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24首钢琴前奏曲再现部份特点浅析
浅析德彪西的《12首钢琴练习曲》

浅析德彪西的《12首钢琴练习曲》作者:闵敏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12期摘要:德彪西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最伟大的作曲家,坚持以自己革新的创作理念为前提,创造了一种新的钢琴艺术,是继肖邦之后又一位挖掘钢琴内在音响的大师。
本文主要分析德彪西创作于晚期的《12首钢琴练习曲》的技术课题和创作特征,以达到更好的理解和演奏。
关键词:德彪西;12首钢琴练习曲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6-0063-02一、德彪西简介克洛德·德彪西(1862-1918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评论家,是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德彪西音乐的诞生标志着西方音乐史从浪漫主义时期迈入了印象主义时期,在西方音乐史上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德彪西对钢琴音乐的最大贡献在于对钢琴音响的发掘和在和声手法上的大胆创新。
他摆脱了大小调体系的束缚,和声不再是功能性的,打破了传统和声主要以和弦连接进行的动力展开的手法。
德彪西的音乐具有朦胧、飘逸,幽静的气氛,刻画出精致细腻的色彩效果。
正是由于这些与印象派绘画风格相似的艺术特征,德彪西的音乐被人们称作印象主义音乐。
二、德彪西钢琴作品的创作阶段德彪西的音乐创作可分三个阶段:1884-1900年是早期阶段。
这个时期的主要作品有《两首阿拉伯风格曲》、《贝加莫组曲》、和《为钢琴而作组曲》。
这个时期的德彪西继承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虽然在和声运用上已经在探索新路,但还未形成真正的印象主义风格。
1901-1914年是中期印象主义风格成熟阶段。
这个时期的主要作品有《版画集》、钢琴套曲《意象集》第一集和第二集、钢琴组曲《儿童园地》、《24首钢琴前奏曲》,这个时期是他印象主义风格最成熟的时期,也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
1914-1917年是晚期阶段。
德彪西这个时期的钢琴作品不多,除了为两架钢琴而作的《黑与白》、《六首古代碑文》以外,主要的作品就是《12首钢琴练习曲》。
论德彪西钢琴《前奏曲》中和声的弱功能性体现

38作曲理论与作品分析会在终止处选择其他和弦来替代属七和弦在古典和声终止时的地位,以扩充的阻碍终止来作为乐句的终止。
虽然如此,但在其构思中难免会掺杂有古典和声的痕迹,离调时采用的正格进行以及调内和弦仿正格进行足以证明这一观点。
为了回避属七和弦及其常规的解决方式,德彪西在《前奏曲》中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简化属七和弦到主和弦的解决,另一种是使属和弦的和弦结构复杂化。
简化属七和弦到主和弦的解决是德彪西常用的和声技法之一。
如《雪上足迹》的第9小节,低声部#F-G-#G-#C 的进行就呈现出典型的功能性特征,若将G 音视为重升F,低音#F-G-#G-#C 相当于#C 小调中和声iv-V/V-V-i 的根音进行,其中的上行四度更是具备古典和声的特性。
但由于其他声部的进行方式以及和弦结构并不符合古典和声的进行方式,仅靠低音并不能突出其功能和声的特性,这种强功能性的和声低音四五度进行在《前奏曲》中并不被强调。
如果把低音的四五度进行视为德彪西的和声语汇中功能和声的体现,那么避免导音与不协和音的解决则是其削弱功能和声的重要手法。
《德尔菲舞女》前两小节为bB 大调I-VII 7-#5V 的和声语汇,低音保留了下行与上下四度的功能和声特征。
升5音的属变和弦在整部作品中占用重要的地位,#c-bB 的下行增二度大大削弱了不协和音解决的倾向性,导音A 也没有解决到主音,采用属变和弦与非典型的解决方式明显起到削弱功能和声的作用。
德彪西的作品虽然不算是完全解放不协和音,但是对不协和音的处理已经不符合传统的功能和声要求。
