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针灸七七小腿部位

合集下载

董氏针灸(整理版)

董氏针灸(整理版)

董氏针灸(整理版)董氏针灸(整理版)董氏奇穴,乃董门祖传数十代之针灸绝学,历来口授心传,不着文字,不传外姓,其独门之秘穴心法,对外隐而不发,秘而不宣,几成千古疑案,素有'江湖秘术'之称。

董氏先祖以其灵性智慧,妙造独悟,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针灸体系。

正如《医贯》有云:'夫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

'董氏奇穴非一方一法,一穴一术,乃自成体系的针灸流派,堪称针道。

其医理学术深如渊壑,浩若瀚海。

择其要者举述如下:一、穴法特色董氏奇穴号称七百四十穴,真正公开的尚不足二百。

分布在手指(一一部位)、手掌(二二部位)、前臂(三三部位)、上臂(四四部位)、足趾(五五部位)、足背(六六部位)、小腿(七七部位)、大腿(八八部位)、双耳(九九部位)、头面(十十部位)以及前胸、后背等十二个部位,脉络清晰,有章可循。

1、骨缘分布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讲究贴骨进针。

如妇科、还巢、灵骨、足三重等,均贴骨缘。

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效应与骨膜传导有关,董氏奇穴多贴骨缘分布,故疗效显着。

2、穴位组合董氏奇穴多以组合穴应用。

如胸腹及后背穴位,均以组合穴出现,多用刺血针法,取穴灵活,安全有效。

他如驷马穴、上三黄、下三皇、外三关等,均为三穴并列,跨越身体要有病,就必有其治法。

董公常云:'病非人身素有之物,能得亦能除,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此针法讲究治病无定穴,取穴无定处,注重疾病的外在感应(知象则理在其中),正所谓'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

'董公遇到疑难杂症,必凝神入定片刻,待心境澄明而迅即查明其显示穴位下针,往往针到病除,1/112页立见奇效。

最为精妙处,乃董氏刺血针法。

古法针灸,最重刺络放血。

董公秉承数十代之祖传绝技,又广泛涉猎各家活血化瘀之文献,厚积薄发,独出机杼,将董氏刺血针法运用得出神入化,时人盛誉'董氏刺血针法独步世界专治大病'。

杨师当年随侍董公身侧,尽得董氏刺血真传,又遍访中国刺血名医,使刺血针法从理论到实践有了进一步发挥。

董氏奇穴(董氏针灸详解)腿穴。

董氏奇穴(董氏针灸详解)腿穴。

董氏奇穴(董氏针灸详解)腿穴。

火昌穴(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穴位:在火梁穴下三寸。

即在后腿横纹正中央(委中穴)直上四寸。

解剖位置:后大腿神经、脊椎神经、心之分支神经、脑神经、肾分支神经、坐骨神经。

主治:脊椎骨骨刺、坐骨神经痛(特效)、颈椎骨骨刺(奇效)、腰痛、背痛、后脑部挫伤、脑神经痛、项紧痛、偏头痛、胸闷、肾脏炎。

痔疮(特效)、半身不遂、冠心症(特效)。

针刺法:直刺1——2.5寸或用三陵针点刺出血立即见效。

木府穴(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穴位:在火府穴(臀下横纹正中央直下三寸。

)向内横开二寸。

解剖位置:后大腿神经、肝之副神经.脾之神经,闭锁神经。

主治:坐骨神经痛下腰痛有背痛、头痛、肝炎、疵气、持疮、经痛、摄护腺肿大、骨刺、便秘、腹泻、膀胱炎、NiaoDao炎、腿痛、风湿开节炎,冠心症(特效)。

针刺法:直刺1—3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立即见效。

木梁穴(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穴位:在木府穴直下四寸。

即火梁穴向内横开二寸。

(臀下横纹正中央直下七寸。

向内横开二寸)解剖位置:后大腿神经、肝之副神经.脾之神经心绞痛的症状,闭锁神经。

主治:坐骨神经痛下腰痛有背痛、头痛、肝炎、疵气、持疮、经痛、摄护腺肿大、骨刺、便秘、腹泻、膀胱炎、NiaoDao炎、腿痛、风湿开节炎,冠心症(特效)。

针刺法:直刺1—3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立即见效。

木昌穴(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穴位:在火昌穴向内横开二寸,(后腿横纹正中央直上四寸)向内横开二寸,距膝横纹四寸。

