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音乐风格差异浅析

合集下载

中国民歌有没有不同的流派?

中国民歌有没有不同的流派?

中国民歌有没有不同的流派?一、中国民歌的概述中国民歌是中国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民间传承中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流派,展现了丰富的音乐文化。

下面将介绍中国民歌的不同流派。

二、北方民歌1. “胡琴调”胡琴曲调是中国北方民歌的特色之一,通过胡琴的独特演奏技巧,表达出北方地区独特的音乐风格。

胡琴调的旋律优美而深情,歌词多以牧歌、爱情、劳动生活等为主题。

胡琴调的演唱技巧要求高,需要具备丰富的音乐表达能力。

2. “梆子调”梆子调又称为北方梆子,是中国北方地区深受欢迎的一种民歌形式。

它采用梆子乐器伴奏,歌词以生活琐事、社会风俗等为主题,表达了平民的喜怒哀乐。

梆子调的特点是旋律高亢激昂,演唱时需要一定的音乐功底和表现力。

三、南方民歌1. “山歌”山歌是中国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民歌形式,以其朴实的旋律和真挚的情感而闻名。

它通常由山歌团队合唱,歌词多描述农村生活、自然景观等。

山歌的歌词简单直接,旋律婉转优美,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2. “潮州妇女儿童天籁合唱”潮州妇女儿童天籁合唱是中国南方地区潮州独特的民歌形式。

它以合唱的方式演唱,歌词主要描绘了潮州妇女儿童的生活场景和情感。

天籁合唱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技巧,展示了潮州地区浓郁的音乐传统。

四、西部地区民歌1. “西部牧民歌”西部牧民歌是中国西部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民歌形式,以其自然而质朴的风格而著称。

它多以牧民的生活、草原的美景为主题,歌词简洁明了,旋律悠扬动听。

西部牧民歌通过歌唱的方式,表达了草原民族群体的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2. “马头琴歌”马头琴歌是中国西部地区独特的民歌形式,以马头琴的独特声音为特色。

它常用来表达西部地区的爱国情怀、英雄事迹等,歌词富有哲理与深意。

马头琴歌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激情澎湃的演唱方式,吸引了众多音乐爱好者。

五、东部沿海地区民歌1. “渔家风”渔家风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特色民歌形式,它以海洋生活为主题,歌词通常描述渔民的艰辛劳动和对海洋的热爱。

羌族民歌演唱风格探析

羌族民歌演唱风格探析

羌族民歌演唱风格探析羌族民歌是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情和独特的民族特色。

羌族民歌演唱风格是指羌族民歌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音乐特性和艺术风格,本文将从音乐元素和表演特点两个方面来探析羌族民歌的演唱风格。

一、音乐元素1、旋律特点羌族民歌的旋律具有高亢激昂、优美流畅的特点,易于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形成较强的情感共鸣。

羌族民歌大多采用自然曲调,缺少明显的调式变化和转调现象,节奏感较弱,音高不规则,一般不使用化音和半音。

2、节奏特点羌族民歌的节奏较为简单,旋律流畅,节奏感较弱。

一般采用自由节奏模式,不使用固定的节拍,演唱者常常根据歌词的情感表达自由调整演唱速度和力度。

3、音色特点羌族民歌的音色清澈明朗,极富吸引力。

演唱者一般采用哭腔音色,有时会使用颤音、滑音等技巧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语言特点羌族民歌所使用的语言是羌族语言,其特点是音节多音,重音不固定,音量大小不一。

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需注意处理好羌族语言的发音和语调,使歌曲旋律与歌词完美结合,彰显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表演特点1、情感表达羌族文化蕴含丰富的情感表达,羌族民歌作为其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需要将内心的情感和情绪融入到演唱中,以达到更好的表演效果。

2、舞蹈动作羌族民歌往往伴随着舞蹈动作,演唱者需要熟练掌握舞蹈动作的技巧和规律,以使歌曲旋律与舞蹈动作完美结合,展现出独特的表演魅力。

羌族民歌演唱者的服饰也是表演风格的重要方面之一,一般采用传统的羌族服饰,以突显其独特的民族特色。

总之,羌族民歌演唱风格具有独特的音乐元素和表演特点,展现出浓郁的草原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民族音乐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南北民歌的差异

