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为钢琴而作》之“前奏曲”的和声特性(精)
论德彪西钢琴《前奏曲》中和声的弱功能性体现

38作曲理论与作品分析会在终止处选择其他和弦来替代属七和弦在古典和声终止时的地位,以扩充的阻碍终止来作为乐句的终止。
虽然如此,但在其构思中难免会掺杂有古典和声的痕迹,离调时采用的正格进行以及调内和弦仿正格进行足以证明这一观点。
为了回避属七和弦及其常规的解决方式,德彪西在《前奏曲》中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简化属七和弦到主和弦的解决,另一种是使属和弦的和弦结构复杂化。
简化属七和弦到主和弦的解决是德彪西常用的和声技法之一。
如《雪上足迹》的第9小节,低声部#F-G-#G-#C 的进行就呈现出典型的功能性特征,若将G 音视为重升F,低音#F-G-#G-#C 相当于#C 小调中和声iv-V/V-V-i 的根音进行,其中的上行四度更是具备古典和声的特性。
但由于其他声部的进行方式以及和弦结构并不符合古典和声的进行方式,仅靠低音并不能突出其功能和声的特性,这种强功能性的和声低音四五度进行在《前奏曲》中并不被强调。
如果把低音的四五度进行视为德彪西的和声语汇中功能和声的体现,那么避免导音与不协和音的解决则是其削弱功能和声的重要手法。
《德尔菲舞女》前两小节为bB 大调I-VII 7-#5V 的和声语汇,低音保留了下行与上下四度的功能和声特征。
升5音的属变和弦在整部作品中占用重要的地位,#c-bB 的下行增二度大大削弱了不协和音解决的倾向性,导音A 也没有解决到主音,采用属变和弦与非典型的解决方式明显起到削弱功能和声的作用。
德彪西的作品虽然不算是完全解放不协和音,但是对不协和音的处理已经不符合传统的功能和声要求。
除上述之外,属和弦的和弦结构复杂化也是德彪西削弱功能和声的一种重要手法,其惯用手法是将属九和弦、属十一和弦甚至更复杂的十三和弦等高叠和弦来替代属七和弦的地位。
特别是属九和弦在德彪西的作品中运用相当广泛,这种具有复合性质的和弦明显削弱了属和弦的地位。
属七和弦特殊的和弦结构以及到主和弦功能性的解决方式,都是古典和声标志性的和声语汇,德彪西和声技法的创新必然是要回避使用属七和弦以及其常规进行。
德彪西《前奏曲》的创作特点研究

德彪西《前奏曲》的创作特点研究【摘要】德彪西的《前奏曲》是其创作中的重要作品之一,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形式特点。
本文从德彪西早期的创作背景和影响因素入手,分析了《前奏曲》的音乐风格、形式特点、和声特点、节奏与节拍特点以及主题发展和变奏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要素的深入剖析,揭示了德彪西《前奏曲》独特的创作风格,并探讨了其对后世音乐的影响。
总结指出,德彪西在这首曲子中展现出的创作理念和技巧对后来的音乐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了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德彪西,《前奏曲》,创作特点,早期创作背景,音乐风格,形式特点,和声特点,节奏,节拍特点,主题发展,变奏特点,独特的创作风格,影响,总结。
1. 引言1.1 德彪西《前奏曲》的创作特点研究德彪西《前奏曲》是法国作曲家克劳德·德彪西在19世纪末创作的一组钢琴作品,共包括24首独立的乐曲。
这组作品在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视为钢琴曲的典范之一,展示了德彪西在创作上的独特风格和丰富的想象力。