除上述之外,属和弦的和弦结构复杂化也是德彪西削弱功能和声的一种重要手法,其惯用手法是将属九和弦、属十一和弦甚至更复杂的十三和弦等高叠和弦来替代属七和弦的地位。
特别是属九和弦在德彪西的作品中运用相当广泛,这种具有复合性质的和弦明显削弱了属和弦的地位。
属七和弦特殊的和弦结构以及到主和弦功能性的解决方式,都是古典和声标志性的和声语汇,德彪西和声技法的创新必然是要回避使用属七和弦以及其常规进行。
探究德彪西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音乐语言特征

探究德彪西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音乐语言特征摘要《牧神午后》前奏曲是德彪西打破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的音乐风格与写作手法的一部经典管弦乐作品,也是标志着他印象派风格成熟的第一部作品。
他在和声方面的创新、配器上的独特色彩以及在音乐发展中的“弱动力”手法与他同时期的其他作曲家相比都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同,是这种打破常规,让有他自己独特的风格与色彩,在对作品的学习、梳理、分析后,本文将从以上三方面进一步探究本首作品。
关键词:德彪西;牧神午后;和声;配器;音乐发展一、德彪西与《牧神午后》前奏曲简介(一)德彪西德彪西身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他为20世纪的音乐带来了新的活力。
他的音乐主要表达的是非现实的情境,如:大自然风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诗歌绘画中描述的场景等等,音乐强调瞬间的主观印象和感受。
在创作手法方面德彪西更注重音乐的色彩性,他擅长运用色彩丰富的和声、多变的织体、色彩性的配器等音乐创作手法来描绘出他想象中的场景。
(二)《牧神午后》前奏曲简介1.创作背景德彪西在八十年代后半叶与法国当时印象主义画派画家和以马拉美为首的象征主义诗人的接触,受到他们的影响,把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融入自己的音乐作品中。
《牧神午后》前奏曲是德彪西的经典管弦乐作品,作于1892-1894年,取材于斯蒂芬·马拉美的同名诗作《牧神午后》。
这部作品描绘了在午后,半神半兽的牧神躺在树荫下休息。
他似睡非睡,胡思乱想,感到自己模模糊糊地进入了仙境。
作品通过朦胧的和声、细腻的配器与模糊不清的曲式结构生动描绘出牧神在午后的慵懒、仙女们动人的舞姿以及神话故事中烟波浩渺的仙境。
1.作品结构全曲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6小节),第二部分(37-78小节),再现部(79-110小节)。
乐曲的第一部分开头由中音区的长笛引出牧神主题,描绘出午后牧神慵懒的模样,整体音乐流畅平缓。
第二部分一开始由双簧管演奏第二主题,同时音符密度变大,使音乐表现更加跌宕起伏,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
德彪西钢琴作品《焰火》的分析和演奏技巧探析

德彪西钢琴作品《焰火》的分析和演奏技巧探析简介:《焰火》是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钢琴曲集之一,由五首小品组成,包括《前奏曲》、《单簧管小夜曲》、《舞曲》、《野花》和《终曲》。
这部曲集被认为是德彪西钢琴作品中最为经典的一部,其中每一首小品都有其独特的音乐语言和风格。
分析:《前奏曲》《前奏曲》是《焰火》中的开篇,以柔美的旋律开场。
整首曲子呈现出一种浪漫、优美的氛围,有着明显的印象主义色彩。
旋律多以慢板为主,变幻多端,强调优美的旋律和浪漫复古的情调。
《单簧管小夜曲》《单簧管小夜曲》呈现出一种轻盈、迷离的氛围。
整首曲子采用了多种技巧和效果,如轻柔的上滑音、细腻的移动音、冷静的三度和弦等,使得整个曲子的音乐表达更加丰富多彩。
《舞曲》《舞曲》是《焰火》中最为欢快的一首曲子,整首曲子的速度较快、节奏明快。
音乐内容主要以旋律为主,旋律优美、悦耳,给人一种轻盈的感觉,十分符合舞蹈的特点。
