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音乐风格浅析
德彪西创作手法和风格特征探析

德彪西创作手法和风格特征探析德彪西(Claude Debussy)是法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风格代表了早期印象主义音乐,以富有笔触感和色彩感的音乐语言为特色。
他被誉为“音乐印象派之父”,被认为是20世纪音乐史上最重要的音乐家之一。
一、德彪西创作手法:1. 和声上的运用:德彪西的作品中,虽然旋律常常简单而纯净,但是和声处理却是非常繁琐而巧妙的。
他的和声有时会让人觉得有些模糊而不清晰,但却带来了朦胧而有趣的音乐效果。
2. “色彩感”表达手法:德彪西在作曲中运用了各种色彩感,例如:强调不同乐器音色的清晰明度,模糊的和声,旋律上运用变化的音色,从而创造出独特的音乐氛围。
3. 对于形式的追求:德彪西的作品中常常不用明显的调式和和弦,他的音乐形式也常常不按传统的套路出牌,创造出了非常新颖而富有独特个性的作品。
4. 创新性的表达方式:德彪西在创作中不断地探索新的表达方式,运用民族乐器和以各种自然声音为素材进行创作,这些都是传统音乐所不具备的。
二、德彪西音乐风格特征:1. 富有笔触感:德彪西的音乐之所以能够让人感受到笔触感,是因为他的作品中始终能够深入表达出和声和旋律之间的动态关系,使得音乐变化如同在画布上展示出渐进式的颜色变化一般。
2. 以色彩感为主导的音乐:德彪西的音乐,经常以色彩、质感等视觉元素为创作主线,使人感到如有“色彩虹膜”般,将丰富的光影效果赋予与音符符号中。
3. 以前卫思想为载体:德彪西的音乐主题常常偏向于前卫思想,如他由“帕格尼尼”的旋律母题而创作的Chaconne、Exquisite corpse、Danses Sacrée et Profane及Jeux等作品,就凸显出了他在音乐上的创新力。
4. 追求自由与独立:德彪西遵循着自己的感受、经验、想法与志愿,并且意识到自己要走出板条箱,并用独特的方式去创造一些不同寻常的音乐。
德彪西的音乐让人感受到一种充满幽静、柔和且含蓄的氛围,他不仅创造了新的音乐风格,而且打破了传统音乐的形式,对于音乐创新与开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析德彪西前奏曲《帆》

第四部分 : 第四十八至第六十四小节: 从第 四十八 小节开始 , 全音阶 开始进行 , 四十J / 节开始 , 第 kJ x 中 声部连贯 , 第五十小节 , 旋律出现在高声部 , 一直到第五十七小 节 , 熟 悉 的全音阶再次出现 。 第五十八至第六十四小节是结尾的段落 , 主旋最后一次出现 , 主 题和尾声连接 , 然后 以极其柔和的音响结束 , 一切都消失于茫茫大海 中。 整首乐 曲大量地使用 了大三和弦 , 形成 了一种飘忽之感, 令人觉
二、 音乐术 语在作 品 中的诠释
在乐曲前标 注 M d6 , 为中庸的 , o r 意 6 中等速度 的。翻译 为意大 利语是 M dr o 但在这首作品 中应该理解为 “ 当的 , oe t, a 恰 不过分的。” 由于这是一 首舒缓悠远 的乐曲。 往往会 出现被弹奏得过慢这种情况。 所 以这个音 乐术语就提醒了演奏者不要过于慢地来演绎 。 在开头中出现了 : as nrtm n ge rtaesn,意为用 D n h es s i u crs t a y a ru e a 种不要死板 的节奏 。 柔和的。 以一种相对稳定却不是一成不 变的节 奏来完成 。 在第- / 节 中:e d u , - J x t s o x很柔和的意思。 r 我们在弹奏之前要稳定 情绪 , 融入于意境 中. 然后再轻柔地弹奏。 在 第七小节 中:x r s .意 为有 表情 的。翻译 为意 大利 语是 epe i sf e r s oepe i p 弹奏时要始终保持非 常弱音量。 s e i 。 xr s p 。 p sv sf 左手低音长时 间的保 留, 直至乐曲即将结束 。 要一直稳固的保持下去。 在第 二十- d 节 中:r ul, 为极柔和的 , - x t s op 意 es e 松弛 的。主要是 指乐曲的中声部。 在第二十六小节中: dz渐慢。