本文将对德彪西《前奏曲》的创作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在早期创作背景和影响因素下展现出的音乐风格、形式特点,和声特点,节奏与节拍特点,以及主题发展和变奏特点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要素的分析,我们将揭示德彪西在这一作品中所体现的独特创作风格,并探讨其对后世音乐的影响。
通过对德彪西《前奏曲》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将更好地理解这一杰出作曲家的音乐语言和艺术追求,以及其对音乐史的重要贡献。
2. 正文2.1 早期创作背景及影响因素德彪西《前奏曲》的创作受到了很多早期背景和影响因素的影响。
德彪西受到了法国浪漫主义音乐的影响,该音乐代表了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的一个重要时期。
这种音乐风格强调情感和个性,追求音乐的实验性和创新性。
德彪西的《前奏曲》在这种浪漫主义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主义的元素,展现出了独特的音乐语言和风格。
德彪西还受到了当时法国文化的影响,特别是象征主义文学和绘画。
德彪西的钢琴前奏曲解读

德彪西的钢琴前奏曲解读
德彪西(Claude Debussy)是法国著名的作曲家,他的钢琴前奏曲是他最著名
的作品之一。
这些前奏曲共有24首,分为两卷,每卷包含12首。
德彪西的钢琴前奏曲以其独特的和声、节奏和色彩而闻名。
他受到印象派绘画
的影响,注重表达感觉、情绪和印象主义的特征。
因此,这些前奏曲常常被描
述为音乐中的画作,通过音色和和声的变化来创造出各种意象和情绪。
在解读德彪西的钢琴前奏曲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和声方面,德彪西常常使用模糊的和弦、非传统的和声进行和声处理,创造出模糊而
独特的音乐效果。
其次,节奏方面,他运用了复杂的节奏变化和不规则的节拍,使得音乐具有流动感和自由感。
此外,德彪西还注重音色的变化,通过细腻的
音色处理和技巧,创造出丰富的音乐画面。
每首前奏曲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主题。
例如,《月光》(Clair de Lune)是其中
最知名的一首,以其柔美的旋律和温暖的和声而闻名。
这首曲子描绘了夜晚的
宁静和浪漫。
另一首著名的前奏曲是《雨中曲》(La fille aux cheveux de lin),
通过轻柔的旋律和细腻的音色,描绘了雨中的宁静和忧郁。
总体而言,德彪西的钢琴前奏曲是印象主义音乐的杰作,展示了他独特的作曲
风格和对音乐色彩的追求。
这些曲子充满了情感和想象力,带给听众一种独特
的音乐体验。
无论是从和声、节奏还是音色的角度来解读,德彪西的钢琴前奏
曲都堪称经典之作。
德彪西《为钢琴而作》的作品分析与演奏诠释

《 为钢琴而作》 这部作品是 由《 前奏 曲》 《 萨拉班德舞曲》 以
中, 充分体现 了古典主义 时期 艺术 的严 谨 I 生, 编排上讲究规 及 《 托卡塔》 三首曲 目组成 。 此 时的他正在集中创作歌剧等体 则, 彰显规整性 , 同时, 在技巧和和声的使用上是 十分讲究, 极 裁 的作品, 在十年的时 间里创 作而成 。 在这部作 品中, 能够清
辑肇
" / I - 7 4
聚袋
7 5 —
量 精蓐
9 / " - 1 1 9
■ 麟挺 辩
l 铷 l 档
牮彩 拳曩
1 4 9 - 1 5 " 7
碱
埒辕
骆I - I 6 3
- 小■
1 . 1 . 2 《 萨拉班德舞 曲》 的曲式结构特点
对呈示段 的再 现。 对 比中部 , 主要分为两个乐段 , 而再现部呈
中图分类号 : J 7 2 2 . 8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1 — 5 7 3 6 ( 2 0 1 5 ) 0 3 . 0 2 2 1 . 5