同时,整个曲子的编排层次分明,曲风明快,旋律容易记忆,是一首非常受欢迎的舞曲。
《野花》《野花》是一首非常抒情的曲子,整首曲子的情感表达比较凝重,旋律中处处透露着深厚的感情。
通过采用丰富多彩的和声和音色变化手法,营造出一种深沉、浑厚的氛围。
整首曲子完美表达了野花的幽香和深情。
《终曲》《终曲》是《焰火》中的收尾之作,整首曲子的内涵比较深刻,强调了音乐的智慧和深度。
音乐表达的情感比较抑郁,而细节方面的处理也十分到位,以柔美的旋律和深切的内涵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
演奏技巧:1. 手型:在演奏《焰火》时,要注意调整手型,根据作品的不同特点确定好手型。
对于有些难度较大的音乐片段,可以采用分解和弹指法,分段练习,渐进式地提高。
2. 节奏:对于速度快、节奏明快的《舞曲》,要注意加强节奏感,注意每个音符的力度控制。
可以适当减慢速度,先逐渐练习每个音符的力度和节奏,再逐渐提高速度。
3. 和声:《野花》中是音乐的和声比较丰富,演奏时要注意控制每个声部的力度,让每个声部都有明显的表现力。
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月光》探析

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月光》探析
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月光》是他以夜晚和月亮为主题的一系列作品之一,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本文将从曲名、音乐形式和音乐效果三个方面对这首曲子进行探析。
从曲名上看,《月光》这个名字给人以浪漫、神秘的感觉。
月光普遍被视为一种柔和而浪漫的光线,而且有着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
德彪西通过这个曲名,将这种古老而神秘的光线与音乐结合在一起,使得听众在欣赏这首曲子时能够感受到一种宁静和安逸的氛围。
从音乐形式上看,《月光》采用了自由的、流动的形式,没有明确的乐章结构。
曲子由柔和的连绵音符开始,以及轻飘的和弦伴奏,给人一种沉浸在月光之中的感觉。
接着,音乐逐渐递增,变得充满激情和动感,展示了月光的亮度和优雅。
曲子回到柔和的音符和和弦中,以平静的方式结束。
从音乐效果上看,《月光》通过德彪西的独特技巧和音乐语言,创造了独特的音乐效果。
他运用了大量的连奏和琶音技巧,使得音符之间的过渡更加流畅,产生了一种行云流水的感觉。
他运用了复杂的和弦进行和富有想象力的旋律,给人一种在幻想世界中徜徉的感觉。
他通过细腻的音乐表达和动态的变化,将月光的光线在音乐中进行了再现,使得听众能够感受到月光般柔和而温暖的情感。
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月光》以其浪漫的曲名、流动的音乐形式和独特的音乐效果,给人一种宁静、神秘和充满想象力的感觉。
这首曲子展示了作曲家对月光的情感和想象力,也成为了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无论是在音乐会上还是私下欣赏,这首曲子都能够给人们带来一种难以忘怀的体验。
浅析德彪西《夜曲》的和声与调式调性特点

浅析德彪西《夜曲》的和声与调式调性特点【摘要】德彪西的《夜曲》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的钢琴曲,其和声与调式调性特点体现了德彪西独特的音乐风格。
本文首先介绍了《夜曲》的背景和意义,然后探讨了曲中的和声特点,如和弦的运用和和声变化的处理。
接着分析了曲中的调式特点,包括调性的稳定性和变化性。
还探讨了《夜曲》的调性特点,如调性归属的变化和音高的运用。
通过分析和声与调式在《夜曲》中的结合,可以更加深入理解这首曲目的音乐结构和风格。
对曲中的旋律与声部的运用进行了探讨,展现了德彪西在创作中的巧妙运用。
总结了《夜曲》的和声与调式调性特点,并展望了这首曲目对后世音乐的影响,体现出德彪西在音乐领域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关键词】德彪西,《夜曲》,和声,调式,调性,旋律,声部,背景,意义,结合,影响。
1. 引言1.1 介绍德彪西《夜曲》的背景和意义德彪西的《夜曲》是一首具有深远影响的钢琴曲,被认为是20世纪法国音乐的杰作之一。