解剖位置:后大腿神经、肝之副神经.脾之神经,闭锁神经。

主治:坐骨神经痛下腰痛有背痛、头痛、肝炎、疵气、持疮、经痛、摄护腺肿大、骨刺、便秘、腹泻、膀胱炎、NiaoDao炎、腿痛、风湿开节炎,冠心症(特效)。

三棱针点刺出黑血立即见效。

针刺法:直刺1—3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立即见效。

金府穴穴位:在火府穴(臀下横纹正中央直下三寸)向外横开二寸,距臀下横纹三寸五分。

解剖位置:后大腿神经、肺之神经、心分支神经。

董氏针灸(整理版)

董氏针灸(整理版)

董氏针灸(整理版)董氏奇穴,乃董门祖传数十代之针灸绝学,历来口授心传,不着文字,不传外姓,其独门之秘穴心法,对外隐而不发,秘而不宣,几成千古疑案,素有'江湖秘术'之称。

董氏先祖以其灵性智慧,妙造独悟,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针灸体系。

正如《医贯》有云:'夫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

'董氏奇穴非一方一法,一穴一术,乃自成体系的针灸流派,堪称针道。

其医理学术深如渊壑,浩若瀚海。

择其要者举述如下:一、穴法特色董氏奇穴号称七百四十穴,真正公开的尚不足二百。

分布在手指(一一部位)、手掌(二二部位)、前臂(三三部位)、上臂(四四部位)、足趾(五五部位)、足背(六六部位)、小腿(七七部位)、大腿(八八部位)、双耳(九九部位)、头面(十十部位)以及前胸、后背等十二个部位,脉络清晰,有章可循。

1、骨缘分布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讲究贴骨进针。

如妇科、还巢、灵骨、足三重等,均贴骨缘。

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效应与骨膜传导有关,董氏奇穴多贴骨缘分布,故疗效显着。

2、穴位组合董氏奇穴多以组合穴应用。

如胸腹及后背穴位,均以组合穴出现,多用刺血针法,取穴灵活,安全有效。

他如驷马穴、上三黄、下三皇、外三关等,均为三穴并列,跨越身体某一区段。

此乃董氏奇穴一大特色,其临床效应之快捷,非传统经穴可比。

3、命名朴素董氏奇穴之命名,朴素直观,容易掌握。

如正筋、正会、肩中(以部位命名);木火、水金、土昌(以五行命名);明黄、天黄、肺心(以五脏命名);妇科、眼黄、肝门(以主治命名)。

4、正经奇穴董公历来提倡董氏奇穴乃'正经奇穴',正因为对十四经穴有深入的研究,才会独创数百奇穴,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有很深的渊源。

杨师在十四经穴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尤其是对五输穴的应用发挥,更是出神入化,妙趣横生。

恩师常常告诫:'要想精于董氏奇穴,必须读通《灵枢经》,董氏门生不可不知。

' 尤值一提的是,董氏奇穴之最精华处,乃董氏七十二绝针(对某种疾病有特殊疗效之穴位)、董氏三十二解针(解毒、解晕、解痛有奇效)。

董氏72绝针、32解针

董氏72绝针、32解针

董氏72绝针、32解针穴位:在中九里穴上二寸,向外横开五分处。

解剖位置:肺之神经、心之分支神经、外侧大腿皮神经。

主治:药物中毒、食物中毒、急性胃肠炎、全身痛之止痛,各种急症之急救。

54.金营下穴(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董氏三十二解穴之一穴位:在金营上穴(在中九里穴上二寸,向外横开五分处)直上二寸。

解剖位置:外侧大腿皮神经、肺之神经、心之支神经。

主治:药物中毒、食物中毒、急性胃肠炎、全身痛之止痛,各种急症之急救。

55.火府穴(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穴位:臀下横纹正中央直下三寸。

解剖位置:后大腿神经、脊椎神经、心之分支神经、脑神经、肾分支神经、坐骨神经。

主治:脊椎骨骨刺、坐骨神经痛(特效)、颈椎骨骨刺(奇效)、腰痛、背痛、后脑部挫伤、脑神经痛、项紧痛、偏头痛、胸闷、肾脏炎。

痔疮(特效)、半身不遂、冠心症(特效)。

火府、火梁、火昌三穴在临床上同时取穴、效果显著。

56.火梁穴(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穴位:当臀下横纹正中央直下七寸处是穴。

即火府穴下四寸处。

解剖位置:后大腿神经、脊椎神经、心之分支神经、脑神经、肾分支神经、坐骨神经。

主治:脊椎骨骨刺、坐骨神经痛(特效)、颈椎骨骨刺(奇效)、腰痛、背痛、后脑部挫伤、脑神经痛、项紧痛、偏头痛、胸闷、肾脏炎。

痔疮(特效)、半身不遂、冠心症(特效)。

火府、火梁、火昌三穴在临床上同时取穴、效果显著。

57.火昌穴(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穴位:在火梁穴(当臀下横纹正中央直下七寸处是穴)下三寸。