南北民歌的差异
西民歌: 《脚夫调》 (表现脚夫赶脚时的寂寞,惆怅,无助)
南北民歌相异特点
• 北方民歌是粗犷性的,南方民歌是小桥流水,南北民歌在 歌曲风格与演唱方法有四大相异特点 一:在语言特点上,北方民歌字多、南方民歌字少。北方咬字 棱角分明,南方咬字细巧柔和; 二:在节奏特点上,北方民歌速度快而紧凑、南方民歌速度慢 而从容。北方民歌乐句短而呼吸应快速灵活,南方民歌乐句长 而气息需深沉稳定; 三:在润腔特点上,北方民歌断处多,南方民歌以连为主; 四:在传情特点上,北方民歌字情多,南方民歌声情多。北方 民歌用声真声比假声多、南方民歌假声成份稍多一些;
南方北方
南方民歌 : 小桥流水 涓涓细流
南方歌曲是小桥流水的,小巧玲珑的,细腻动听的, 婉转缠绵的情调华美的文词精致的手法其旋律表现 南方民歌的歌词都比较含蓄,善用比、兴。其旋律 吧=多表现的婉转,细腻,抒情。旋律进行以级进 为主,结构短小精悍,歌曲前多有引子。
北方民歌:大方豪气 高亢嘹亮
• 北方民歌区主要处于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以蒙 古民歌为代表。加之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音乐 民族”之称。其民歌可分为两大类“长调”和 “短调”,“长调”民歌主要流行于东部牧区以 及阴山以北地区,特点是字少腔长,富有装饰性, 音调嘹亮悠扬,节奏自由,反映出辽阔草原的气 势与牧民的宽广情怀;“短调”民歌主要流行在 西部,南部的半农半牧区,其特点是结构短小, 节奏规整,不少叙事歌,情歌,婚礼歌都属于 “短调”;
知名的南方歌曲
• • • • • • • 湖南:浏阳河 采槟榔 湖北:龙船调 江西:十送红军 广西:山歌好比春江水 云南: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贵州:蝉之歌 江苏: 茉莉花
北方歌曲代表作品
• 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 (悠扬,舒展自由) • 山西民歌: 《刨洋芋》 (表现农民收获时的喜悦心情)

浅析山东民歌的音乐特征

浅析山东民歌的音乐特征

浅析山东民歌的音乐特征
山东民歌是指传统的山东地区民间歌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音乐特征。


音乐特征方面,山东民歌与其他地区的民歌有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调高亢
山东民歌的音乐特点之一是音调高亢,表现出地方特有的豪迈、豁达和震撼力。

在歌
曲演唱过程中,歌手会用高亢的声音表达情感,以引起听众的共鸣,增强歌曲的情感感染力。

此外,山东民歌的音乐中还常常出现高音段的起伏和变化,使整个歌曲音乐情感更加
丰富。

二、节奏鲜明
山东民歌的节奏鲜明,常常以快速的节奏为主,表现出地方特有的生动和活力。

在演
唱过程中,歌手会配合节奏,使歌曲更加动感和活泼。

此外,山东民歌的节奏变化多样,
常常有加快、减缓等情况出现,使整个音乐更加有变化和趣味性。

三、音乐结构明晰
山东民歌的音乐结构明晰,常常以句子和段落为单位,使整个歌曲结构清晰、流畅。

此外,山东民歌的旋律曲调多样,有节奏快的、节奏慢的,还有像《水调歌头》、《二泉
映月》一样的慢板情歌等,从而使整个歌曲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四、歌词生动形象
山东民歌的歌词生动形象,富有地方特色和民间色彩。

歌词常常表达人们的生活、情
感和思想,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文化内涵。

此外,山东民歌的歌词还表达了人们对自然、
历史、传统文化的感悟和热爱,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文化传承。

