴阳五行?答:应该说脏腑别通是董氏奇穴的特点,也是董氏奇穴经络学的中心,至于五行当然是整个中医及十四经穴中心,当然也是奇穴应用的中心。

为甚么说脏腑别通是董氏奇穴的特点,也是董氏奇穴经络学的中心呢?例如董氏奇穴一开始的大小外浮中间五个穴为甚么能治疗疝气,或睪丸痛尿道炎?第六个穴木穴为甚么能治眼干眼泪多?当年我曾问老师是甚么道理,老师也不知其然,只说你用就是了。

这就引起我很大的好奇及探索。

由于在《医经精义》(清.唐宗海着)中读到「脏腑通治」一词,虽然只有简单解说,但没有实际应用,而且欠缺胃与包络通,然而这却带给我一个概念,于是将其开始运用于针灸,并名之为「脏腑别通针法」。

在七零年代初期我用脏腑别通针法治病原是用在十四经的,例如用曲池治头晕(肝与大肠通)特效;用内关(胃与包络通)治膝痛及胃痛特效等…,这些都写于我1975年出版之《针灸经纬》及1978年出版之《针灸经穴学》,后来我发现脏腑别通可以解开许多董氏奇穴的应用原理。

例如前述六个穴都在食指上,若非以脏腑别通的「肝与大肠通」来解说,又怎能解说的通呢? 其他可以用脏腑别通来解说之董氏奇穴的原理者至少占三分之一以上。

在1980年出版之《董氏奇穴针灸学》,我开始用来解说董氏奇穴之应用,之后又继续探索发现脏腑别通与内经之开合枢及易经都有关系(参见余着之《针灸宝典》)。

脏腑别通理论不只用于针灸,用于伤寒及温病辨证及处方,也是很实用的。

二、问:有人用六冲及十二宫来叙说脏腑别通,可以吗?答:用六冲来叙说脏腑别通,只能解说一半,只能说明相反相成的互补关系,这个方法在二十多年前,我在写《系统八字学》及在大学教授易理时,经常研究刑冲会合,也曾尝试用过。

六阳干子午冲、寅申冲、辰戌冲还讲得通(见下图(见红字标明)),但六阴宫就说不通。

这个图把十二消息挂放进去(十二月卦消息图显现了阴阳消长调和、互施互补、相推演化的特征。

董针大家杨维杰老师董氏奇穴医话荟萃

董针大家杨维杰老师董氏奇穴医话荟萃

董针大家杨维杰老师董氏奇穴医话荟萃(名家补充系列一)杨维杰董氏奇穴医话荟萃一、“重子”穴治疗落枕及久年背痛经验落枕为临床常见病证,一般治疗此症之效穴甚多,常用者有:悬钟;落枕穴;后溪;风池、天柱等穴。

个人尝以后溪、束骨两穴治疗颈项强痛,并以之治疗落枕,自谓为十四经穴之最特效者。

盖《灵枢●杂病》云:“项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阳;不可以顾,刺手太阳也。

”临床遇有颈项强硬,不能左右转动之症状,取手太阳小肠经俞穴后溪;不能前后抬仰,则取足太阳膀胱经之俞穴束骨,均有立竿见影之效。

遇有颈项前后左右转动均不利时,则束骨与后溪配合,疗效更佳。

此外董氏奇穴正筋、正宗治疗“颈项筋痛及扭转不灵”,个人亦常以此穴治疗落枕亦甚效(正筋正宗之穴位及应用请参阅“董氏奇穴发挥”)。

然据多数古籍所载(《玉龙歌》、《通玄指要赋》、《得效应穴针法赋》承浆为治疗项强最常用穴位,因此不论何处落枕,加承浆配用效果更佳。

在多年临床中体验,落枕之际,非只颈项强硬,甚而连及肩背上臂极为酸痛,非仅限于手足太阳经之范围而已,经上述针疗后,虽能迅速解除大部分痛苦,但总仍有些不适感,经加针重子穴,则可完全消失。

因此本人近十余年来,皆以重子穴配承浆穴,治疗落枕,绝大多数病例一次则愈。

[重子穴]:在手掌虎口下一寸,大拇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与手背大白穴相通。

[重仙穴]:在手掌于大拇指骨与食指骨之间,与手背灵骨穴相通。

【取穴方法】:一寸针,进五---八分。

二、“肾关”穴治疗多尿及五十肩特效经验简介肾关穴为董氏奇穴七七(小腿)部位要穴,位置在阴陵泉穴直下一寸五分处,为董师景昌治疗肾亏之第一要穴,举凡肾虚引起之各种病痛皆有疗效。