即在后腿横纹正中央(委中穴)直上四寸。

解剖位置:后大腿神经、脊椎神经、心之分支神经、脑神经、肾分支神经、坐骨神58.木府穴(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穴位:在火府穴(臀下横纹正中央直下三寸。

)向内横开二寸,距臀横纹二片寸。

解剖位置:后大腿神经、肝之副神经.脾之神经,闭锁神经。

主治:坐骨神经痛下腰痛有背痛、头痛、肝炎、疵气、持疮、经痛、摄护腺肿大、骨刺、便秘、腹泻、膀胱炎、尿道炎、腿痛、风湿开节炎,冠心症(特效)。

董氏奇穴--董氏72绝针是董氏不传之秘

董氏奇穴--董氏72绝针是董氏不传之秘

董氏奇穴--董氏72绝针是董氏不传之秘.董氏72绝针是董氏不传之秘.以下只是简单的描述.以后再发详细的.还有32解针.及董氏掌诊.1.外三關一穴:在外踝尖與膝盖外側高骨之直線上。

外三關二穴与外踝尖連線之中點。

主治:扁桃腺炎、瘤、癌、喉炎、喉癌(特效)、肺癌(有奇效)。

腮腺炎、肩臂痛、各種瘤、紅鼻子(特效)。

青春痘、粉刺(效佳)。

瘰?(特效)。

以三稜針點刺出血效果卓著。

2.外三关二穴在外踝尖与膝盖外侧高骨联线之中点。

3.外三關三穴为外三關二穴與膝盖外側連線之中央點4. 雙龍一穴:在外膝眼下一寸五分,脛骨外側骨陷中。

解剖位置:外側腓腹皮神經、肺支神經。

主治:乳癌、乳瘤、乳腺炎、乳頭炎。

5.雙龍二穴一穴下6分主治:乳癌、乳瘤、乳腺炎、乳頭炎6.雙靈一穴:掌面中指第一節與第二節之間,橫紋中央(四縫穴)內側二分半處。

解剖位置:固有掌指側神經皮下淺枝、心臟神經、肺分支神經、腎分支神經。

主治:肺癌、骨癌、心臟內膜炎、腎炎水腫、肝癌、肝硬化、血癌、白疲風、口腔炎、喉癌、百日咳、小兒瘠積、小兒消化不良、心臟擴大、狹心症、心律不整、胃腺炎、及重症急救。

以三稜針淺刺、從針孔擠出少雀壎梜z明液特效。

刺出黑血亦佳。

7.雙靈二穴穴位:掌面中指第一節與第二節橫紋正中央偏外側二分半處。

主治:肺癌、骨癌、心臟內膜炎、腎炎水腫、肝癌、肝硬化、血癌、白疲風、口腔炎、喉癌、百日咳、小兒瘠積、小兒消化不良、心臟擴大、狹心症、心律不整、胃腺炎、及重症急救。

