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德彪西钢琴前奏曲《帆》的艺术特征
浅析德彪西前奏曲《帆》

第四部分 : 第四十八至第六十四小节: 从第 四十八 小节开始 , 全音阶 开始进行 , 四十J / 节开始 , 第 kJ x 中 声部连贯 , 第五十小节 , 旋律出现在高声部 , 一直到第五十七小 节 , 熟 悉 的全音阶再次出现 。 第五十八至第六十四小节是结尾的段落 , 主旋最后一次出现 , 主 题和尾声连接 , 然后 以极其柔和的音响结束 , 一切都消失于茫茫大海 中。 整首乐 曲大量地使用 了大三和弦 , 形成 了一种飘忽之感, 令人觉
二、 音乐术 语在作 品 中的诠释
在乐曲前标 注 M d6 , 为中庸的 , o r 意 6 中等速度 的。翻译 为意大 利语是 M dr o 但在这首作品 中应该理解为 “ 当的 , oe t, a 恰 不过分的。” 由于这是一 首舒缓悠远 的乐曲。 往往会 出现被弹奏得过慢这种情况。 所 以这个音 乐术语就提醒了演奏者不要过于慢地来演绎 。 在开头中出现了 : as nrtm n ge rtaesn,意为用 D n h es s i u crs t a y a ru e a 种不要死板 的节奏 。 柔和的。 以一种相对稳定却不是一成不 变的节 奏来完成 。 在第- / 节 中:e d u , - J x t s o x很柔和的意思。 r 我们在弹奏之前要稳定 情绪 , 融入于意境 中. 然后再轻柔地弹奏。 在 第七小节 中:x r s .意 为有 表情 的。翻译 为意 大利 语是 epe i sf e r s oepe i p 弹奏时要始终保持非 常弱音量。 s e i 。 xr s p 。 p sv sf 左手低音长时 间的保 留, 直至乐曲即将结束 。 要一直稳固的保持下去。 在第 二十- d 节 中:r ul, 为极柔和的 , - x t s op 意 es e 松弛 的。主要是 指乐曲的中声部。 在第二十六小节中: dz渐慢。这种渐程度不是非 常明显 , C6 e, 只 是轻轻 的舒缓了一下。 在第 四十小节 中:e e, S r z加紧的意思。需要做得很 明显 , 稍有 r 稍 些激动 的意思。 在第 四十_ / 节中: n n at -i x E i n, a m 要活跃起来。 在这里可 以明显地 做出渐快 , p e快速敏捷地。E p ̄6。 ri, ad mo 激烈地 。 在第 四十五小节中: r t u, Te r e 意为很 明显 的渐慢。 se n 在第 五十小节 中:r a e t e m eu j qa f 意为极其 Te a i t s t eu u li spser n s a n, 平静、 温和的 , 一直到乐曲结束。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帆》的音乐语言探究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帆》的音乐语言探究作者:杨帆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8年第01期【摘要】印象主义代表作曲家德彪西所创作的钢琴作品,在创作手法和音乐风格上开拓出了新的领域。
德彪西创作于巅峰时期的钢琴《前奏曲》是他钢琴作品中的精品之作。
本文以德彪西钢琴《前奏曲》第一集第二首《帆》为例,探究作品的音乐语言特点。
【关键词】德彪西;钢琴前奏曲;《帆》;创作风格【中图分类号】J657 【文献标识码】A19世纪末叶至20世纪初法国出现了一个新的音乐流派——印象主义。
它是连接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的桥梁,受法国象征主义文学及印象主义绘画双重影响下形成的新音乐风格。
它摈弃了古典主义所热衷的哲学性思考和社会题材,也忽略了浪漫主义所追求的人性的情感宣泄表达和主观冥思苦想,崇尚大自然给大家带来的朦胧感觉和模糊印象。
以德彪西和拉威尔为代表的印象派作曲家,运用独特的创作手法营造了一种虚无缥缈、迷离恍惚的音响效果,并且通过奇妙无比、色彩缤纷的和声来表现印象主义音乐风格。
