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民的土地问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民的土地问题摘要:在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农民问题的认识逐渐深化。
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农民运动,也认识到土地问题是农民问题的根本所在,但是,对农民问题的重要性认识存在着表面化,有国民革命失败时才认识到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并下决心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土地问题,从而展开了土地革命。
关键词:土地革命、土地问题引言一、提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原因和主张二、土地革命的含义、背景、原因、区域、阶级路线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的路线方针政策四、土地革命的影响和作用一、提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原因和主张1、土地问题的来源:像对中国农村的大多数问题一样,解决土地问题并非是共产党独有的主张。
在中国历史中,自古代的“井田制”后,有若干朝代曾实行“均田”或类似的制度;其后也有多次农民暴动提出过土地的要求;仅近代以来,孙中山即明确提出“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的口号。
为此毛泽东评论说∶“耕者有其田”,是一切革命民主派的主张,并不单为共产党人所有。
所不同的,只有共产党人把这看得特别认真,不但口讲,而且实做。
由此看来,这一主张也不是在本世纪才由外国传入,尽管当时中共受到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很大影响;归根结底,土地问题是中国自身存在的一大问题,既现实又古老,国际因素的介入给它平添了某些色调。
2、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之一,在中国革命中有极端重要性(1)封建地主占有土地制度严重阻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经济长期落后的一个主要原因,成为中国政治走向民主化的一个严重障碍。
因此,对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彻底的革命性的变革,推毁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
(2)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将主要精力放在城市的工人运动的同时,党内已有一部分同志开始到农村去开展革命斗争,随着党领导的农民运动的兴起,党对农村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
李大钊、瞿秋白、澎湃、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发表一系列文章,进一步阐述农民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基本任务。
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革命一、土地革命战争也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十年内战”。
1927年至193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代理人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国内革命战争。
二、而土地革命土地革命,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度,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打倒地主阶级,解放农村生产力。
那么土地革命内容是什么呢::中国共产党经过实践中的不断探索和摸寻,逐步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土地政策,这些政策可以概括为: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分配土地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分配时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历史背景[请简述](1)农民阶级对土地的诉求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
在封建社会,农民在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土地兼并的农民起义中,早已表达了对土地的诉求,并产生了影响深远的土地平均主义思想。
李自成起义、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说明农民对起义军的支持源自于对土地的强烈诉求和渴望。
土地问题对国家经济发展以及政治统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所以,正确处理土地问题和农民问题是中国共产党进行土地革命的关键所在。
(2)资产阶级革命的平均地权1840年以后,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被动的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
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因此,中国的农民深受本国封建地主阶级和外来帝国主义的压迫,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也日益加深。
1911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并提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来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
但因为资产阶级的软弱并未成功。
中国人民在受到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的同时又增加了官僚资本主的压迫。
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1949年1月15日至17日,中国共产党在贵州省遵义市举行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即遵义会议。
这次会议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主要内容和意义如下。
一、主要内容1. 评议党的历史:遵义会议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和总结。
会议指出了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错误路线,特别是对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的错误理解,导致了中央红军的失败和长征的艰难。
这是遵义会议的核心议题,也是会议的重要内容之一。
2. 确定正确的军事路线:遵义会议通过对军事问题的讨论和研究,确立了正确的军事路线。
会议认识到红军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应采取游击战争的方式,以分散敌人力量、消耗敌人战斗力,并争取时间和空间发展自己。
这一决策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3. 重新确定党的领导核心:遵义会议重新确定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
会议对张闻天同志的错误路线进行了批评,并肯定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这一决策为中国共产党在后来的斗争中保持了正确的方向。
二、主要意义1. 校正错误路线:遵义会议对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错误路线进行了批评和纠正,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制定了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2. 统一了党的思想:遵义会议统一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重新明确了党的基本路线和革命目标,为党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3. 确定了党的领导核心:遵义会议重新确定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为党的领导集体的形成和健全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同志在遵义会议上的战略思想和领导能力得到了充分肯定,为其在党和国家的领导地位奠定了基础。
4. 加强了党的纪律:遵义会议对党的纪律问题进行了严肃的讨论和规范,加强了党的纪律建设,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和组织纪律性,为党的事业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5. 为长征胜利奠定了基础:遵义会议的决策确定了正确的军事路线,为红军胜利完成长征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保证。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在南方创建的最后一块苏区_闽东革命根据地概述

