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现代音乐的风格与特色

合集下载

浅谈中国当代歌剧《苍原》及《情歌》的演唱分析

浅谈中国当代歌剧《苍原》及《情歌》的演唱分析

浅谈中国当代歌剧《苍原》及《情歌》的演唱分析中国歌剧在近年来逐渐成为文化艺术领域的热门话题,其中当代歌剧作品《苍原》和《情歌》备受关注。

这两部作品不仅在音乐上融合了西方和中国的元素,在演唱方式上也充满了创新和想象力。

本文将就这两部作品的演唱进行分析,探讨其音乐特色和表现手法。

《苍原》是一部以古代中国战国时期为背景的歌剧作品,由中国著名作曲家韩鹏创作。

该歌剧以中国古典文化为主题,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的音乐风格和戏曲表演艺术。

在演唱方面,歌剧《苍原》融合了西方歌剧的唱法和表现技巧,同时又运用了中国戏曲音乐的演唱方式,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

《苍原》中的演唱采用了西方歌剧的唱法,包括丰富的音域和高难度的唱法技巧。

在唱腔和音乐赋予的表情演绎上,演员们需要通过高难度的音域和唱法技巧来表达角色的内心感情,以及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这种演唱方式让观众在音乐上感受到了磅礴浩大的气势,同时也让角色之间的情感纠葛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苍原》中的演唱还融合了中国戏曲音乐的演唱方式,采用了柔和而富有韵味的唱腔。

中国戏曲音乐强调音乐与戏曲表演的结合,追求音乐和表演之间的和谐统一。

在《苍原》中,演员们通过柔和的唱腔和轻盈的音乐表现出古代中国人的柔情和豪气,让整部歌剧更加贴近中国传统文化,并且更具有观赏性。

对于演员来说,在演唱《苍原》时还需要更多地注重人物塑造和表演技巧。

因为演员要把握好歌剧中的人物性格,通过唱腔和表情来展现出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

这对演员的演技要求很高,需要他们在歌剧中做到声情并茂、身临其境地表演。

与《苍原》不同,《情歌》是一部以当代生活为题材的歌剧,由著名作曲家黄安创作。

在演唱方面,《情歌》更多地融合了现代流行音乐的元素,音乐风格更加时尚、活泼。

在演唱技巧上,《情歌》中的演员需要更加注重流行音乐的唱法和表现手法。

他们需要通过轻快的音乐节奏和独特的嗓音来表达角色的情感,让观众感受到现代都市生活中的繁华和活力。

浅谈中国钢琴作品《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中的民族元素与音乐特征

浅谈中国钢琴作品《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中的民族元素与音乐特征

6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4/ 01变换之意。

变奏曲创作最早起源于西班牙,指的是在音乐作品创作中以一个统一的艺术构思为基本框架,通过基本的主题和旋律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变奏形式,变奏曲后经不断地发展与完善逐渐成为近现代大型曲式结构的名称和主要框架,变奏曲曲式结构少则数段、多则数十段。

变奏曲变奏类型一般来讲可分为固定低音旋律变奏、固定高音旋律变奏、装饰性变奏等。

其中最常用的则是固定低音音型的旋律变奏。

《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作为使用变奏曲式结构和变奏手法的独特钢琴改编作品,在近现代变奏曲类型分类中,《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严格来讲属于装饰性变奏曲,此曲通过一个基本主题和八个变奏不断进行发展,音调开阔、感情真挚、民族风格浓郁。

(三)《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创作背景20世纪70年代,随着各类文化的蓬勃发展和许多音乐人才的不断涌出。

我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也因此进入了繁荣期,这一时期许多作曲家创作的内容题材更多地投入到了我国本土化的民族音乐创作中,以此创作了一批批展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钢琴佳作。

本文所研究的《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就是一首充满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乐曲以陕北民歌旋律为主题,通过旋律、织体、和演奏技巧充分表现了陕北地区特殊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让人们深刻感受到陕北地区丰富多彩的音乐遗产。

乐曲以独特的陕北民歌风味和地域人文风貌作为创作内容,曲调婉转悠扬、沁人心脾、粗犷豪放。

乐曲同时结合西方创作变奏手法将主旋律进行不断变奏,开创了中西方音乐融合的典范。

此曲由周广仁根据歌曲《三十里铺》为创作素材,歌曲内容主要讲述的是绥德县三十里铺的农村姑娘和同村男青年突破当时的传统封建自由恋爱,后男青年为了保家卫国,舍小家、保大家,农村姑娘得知后依依不舍、泪如雨下的感人故事。