以三稜針淺刺、從針孔擠出少雀壎梜z明液特效。

刺出黑血亦佳。

8木靈穴穴位:掌面無名指第一節與第二節間之橫紋中央點偏外側二分半處。

解剖位置:固有掌側指神經皮下枝、肝之神經。

主治:肝硬化、肝炎、肝癌、兩?痛、膽囊炎、膽道蚵蟲症。

痿症、半身不遂。

以三稜針刺出黃白色液體、或刺出黑血均效。

9.婦科五穴之一穴:手背大拇第一節外側,從掌指橫紋起,每上二分一穴、合計五穴。

解剖位置:固有掌側指神經皮下淺枝、子宮神經、六俯神經。

董氏奇穴

董氏奇穴
董氏奇穴针灸学 林煜芬
一、前言

董氏奇穴针灸学是盛行于台湾和海外的一种特殊的针刺方法,它与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传统针刺治疗方法有较大的不同。董氏奇穴非一
方一法,一穴一术,乃是自成体系的针灸流派.它以《黄帝内经》
为理论基础发展而来。形成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历来以口授心 传的方式继承,不著文字,不传外姓。 董其昌(师):十代传人,幼承庭训,绍衍祖学,并打破成规,开 门授徒。1973年辑成《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在台湾出版。至此,
(二)牵引针法
杨维杰先生所创的,董氏奇穴特色针发之一。
1 先以健侧远端取穴,为治疗针, 2 再取患处远端取牵引针, 3 然后两处同时捻针,交互感应,相引,这样 患处必在两穴之间,再配以动气针法, 两 之,往往立见奇效。 例如:疗坐骨神经痛,先取健侧侧手上的“灵 骨穴”、“大白穴”二穴为主治穴,再取患 侧远端去取膀胱经之束骨穴作为牵引针。此 针法真正起到了“引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
部有血络者尽取之”的说法完全一致。
2 董氏奇穴刺络疗法与传统刺络疗法区别
放血部位
董氏奇穴
前胸部如喉哦九穴、十二猴穴、金五穴、胃毛十穴 后背部位如分枝上/下穴、七星穴、五岭穴、双凤穴等
传统刺络
多在肘窝、掴窝、四肢之端,后背部
董氏奇穴刺络疗法全身上下无处不放。且远离患处放
血,这与临床上常用的阿是血刺络放血相比较。
(四)以肉治肉

以肉治肉相当于古法之刺肉法。 相当于浮刺(刺浅层肌肉),分刺
(刺深层肌肉),

驷马穴等肌肉丰厚地方,用于治疗 肌肉病变,如肌肉萎缩。

“肩中穴”位于臂上肌肉最丰隆之 处。治小儿麻痹症之肌肉萎缩。

肩中穴:在上臂肱骨外侧,去肩骨缝2.5寸,杨师说,以实际经验3 寸,三角肌中央 驷马:大腿外侧正中线,髌骨上缘七寸处内开三寸五分(即胆经风 市穴),或直立时手臂下垂,中指尖前开三寸五分是穴,其上下二 寸处各一穴点,计三穴点。

董氏奇穴针刺法详解

董氏奇穴针刺法详解

董氏奇穴针刺法详解董氏奇穴及针刺方法是盛行于台湾和海外的一种特殊的针刺疗法,该奇穴的分布及应用,既源于传统的经络系统和针灸方法,又有所创新而独具特色,是目前行之有效的众多针灸新法中的一个新的体系,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发展前途。

现对其分布特点、针刺法及其理论基础作一简介。

1 董氏奇穴穴位分布特点董氏奇穴共有740个穴位,临床常用者约200余穴,这些穴位广泛分布于人体头面、耳、手、臂、腿、足等部位,大体可分为12组:即手指部称“一一部位”,手掌部称“二二部位”,前臂部称“三三部位”,后臂部称“四四部位”,足底部称“五五部位”,足背部称“六六部位”,小腿部称“七七部位”,大腿部称“八八部位”,耳朵部称“九九部位”,头面部称“十十部位”,另有“后背部位”及“前胸部位”,共12个部位。

(见1995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杨维杰著《董氏奇穴针灸学》)。

其分布特点如下。

1.1 骨缘分布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故进针时均紧贴骨缘。

如“一一部位”及“二二部位”的穴位均贴骨,或进针抵骨。

“三三部位”的心门穴、肝门穴、肠门穴,“五五部位”的海豹穴、木妇穴,“六六部位”的火主穴、门金穴,“七七部位”的四花上穴、足三重穴等,均贴骨缘。

灵骨穴也是紧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结合处等等。

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效应与骨膜传导有关,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故其治疗效应显著。

1.2 穴位组合董氏奇穴组合穴位较多,即多个穴位为一组,多穴一名,针刺效应相同。

如腑巢穴即包括23穴;后背的五岭穴包括大椎骨下连续10节10个穴位、旁开3寸连续8个穴位、再旁开3寸连续7个穴位,总共44个穴位;“七七部位”的下三皇穴包括天皇、地皇和人皇;“八八部位”的上三黄穴包括其黄、明黄和天黄等穴;其他如足三重穴、指三重穴、指肾穴、五虎穴、外三关、四马穴等,均为组合穴位。

