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
革命根据地与抗日根据地PPT课件

❖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包括洪湖区[石首、监利、沔阳(今仙 桃、洪湖)、江陵(今江陵县、荆州区、沙市区)、公安 、华容、南县、安乡、潜江、天门、京山、汉川、汉阳、 应城、云 梦、孝感等县全部、大部或一部]、湘鄂边区( 鹤峰、桑植、石门、慈利、五峰、长阳、恩施、宣恩、建 始、巴东、大庸、龙山等县大部或一部)、巴(东)兴( 山)(秭)归区、鄂西北区(房县、均县、竹山、谷城、 保康等县大部或一部)、荆当远区(荆门、当阳、远安、 宜昌、南漳等县部分)、松(滋)枝(江)宜(都)区、 洞庭特区(华容、南县、安乡、常德、汉寿、岳阳、湘阴 、益阳、沅江等县部 分)、鄂北区(襄枣宜区,襄阳、枣 阳、宜城、钟祥等县部分)以及黔东区。
湘鄂西根据地
5
.
❖又称“湘鄂西苏区”。在湖南、 湖北两省西部边界地区。
❖1928年初,贺龙、周逸群到湘 鄂西,领导土地革命,先后开辟了 湘鄂边和洪湖两个革命根据地。 1930年,红二军团成立,湘鄂边 和洪湖两个根据地联成一片,发展 成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不久,成 立了中共湘鄂西特委和湘鄂西联县 政府。红军和地方武装发展到三万 余人。1932年秋,由于王明“左 ”倾机会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未 能粉碎国民党军第四次“围剿”, 退出洪湖革命根据地。
10
.
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
❖ 创建时间:1929.01
❖ 地域:位于江西南部、福建西部,是土 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 。
❖ 领导人:毛泽东、朱德
❖ 所辖面积:8.4万多平方公里
❖ 部队:红四军、红五军(创立后的主要 武装力量为红一方面军)
❖ 事件:成立苏维埃政府
❖
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反围剿
11
革命根据地。
2
.
❖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 ”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完成从城市 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 夺取政权,开辟了新的道路。说明中国共产党的力 量还很弱小,敌人很强大,革命的道路还很长。也 说明中共开始走向成熟,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证明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井冈山的斗争

井冈山的斗争写作背景:井冈山,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等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
起义军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在攻打长沙遭遇严重挫折后,起义部队决定南下,向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农村区域转移。
10月,毛泽东率领经“三湾改编”后的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恢复和建立了党组织,发展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创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的斗争》一文是毛泽东1928年11月给中共中央的报告。
文章分为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失败、割据地区现势、军事问题、土地问题、政权问题、党的组织问题、革命性质问题、割据地区问题共八个方面。
主要内容、思想:这篇文章同《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论证了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并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文章明确地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阐明工农武装割据长期存在并发展的条件非常重要,因为只有正确回答这个问题,才能同那种怀疑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右倾悲观思想划清界限,又同那种认为可以无条件地在农村发动武装暴动的“左”倾盲动错误划清界限。
虽然,就全党来说,这时还没有解决以农村为工作中心的问题,但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解决这个问题奠定了基础。
观点:1、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能够清楚的感觉到,红军初始建立时的各种困难。
包括经济问题、人力资源问题、军事素养问题、反水问题、内部矛盾和分歧的问题等等。
在当时由于红军力量的扩大,使得原本就困难的经济问题更加的捉襟见肘。
毛泽东在文中说道:“红军至今没有什么正规的薪饷制,只发粮食,油盐柴菜钱和少数的零用钱。
”“湖南省委要我们注意士兵的物质生活,至少要比普通工农的生活好些。
现在则相反,除粮食外,每天每人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柴菜钱,还是难乎为继。
革命根据地

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经历了国民革命(1924~1927年)、土地革命战争(1927~1937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和全国解放战争(1945~1949年)四个历史阶段。
1927年北伐战争失败后,国内政治局势急剧逆转,中国革命进入低潮,进入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927年8月1日八一南昌起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的部队没有自己的实际控制区,只能不停地转移撤退。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经“三湾改编”后的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先后在宁冈、永新、茶陵、遂川等县恢复和建立了党组织,发展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走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在自己的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的地方,称为革命根据地,也称为红色政权。