综上所述,山东民歌具有音调高亢、节奏鲜明、音乐结构明晰和歌词生动形象等特点。

这些音乐特点不仅彰显了山东地区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民间文化,也传承了山东地区的历史
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

中国民歌的同一音乐题材在不同地域中的差异性

中国民歌的同一音乐题材在不同地域中的差异性

中国民歌的同一音乐题材在不同地域中的差异性中国民歌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丰富多彩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然而,尽管在同一个民族、同一种音乐形式下,不同地域的民歌在音乐题材上却存在差异性。

本文将从音乐节奏、主题内容、歌词表达等方面分析,探讨中国民歌在不同地域中的差异性。

首先,中国民歌在音乐节奏上的差异性。

由于地区差异,中国不同地域的民歌在音乐的编排上存在较大差异。

例如,广东地区以琴弦为主,音响清脆,轻盈活泼,旋律优美,如《山歌对唱》等;而云南地区民歌则重视打击乐器,节奏明快,气氛热烈,如《欢乐的舞蹈》等。

同样的,西南地区民歌多使用口弦乐器演奏,而在东北地区的民歌中,则常常使用弦乐器。

其次,中国民歌在主题内容上的差异性。

由于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民歌的主题内容也因此存在不同的表达方式。

如云南地区的民歌中,多以美好的自然风景、爱情为主题,歌词表现出一种淳朴、浪漫的情感;而在江苏、浙江等地区,多以描述人情世故、女孩成长为主题,歌词表现出一种深刻、切实的人生感悟。

同时,在古老的西北各族民歌中,主题内容则多为赞扬英雄人物,弘扬民族精神和历史文化。

最后,中国民歌在歌词表达上的差异性。

由于不同地域的语言文化差异,民歌各具特色的歌词表现方式也因此产生差异。

如东北地区的民歌中,常常运用情感比喻,让人听了感到十分深情动人;而在西南地区的民歌中,则常常使用较为简练的词语,直接表达鲜明的情绪和想法。

同时,两岸三地的民歌也存在巨大的差异性,例如台湾的民歌在歌词表达上通常结合口语化的用语,直接表现出人民高涨的民族意识和生活感悟。

总之,中国民歌作为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音乐形式,它在不同地域中的音乐题材上也存在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不仅反映出各地区的地域文化差异,也弥补了中国民歌在表现形式上的局限,使其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分析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分析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分析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地域特点与中国广袤的土地、悠久的历史以及多民族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中国民歌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各个地区的歌词主题、曲式特点、演唱方式和音乐风格方面。

一、东北地区民歌东北地区位于中国东北部,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省份。

东北民歌的特点是奔放豪放、朴实自然。

歌词常以表达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欢乐为主题,歌唱方式力度大、音域宽广、以嗓音厚重浑厚为主。

代表性的东北民歌有《二马上向前冲》、《女儿情》等。

二、华北地区民歌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地,华北民歌的特点是清唱多、旋律简单优美、节奏稳定。

歌词主要以表达对农田劳动、家庭生活以及感情表达为主题,歌唱方式充满力量、语调稳定。

代表性的华北民歌有《百灵调》、《战马奔腾》等。

三、西北地区民歌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西北民歌的特点是豪放激昂、热情奔放。

歌词多以歌颂民族团结、沙漠风情、牧民生活为主题,歌唱方式通常较为高亢、音域广阔。

代表性的西北民歌有《塞上曲》、《孔雀飞舞》等。

四、西南地区民歌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地,西南民歌的特点是悲壮磅礴、丰富多样。

西南地区多山,民歌中表达了对山水的歌颂以及对自然的感慨和热爱。

歌唱方式独特,常带有喉音、颤音等特殊技巧。

代表性的西南民歌有《茉莉花》、《藏儿哥》等。

五、华南地区民歌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华南民歌的特点是悠扬动听、多样性强。

歌词主要描绘生活琐事、感情抒发以及揭示社会生活。

歌唱方式轻柔流畅,多以二人对唱或合唱形式呈现。

代表性的华南民歌有《兰花草》、《梧桐雨》等。

总结起来,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和差异主要体现在歌词主题、曲式特点、演唱方式和音乐风格方面。