德彪西具有超凡的音乐气质 , 十分具有创新精神 , 对古典 者将其视 为最高的艺术层次 , 能够与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 给 和现 代音乐都 做 出 了卓越 的贡献 。他对 音乐 的理 解与 众不 人以精神 上的享 受和 寄托 。在 他艺术 生涯 的早 中晚三 个时 同, 极具天赋 , 这使得他在音乐史上 占据不可替代 的地 位 。 在 期, 他都创作了钢琴作品 , 《 为钢琴而 这部作品花 费了他将 他的一生中 , 创作 了多种体裁的作品 , 主要有钢琴 曲、 歌剧、 管 近十年的时间, 属于其早中期的代表作。 弦乐等 , 但是 , 最 杰出的仍是他的钢琴 曲。 他对钢琴 曲情有独 钟, 一生都在不 间断地进行钢琴 曲的创作 。在他的钢琴作 品
德彪西为钢琴而作的前奏曲分析论文

德彪西为钢琴而作的前奏曲分析论文德彪西为钢琴而作的前奏曲是20世纪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钢琴作品之一。
这首曲子在德彪西的音乐创作生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他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
本文将对德彪西为钢琴而作的前奏曲进行一系列的分析,以探讨作品中的音乐特色和艺术价值。
在对德彪西前奏曲的分析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其创新和独特性。
首先,这首曲子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和声方式。
德彪西将和声与旋律融为一体,使旋律成为和声的一部分。
他用类似于即兴演奏的方式将旋律和和声组合在一起,以创造出一种极具现代音乐特色的声音效果。
其次,在音乐的节奏方面,德彪西运用了富有表现力的复杂节拍,展现出非常丰富的节奏变化。
这些技巧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音乐风格,使得作品独具特色。
除此之外,德彪西为钢琴而作的前奏曲中还体现出了强烈的后印象主义风格。
他将画面感和音乐融为一体,在作品中表现出了不同的色彩和情感。
通过丰富的音乐手法和旋律变化,德彪西将听者带入了一个超现实的音乐空间。
他巧妙地利用了和声和旋律结构,以表现出不同的情感状态,并创造出了一种模糊的理性和感性的交织感觉。
这种形式不仅对于钢琴这个独特的乐器而言,也在后来的音乐创作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除了音乐创新和艺术价值方面,德彪西为钢琴而作的前奏曲还涵盖了音乐文化和社会价值。
作品中呈现出的和声和旋律变化不仅反映了德彪西个人的音乐审美,也代表了当时法国音乐文化中的某些特征。
德彪西是当时法国音乐界中的代表新兴风格的艺术家之一,在他的音乐创作中探索了新的和声和旋律结构。
他的音乐承载了后印象主义的思想,并通过音乐的感性表达展示了当时社会中浓郁的艺术氛围。
总之,德彪西为钢琴而作的前奏曲是20世纪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钢琴作品之一。
通过对作品中音乐技巧、崭新的和声方式、强烈的后印象主义风格、以及音乐文化和社会价值的分析,可以看到德彪西的音乐创新和艺术价值。
作品中的音乐元素与艺术价值为其赋予了永恒的艺术意义,并在后续的钢琴音乐创作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德彪西钢琴套曲《为钢琴而作》之“前奏曲”的演奏技巧探究

在《为钢琴而作》的钢琴曲中,《前奏曲》是整个作品的承 载,在开头的表演中,作品主题十分优美,而阴暗色彩的a小调在 第二小节中有所展现,主要使用的是半音阶,十分动人。在前奏曲 中,采用伴奏形式将德彪西式的托卡塔风格淋漓展现,且全篇的音 阶转化十分流产,在下篇的作品中,作为一种十分完美的开头,将 作品形式完美呈现。