这种渐程度不是非 常明显 , C6 e, 只 是轻轻 的舒缓了一下。 在第 四十小节 中:e e, S r z加紧的意思。需要做得很 明显 , 稍有 r 稍 些激动 的意思。 在第 四十_ / 节中: n n at -i x E i n, a m 要活跃起来。 在这里可 以明显地 做出渐快 , p e快速敏捷地。E p ̄6。 ri, ad mo 激烈地 。 在第 四十五小节中: r t u, Te r e 意为很 明显 的渐慢。 se n 在第 五十小节 中:r a e t e m eu j qa f 意为极其 Te a i t s t eu u li spser n s a n, 平静、 温和的 , 一直到乐曲结束。
浅析德彪西《夜曲》的和声与调式调性特点

浅析德彪西《夜曲》的和声与调式调性特点【摘要】德彪西的《夜曲》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的钢琴曲,其和声与调式调性特点体现了德彪西独特的音乐风格。
本文首先介绍了《夜曲》的背景和意义,然后探讨了曲中的和声特点,如和弦的运用和和声变化的处理。
接着分析了曲中的调式特点,包括调性的稳定性和变化性。
还探讨了《夜曲》的调性特点,如调性归属的变化和音高的运用。
通过分析和声与调式在《夜曲》中的结合,可以更加深入理解这首曲目的音乐结构和风格。
对曲中的旋律与声部的运用进行了探讨,展现了德彪西在创作中的巧妙运用。
总结了《夜曲》的和声与调式调性特点,并展望了这首曲目对后世音乐的影响,体现出德彪西在音乐领域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关键词】德彪西,《夜曲》,和声,调式,调性,旋律,声部,背景,意义,结合,影响。
1. 引言1.1 介绍德彪西《夜曲》的背景和意义德彪西的《夜曲》是一首具有深远影响的钢琴曲,被认为是20世纪法国音乐的杰作之一。
创作于1890年,这首曲子展现了德彪西独特的和声与调性调性风格,以及他对印象主义音乐的重要贡献。
《夜曲》以其优美的旋律和复杂的和声结构而闻名,体现了德彪西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创作技巧。
这首曲子被视为德彪西音乐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被广泛演奏和传颂。
通过对《夜曲》的研究与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德彪西的音乐创作风格,以及他在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探讨《夜曲》的和声与调性特点对于理解德彪西音乐的精髓和对音乐发展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探讨《夜曲》中的和声特点"The Nocturne in D-flat Major, Op. 27, No. 2" by Debussy is a beautiful piece that showcases his innovative use of harmony. Debussy's unique approach to harmony in this piece is evident through his use of modal mixture, whole-tone scales, and parallel chords.2.2 分析《夜曲》中的调式特点《夜曲》是德彪西的代表作之一,其调式特点在音乐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浅析德彪西《博士进阶》的音乐特点与演奏分析

浅析德彪西《博士进阶》的音乐特点与演奏分析作者:丁亮来源:《黄河之声》2017年第09期摘要:德彪西是20世纪最伟大、最重要、最富有创造性的作曲家之一。
他所开创的印象派主义音乐无论在写作风格上还是创作技巧上都完全和之前的浪漫派主义风格不同。
关键词:德彪西;音乐特点;演奏分析德彪西是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