每个地区的民歌都有其独特的风貌,展现了各地区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和人民生活的特点。

这些民歌丰富多彩,展示了中国多元的音乐文化。

中国民歌《茉莉花》南北地区演唱风格之比较

中国民歌《茉莉花》南北地区演唱风格之比较

南方地区: 注重旋律 的优美和 情感的细 腻表达
北方地区: 注重节奏 的强烈和 情感的豪 放表达
南方地区: 演唱风格 较为柔和、 抒情
北方地区: 演唱风格 较为粗犷、 激昂
南方地区: 注重演唱 技巧和艺 术表现力
北方地区: 注重演唱 情感和民 族特色
第三章
南北地区《茉莉 花》演唱风格的 融合与创新
现代演绎技巧的运用与发展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将传统演唱技 巧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形成独 特的演唱风格
跨界合作: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跨 界合作,如与舞蹈、戏剧等,丰富 演唱风格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创新与传承:在传承传统演唱技巧 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新的演 唱风格
技术手段的应用:运用现代科技手 段,如录音、录像、直播等,推广 和传播演唱风格
跨地域合作与交流的必要性
促进不同地区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提高音乐作品的创新性和多样性 推动音乐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增强不同地区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演唱风格的融合与创新实践
融合:将南北 地区《茉莉花》 演唱风格进行 融合,形成新
的演唱风格
创新:在融合 的基础上,进 行创新,形成 独特的演唱风

创新与融合:通过对南北地区《茉莉花》演唱风格的比较,可以促进不同地区民歌的创新和融 合,推动民歌的发展。
推广与传播:通过对南北地区《茉莉花》演唱风格的比较,可以更好地推广和传播民歌,让更 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民歌。
感谢观看
汇报人:
第二章
南北地区《茉莉 花》演唱风格差 异分析
语言差异对演唱风格的影响
南方方言:婉转细腻,注重情感表达 北方方言:豪放粗犷,注重气势和力度 南方方言:多用轻声、气声,表现柔美 北方方言:多用重音、爆破音,表现力量 南方方言:注重旋律和节奏的变化 北方方言:注重歌词和情感的表达

不同地域中国民歌的演唱风格探析

不同地域中国民歌的演唱风格探析

不同地域中国民歌的演唱风格探析不同地域中国民歌的演唱风格探析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多元文化的国家,每个地域都孕育着独特的音乐文化,而民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地域特色和情感表达。

在中国大地上,我们可以欣赏到各个地方的民歌,而这些民歌的演唱风格则各具特色。

北方的民歌以豪放奔放、雄浑激昂为特点。

在北方广袤的草原和高原地区,人们生活在草原和辽阔的天地之间,他们的生活艰苦而勇敢,这种民歌往往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拜和对辽阔土地的热爱。

比如内蒙古的《草原之夜》、《阿拉木图的天空》等歌曲,以其高亢的节奏和深情的演唱风格,展现了北方人的豪情壮志和对草原的深深眷恋。

而南方的民歌则以细腻柔情、婉转多情为特色。

南方的水乡地区,人们与水相依相伴,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常常通过民歌表达出来。

比如江南的《渔舟唱晚》、《茉莉花》等歌曲,这些歌曲往往采用轻柔的旋律,悠扬的音调,以及婉转的唱腔来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家乡的眷恋。

南方的民歌给人以宁静、温馨的感觉,带给人们一种美好的想象和回忆。

西部的民歌则以豪放、奔放、激昂、嘹亮为特点。

西部地区地势险峻、气候干燥,人们生活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他们的民歌往往充满了力量感和激情。

比如青海的《青海高原》、四川的《童年的小路》等歌曲,这些歌曲往往采用高亢的节奏、豪放的音调以及嘹亮的唱腔来表达西部人民的豪情壮志和对家乡的热爱。

东部的民歌以细腻、婉约、婉转为特点。

东部地区地势平坦,气候温和,人们生活在繁华的城市中,他们的民歌往往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比如上海的《茉莉花》、浙江的《大江东去》等歌曲,这些歌曲通常采用柔和的旋律、婉转的音调以及细腻的唱腔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故乡的眷恋。