◎ 音乐探索
黄河之声 2018年第16期 总第517期
德彪西钢琴套曲《为钢琴而作》之“前奏曲”的演奏技巧探究
郑雨奇
(中北大学艺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摘 要:《为钢琴而作》是伟大钢琴家德彪西的著名钢琴作品,该作品主要分为“前奏曲”、“萨拉班德舞曲”、以及 “托卡塔”三部分,本文主要是对德彪西钢琴套曲《为钢琴而作》中的第一部分“前奏曲”中的演奏技巧展开研究 分析,以此为音乐的学习提供更多素材与方法借鉴。 关键词:德彪西作品;钢琴曲;“前奏曲”;演奏技巧
一、演奏中触键的方法及运用 德彪西作为一名伟大的钢琴音乐家,其多种音乐创作作品皆具 有较高的学习价值。作为印象派的开创者,音乐作品中具备了十分 高超的音乐创作经验与创作技巧。通过对音乐作品《为钢琴而作》 的深入研究与分析可知,在该作品中,具有较强的德彪西风格,采 取了反差极大的创新。音乐作为艺术家的内心宣泄,在创作过程中 需要为作品的诞生倾付诸多情感,是创作这的内心情感映照与经历 写实。 通过对《前奏曲》的整体研究可以发现,在作品的演奏中, 钢琴的触键使用十分重要,对触键的学习是基础步骤,作品情感是 整体音乐的灵魂,触键的使用技巧是赋予音乐生命触,在作品演奏 中,触键的表达是音色的情感内涵,当学会触键时就能够将音色充分 表达,为音乐的形成富于生命,从而形成了独特且伟大的音乐作品。 在《前奏曲》的演奏中,作品的整体曲风十分积极向上且本 身节奏感十分凸显,在作品的初始阶段呈现出十分优美的曲风,其 中有些许阴暗色彩气息的小调融合,使用了半音音阶的演奏,形 成了十分动人的演奏形式,给人一种渐渐向上移动的感觉。在作品 的1-5小节中,全部使用了较强的演奏力度,触键采用的方式是non legato,在此段曲目的演奏过程中,触键的技巧表达需要双手的协调 配合,在主旋律部分有高音部与低音部,低音部应该由左手掌控, 右手主要负责分解和弦部分的演奏,且还需要作为左手的辅助对低 音区的部分表达弹奏,在低音演奏时要将演奏情感充分突出,以确 保双手在弹奏过程中的整体性以及对旋律的整体表达,此时,双手 的演奏方式依旧如之前一般,但是在此段演奏中不需要使用踏板。 《前奏曲》中的6-23小节均是采用主音调弹奏,其中主要是 由高、中、低三种声部共同组合形成的,在低音部的弹奏中,触键 应该深一些,以确保在弹奏时低音琴弦能够产生极大的振动效果, 将低音持续发出,对于聆听者而言是极为悠长的音律效果。与此同 时,左手应该控制另一个声部,由于曲目在音区上的跨度加大,双 手无法将音乐弹奏充分表达,此时需要通过右踏板对弹奏加以辅 助,作为辅助功效,在演奏时应该注意到踏板的踩踏力度适中,应 该以双手弹奏为主,且每当演奏完成两个小节的曲目之后应该更换 一次延音踏板,同样对踏板的踩踏度不能过大,并且双手的触键速 度要稍快一些,在高声部的表达中,对于弹奏技巧的处理不必过
试析德彪西《为钢琴而作》之“前奏曲”的和声特性(一)

试析德彪西《为钢琴而作》之“前奏曲”的和声特性(一)内容摘要:文章对德彪西《为钢琴而作》这部乐曲的前奏曲的几个具有重要特色的和声进行分析,说明了其印象主义风格的和声特性。
关键词:德彪西《为钢琴而作》和声材料和声特性17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音乐体系经历了古典——浪漫——浪漫后期——十二音体系这四个变化阶段。
17世纪中期,以巴赫为代表的大小调传统和声占了很大部分。
到了浪漫主义时期,这种传统和声更是充分地应用于贝多芬后期、勃拉姆斯等人的作品中。
当体系被过分利用后,作曲家就期望出现一种新音响。
从巴赫发展到贝多芬,再从贝多芬以后派生出两个方面的发展。
一个是德国的,从瓦格纳到勋伯格;另一个是法国的德彪西。
勋伯格早期称为表现主义,德彪西称为浪漫主义。
这时期的音乐出现了大量的远关系转调、调性连接,它并不是沿着大小调的路子走。