董氏奇穴的穴位组合特点与其刺法之“倒马针法”常两针、三针并刺有关。

1.3 背部七线董氏奇穴有相当数量的穴位集中在背部,且位于7条垂直的直线上。

董氏奇穴,董针刺血大全(纯干货)

董氏奇穴,董针刺血大全(纯干货)

董氏奇穴,董针刺血大全(纯干货)1.口眼喎斜:足跗上放血。

此症若口内(脸颊之内侧)见青筋亦应放血。

2.眼皮上长疮:后心五、六椎间放血。

3.青春痘可于后心五、六椎间放血。

4.肥厚性鼻炎:膏肓附近放血。

5.牙痛:原则上如上牙痛则青筋现于小腿外侧,下牙痛则青筋见于足跗。

应用时,但见小腿外侧或足背外侧青筋,便可放血而取效,不必拘泥于上下牙分属之部位。

6.舌下腺发炎:脚背放血。

7.舌闇不能言:尾骶骨放血(尾骶骨见不到青筋,故不必泥之)。

8.高烧哑巴不能言:后背心见有黑青异色处放血。

(此乃小儿高烧之重者;若轻症,但少商、大椎放血即可)。

9.凡打伤、摔伤或被点穴不能言语:五、六椎间放血立解。

10.自高处下坠不语:五、六椎放血(董师曾治一例,放血三次即愈)。

11.后脑痛:尾骶骨放血,或委中见青筋放血亦效。

12.耳后之头部疮瘤:崑崙穴附近放血。

13.中耳炎:三重穴与丘墟附近寻青筋放血。

14.咽喉炎、气喘:尺泽及小腿见青筋放血15.幽门阻塞呕吐:脚背及四-六椎放血。

16.呕吐不止或舌僵硬不适:金津、玉液放血。

17.脊椎扭伤:在伤部放血,或委中、阴陵泉、足跗见青筋处放血。

18.后肩痛、肩胛骨痛、背痛:承山、委中见青筋处放血。

19.解谿上七寸胫骨旁放血治各种肝病。

20.解谿上七寸,其下放血治胸口两旁痛闷。

21.肋膜炎、肺结核:阳陵泉下九寸为肺胃神经通处放血。

22.各种急慢性肠炎:小腿外侧及足跗上见青筋即放血,若无青筋则无效。

此法亦治高血压、十二指肠溃疡。

23.一切心脏心皆可于五、六椎间及阴阳泉附近放血。

24.急性心脏麻痺:曲泽放血。

25.心脏肥大:膏肓附近放血。

26.委中、阴陵泉附近放血治心脏病、痔疮,一次轻,多次癒。

(阴陵泉见青筋非心脏即痔疮)。

27.低血压过高:十六椎外开六寸放血。

28.癫痫病:后背见红色血管放血。

29.疔疮类如手背疔、脚背疔……等…后背五六椎间放血立效。

30.小儿高烧:若委脇部见红点成对出现,即在红点上放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七小腿部位穴名正筋穴正宗穴定位在足後跟筋正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