此故事后经目睹者将其亲自改编成一首歌曲,从而广为传唱,流传至今。

周广仁在当时接触到这首歌曲时,便被歌曲的旋律和乐曲体现出的感人精神深深打动,于是便以《三十里铺》这首歌曲为素材,进行了钢琴曲的改编创作。

浅谈现代音乐的音乐存在方式问题(一)

浅谈现代音乐的音乐存在方式问题(一)

浅谈现代音乐的音乐存在方式问题(一)内容摘要]在对音乐的研究中,存在方式问题,往往是没有被重视的,对现代音乐的研究尤为如此。

本文从音乐的存在方式问题角度,对现代音乐中的代表流派及其作品、音乐理论进行了浅要的分析和总结,并对其以后的研究发展作出展望。

关键词]现代音乐;后现代音乐;音乐存在方式音乐的存在方式问题,是音乐美学研究中第一性的问题,应从音乐在形态、意识、行为三方面构成的完整存在来全面认识。

奥地利音乐家汉斯立克曾在《论音乐的美》一书中提出:“情感表现完全不是音乐的职能,音乐的美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音乐同音乐之外的思想范围无关。

”他得出了“音乐的内容只是乐音运动的形式”这一最终结论。

的确,在以往的研究中,常常是以音响及其运动形式作为音乐的存在方式,这是一种强调“音本体”的“自律论”的音乐美学思想,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一研究方法的片面性,从而使对音乐存在方式问题的研究重新得到了重视。

“现代音乐”是对19世纪末到21世纪音乐艺术中各种新兴音乐流派的一个总称。

在这一阶段,西方音乐经历了一个质的变化,产生了众多的音乐流派及音乐理论体系。

其中,代表着各个时期专业音乐发展前沿的被人们泛称为“现代派”或“先锋派”的作曲家们所创作的音乐作品及他们所发明和使用的新的作曲技巧,使人们领略了种种前所未听的音响、纷繁复杂的体系及个性迥然的技术。

现代音乐是1980年浪漫派音乐解体之后,后期浪漫主义在各国的扩散以及被个性化的产物,所以它代表着许多立场、观点、方法截然不同的各种派别,他们在创作中的主要表现是突破性和实验性,是一种新的创作技法和新的音乐语言的尝试和使用。

那么,现代音乐的存在方式,是否亦是“声、音、乐”三位一体的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20世纪中期结构主义思潮达到鼎盛,它强调研究的客观性与科学性,注重研究与作者无关的文学文本本身及其“构造”和“关系”,以揭示文本表层结构下的深层结构意义。

浅谈男中音声部演唱中国现代艺术歌曲的探索

浅谈男中音声部演唱中国现代艺术歌曲的探索

浅谈男中音声部演唱中国现代艺术歌曲的探索男中音声部是合唱团中声音比较中等的一部分,其音域范围一般为F2到A4,是合唱团音响的中坚力量。

伴随着现代音乐的逐渐盛行,中国现代艺术歌曲的创作和演唱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男中音声部在演唱中国现代艺术歌曲时,需要面对的挑战是非常明显的,因此在演唱上需要做出一些专门的探索。

一、曲目的选择在选择曲目时,需要根据男中音声部音域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曲目。

对于音域较低的男中音声部来说,选择音域偏低的曲目更容易掌握,例如旋律浅显易唱的民歌和一些流行歌曲,这样可以更好地表现男中音声部的声音特色,使演唱更具感染力。

但同时也需要适当尝试一些音域较高的曲目,来拓展男中音声部的音域范围,增强声部的表现力。

二、演唱技巧的培养男中音声部在演唱中国现代艺术歌曲时,需要通过技巧的训练来达到更好的表现效果。

首先,男中音声部需要掌握好正确的呼吸方法,以保证声音充分的支配力和长久的持续力。

其次,男中音声部需要培养好音色和声调,加强咬字的准确性和感情的表达力,通过借鉴一些国外的优秀演唱者的技巧,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唱水平。