总的来说,中国不同地域的民歌演唱风格各具特色,借助不同的音乐元素和表达方式,展现出了各自地域的独特魅力。

这些民歌不仅传承了地方文化和历史,更通过歌声传达出人们对家乡、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矿业大学民歌音乐风格差异浅析学院:机电学院
班级:机自08-1班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目录
一、地理环境 (3)
二、文化背景 (4)
三、语言习惯 (4)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方,不同的地理文化正是音乐多样的根源。

生活在不同环境的各民族人们借助音乐这一载体抒发自己对于家乡、爱情、生命、劳动等真挚的情感。

在此我从对地理背景、文化背景和语言背景等多方面因素与中国民歌音乐风格的关系做出几点浅微的分析。

民歌是我国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经过长期而广泛的口头传唱所形成和发
展起来的歌曲艺术。

民歌音乐形象鲜明生动,音乐语言简明洗练,结构形式短小精悍,表现手法丰富多样。

我国悠久的历史、辽阔的地域、众多的人口和民族,造就了我国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民歌。

而民歌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为表情达意而口头创作的一种歌曲形式,它是最大众化的音乐形式,也是大众口头创作的、并在流传中不断丰富着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民歌起源于劳动,产生在劳动人民的社会实践中,它经过广大人民群众口头传唱、广泛流传和集体加工而形成,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

民歌的特点是语言朴实洗炼、节奏自由不工整(民歌节奏的不规整,与其说是未受训练的结果,不如说是遵循了心灵的自然律动。

自然的歌唱是自发和自由的,无所谓严格的拍子。

民间的歌唱正是出于这种原始激情的力量脱口而出。

)和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深刻地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反映着时代的面貌。

民族音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狭义的说法能更精确地表现地域生态对民族音乐的影响:民族音乐指的是扎根于各民族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的,具有该民族音乐形态特征的传统音乐。

自然环境是滋养民族音乐的土壤,北方音乐的豪放粗犷,南方音乐的俊秀灵巧;高原音乐的高亢嘹亮,平原地区音乐的舒展自如等,都印证了民族音乐的地域属性。

不同地域下的地理、气候、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以及在这环境下形成下的人的思想意识等,都和民族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地理环境
一个民族的民歌风格与之相关的地理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什么样的地理环境就会产生与之相关的音乐风格。

从我国的地理背景来说,中国地域辽阔,有地形之分,气候之分,各地经济生产方式也不同,因此,在大民族、大文化中,各地区的地理气候、自然生产条件、社会变迁、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等等的不同也导致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性格气质以及审美情趣也各有差异。

这种特色和差异的程度,与交通发达的状况和对外交流的程度形成反比:交通越发达,对外交流越多,地域性特征往往越模糊,或呈混合状态;反之,交通越闭塞,与外界的往来越少,地域性特征往往越鲜明。

如由于地理、语言、生活习性养就了东北人豪爽的气质,在民歌中往往得以充分体现。

东北民歌中有些曲调是受地方戏二人转唱腔的影响,因此显得非常富有地方色彩,生动活泼。

另外与中国民歌风格相似,这种情况同样适应于不同民族。

如我们听非洲音乐,非洲音乐使用最多的乐器是打击乐器,而且非洲人最喜欢的音乐方式是摇滚乐,这个与非洲的地狱有十分重要的联系。

洲地处一个在地球的赤道这个位置。

这个位置有一个特点就是太阳最容易照射最多的地方,所以这里的人们受到太阳的紫外线也是十分多。

因为这个原因,这里是黑人的底盘,非洲有许多黑人。

在这里的气候特点就是干旱与炎热。

在这里的人们都是生活在炎热之中,他们每天面对的是空旷的沙漠地狱,这样的地域和我们陕北地域十分相似。

这是两个地方的共同点,这些地方的环境都是十分的荒凉,没有什么植物生长的地方,这样的地方会给人们一种荒凉寂寞的感觉。

山脉对于文化的传播,常常起着阻挡和分割的作用,如秦岭是我
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在它的分割下,形成了我国民歌色彩区南北区分。