个人最常应用此穴治疗肩臂不举(五十肩)尤为特效。

疗效之佳,经多年百余例统计及临床实践,较条口透承山或肩关节附近局部穴位效果,即迅速又确实。

一般病例若发病较久,病况严重者,可泻尺泽穴作为辅助,效果尤佳。

若除上举困难外,尚有后转困难者,亦可加取足五金(健侧),可立见显效。

谈董氏奇穴与东垣针灸-杨维杰

谈董氏奇穴与东垣针灸-杨维杰

談董氏奇穴與東垣針灸—兼談金元四大家針灸楊維傑前言:有人說董師是道家針法,觀老師行跡似未用過道家手法,亦未曾修練過道家養生之法;有人說董師是禪家針法,觀老師雖常獨坐靜思,然似未作過禪修,亦未曾進入禪家離象不惑之境;有人說董師是以家針法,老師常於酒後醺然之際特有靈感,下針效果甚佳,有詩以李白飲酒詩境彌高之風。

然此皆與董師之學術淵源無關,此篇皆不涉此,僅以臨床之實際觀察體會及驗證進行探索。

董氏奇穴(董氏奇穴者,恩師董景昌老師之家傳針灸也)當今在世界頗為風行,已成針灸的一門顯學,但迄無一篇探索其淵源承緒之文章,猶記七零年代曾與台灣第一名醫馬光亞老醫師談起董氏奇穴之可能淵源,馬老認為董氏奇穴及針法頗有東垣針法之風範,本人亦有同感。

蓋一九七四年時,馬醫師景仰董老師,曾由本人報告董老師後,董老師欣然邀馬醫師前往診所,兩老曾數次見面相談甚歡。

個人在七零年代後期曾寫過幾篇探索中醫學派的文章(見中醫文摘1981第二、三期)將四大家歸為河間學派及易水學派,也曾對董師之可能淵源進行過研究,董氏奇穴顯然與金元四大家之針法,頗為相像,與《東垣針法》尤為類同。

當年(1975年)余參加中醫師特考時,曾讀破兩本《針灸大成》,其中列有《東垣針法》,亦讀之甚詳。

今日回頭再次研讀李東垣之著作及《東垣針法》,再次進行探索,認為董氏奇穴確然與金元四大家之針法,頗為相像,與《東垣針法》則更為類同,看來,這些探索仍有其一定意義。

研究針灸者多半皆知:針灸自晉唐以降,側重於經脈、俞穴位置之考訂。

又唐代重灸術而輕針刺,以致在針刺理論未見提高,手法方面亦無新的創見,對於方劑和藥物的整理研究,亦忽視理論的研究和提高。

及至金元,此一形式乃突然丕變。

《四庫全書總目》說:「儒之門戶分於宋,醫之門戶分於金元」。

金元時期醫學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為劉完素、張從正、李東垣、朱震亨,醫史學家將此四人稱之為"金元四大家"。

這幾位人物皆是針藥精通者,他們除在藥物的應用有其獨特突出的經驗外,在針刺的應用理論上也各據他們的學術特點提出新的創見,其中不少觀點對金元以至明代甚至現代的針灸學術都有一定影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氏奇穴讲座-治疗学》董氏奇穴最新著作2006年版《董氏奇穴讲座-治疗学》杨维杰在美国最新出版的《董氏奇穴讲座-治疗学》。