创作于1890年,这首曲子展现了德彪西独特的和声与调性调性风格,以及他对印象主义音乐的重要贡献。
《夜曲》以其优美的旋律和复杂的和声结构而闻名,体现了德彪西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创作技巧。
这首曲子被视为德彪西音乐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被广泛演奏和传颂。
通过对《夜曲》的研究与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德彪西的音乐创作风格,以及他在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探讨《夜曲》的和声与调性特点对于理解德彪西音乐的精髓和对音乐发展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探讨《夜曲》中的和声特点"The Nocturne in D-flat Major, Op. 27, No. 2" by Debussy is a beautiful piece that showcases his innovative use of harmony. Debussy's unique approach to harmony in this piece is evident through his use of modal mixture, whole-tone scales, and parallel chords.2.2 分析《夜曲》中的调式特点《夜曲》是德彪西的代表作之一,其调式特点在音乐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月色朦胧——浅析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月光》

一、背景资料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开创了近代的“印象主义”音乐。是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音乐界影响力非常大的作曲家、革新 家,他的作品在欧美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德彪西著名的印象主 义钢琴代表作主要有《前奏曲》和《练习曲》。德彪西偏爱全音音 阶,因此他最爱的六个音阶都是全音,(如C、D、E、升F、升G、升 A),所以他的音乐作品与其他作品相比显得与众不同,不仅旋律独 特,和弦更是给人一种奇特的感觉。也正是因为德彪西对全音音阶 的探索与灵活运用,才成就了他独树一帜的音乐风格。 印象主义音乐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不同,它追求的是一 种完全抽象的、超越现实的色彩,在艺术目标和效果上有所不同, 其形式、表现手法、美学观点、织体等都有其独特之处,是浪漫主 义音乐向现代音乐过渡的一种音乐流派,对后来的音乐风格产生了 深刻的影响。比如“表现主义”、“序列音乐”以及"十二音体系" 等几种音乐流派在某种程度上都受到了印象主义音乐的影响。 二、乐曲赏析 1890年,德彪西开始创作钢琴组曲《贝加摩组曲》中的第三 乐章。罗曼·罗兰曾经称赞德彪西为“伟大的梦境画家”,正是由 于他独特的音乐风格犹如梦境般梦幻美好,德彪西所作的《月光》 正是标志着他的音乐风格逐渐成型的代表作,也是他的个性逐渐渗 透到音乐中的过渡性作品,其创作手法非常细腻,且是受到东方音 乐的影响,在恬淡中带有妩媚,还有些伤感的情调,来表现出一幅 静谧宜人的意境——在空中漂浮的融融月光,照射到夜晚的所有角 落,轻柔地拥抱了万物。 乐曲的第一部分以降D大调作为开端,弱拍进,开头的大三和 弦饱满而幽静,两组同样的三度音程旋律构成高低声部,犹如夜幕 降临后一般幽暗宁静。演奏的时候要注意控制手指触键力度,弱而 不虚。节奏方面,在节拍准确的基础上可稍加自由处理,营造出夜 晚安静神秘的气氛。乐曲开头的地方音色变化不明显,但又不失层 次感,以奠定朦胧静谧的基调。紧接着调性色彩变异, 气氛扑朔迷 离, 为听众描绘了一幅月亮悄悄升起的画面。第8小节开始,中声 部变得丰富,演奏的时候可比前一乐句音量以及层次感变化幅度加 大,使音乐旋律更有张力。第13小节使用的和弦外音降C,顿时乐 曲旋律变得更加饱满。德彪西在作品中采用了极富特色的色彩性和 声,赋予乐曲新的生命力,生动地展示出夜风微凉中,一轮圆月升 起时,四下寂静,光影交错的美景。从第15小节开始,连续的和弦 演奏增添了乐曲的深度。这一段的演奏比较重要,承上启下。要注 意三连音和八分音符的连接自然,节奏应准确。左手的八度低音饱 满有力度。