革命根据地特指我国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
一、广东(海陆丰)根据地:(1927.5~1931.11)1927年5月1日,中共东江特委领导第一次武装起义,在海丰陆丰、紫金三县建立人民政府——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最早的地方革命政权。
8月,成立东江特区革命委员会。
1928年2月,根据地失守,党政机关与革命武装撤往附近的八乡山、大南山一带坚持斗争。
1930年5月建立红十一军,成立东江特区苏维埃政府。
领导人:彭湃(东江特区革命委员会委员长),陈魁亚(东江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
二、湘赣根据地:(1927.11~1931.11)1927年10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进入井冈山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
次年5月下旬成立湘赣边特区工农兵政府,辖宁冈、永新、莲花3县全部,茶陵、遂川、吉安等县各一部分。
是年6月,彭德怀率红五军主力返回井冈山,根据地区域扩大为以永新为中心的十几个县。
1930年3月,湘赣边特区并入新成立的赣西南特区,改称西路分区。
土地革命的兴起与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土地革命的兴起与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正当工农运动迅猛发展和北伐战争取得节节胜利的时候,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于1927年4月至7月叛变革命,大规模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轰轰烈烈的中国大革命运动很快陷于失败。
接着,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集团,在南京建立起一个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独裁专制政权。
这样,中国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之下,中国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面对革命低潮和白色恐怖的严重形势,中国共产党人没有消沉和畏惧,继续高举起民主革命的旗帜,独立领导中国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举行紧急会议,即著名的八七会议。
会议彻底纠正了大革命后期给党造成重大损失的陈独秀右倾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组成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
这次会议为挽救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为复兴陷入低潮的中国革命运动,作出了巨大贡献。
因此,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根据中共中央的部署和新确定的革命方针,党先后派出许多干部分赴各地,恢复和整顿各级组织,发动武装起义。
同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二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
10月初,起义军在南下广东途中遭到失败。
保存下来的部队,一部分转移到广东海陆丰地区同当地农民武装汇合;另一部分在朱德、陈毅率领下转入湘南。
这次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八七会议后,中共中央派毛泽东作为特派员赴湖南改组省委并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起义于9月9日发动。
在进攻长沙受挫后,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当机立断,改变原定部署,决定率部队到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山区寻求立足地。
随后在进军途中进行著名的三湾改编,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部队内部实行民主管理。
10月7日,毛泽东率部到达江西宁冈县茅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西北有几块革命根据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西北有几块革命根据地?作者:李荣珍来源:《百年潮》2013年第06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开端,中国共产党人在全国各地开始创建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的火热斗争,陆续在全国各地创建了五十多块革命根据地。
其中较大规模的有13块,地处西北的陕甘革命根据地就位列其中,这块根据地在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那么,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西北,到底都有哪些革命根据地?其历史沿革又怎样?这些是党史研究者和爱好者关注的问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西北建立的革命根据地主要有6块。
渭北革命根据地是在中共陕西省委领导下,由中共渭北地区党组织领导创建的根据地。
根据地以三原武字区、心字区为中心,包括渭河以北的三原、富平、耀县、泾阳和淳化五县的交界地区。
东西长30公里,南北宽25公里,总面积750平方公里,4万多人口。
从1928年起,渭北地区的三原、泾阳、淳化等地就有中共组织领导的活动。
1931年5月,中共武字区委成立。
1932年7月,中共三原县委组建,金理科任书记,黄子文等任委员。
10月,中共渭北特委成立,李杰夫任书记。
12月,中共三原中心县委成立,刘林生、杨声、赵伯平先后任书记;同时成立共青团三原县委,李盛弟、习仲勋、李纪善、魏光波先后任书记。
渭北革命武装的建立始于1931年7月成立的武字区赤卫队,孙铭章任队长。