其中作为印象主义创始人的德彪西,他的创作拒绝接受前辈们对钢琴创作的各种限制和规矩,主张借用姊妹艺术中的新概念,挖掘出新的音响效果。
他不仅热衷于印象主义的创作理念,而且崇尚古典主义的音乐精神,使其凝练了印象主义的音乐风格和表现特征。
`一、德彪西生平及创作克洛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1862-1918),法国作曲家。
代表作:例如管弦乐《大海》《牧神的午后》,钢琴作品《贝加莫组曲》《为钢琴而作》《版画集》《意象集》《儿童乐园》《前奏曲》《练习曲》等。
德彪西的音乐作品与印象派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处,这种与绘画诗歌结合后表现出来的音乐,能让我们随时感受到光和色的瞬间印象、音乐语言和声音概念的变化、三维空间感、缤纷色块的组合、粗细线条的交错、明暗光线的转换。
他在音乐创作上十分重视音乐的色彩性,追求音乐本身所带有的韵味。
德彪西音乐创作题材类型涉猎广泛,尤其在钢琴作品的创作上种类以及数量都非常丰富,其中有前奏曲、练习曲、组曲、套曲等等,大部分钢琴曲都属于标题性小品的合集。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的音乐特征与演奏要点

在音乐史的长河中,法国作曲家克洛德·阿希尔·德彪西(ClaudeAchilleDebussy),这位世界音乐舞台上的巨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革新者之一。
作为2O 世纪最伟大、最重要、最富于创造精神的作曲家之一,音乐界对他的赞颂多年以来都是一如既往。
虽然他的作品数量不能为他赢得多产作曲家的称号,但他仍然与时代转换时期的其他音乐巨人们并肩而立。
德彪西主要是运用与印象主义绘画相同的美学原则进行音乐创作的。
在他的音乐创作中,强调光与色的变化,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作曲家眼睛中对世界的瞬间印象。
他的作品在描写对象和艺术意境上可说是一幅幅用音乐来表现的印象主义的图画,因此德彪西属于印象派作曲家,并且是印象派音乐中居于领袖地位的人物,更可以称他是印象派音乐的创始人。
德彪西对钢琴演奏的各种音色的运用,以及在钢琴演奏技术的发挥上都有新颖独到的创造。
他竭力避免使钢琴变成打击乐器,他本人弹奏时简直能使人忘记钢琴是一种用锤子直击琴弦的乐器,他的表演文雅、妩媚,音量经常保持“PP ”,音色显得朦胧,但舒适自然极富魅力,他的音乐为钢琴家提出了新的课题,丰富的音乐变化,多样的触键法,巧妙的踏板运用,天衣无缝的连音等。
钢琴家在演奏中长期的摸索与追求,对钢琴演奏流派的形成与钢琴艺术的发展写下了新的篇章。
一、德彪西钢琴前奏曲的音乐特征德彪西的钢琴《前奏曲》一共两集,每集12首曲子,第一集前奏曲完成于1910年,包括:(1)《特尔斐舞女》、(2)《帆》、(3)《原野上的风》、(4)《飘荡在晚风中的声音与香味》、(5)《阿拉卡普里山丘》、(6)《雪上足迹》、(7)《西风所见》、(8)《亚麻色头发的少女》、(9)《被中断的小夜曲》、(10)《沉没的教堂》、(11)《小妖精帕克之舞》、(12)《游吟歌手》。
第二集前奏曲完成于1913年,包括:(1)《雾》、(2)《枯叶》、(3)《阿汉布拉宫殿的大门》、(4)《精于舞蹈的仙女们》、(5)《石楠树》、(6)《怪癖的拉文将军》、(7)《月色满亭台》、(8)《水妖》、(9)《向匹克威克先生致敬》、(10)《骨灰匣》、(11)《交替的三度音程》、(12)《焰火》。
风之韵三部曲——从《帆》《原野上的风》《西风所见》中浅析德彪西钢琴音乐中的风格特征

风之韵三部曲——从《帆》《原野上的风》《西风所见》中浅析德彪西钢琴音乐中的风格特征
蒋律
【期刊名称】《当代音乐》
【年(卷),期】2017(000)010
【摘要】《钢琴前奏曲》集印象主义音乐之精华,为德彪西最具代表性与创造性的标题性小品的汇集.其中《帆》《原野上的风》《西风所见》这三首被誉为"风之诗篇三部曲冶.本文通过他的三首以"风冶为主要表现对象的钢琴作品,从音乐形态、文学意义探究"风冶在这三个作品中共性与个性,以窥探其创作手法与风格特征.【总页数】3页(P60-62)