三、音乐的表达中国现代艺术歌曲在旋律、音乐表达和歌词内容上都有所创新,因此男中音声部在演唱时也需要根据歌曲的特点来注重声音的变化和情感的表达。

在音乐情感的表达上,需要把握好歌曲的节奏、情感和意境,通过咬字和音色的变化来表现出歌曲中所蕴含的深意和情感。

四、团队的配合男中音声部在演唱中国现代艺术歌曲时,需要与其他声部密切合作,经常进行排练和调整,以达到更好的团队配合和表现效果。

同时也需要注重与指挥老师的沟通和指导,及时解决演唱中遇到的问题,来达到更好的演唱效果。

综上所述,男中音声部在演唱中国现代艺术歌曲时需要根据歌曲特点选择合适的曲目,注重演唱技巧的培养,充分表达音乐情感,及与其他声部的配合,来实现更好的演唱效果。

同时也希望男中音声部不断进行探索和尝试,来拓展其演唱的领域和效果,创造更多优秀的演唱作品。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与欧美流行音乐的差异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与欧美流行音乐的差异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与欧美流行音乐的差异摘要:随着网络媒体越来越发达,越来越多人喜欢听音乐,唱歌,年轻人也开始做原创音乐、玩乐队,但由于欧美和中国的音乐环境大不相同,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与欧美流行音乐在风格形式、编曲、歌词等方面存在差异。

关键词:流行音乐;中外音乐一、风格和形式的差异欧美流行音乐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黑人音乐布鲁斯(Blues),它与黑奴在种植园集体劳动时合唱的无伴奏歌曲有一脉相承的联系。

在黑奴解放之前,他们没有良好的教育系统与自由的权利。

唯一的娱乐方式;只有做工时的"田间呐喊"来抒发内心压抑的情感。

时间久了,对于音乐有极大天赋的黑奴们发明了自己的唱法;这就是最原始的布鲁斯唱法。

虽然几乎没有歌词;但对之后乡村布鲁斯即兴演唱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2年在前辈奥立佛的指导调教之下,阿姆斯特朗进步神速,逐渐建立起他作为一位伟大独奏者的地位。

其代表作《what a wonderful world》(多么美好的世界)最为经典,雄厚略带沙哑的嗓音,唱出了对世界的期盼、对生命的向往。

轻柔惬意的曲风会给人莫大的力量,使之鼓起勇气,勇敢的面对生活的困难与苦闷。

到了20世纪50年代,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的出现是真正意义上的出现了现代流行音乐。

披头士乐队灵魂人物约翰.列侬曾说过:在猫王出现之前,世界一无所有。

而猫王的音乐风格多元;常见风格有摇滚乐和节奏蓝调,这为之后的硬摇滚乐和R&B(节奏布鲁斯)铺垫了先知。

80年代初,对于欧美流行乐坛是重大的日子。

一位天王巨星的出现彻底改变人们对流行音乐的认知。

他就是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流行之王迈克尔.杰克逊,主要音乐风格为R&B,摩城音乐,流行乐和灵魂乐。

而如今欧美流行音乐发展如约而至;众多伟大的歌手层出不穷,带给人们最感性的喜怒哀乐。

他领导着整个世界的流行音乐一步步走向璀璨的未来。

在此也希望欧美流行音乐能有更好的发展,创造流行音乐更加美妙的神话。

浅谈许嵩及其音乐风歌曲赏析

浅谈许嵩及其音乐风歌曲赏析

浅谈许嵩及其中国风歌曲赏析在21世纪的中国流行音乐市场中,中国风歌曲的听众范围日趋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与推崇中国风歌曲。

那么归根到底,主要是因为中国风歌曲有着极为深厚的歌词底蕴,同时将中国传统民族调式与现代因素进行巧妙地融合,伴随着传统乐器加以流行音乐的创作技法,共同创作出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流行音乐形式,才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新颖独特的中国艺术文化。

而在中国风音乐市场中,有一位不得不说的音乐人——许嵩。

在许嵩的歌曲创作生涯中,写出过许多人们所熟知的中国风音乐作品,包括:《清明雨上》、《断桥残雪》、《庐州月》、《千百度》、《半城烟沙》、《宿敌》等。

这些作品有着不同的艺术内涵。

例如《庐州月》讲了一个少年恋人的故事,当时我翻遍地图也没找出庐州是哪一处,后来才晓得庐州许是安徽合肥,许嵩的老家。

《庐州月》是许嵩最早的作品之一,其中化用明显的几句是容若的“当时只道是寻常”,高鼎的“草长莺飞二月天”和姜夔《扬州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从此处可以看出许嵩的文学功底。