1932年4月,成立武字区游击大队,孙铭章任大队长,下设三个分队。
8月,武字区游击大队改建为渭北游击队,队长马志舟,政委金天华。
9月,陕甘游击队第二大队特务队被改编为武字后区游击队。
队长陈国玺,指导员习仲勋,属渭北游击队指挥。
在政权组织方面,1931年9月武字区农民反日救国会成立,侯守愚任主任,唐玉怀任副主任,下设五个分会,各村设村会;1932年3月,改为武字区农民联合会,黄子祥任主任,辖雇农工会和妇联会。
8月,武字区革命委员会成立,黄子祥任主席,唐玉怀任副主席。
9月22日,渭北革命委员会(又称原富耀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武字区举行。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革命根据地有哪些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革命根据地有哪些?是谁创立的?在某些地区(如北岳区、太行山、山东)有了革命的武装、革命的政权、革命的群众组织、革命的政党——共产党(而且前面的三种组织都在共产党领导之下),这四种组织在一定地区能够公开的合法的存在,各自执行自己的职权(如政权执行自己的法令、纪律、各种制度),这样的地区,就叫做革命根据地。
如中央革命根据地、陕甘革命根据地等。
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位于江西南部、福建西部,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
中央革命根据地是以赣南、闽西两块根据地为基础创建的。
1927年11月至1928年3月,在中共赣西、赣南特委的领导下,赖经邦、李文林、古柏等领导赣西南地区武装起义,开创了东固、桥头等革命根据地。
1928年3月和6月,郭滴人、邓子恢、朱积垒、张鼎丞等领导闽西地区武装起义,创建了永定溪南革命根据地和地方工农武装。
赣南、闽西的这些小块红色割据区域,奠定了中央苏区的基础。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转战赣南、闽西地区,在上述根据地和地方工农武装的配合下,先后开辟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
1930年1月,江西红军四个独立团合编为红军第六军。
2月7日,中共赣西南特委、赣南特委和红四军、红五军、红六军军委共同组成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委,统一领导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赣西、赣南和湘赣边三特委合并为中共赣西南特委,刘士奇为书记。
3月,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成立,曾山任主席,闽西苏维埃政府成立,邓子恢任主席。
4月,闽西地区红军5个独立团合编为红军第十二军。
6月,活动在赣西南、闽西地区的红军第四、第六(不久改称第三军)和第十二军合编为红军第一军团。
8月,毛泽东和朱德领导的红一军团与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在浏阳永和会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治委员。
中央苏区历史文化

于都—长征出发地摘要:1934年四五月间,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闽赣省的首府建宁相继失守。
10月初,国民党军推进到中央苏区腹地,第五次反“围剿”宣告失败。
10月上中旬,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8万多人,先后从福建长汀的钟屋村,宁化西南的大王、凤凰山、隘门、曹坊一带(红九军团从长汀,红三军团第四师、少共国际师1个团、中央直属炮营和红九军团后方机关等从宁化)以及江西的瑞金、于都等地出发,踏上向西突围的征途,开始战略性的大转移。
关键词:中央苏区于都苏区振兴发展红色记忆正文:中央苏区,亦称“中央革命根据地”,是指在1929年至1934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赣南和闽西建立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13块革命根据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块。
随着近几年党史界的学者、专家对中央苏区范围的深入研究,中央苏区范围有所扩大。
截止2009年5月20日,中央党史研究室已确认全国共有34个中央苏区县:福建省达20个,江西省达13个,广东省1个。
福建省20个中央苏区县是:建宁、泰宁、宁化、清流、明溪、龙岩、长汀、连城、上杭、永定、武平、漳平、平和、将乐、沙县、邵武、诏安、武夷山、光泽县、建阳。
江西省13个中央苏区县是:瑞金、兴国、宁都、于都、石城、会昌、寻乌、信丰、安远、广昌、黎川、上犹、崇义。
广东省1个中央苏区县是:大埔。
目前,江西赣州市正在全面推进赣南苏区振兴规划,为了让世人更加了解于都在苏区时期的巨大贡献,以下是于都县党史办撰写的有关材料,以供读者阅读了解。
一:于都对中央苏区的历史贡献1、在于都诞生了赣南第一支正规的工农武装和第一块红色根据地,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基础1926年11月于都建立了第一个中共党组织——中共于都支部干事会。
这一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于都人民的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在党的领导下,于都人民的革命运动在全县城乡迅速蓬勃兴起。
1928年2、3月间,于都里仁、步前、桥头等地的农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相继举行了震惊赣南的武装暴动(史称“三乡暴动”),率先拉开了武装反抗封建压迫、剥削的序幕,成为全国各地工农武装暴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虽然都失败了,但却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和土豪劣绅的反动气焰。
永远的丰碑_——红色记忆

•
由于斗争方针的转变及便衣队的发展, 取得了一系列斗争的胜利,开始转变鄂豫皖 边区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严重局面。根 据鄂豫皖边区所面临的形势及敌我双方力量 的对比,鄂豫皖省委按照周恩来副主席的指 示召开会议,决定立即率领红25军以“中 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名义实 行战略转移,留下部分武装重建红28军坚 持鄂豫皖边区的斗争。会后,红25军29 00余人,于1934年11月16日从罗 山县何家冲出发,向西挺进,开始长征,开 创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有力配合了中央红 军的长征。