古典主义、表现主义的核心是属主关系,而印象主义的和声曲式与古典主义相违背。
即使低音有纯四度存在,也绝不是属主关系,不能确立中心。
德彪西对调性作用采取回避的方法,但他的音乐还是有调性,调的中心还是存在的,似乎还是古典风格,因此产生一种新的乐风。
德彪西生于1862年,在1918年去世。
他的音乐成为连接19世纪至20世纪的桥梁之一,对20世纪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德彪西一生分为三个时期,早期是浪漫主义,成熟期是印象主义,晚期是新古典主义。
贯穿他一生的是印象主义风格。
印象主义又如何来形容呢?我们可对比古典主义来说明一下。
第一,印象主义不具有古典主义的哲理性,不具有浪漫主义的热情性、矛盾性,似乎进入一种超然的境界。
第二,用模拟代替陈述,用感觉代替情绪。
在古典主义,主要是用陈述的形式。
到浪漫主义,也是用陈述,但更具体、更热情,如出现标题音乐,甚至具体到有一定的情节,如《天方夜谭》。
第三,音乐的造型重于感情,诗意重于情节,而且直感重于理性。
这是新的音乐,迫求诗情画意的境界。
第四,尽管和声高度叠置,但音乐是非常唯美的。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的音乐特征与演奏要点

在音乐史的长河中,法国作曲家克洛德·阿希尔·德彪西(ClaudeAchilleDebussy),这位世界音乐舞台上的巨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革新者之一。
作为2O 世纪最伟大、最重要、最富于创造精神的作曲家之一,音乐界对他的赞颂多年以来都是一如既往。
虽然他的作品数量不能为他赢得多产作曲家的称号,但他仍然与时代转换时期的其他音乐巨人们并肩而立。
德彪西主要是运用与印象主义绘画相同的美学原则进行音乐创作的。
在他的音乐创作中,强调光与色的变化,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作曲家眼睛中对世界的瞬间印象。
他的作品在描写对象和艺术意境上可说是一幅幅用音乐来表现的印象主义的图画,因此德彪西属于印象派作曲家,并且是印象派音乐中居于领袖地位的人物,更可以称他是印象派音乐的创始人。
德彪西对钢琴演奏的各种音色的运用,以及在钢琴演奏技术的发挥上都有新颖独到的创造。
他竭力避免使钢琴变成打击乐器,他本人弹奏时简直能使人忘记钢琴是一种用锤子直击琴弦的乐器,他的表演文雅、妩媚,音量经常保持“PP ”,音色显得朦胧,但舒适自然极富魅力,他的音乐为钢琴家提出了新的课题,丰富的音乐变化,多样的触键法,巧妙的踏板运用,天衣无缝的连音等。
钢琴家在演奏中长期的摸索与追求,对钢琴演奏流派的形成与钢琴艺术的发展写下了新的篇章。
一、德彪西钢琴前奏曲的音乐特征德彪西的钢琴《前奏曲》一共两集,每集12首曲子,第一集前奏曲完成于1910年,包括:(1)《特尔斐舞女》、(2)《帆》、(3)《原野上的风》、(4)《飘荡在晚风中的声音与香味》、(5)《阿拉卡普里山丘》、(6)《雪上足迹》、(7)《西风所见》、(8)《亚麻色头发的少女》、(9)《被中断的小夜曲》、(10)《沉没的教堂》、(11)《小妖精帕克之舞》、(12)《游吟歌手》。
第二集前奏曲完成于1913年,包括:(1)《雾》、(2)《枯叶》、(3)《阿汉布拉宫殿的大门》、(4)《精于舞蹈的仙女们》、(5)《石楠树》、(6)《怪癖的拉文将军》、(7)《月色满亭台》、(8)《水妖》、(9)《向匹克威克先生致敬》、(10)《骨灰匣》、(11)《交替的三度音程》、(12)《焰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彪西《为钢琴而作》之“前奏曲”的和声特性
内容摘要:文章对德彪西《为钢琴而作》这部乐曲的前奏曲的几个具有重要特色的和声进行分析,说明了其印象主义风格的和声特性。