他对钢琴音乐最大的贡献是对音乐和声的进一步扩大和对一种虚无缥缈的意境的刻画。
他所领导的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是:在曲调发展上用短小的曲调形成新的音乐动机;在节奏上喜欢用更为复杂的复节拍、节奏变化更为普遍;在和声上,功能和声不再被强调,常用平行和弦、加音和弦和很多的不协和音程,使得音乐富有戏剧性的色彩。
选择本文进行写作也是有普遍现实意义的,本曲为2016版的上海音乐学院社会钢琴考级中的十级练习曲必考曲目,上网查询得知,该作品的研究较少,缺乏以音乐内容结合演奏角度进行分析的文章,故此,本人将通过对《博士进阶》的音乐特点及演奏手法的研究,提供一个演奏的实例,为需要教授该曲目的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一、《博士进阶》的创作背景《博士进阶》是德彪西在1910年为自己的女儿克洛德而作的钢琴组曲《儿童乐园》中的一首,该套曲共6首,《博士进阶》为第一首,该曲在曲调上刻意的模仿了钢琴家克列门蒂的练习曲,用刻板的、几乎相同的分解和弦写法和大篇幅的类似音型结构的弹奏,表达了儿童无可奈何又必须要弹奏练习曲的抵触心理,而德彪西又在这首标题音乐上加上“博士”二字更是对这种毫无创造性又很无聊的练习曲的一种嘲笑。
二,《博士进阶》的音乐特点和演奏分析该曲一共是有76个小节,一共可以分成8种不同类型的特点以及变形体进行分析,而恰为巧妙的地方是每一种弹奏方法的交替也正好划分乐句的地方。
故可以将二者合在一起进行分析:第1种,第1-3、22-23、44-46小节,左手为是长的单音或者是和声,基本都是在4拍以上,右手全部都是分解和弦;第2种,第3-6、32、47-51小节,左手为一拍的单音,右手为跳奏或者是保持主旋律的分解和弦;第3种,7-10、24-30、51-54小节,左手为长音4拍及跨越式弹奏,右手全部是分解和弦演奏;第4种,11和55-73小节,不带和带保持双手交替的分解和弦演奏;第5种,13-21小节,左手的旋律跳奏和右手的3个十六分音符的演奏;第6种,31小节,双手音阶的连奏与交叉演奏;第7种,第33-44小节,左手的长音和右手的8分音符弹奏;第8种,第73-76小节,长音的演奏与跳跃的短音弹奏。
印象主义钢琴音乐的代表 —德彪西

牧 神 午 后
3支长笛 2支双簧管 2支A调单簧管 2支大管 4支F调圆号 2个古钹(音高为E、B) 2架竖琴 弦乐组
印象主义音乐
暗示多于直率的表
达 ,强调朦胧的音 乐印象 注重以音响和音色 作为表现方法,突出 音乐的色彩性 用模糊、松散的轮 廓替代了传统音乐中 的严谨结构 避免了浪漫主义时 期音乐中抽象的文学 叙述及夸张的情感宣 泄
印象主义钢琴音乐的代表 —德彪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884- 1900年:《两首阿拉伯风格 曲》《贝加莫组曲》 《为钢琴而 作组曲》 1901-1913:《版画集》 《意象集》 《 儿童园地》 《24首前奏曲》 1914-1917:《黑与白》 《六首古 代碑文》 《练习曲集》
《版画集》包含3首曲子,分 别展示了法国、西班牙、东 方几中色彩各异的画面,在 音乐流动的过程中,突出光 与色的不断变化,给人意义 不同的印象和感受 1. 《塔》2. 《格拉纳达之夜》3. 《雨中花 园》
《意象集》两集奠定了印象 主 义钢琴风格的基础 第 一集:《水中倒影》《向拉 莫致敬》《运动》第二集: 《透过树叶间的钟声》《月 落荒寺》《金鱼》 《前奏曲》包括两集各12首, 它们不仅在音乐语言上比同 体裁的作品更为新颖,而且 在素材的选择上也是空前的 丰富。 每一首前奏曲都有标题,但不 像浪漫主义的标题音乐那样 引起人们非常具体的联想, 只是提供标题性的气氛
德彪西钢琴作品《冥想曲》中的情感表达研究

引言德彪西是法国一位杰出的作曲家,他的钢琴作品以其独特的音乐语言和丰富的情感内涵而闻名。
其中,《冥想曲》作为他最著名的钢琴作品之一,具有深邃的情感表达和复杂的音乐结构。
本文将围绕《冥想曲》展开研究,探讨情感表达在其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德彪西及其钢琴作品概述(一)德彪西简介德彪西(Claude Debussy)是法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家,被公认为20世纪最重要的音乐家之一。