永远的丰碑 ——红色记忆
5-715宿舍 冼键敏、康玉佳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 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仅次于中央苏 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经历了创建 与统一、巩固与发展、坚持与保卫等阶段, 一直到迎来全国革命的胜利。在这块红色 的土地上,先后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 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三支主力红军。 •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位于湖北、河南、 安徽三省边界的大别山区,全盛时期包括 有20余县的地区,拥有约350万人口,红军 达4.5万余人。
•
“七·七”事变后,鄂豫皖边区的共产 党组织和红军面临着由反对国民党“清剿” 的战争到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战略 转变。边区党和红军领导人根据中共中央关 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响应国民 党当局关于停战谈判的倡议,达成了停止内 战,共同抗日的协议。根据协议,红28军 和地方武装及便衣队共1800多人,集中 改编为新四军第4支队,开赴抗日前线,从 而揭开了鄂豫皖边区军民进行抗日民族解放 斗争的新篇章。
•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蒋介石 背信弃义,调兵遣将,组织发动了对鄂豫皖边区 的三个月秘密“清剿”。红28军和地方武装进 行了英勇顽强的奋斗,采取灵活的游击战术,打 破了敌人的“清剿”。 • 在三年游击战争中,红28军转战于鄂豫皖 边区的45个县。地方武装和便衣队就地坚持斗 争,人民群众始终进行全力支援。以不足200 0人的红军,牵制敌人大量兵力,最多时达68 个团,约17万人;歼敌18个营又15个连和 大量小股敌军,粉碎了敌人的反复“清剿”,使 革命的红旗始终飘扬在大别山上。同时,有力地 支援了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配合了南方各省红 军游击队的斗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
土地革命战争前半期,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一)从大革命失败到第一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立(1927年8月至1930年夏);(二)革命根据地在红军第三次反“围剿”斗争和党内反对“立三路线”的斗争中巩固和发展(1930年夏至1931年秋)。
土地革命战争后半期,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一)从“九一八”事变到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前(1931年9月至1934年冬);(二)红军长征时期;(三)从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前。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中央革命根据地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和滇黔桂边游击区·海陆丰和东江革命根据地
·琼崖革命根据地·湘赣革命根据地
·闽东、闽南、闽中革命根据地·通海如泰革命根据地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川陕革命根据地
·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西北革命根据地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根据地
抗日根据地都是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中创建和发展起来的,并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
1937年11月下旬至1938年10月下旬,是抗日根据地的初创阶段。
1938年10月下旬至1941年3月,是抗日根据地的发展阶段。
1941年4月至1942年底,是抗日根据地的退缩和坚持阶段。
1943年1月至1945年9月,是抗日根据地的恢复和扩大阶段。
·陕甘宁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淮南抗日根据地·皖江抗日根据地·浙东抗日根据地
·晋绥抗日根据地·山东抗日根据地·苏北抗日根据地·苏中抗日根据地·苏南抗日根据地·淮北抗日根据地·广东抗日根据地
·琼崖抗日根据地
·鄂豫皖湘赣抗日根据地·河南抗日根据地
·闽浙赣抗日游击区·东北抗日游击区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革命老区
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1995年上报材料统计,全国有老区乡镇18995个,涉及1389个县(市、区、旗),其中90%以上的乡镇为老区的县(市、区、旗)有409个,50—89%的乡镇为老区的县(市、区、旗)有486个,10—49%的乡镇为老区的县(市、区、旗)有419个,9%以下的乡镇为老区的县(市、区、旗)有75个。
·北京市革命老区
·天津老区:敌后抗日模范区
·河北老区:抗日战争敌后抗战的主战场·山西老区:三大抗日根据地的起源地·内蒙古老区:"全国抗战之先声"
·辽宁老区:坚强的抗日后方基地
·吉林老区:杨靖宇战斗的地方
·黑龙江老区:东北抗联的主战场
·上海老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
·江苏老区:大江南北的中流砥柱
·浙江老区:南湖燃起星星之火
·安徽老区:华中敌后抗日的指挥中枢·福建老区:殷红的沃土
·江西老区:中国革命的摇篮·山东老区:以一个省区为主体的抗日根据地·河南省老区概况
·湖北老区:中原抗战的中流砥柱
·湖南老区: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
·广东老区:敢为天下先
·海南老区:独具特色的抗日根据地
·广西老区:在百色起义的光辉指引下
·四川老区:人才辈出的地方
·贵州老区:遵义会议光辉永存
·云南老区:红土高原在呼唤
·陕西省革命老区
·甘肃老区:与全国同行
·宁夏回族自治区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