《清明雨上》则是另一桩故事,歌词中的“荷风”二字硬是被我认定出处是周邦彦的“一一风荷举”,“木雕流金岁月涟漪七年前封笔”“远方有琴悄然空灵声声催天雨”都是我喜欢的句子,其中“催”字可与“天青色等烟雨”的“等”字相媲美。

如果用季节来比如许嵩的话,他像是春天,在红亭中披着绿蓑独自品饮人生味道,哀而不伤,然后跳脱出自我,遗世独立般旁观这些情感纠葛。

如果以地域和身份来比喻,那么许嵩一定是来自江浙文墨世家的佳公子,少读诗书,长而学剑,与江湖若即若离,最后成了隐士,笔下仍带着西湖的秀丽和水气。

为什么说许嵩的中国风歌曲有春天和江浙的味道呢?这一点和他的作曲有着很大的关系。

就旋律而言,他的作曲大多有小品文的玲珑感,而少有大开大合,婉约精致感更强。

就歌词而言,为了配合作曲,许嵩中国风歌曲由于曲子节奏略快,在听感之中表现出的歌词意向密度要大一些。

此外,许嵩的创作中,电影感与画面感也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宿敌》为例,“看灯笼血红染,寻仇已太晚,月下门童喟叹,昨夜太平长安”言简意赅,隐含的清洁全可以脑补,且不失画面感,他很会选取典型,以小见大。

浅谈民族声乐作品《高山流水》的艺术特色与演唱技巧

12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13风景之美,表达了人们对广袤自然的热爱之情。

它将大自然的各种景象人性化地展现出来,是对人性感情更深层次提升的表达。

这首乐曲以其新颖的音乐风格和典雅的演奏形式,成为琴家们追逐和学习的对象。

《高山流水》在几代琴师的加工和再创作下,逐渐成为中国乐谱中的珍品。

它被古代琴家们视为寻找友情的象征,在演奏过程中传递出深厚的情感。

这首乐曲的流传至今,得益于琴家们的传承和保护,使其成为中国音乐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品[2]。

2、古筝曲《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与古琴版本相比,存在显著差异,二者不可混淆。

前文提到的古琴曲目指的是古代文人和朋友们共同演奏的音乐作品,用以表达高尚情感。

而古筝曲则更多地在民众中发展,其曲体和演奏方式也更为多样,成为独具特色的古筝名曲之一。

《高山流水》是山东筝派、河南筝派和浙江筝派三个流派中最为广泛传承的一首乐曲。

河南筝曲《高山流水》被认为是河南音乐中的第一部作品。

它在《老六板》和《老八板》两个音乐形式中既延续了传统音乐的特点,又对其句法结构、曲调、声韵等方面进行了丰富和改变。

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河南筝曲《高山流水》与琴曲《高山流水》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仅在意境表达方面有一些相似之处。

山东派琴曲《高山流水》与河南派琴曲《高山流水》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可以看作是一组相关的琴曲作品。

它在主旋律上继承了《八板》的变奏,并受到山东琴书、琴曲和民歌的深刻影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同时,来自浙江的《高山流水》也具有相当的艺术造诣,是该流派的代表作品。

浙江派《高山流水》源于江南民乐,与前两派迥然不同,其旋律婉转清丽,具备江南民乐的特点,独具音乐特色。

总而言之,这三首琴曲在山东、河南和浙江三个地区、三个流派中都有相应的发展。

虽然它们名称不同,但密不可分地相互关联。

这些音乐作品被广泛认为是各自流派中的经典之作。

它们不仅展现了中国民族音乐优秀传统的不断丰富、变化和发展,还传递了典故中有关人间真情、友情和爱的主题,具有相似的表达效果[3]。

浅谈男中音声部演唱中国现代艺术歌曲的探索

浅谈男中音声部演唱中国现代艺术歌曲的探索
男中音声部是合唱团和合唱表演中的关键声部之一,负责承担低音和中音的部分。


中国现代艺术歌曲演唱的探索中,男中音声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现代艺术歌曲是20世纪以来中国音乐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和创作特色。