在足後跟筋正中央,正筋穴上二寸處。

主治脊椎骨閃痛、腰脊椎痛、頸項筋痛及扭轉不靈、腦骨脹大、腦積水。

針法與應用針深五分了至一寸(針透過筋效力尤佳),體壯者可坐姿扎,體弱者應側臥扎。

正筋、正宗兩穴相配用針。

【正筋穴】穴位:正筋在足后跟筋(阿基里斯筋)正中央上、方距足底三寸五分。

正筋上二寸为正宗穴。

解剖:脊椎骨总神经、脑之总神经。

胫骨神经。

取穴:正筋当足跟筋之正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是穴。

正筋上二寸为是正宗穴。

归经:入肾、膀胱二经。

穴性:清热醒脑、通气止痛。

主治:腰脊椎痛、闪腰、脊椎骨闪腰、颈项骨骨刺、扭转不灵及颈项筋痛、脑骨胀大、脑积水、岔气、后脑头痛。

针刺法:直刺五分—一寸。

(针若透过足后脚跟筋效力尤佳):体壮者可采坐姿进针。

体弱者应侧卧后进针。

针感:酸胀麻电感。

经验:(一)正筋、正宗、正士可以通脑,笔者亦常将其配用在治癫痫上,其治法可见上三黄穴。

(二)颈椎半脱位或闪腰岔气,可先扎本穴以疏导其气血,再以整脊手法,使其筋骨归位,消除肌肉紧张,而渐渐恢复。

(三)颈椎骨刺,病位放血,本穴、配肺心穴、水源穴有效。

(四)另本穴可治疗轻微脑部震荡,但需配合水晶穴放血。

(五)腰脊椎骨痛,本穴配二角明穴,水源穴特效。

穴名正筋穴正宗穴定位在足後跟筋正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

在足後跟筋正中央,正筋穴上二寸處。

主治脊椎骨閃痛、腰脊椎痛、頸項筋痛及扭轉不靈、腦骨脹大、腦積水。

針法與應用針深五分了至一寸(針透過筋效力尤佳),體壯者可坐姿扎,體弱者應側臥扎。

正筋、正宗兩穴相配用針。

【正宗穴】穴位:正筋在足后跟筋(阿基里斯筋)正中央上、方距足底三寸五分。

正筋上二寸为正宗穴。

解剖:脊椎骨总神经、脑之总神经。

胫骨神经。

取穴:正筋当足跟筋之正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是穴。

正筋上二寸为是正宗穴。

归经:入肾、膀胱二经。

穴性:清热醒脑、通气止痛。

主治:腰脊椎痛、闪腰、脊椎骨闪腰、颈项骨骨刺、扭转不灵及颈项筋痛、脑骨胀大、脑积水、岔气、后脑头痛。

针刺法:直刺五分—一寸。

(针若透过足后脚跟筋效力尤佳):体壮者可采坐姿进针。

体弱者应侧卧后进针。

针感:酸胀麻电感。

经验:(一)正筋、正宗、正士可以通脑,笔者亦常将其配用在治癫痫上,其治法可见上三黄穴。

(二)颈椎半脱位或闪腰岔气,可先扎本穴以疏导其气血,再以整脊手法,使其筋骨归位,消除肌肉紧张,而渐渐恢复。

(三)颈椎骨刺,病位放血,本穴、配肺心穴、水源穴有效。

(四)另本穴可治疗轻微脑部震荡,但需配合水晶穴放血。

(五)腰脊椎骨痛,本穴配二角明穴,水源穴特效。

定位正宗穴上二寸。

主治肩背痛、腰痛、坐骨神經痛。

針法與應用針深五分至一寸。

【正士穴】穴位:在正筋穴上四寸。

正宗穴上二寸处。

解剖:肺之分支神经、脊椎骨总神经。

胫骨神经。

取穴:当足后跟筋之正中央上、正宗穴上二寸处是穴。

归经:入肾、膀胱二经。