子宫肌瘤子宫肌瘤又称子宫平滑肌瘤,是由增生的子宫平滑肌细胞与纤维缔组织掺杂而成,故又有纤维肌瘤、肌纤维瘤及纤维样瘤等不同名称。

按肌瘤生长的部位可分为壁间肌瘤、粘膜下肌瘤、浆膜下肌瘤三类。

本病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可单发或多发。

好发于30岁以上的育龄妇女。

临床所见部分妇女绝经后不再生新的肿瘤,原有肿瘤亦可自然缩小。

子宫肌瘤在中医学中属“胞宫瘀结”范畴。

(一)临床表现(1)月经增多,经期延长,周期缩短,有不规则的子宫出血,这是典型症状。

(2)出现贫血,尿频,尿急,便秘等一系列继发症状。

(3)下腹部疼痛,坠胀感,腰酸背痛,出现痛经。

(4)白带增多,粘膜下肌瘤尤其悬吊在阴道内的有蒂肌瘤,于感染、坏死、溃疡、出血时可产生血性白带或脓臭性白带。

(5)盆腔肿块,双合诊检查可扪及与子宫相连的实质性肿瘤。

此外,因子宫肌瘤的压迫可以引起输卵管位置改变或造成扭曲,常成为不孕症的重要因素。

2.实验室检查B超、宫腔碘油造影术对子宫肌瘤的诊断可确定位置及肿瘤大小。

(二)病因病机本病系由气滞,血瘀,湿热瘀结,痰积所致。

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外因寒气客于子宫,与内湿相合,瘀血凝结,蕴蓄化热,胞宫日渐增大。

日久则出现崩漏淋漓,面色白光白等气血两虚现象。

(三)中医辨证(1)气滞型:小腹胀满,积块不坚,推之可移,或上或下,痛无定处,经前乳房胀痛,易怒,舌苔薄白,脉沉弦。

(2)血瘀型:积块坚硬,固定不移,疼痛拒按,面色晦黯,口干不欲饮,舌边瘀点,脉沉涩。

(3)痰湿型:带下较多,色白质粘腻,畏寒,胸脘痞满,小便不多,包块时时作痛,按之柔软,舌苔白腻,脉细濡或沉滑。

(四)掌诊在手掌的坎方子宫区域出现岛纹,岛纹是单纯的岛纹,而没有其它纹线侵袭,掌诊时一定要看就诊者的年龄,有的未婚少女也出现岛纹,应提示为子宫肌瘤,由于社会生活食物多含不同的激素,孕妇也不注意饮食,导致少女子宫肌瘤,临床中发现4岁的女孩患子宫肌瘤的病案。

有此纹者,先天生殖器官薄弱,可出现痛经或月经不调状况(见图71-1)。

子宫肌瘤掌诊歌诀(一)(二)坎位上下生命线,蛛丝蚂迹把病辨;掌诊妇科问年龄,未婚己婚要分清;若有岛纹坎宫生,早防肌瘤莫轻心。

命线坎宫现岛纹,子宫肌瘤随岁成。

子宫肌瘤纹图70 子宫肌瘤掌诊示意图(五)辨证施治(1)寒凝气血瘀滞,加味生化汤(肿瘤良方大全:当归24克,川芎15克,炙甘草3克,炮姜3克,桃仁3克,益母草30克,炒芥穗9克,日一剂浓煎代茶饮。

(2)脾虚湿阻,瘀血阻滞,四君子汤加减:党参30克,白术24克,茯苓15克,甘草9克,三棱30克,牛膝15克,日一剂饭后服,早晚各服一次水煎服。

(3)干血内结:大黄庶虫虫丸蒸大黄75克,黄芩60克,甘草90克,桃仁200克,杏仁200克,芍药120克,干膝30克,干地黄300克,虻虫200克,水蛭100克,蛴虫曹200克,庶虫虫100克,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黄豆大,每次黄酒吞服五粒,日2次。

处方:生地20克,败酱草20克,天葵子20克,紫草20克,红藤30克,水牛角30克(先煎),鹿含草30克,半枝莲30克,丹皮10克,炙龟板15克,鬼箭羽15克,黄柏6克,大黄炭6克,生白芍12克,生甘草10克。

主治:黏膜下肌瘤。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日服二次。

注:可配合使用畅弘牌祛斑贴脐散,疗效更佳。

1.还巢穴、姐妹三穴2.在重子穴、重仙穴直线上点刺出血有效。

3.妇科穴甚效,配还巢穴更佳。

4.内踝至三阴交之间点刺出血有效。

基本上治疗子宫肌瘤(子宫筋肿)是用妇科、还巢针刺,而且作为主穴应用,重子、重仙直线上点刺放血效果也很好,但或许会较痛些。

或者是在内踝到三阴交的青筋上放血也很有效。

这些穴可以配合应用或者是轮流交换应用,子宫肌瘤如果比较小的话还是可以消的,但是体积超过六公分的话就很难治了。

一般来讲治疗最好是针、药一起使用效果会更好。

对于子宫肌瘤常用的处方以桂枝茯苓丸加软坚散结药为多,长瘤的病活血化痰的药方用的很多,妇科的疾病使用活血化痰的机会也很多,一般化痰多半是用二陈汤,因为二陈汤里面有半夏、陈皮、茯苓、甘草,一般来讲提到化痰都是用二陈汤。