【作者】蒋律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摇2002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5
【相关文献】
1.浅析钢琴音乐作品中与音强相关的联觉关系——以德彪西钢琴前奏曲《焰火》为例 [J], 和凌玉
2.中国韵在德彪西钢琴音乐演奏中的运用 [J], 谭翕予
3.浅析德彪西钢琴前奏曲《西风所见》的调性和声手法 [J], 张飞
4.求一帆风顺,做恬隐君子——浅析“一帆风顺竹”紫砂壶 [J], 丁科
5.德彪西两首前奏曲音乐动机分析——《帆》、《原野上的风》动机的比较研究[J], 王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德彪西前奏曲《帆》节奏分析

德彪西前奏曲《帆》节奏分析作者:周华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3期摘要:德彪西为摆脱传统调性音乐思维的束缚,寻求新的音乐语言,在和声、配器、旋律、结构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
在以往对德彪西的音乐技法研究中,大部分研究者把注意力集中在和声等音高要素方面,然而作为音乐语言中重要的音乐元素——节奏,通常被忽略。
印象派音乐特色风格的形成,节奏这一所有音乐元素的载体,其地位是不可忽视的。
因此本文选择了德彪西前奏曲《帆》作为研究对象,从节奏方面着手分析,试图寻找德彪西在此曲中的节奏运用的新思维。
关键词:德彪西;印象主义;节奏中图分类号:J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091-02节奏,从音乐的诞生那天起,到19世纪末浪漫主义晚期,一直作为音乐语言的一个组成要素,在这期间所充当的角色几乎无从改变,或许人们习惯于对它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对音高组织的支持阶段。
作曲家由于过于关注音乐的和声(音高理论),而抑制了对音乐其他要素的思考。
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作曲家才开始意识到要用节奏、音色的力量去摆脱过于膨胀的和声的束缚。
关于节奏理论的探索,最初是与记谱法相关的,12世纪左右的“模式节奏”及13世纪后半叶开始出现一直沿用到17世纪左右的“有量节奏”。
18世纪节奏理论开始成型,节奏的研究逐渐从模式和记谱体系的研究中分离出来,成为与直接相关的节奏的研究。
随着和声理论的逐渐完善及其分析理论的发展,对于音乐节奏反映出以音高为中心的节奏研究倾向。
到了19世纪,对于节奏的研究主要在节奏\节拍的原理方面,主要成果为霍夫曼和里曼的著作中。
与19世纪相比,20世纪的节奏理论呈现出一种多样性,并体现在多个层面。
其一是原理伴随着音高的纵向研究,其二是把节奏与其他音乐要素结合的扩展研究,再就是其他研究方法的介入,只要表现在申克理论在节奏理论的扩展与延伸。
但由于节奏自身的特殊性,到目前为止,节奏理论的发展并不像和声、结构那样已经形成体系。
德彪西《前奏曲》的创作特点研究

德彪西《前奏曲》的创作特点研究德彪西是法国20世纪初的一位杰出的作曲家和钢琴家。
他是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在音乐创作上独具特色。
德彪西的《前奏曲》是他创作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一个美丽、激情和神秘的音乐画面。
其创作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音乐形式富有变化性《前奏曲》由两个部分组成,都采用了类似于练习曲的形式。
第一部分慢板起始,以柔和间奏、灵活的旋律、复杂的和弦和韵律感受为主,仿佛城市之间的声音。
第二部分是以音阶和跳音为特色的演奏快板,表现城市的疯狂和充值的节奏。
通过这种变化的形式,德彪西成功地展现了城市的光怪陆离,快速变化的动态。
二、运用自然元素表现情感德彪西常常运用自然元素来表现情感,如野花、水、流星等等。