而男中音声部在演唱这类艺术歌曲时,体现了对音乐创作的独特理解和个人
风格。

男中音声部要具备良好的音乐基础和技巧。

演唱中国现代艺术歌曲需要准确的音高和
稳定的音色,而男中音声部作为低音和中音的代表,需要具备稳定而饱满的嗓音。

他们还
需要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和呼吸技巧,以保证演唱的流畅和质量。

男中音声部要对中国现代艺术歌曲有深入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中国现代艺术歌曲通常
以诗作为歌词,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和情感表达。

男中音声部要通过对歌词的理解和对
音乐的感悟,将作曲家的意图和情感准确地传达出来。

他们需要运用自己的声音和表演力量,展现作品独特的魅力和感染力。

男中音声部还可以在演唱中国现代艺术歌曲时进行合唱和独唱的转化。

在合唱表演中,男中音声部要与其他声部形成和谐的声音互动,共同创造出浑厚而有力的合唱效果。

而在
独唱表演中,男中音声部可以通过个人的表演力量和声音魅力,将作品个性化地表达出来,让观众感受到独特的音乐魅力。

男中音声部还可以通过与其他音乐形式的融合,演唱中国现代艺术歌曲并发挥其独特
的魅力。

在音乐剧、流行音乐或摇滚乐等不同类型的演出中,男中音声部可以通过与其他
声部或乐器的配合,创造出独特的音乐效果和舞台效果。

浅谈中国当代歌剧《苍原》及《情歌》的演唱分析

浅谈中国当代歌剧《苍原》及《情歌》的演唱分析1. 引言1.1 中国当代歌剧《苍原》及《情歌》中国当代歌剧《苍原》及《情歌》是中国歌剧领域的两部重要作品,它们在演唱风格、音乐特色和表现形式上各具特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苍原》以其深邃的情感和宏伟的音乐构思而著称,表现了古代中国苍茫大地上的英雄传奇故事,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和西方歌剧技巧,展现了中国当代歌剧创作者的创新精神和艺术追求。

《情歌》则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动人的旋律而备受赞誉,反映了当代中国人对爱情、亲情、友情等情感的体验和表达,具有较强的情感共鸣力和观赏性。

这两部歌剧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中国歌剧的创作和表演形式,也为中国歌剧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通过对《苍原》及《情歌》的演唱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两部作品的音乐特点和表现形式,探讨中国当代歌剧的创作趋势和发展方向。

进一步探讨这两部作品在歌剧领域中的意义和价值,对于促进中国歌剧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内容结束】2. 正文2.1 《苍原》的演唱特点《苍原》是中国当代歌剧中的一部重要作品,其演唱特点体现了现代化的表达方式和技巧。

在演唱中,歌唱者需要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能够应对复杂的唱法要求和情感表达。

作品中的音乐旋律多变,节奏快速,需要歌唱者具备较强的音乐感知能力和音准稳定性。

作品中还融合了传统中国音乐元素,如京剧音乐、民族乐曲等,因此演唱者需要具备跨文化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力。

《苍原》的演唱还要求歌唱者能够深刻理解剧情和角色内心的复杂情感,通过声音表达出角色的内心矛盾和挣扎。

演唱者需要在音乐和戏剧之间找到平衡点,将音乐情感与戏剧感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从而给予观众深刻的音乐享受和情感震撼。

《苍原》的演唱特点包括技术要求高、音乐元素多样化、情感表达深刻、音乐戏剧融合性强等方面,这些特点使得该作品在当代歌剧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2.2 《情歌》的演唱特色歌剧《情歌》的演唱要求演员具备较高的声乐技巧。

浅谈现代音乐的审美教学

2008年第3期一、现代音乐产生的背景和影响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生活的激烈动荡,必然要在文学艺术中反映出来。

在美术的各流派中,影响最大的是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派;文学领域的现象也颇为复杂,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等等,加上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等,使人就像走进了陌生的世界。

对于音乐来说,20世纪同样是一个反叛时期。

社会动荡矛盾加剧,引起社会心理发生变化,产生了更多的紧张、不安的情绪;科技进步使作曲家创新求异心切,个人主义充分发展,创作不顾公众反应和社会效果的创作倾向变得普遍起来。

现代音乐的出现,就其本身复杂的产生背景,流派之繁多,随之也在音乐界产生各种褒贬不一的态度。

有学者曾谈到“人们对音乐的接受是审美观念问题”。

那么,作为学校的音乐教学也怎样进行呢?这是大学音乐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关于现代音乐的审美教学对于现代音乐的审美教学,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新的美学观念纵观20世纪音乐的发展,各自流派产生都有具体的外部原因,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美学观点。