浅析德彪西钢琴作品

浅析德彪西钢琴作品《水中倒影》德彪西(ClaudeDebussy,1862一1918)是法国杰出的作曲家在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里,形成了一种被称为“印象主义”的音乐风格,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钢琴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早期的《阿拉伯斯克》、《贝加摩组曲》接近浪漫主义风格;《版画》、《欢乐岛》、两集《意象集》和《二十四首前奏曲》则是印象主义的精品。
《水中倒影》创作于1905年,是德彪西根据印象主义的创作手法写成。
当作者追忆那荒无人烟的原野时,使他坐立不安,即刻产生了创作的愿望,于是用此作品记载了他一瞬间的强烈印象。
艾米尔·韦尔英斯普评述说:“德彪西的《水中倒影》是通过音乐对水进行直观描绘,以达到对水的感觉的体验。
该曲在印象派的音乐中是一首杰出的作品,德彪西相信这首乐曲将列在舒曼之左或列于肖邦之右占有一席座位。
一、结构布局《水中倒影》整体上采用三段体的曲式原则,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大部分:A(呈示,1—35小节);第二大部分:B(变奏性发展,36—71小节);第三大部分:A,(紧缩再现—结束,72—95小节)。
第一大部分——A(呈示,1—35小节)第一小部分——a,1—24小节,①1—8小节,“波与声”。
“三音动机”隐伏于1—2、5—6小节波浪似的“和弦流”的音响”②9—15小节,“闪烁的波光”。
9—10、14小节,上、下行平行运动的“音集”(9—10小节的“音集”,是一个五声音阶音调(在上方)与半音阶(在下方)的混合体),犹如“水的涌动”③16—24小节,“倒影——飘落物——荡开的涟漪”。
16—19小节,“倒影——飘落物及其激起的涟漪”。
由五声音阶五、八度构成的大空间反向平行进行(16、17小节),象征着“地上景物及其水中倒影”(17、19小节),象征着从空间降于水面的“飘落物”;三度结构的分解延宕和弦(18、19小节),象征着“飘落物激起的涟漪”;20—23小节的上行模进音型,象征着“荡开的涟漪”23小节末拍以后,将“分解和弦音型”改为“纯四度四音列音型”,象轻拂水面的阵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l.33No.4Apr.2012第33卷第4期
2012年4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Soc.Sci)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1862年8月22日出生于法国巴黎东部的城市———圣日耳曼昂莱。毫无音乐背景家庭的他,儿时并没有表现出超强的音乐天赋,后在钢琴老师莫泰·德·弗勒维耶夫人的帮助下进入国立音乐学院系统学习,为以后成为震惊世界的艺术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德彪西的创作非常广泛,涉及钢琴、声乐、室内乐、管弦乐等众多的领域,其中钢琴作品最为著名。德彪西以其独具匠心的创作构思,成为世界音乐史上连接古典、影响现代的“印象主义音乐大师”,在音乐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纵观德彪西的钢琴作品,处处彰显出了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特点,音乐主题的鲜明而简洁、和声织体的丰富及多变、音乐旋律的清新流畅及梦幻飘逸的色彩,以及标题小品鲜明的意境特征,均突出表现了作者创作时的主观感受和直觉印象,从而将印象派特点淋漓尽致的完美演绎出来。