他生于1862年,逝世于1918年,是印象派音乐的代表人物。
德彪西的音乐风格独特,常常以模糊的和声和细腻的音色表达情感,他的作品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德彪西钢琴作品的特点和风格德彪西的钢琴作品以其独特的和声和音色处理而闻名。
他善于运用和声的模糊性和非传统的调性,创造出丰富而独特的音乐语言。
他的作品常常充满了意象化的音乐描绘,通过细腻的音色和柔和的节奏来表达情感。
德彪西的钢琴作品也经常运用琶音、颤音、和声的叠加等技巧,创造出丰富的音响效果。
(三)钢琴作品《冥想曲》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冥想曲》是德彪西创作于1890年的一首钢琴独奏曲。
这首曲子是德彪西早期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钢琴作品中情感表达最为深沉和内省的作品之一。
《冥想曲》的创作背景是德彪西对东方音乐和文化的兴趣,他受到了东方音乐的启发,创作出了这首充满神秘和宁静的曲子。
《冥想曲》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展示了德彪西独特的音乐语言和情感表达方式。
这首曲子以其模糊的和声和细腻的音色,表达了一种内心的冥想和深思。
它展示了德彪西对音乐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对后世音乐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冥想曲》也成了德彪西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后世被广泛演奏和研究。
二、情感表达在音乐中的作用与意义(一)情感表达的定义和特点情感表达是音乐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它通过音乐的声音、旋律、和声、节奏等要素来传递和表达情感。
情感表达是音乐与人类情感之间的桥梁,能够唤起听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在德彪西的钢琴作品《冥想曲》中,情感表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浅析德彪西钢琴曲《月光》

浅析德彪西钢琴曲《月光》德彪西(Claude Achille Debuss,1862~1918),法国作曲家,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
他的作品以诗、画、自然景物为题材,借助标题和丰富的色调变化引起联想,表现感觉世界中的主观印象,与印象派画家对光、色的理解一样,德彪西通过音响来表现自然界中光和色的变化。
《月光》是德彪西钢琴组曲《贝加摩组曲》中的第3首,也是流传、普及最为广泛的一首,属于由浪漫主义风格向印象主义风格过渡时期的作品,作于1890年。
组曲的曲名来源于德彪西在意大利留学期间,对北部的贝加摩地区的优美景象留下深刻印象,有感而发而创作了此部作品。
乐曲《月光》通过柔美的旋律、浓郁的调性(降D大调)、清澈的和声、流畅的织体,形象鲜明地描绘了月光下大自然美妙的景致。
一、创作特征(一)旋律在旋律创作上,德彪西放弃了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们歌唱性旋律的表现手法,转而汲取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绘画派的技巧,以朦胧的、有多重指向的旋律让听者进行音――画重构。
德彪西不采用浪漫主义音乐中常见的各种反复扩大模进等手法,也不采用气息悠长、起伏婉转的浪漫主义旋律,而是运用了一种将旋律线肢解并重组的片段性的乐句组合,其支离破碎的、片段性的乐句组织,使得乐曲的旋律线时断时续,忽隐忽现,营造了一种朦胧、瓢逸的气氛。