如表现主义,既是对印象派的继承,也是对它的反叛。

表现主义强调表达个人的情感,倾向于主观性,它的影响恐怕与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政治生活的不安定、各种思潮迭起有关。

显然,种种反叛、创新与试验,在其初期,内容显得比较贫乏,但其形式上无疑给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启示作用,对于这种新形式的接受与否还需要一个过程。

音乐的本质是审美的,那么究竟什么是音乐美呢?什么是美感呢?美的标准只有一个吗?社会发展到今天,美的观念一直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古典时期,平衡是一种美,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成为创作家们不约而同的理念;到了浪漫时期,曲式结构开始“不平衡”,由作曲家们有感而发地安排结构,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成为当时的一种审美标准;进入印象派后,“不协和”的和声频繁运用,使人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神秘感”。

现在我们听上去觉得是美的,而在当德彪西受到莫奈的启示写出第一首作品时,大多数听众一片茫然,不能接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呼吸现代音乐
——浅谈中国现代音乐的风格与特色
[摘要]历史发展到21世纪,为世人展现出一幅多元的文化图景。很多原有的
文化局面在新世纪新观念的沖击下重组再生;同时,随着这一文化格局的改变,
人们对多元文化现象的思考日趋深入。
[关键词]中国现代音乐 音乐风格 音乐特色
上海是我国最早的现代音乐文化发源地,中国最早的专业音乐教育就从这里
开始的。在当前世界文化趋于多元化发展的重大变革的环境下,中国的作曲家在
时代的唿唤中,将古老的中国文化与现代的西方文化相互交融在一起,创作出了
各种新体裁、新风格、新品种的现代音乐作品,他们同样为中国的现代音乐发展
做出了贡献。然而,中国的现代音乐由于历史的各方面复杂原因,起步较晚,发
展也比较缓慢。因此,在当代中国现代音乐的创作领域里,特别是交响音乐的创
作还需要得到社会更加广泛地关注与重视。
20世纪后期以来,中国的音乐创作领域里不断地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作曲
家在具体的创作实践当中,从作品的题材内容到音乐的表现手段上,从写作的艺
术观念到创作技法上,出现了全方位的“跃动”和“追寻”。无论是音乐创作中
的个性和思想,都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锐气和活力。
香港作曲家曾叶发(香港文化界联席会议主席)创作的《一调子》,是通过作
者对中国广东音乐的表层印象和风格的体验,借用广东音乐基本的特性素材创作
而成。乐曲以单一性的主题旋律思维作为全曲的主干乐思发展脉络,并且运用“主
调多声”的特殊处理方式,以加花变奏的特点进行各个声部之间的组合与调配。
作者真正的创作个性是以后现代音乐的创作思维为方式,运用“非功能调性”的
特殊思维处理方法统摄整体音乐的发展,而传统性的广东音乐并没有任何的突
显。正如作者所说:“这里并不表示这首乐曲在于模仿广东音乐的调性旋律风格,
与广东音乐的传统是‘风马牛不相及’,但听众不妨尝试比较两者的关系。”乐曲
通过富有特色的配器方式构筑出交响音乐的独特音响造型,为主导乐思提供了最
大的动力性发展。这是作品的主要环节。和声的运用是以主题乐思的发展需要,
进行相关点缀性的特殊处理和安排。而在线条性的旋法过程中,由对位性的復合
性乐思进行组合,使音乐的发展具有更加深刻的表现力。在整体的乐思发展中,
作者以旋律的各种变化来显示出作品的音乐个性,但是,所有的旋律在发展中已
被各种新的乐思所掩饰。各种乐器的结合,在音色上的点缀是相应的、有趣的表
现,使音乐本体的表现力富有更大的想象空间。这部作品是在上海首演,在本次
音乐论坛中引人註目。主要原因是香港回归后,香港地区的现代音乐和交响音乐
创作的发展现状,人们还了解得不多。通过这次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现代交响
音乐作品,使人们对香港地区的现代音乐创作能够有所了解,而《一调子》这部