如果在欣赏之余仔细分析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我们就不难发现几乎所有作品的“再现”部分都是经过“独具匠心”的巧妙设计。他在创作再现部分时大量运用变化再现,以取代中庸规矩的完整再现,从而进一步增加作品梦幻、模糊、诡异多变的艺术氛围和感染力。本文拟从多个方面对德彪西24首钢琴前奏曲再现部的创作特点进行全面剖析。一所谓“再现”就是作品开始的主题乐思经过不断的发展变化后的再次重现,其实际作用就是通过对之前主题乐思的巧妙变化和对比发展,最终做出完整、概括性的总结,重现之前的乐曲主题乐思,形成一个作品中独立完整的部分,并在该部分中具有主导性的意义。(一)倒装再现在作品中的巧妙运用倒装再现是作品在高潮结束进入再现时主部与副部位置相互颠倒的一种现象,在以往的传统奏鸣曲式中较为常见。倒装再现的巧妙运用将对作品的整体效果和艺术感染力有着直接的影响,在作品的创作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倒装再现应用较为广泛,尤其表现在双主题的奏鸣曲式作品中,但是在印象主义作品中却极为少见。德彪西《24首钢琴前奏曲》中的作品NO.22“瓮”就是一个典型的双主题的作品。我们可以把整部作品划分为主题呈示与再现两个部分,中间部分连接依靠的是一个具有强烈对比色彩的中间句,仅仅只有3个小节。主题呈示部共有16小节组成,其中包含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为6小节,第二主题为10小节),两个主题衔接紧密、依次陈述。再现部分共有13小节组成,首先再现的是主题呈示部中的第二主题的三连音材料,三连音材料为该主题的核心材料。之后在第五小节插入了一个两小节的新材料插句。乐曲随后完整再现了第一主题材料(第26—29小节),至此本应该结束的再现部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继续再现了第二主题中一般部分的材料后结束全曲。纵观该作品的整个再现部分,我们不难发现主题呈示部中的第一、第二主题在再现部分中是颠倒呈现的,这样就达到了倒装再现的效果,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此外,再现部分中第一主题的作用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是一个独立完整的部分,仿佛成为了再现过程中第二主题核心材料和一般材料的插句,起到了衔接和过渡的作用。德彪西除了在双主题的作品中大胆运用了倒
德彪西24首钢琴前奏曲再现部份特点浅析李文正(阜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安徽阜阳236041)摘要:德彪西以其独具匠心的创作构思成为世界音乐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印象主义音乐大师”,《24首钢琴前奏曲》是其最具有印象主义风格特点的经典之作,其再现部巧妙运用倒装再现、缩减再现、调性等创作手法,更彰显了作曲家的“匠心独运”。关键词:德彪西;前奏曲;印象主义;再现中图分类号:J6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4-0196-03
196--装再现的创作手法外,还将这种技法巧妙运用到了单主题的作品中。例如作品NO.17“欧石南”,从作品的结构整体上看,近似于一个具有再现特点的单三部结构。其中,主题呈示部分共有14小节组成,其旋律为由单句组成的短句主题。从第5小节开始,作为分解结构乐句的主题加入了新的素材(第五、第六小节)。第8小节为音阶下行的音型,又发展了七小节的新材料。从第38小节开始,作品进入再现部(该部分共有14小节)。与通常作品再现所不同的是,作品首先再现了主题呈示部分中下行的音阶素材,之后再以移高八度的形式再现了主题核心材料。有鉴于此,德彪西在使用倒装再现的创作手法时,除了在双主题作品的再现部分中成功加以运用外,还将这种创作思维巧妙的运用到了单主题作品的材料再现中,以追求更好的听觉效果。(二)缩减再现的合理安排缩减再现是指作品再现时在不影响主题陈述的实质结构框架下,将主题呈示部中的部分乐思在结构和体积上进行合理的缩减。通过缩减再现的创作方式对作品的主题乐思进行概括性的总结、补充和简略的回顾,进一步增强作品的收拢性质,为结束全曲做好铺垫。