在《前奏曲》中,他运用了三个成分来表现情感:水、光和风。
在海市蜃楼的水位上升和下降的过程中,德彪西把旋律的渐弱渐强、合唱的节奏在上升时柔和,下降时加强。
充分展示了海市蜃楼美景又不失幻境的特点。
德彪西的自然元素用的既传神又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丰富了音乐的含义,更使作品的美感更加美妙。
三、音乐比喻和多层次的符号关系德彪西喜欢在音乐中使用比喻,他的作品也常常多层次的符号关系。
在《前奏曲》中,他用不同的旋律和和弦来描述城市生活的不同方面。
时而是鸟鸣、人声和车鸣声的混合,时而是高低曲调的风笛、提琴和道具。
他的音乐描述着某些声音或场景,并且解释它们在人类家中的语言中所描绘的情感状态。
因此,《前奏曲》不是一首简单的音乐片,而是象征着一幅城市生活的肖像画。
总之,德彪西的《前奏曲》是一首多样的音乐作品,它在表达城市生活的同时也展现了自然、情感和符号都在音乐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这样的音乐在当时当地是新颖而柔弱的一种发展方式,但它的创新性和未来的发展潜力却是毋庸置疑的。
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品味到德彪西别样的音乐美。
课题研究论文:德彪西钢琴作品的艺术特点

122423 艺术理论论文德彪西钢琴作品的艺术特点法国作曲家克劳德?德彪西是19 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最富于创造性的法国作曲家, 人们将他比喻为两个世纪浪漫派和现代派之间的桥梁。
德彪西作为印象主义的开拓者, 其创造性的音乐思维及音乐语言开启了人们对音乐的无限遐想。
他以音乐来捕捉事物的印象,用音乐激发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联想, 尤其是他的钢琴音乐, 更具有多重角度的尝试和创新。
他独特的作曲技法,在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色彩大师”。
一、德彪西与印象派德彪西的目标是把音乐从过去的习俗和传统中解放出来,他提出了音乐中光和色彩的新理论,发明了六全音阶、六和弦以及从前被认为“不协和和弦”的和弦联合在一起的新方法,并利用它们来产生精美的和声。
德彪西打破了大部分传统的规则,制定了一些旨在表现转瞬即逝的感觉和微妙,漂浮不定的情绪的新规则,尝试以音乐捕捉事物的印象或情绪,就像莫奈的绘画,我们可以看到色彩的点描和光的变化,音响和音色的变化。
有人这样描述他的音乐: “音乐先于其他一切,为了获得音乐效果,选择不对称而不是对称的,是奇数的而不是偶数,更模糊,更短暂,更无负担的永不休止。
”“印象派”音乐是德彪西首创,像其他法国作曲家的作品一样,德彪西的音乐是标题音乐而不是绝对音乐,受到当时印象派画家的启发,德彪西力图用音乐来达到“印象主义者”用绘画所达到的同样效果。
“印象派”音乐的形式、织体、表现手法、基本美学观点以及所追求的艺术目的和艺术效果都与古典和浪漫主义有着很大的分歧与差别。
古典主义音乐的创作原则与风格是严谨、规整的,浪漫主义音乐是注重情感的表现与激情的发挥,与之相比较,印象派利用作曲手法的创新,侧重于渲染出神秘朦胧、若隐若现的气氛和色调,一种含蓄的暗示多于热情直率表达的音乐风格,形成了独具特征的音乐语汇,其旋律常以短小的动机缀合而成,避免浪漫主义音乐中常见的重复,扩充发展等手段,重视调式的表现力,如运用五声音阶,中古调式及全音阶。
德彪西为钢琴而作之前奏曲音乐特征与演奏初探

德彪西为钢琴而作之前奏曲音乐特征与演奏初探德彪西 (Claude Debussy) 是法国 Impressionism 风格的先驱音乐家之一,被人们称为“现代音乐之父”,他的许多作品都具有独特的音乐特色,其中以钢琴前奏曲最为著名。
本文将从音乐特征和演奏技巧两个方面来探讨德彪西钢琴前奏曲的特点和演奏方法。
一、音乐特征1.旋律和和声:德彪西前奏曲的旋律相对比较简单,多为单音或简单的旋律片段,但往往会配上复杂而独特的和声,让人们在听的同时感受到一种抽象的美。