穴性:疏导经络行气活血。

主治:肩背痛、腰痛、坐骨神经痛、闪腰岔气、头痛。

针刺法:直刺五分至一寸。

针感:酸胀感。

配穴:(一)脑瘤需扎天应穴、上瘤穴、正筋、正宗。

(二)脑积水、平衡感不佳,可扎三重、正筋、正宗穴。

(三)落枕、闪腰岔气,颈部痛可下正筋、正宗、正士、灵骨,并于膝后太阳区放血。

(四)膏盲痛、肩背痛本三穴加重子、重仙、并采局部放血。

(五)坐骨神经痛正筋、正宗、正士三穴外配灵骨、大白、三河穴、脊椎痛、病点配合放血。

(六)耳鸣正筋、正宗、正士配三重穴、灵骨穴。

说明:正筋、正宗、正士三穴可齐下为直倒马三针,疗效更强,对脊椎骨、脑部的治疗都有助益。

定位在正土穴上二寸五分。

十四經承山穴下一寸五分。

主治腿轉筋、霍亂、腰酸背痛、鼻出血。

針法與應用針深一至二寸,以針尖抵骨效力最佳。

與四花中穴配用,主治霍亂轉筋及腎虛。

【博球穴】穴位:在正士穴上二寸五分。

即正筋穴上六寸五分处。

解剖:心之分支神经、肺之副神经。

胫骨神经。

取穴:平卧,在正士穴上二寸五分处取之。

即在正筋穴上六寸五分处取之。

即十四经承山穴下一寸五分。

归经:入心、肺两经。

穴性:舒经活络。

主治:腿扭伤、霍乱、腰酸背痛、后脑头痛、项紧痛、鼻出血。

针刺法:直刺一寸—二寸,以针尖抵骨效力最佳。

用三棱针点出黑血治疗腰酸背痛立即见效。

说明:世人常误会博球穴即是承山穴,事实两穴相差一寸,虽两针因在膀胱经上,主治也大同小异,但博球在治疗某些疾病是承山所不同,请读者详加辨别。

应用:博球穴附近见青筋放血,可治疗长久腰酸背痛及肌肉痉挛。

配穴:(一)鼻出血,本穴可配正会、少商放血。

(二)后脑头痛,膝后太阳区放血,博球、正筋配腕顺、灵骨。

(三)膏盲背痛,本穴配重子、重仙、腕顺穴有效。

(四)可于膝后太阳区一带放出恶血,再取博球对痔疮有益。

穴名一重穴二重穴三重穴定位在外踝骨尖直上三寸向前橫開一寸處。

在外踝骨尖直上五寸向前一寸,即一重穴直上二寸。

在外踝骨尖直上七寸向前一寸,即二重穴直上二寸。

主治甲狀腺腫大(心臟病引起)、眼球突出、扁桃腺炎、口歪眼斜(顏面神經麻痺)、偏頭痛、痞塊、肝病、腦瘤、腦癌、腦膜炎。

喉炎、脾腫大、脾臟炎、大顆青春痘,以及各種良性、惡性腫瘤之常用董氏要穴之一。

針法與應用針深一寸至二寸。

一重、二重、三重穴同時下針形成倒馬針法,為常用來治療上述各症之針法。

臨床上可使用三稜針點刺,以放出黑血,效佳。

三重穴具破氣行血的功效,故可為各種腫瘤之配穴。

【一重穴】穴位:在外踝骨尖直上三寸向前横开一寸。

解剖:外侧腓腹皮神经、心之分支神经、肺之分支神经、脾神经。

取穴:当外桌尖直上三寸向前横开一寸处是穴。

归经:入心、肺、脾三经。

穴性:除积消瘀、破气行血。

主治:甲状腺肿大(心脏病引起)、眼球突出、扁桃腺炎、口歪眼斜(颜面神经麻痹)、偏头痛、痞块、肝病、脑瘤、脑癌、脑膜炎。

喉炎。

脾肿大、脾脏炎。

针刺法:直刺一寸—二寸。

或三棱针点刺放血。

针感:酸胀麻电感。

说明:(一)阳维起于足跟部,其脉发于足调养外踝下,又会足少阳于斜属太阳,阳明之间阳交穴,而三重穴组虽不在阳经上,而在少阳与阳明衔接处,若以全息律来说,三重穴组反应点恰巧在头部及肩前处。