闽东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央苏区遭遇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和全国革命暂时处于低潮的形势下,我党在南方创建的最后一块红色苏维埃区域。
闽东革命根据地位于福建的东北部,它以福安、连江两县为中心,包括宁德、霞浦、寿宁、周宁、福鼎、柘荣、罗源、屏南和古田等县。
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其活动范围还延伸至浙江省南部的泰顺、平阳、苍南等县的部分地区。
根据地总面积达1.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近百万。
从1928年7月福建省委最初决定向闽东发展开始,到闽东红军改编新四军北上抗日,闽东革命根据地前后共经历了整整10年的艰难历程。
它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准备阶段(1928年7月至1933年3月)大革命末期,闽东爆发过反帝爱国斗争和工农革命运动,连江和古田两地还建立了党的组织。
1928年7月,中共福建省委在《农民运动决议案》中提出向闽东发展;并决定以福安为中心,开展革命斗争,创建一块红色区域。
此后,福安、连江相继建立或重建党组织,并在城镇知识分子、店员工人、民团、商团中开展了革命活动。
1931年春,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派邓子恢到福安、连江巡视工作,把闽东党的工作重心从城镇转入广阔的农村,发动了农村“三抗”(后为“五抗”,即抗租、抗债、抗粮、抗捐、抗税)斗争。
1932年5月15日,福州中心市委召开会议,正式提出了“发动和领导闽东北千百万工农士兵劳动群众起来斗争,开辟新的苏区”的战斗口号。
中心市委书记陶铸亲临闽东指导工作,帮助福安、连江建立了闽东工农游击第一支队和闽中工农游击第一支队,闽东农民运动进入了开展游击武装斗争,“创建新的苏维埃区域”的新时期。
接着,中心市委又先后派叶飞、江平、曾志、赖金彪、任铁峰等人到闽东,加强了闽东党的领导力量,成立了福安中心县委。
在此前后,寿宁、宁德、屏南、福鼎、罗源等地也先后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
闽东党组织的建立发展,农民运动和武装斗争的蓬勃兴起,“直接给闽东北的反动统治以有力的摇撼”。
至此,创建闽东革命根据地的条件已日臻成熟,“福安新苏区的创建已在民望中”。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土地政策述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土地政策述论摘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开始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探索中国革命道路。
期间,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土地政策的决议、条例、训令和法律,经过近十年的探索、修正、补充和发展,形成了党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
系统研究这一时期党关于土地政策的演进,分析其特点,总结其经验,对于深化党关于中国革命规律的认识具有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土地政策;特点;启示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而要充分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就必须解决好他们最关心的土地问题。
1927年—1937年十年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党在这一阶段制定了许多具有重要影响的土地政策,但目前学界对这一专题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政策的演变史上,未能揭示其特点,总结其经验。
全面系统的考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土地政策的历史沿革,分析总结其特点和经验启示,对于我们把握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土地政策的基本规律,积极探索新时期土地政策的新思路,促进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价值。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土地制度的演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开始独立地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探索中国革命道路。
这一时期,党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一方面积极探索并制定了一系列适合当时斗争需要的土地政策,为调动和团结革命力量,推动革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左”倾路线的干扰,党的土地政策也随之“左”倾,使党的革命事业遭受巨大挫折;随着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在党内重新占据领导地位,党的土地政策也随之得到纠偏,为中国革命的顺利推进及抗战时期土地政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一)1927—1931年党对土地政策的初步探索:从土地公有到土地私有的政策转变胡乔木在《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一文中对党在大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与大革命失败的关系进行反思时曾指出:“如果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因为没有正确地领导农民解决土地问题而失败,那么,在新的条件下的正确的领导农民的土地斗争就是复兴革命运动的希望所在。
土地革命战争的经验

土地革命战争的经验土地革命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场革命战争,它发生在1927年至1937年的中国。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为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基础。
土地革命战争的经验是指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总结出的一系列战斗经验和策略。
这些经验不仅对于当时的战争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后来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土地革命战争的经验告诉我们,农民是革命的基本力量。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绝大多数的人口都是农民。
土地革命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改革等措施,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
农民成为了革命的主力军,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土地革命战争的经验告诉我们,武装斗争是实现革命目标的重要手段。
在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主要以游击战为主,灵活机动,打击敌人的弱点,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随着战争的发展,红军逐渐转入运动战,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正面战斗。
红军不仅在战斗中展现了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而且在战术和战略上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土地革命战争的经验还告诉我们,政治工作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在战争中开展政治工作,通过宣传、教育和组织等手段,提高了战士的政治觉悟和组织纪律性。
同时,中国共产党还注重与广大群众的联系,倾听他们的意见和需求,形成了军民团结一致的局面。
土地革命战争的经验告诉我们,正确的领导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中始终保持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军事指导思想,坚定地走中国化的道路。
毛泽东等革命领袖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他们以身作则,勇于开拓创新,为革命事业树立了榜样。
土地革命战争的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在这场战争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
