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一、何为归化、异化

按《辞海》的解释,归化就是“入籍”。而翻译中的归化,则喻指翻译过程中,把“客籍”语言纳入“归宿”语言之中,换言之,就是将译出语纳入译入语之中。而归化翻译的本质,是追求译文符合译入语语言及文化规范,使译出语的文化特色基本消失不见,“洋味”不显,“重神似不重形似”,甚至是“得意忘形”。译入语读者读这种译文时,感觉仿佛是在读一篇用母语写成的作品,从而产生认同感、融合力,或者说是一种亲和力。归化翻译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是有意识地采用流畅而自然的译入语语言文风,使译作顺应译入语话语的类型,有时甚至补充加入解释性话语,消除译出语中的文化色彩,译文读起来毫无不顺感和阻拒感。

所谓异化,是指“异己”与“疏远”,不同的事物在相互接触中,彼此保持自己原有的特性,并不因为相互联系而向对方靠拢或与之融合。翻译中的异化,则是指译者采用相应于译出语作者使用的表达方式,再现译出语的内容和异质因素。归化翻译在具体操作中,应尽最大可能地保留原文所蕴含的异域文化特色,译出语不应受译入语语言和文本习惯的限制,尽可能传达译出语的文化差异,达到一种“文化传真”的目的。此外,还应注意传达原作者特有的语言形式及写作风格。

二、归化异化之争

翻译界对于异化与归化向来争论不休,翻译家也是各执一词,似

乎难以协调,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两大派:主张异化派和主张归化派。

1. 主张异化派

主张异化派认为翻译的目的就是在于向译者读者忠实译介异域民族不同的社会生活、文化传统、思想观念以及先进的科学知识。异化翻译除了能正确表达原语作者的思想及写作风格外,还能给译语带来新的活力,从而丰富译语的语言文化。作为一名译者,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翻译就是要忠实译介外域世界,而译者的职责就是要在翻译中原原本本地反映原作者所描绘的世界,绝不允许用自己的观念对外域世界随意曲解,也绝不允许用译语的某些优势来取代原语的语言特异表现形式。(胡卫平,周峰,2002)

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是国外异化翻译的代表。他反对译文通顺的翻译理论和实践,认为流畅的归化式翻译掩盖了译者的工作努力,使译者遭受“隐形”的不公正待遇;也掩盖了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原作的历史感,将主流文化的当代价值观强加给原作。我国的刘英凯在《归化—翻译的歧路》一文中极力主张异化翻译法,他认为“归化”的译文不能够体现出原语世界所持特有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习俗时尚、语言使用习惯等,抹杀了其民族特点,迫使他们就范同化归宿语言,因此也就必然是对原文的歪曲。这种抹杀洋气的“归化”翻译法,一方面是“失真”的译文,毫无美感而言;另一方面,“归化”译法也限制了丰富语言的程,不利于吸收外语中的新因素,不利于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孙致礼教授认为只有异化翻译才能译出原文的“异质

因素”。他断言,二十一世纪的文学翻译将会以异化为主。

2.主张归化派

奈达可以说是归化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最贴近的自然对等”的概念。他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出发,把译文读者置于首位,并仔细分析原语信息的意图。奈达在各种不同的场合重复他的这一观点,即译文基本上应是原语信息最贴近的自然对等。译文的表达方式应是完全自然的,并尽可能地把原语行为模式纳如译文读者的文化范畴。蔡平教授认为翻译的本质目的是沟通,是让译语读者理解懂得原文的意思。因此翻译的本质目的决定了翻译是一个语言的归化进程,文学翻译也不例外。而大量的翻译实践也证明,归化的翻译法是主体,异化法只能处于从属地位。

三、归化异化之应用

翻译作为不同文化间交流的桥梁, 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活动。然而, 由于物质、风俗、宗教、思想、历史背景、生存环境、语言系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造成了跨文化交际的困难。只有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 译者才能尽可能地减少文化冲突。

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在一种文化中被认为是很有效的交流方式在另一种文化中却不一定如此。就目前中国教育现状看, 读者群中“一般读者”居多。这一部分读者对于外来词汇、语言结构、文化内涵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如果译者过于严格追求贴近原文形式, 就会造成交流上的障碍。译者应为读者提供易于消化的精神食粮。故而运用归化法,使译文易读。

异化翻译更善于将原语语言上的文字文学以及文化信息忠实地保留下来,使译文读者既可领略异域文化所特有的韵味,也可领略作家个人的写作风格。但是异化法的运用应该有一个限度。这限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目的语语言文化的限度,二是目的语读者接受能力的限度。这就是说,我们在运用异化法的时候,既不能搞得翻译腔十足,令读者感到头痛;也不能作出荒而唐之的译文,让读者莫名其妙,特别是在引进新表现法的时候,还要注意符合目的语的规范,起码要保证译文的通达,不可弄巧成拙(孙致礼, 2002)。如果在引进新表现法的时候,超出了读者的接受力,使读者难以读下去,那恐怕不能算是成功的翻译。异化手段可适当用于英译汉,因为中国文化善于甚至急于接受异质事物,并且也确实存在这样一个庞大的读者群(许建平,张荣曦,2002)。在英译汉时成功地采用异化翻译方法,可以给汉文化注入新鲜血液。

四、归化异化之融合

实际上,从当前跨文化交际出发,从宣扬和传达不同的语言与文化并引进异国文化和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以丰富本族语言和文化的目的出发, 就可以发现归化异化翻译策略并非相互排斥、水火不相容,而应当是互相融合、兼而有之,以实现在跨文化交际中各自的必要作用。中西文化中有很多的成语和经典用语,可以找到非常相似的表达, 常采用归化的翻译来处理。如To be on thethin ice 可以译为“如履薄冰”,like a bolt from the blue 可以译为“晴天霹雳”,而“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完全可以译作“趁热打铁”。汉语里也有很多的成语、习惯用语与英语的表达方式, 以及反映的文化含义极为相似,同

样可以采用归化的翻译方法。比如与中文“旁敲侧击”相似的英语短语就有beating around the bush ,“丢面子”可译为to lose one's face , 等。这些例子都完整而准确地传达了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相似或相同的文化内涵。但是,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之间存在的巨大语言文化

差异, 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必须注意的方面。为了宣扬并引进各国的文化异质成分, 丰富本族语言和文化, 在跨文化交际中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来处理这种异质文化现象已为常法。异化虽然增加了目的语读者的陌生感, 却能增加目的语的语言色彩, 丰富其文化内容。[8]如许多带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语“功夫”、“饺子”等。由于这些词语都是中国文化里特有的文化现象, 因而翻译时用异化翻译法来处理分别译成gongfu, jiaozi.其中, “饺子”(jiaozi) 一词的翻译有人用dumpling 一词来表达, 虽然也可以表达与饺子相似的意思, 但是“饺子”在中国文化里特有的“团聚和团圆”的文化含义就无法传达出来。而采用异化法, 直接音译为jiaozi, 就保留了其特有的文化内涵。[7]再如“跑了和尚跑不了庙!”译为The monk may run away ,but the temple can't run with him ! 译文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保留了源语的语言特色,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源语的动感美,同时又传达了原文的文化信息, 且理解起来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因而不失为一种成功的翻译。从以上的译例可以看出,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的翻译方法,并非静态而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并针对相应的源语文本、作者意图、翻译目的及读者要求,动态地看待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并灵活运用,将二者融合起来,从而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成功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