例如乐曲开头的3小节,右手三度音程的旋律就由短小的动机所组成,但是旋律连绵而朦胧。
(二)和声德彪西的和声是以色彩性为主的。
因为他强调瞬间的感觉与记忆。
在他的乐曲中,和声成为最重要的表现手段,打破了传统和声中以和弦连接声部进行所形成的动力展开为主的手法,通过增加和弦结构的可能性,减弱和声进行的功能性,取得了极其丰富的和声色彩。
1.四五度叠置和弦按四五度关系叠置起来的特殊音响就是四五度叠置和弦。
德彪西从古代“奥尔加侬”的四五度和声以及许多乐器的自然和音中得到启发。
同时也从李斯特、瓦格纳、格里格、鲍罗丁等人所运用的非三度和声中汲取经验摸索新的结构方法。
德彪西为钢琴而作之前奏曲音乐特征与演奏初探

德彪西为钢琴而作之前奏曲音乐特征与演奏初探德彪西 (Claude Debussy) 是法国 Impressionism 风格的先驱音乐家之一,被人们称为“现代音乐之父”,他的许多作品都具有独特的音乐特色,其中以钢琴前奏曲最为著名。
本文将从音乐特征和演奏技巧两个方面来探讨德彪西钢琴前奏曲的特点和演奏方法。
一、音乐特征1.旋律和和声:德彪西前奏曲的旋律相对比较简单,多为单音或简单的旋律片段,但往往会配上复杂而独特的和声,让人们在听的同时感受到一种抽象的美。
同时,德彪西的和声具有一种模糊的特点,既有浓重的和声又有淡柔的单音缀点,给人留下一种模糊的感觉,乐曲整体气氛有一种梦幻的状态。
2.节奏和速度:德彪西的前奏曲乐曲流动性比较强,采取大量双手交替演奏的方式,以及使用稍微复杂的特殊的节奏手段,给人一种既有动感又不失安静的感觉,使用的速度也往往比较慢,让人们静静的欣赏音乐的华丽。
3.音色和效果:德彪西的音乐使用了大量的和声唱法和掌法,让钢琴的音色更加美妙,同时在演奏过程中,将一些和声以及掌法的延音和暂停的部分完美结合,在演奏出柔和的音色的同时,留下缤纷绚烂的效果。
二、演奏初探1.手型和弹奏技巧:演奏德彪西的前奏曲,需要一个较好的手型,同时需要熟练掌握一些掌法和延音的技巧。
在弹奏前奏曲时,需要不断地更改手型,并且通过不同的掌法,达到音乐所要求的不同音色和效果。
2.轻柔和扩大声音:德彪西的前奏曲需要较为轻柔的弹奏,使得音乐的效果更加细腻。
同时,演奏者需要通过适当的手法,扩大声音,让音乐的感觉更加浓郁,达到音乐的最高境界。
3.准确把握音乐速度:在演奏德彪西的前奏曲时,演奏者需要准确把握音乐的速度,避免出现太快或者太慢的情况。
对于德彪西的前奏曲,一定要在速度上做到轻快而优美。
综上所述,德彪西的钢琴前奏曲是一种独特的音乐创作,不仅在音乐特征上有独特的魅力,且演奏方法和技巧同样也需要演奏者有一定的水平。
希望本文的分析和探讨能够对广大音乐爱好者以及钢琴演奏者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彪西音乐风格浅析
法国作曲家德彪西(Debussy 1862-1918)是印象派作曲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德彪西早年曾以作品大合唱《浪子》获巴黎音乐学院的最高荣誉——“罗马大奖”
并得以前往罗马深造。他虽然研究过浪漫主义时期的主要作曲家,但他的创作却
受到当时的文学与绘画的创作理念的影响,即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的
影响。也正是因此,德彪西的作品脱离了当时传统的音乐创作理念,他把自己的
作品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呈现给世人。
印象派画家们的主张对德彪西有启示作用。他们反对学院派的保守,主张大
胆革新,到大自然中去探索光与色的表现效果,他们的画色彩明快,笔法简练。
这一切正是德彪西在音乐上所向往和追求的。他决心闯出一条路子,用音乐去描
绘事物的瞬间变化、大自然的一个景致,力求像印象派画家画的画一样,不追求
实物清晰的轮廓,而着力在色彩、光线的明丽。这时,另一个事件对德彪西道路
也发生了很大影响,这就是1889年在巴黎举办的国际博览会。在这个博览会上,
德彪西接触到东方音乐。中国音乐、越南音乐以及印尼的爪哇音乐,引起了德彪
西兴趣。在博览会期间,他经常跑去听东方音乐的演奏。尤其是印尼的爪哇音乐