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香港当前现代音乐创作的一个基本概况。
作曲家吕其明(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创作的交响乐《龙华祭》,是纪念在
中国革命时期的解放战争中,在上海战役中英勇牺牲的7000多名中国人民解放
军战士。作曲家为了追思这些祖国的英雄,以内心的真挚情感和深刻的思念之情,
用清醇朴实的音符,讴歌了故去的烈士们。这部作品曾经获得2001年中国音乐
“金钟奖”。该作品以传统技法写作而成,旋律的气息非常宽展和平稳,在构思
上以凝重的主题思维特征展现。主导乐思始终贯穿在整体乐曲的进行之中。通过
单一性的线性乐思发展,融入多层面的乐思交织,使乐曲的表现富有张力。该作
品在这次以现代音乐为主题的活动中,其创作手法是完全传统思维化的,在以现
代音乐为主体的“交响音乐会”中同臺演出,同样是显得非常融合,并受到人们
的热烈欢迎。
杨立青教授(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创作的中胡与交响乐队《荒漠暮色》,这部
作品是应日本“丝路的回响”执行委员会之约,创作于1998年。作曲家采用了
中胡“协奏曲”性的特殊表现形式创作而成。从中胡的独特使用与其特殊的乐器
音色上来看,中胡的音乐主要是从人的内心世界去表现更多的思想意境。而乐队
与各个声部之间的乐思处理,是以不同色彩的音色对比和非常清晰的多种叠置组
合而构成,并以浓烈的和声与交织的復调融合在一起,构筑了一幅夕阳映射下的
人与自然绝美壮观的风蚀地貌图画。作曲家在写作手法上使用了九个音的音阶。
整体创作的风格上,表现出了一种光和色的大写意。在乐思的发展上,借用由中
胡演奏的两次中国古琴曲《梅花三弄》开始的主题素材,将基本的音乐主题与《梅
花三弄》的主题相互交融,通过核心音乐语匯进行有序地发展与建构,形成一种
主导乐思的动力性展开。在旋法上主要是以五度、小二度,三全音作为基本的声
部线条进行呈示和衍展,和声的构筑也从此派生而出。整体作品结构的构思是比
较自由的形式,不套用任何的曲式结构。从作品的表现内容上,作者主要体现了
一种“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意和一望无际的沙漠在暮色中色彩斑斓、变化无穷
的意境,使人们感受到一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意。
叶小纲(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最后的乐园》,是于1993
年应香港市政局的委托而创作。作者依靠节奏的律动变化和乐思运动过程中的各
种不同形态的发展组合,使音乐展现出富有中国音乐特色的格调。在乐曲的整体
结构设计上,通过全曲三个大部分的结构性的对比,由强与弱、浓与淡、远与近
的时空性音响造型,表现了作者的一种特殊音乐思维方式。同时,在有限的“山
歌”主导乐思的材料使用上,尽可能地去表现出依据于中国民族音乐个性化这一
富有特性的基本创作手法。在主题乐思的运动过程中,单一性的小提琴独奏音色
与復合性的交响乐队之间的调配组合,显示出音乐中清醇的音色对比。在这种富
有诗意的交响音乐思维过程中,“山歌”的乐思时而高亢激荡、时而平稳安静,
最后“山歌”远去了,隐退在那无尽的“乐园”遥想之中。
上述作品在创作立意上,基本是追寻个性化和富有民族音乐特色的基本原
则,在具体创作上,将民族民间性的音乐素材经过细致处理,借鉴性地运用在自
己作品中,这说明了民族音乐之根已深深地埋在作曲家们的创作思想当中。从作
品的题材上来看,基本上每部作品都有标题,无论作品的标题是否具有明确的意
思。从另一个角度上讲,由于作品标题的提示作用和点题的意蕴,作者对作品主
题思维的表现内容仍然是註重的,并且是放在首位的。这也说明了现代音乐是为
了让更多的听众所能够接受,使更多的人们能够理解和贴近现代音乐。
以“论坛”的方式进行现代音乐作品的展示活动,并能够以“交响音乐会”
现场演奏的形式直接地展现新作品,这对目前“清冷”的中国现代音乐创作是一
个积极推动。通过现代音乐领域里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新作品,进行学术上的交流
和探讨,这个活动无疑是非常富有意义和远见的。因而,从这次“论坛”的一个
侧面,反映出的是在今后21世纪中国现代新音乐的发展过程中,现代音乐创作
将具有非常广阔的天地,我们期待着更多的中国现代音乐新作品问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