德彪西在作品再现部分的创作中,大量运用了合理的缩减再现,最终取得了更好的效果。例如作品NO.15“维诺门楼”,就运用了缩减再现的写作手法,主题呈示部中共有3个句乐段组成,到再现时第三句却被省略了。再现第一句时开头增加了两小节的长音,之后在材料上方附加了一个平行的三度音,到了第9小节又被缩减了3小节,第一乐句开始时,第一个小节的音高却被提高了一个大二度,进入第二小节时又恢复到了原先的音高位置。最终,该乐段在主属持续下的叠置和弦上结束。另,在NO.8“金发女郎”中,主题呈示部(共有4个乐句组成:4+3+6+3)中的第二、三乐句再现时被省略,形成了第一、第四的首尾连接句。但在形式上都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第一句在结构上扩展了一个小节,节奏也变成了弱起节奏;第四句变成了现在的第二句,结构上也由之前的3小节变成了7小节。最后使得作品的再现部分由之前的16小节缩减为现在的12小节,具有了明显的收拢性。通过对上面两首作品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德彪西在创作作品的再现部分时巧妙的运用了缩减再现这一手法,采用各种方法将主题呈示部中的乐句加以改变融合,使其具有更加合理的逻辑性以加速结束和收拢的效果。(三)调性在再现部分中的运用在以往的调性音乐中,作曲家为了体现调性在整部作品中的主导作用以及对作品整体上的严密控制,通常在作品结尾处都会回归到主调上加以再现,随着传统音乐观念的不断变化发展,调性的主导地位不断的受到削弱,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到了作曲家的音乐创作,德彪西就是一个代表。在传统曲式结构中,作品的再现往往需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回到主题的调性,就是通常所说的调性回归;第二是回到主题的开始部分,就是通常所说的旋律再现。但在德彪西作品《24首钢琴前奏曲》NO.18“怪人拉文将军”中,我们却发现它仅仅满足了其中的一个条件,尽管从材料上看3个乐句都得到了严格的再现,但在调性的处理上,最后一个乐句由F大调变成了bG大调,形成了一个典型的非主调再现,带给人们一种耐人寻味的感觉!(四)素材选用别具匠心德彪西一生中共创作了24首钢琴《前奏曲》,这也是他最具梦幻色彩、简洁精致的印象主义钢琴作品,是他一生最引以为豪的骄傲。这些作品的每一个标题都有着鲜明的暗示,但德彪西为了追求作品的原貌宁可将其印在乐曲的结尾处。例如,在作品NO.12“江湖艺人”中,其呈示部每次主题材料出现时,都会有两小节的十六分音符以二度关系平行进行,到作品第58小节时,再次以同样的手法围绕着D音出现(D音为主调G大调的属音),犹如一个进入再现部前的属准备。作品第63小节是由新材料构成的二度平行乐段开始,第一句在G大调的主和弦上终止,第二句则结束在G大调的属和弦上。表面上看此乐段仅仅再现了作品的调性,但详细分析该乐段的钟声部,我们就会发现此处仍然再现了呈示部的主题核心素材。与传统的曲式结构所不同的是,该主题素材安放的位置更加的隐蔽,处于次要的位置。这种主题素材与调性、新素材同时再现的安排手法,使得作品再现部更加的扑朔迷离,表面看起来不是再现,实际上却带有了明显的再现特点。在作品NO.20“水妖”中,呈示部是一个特殊的镶边3句乐段结构(本乐段之外的素材),该材料发展到第62—第74小节时得到了较为完整再现,但是我们详细分析其素材来源就会发现,再现素材选用了乐段之外的镶边素材,并没有使用呈示部分的主体内部素材。这种将作品主体结构以外的边缘素材发展为再现部的情况,在以往传统曲式结构中(传统曲式结构中再现部分通常选用呈示部主体结构内的音乐素材)是很少见的。德彪西的作品中,有一种短句主题———“主题+后续”,这类主题如何应