给德彪西太深刻了。爪哇人跳着宗教性舞蹈,给舞者伴奏的是一个独特的乐队,
乐队除了一种三弦的提琴外,大都是铜锣、铙钹、鼓这类打击乐器。看着这些原
始的、动作简单的舞蹈,听着这种旋律、节奏奇异的演奏,不少人忍不住笑了起
来。但是,这节奏丰富、和声微妙的爪哇音乐却引起了德彪西注意。这些东方音
乐对德彪西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德彪西印象派音乐之作是1892年创作的管弦乐《牧神午后前奏曲》。这是根
据象征派诗人玛拉美的同名诗歌创作的。德彪西以印象派艺术手法,用音乐为我
们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爱琴海边,太阳晒热的土地散发着浓郁的芳香,一群森
林女神在沐浴。牧神吹着婉转动听的笛声,他悄然走近森林女神,她们惊叫着逃
开。在中午的阳光下,牧神吹奏着迷人的牧笛。乐曲表现得细腻,乐器使用得大
胆,和声美妙地流动,节奏复杂,这一首乐曲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德彪西特色,被
认为是德彪西典型作品。
印象派音乐有什么特点呢?如前所述,这种音乐是德彪西受印象派画家的启
迪而创作出来的,它与印象派绘画有着密切的关系。把一首乐曲比作一幅画来说,
乐曲的旋律如同是画面中的线条,和声就像是画面的光线和色彩。德彪西这幅“音
画”采用了印象派绘画的技法,十分重视音画的光线、色彩和声,而不追求音画
的线条旋律的明晰轮廓,德彪西作音画的手法很像画中国写意画的手法,着意于
传神,不是追求表面的逼真。这种音乐中,动多于静,朦胧与闪烁代替了明朗。
一、调式
当我们熟悉了巴洛克和浪漫派时期的音乐后再听德彪西的音乐,会从中获得
某种强烈的新鲜感。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由于作曲家为摆脱大小调对音乐领
域的统治大量运用新的调式。虽然李斯特是最早运用以全音音阶为基础中立调
性,但德彪西将其发展并揉入了宗教音乐的调式和各民族乐派的民间音乐语言将
旧的调性体系进行扩大和改组取得了革命性的成果,他的音乐轻盈柔美富于诗意
充满着精巧的和声。
二、音色
由于钢琴特有的音色变幻能力使德彪西非常偏爱这一乐器,而在他众多的钢
琴作品中独特的音色运用几乎成为德彪西印象风格的标志。虽然钢琴音色的丰富
性无法同管弦乐队相比,但是在印象派钢琴作品中音色是被乐队化的,再加上技
术上对踏板的特殊运用就产生出极为斑斓色彩效果。如德彪西的著名钢琴曲《月
光》旋律流畅华美,让你能清楚地感觉月光照射下的水面,光影在波光中闪烁、
交织而构成的动感画面。
三、旋律
德彪西的作品中绝大多数主题缺少通常意义上给人以鲜明印象的旋律线条,
尤其在他的中晚期作品中,它们更多的是以一种织体音型甚至动机来构成主题。
他尤其避免浪漫派作曲家如肖邦、柴科夫斯基等人的悠长的歌唱性的旋律线条而
追求旋律的淡化,使主题的记忆性减弱,从而达到塑造模糊朦胧的印象风格的目
的。因此,德彪西作品中那些非旋律性因素以及富有特点的短句往往具备了一定
的主题意义。有些时候它们取代了传统主体的主导地位,俨然成为音乐主体构成
的主要因素,加之德彪西喜欢运用色彩旋律,旋律用不同色彩的和声装饰,这样
就更使得我们觉得这些作品像是由色彩斑斓的声音交织而成。在他的早期作品
《阿拉伯风》中实质性的主题就是最初几小节的音符流动,流畅且富于东方色彩,
贯穿整部作品,非常的美丽。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情绪而非
情感。他贵族气的高雅,使得其作品中生命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他只是通
过旋律线颤动或像眼前移过的影子似的管弦乐配器,来向我们讲述正发生在他剧
中角色心理的故事。同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相比,印象主义音乐是短暂而单
薄的。大多数音乐史学家认为德彪西的史学和美学价值远大于其艺术价值本身,
这似乎昭示着一种淡淡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