同时,德彪西的和声具有一种模糊的特点,既有浓重的和声又有淡柔的单音缀点,给人留下一种模糊的感觉,乐曲整体气氛有一种梦幻的状态。
2.节奏和速度:德彪西的前奏曲乐曲流动性比较强,采取大量双手交替演奏的方式,以及使用稍微复杂的特殊的节奏手段,给人一种既有动感又不失安静的感觉,使用的速度也往往比较慢,让人们静静的欣赏音乐的华丽。
3.音色和效果:德彪西的音乐使用了大量的和声唱法和掌法,让钢琴的音色更加美妙,同时在演奏过程中,将一些和声以及掌法的延音和暂停的部分完美结合,在演奏出柔和的音色的同时,留下缤纷绚烂的效果。
二、演奏初探1.手型和弹奏技巧:演奏德彪西的前奏曲,需要一个较好的手型,同时需要熟练掌握一些掌法和延音的技巧。
在弹奏前奏曲时,需要不断地更改手型,并且通过不同的掌法,达到音乐所要求的不同音色和效果。
2.轻柔和扩大声音:德彪西的前奏曲需要较为轻柔的弹奏,使得音乐的效果更加细腻。
同时,演奏者需要通过适当的手法,扩大声音,让音乐的感觉更加浓郁,达到音乐的最高境界。
3.准确把握音乐速度:在演奏德彪西的前奏曲时,演奏者需要准确把握音乐的速度,避免出现太快或者太慢的情况。
对于德彪西的前奏曲,一定要在速度上做到轻快而优美。
综上所述,德彪西的钢琴前奏曲是一种独特的音乐创作,不仅在音乐特征上有独特的魅力,且演奏方法和技巧同样也需要演奏者有一定的水平。
希望本文的分析和探讨能够对广大音乐爱好者以及钢琴演奏者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德彪西钢琴前奏曲《帆》的艺术特征作者:刑瑞
来源:《东方教育》2013年第06期
德彪西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二十世纪欧洲音乐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尽管印象主义盛行的时间不长,它很快就被更加激进和富于变化的现代音乐所替代,但是作为连接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和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的纽带,其在欧洲音乐发展史上仍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钢琴音乐是德彪西音乐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钢琴领域的贡献在于使钢琴创作技巧有了新的发展,尤其体现在和弦与和声的运用技巧以及在钢琴作品中所形成的独树一帜的风格特征。
德彪西两集《钢琴前奏曲》创作于德彪西印象主义风格的成熟期,是德彪西钢琴作品中的精华,集中体现了印象主义风格。
本文对德彪西第一集第二首钢琴前奏曲《帆》创作技法进行深入研究,以加深对其印象主义钢琴音乐创作风格的理解。
一、德彪西前奏曲简介
德彪西生活的时代正处于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高潮之间的相对稳定时期。
这一时期,创作艺术作品成为许多青年艺术家追求精神享受和实现自我艺术价值的途径。
象征主义诗人和印象主义画家帮助他们同时代的人提高了感观的敏锐力,对这些青年艺术家影响颇深,因此在艺术创作领域,艺术家突破陈旧的传统、要求创新。
在音乐领域则出现了以德彪西为代表的印象主义音乐。
此时的德彪西健康状况不佳,癌症时时摧残着他的生命,但德彪西凭借他顽强的意志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继续进行他的音乐创作,《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便是在他生病期间完成的。
他在病入膏肓时仍表示:“我下决心要忽略我的身体状况,要回到工作上,而不再受这无比霸道的疾病所奴役……如果我注定很快要消失于人世,那么我希望自己至少尝试着恪守尽责。
”
二、《帆》
第二首前奏曲是非常著名的《帆》。
它几乎成了德彪西印象主义风格的代表作。
这部作品的速度88,2/4拍,其曲式结构是五部回旋曲式,如下:图1
这首前奏曲的核心材料为全音阶材料:谱例1