关于二陈汤,其中之半夏、陈皮能燥湿行气,为化痰之重要药物。

但茯苓能渗利水湿,治疗生痰之源,使已成之之痰由袪湿而去,并经由袪湿防止痰之生成更为重要。

从《伤寒论》基本的处方里面来看没有陈皮,多半都是用茯苓来化痰化饮,而且用茯苓的状况最多。

比如在苓桂术甘汤里面就是用茯苓来化痰而作为主药的。

活血化痰是用来治疗『难治病』(疑难杂症)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董景昌老师常常用四花外穴来治『难治病』,四花外穴的位置与丰隆穴位置基本上是很相近,或可说是相合,丰隆穴是胃经的络穴,有关脾与胃的病都能治疗。

又因『痰会丰隆』,在此穴位针刺可以治痰病,如果在这里放血还可以治疗血症,所以可以把痰与瘀血症一起治好,也就是中医学说的『痰瘀并治』,中医理论说久病多瘀、难病多瘀、杂病多瘀、怪病多瘀,又有人说久病多痰、难病多痰、杂病多痰、怪病多痰,综合起来不论是那一种久病、难病、怪病、杂病,似乎都与痰瘀有关,可用四花外刺血作为治大病的一个主要穴位。

现在来谈谈有关子宫肌瘤软坚散结的药,常用的有香附、玄蔘、浙贝母、生牡蛎,如果病重的话可加入穿山甲或者再加三棱、莪术来活血效果会更好。

以针灸活血化瘀可在内踝内侧到三阴交之间放血,治疗子宫肌瘤的常用药方是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痰,再加上香附、玄蔘、浙贝母、生牡蛎等理气软坚散结的药效果为最好。

有时用桂枝茯苓丸加薏苡仁也很有效。

请【中医中药】子宫肌瘤特效验方(一百多块钱搞定,绝对特效)本文引用自中国中医院《【中医中药】子宫肌瘤特效验方(一百多块钱搞定,绝对特效)》子宫肌瘤特效验方本文引用自华佗《子宫肌瘤特效验方(一百多块钱搞定,绝对特效)很多女人都会长子宫肌瘤,长的大小不同而已,这个方子是个老中医给我的,我把它给过3个得过子宫肌瘤的朋友,她们的状况不是很差,瘤子只有大拇指那么大,都是吃1-2个疗程就好了,之所以把它放上来,是希望如果哪一位女士得了这种病可以花最小的代价最快的速度把它治好!【组方】银花25克,土茯芩30克,黄柏18克,夏枯草25克,连翘20克,诃子15克,半枝莲20克,野菊花25克,元胡15克,乌药15克,车前子15克,泽泻25克。