这些经验对于当时的战争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后来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研究土地革命战争的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三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三、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 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1、形成过程 、 ⑴萌芽阶段: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先后写了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 争》。论证了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提出了 “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⑵基本形成阶段:1930年上半年毛泽东写了《星星之 火,可以燎原》一文,标志着以农村为中心思想的正 式提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 ⑶系统化、完整化阶段:1936年12月,毛泽东发表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对中国革命道路理论 进行了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2、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 会议,即著名的八七会议。 会议的主要成就: 会议的主要成就 ①坚决纠正了以陈独秀为 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②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 总方针。 ③会议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会议的重大意义: 会议的重大意义: ①它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彻底清算了陈独 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 装起义的方针,并选出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 时政治局。 ②这次会议给正处在思想混乱 和组织涣散中的党指明出路, 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③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 战争兴起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井冈山会师: 井冈山会师:
1928年4月下旬,朱德、 陈毅率部分南昌起义保 留下来的部队抵达井冈 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 队胜利会师。 两军会师后,合编为工 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改 称工农红军第四军),毛 泽东任党代表和军委书 记,朱德任军长,陈毅 任政治部主任。
4.广州起义
广州起义是1927年12月11日发动的。 主要领导人:张太雷、叶挺、叶剑英、周文雍、聂荣 臻等。 广州起义也是中共 挽救中国革命的一 次重要尝试,是对 国民党屠杀政策的 又一次英勇反击。它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一起,成 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红军的伟大开端。
浅析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由游击战转向运动战的必然成

浅析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由游击战转向运动战的必然成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土地革命时期红军由游击战转向运动战转变的必然性Ytc5566中国工农红军在1930年进行了历史上最初的正规化建设偿试,使红军成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的军队,大大提高了战斗力,为红军反围剿作战打下了扎实基础,也为我军之后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此间,红军开始实行由游击战争向正规战争发展的军事战略转变,这是在红军作战形式不断发展的上结果,有其深刻的必然性。
一、共产国际、联共(布)催建工农红军,提出建军原则,要求中共在军事上建立起“真正的红军”在第一次国内大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辅助国民党进行革命,在军事上,共产党也处于配合的地位。
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警醒中国共产党必须要有自己的独立领导的武装力量,共产国际和联共(布)也根据形势变化,多次指示中共着手建立工农革命武装。
在1928年4月,共产国际、联共(布)向中共中央建议,“以最快的速度”建立较大的农村游击根据地,“最大限度地扩大正规的红军”,通过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从数量上和质量上加强武装力量”。
[18]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档案资料从书(第7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397)1930年7月,斯大林在同周恩来的谈话时,“建议把红军问题放在中国革命问题的第一位”。
〔15〕(档案资料从书(第10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274)这些正确的指示,有力地指导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处于低谷时,建立自己的军队,发展自己的军队,从而为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革命根据地面积迅速扩大,红军力量也发展壮大起来。
1931年1月,共产国际多次催促中国党加强对苏区和军队的领导,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军事指导原则,比如说,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保存红军有生力量、避免同敌人的优势兵力作战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七会议旧址
八七会议的历史意义
• 八七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是一个转折 点。它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 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 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由大革命失败 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三湾改编
•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独立掌握 军队和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于是组 织了全国范围的百余次武装起义。南昌起义标志 着人民军队的诞生,也标志着党对军队领导的开 始。党指挥枪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 原则的形象表述。党指挥枪的原则,是人民军队 建设的根本原则,是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 产党人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确立和逐步完善起来 的。1927年9月,秋收起义部队在三湾改编时, 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对实 现党对军队的领导,奠定了重要的组织基础,开 创了党指挥枪的历史性探索
从1930年底到1931年9月,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工农红 军粉碎了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一、二、三次反 革命“围剿”。在此期间,其他革命根据地也取得了反 “围剿”的胜利。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央 工农民主政府。同年,发生了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 义侵占中国东北,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武装抗日, 并领导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游击战争。 而蒋介石却坚持对日本侵略者采取不抵抗的卖国政 策,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口号,继续进行反人 民的内战,并于1932年6月和1933年10月,发动了对革 命根据地的第四、五次“围剿”。
第一次反“围剿”
蒋介石调集兵力实施"围剿“
红军提出诱敌深入方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红军主动退却, 国民党军一再扑空。 红军适时反攻, 打破"围剿
第二次反“围剿”
蒋介石以20万人的兵力, 采取稳打稳扎、步步为营 中共集中兵力实行运动战 红军抓住战机,首战富 田告捷,接着向东横扫 共歼国民党军3万余人 挫败了第二次“围剿”
第三次反“围剿”
蒋介石在二剿”失败后 , 调集约三十万人的兵力 发动第三次“围剿 。 中共诱敌深入 集中兵力各个歼敌, 打破敌人的“围剿”