全音阶一直被公认为是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的重要特征。
德彪西大量地运用全音材料进行创作,在它的很多作品中都是如此。
全音阶的主要功能在于模糊调性。
与半音阶相比较而言,虽然半音阶也有模糊调性的功能,但是半音阶本身的特性决定其本身仍然具备了调性元素。
而全音阶由于没有小二度的尖锐进行,各音之间关系相等,这就取消了音与音之间的倾
向和依附的关系,使调式中六个音级地位相同,几乎完全消除了调性感,造成音响上的飘忽不定。
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全音阶材料才如此被德彪西所青睐。
第9小节,这个主题完整地陈述一遍,在右手声部又出现了引子主题,由于这两个主题都是建立在相同的全音阶上,所以在音响上也没有产生尖锐的对峙,而是自然的融合在一起。
第15小节,段落A第二句,主题再次出现,但只是不断重复前1小节的旋律片断,而没有完整地陈述,而引子主题在右手则得到了再次完整地陈述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最后结束在高音区的D音上。
23小节音乐进入段落B,段落B仍然是建立在全音阶基础上。
整体分为三个层次:
谱例4
两个层次分别是由前面两个主题的材料构成,合并在一起就构成了段落B的主题,从这一点我们又可以看到德彪西作品中材料的精炼程度。
段落B的第二乐句与段落A的第二乐句功能相仿,具有补充的意义,旋律没有再大范围地发展。
这段最后1小节叠入了下一段落的伴奏音型,造成了结构“镶嵌” 式的效果。
段落A的再现紧缩为一乐句,完整地再现了段落A的主题,低音区仍然跟随着持续音降B。
主题陈述后是4小节的连接,这个连接采用了段落B的主题材料。
这样曲式各部分间环环相扣,互相渗透,从而打破了曲式各部分间的隔断状态,使全曲一气呵成地串连起来,这是德彪西作品结构方面的一大特点!随着悦耳的五声调式的出现,音乐进入了段落C。
这部分虽然篇幅不大,但是与前后音乐段落之间形成很大对比,表现在:
第一、音乐材料的对比,明朗的五声调式与前面模糊不定的全音阶材料形成对比;
第二、力度的对比,全曲中唯一一次出现f;
第三、音区跨度的对比,前面每个段落的音区都很稳定,例如段落 A一直保持在低音区,段落B一直保持在中音区等,而段落C却出现了从低音区到高音区的跨越;
第四、织体的对比,出现了快速琶音织体;
第五、由前面这些因素所必然导致的,音乐情绪的巨大对比,段落c 打破了前面漫不经心的感觉,情绪上突然激动起来,达到全曲的高潮。
谱例6
段落C的最后3小节仍然是连接段落,这里低声部持续音又再次出现,随后音乐进入段落A第二次再现。
段落A第二次再现前有2小节前奏,其音型是一个固定的全音阶琶音,这个音型一直反复演奏。
主题出现时被移到高音区,并且由主题第一次呈现的八度重复音变为单音,音响效果更加飘渺。
主题完整陈述了一遍,在结束时尾声叠入。
尾声可以分为三部分,出现一个新的音型,但是它两次被段落A” 的伴奏音型打断,当它第三次出现时,引子的主题又出现了,这里已经是尾声的第二部分;引子主题完整陈述后,进入尾声第三个阶段,旋律只剩下引子主题的片断,全音阶的琶音音型再次出现,最后音乐结束在 C与E构成的大三度双音上。
现在再来看全曲的持续音降B的作用。
全曲结束在E 音,而持续音降B一直贯穿全曲,降B与E之间是增四度关系。
又因为全曲是建立在全音阶基础上的,而增四度音正好是全音阶中间的音:
谱例7
因此可将它们解释为类似大小调和声中的属———主关系,从而把全曲中的持续音降B 理解为类似属持续,直到全曲结束才终于解决到主音。
这又一次显示了的德彪西在作品布局方面的缜密思考。
此曲可谓是德彪西运用全音阶人工调式的典范作品。
由于调式只包含六个音,只有两种形态,在可用的音高材料上较之任何调式体系都大大受到限制,要单以全音阶而且是其中之一种形式来完成一首作品无疑是极具挑战的。
如何在有限的音乐素材中挖掘、展现出性格各异的动机,抑或是性格迥异的动机如何能将其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是学习、分析《帆》意义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