【服法】水煎服,日服3次,一个疗程3剂,2个疗程搞定。

严重的自己视病情加疗程。

大医院治这种病少着几千,多着几万,吃这个药花一百来块钱就搞定了。

吃好了记得给我捧场,没吃好也记得来骂我几句绝对特效。

楊維傑对董氏奇穴的回答1請問三叉三穴及小節穴之位置及作用。

答:這個答案請看新編「董氏奇穴講座」內容如下:【三叉三穴】(圖13-2)(摘自「董氏奇穴講座-穴位學」)位置:在手背第四與第五指縫接合處,握拳取穴。

主治:感冒、頭痛、肩痛。

五官科疾患。

喉痛、耳鳴、心悸、目赤腫痛、蕁麻疹、腿痛、眼皮下垂、眼皮沉重、疲勞提神、重症肌無力、益脾補腎。

原理及發揮:本穴在四、五指間,但尤貼近第四指,從筋下骨旁進針,即貼筋貼骨進針,因此能肝腎並治。

又透達中白(中渚)、下白等俞原穴之位置,又能健脾益氣。

本穴在三焦經上,透過腎與三焦通,也能補腎。

本穴脾肝腎皆治,又能增加免疫機能,治療上述諸症確實有效。

【小節穴】(圖13-3)(摘自「董氏奇穴講座-穴位學」)位置:位於大指本節掌骨旁(在肺經上)黑白肉際上,握拳(大拇指內縮,見圖片)取穴。

主治:踝痛踝扭傷特效。

亦治頸痛、肩痛、背痛、腰痛、坐骨神經痛、胸痛、胃痛、慢性腹瀉、腕肘痛。

原理及發揮:本穴治療腳踝疼痛及扭傷,首先係基於對應關係。

其次內踝與脾關係密切,外踝與膀胱經關係密切。

本穴在肺經上,透過手足太陰同名經相通,及肺與膀胱通,故治內外踝痛甚效,治療與肺及膀胱經的頸、肩、胸、腰、背、坐骨神經痛皆有效。

與脾相通,穴與土水穴有相合之處,故能治便溏、咳喘。

又與重子、重仙穴亦有相合之處,故也能治肘、腕、手掌痛。

2.請問楊大師你是怎樣學好董氏奇穴的?答:我是怎麼學好的呢?我只知道我是下過極深的功夫,不只是董氏奇穴,也包括其他中醫及針灸的研究。

數十年如一日,平均每天至少要讀六個小時以上的書籍。

這其中的過程大概是這樣的:我喜歡作筆記,也歡喜參閱他人的筆記。

當年隨董老師學習,就曾收集了至少五位同學的筆記〈因為每個人不可能天天跟隨著老師〉,因此我在開始時就學得很全面,很完整。

在隨董老師學習時,我即常利用閒暇及機會義診,將所學立刻求證,並有所新悟。

在1975年我第一本著作出版時,即已累積達六萬人次臨床經驗。

由於歷經嚴格的中醫師荚嚒疵績赡昕荚囈淮危B考三天,數千人錄取不到一百人,錄取率低於百分之三〉,中醫基礎比較紮實,對以後之研究及臨床幫助甚大。

自1972年即教授中醫及針灸,長期以來以教授經過考試及格的中醫師為主,比醫學院學生層次較高,教學相長,收益甚多。

由於喜歡讀書,所以購書視為必要,費用也很可觀。

1975年至1990年每年多次至香港購書,之後幾年則常到大陸購書,近幾年來也是此地最大中醫書局的最大顧客,雖與當年不成比例,但每月購書亦至少數百元美金。

購書時與老闆聊起,知道此地醫師讀書風氣不佳,頗為感嘆。

經常作一些專題研究,並發表於期刊之上,以致日後累積成書。

在美國缺乏有水準的期刊,幾乎沒有發表的園地,對於學術研究者,必須寄稿遠投於中國,的確很無奈。

總之,讀書、購書、教書、寫書、臨床及研究,這一切的總合成了我的生命,只有這樣才能學好,用好,教好中醫、針灸,當然包括董氏奇穴。

3.有人說下三皇的位置在書上有出入,到底下三皇的正確位置何在?答:下三皇主要是指腎關〈天皇副穴〉及人皇(三陰交,但董老師之定位則係距踝上緣三寸為主,或可謂之上三陰交,),再加地皇穴(定位為內踝上七寸,如此則上三陰交再上三寸,則或可謂為董師之漏谷,卽一般之漏谷上一寸))。

不過董氏門生及聽過我講課的同學都知道,董老師取地皇穴常是浮動取穴,有時在腎關下三寸,有時在人皇上三寸,但上下兩針亦卽腎關與人皇則是不變的,其浮動取穴所夾之處,正是其應用玄妙所在。

構成了脾肝腎並治的全息大倒馬,是很常用很有效的穴組。

4請問董氏奇穴之淵源為何?那些人才能教好董氏奇穴?答:董老師在世時,雖不與學生談深奧理論,但學生向其詢問淵源,董師曾說:「董氏奇穴與內經、難經、易經及道家學說有關,並來自於臨床實踐。

」。

因此,若對「內難經」、「易經」及一些道家醫學之認識不夠,而又未經臨床十年以上之操練,是很難教好董氏奇穴的。

一般要學董氏奇穴的人求師應有如此基本的認識。

5.董氏奇穴有理論體系嗎?答:董氏奇穴原來並沒有任何理論及體系,只是散在的十二大組穴位。

在董老師唯一的遺作「董氏正經奇穴學」(本書英譯本由巴頓於1973年完成問世) 中,只有穴位及治療的簡單組列,沒有任何理論及解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