第四次反“围剿”
这次“围剿”,敌人采取 的战略是逐次转移重点 实行各个击破 。 本次共歼敌近三个师 基本上打破了敌人 的第四次“围剿”。
第五次反“围剿”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
剿”
由于中共中央实行错误 军事战略和作战原则, 使这次反“围剿”作战 始终
处于被动,以致红军遭到 严重削弱、中央苏区大部 丧失的情况下,被迫进行
伟大的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 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 央红军主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同年 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 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离开原有 根据地开始长征。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 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同 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 利会合,结束了长征。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 一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 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
土地革命战争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the Second Chinese Revolutionary Civil War) 又称“十年内战”或“土地革命战 争”, 是指1927至1937年中国 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国内 革命战争。
战争背景
• “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在南京建 立了国民政府。 • 不久,国民政府举行“北伐”,占领北京,奉系 军阀张作霖退到关外。张学良“东北易帜”,服 从国民政府。这样,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但国民党新军阀间连年混战给人民带来极大灾难。 在国民政府统治下,四大家族凭借国家政权,迅 速聚敛巨额财富,成为中国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 代表。
红军的长征
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
陕北革命根据地 胜利会师 (甘肃会宁) (1936.10) (吴起镇)
(1935.10)
爬雪山、 过草地 飞夺 强渡 大渡河 巧渡
泸定桥
四渡
赤水 强渡
遵义会议
(1935.1) 中央革命根据地 放弃去湘西 渡过 ( 瑞金) (1934.10)
金沙江
乌江
改道贵州
湘江
遵义会议——长征长征史上的丰碑
长征会师,是各地红军从
分 散的各个根据地出发,边走、边打、 边做群众工作,为着共同的目标, 向着一个方向,像很多支流流入江 河那样汇合在一起。这样的会师, 是战略力量的聚合和集中。战略的 奥妙在于集中,集中了战略力量就 有实施战略作战的主动权。 中国的革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 时期
尾声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华北,民族危机日益严 重,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 共同抗日。 12月,党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2月9日爆发了北平(今北京) 学生爱国运动,迅速得到全国人民的响应,形成 了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1936年12月 发生了西安事变,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 共抗日的条件。1937年7月芦沟桥事变爆发后,全 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国共两党重新合作, 开始了伟大的抗日战争。
长征的意义
• 一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扼杀中 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 二 红军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克服雪 山草地的自然险阻,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最后 到达陕北不足三万人。但这是经过千锤百炼保存 下来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精华。它们构成了以 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干。 • 三 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 主张,广泛的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它结束了 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 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 的领导地位。在党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 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使红军在极端危险的境地得以保 存下来,胜利地完成长征,开创了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它 证明中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 的能力,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一九三五年一月十五日至十七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 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 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 把党的路线转变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轨道上来,因 而在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革 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一个伟大转折点。
南昌起义
•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的第一枪, 是中国共产党首次独立地领导 战争和创立军队,以武装斗争的形式反对 国民政府的开始。
各地起义
1
八七会议
• 八七会议是第一次国内革 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 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 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 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 口召开的紧急会议。 • 为了总结大革命失败 的经验教训,纠正陈独秀 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 定共产党在新时期的斗争 方针和任务
井冈山会师和新四军成立
• 井冈山会师和红四军的成立,“两支铁流汇合到了一起, 从此形成红军主力,使我党领导的武装斗争的大旗举得更 高更牢”(栗裕:《激流归大海》),它不仅是中国工农 红军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而且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 的一件大事。它不仅大大增强了井冈山的武装力量和有力 地推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而且对推动红军队伍 的建设和中国革命战争的发展,“对以后建立和扩大农村 革命根据地,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推动全国 革命事业的发展”(栗裕:《激流归大海》),都具有十 分重大的意义。井冈山会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史上 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井冈山会师的重要意义
• 井冈山会师极大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 的嚣张气焰,保存了一大批坚定的红军政 治干部和军事干部,聚集了湘赣边界武装 力量的精华,壮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 武装力量,坚定了边界党和群众建立和发 展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信心和决心,在中 国革命史上具有极其深远的伟大意义。
历次“反围剿”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