关键词:德彪西《为钢琴而作》和声材料和声特性17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音乐体系经历了古典——浪漫——浪漫后期——十二音体系这四个变化阶段。
17世纪中期,以巴赫为代表的大小调传统和声占了很大部分。
到了浪漫主义时期,这种传统和声更是充分地应用于贝多芬后期、勃拉姆斯等人的作品中。
当体系被过分利用后,作曲家就期望出现一种新音响。
从巴赫发展到贝多芬,再从贝多芬以后派生出两个方面的发展。
一个是德国的,从瓦格纳到勋伯格;另一个是法国的德彪西。
勋伯格早期称为表现主义,德彪西称为浪漫主义。
这时期的音乐出现了大量的远关系转调、调性连接,它并不是沿着大小调的路子走。
古典主义、表现主义的核心是属主关系,而印象主义的和声曲式与古典主义相违背。
即使低音有纯四度存在,也绝不是属主关系,不能确立中心。
德彪西对调性作用采取回避的方法,但他的音乐还是有调性,调的中心还是存在的,似乎还是古典风格,因此产生一种新的乐风。
德彪西生于1862年,在1918年去世。
他的音乐成为连接19世纪至20世纪的桥梁之一,对20世纪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德彪西一生分为三个时期,早期是浪漫主义,成熟期是印象主义,晚期是新古典主义。
贯穿他一生的是印象主义风格。
印象主义又如何来形容呢?我们可对比古典主义来说明一下。
第一,印象主义不具有古典主义的哲理性,不具有浪漫主义的热情性、矛盾性,似乎进入一种超然的境界。
第二,用模拟代替陈述,用感觉代替情绪。
在古典主义,主要是用陈述的形式。
到浪漫主义,也是用陈述,但更具体、更热情,如出现标题音乐,甚至具体到有一定的情节,如《天方夜谭》。
第三,音乐的造型重于感情,诗意重于情节,而且直感重于理性。
这是新的音乐,迫求诗情画意的境界。
第四,尽管和声高度叠置,但音乐是非常唯美的。
他的音乐不是动力性的,而是色彩性的。
这种美学观和意识,决定了其和声手法必定有新创造、新突破。
古典主义注重和弦的序进和归宿,印象主义则注重和弦本身的音响价值,这是色彩性和声最根本的一点。
由于注重和弦的音响价值,可以使和弦脱离调性。
和弦可以平行进行,属七和弦也可以;可有一些不解决的七和弦、九和弦。
体现出对和弦的不同看法。
第五,属和弦的独立性。
古典主义注重属和弦的解决,印象主义则淡化属和弦的功能,使之不成为大小调体系的依据。
由于破坏了这一原则,就失掉了大小调的基础。
他采取以下办法来达到此目的。
①回避法。
回避导音半音的解决倾向。
②间隔法。
在属和弦进行到主和弦中间插入意外和弦。
③意外进行。
一般从属和弦进行到Ⅵ级,听觉上是意料之外的,称为阻碍进行。
可是印象主义比此更加意外和不可想象。
④不协和和弦不解决。
通过这些方法,使大小调的基础瓦解了。
德彪西音乐的特点,可以从和声材料、和声序进、曲式结构、调观念这几方面综合来看。
首先,他的和声材料比较多样化。
和声材料包括音列和和弦。
从音列(调式)来讲,德彪西的调式应用非常广泛,更多采用五声、七声调式音阶的排列,如多利亚调式,利底亚调式。
另外,全音阶的运用,降低五度音的小调式和两个增二度的弗里吉亚调式,也是他常用的。
从和弦来讲,他也采用大、小三和弦,除此,还采用五度和弦、四度和弦、二度和弦、音阶综合和弦、复合和弦、附加音和弦,这些和弦还是有基本的三度叠置骨干。
其次,在和声序进方
面,古典主义很严格、很顽强,完全是T—S—D—T。
在德彪西的横向序进中,和声序进丰富多彩。
比如,大、小三和弦的自由进行;平行和弦的进行,可以是大、小三和弦、增三和弦;平行七和弦的进行;有时并不是为旋律配和声,而是将旋律粗线条化,形成感觉加厚的旋律;调式为多调式,如复合调式、复合和弦。
再次,曲式观念全新,不需要依据某种特定的形式,只是绘画性的、意象性的、一块块的,曲式之间可没有直接联系。
曲式是反传统的,自由表现,自由安排。
根据画面色彩来安排和声,我们可感觉到层次。
他偏重于色彩的对置,形成多段体的自由曲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