(二)赖师叔在其书中言董公用三重穴治乳瘤、食道癌、舌下腺癌之初期有效。

(三)三重穴具有破气行血的功效,因此任何肿瘤,都以三重穴来配穴。

经验:(一)在本穴配水金、水通、木黄、灵骨,治纵欲过度,以致骨髓中、空、而寒痹膝不收。

(二)常灸本穴或扎针,刺血可治疗和预防中风及增加记忆。

穴名一重穴二重穴三重穴定位在外踝骨尖直上三寸向前橫開一寸處。

在外踝骨尖直上五寸向前一寸,即一重穴直上二寸。

在外踝骨尖直上七寸向前一寸,即二重穴直上二寸。

主治甲狀腺腫大(心臟病引起)、眼球突出、扁桃腺炎、口歪眼斜(顏面神經麻痺)、偏頭痛、痞塊、肝病、腦瘤、腦癌、腦膜炎。

喉炎、脾腫大、脾臟炎、大顆青春痘,以及各種良性、惡性腫瘤之常用董氏要穴之一。

針法與應用針深一寸至二寸。

一重、二重、三重穴同時下針形成倒馬針法,為常用來治療上述各症之針法。

臨床上可使用三稜針點刺,以放出黑血,效佳。

三重穴具破氣行血的功效,故可為各種腫瘤之配穴。

【二重穴】穴位:在二重穴直上二寸。

解剖:外侧腓腹皮神经、心之分支神经、肺之分支神、脾神经。

取穴:当二重穴直上二寸处是穴。

归经:心、肝、脾、肺四经。

穴性:破气行血、除积消瘀。

主治:同一重穴。

针刺法:直刺一寸—二寸。

三棱针点刺出血。

针感:酸胀麻电感。

说明:一重、二重、三重同时下针,形成直倒马针法,具有行气破血,通窍安神之功,尤其在针法上搭配,会使疗效增速。

经验;(一)妇科穴、三重穴再配天应针法治子宫肌瘤。

(二)肩中、建中、分枝上、三重治乳腺瘤。

(三)三重穴,配地宗穴、木留穴,治舌强言语困难,因三重穴对脑有强烈作用,可改善脑细胞之故。

(四)脑力不集中,记忆减退,可扎三重穴。

(五)三重穴放血可治大颈包、摄护腺肿大(需配合指大间、外间、姐妹三穴)。

穴名一重穴二重穴三重穴定位在外踝骨尖直上三寸向前橫開一寸處。

在外踝骨尖直上五寸向前一寸,即一重穴直上二寸。

在外踝骨尖直上七寸向前一寸,即二重穴直上二寸。

主治甲狀腺腫大(心臟病引起)、眼球突出、扁桃腺炎、口歪眼斜(顏面神經麻痺)、偏頭痛、痞塊、肝病、腦瘤、腦癌、腦膜炎。

喉炎、脾腫大、脾臟炎、大顆青春痘,以及各種良性、惡性腫瘤之常用董氏要穴之一。

針法與應用針深一寸至二寸。

一重、二重、三重穴同時下針形成倒馬針法,為常用來治療上述各症之針法。

臨床上可使用三稜針點刺,以放出黑血,效佳。

三重穴具破氣行血的功效,故可為各種腫瘤之配穴。

【三重穴】穴位:在二重穴直上二寸。

解剖:外侧腓腹皮神经、心之分支神经、肺之分支神、脾神经。

取穴:当二重穴直上二寸处是穴。

归经:心、肝、脾、肺四经。

穴性:破气行血、除积消瘀。

主治:同一重穴。

针刺法:直刺一寸—二寸。

三棱针点刺出血。

针感:酸胀麻电感。

说明:一重、二重、三重同时下针,形成直倒马针法,具有行气破血,通窍安神之功,尤其在针法上搭配,会使疗效增速。

经验;(一)妇科穴、三重穴再配天应针法治子宫肌瘤。

(二)肩中、建中、分枝上、三重治乳腺瘤。

(三)三重穴,配地宗穴、木留穴,治舌强言语困难,因三重穴对脑有强烈作用,可改善脑细胞之故。

(四)脑力不集中,记忆减退,可扎三重穴。

(五)三重穴放血可治大颈包、摄护腺肿大(需配合指大间、外间、姐妹三穴)。

定位在膝眼直下三寸,脛骨外簾,十四經之足三里內側一寸處。

主治哮喘、牙痛、心跳、口內生瘡,頭暈,心臟病,轉筋霍亂。

針法與應用針深二寸治哮喘,三寸治心臟病。

針深三寸配搏球穴治轉筋霍亂。

【四花上穴】穴位:在膝眼直下三寸,胫骨外帘,「十四经」之足三里穴内侧一寸处。

解剖:六腑神经、肺支神经、心支神经。

取穴:当外膝眼之下方三寸,胫骨外缘贴骨下陷中处是穴。

归经:入心、肺、胃三经。

穴性:疏心清肺、调理脾胃。

主治:哮喘、牙痛、心悸、口内生瘤、头晕、心脏病、转筋霍乱、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

针刺法:直刺二寸—三寸。

针深二寸治哮喘,针深三寸治心脏病。

针感:酸胀感。

辨别;四花上穴并非足三里,足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两筋之间(前胫骨肌与长总趾伸肌之间),而四花上穴是贴胫骨外缘,两穴相差一寸并且两者是平行两邻。

说明:四花穴具有行气活血化瘀之功,其所调乃心肺之气,能促进营气之循行。

经验:(一)女人经痛,可取妇科穴、天枢、中极、四花、门金相配有效。

(二)四花上穴配水金、水通门金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有效。

(三)鼻炎可取镇定穴,四花上穴,驷马穴相配需长期治疗一段时间。

配穴:四花上穴配博球穴治转筋霍乱,此时四花须针深三寸(见董公书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

穴名四花中穴四花副穴在四花中穴直下二寸五分。

定位四花上穴直下四寸五分,兩筋間之間。

主治哮喘、眼球病,心臟病,心臟血管硬化(心兩側痛)、心臟麻痺(心悶難過、坐臥不安)、急性胃痛、消骨頭之腫脹、腸炎、胸悶、肋膜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