而这种地理背景影响了南北方民歌的风格。

这从我国的历史背景也可看出,以《楚辞》为代表的楚文化和以《诗经》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就是由于地域不同形成南北方风格的差异。

两者相对来说,南方偏于柔美细腻,北方较为刚健豪放。

“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说明各地的方言与江河相隔、山岭相分有关。

被誉为中华民族摇篮的长江与黄河,虽然都源于青藏高原,但是各自奔流南北,造就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南北风格,也造成人们性格气质的不同,反映在民歌方面就有了南北地方色彩之分。

总而言之,不同的地方色彩,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的。

二、文化背景
一个地域的音乐风格形成除了受当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之外,同样也无法脱离当地文化背景的感染,想要探究带有明显人文景观的地域文化,从当地的音乐风格上就可以得到答案。

以我国的陕北民歌为例,陕北民歌从古到今养育滋润着陕北人民,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它以独特的苍凉豪放唱响神州大地,打动了全中国,并且协助共产党建立新中国,陕北民歌的粉丝可谓遍布全世界。

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是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

主要有信天游、小调、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千百年来,它以自己的个性潜在地影响着陕北人的生活习俗,塑造了性格鲜明的黄土高原文化。

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智慧、才能的结晶,是陕北劳动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是陕北人民生活中最早形成的音乐形式,并由此孕育出其它民间音乐体裁以及专业音乐形式。

它对中国乐坛的影响是全中国民歌中的头把交椅,是陕北最具分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无论入没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所以当前保护传承陕北民歌也是陕北文化中的重要事情,而且迫在眉睫。

另外以中国古代南北朝民歌为例,同样可以得出可靠结论,南方山青水秀,景色柔美,因此民歌便温柔缠绵,多情歌、男女对唱;而北方人则粗犷豪放,不拘小节,同时常有战争发生,因此对应在民歌上,则刚硬,描写精忠报国、投身战场,风格豪放。

三、语言习惯
语言对民歌的影响也非常之大,汉语方言众多,有“十里不同看”的说法,单就语音对音乐的制约作用来说,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之间,语音的差异越大,音乐的差异也就越大。

民歌的歌词就是人们的口头语言,从一开始就用方言演唱,形成民歌的地域性差异,也就造成不同的旋律,润腔也不同,从而形成民歌色彩区的不同差异。

从宏观上来划分,北方民间音乐的旋律音程较大,旋律多采用跳进和较大幅度的上下进行,所以多使用七声音阶。

南方民间音乐的旋律音程较小,旋律多采用级进和回旋环绕式的进行,所以多使用五声音阶。

北方民间音乐的旋律多棱角,南方民间音乐的旋律多曲折;北方民间音乐多具有叙事性特征;南方民间音乐多具有抒情性特征。

如果从歌词的内容来看,南方色彩区山歌的歌词广泛的反映了演唱者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多数山歌的歌词为即兴创作,见啥唱啥、
想啥唱啥,常与野外自然景观相联系,由景生情,而北方色彩区的山歌音乐奔放嘹亮、开阔苍凉、曲调悠长,广泛使用自由延长音与拖腔。

使山歌的抒情性得以充分发挥。

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一个浩瀚的大海,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引以自豪,流传久远的民歌,民歌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56个民族拥有古老的历史,悠远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神州大地的肥沃土壤孕育的优秀民歌、古朴、悠扬、明快、美妙、悦耳、令人感动,与其它艺术一样,民歌艺术同样博大精深,同样有着独特的韵鼓掌和强大的生命力。

总而言之,民歌风格的形成,是在长期流传中逐渐形成的。

多种因素尤其是物质生产方式,对民歌风格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另外,民歌的风格又是在相互交流、人口迁移等方面不断变异的。

民歌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总有它源远流长,传承不息的一面。

我们要在民族、民间的基础上,继承并创新民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