197--用于再现部中呢?在作品NO.7“西风所见”中,呈示部第7至14小节就是一个“主题+后续”的短句主题构成。其主题的核心部分从一系列的平行三和弦开始,约3小节之后,主题部分在震音的背景之下以附加二度音的平行八度进入。该部分从第35小节开始第一次再现到第42小节结束,但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该短句主题的核心素材并没有再现,却再现了#c(#f小调的属音)持续音背景下主题结构中的一般音乐材料。这种只再现了主题结构的片断,省去了主题中的核心材料的再现方式十分的少见,是别具匠心的点睛之作。(五)主部主题的展开再现在回旋曲式作品中主部主题的展开再现应用较为广泛,由于对于一些有深刻哲学意义或戏剧性斗争的内容和题材比较难于表达,作曲家在创作时往往多采用一些对比、并置、综合的写作手法来描写不同的音乐场景。众所周知,主部主题在回旋曲式的作品中需要多次的呈现。通常表现为“完整再现”、“变化再现”、“缩减再现”、“扩充再现”等,而以“展开性再现”或“动力性再现”的情况较为少见,因为这种方法无论在写作手法上还是表现意义上都是比较难处理的。例如,作品NO.11“扑克之舞”就是一部典型的回旋曲式作品,在创作时德彪西大胆的采用了“展开性再现”的写作手法:该曲的呈示部由一个平行乐段构成,该句伊始就有旋转快速的附点音符和急速的短小音符的音阶构成,第二乐句不但重复了第一乐句的材料而且使其具有了展开性。其中主部材料的第一次再现出现在作品的第64至77小节,第一乐句中的音乐素材加入了左手的伴奏声部,不再是单一声部的陈述。但是,仅仅两小节之后,之前的内容就被接下来的两小节重复。其中,第68、69小节剪去了第67小节1/2的材料,从而形成了两组节奏的模进关系。第71、72小节原本具有展开性质的第二乐句,却几乎完整的再现了第一乐句的主题素材,第73至77小节,新的音乐素材得以加入。纵观全曲,回旋曲式主部的再现部分,在材料选用和发展方式上是异常灵活和丰富多变的。正是基于这样的特点,使得原本相对静止的再现部分具有了较强的展开性。二德彪西一生致力于用最简洁的音乐语言来最全面详实地表达他的音乐思想,创作手法大胆而独特,处处突破了传统古典主义的束缚。因此,他的作品中并没有用古典的形式写成的扩展作品。他极具印象主义特点的《24四首钢琴前奏曲》是高度浓缩的经典之作,建立在来自于文学、雕塑、绘画、宗教作品以及他的个人想象,用带有含糊感觉和记忆的印象主义风格彻底代替了浪漫主义的巨大感伤性。应用在钢琴上,就表现为触键的技巧、踏板的相互作用、节奏的复杂多变以及不同音区的音色控制,缺乏清晰的节奏、质朴的和声及有规律的旋律,这些都有助于产生梦幻而朦胧的效果,暗示而不是描述主题内容,给人们以充分的想象空间。由于这种音乐的创作手法打破了传统的调性关系,并能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轻易移调,在低音部通常用零星的几个音符就勾勒出和声,乐曲旋律则附属于几个和弦之上并同伴奏混淆在一起。这样就大大突破了传统和声的应用范围,音簇的振动也只有通过大量使用制音踏板来完成,这样就可以将无关的音符散播开来,既可以使他们混合在一起又不会产生刺耳的不协和音。德彪西在追求作品高超的艺术技巧时更加注重炫技的艺术效果,通过改变作品音质以创造出恰如其分的音色气氛,他对控制力度强弱技巧的要求是精益求精的。由于他的创作思想大胆突破传统古典主义的束缚,我们需要对他的表达方式有个更加全新的认识。德彪西大胆的将全音音阶融入到自己的创作风格中,赋予音阶以全新的内涵和意义,创造出了音阶固有音色的音乐。德彪西是自李斯特以来最伟大的钢琴音色改革家,当他以大胆的革新完成了对印象主义音乐的探索时,也为以后的作曲家们铺平了前进的道路。在他的钢琴音乐作品中,为了追求梦幻、朦胧的印象主义风格特点,在再现部分的创作中既采用了传统的写作手法又在传统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勇于创新,最终使得在营造印象主义音乐梦幻、朦胧、飘逸的艺术特征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参考文献:〔1〕哈蒙德(PatriciaFallows-Hammond).钢琴艺术三百年[M].重庆:西南师大出版社,1998.〔2〕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里斯卡.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3〕司徒壁春.钢琴教学法[M].重庆:西南师大出版社,1999.〔4〕沈旋,谷文娴,陶辛.西方音乐史简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5〕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责任编辑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